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上古神话
1.1 解词:
万物有灵: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认识能力低下,原始人还不能把自身和自然界分开,以己推物,认为自然万物同人一样有灵魂、知觉、意识。
图腾崇拜:即Totem.。美洲印第安人方言,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自己的氏族和某种动物、植物、自然物有某种亲缘关系,认他们为自己的祖先。这种自然物就是这个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便以这种图腾命名,作为氏族的标志,以此与其他氏族相区别。
上古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1.2 论述:
上古神话的文学价值:
上古神话是对世界对人类认识的总和,所以被称为人类童年时代的百科全书。
1我国上古神话重要表现出的与自然抗争的积极有为的态度对后代文学创作的精神内容有重要影响。我国文学在人与自然的范畴中,在主观与客观的范畴中,往往更强调人和主观。而其他民族里,往往更强调对物的崇拜。而我国却出现了夸父、后羿这样的与日竞争的形象。又如,其他民族的洪水神话里常是通过躲水来逃避了灾难,而我国的神话里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与自然搏斗的故事。同时,后人在表达宏志、拯救苍生之志时,常常化用神话。2我国上古神话天然神奇的艺术创造为后代浪漫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原始人在神话中创造了一系列丰富的形象,为后代偏于浪漫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人用其典故,增加了其作品的神奇色彩,创造了行的境界.其次,神话奇异奔放,夸张幻想大大地启迪了后代作家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创作了更加完美精湛的超现实艺术境界。如神话里把自然人格化、把人自然化(神化)等。这些方式在原始人那是不自觉的,而后代作家却受到启发,用于自觉创造。周易卦爻辞
2.1 解词
卦爻辞:《周易》中系属在六十四卦符号后面或下面的表明各卦各爻寓意的占筮之辞。时称繇辞。
2.2 论述:周易卦爻辞的文学因素
1. 艺术手法而言,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象征。“立象以尽意”,用形象来说明义理,哲理内容答案采用了艺术的审美表现方式。画面感强。通过物象,情境,故事片段,等来指示休咎。有的甚至不言吉凶,具体事理答案就存在于形象中。通过形象的描绘给人提示,创造了一个个含蕴丰富的意象,引起人们联想,给人以体味的余地。
2. 从形式上看,语句简洁整齐,多用韵语,颇有诗歌韵味。如“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与尔靡之。”(《中孚》九二)就很有诗歌意味。
诗经
3.1 解词
1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其中笙诗六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称《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非一地之作。作者大多不可考,且非一个阶层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的手法。
2 风雅颂
诗经的分类。根据音乐曲调分的类。风:指曲调,歌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中地方歌曲)。雅: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的曲调歌调。颂:特指配合舞蹈的曲调歌调。
3 赋比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 三家诗
指“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现均已亡佚。
5 毛诗
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序,称《毛诗传笺》。
6 笙诗
《诗经》中有曲、篇名但无歌辞的诗。因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笙诗。
3.2 论述
论述一:《诗经》的特色内容有哪些?
一、周颂中的赞美诗
周代祭祀注重礼式,“仪乐”中第一要义即为祭祀礼。在祭祀中强调礼的精神,祭中更强调敬祖、尊祖、颂祖。《礼记》中有“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从事宗庙,则子孙顺孝……”祭祀的目的在教化。因此多颂祖先,而非神灵,多歌功颂德。如,周代有大武舞组诗,来表现武王伐纣灭殷商建周朝的丰功伟绩。《周颂》篇幅短小、概括抽象性强。
二、周族的“史诗”
史诗的特点是:性质上突出再现性,叙述性;内容上偏于讲求民族发展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重大题材;文学上带有神化特色;外在形式上常是长篇巨制。《诗经》中《大明》《緜》《公刘》《生民》《皇矣》五篇均为祭祀诗,具体讲述了被祭之先公先王壮大部族。开国奠基的丰功伟绩。但单篇独立。没有叙事故事中人物关系冲突。
三、“变雅”“变风”中的怨刺诗和讽刺诗
怨刺诗
有些诗斥天训上,伤时,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如,《大雅·瞻仰》《节南山的正月》等。此类作品偏于议论,文学形象性差,显示出了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
有些诗表现了处于官场,宫廷险恶环境中的官吏(士子)失意、愤慨、不平。偏于表现个人的遭遇、感受、在抒发个体情感的同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如《小雅·巷伯》怒斥了造谣诬陷者。
有的反映了外患加剧,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问题。如《大雅·大东》里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
讽刺诗
多是社会下层对权归统治者怀有敌意的辛辣的嘲讽。如《伐檀》《邶风·新台》等,表现对社会问题的评判和讥刺态度。
四、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
频繁,持久,不时的征战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苦难,同时表现了对和平安定团结生活的殷切向往
一类是表现服役者本人的经历感受的徭役诗。如《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另一类是从在家妻子思念行人的角度写持久的兵役徭役带给人们精神上的苦痛。如《卫风·伯兮》中“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五、《国风》中的婚恋诗
数量最多
一部分是描写青年男女在特定的时间群体欢乐的场面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交活动的某些习俗。如《郑风·溱洧》
一部分是表达生动优美的恋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爱情的欢乐和痛苦。如《邶风·静女》。还有的抒发了苦痛与惆怅,同时表达了爱情的深挚与执着。如《周南·汉广》。还有一部分可以看到宗法礼法观念对爱情生活的干预和破坏,反映出家庭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由于宗法问题化的强加,青年男女的交往并不那么自有,尤其是遇到婚姻大事时,开始有了束缚。如《郑风·将仲子》里对钟情于自己的小伙子的劝阻“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树。畏我父母,仲可怀也。”
论述二:如何解释《诗经》偏于写实的创作倾向?
就创作方法而言,写实是其基本特点。《风》《雅》《颂》均可说明。即不是运用极度的夸张和离奇的想象去表现生活,而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描摹生活,用内心的切实感受去抒发情怀。
1 诗经中有一部分叙事描写之作,叙述描摹朴实自然,不做夸张、变形,写出了人在目前的生活场景和画面。如《七月》偏于描摹批判现实:农奴们的群歌联唱,一年到头的劳作生活和艰苦的生活境遇。
2 诗经中的抒情诗抒发了日常现实情怀包含着合乎常情的想象和幻想,从而也表现出写实的特点。与偏于奇异想象的创作有所不同。一方面诗经中确实有一些抒情诗,包含了主观心理世界经常出现的想象和幻想。如《关雎》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想象之辞。但另一方面,诗经的主观想象幻想不是升天入地、古今驰骋无羁的想象,而是真切实在的合理想象。如《魏风·陟岵》里“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就说明了这一点。
论述三:诗经如何借助景、物、来抒情和达意的?
1、用“比”达意:如《小雅·天保》中给人祝寿用“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⒇。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把福之大之多之久,用了各种比喻形象说出来。又如《邶风·硕沽人》里写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说明了美人之美。还如,《小雅·小旻》写政治官场上惊恐谨慎的心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刻画准确精湛。这些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达意。
2、以“兴”来开头
在诗经中特指借助对自然景物或其他事物的描写作为诗章或诗句的开头的起韵。大量起兴不止有开头的作用,往往是一种象征。“兴”所写事物与诗所歌咏之物所表达的情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且是意义上的联系,较之“比”有更深入更丰富的联想。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回味的空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含蓄和谐,韵味深深。
3 借助景、物来抒情、达意。
在诗中,通过对具体景物、生活图景的描写,对感情抒发其了烘托渲染的作用。如《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就是通过景物的的描写渲染了行人两次不同的情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