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治疗

合集下载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类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和分化失常,导致血细胞数量和功能紊乱。

MDS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本文将围绕MDS的诊断与治疗展开讨论。

一、诊断MD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和骨髓穿刺活检。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等。

血液学检查发现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异常。

骨髓穿刺活检可以明确骨髓内干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失常情况,同时能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确诊MDS。

二、分型根据国际上统一制定的MDS分类系统,MDS被分为不同的亚型,每个亚型都有不同的预后和治疗策略。

主要的分类方法包括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和改良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根据不同的临床指标给患者打分,从而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三、治疗MDS的治疗原则包括治疗贫血、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和预防进展为高危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支持性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或无法耐受其他治疗措施的患者,可以尝试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注以及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这些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减少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2.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能够替代病理性造血,提供正常的造血功能。

但由于移植过程的并发症和适应症限制,该治疗方法适用范围较窄。

3.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克隆抗体等药物,抑制异常造血克隆的增长,改善血液学指标,并改善患者的贫血和感染状态。

4. 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细胞毒药物抑制异常造血克隆的增长和分化,起到治疗的效果。

但化疗的适应症和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五、预后MDS的预后因患者的年龄、亚型、IPSS分级等因素而异。

某些亚型的MDS预后较好,可以维持较长的生存期,而高危亚型的预后较差,容易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

支持治疗——改善贫血
EPO±G-CSF 对MDS-RA和RAEB(不适合做化疗/移植)患者,如果患者
出现贫血症状;且无或低输血需求(每月输红细胞<2U); EPO水平<200U/L(血红蛋白浓度最低时测得值),可给予 EPO 10000U/天,持续6周治疗。对无反应者,可联合GCSF应用,或加量EPO应用,或既加量EPO同时联合GCSF继续治疗6周。G-CSF剂量从75 μg/天开始,每周加倍, 75-150-300 μg,并保持WBC维持在6-10*109/L。对治疗有 反应者,一旦取得最大疗效,逐渐减量G-CSF、EPO的应 用,直至用最小的剂量维持原疗效。
输血需求(每月输红细胞<2U);EPO水平<500U/L(血 红蛋白浓度最低时测得值),可给予EPO 10000U/天, 联合G-CSF治疗(G-CSF剂量从75 μg/天开始,每周 加倍,75-150-300 μg,并保持WBC维持在610*109/L),持续6-12周。对无反应者,可加量EPO 应用,继续治疗6周。对治疗有反应者,一旦取得最 大疗效,逐渐减量G-CSF、EPO的应用,直至用最 小的剂量维持原疗效。
1. 如果有合格同胞供者,<50岁且对诱导缓解化疗有反应的患者 推荐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行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0 岁而<65岁且对诱导缓解化疗有反应的患者可考虑用非清髓性 预处理方案行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 如果有合适无关供者,<40岁患者可考虑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 行无关供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0岁而<65岁患者可考虑 用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行无关供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少导致的一些症状,主要为低强度治疗。 现在发现在MDS发展过程中,虽然多数患者最终贫血

最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最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BM 二~三系髓系细胞各有≥10%细胞 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
无Auer体 染色体异常和预后较RA/RARS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5q- 综 合 征
临床 老年女性, 病情平稳, 脾大较多见, 存活期 长, 转白率低
PB 大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中度减少,血小板正常 或偏高
BM 常见低分叶巨核细胞, 微巨核明显增多 染色体 单纯5q-(5q31-33)
RAEB 5~20
RAEBT 20~30
CMML 5~20
PB原始 细胞(%)
<1 <1 1-5 >5 1-5
BM环状铁 PB单核 Auer
粒幼细胞(%) 细胞(109/L) 体
<15
不定
-
>15
不定
-
不定
<1
-
不定
<1
+
不定
>1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376例MDS FAB分型
分型
例数
%
RA
丹麦Odense 中国天津
2617048 1447158
年龄(岁) 发病率(/105)
>55
80.0
50~59
5.3
60~69
15.0
70~79
49.0
>80
89.0
<15
0.27
0.2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研究简史
1941年Bomford and Rhoads提出难治性贫血(RA) 1953年Block等提出白血病前期(PL) 1956年Björkman等报告难治性铁粒幼细胞贫血(RARS) 1970年Dreyfus提出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 1974年Miescher等报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1976年FAB协作组提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1982年FAB协作组提出MDS诊断标准及分型 1987年Benner等提出MDS MIC分类 2000年WHO将MDS归属髓系肿瘤

