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从接受角度看青春文学的缺陷和误导
调查青春文学流行现象及其背后原因分析

调查青春文学流行现象及其背后原因分析引言不知不觉,青春文学已经占据了青少年读物的“半壁河山”。
新概念作文大赛连年举办,各色青春题材小说热卖,一个接一个的偶像级写手的亮丽登场。
无数少男少女们被青春文学吸引着,细腻的笔触、感人的情节和那相似而又遥远的经历把他们和青春文学的距离拉近了。
他们开始为它着迷,为它痴狂,甚至照着书中的情节去处理很多事情,去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去采摘伊甸园的“禁果”……满以为这就是“个性”,这就是“另类”,这就是所谓的“与众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不虚度青春,以为这些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就是对教育制度的挑战。
年少轻狂,再加之这些青春文学的添油加醋,事态变得越发严重,甚至失控。
同时,拜他们所赐,这些青春文学一次次占据着销售排行榜的前列,一次次刷新着新的销售记录。
不管怎么说,青春文学的崛起已是事实,在短短的几年里,便成为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大景象,带给人们以无尽的思考。
带着对青春文学发展现状的疑问和思考,我们开始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企图通过对青春文学流行这一现象尝试性的研究,敲敲这扇虚掩的大门,探秘青春文学流行现象的背后——青春文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它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至今直到渐渐被广大读者认可?它是否成为了当前文化主流的一个标志,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青春文学流行现象仅仅只是像当年快男超女般的昙花一现吗?从中我们又能窥见多少当代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和追求?作为一个社会当中新兴力量的代表,在不同的时代也往往是青年群体引领着当时社会的发展方向的青春文学,我们相信它有足够大的影响力,那么,它究竟会走向何方呢?于是我们决定着手展开调查,弄清当下青少年追捧热爱青春文学的原因,了解青少年对青春文学流行现象的看法和态度,一起来探讨青春文学未来的前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提出一些关于青春文学流行现象的看法并对当代青少年课外阅读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不仅仅帮助我们自己,还有广大青少年读者客观辩证地认识和看待青春文学,更重要的是要珍惜课外阅读机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以达到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当代青春文学创作的局限性

MOUNTFIII ̄ ft,0\ ,f
当代 青 春文 学创作 的局 限性
魏 玲 玲
自 20世 纪 9O年 代 以来 ,8O后 作 家 、9O后 写 手进 军 文 坛 ,青春 化 写 作 愈演 愈 烈 ,渐 成气 候 。形 形 色色 的青 春 写 手如 雨 后 春笋 ,花花 绿 绿 的 畅销 作 品层 出不 穷 ,热 热 闹 『制的 文坛 事 件 风起 云涌 。青春 文 学 成 为一 种 流行 时 尚 的写 作潮 流 ,一 种 引人 注 日的文 学现 象 ,一 种无 法 忽 视 的文 坛存 在 。从 创 作 的 主体 、取 材 和 读 者 的角 度 ,我 们 可 以这 样 定 义 :青 春 文 学是 以青 少年 为 主 要 写作 主 体 ,以青 春 期 的 生活 、内心 情感 为主 要 内容 ,并 以在校 学生 以及 社会 青 少 年 为主 要 受众 群 体 的 文 学样 式 。综 观 市 场 洋洋 大 观 的青 春 写 作 ,不 难发 现 其 繁 华背 后 的 荒凉 ,热 闹之 余 的冷 寂 ,畅 销 掩 藏 的局 限 。冷 静地 看 待 青 春 写作 的发 展演 变 ,客观 地 评 价其 成 败得 失 ,有利 于青 春文 学 乃至 当代 文学 的健 康发 展 。
度 ,足 值 得 推 敲 的 。 1.颠 覆 传 统 的 先锋 姿 态 崛起 的文学新秀对传统社会、正统文化、经典文学有着明显的反
叛 。他们 往 往 以特 立独 行 的 姿态 横 空 出世 ,以惊 世 骇 俗 的言 论 引人 注 目,以狂 放 不 羁 的 文字 引起 共 鸣 。新 生 代作 家 求 新 求变 的创新 意 识,体现 自我追求的价值取 向,追求时尚前卫的先锋精神,有利于文 学 的创 新 和 发 展 。但 是 ,日空 四海 难 免 唯我 独 尊 ,颠 覆经 典 难 免夜 郎 自大 ,叫板 名家 难 免狂 妄傲 慢 ,离 经 叛 道难 免 走 火入 魔 。
浅谈中国现代青年文学(共五则)

浅谈中国现代青年文学(共五则)第一篇:浅谈中国现代青年文学浅谈中国现在的青年文学传媒学院09广播电视编导阙鲁林************中国现在的青年文学有很多形式存在,但是我们要提到的青年文学是以韩寒,郭敬明,网络写手为代表的笔下所谓的文学作品。
中国现在的青年文学到底是怎样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到底能不能代表中国现在青年文化的标识,到底能不能中国青年在现在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我们就是要探究这个问题。
韩寒,郭敬明以及网络写手能不能扛起中国青年文学的大旗,还值得商榷,需要一起去探讨。
因此,我们浅谈中国现在青年文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青年文学,又是怎样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中国青年文学又是怎样的,我们需要做一个比较,从找到中国现在的青年文学能不能代表中国现在青年文化的标识,能不能代表中国青年在现在意识形态下的思想的答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青年文学的状况是相当复杂的,处于后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青年文学,由于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因素,直接决定了其状况的复杂性。
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政策,条条框框的影响,避免不了还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影子,歌颂类肢体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其余敢于冲破这一现状的文学毕竟还是很少的,红色的影子到处存在;而敢于站出来冲破这一现状的人,估计此时有的还在寒冷潮湿的黑屋子里散步,有的可能和祖国的绿水青山一起长眠,享受幸福的别样人生。
改革开放初期的祖国青年文学,就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只能啼哭几声,而没有实质的作用,小打小闹。
只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站出来,在青年文学的展示改革开放应有的风格;但是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总是不被人看好,以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文学不能代表此时中国青年的心声;不是站在最前面的,不敢于尝试,还是受制于原来的文化大革命阴影。
青年人应该有敢于尝试,不甘落后,引领潮流的特质,而此时的中国青年文学并不是这样的,没有改革开放新气息的存在,没有外来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痕迹。
当代文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新升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师资较弱,难以胜任本科教学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
