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601e5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c.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一、相关知识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顺口溜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1708813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1.png)
【导语】语⽂的阅读理解是有很多答题技巧的,下⾯©⽆忧考⽹就⼤家整理⼀下中考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顺⼝溜,仅供参考。
1⽂章开头的作⽤ 1、引起下⽂,为下⽂作铺垫(记叙⽂) 2、开篇点题,提出中⼼(中⼼论点) 3、⽤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章结尾的作⽤ 1、深化中⼼,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或中⼼论点 3、总结上⽂,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3五种表达⽅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的看法。
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的感情。
它⼀般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志、借景抒情)。
4从表达⽅式⼊⼿分析句意 1.记叙⽂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记叙⽬的和意义的作⽤; 2.议论⽂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 3.说明⽂中描写、⽂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动形象的作⽤。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的写法,使⽂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
5阅读理解速记顺⼝溜 1、“标题”要看好,答题⽤得着。
别看⼏个字,⽂章全笼罩。
有⽆双关意,需要细推敲;可否作线索,联系全⽂找。
⼈、事、物、景、境,“解题”是法宝。
2、“开头”属总起,千万别⼩瞧:开宗明义引话题,⽂章感情定基调;有⽆伏笔要留⼼,读到后⾯就知晓;环境描写是渲染,烘托⽓氛很重要。
初中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31种
![初中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31种](https://img.taocdn.com/s3/m/59ded408aef8941ea66e05cc.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31种)出国留学为大家供给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31种),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31种)中考语文答题总原则认真审题:多想一想题目究竟要你答什么(内容),如何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一定读三、四遍。
用好底稿:用底稿的目的在于频频改正,力臻完满。
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了如指掌;清楚雅观,百看不厌。
原文找寻:好多问题的答案就在原文中间,我们要联系问题的上下文,在原文中间找寻、整理答案。
语段阅读题答题原则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要点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拥有明确的目标。
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情意思。
准备答题时,一定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答题时,详细题目波及到有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频频研读;如波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详细答题技巧一、限字题的解答依据题目要求作完好正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比较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没关紧急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特别是地名)。
将吻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能否有语病,若有,一定改正。
要做到句子简洁、完好、通畅、明确。
二、拟写口号题语句一定简洁、精华;可采纳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碰奇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变动以吻合语境。
三、仿写句子认真剖析例句格式。
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假如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接一致。
四、口头表达题(如咨询、谈话、电话沟通等场景对话)称号:正确,表现人物关系;联合提示语境,表意一定明确;语气一定切称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五、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比较词义,特别是意思邻近的词,必定要认真鉴别两个词在程度、合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差别。
1.选好以后应当将有关句子多读几遍,频频领会。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3abd0f5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e.png)
一、审题准确语文阅读理解是学诞辰常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且在中考等重要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进行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
审题准确是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准确回答问题。
二、抓住关键词在阅读理解题中,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问题,更准确地定位答案。
很多时候,关键词所在句子或段落中就包含了答案。
三、理清逻辑关系阅读理解题通常会考查文章中的逻辑关系,要能够理清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准确回答问题。
四、注重细节阅读理解题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细节问题,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注重细节,注意文章中的具体描述、数据、时间等细节信息。
只有将这些细节信息掌握到位,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
五、多做题多练习阅读理解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来提高的,要多做各种类型和难度的阅读理解题,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要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扩大自己的阅读面,积累更多的知识和阅读经验。
六、总结归纳在做完阅读理解题后,要及时总结归纳,检查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不足,找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七、多向老师请教在学习阅读理解方面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老师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指导你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要想提高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学习,更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课外的练习。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总结和归纳,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取得更好的阅读理解成绩。
八、注重文章结构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我们需要注重文章的结构。
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大意,了解文章的基本脉络,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理清每个段落的中心内容和承上启下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理清文章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在回答问题时更加有条理,并且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避免答非所问。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0bc946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6.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总结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分比值比较大,建议初三学子,学会整理汇总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1.抓关键词语很多阅读题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抓修辞手法在阅读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2.答案来源: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3.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4.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5.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一.说明文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689a8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4.png)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8a18a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1.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要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介绍六步答题法和其他一些技巧。
六步答题法:1.看标题,粗分类型。
2.抓要素,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3.理线索,分析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作借鉴。
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看给的分值答题,尽量写出所有要点。
2.尽量利用原文语句,不要脱离文章内容。
3.注意题目考点,掌握文章的六要素和六大线索。
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2.理解每段的时候,要紧扣文章中心,理明白每一段围着中心所起的作用。
3.注意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作用。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相信考生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语文阅读理解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排比的作用:能够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有节奏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记忆。
九、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没有用到?为什么?文章中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可能是因为这些手法并不适合表达文章的主题或者是因为作者的写作风格不适合使用这些手法。
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作者可能更喜欢使用比喻和拟人等生动形象的手法,而有些作者则更喜欢使用说明和议论等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
因此,文章中没有使用某些修辞手法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只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就可以了。
排比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增强语气,充分抒情;而设问则可以提醒人们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在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方面,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
