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与就业发展战略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就是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力要素。
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源于庞大的人口总量,因此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失真、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和转型时期就业政策滞后效应等客观因素,中国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大量的扭曲现象,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和就业效率低下。
此外,一方面中国总体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却出现了“教育深化”的现象,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
本文从人口转变的背景出发,对中国人力资源、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就业效率进行了简略分析,对未来如何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一人口转变的历史与现状1世界人口转变状况及其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这里主要是指西欧各国以及主要由欧洲移民定居而逐渐形成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人口转变最早始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西欧,但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即在上述各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过程之中完成。
工业革命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各国改善营养状况,改进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相关条件,使历史上长期威胁人类社会的高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出生率则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在某些时期内甚至得以提高。
这样,原先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之间的自然平衡被打破,二者之间的“生死距差”(demographicgap)不断扩大,从而使这些国家由过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人口变动的第一阶段,过渡到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日益加速的人口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早期。
1870年以后,欧洲各国中的生育决策发生了较大转变,生育率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的生死距差逐渐缩小,西方各国进入了低出生率、继续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渐减速的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转变第二阶段晚期。
中国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中国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人口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从人口生育率下降、农村人口转移就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等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一、人口生育率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生育率逐渐下降。
过去,由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人们普遍以多子多福的观念生育后代。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这导致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对人口就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对中国人口就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前往。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加强农村就业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不断减少,而高技术产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加。
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就业结构的调整。
以制造业为例,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人工劳动力需求不再如以往那样紧缺,而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适应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结论中国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和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人口就业结构产生着影响。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需要加强对人口就业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教育培训机会,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以促进人口就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
综上所述,中国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人口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经济学与人口学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经济学与人口学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经济学与人口学: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学和人口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变动对于经济增长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人口规模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直接影响。
人口规模的增长可以使得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刺激经济产出的增长。
此外,增加的劳动力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消费者,推动市场的发展。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随着人口结构朝着年轻化、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以及妇女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增多,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也会得到提高。
这些变化有助于增加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此外,人口变动还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人口变动往往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这些变化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例如,随着劳动力的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将导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尽管人口变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严重,这给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社会养老机制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
其次,人口变动还会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变动,从而对就业形势产生冲击。
例如,劳动力的流失和不足可能导致某些产业或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青年人口的流失也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人才断层现象的出现。
再次,人口变动还可能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带来挑战。
人口稠密度的变动可能导致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不足或不均衡。
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实施方案