在成为本科院校之前,很多专科学校的老师多为本科学历。
大多数学校升本之后,都会实施一些提高教师学历学位的措施,这对于提高师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教师们大都通过各种形式取得了硕士学位,但绝大部分是通过在职形式取得的。
由于学历欠缺,又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导致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能力素质等方面难以有质的提升,也就很难胜任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
部分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办学条件较差,办学经费较为紧张,在引进高学历教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人。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就是人们追求教育的理想。
升本之后,学校虽然会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在短期内很难搞清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区别,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本科就是比专科多一个学期的课程而已。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不少老师仍旧固守专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只是多讲一部分文学史和作品,教学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就难以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提升本科学生素养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手段落后由于科研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师不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就无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
甚至有一些教师把多年前写的教案反复使用而不做任何更新,采用与中学语文类似的教学方法,认为讲文学史就是了解作家生平和分析作品总结其中心思想,根本没有自己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见解。
在教学手段方面,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是把教学内容一字不落地复制到课件上,板书变成了念课件。
教师对知识体系的勾勒、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教材知识的整合等方面做的很不到位。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当代中国文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缺陷。
这份精神缺陷不仅表现在创作上,也反映在读者的接受和欣赏上。
以下是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的一些方面:一、缺失独立思考当代中国文学作家的创作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和官方意识形态的限制。
这些作家在创作之前,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传达什么信息,而不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独立思考,重复的主题和固定的“正面形象”使得读者很难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
二、缺失真实感情当代中国文学在创作主题上常常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想传达某些信息的意图,但是这些作品的情感却很难令人感同身受。
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受到意识形态、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从真实人性的角度去表达。
三、表达方式单一当代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往往很单一,缺乏丰富多样的手法和语言形式。
这使得作品读起来很容易感到单调和乏味。
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当代作家受到传统文化、政治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采用固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来传达思想。
四、倾向于用表面现象来说明问题当代中国文学常常强调表面现象,而不是深层次的原因和现象背后的人性。
这使得作品难以深入读者的内心,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分析。
在创作中,当代作家往往把握不住深层意义,使得作品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思考和反思。
五、缺失大诗意当代中国文学在表达方面往往缺乏大诗意。
这并不是指具体的诗歌形式,而是指一种超越日常生活、表达深刻人性和智慧的境界。
当代中国文学缺乏了这一境界,可能是由于创作环境和现实生活的局限性。
这个缺陷使得作品失去了深度和广度,成为了“平庸的语言和书本上的知识的堆积”。
以上是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的一些方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文学整体上是不好的。
在这些缺陷之外,尚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怀有良好意愿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中积极探索人性和自我的内在世界,努力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实际的、深刻的和有诗意的表达。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论中国少年作家潮的弊端

当今社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少年作家。
也不知是不是应了张爱玲女士的出名要趁早这句话。
然而,在当今社会,少年作家潮的出现,难道真的没有弊端了吗?1.他们的社会阅历不够,作品不够好,2.好作家都是十年磨一剑3.他们是被商业化的,有多少是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打着美女作家的名号。
跟风导致的4.这是社会浮躁的表现,读者们已经无法去阅读一些有营养的东西了,只能被这种文化快餐所征服,误导青少年认知水平。
5.青少年容易极度地自我膨胀1.记得在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曾经提到,他们强调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章的独创性,他们在写作上不强调“道”,不拘于儒家道义,而重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
因此,好的作家都是拥有天生的好的文学天赋,以及后天培养的文学素养。
然而纵观当今的少年作家,不敢说全部,但是我相信极大多数都是在温房中成长的,他们的生活阅历少之又少,仅仅局限于一些生活在学校的故事。
因此他们的故事不是抽烟喝酒叛逆就是各种恋爱。
并不像很多好的作家那样写的东西能够深入人心,能够关心人类们的心灵和困惑。
这就好比说看萨特和加缪就是和看郭敬明不一样。