成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成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大 红 细 胞 血 症 ,血 细 胞 减 少 (症 ) 中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症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血 小 板 增 多 症 血象
血清铁蛋白、维生素 B12、叶酸水平 骨穿
骨髓活检
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
排除反应性增殖异常 ,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HIV 感染; 酒精中毒; 近期细胞毒药物治疗; 严重的间发性疾病
而 得 出 最 悲 观 的 看 法 。IPSS将 白 细 胞 计 数 > 12× 109/
L的慢性 粒单白血 病病人(CMML)排 除 在 外,认 为 这
是 一 组 骨 髓 增 殖 过 度 的 疾 病 ,而 非 增 殖 异 常 。 IPSS评
分 是 从 3项 预 后 指 标 功 能 逐 步 递 减 的 参 数 中 计 算 得
4.MDS最 低 形 态 学 诊 断 标 准 是 什 么 ?MDS最 低 诊 断 标准尚不能确定,困 难 在 于 各 种 反 应 性 疾 病 会 伴 有 异 常 增 殖 的 形 态 学 变 化 ,而 且 ,血 象 正 常 的 健 康 人 的 骨髓中也常可见到轻微的异常增殖的特征。
为增加 MDS诊断的可靠性,提出以下建议: A.只 要 有 可 能,应 至 少 分 析 200个 骨 髓 细 胞 和 20个 巨 核 细 胞 。 B.大 于 10%的 骨 髓 细 胞 应 具 有 异 常 增 殖 的 特 征。 C.要 特 别 注 意 假 佩 尔 格 (pseudo-pelger)中 性 粒 细 胞 、环 形 铁 粒 幼 细 胞 、微 巨 核 细 胞 及 幼 稚 细 胞 增 加 等 情 况 的 出 现,因 为 这 些 异 常 与 MDS克 隆 性 标 志 的 存 在 具 有 极 强 的 相 关 性 ,而 且 极 少 受 观 察 者 误 差 的 影 响 。 D.评价中性粒细胞的 颗粒关 键 在于 良 好 的染 色。 仅仅根据中性粒细胞低颗粒性而没有其他异常增殖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引言由于MDS 的多发群体为老年人,而我国近年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我国MDS 人数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当前临床中治疗MDS 的基本原则为个性化治疗,医疗人员将根据患者自身的疾病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与治疗目标。

对于病程比较平稳,且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血细胞数量减少,基本没有恶性表征的患者,医疗人员的治疗目标为提高患者血细胞数量,以保障其生活质量。

而对于那些已经出现明显白血病基本表征的患者,医疗人员则需要帮助其杀灭恶性克隆,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国内外在MDS 诊断以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进行具体论述。

一、MDS 特征与病理MDS 本身属于一种克隆性疾病,出现干细胞克隆异常增生的情况,导致人体细胞DNA 出现损伤,进而影响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造成DNA 修复功能障碍与细胞信号紊乱等问题。

而以上问题的出现则会导致细胞内特定染色体区域异常,出现丢失或者增加的情况,这样异常的染色体最终将影响细胞基因,导致人体出现细胞基因突变现象。

常见的突变现象包括P53、FLT3以及RAS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T 细胞异常转化等现象,基因的变化将会刺激细胞产生针对自身骨髓的免疫性T 细胞,进而出现分化抑制现象,最终导致干细胞衰竭,出现病变。

二、MDS 的分类与危险性评估只有准确诊断MDS 疾病并且明确患者的病况才能够展开治疗,合理选择治疗手段,改善患者治疗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医疗人员应该综合应用法、美、英(FAB )协作组以及WHO 分类法,以上能够协助医疗人员进行疾病诊断,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WHO 分类中,RA 与RARS 、RCMD+与-RARS 是单独列开的,这样的处理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治疗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因此医疗人员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特征以及其他预后因素[1]。

三、MDS 治疗方法(一)单纯支持治疗针对危险性较低的患者,医疗人员将采取单纯的支持治疗方法,尤其是在处理高龄MDS 患者的时候,在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量避免过度治疗。

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史堡』L型苤查!!!!生!!旦筮i!鲞箜!!翅坠i!』堕尘塑:盟!!!里!竺垫!!:y!!:i!:旦!坐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ru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组恶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中一系或多系造血细胞发育异常、易演变成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