其中,人物描写可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环境、细节和景物等类型来进行,其作用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e6e497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f.png)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四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五抒情方式/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六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七描写:①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Eg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八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九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十句式鉴赏:按句式整齐与否分: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按句子长短分: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十一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十三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十四文章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十五文中关键句段的赏析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⑦总领全文;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感十六引用的作用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对应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联系原文答题技巧:①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②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③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关键:理解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答题技巧:①整体把握句意,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时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②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指出文中的某个句子,然后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根据是什么关键:联系上下文,原文中找答案答题技巧:①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是观点句还是结论句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②确定句子所涉及的范围,筛选信息,切不可照抄原文;4、文中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件事物写起/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答题模式:相关术语+文章的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6、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作用是什么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性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增强气势和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设问:引起了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与思考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7、文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尽量要全面,有条理,要拓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8、赏析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要以“…….”为标题/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分析角度:内容、结构、形式9、文章用了第几人称,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答题技巧:使用人称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10、线索的赏析/文章以…….为线索答题模式: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答题技巧:从上下文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所写内容有几个方面就从几个方面概括;如果内容集中写一个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为几个方面时,应考虑从手法虚实、正反、点面方面分点概括;11、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思答题技巧:联系上下文,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结合主旨,分析作者情感12、人物鉴赏/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技巧: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定量分析;或先从几方面定量分析,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总括;13、鉴赏语言/赏析文章语言答题技巧: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的角度去鉴赏答题模式: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内容1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简要分析答题模式:文章是以……为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的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三、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应注意:关键词、句;联系原文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语、语句;看课文时要注意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2、紧扣题意,选恰当的句式、角度回答,如何问就如何答;3、不要一字不漏的照抄原文,也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句要在原文中找,再根据这些词句重组答案;4、答题时要时刻与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相联系;5 、需要术语的要分清术语,不能混淆术语,也不能乱凑术语;6、答题时答题模式要灵活贯通,不能墨守成规;7、看分答题;。
九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九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48dce2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f.png)
九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语文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占分值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初三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篇一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有哪些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51b652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c.png)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有哪些目录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中考语文基本学习方法如何写好中考作文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
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如何提高准确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如何提高准确率](https://img.taocdn.com/s3/m/fa9d591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0.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如何提高准确率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部分重要题型,也是考生们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题型之一。
要提高阅读理解答题的准确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几点帮助中考生提高阅读理解准确率的建议。
一、审题准确,理解文章解答阅读理解题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
同时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使用标注和圈画的方法,将重要信息和关键词进行标记,有助于记忆和答题。
二、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阅读理解题有多种题型,如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等。
对于不同的题型,需要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
1.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要求根据文章提供的具体细节来选择正确答案。
在解答该类型题目时,可以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再具体分析问题,找出与题目相关的细节。
在解题过程中,注意排除干扰项,选择与文章内容一致的选项。
2. 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要求归纳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在解答该类型题目时,可以先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了解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然后再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总结文章的主旨大意。
3. 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在解答该类型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文章提供的信息,然后根据逻辑关系和判断能力来分析问题,进行推理判断。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排除明显错误和无法推理的选项,选择最符合文章逻辑的选项。
三、多做阅读理解练习题要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需要多做练习题,并及时查看解析。
通过不断地练习,可以熟悉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积累一定的解题经验。
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四、注重阅读积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与阅读能力紧密相关,需要注重提高平时的阅读量和阅读质量。
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时事新闻、文学作品等不同领域的阅读材料,提升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0af45a014791711cd791771.png)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阅读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8aead1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7d.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二、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一一想去看看一一赞赏蜜蜂一一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一一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一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明线与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例1】这篇散文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分)2012四川眉山《枯竹》【解析】这属于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不难发现事物是枯竹。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84bd80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4.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概括文章主旨。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或者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所要表达的主题。
3、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感动、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4、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比喻的作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5de2428050876323012124a.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汇总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1)下定义,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3、筛选——常用的疑问词如:“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对策是: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
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
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 (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注意:书写要认真准确。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4)由浅入深的顺序;(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6)由表及里的顺序;(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33036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1.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分比值比较大,建议初三学子,学会整理汇总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1.抓关键词语很多阅读题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抓修辞手法在阅读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2.答案来源: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3.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4.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5.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一.说明文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68ffd6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c.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b65a56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3.png)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1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层次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成效,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陪衬作用,厚实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征?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炼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三、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一)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局部;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
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
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