2.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有极少部分天才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但是更过的著名作家,那个不是十年磨一剑?文学不在于急功近利。
他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用了多久?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又用了多久?青年作家们又是多久刷出一本书?3.也许是因为张爱玲女士的出名要趁早,使得他们受到了激励。
但是实质却是被商业化。
暂且不论韩寒是不是一个被商业化包裹的神话,就说一般的青年作家,只要有一点才情,都被出版社看重,并进行包装,然后推出到市场。
同时,市场看到了青年作家们的市场,不断就有出版商进行跟风制造,久而久之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美女作家少年作家帅哥作家。
4.其实,从这些人的作品就能看出他们的文学水平。
都爱用同一种调调,忧伤无比,却又带着小资情调,独自忧伤。
然而,再看看这些所谓的畅销书的销售量,就会让人瞠目结舌。
浅谈“青春文学”

浅谈“青春文学”随着电影《小时代》的热播,《小时代》的原作者、“青春文学”代表郭敬明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青春文学”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一大批以青少年为传播对象去创作的文学作品,而其作者往往也比较年轻。
像郭敬明、韩寒这两位80后作家就颇受青少年追捧。
郭敬明主编的小说、杂志,在销量上更是超越了郑渊洁、莫言等文学大亨的作品。
《小时代3.0》在新书榜占据了半年第一的位置。
虽然销量只是个数字,并不能代表这本书是否有营养,但至少能说明一种受欢迎程度。
为什么“青春文学”如此受欢迎?首先,青春文学作为社会主义新文学的一部分,适应了文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列宁在1905年发表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说:“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做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
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
”毛主席也根据此观点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激励社会主义新文学的创作发展。
“青春文学”也由此兴盛。
第二,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青春文学”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今社会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状态。
拿《小时代》为例,每个人在自己的青年时期都有或者期盼有几个好朋友,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个普通,一个搞怪。
更期盼有个帅气多金的男友或者是美丽大方的女友。
作者只是拿四个女孩作为代表来展开写青少年期盼的生活。
而读者群体大部分是青少年,他们喜欢“青春文学”华丽的文字,纠结却生动的剧情,而且大部分都是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看书,这也是“青春文学”销量居高不下的原因。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直接的无功利性与间接的功利性。
“青春文学”有着强烈的功利目的,这种目的虽是间接的。
但每一篇文章、每一部小说都带有作者的现实意图,作者企图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灌注给青少年。
浅析当代青春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当代青春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浅析当代青春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以郭敬明《小时代》为例摘要青春文学,又称青春美文,并不属于正派文学范畴,它的概念离文学的概念还有一定差距。
青春文学的基本形式分为四种:校园、爱情、友情和成长,文体一般也是:散文、小说、杂文和诗歌,风格各异、内容新颖。
作者群体主要是80、90后的年轻人,这部分年轻人的特点是生活阅历不深,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青春文学通过它内容上的新颖性和表象上的时尚性虏获了众多青少年的关注,这部分青少年主要集中在80、90这两代青年人之间,尤其是对“90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影响巨大。
尤其是近几年来,青春文学越来越受青少年所青睐,阅读年龄段也在不断降低,以前中学生看的比率在增大,2011年后发展到小学生也喜欢上这种文学。
事实上青春文学倾向于讲述温暖、伤痛、浪漫、悲苦的青春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这些故事大都是虚构而来目的就是为了打动人而把情节设置得过分浪漫,这毋庸置疑就是一种对青少年身心的误导。
青春文学作为一种新型文学虽然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去了娱乐,但是青春文学缺乏深刻的内涵和高度的思想,无法担任起对当代青年人的教育作用,更严重的是会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针对这种现象,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规范青春文学市场,加强引导青春文学作家的力度,让他们努力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伴侣。
本文将以郭敬明的《小时代》为例,青春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旨在证明这种“物质与情感的双重焦虑”已经成为困扰当代青年人的普遍症候,并由此得出如何正确引导青春文学的措施。
关键词:青春文学;青少年;影响;郭敬明;《小时代》Effects of Contemporary Youth Literature on Adolescent ——Guo Jingming "Small Time" as an ExampleAbstractYouth literature, also called youth prose, does not belong to a decent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i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The basic form of youth literature is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campus, love, friendship and growth, style is generally: Essays, novels, essays and poems, various styles, novel content. The group is 80, after 90 young people, this part of young people's life experience is not deep, most only children. Fashion attracting youth literature through which the content of the novel and the appearance of many young people's attention, this part of the young peopl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80, 90 of the two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especially the "after 90" growing adolescent influence.