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实施方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
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
创新对接方式,推进已签文件落实见效,推动与更多国家商签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加强海关、税收、监管等合作,推动实施更高水平的通关一体化。
拓展规则对接领域,加强融资、贸易、能源、数字信息、农业等领域规则对接合作。
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
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联通,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框架,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聚焦关键通道和关键城市,有序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将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目标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
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推动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
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
推进福建、新疆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
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
建设“空中丝绸之路”o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投资合作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丝路电商。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
人口发展:趋势、影响与应对策略
人口发展:趋势、影响与应对策略摘要:本文全面剖析人口发展相关问题,涵盖人口增长趋势、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领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深入理解人口现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视角。
一、引言人口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发展动态对国家和全球的发展进程有着深远影响。
从古代文明的兴衰到现代社会的繁荣,人口因素始终贯穿其中。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人口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趋势,深入研究人口发展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社会资源分配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人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一)人口增长态势全球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呈现出放缓趋势。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仍然较高,主要得益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使死亡率下降;而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则较为缓慢,部分国家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
例如,非洲部分地区由于高出生率和相对较低的死亡率,人口增长迅速;而欧洲一些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问题。
(二)人口结构变化1.老龄化加剧2.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变化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如日本,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给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3.劳动年龄人口变化4.在一些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和结构也在发生改变。
部分发展中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形成了人口红利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则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的困境,这对其经济增长和产业竞争力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人口迁移与流动1.国内迁移2.城市化进程加速促使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流动改变了城乡人口分布格局,同时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就业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导向研究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导向一、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导向实现人口发展目标,必须从经济社会全局高度和国家中长期发展层面谋划人口工作,深入实施国家人口均衡发展战略,明确并贯彻以下战略导向。
注重人口内部各要素相均衡。
推动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变。
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平缓人口总量变动态势,避免人口达到峰值后快速下降,发挥政策最大效应。
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挖掘各年龄段人口潜能,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注重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动。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因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
充分发挥人口能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
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防范和化解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注重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着力补齐重点人群发展短板,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尊重个人和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权利义务对等,推动人口工作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
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人口政策,多措并举引导人口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适度集聚,支持鼓励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自愿迁出,严格控制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二、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
要针对人口变动态势,做好超前谋划和政策储备,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保持和发挥人口总量势能优势,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具有基础性质的内容。
能否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基本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1.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从根本上说,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属于人口压迫生产力、人口过剩。
因此,我国应实行“三步走”的人口发展战略:第一步,将高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这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第二步,实现人口零增长,预计本世纪30年代全国人口增长到接近15亿时可以达到;第三步,根据人口零增长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状况,寻求包括数量、素质、结构在内的全方位的适度人口。
现在的情况是,自20世纪70年代国家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计划生育以来,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已经过一代人完整的人口再生产周期。