目前MDS的临床诊治仍是国际血液学领域的难点之一ul引。

尽管MDS是老年人(中位年龄70岁)中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之一,但在儿童非常少见,近年国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MDS的年发病率仅约为1.8/100万,约占儿童期恶性血液肿瘤的5%,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8岁,其中进展期MDS平均年龄约为10.7岁,男女比例为2:1L4-5j。

儿童MDS诊断困难且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研究表明,无论在发病率、病因学还是骨髓形态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乃至治疗策略上,儿童与成人MDS均有巨大的差异"J。

与成人相同的是“造血功能异常”,这也是儿童MDS最基本的特点。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明确提出MDS是源于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的疾病,将MDS归人“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的范畴,国际儿童肿瘤组织也于2005年将儿童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划人肿瘤类疾病。

2008年WHO—MDS诊断分型修订版中,已为儿童MDS推荐相对独立的诊断分型标准‘1—3|。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MDS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参考1999年版“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疗建议”的基础上【6j,经归纳与总结近年来国际儿童MDS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国内专家经验后,达成以下共识。

MDS诊断与治疗进展

MDS诊断与治疗进展




MDS的鉴別诊断 (一)
①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 ② 接受细胞毒性药物、细胞因子治疗或接 触有血液毒性的化学制品或生物制剂等; ③ 慢性病性贫血(感染、非感染性炎症或 肿瘤)、慢性肝病、HIV感染; ④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减 退或其他甲状腺疾病; ⑤ 重金属中毒、过度饮酒;
辅助标准
①流式细胞术检查结果示骨髓细胞表型异常, 提示红细胞系和(或)髓系存在单克隆细胞群; ②遗传学分析提示存在明确的单克隆细胞群; ③骨髓和(或)外周血中祖细胞的CFU(±集簇) 形成敁著和持久减少。
不典型MDS诊断
• 当患者符合必要条件、未达确定标准(不典型的染色体异 常、发育异常细胞<10%、原始细胞比例≤4%等)、存在 输血依赖的大细胞性贫血等常见MDS临床表现、临床表 现高度疑似MDS时,应进行MDS辅助诊断标准的检测。 • 符合者基本为伴有骨髓功能衰竭的克隆性髓系疾病,此类 患者诊断为高度疑似MDS。 • 若辅助检测未能够进行,或结果呈阴性,则对患者进行随 访,或暂时归为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 (idiopathiccytopen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ICUS)。 • 部分ICUS可逐渐发展为典型MDS,因此应严密监测,随 访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典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即使仍然缺 乏原始细胞增加及细胞发育异常的表现,应诊断为MDS
(1) 主观性太强, (2) 个人经验差别太大 (3) 目前我们国家质量标准很难统一 (4) 各级医院诊断的MDS差别大,误诊及漏 诊率较高,往往把全血细胞减少而不能确诊 的患者诊断为MDS.
流式细胞学检测及分子生 物学检测存在的问题
⑴设备贵不能普及。 ⑵各级医院的结果存在差异。 ⑶检验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对疾病知识了解 少。 ⑷第三方检验给我们带来方便,但报告结果 不尽人意。

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一种早期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

主要引起造血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中红细胞或合并血小板、粒细胞减少,骨髓中病态造血。

临床上以贫血、出血、病变进展快速和易转变为白血病为特点。

(1)骨髓象检查:白细胞巨幼样变,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原始细胞比例增高;根据骨髓检测,可将MDS分为Ⅰ~Ⅴ型,其中Ⅴ型生成时间最短,Ⅲ~Ⅴ型极易转变为白血病;如若骨髓活检发现未成熟细胞异常定位(ALIP)阳性,则有助于诊断。

(2)血常规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其中90%为红细胞(RBC)减少、血红蛋白减少,50%为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同时减少;特殊类型的MDS,可有单核细胞(M)增多,大于1×109/升(/L)。

50%的粒细胞功能减退。

80%病人的胎儿血红蛋白(HbF)增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检查项:1. 白细胞(WBC或LEU)2. 红细胞(RBC或BLC)3. 血红蛋白(Hb或HGB)4.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5.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6. 骨髓红细胞系统7. 骨髓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值(M/E)8. 骨髓单核细胞系统9. 骨髓象分析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第二届全国血细胞学学术会议修订 1988年9月,北京)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源于多能性干细胞水平病变的克隆性疾患,表现为两个细胞系以上的损害。