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youth literature increasingly favored by the young, reading age is lowe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read before ratio increased in 2011,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lso like this kind of literature. In fact the youth literature tend to tell warm, romantic, pain, sorrow youth story, plot the ups and downs, exciting, but these stories are fictional and the purpose is to move the plot too romantic, this undoubtedly is a kind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misleading. Youth literature as a new literature has greatly enriched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to give them spiritual world to the entertainment, but youth literature lack of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highly thought of, not as the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youth, what is more serious is that affect the teenager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s, life concept and aesthetic. In view of this phenomenon, should take immediate measures to regulate the youth literature market,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youth literature writer's efforts, make their efforts to become a youth growing in soul mate. This will be Guo Jingming's "small time" as an example, influence of youthliterature on adolescent, aims to prove that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double anxiety" has become the common symptoms of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and concluded that how to guide youth literature measures.Keywords: youth literature; adolescent; influence; Guo Jingming; "small time"。
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当代文学论文范文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内心深处情感的艺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品格定位我国现当代文学论文一、我国文学走向暗淡的原因分析(一)多样化的审美方式削弱了文学的地位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的政策中获得了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这在世界范围内是难以想象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人日常的休息娱乐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就是阅读文学作品,在那个年代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认识。
所以,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需求给我国文学带来了发展空间,呈现出繁荣的状况,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文学期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
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种家用电器包括电视剧电脑等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与文学作品相比,这些产品能给人们带来更直观更形象的视觉享受。
此外,国家给人们的社会福利也越来越好,各种电影院、歌舞剧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文学也开始渐渐被人们远离,文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难以跟从前相媲美了。
(二)文学研究染上“自闭症”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丝阴影,““””带来的动乱时期让我国的发展难以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80年代初,我国粉碎了““””动乱,社会思潮开始发展,而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者,必须要迅速迎合社会的发展速度。
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很多经典作品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
并且这一时期的作品很注重与人们的生活相挂钩,很多描写的就是人们生活中真实的生活。
然而从90年代开始,文学作品逐渐被社会冷落,文学创作者不再与读者的内心世界相连接,开始在文学上进行研究力求取得优秀的成果。
我国文学逐渐开始“闭关锁国”,既没有与人民进行有效的沟通,更没有努力地进行创作,逐渐变成封闭的文学,阻碍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难以再起到引领社会价值观的作用。
对当下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对当下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对当下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国社会的网络化、市场化,当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计、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兴趣、教师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对此,教师、学校管理层面都需要进行思考,做出相应的调整。
调整课程设计,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改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让更多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担任专业基础课的主讲教师,采取措施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