随着生育率长期持续下降,出现了新的人口态势:一方面,由于惯性作用,人口数量还有一定增长势能,达到零增长还要再增加近2亿人口,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任务还没有最终完成;另一方面,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地域等方面的结构发生急剧变动,老少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也就是抚养比或从属年龄比,将经历由降而升即由“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的转变。
老龄化快速推进和劳动年龄人口相对高龄化,城镇化驶入快车道和城镇人口将占主体地位,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和人力资本积聚向东部倾斜,这些变化将深刻影响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人口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人口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深刻影响人口社会分层结构变动以及社会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人口结构调整的分量愈显沉重。
至于人口身体健康、科教等素质的提高,则是永恒的主题。
虽然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陈宇学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问题是关于中国人口发展战略。
课程前言:人口发展战略与国家竞争力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我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头谈到人口发展的时候,报告里头特别强调了,实际上是从人口发展战略来谈的。
我对比了一下我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头特别强调了要保持一个低生育率,那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头没提这一点,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头更多地提到了我们人口的数量以及我们人口的质量,或我们人口的素质,我们人口的分布和人口的结构的一个均衡的发展。
我认为是对我们人口发展战略的一个进一步的解读。
我今天就跟大家把这个问题做一个交流,这个问题我也是做过一点的研究,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发展到现在,人口这个问题它应该摆在中国什么样的一个位置。
一提到人口,很多同志就想到计划生育,一提到人口很多同志就想到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但我们的人口发展战略可不简单是这样,而且我们人口发展到现在,我们对我们一些政策或对我们未来人口管理的重点可能会发生进一步的转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我们的人口到了现在来看,它和我们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那人口发展,它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以及它对我们未来可持续的这种发展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谈到国家竞争力的时候,最根本的一个竞争力是人口的竞争力,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力,好的结构的竞争力,还有好的分布的一个竞争力。
说到这儿,谈到我们人口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一般来讲会把人口发展战略分为四个层面的战略,一个是人口数量的战略;第二个,人口素质的战略;第三个人口分布的一个战略;第四个,人口结构战略,如果说我们过去在考虑人口发展的时候更多地考虑人口数量的战略,经常说我们人太多了。
然后我们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当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时候,人口的数量问题还是不是我们的核心问题,恐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值得研究,而这时候人口的素质、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更多的,像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2.30•【文号】国发〔2016〕87号•【施行日期】2016.12.3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12月30日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为积极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趋势性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旨在阐明规划期内国家人口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工作任务,是指导今后15年全国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第一章规划背景——人口发展的关键转折期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
准确把握人口变化趋势性特征,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对于谋划好人口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人口现状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40多年来,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缓解,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础性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一——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二——招聘与配置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三——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四——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五——薪酬福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之六——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把人上升到资源的角度进行配置和管理,如何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构建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和体系成为企业HR工作的重点。
作为这个有效体系的构成部分,HR各大模块体系的完善和工作的展开显得尤为重要!1、人力资源规划-HR工作的航标兼导航仪航行出海的船只都需要确立一个航标以定位目的地,同时需要一个有效的导航系统以确保它航行在正确的路线之上。
人力自资源管理也一样,需要确定HR工作目标定位和实现途径。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在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资源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到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在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统计,依据这些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战略,制定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方案。
正如航行出海的船只的航标的导航仪,人力资源规划在HR工作中起到一个定位目标和把握路线的作用!2、招聘与配置-―引‖和―用‖的结合艺术人员任用讲求的是人岗匹配,适岗适人。
找到合适的人却放到了不合适的岗位与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一样会令招聘工作失去意义。
招聘合适的人才并把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地方是才能算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招聘。
招聘和配置有各自的侧重点,招聘工作是由需求分析-预算制定-招聘方案的制定-招聘实施-后续评估等一系列步骤构成的,其中关键又在于做好需求分析,首先明确企业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多少人,对这些人有什么要求,以及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公司所需要的这些人,目标和计划明确之后,招聘工作会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人员配置工作事实上应该在招聘需求分析之时予以考虑,这样根据岗位―量身定做‖一个标准,再根据这个标准招聘企业所需人才,配置工作将会简化为一个程序性的环节。
2022年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卷48
2022年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卷1、[单选题]以下属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量方法的是()。
A.经验预测法B.描述法C.转换比率法D.德尔菲法【答案】C2、[单选题]中层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不包括( )。
A.判断能力B.决策能力C.沟通能力D.目标设定能力【答案】B3、[单选题]在群体决策法中,决策人员的来源广泛,其中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从战略角度协调相关部门的()和()。