关键词:大众化教学;课程设计;淡化专业;教师资源;自主学习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汉语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是由于与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这些以抽象的理论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相比,它具有更多的形象性、审美性;另一方面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相比,它又是离学生们的自身生活最近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本专业接触最多就是现当代文学,所以通常现当代文学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互动关系最好、学生最愿意上的两门课。
但是,最近几年这种良好状态却在慢慢地失却,这种让人担忧的清醒地出现不仅仅因为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而是现当代文学教学在课程设计、教师和学生那里都出现了问题,学生、教师、学校管理层面都需要对此进行思考。
首先是课程设计。
在20世纪90年代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现当代文学都是开设一个学年,现代文学一般每周3学时,计104个学时左右;当代文学一般上半学年每周3学时,下半学年每周2个学时,计90个学时左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界提出了大众化教育的口号,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题中之义。
呼应于这种教育目标的改革,高校公共课、通识课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大大压缩,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课程都由一学年改为一学期,每周为3学时。
授课学时压缩了,而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却在不断地发展,在现代文学方面,许多原来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被遮蔽的作家作品被开掘,而当代文学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下限的文学时期,随时代的推进不断有更多的文学作品出现、有新的文学现象需要关注。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收获:第一,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由排斥到逐渐接受和喜欢,不论各种文本,抱以一种比较冷静、客观的态度去阅读。
第二,是王老师教会了我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读作家作品不应该仅仅和其他专业学生样,停留在只知道故事情节和内容,而更须具有一种思考和探索的精神,读文本须认真细致,注意细节,寻找文本的“裂痕”,这才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第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家的写作思维不能用常规去理解,这点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却并非那么容易。
北宋诗人梅堯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作家写作应当也是如此,难写之景、不尽之意在他们笔下化作常人难以理解和体会的文本,这时候我们就有必要联系作家生平经历,换个思维思考。
问题:上世纪五十年年代到七十年代,文学研究领域在xx环境影响下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进行了否定,而对于八十年代兴起的纯文学则视之围“模仿过度”,对其原创性提出了质疑。
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则提出当前文学“已无经典”。
曾经轰动一时的“顾彬事件”将当代文学评价推上了风口浪尖,且不论这一事件的炒作性质,但从当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来看,似乎能够看到社会阅读阶层对于当代文学的否定与质疑,而对于当代文学是否能出经典的争论更形成少有的一边倒趋势。
从以前直到今天,中国新文化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目光仍机制在现代文学阶段,一些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多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
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岁月,已经是现代文学历史时长的两倍之久,但是却很难走出现代文学的高度,“没有经典”成为当代文学的最大窘境。
在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宁愿不厌其烦的发掘现代文学中的冷门作品,也不愿意主动研究当代文学,尤其是对其成就进行正面评价。
不可否认,现代文学缺失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但是当代文学的价值也不能被忽视,作为文学研究者,需要以更客观的眼光正视当代文学,并且积极发掘其中的经典。
谈谈对当前青春文学的看法

谈谈对当前青春文学的看法
当前的青春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生活
状态。
青春文学的主题多样化,包括成长、爱情、友情、人际关系、追求梦想等。
它通过深入探讨这些主题,试图展现现代青年的内心世界和挣扎。
首先,当前的青春文学更加注重揭示青年的内心世界。
现代青年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感经历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
青春文学通过描写青年的内心矛盾、迷茫和探索,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青年的心理,引发共鸣,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心灵慰藉和指引。
其次,青春文学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现代青年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教育体制、社会不公等。
青春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引起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促使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另外,当前的青春文学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多样性。
青年读者群体非常庞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和喜好也各不相同。
因此,青春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题材,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同时,它也反映出青年群体的多元性和个体化特征,展现了他们对于自我独特性和真实性的追求。
总的来说,当前的青春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具有较强的寓意性和社会性。
它通过揭示青年的内
心世界、关注社会问题以及表达个体的多样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青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为青年提供了情感宣泄和精神指导,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关注青年的窗口。
我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文艺之窗·232我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 王 雯【摘 要】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的发展给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文学产生的分歧越来越大,文学的核心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因此,当今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客观的去评价现当代文学,如何解决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重新确立文学信心,建立新的文学发展模式。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问题和挑战 发展策略一、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1.时代发展对文学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功利化,浮躁化等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心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需要人们静心领悟的文化,开始逐渐受到冷落。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商业化。
大部分创作者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自身生存,或者未来追求名誉和利益,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创作的初衷和原则,开始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商业化创作。
时尚文学也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作家放弃自身的文学信仰,迎合市场而创作的便于市场销售进行的作品。
当今,时尚文学创作的大多数作家都存在着文学功底薄弱的缺点,其作品只是由表面上的辞藻堆积而成,情节虽然紧凑,但思想内涵却几乎没有。
例如网络快餐文化小说,娱乐杂论,都市娱乐小报等,这一切作品都是为了娱乐大众的消遣品,并不像现当代文学那样需要静下心来去慢慢品读。
由于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导致快餐文化市场大,受欢迎程度高。
在这种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创作氛围呈现市场化,欲望化,金钱化和娱乐化的状态,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网络小说随手一翻还是不错的,但经不起细读和推敲,故事情节浅显,甚至无文学可言,例如某篇网络小说,将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写成主人公怀念母亲,这种文学水平让我们汗颜。
这种没有文学灵魂追求的作品,是现代追求快餐式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当今文学中的精神缺失。
接受美学视域下青春文学的得与失

一
容 量大 , 情 节性 、 表现性强 , 加上言情 、 武侠 、 玄幻 、 穿 越 等 多 元 素 的 使 用 . 满 足 了青 少 年 天 马 行 空 的 想 象 力 从 文 本 内容 来 看 . 这 里 既 塑 造 了 冲 出生 存 与 困境 的个 性 少 年 .也 描 绘 了 呈现 自我 心 智 的少 女 自画像 . 青 少 年 总 能 从 中“ 找 到 自己” 。从 意蕴 来 看 . 青 春 文 学 因写 作 群 体 和 阅 读 群体 在年 龄 和 阅历 上 的 相 似 . 在 世 界观、 价值 观上的一致性 . 在 面 对 事 情 时 相 同 的 处 理 手段 . 常 常 让他 们 产 生 感 同身 受 的 “ 共 鸣” 饶雪漫在《 左耳》 中写 : “ 我常常想我们的青春 , 它
展 的道 路 。 关键词 : 青 春 文 学 接 受 美 学 审 美趣 味 期 待 视 野
一
理
论
致 的 时候 . 就 能被 读 者 很 快 地 理 解 和 接受 青 春文
学 对 青 少 年 心 理 的满 足 .即 是 对 他 们 期 待 视 野 的满 足. 其 中包 括 文 本 表 层 期 待 、 文 本 内容 期 待 以及 文 本
文学与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困惑

文学与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困惑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许多成长困惑,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帮助他们探索自我、理解世界。
然而,与传统的文学观念相比,当代年轻人似乎对文学的兴趣有所减弱。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当代年轻人所生活的环境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科技产品和网络社交。
与这些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相比,阅读一本长篇小说可能显得过于耗时和单调。
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短篇小说、微小说、漫画和影视作品等媒体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对他们的快速满足感更加符合需求。
其次,学业压力和竞争使得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文学作品。
在当代社会,年轻人需要面对应试教育的重压,为了追求优异的成绩,他们需要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功课和各种培训班。
这样一来,他们的精神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品味文学的魅力。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困扰,年轻人依然可以从文学中获得成长和帮助。
首先,文学能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年轻人进入不同的时空和角色,感受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这种经历不仅仅能够解决他们的情感困惑,也能够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更加能够适应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
此外,文学还能够引导年轻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社会充斥着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年轻人往往为追求名利而忘记真正的内心需求。
而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思考的工具,为年轻人提供了反思和审视自己生活的机会。
通过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年轻人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并做出积极的调整。
最后,文学可以成为年轻人情感宣泄和倾诉的出口。
在当代社会,很多年轻人因为来自社会的压力和个人状况的困难而感到沮丧和孤独。
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文学中,他们可以找到与自己相似的角色和情感共鸣,从而减轻内心的负面情绪。
总之,尽管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诸多成长困惑,文学仍然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引导。