A.联系;资源B.关系;内容C.关系;资源D.联系;内容【答案】C【解析】群体决策法的特点之一是:决策人员的来源广泛,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从战略角度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和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运用招聘的各种战略与技巧,提高招聘过程的有效性;用人部门经理,负责评估应聘者的技能和个人气质,采集第一手资料;用人部门经验丰富的员工,负责对他们未来的同事所应具备的素质,从不同侧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4、[题干]()=(方案Ⅱ的固定成本—方案Ⅰ的固定成本)/(方案Ⅰ的变动成本—方案Ⅱ的变动成本)。
A.临界销售量B.临界销售额C.临界销售成本D.临界销售预测【答案】A5、[案例题]某机械公司新任人力资源部长W先生,在一次研讨会上学到了一些自认为不错的培训经验,回来后就兴致勃勃地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全员培训计划书,要求对公司全体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脱产计算机培训,以提升全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不久,该计划书获批准,公司还专门下拨十几万元的培训费。
可一周的培训过后,大家对这次培训说三道四,议论纷纷。
除办公室的几名文员和45岁以上的几名中层管理人员觉得有所收获外,其他员工要么觉得收效甚微,要么觉得学而无用,白费功夫。
大多数人认为,十几万元的培训费只买来一时的“轰动效应”。
有的员工甚至认为,这次培训是新官上任点的一把火,是某些领导拿单位的钱往自己脸上贴金!听到种种议论的W先生则感到委屈:在一个有着传统意识的老国企,给员灌输一些新知识,为什么效果这么不理想?当今竞争环境下,每人学点计算机知识应该是很有用的,怎么不受欢迎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政策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政策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也随之变化。
这篇文章将讨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1.1 人口和就业人口增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多。
几十年来,全球人口的增长一直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7亿。
人口的增加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就业的需求尚未充分满足。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一些国家可能会面临人口流失的问题。
这也会引起一些问题,例如劳动力短缺,以及在一些行业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1.2 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和自动化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
很多企业开始将部分劳动力转移到自动化中。
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可以在生产线上减少人工成本。
然而,这也会导致没有太多技能的工人失去工作。
这些工人可能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技能,以便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1.3 全球化和移民全球化和移民的兴起也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
不同国家之间的通信和贸易也意味着企业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好的员工,并在不同国家进行招聘。
移民流入也可以为某些行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以应对就业需求增长。
不过,兴起的全球化和移民也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
例如,当越来越多的人移居生活并工作在不同国家时,可能会出现卫生、法律和就业机会方面的发展差异。
二、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1 低收入人群和生活标准实施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扶贫政策可以帮助减轻其生活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例如,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住房费用、医疗费用以及教育费用,以帮助低收入人群减轻生活负担。
2.2 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政策推动这方面发展也是刻不容缓的。
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培训计划来帮助工人获取新的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还可以在学习方面进行政策改善,例如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便人们能够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
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就业战略思考
我 国 劳 动 力 供 给 面 临 的 我 国 劳 动 力 总 量 会 在 很
长 一段 时期 内保 持 过剩状 态 ,劳 动力 总 量过 剩 是
我 国未 来 相 当长 时 期 内 劳动 力供 给 的 主要 特 征 。 未来 我 国劳 动 力 质 量 将 得 到 较 大 幅度 的提 高 , 但
( 劳 动 力 质 量 预 测 。劳 动 力 质 量 变 化 可 以通 2) 过 预 测 不 同 教 育 程 度 的 人 数 来 获 得 ,本 文 以 各 级 学 校 年 招 生 人 数 作 为 基 础 数 据 , 分 别 按 照 不 同 的
13 4
维普资讯
就 业难 并 存 , 我 国 的就 业 形 势 变 得 更 加 复 杂 。 本 文 通过 预测 我 国 劳 动力 供 给 , 析 我 国 劳 动 力 需 求 面 I 挑 使 分 临的 战 , 我 国 就 业 问题 进 行 了战 略 性 思考 , 出 了一 些政 策 建 议 。 对 提 关 键 词 劳动 力 供 给 劳动 力 需 求 战略 性 思 考
在 我 国 严 峻 的 就 业 形 势 下 , 民 工 荒 的 出 现 似
高 质 量 劳 动 力 比 例 仍 然 较 低 , 动 力 就 业 能 力 不 强 劳
使 我 国就 业 的 结 构 性 矛 盾 在 短 期 内 仍 将 持 续 下 去 。 ( ) 动 力 数 量 预 测 。本 文 以 2 0 年 第 五 次 1劳 00
维普资讯
我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就业战略思考
刘彩 凤
内 容提 要 在 我 国严 峻 的就 业 形势 下 , 工荒 的 出现 似 乎 发 出 了这 样 一 个信 号 : 动 力供 需 出现 了一定 程 民 劳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就业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国人口年龄数据和以分行业经济活动人口就业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期,并在未来几年内趋向老龄化,老少比结构严重失调,社会负担加重;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经济劳动人口)正逐渐转向第三产业部门。
关键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红利 SPSS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亿人,新生婴儿数量为1615万人,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数量为1.297亿,死亡人口为943万人,净增人口为672万人。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控制人口的生育政策,使中国仅用了25年左右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40到100多年才完成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了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老少被抚养人口所占比例较低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即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负担系数相对较轻,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时期。
然而,中国是在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的情况下完成传统的人口转变,步入老年型社会,即使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应达到3500美元(赵晓辉,2007),未来半个世纪内将始终面临“未富先老”的矛盾。
因此,关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不关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为吸纳更多人就业,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适龄劳动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的加快,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人口红利:演变、影响与应对策略
人口红利:演变、影响与应对策略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人口红利的概念、产生机制及其在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的表现与影响。