青春文学发展现状分析-文学毕业论文-文学论文

青春文学发展现状分析-文学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网络时代下的青春文学发展不是饱和完美的。
“互联网+”文学的发展模式影响了青春文学的形态,拓宽了青春文学作家群体和受众,激发了青春文学的潜力,带动了文学产业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网络和青春文学发展的不充分、不规范也衍生出创作不精不专,读者“反客为主”影响创作,文学性减弱而商业化严重等问题。
关键词:青春文学互联网+网络作家发展现状一、何为“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结果,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
①“互联网+”文学的发展模式不是网络与文学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网络的集成作用和资源配置优势才能推动文学发展。
二、青春文学概况(一)萌芽与成长青春文学,就是处于青春时期的作家,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社会生活描写和反思的作品。
1998年,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萌芽》和国内七所高校合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简称新概念大赛)。
此后十余年,从新概念大赛中走出了一批“80后”作家,当代青春文学也走向了一个火热的时代。
②青春文学的主题内容常常围绕校园生活,反叛学校和家庭的制度,追求个性、喜欢另类,注重个体自我的诉求。
情感世界观念发生变化,不再一味歌颂亲情、友情和爱情,而出现了更多大胆的反向选择——迷茫、彷徨、阴郁、冷漠和悲剧结尾。
风格题材缤纷多样,文学语言新颖另类,语言系统自成一派,以及自说自话般的自我青春情感的叙述赢得了同龄读者的认同感。
网络平台发展起来之后,青春文学作家瞄准了网络的发展潜力,与网络深度融合,多方向、多角度、多渠道推广青春文学。
(二)弊端与争议“互联网+”语境下的青春文学的文学性减弱,商业性质增强。
青春文学正在以“以市场为王”的姿态发展,忽视作品文学性,只顾赚取足够的点击量。
写作内涵略显淡薄肤浅,过度地标榜个性和叛逆,写作简单纯粹。
另外,青春文学与网络语言、网络热点、网络风气、价值取向以及网络读者不分家,这些因素的弊端也拉大了青春文学主题与现代其他文学体裁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接受角度看青春文学的缺陷和误导青春文学,狭义来说,指的是近十年来在中国由青年人主笔撰写的、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青春文学的缺陷和误导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前言《全球华语大系·青春卷》又将这个概念细化到主要是以“8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少年作家创作的、以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风靡国内的文学作品。
自青春文学萌芽之初,到后来大放异彩,产生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青春偶像作家:韩寒、郭敬明、春树等。
一直以来,青春文学与青少年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消费诉求密不可分的特性,使得它的消费者和受众是它至关重要的部分。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艺术作品唯有经过读者的积极参与和传递,才具有生命力。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文学蓬勃的生命力源于与它的特定读者有着极为切合的部分,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但是,青春文学在被读者接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失衡与误导,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从接受角度看青春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接受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指“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姚斯认为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青春文学满足了青少年的期待视野,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诉求青春期正是个性不断张扬、自我不断膨胀的时期,而青春文学的兴起是一个引起全世界来关注青少年的契机,他们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它以这个时代的青少年为主要描写对象,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迎合了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的一系列特殊心理,让他们产生一种“被理解”的感觉,使得“孤独的青少年”有了“不再孤独”的情感投射。
在接受美学上,当一部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的时候,就能被读者很快地理解和接受。
青春文学对青少年心理的满足,即是对他们期待视野的满足,其中包括文本表层期待、文本内容期待以及文本意蕴期待。
从文本表层来看,青春文学的文体多为小说,它容量大,情节性、表现性强,加上言情、武侠、玄幻、穿越等多元素的使用,满足了青少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从文本内容来看,这里既塑造了冲出生存与困境的个性少年,也描绘了呈现自我心智的少女自画像,青少年总能从中“找到自己”。
从意蕴来看,青春文学因写作群体和阅读群体在年龄和阅历上的相似,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在面对事情时相同的处理手段,常常让他们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
饶雪漫在《左耳》中写:“我常常想我们的青春,它真是奇形怪状的玩艺儿,短短的身子偏偏拖了一个长长的尾巴……一盏灯还亮着,但一首歌已唱完了;一场戏还没散场,一份爱已走到了尽头。
”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青少年心中短暂的“青春”模样。
而这种无限接近青少年心理的创作原则,和这样细腻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满足了大多数青少年的期待视野和心理诉求———一位读者在《萌芽》杂志组织的“80后作者与读者见面会”上说:“青春文学之所以受到我们的关注,原因是他们知道我们那颗炽热的心如何跳动,知道我们在想什么。
”(二)反映了当前青少年集体审美趣味姚斯曾提到:“每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受到历史环境影响的,读者的想象能力、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等影响了对作品的认识和接受。
”根据这一论点,青春文学能在短时间内风靡整个青少年阅读群体,与当前青少年的集体审美趣味是分不开的。
中国自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导致“80后”、“90后”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比其他时代的青少年要更加压抑与苦闷。
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又不断涌入,青少年作为最早接触这些新东西的群体总能感到一种强烈的“分裂”感,于是他们通过青春文学来叩问世界,叩问内心,想要以此来找到一种平衡。