分析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其的冲击,阐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红利利用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并基于此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充分挖掘和延续人口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人口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
人口红利作为一种因人口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经济增长助推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记。
从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到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性凸显,人口红利的内涵与形式不断演变。
深入研究人口红利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广泛影响,对于应对人口结构转型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红利的概念与产生机制(一)概念界定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社会抚养负担较轻,更多的资源可以用于储蓄和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在 20 世纪后半叶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经历了人口红利期,其经济实现了快速腾飞。
(二)产生机制1.生育率下降与人口转型2.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生育率逐渐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儿童抚养比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相对上升,从而形成人口红利。
例如,中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为后续人口红利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预期寿命延长与劳动力供给增加4.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年限增加,进一步扩充了劳动力资源。
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杨勖摘要:文章以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随后以此为依据,论述了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与积极影响,接着结合相关的数据,对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应对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年龄;人口变动;经济发展;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及相关变动往往会对整体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阶段,因此劳动年龄人口变动通常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加明显,通过探讨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更有利于保证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及合理性,减少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发展趋势首先,从劳动力数量来看,当下我国劳动力数量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我国劳动力数量为5.031亿人,在2022年,劳动力数量达到峰值,具体数值为7.871亿人,之后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2022年我国劳动力数量为7.867亿人。
劳动力总供给量的减少被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变动进入了“刘易斯拐点”,意味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但这一观点当前仍存在一些争议,究其原因在于,“刘易斯拐点”原意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的结束,但由于受一些制度限制,比如城市户籍制度,中国城市化仍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虽然中国劳动力减少是不是“刘易斯拐点”仍存在争议,但中国劳动力数量整体确实是处于下降状态。
另一方面,从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2022年,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97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3%,比2022年下降470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正逐渐向老龄化趋势方向发展。
二、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与积极影响经济发展实际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人口劳动力影响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变化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经济体系、科学技术、社会风貌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改变。
经济的变化一、动年龄人口下降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有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影响最大。
国际上一般把15-64岁列为劳动年龄人口,在我国,按照一般退休年龄来看,男子16岁-60周岁,女子为16岁-55周岁都为劳动年龄人口。
按照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6-59岁人口比例在2013年末为67.6%,2014年末下降到67%。
统计年鉴里,15-64岁人口比例在2010年达到顶峰74.5%,之后逐步下降,2014年降至73.4%;0-14岁人口比例几乎是一路下降,到2014年降至16.5%;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稳步上升,到2014年末升至10.1%。
我国经济中青壮年劳动力及幼少年比例在下降,老龄化人口比例在上升,这带来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转变。
在供给端,无论根据哪一个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经济中适合工作的劳动力绝对量在减少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下降,一个社会中消耗的力量逐步强过生产的力量。
在需求端,老龄人口的比例提高会抑制投资需求的增长。
原因在于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意味着,假设其它条件不变,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下降,从而投资回报率下降。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倒是不会将老龄人口作为一个负面影响,理论表明,老龄人口作为纯消费者,将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增长。
不过,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人一生的消费高峰期是在中年(大概30-40多岁),而并没有发生在老龄化时期。
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带来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
总之,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在中长期带来经济增长的一些根本性变化。
这些变化基本起始于2010年之后。
二、土地高溢价增加全社会成本在现代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中,土地从来都不属于被着重考虑、分析的因素,一般假定土地供给是不变的,这个因素被当作背景资料似的存在。
这种通常的忽略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农业生产还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研究土地与研究劳动力、资本一样,非常重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投入增长及未来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投入增长及未来趋势内容摘要:劳动力投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测算,综合考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中国劳动投入在1978-2012年间年均增长3.3%,其中数量变化对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为45%,质量变化对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为55%。
展望“十三五”,中国就业人口数量将总体趋于下降,而劳动力质量则将继续提高,“人才红利”将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投入的变化1、劳动力投入总量逐步见顶在人口转型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78年初的5.5亿人增加到2012年的9.9亿人,平均每年增长1.74%,较同期总人口增速高0.72个百分点。
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应。
不过,受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影响,200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不断趋缓,其中2012年仅增长0.29%。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反映了劳动力供给潜力,劳动年龄人口有多少转化为经济活动人口取决于劳动参与率。
目前,我国虽仍是世界上劳动参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劳动参与率总体呈不断下滑趋势,从1990年的84.2%下降至2012年的77%,下降了7.2个百分点。
造成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有多种,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健康、教育、社会保障水平等。
未来,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劳动参与率仍将下降。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投入总量增长情况,存在统计口径修正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如果直接采用统计数据将导致高估劳动力投入增长[1]。
为避免这种情况,这里假设1990年之前和1990年之后的劳动投入增速为真实增速,同时采用插值法获得1990年劳动力投入增速。
按照这种方法测算,1978-2012年间我国就业人口总量累计增长65.7%,相当于年均增长1.5%,略低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速。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解读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解读新华社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工作任务,是指导全国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规划》指出,未来十几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根据预测,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流动仍然活跃,家庭呈现多样化趋势。
综合判断,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规划》强调,要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综合施策,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适度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改善,结构逐步优化,分布更加合理,全国总人口达到14.2亿人左右。
到2030年,人口自身均衡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总人口达到14.5亿人左右。
《规划》明确了覆盖全人群和生命全周期的重大任务与政策措施。
要健全生育政策调控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要通过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挖掘劳动者工作潜能,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
要推进人口城镇化,推动城市群人口集聚,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中国人口与国家发展战略报告
2004中国人口与发展国家报告前言在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179个国家共同确认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新概念,确立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标志着人口与发展领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000年在189个国家首脑出席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进一步设立了2015年前各国应该达到的8方面目标,包括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和防治艾滋病等。
中国政府认真履行对开罗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开展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普及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防治艾滋病、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地位。
在促进人口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
将人口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教育、宣传、经济、行政等措施综合治理人口与发展问题。
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总量、素质、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中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尊重并维护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使尊重和保护人权上升为宪法原则。
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明确公民享有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权,国家维护公民生殖健康的各项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与就业发展战略张车伟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引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22,大大低于维持稳定人口所需要的2.1的更替水平。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在这样两个方面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大约3亿人口,这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仅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
195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2%,到1998年已降至21%,预计到2050年将进一步降至15%,占发展中国家人口比重将由1950年的32%下降到2050年的17%。
中国人口增长占世界人口增长总量的比例已由1980年代后期的19.3%下降到目前的15.8%。
如果不考虑中国的生育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水平将大大增高。
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在1984年和1993年的原有水平上下降了0.7,1995年水平上下降了0.5②。
第二,人口的快速转变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人口环境。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的过快增长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实施所导致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进入最丰富的时期。
目前,和庞大劳动力资源相联系的便宜的劳动力成本是目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中所获得的最大竞争优势。
从本质上说,中国目前所具有的最大竞争优势实际上是中国人口快速转变所产生的人口学“红利”。
很显然,中国的发展在享受人口学“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与这一“红利”相伴随的成本。
简单说来,这些成本突出地体现为人口的快速转变所带来的各种消极的后果。
后果之一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过渡的提前完成,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的人口结构,逐渐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中国在一个相对不发展的阶段而不得不面临着提前老龄化的挑战。
2000年中国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7%,按照联合国1956年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成为老年型人口的国家。
不仅如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如何应对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所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人口快速转变的另一消极后果则是性别结构的不平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简单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E-mail:zhangjw@cass.org.cn.感谢国家统计局崔红艳提供人口预测数据。