《三重门》中的林雨翔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对Susan有着一种朦胧的情感,感情处理上带着青春期特有的冲动和笨拙;他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不满(重理轻文的教育制度、拜金主义等),却无能为力;他空有一身才华和一腔热情……他就是无数青少年的缩影,是无数青少年的集合。
韩寒塑造的林雨翔,正切合了当前青少年的困惑、思考和梦想。
青春文学满足了无数青少年的心理诉求,为青少年带去了心理慰藉;同时又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的集体审美趣味,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青少年这一群体。
青春作家在向世界表达自我的基础上,也获得了同代人广泛的认同和回应。
二、从接受角度看青春文学的缺陷和误导纵观人类的整个成长期,青春期是可塑性最强,也是未定性最强的时期。
而青春文学作为他们主要读物,因自身的缺陷,对青少年形成了十分恶劣的误导。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隐含的读者”畸形,迎合青少年消极心理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青春期同一感的混乱,会使青少年对自身的角色认识不清,产生消极心理,而青春文学对这种现象不是作健康引导,反而迎合青少年的拜金、病态、自毁等消极心理。
根据伊瑟尔提出的作为一种完全符合对阅读的期待来设想的“隐含的读者”入手,可以看出,许多青春作家对“隐含的读者”的预想从一开始就是畸形的。
第一,对拜金心理的迎合。
郭敬明写《小时代》本是“写一部反映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青春心灵史”,但据不完全统计,《小时代》中提到的名牌多达三十多种。
根据这些选材,可以看出郭敬明构想的隐含读者就是对奢侈品了如指掌的青少年。
这样的书写方式无疑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误导,使他们走上一味追求物欲的错误道路。
石一枫评价:“如果说《悲伤逆流成河》还算是现实的青春片,《小时代》则是纯粹虚幻的肥皂剧。
”第二,对病态心理的迎合。
张悦然有一篇短篇小说《小染》,讲述了一个叫小染的姑娘为摆脱束缚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的故事。
这篇小说无疑是柔弱的、病态的、矫情的,作家张悦然在创作之初对于“隐含的读者”的定位可能就是病态且仇父的,然而这个定位是完全错误的。
它在不知不觉中对青少年,尤其是少女有了一个恶劣的引导,滋长了她们那种矫情的心理,还损害了父亲在她们心目中的形象。
这不仅对她们的成长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甚至伤害了她们纯洁的心灵。
而大量言情类、武侠类、玄幻类、穿越类等小说的畅销,给了他们一个逃避社会、逃避现实的“避难所”。
第三,对自毁心理的迎合。
青少年读者因对现实世界感到幻灭而普遍都有一种自毁的趋向,他们喜欢看到主人公在遭受各种苦难之后还被毁灭。
像《悲伤逆流成河》里基本上所有主人公都自杀而亡;《三重门》的林雨翔最终选择自杀;《左耳》里吧啦为了一个少年堕胎,还为了他最终死去。
这些小说迎合了青少年的“自毁”情结,都选用悲剧收场,令文本接受更容易,也令青少年产生一种阅读后的快感。
但实际上,这些消极的东西对他们毫无益处,反而助长了他们的叛逆和毁灭的倾向,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二)接受距离为零,滋养读者心理惰性根据接受理论,读者的阅读经验和一本作品所需要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该部作品的艺术特性。
当作品缩短这个距离,使接受意识无需转向未知经验视野,那么这部作品就接近“通俗”艺术。
青春文学正是这样的文学的典型代表。
许多青春作家早期的确是认真创作,想为青少年读者带来一些意义深刻、非同凡响的作品,然而随着作者偶像化与读者粉丝化,这些年轻的作家们迷失了文学精神。
他们根据当下最流行的趣味来撰写,既不负责开拓读者的视野,也不关心是否启发读者思考。
这其中最明显的代表就是由辽宁出版集团主管、春风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杂志《布老虎青春文学》。
它内容单调、重复、贫乏,与它的读者群体之间的接受距离基本为零,很少有读者因为阅读这类书籍产生“视野上的变化”。
这类“通俗”艺术的存在价值本在于“令人喜闻乐见,甚至可以从中提出道德问题”,但有些作品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的道德问题,只仅仅为娱乐和猎奇,如果读者长久沉溺其中,就会养成心理惰性,钝化自身的审美感受力。
(三)“审美净化”环节缺失,不能引发读者反思姚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一书中将审美愉快及相关审美分为了审美创造、审美感受、审美净化三个方面,同时还设想了五大交流模式。
青春文学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感受环节相对完满,因此受众能从文本中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愉悦。
他们或通过联想模式,将自己代入成小说中的主角;或通过同情模式,与人物共同受难产生怜悯;更有甚者被激出灵感,提起笔来开始自己的创作。
但鲜有青少年读者在阅读完青春文学后进入一种反思的状态,他们大多数只感受到一种欲望被满足后的“愉悦”或是欲望并未被满足的“压抑”。
“审美净化”环节的缺失令青少年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的认同感和快感远远大于对作品的思考。
这是青春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不够立体,对文学题材的把握不够深刻所造成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总是注重其立体性,来揭露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使阅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审美经验的拔高,最终令其得到精神上以及心灵上的自由解放。
而青春作家们因生活体验和积累还是有限的,他们还尚不能把平凡琐碎的细节生活归纳成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反映在作品上也是停留于一时一事的表面叙述。
他们始终没能聚集起来一种能使青少年面对世界,正视成长,好好生活的力量。
三、对青春文学创作的几点建议中国自古就缺乏有关青春的抒写。
自1996年郁秀的《花季·雨季》问世,青春文学应时而生,它作为这个时代的标记,记录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史、生活史。
就这一个层面来看,青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应该得到相当一部分的肯定,它是文学史发展历程上必然发生的一个文学现象。
但青春文学的发展在保持对青少年的关注与反映的同时,理应有一份自觉和自省。
它在文学体裁和语言风格上能满足青少年读者的期待视野,有自身的市场(读者)定位,这是青春文学的“自觉”。
然而在“自省”的方面,青春文学还尚有欠缺。
伊瑟尔有一个理论很值得我们注意:“审美反应论根植于文本中”,因此我们仍旧还需从文本出发,提出一些要求与建议。
首先,在创作上,青春作家可以保留那些青春文学特有的方面,例如细腻的心理描写、大量网络语言以及独特学生的视角等好的方面,尽量挖掘“青春主题”中深层次的东西,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书写。
尽量避开一些敏感的、病态的题材,不能迎合青少年的消极心理。
其次,在文学功用上,青春文学应当变“反映青少年集体审美”到“健康积极的引导青少年集体审美”,拔高读者期待视野的高度,最终为青少年提供正能量。
最后,在主题上,青春文学应当既反映青少年对成长的拒绝,又体现他们对成年的妥协,既写出这其中的悲哀和无奈,又道出其中的欣然与欢快,给予他们从厌世到面世的正确引导。
青春文学不仅旨在引起读者的共鸣,更应该激发他们去深思、去探讨的能力,最终升华到“审美净化”的境界。
它不能仅作为一种文学消费存在,更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留下能流传于世的作品以求得“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