②肖黎春:《世界低生育率国家生育率下降模式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年第3期。
说来就是在生育率快速下降的过程中,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理想的生育孩子数量无法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孩子性别的偏好就受到严重“挤压”,其结果,“数量偏好”被“性别偏好”所代替。
虽然出生性别比的失调不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这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将来的婚姻和家庭关系。
因此,中国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口快速转变的代价却必须被中国自己所承担。
二、劳动年龄人口变化与就业形势(一)人口转变与劳动力数量变化人口快速转变的结果使得中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面临着最为丰富的劳动力供给。
建立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的最新预测表明,如果生育率会维持在1.8左右,则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
从15-64岁劳动力人口来看,2001年到2005年,每年增长数量都超过1000万,这一年龄段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将持续到2014年。
从15-60岁人口来看,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人口净增长趋势只能维持到2011年。
从绝对数量来看,15-64岁人口会在2014年达到9.97亿的峰值,而15-59岁则会在2011年到其峰值,其人口规模为9.27亿人。
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
表3-1:劳动年龄人口和抚养比变化趋势预测(2001-2050)年增劳动力人口(万人) 抚养比(%) 年份 15--59岁 15-64岁 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总抚养比 2001 1230.47 1234.43 33.83 10.12 43.962002 1551.41 1568.07 32.12 10.25 42.382003 1389.64 1360.02 30.87 10.38 41.242004 1361.95 1521.96 29.53 10.54 40.062005 1440.23 1487.51 28.13 10.54 38.672006 754.57 903.42 27.58 10.68 38.262007 556.17 793.90 27.22 10.83 38.052008 491.50 764.17 26.94 10.97 37.912009 314.49 675.14 26.74 11.08 37.822010 213.10 616.17 26.63 11.27 37.892011 238.60 537.53 26.57 11.47 38.042012 -35.69 445.04 26.57 11.72 38.292013 -47.65 352.53 26.64 12.05 38.692014 -294.65 105.14 26.82 12.40 39.222015 -367.08 -31.66 27.06 12.91 39.972016 -84.17 161.10 27.02 13.50 40.522017 -332.73 -186.17 27.13 14.00 41.132018 -33.18 -13.81 27.01 14.78 41.792019 332.69 -171.67 26.90 15.47 42.372020 179.96 -177.25 26.74 16.31 43.062021 483.67 -58.21 26.51 17.15 43.66 2022 -371.58 -178.06 26.26 17.82 44.07 2023 -975.08 14.00 25.90 18.64 44.54 2024 -591.92 401.22 25.39 19.23 44.62 2025 -607.93 293.46 24.86 19.37 44.23 2026 -577.64 599.46 24.23 19.65 43.88 2027 -283.26 -222.66 23.80 19.56 43.36 2028 -844.88 -839.32 23.53 20.43 43.96 2029 -630.05 -547.07 23.22 22.02 45.25 2030 -952.40 -650.01 23.00 23.20 46.21 2035 -557.64 -1163.07 23.12 29.42 52.54 2040 -449.25 -660.30 24.30 35.48 59.78 2045 -586.01 -433.45 24.58 37.48 62.06 2050 -1048.86 -516.42 24.04 39.36 63.40中国人口快速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创造的有利环境突出地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抚养比的下降上。
一般来说,生育率的下降会导致少儿抚养比下降和老年抚养比上升。
如果把0-14岁人口占劳动力人口(15-64岁)的比例定义为少儿抚养比,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定义为老年抚养比,则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人口快速转变的使得少儿人口抚养比快速下降,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不断上升,但上升的速度远远低于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的速度,其结果,总抚养比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参见图3.1)图3.1:中国人口抚养比变化趋势(1990-2050年)(二)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矛盾人口快速转变的结果使得中国目前面临历史上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这极大地加大了就业的压力。
从现在开始的今后10年是人口转变的“红利”最为丰厚的时期,但如果无法为新增的劳动力创造出足够的就业机会,则必将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竞争优势的丧失。
其后果不仅意味着要面对一个庞大的失业人口和不断增长的贫困,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威胁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因为几十年之后,中国面临的将会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社会,今天的劳动力资源正是届时的老年人口,给这些老年人口提供保障的答案显然要从今天的就业机会之中去寻找。
面对如此巨大的劳动供给压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并应对不断加剧的失业难题,已经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
中国城镇的就业压力还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加速流动。
以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流动设置了制度性的障碍,使得劳动力的供需在城乡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的不平衡: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富裕劳动力,而对这些富裕劳动力的需求则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和发达地区。
因此,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找非农就业机会而不得不向城镇流动。
图2.2描绘了1997年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变化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2000年前后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
在2000年之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定义为离开本乡且在外地居住超过3个月上者,而在2000年之后的定义则为离开本乡且在外地居住超过1个月上者。
因此,从1999年到2000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有一个较大的跳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统计口径的变化。
不过,当考虑了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之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不断增加趋势。
随着农民在土地上获取收入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困难,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
在2002年,离开家乡到外地寻求工作机会的农民达9400多万。
(参见图3.2)图3.2: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情况虽然农村外来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并不构成绝对的竞争关系,因为人力资本、机会成本和保留工资方面存在的差异,城市中外来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工作,但是,随着外来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逐渐进入到城市人口就业的传统“领地”将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