近几年来,通过对MDS的细胞遗传学、铁动力学、细胞免疫化学和临床观察,认为MDS各型只是幼稚细胞数量多少的不同,而无本质上的差异。

主张MDS分为四型: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RAS);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T)。

CMML 代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建议用MRA代替,即伴有单核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

1.MDS的诊断 骨髓增生多明显活跃,少数增生低下。

确认增生低下需做骨髓活检,借以排除其他血液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此外,注意单核细胞增多和形态异常、淋巴系统的免疫学检查,干细胞培养和细胞遗传学检查,都有助于MDS 的诊断。

2.关于“转白”有相当多的病例直接由各型或经过一定顺序转变为白血病。

个别病例也可呈RA→RAS→RAEB→RAEB→T→急性白血病的形式。

转变急非淋者占绝对多数。

此外,迄今尚缺乏MDS的流行病学资料,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值得今后多加注意。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治疗方法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疾病,特征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不成熟细胞增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MDS可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种,其治疗方法会有所差异。

一、对于低风险MDS的治疗低风险MDS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一般不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对于年轻且适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对于年龄较大或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下面是一些治疗方法的介绍:1. 造血生长因子疗法EPO (红细胞生成素)和G-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用于提高贫血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改善患者的质量生活。

这些药物通过促进红细胞和粒细胞的生成来改善低风险MDS患者的血象。

然而,治疗效果因患者的临床特点而异,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无反应。

2. 低剂量细胞毒药物对于低风险MDS患者,低剂量化疗如环磷酰胺以及小剂量地塞米松等常常被使用。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来改善贫血症状。

然而,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有限,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接受治疗。

3. 免疫调节治疗属于低风险MDS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考虑应用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活化剂如环孢素A和兔ATG等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中的异常T细胞克隆,来改善贫血和减少骨髓异常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然而,这些药物的应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以及监测和管理相关的不良反应。

4. 支持性治疗对于低风险MDS患者,支持性治疗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患有高度贫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此外,血小板或粒细胞不足的患者可能需要合适的药物来维持适当的数量。

二、对于高风险MDS的治疗高风险MDS患者往往伴有血细胞计数减少、骨髓脱落、易感染等症状,临床表现较为严重。

以下是针对高风险MDS的治疗方法:1. 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风险MDS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大剂量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部分诊断与分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MDS 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 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 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 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转化。

一、 MDS 的诊断建议1.诊断流程:见表 12.诊断标准:建议参照维也纳诊断标准。

MDS 诊断需要满足 2个必要条件和 1个确定标准。

(1必要条件:①持续(≥6个月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红细胞 ( HGB<110 g/L、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l09/L]、血小板(PLT<100×l09/L;②排除其他可以导致血细胞减少和病态造血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患。

(2确定标准:①骨髓涂片中红细胞系、中性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中任一系至少 10%有发育异常; ②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 15%; ③原始细胞:骨髓涂片中达 5%~ 19%;④染色体异常(表 2 。

(3辅助标准:用于符合必要标准,未达确定标准,而且表现其他方面的典型临床特征的患者。

①流式细胞术检查结果显示骨髓细胞表型异常, 提示红细胞系和(或髓系存在单克隆细胞群;②单克隆细胞群存在明确的分子学标志:人类雄激素受体( HUMARA分析,基因芯片谱型或点突变(如 RAS 突变 ;③骨髓和(或外周血中祖细胞的 CFU 集落(±集簇形成显著和持久减少。

当患者未达到确定标准, 如不典型的染色体异常, 发育异常细胞 <10%(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见表 3 ,原始细胞比例 4%等,而临床表现高度疑似 MDS ,如输血依赖的大细胞性贫血,应进行 MDS 辅助诊断标准的检测,符合者基本为伴有骨髓功能衰竭的克隆性髓系疾病, 此类患者诊断为高度疑似 MDS 。

若辅助检测未能进行,或结果呈阴性,则对患者进行随访, 或暂时归为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diopathic cytopen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ICUS,定期检查以明确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和治疗进展刘家希;王化泉【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向白血病转化的克隆性疾病,其异质性和临床预后差异性极大.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在MDS中已经确定了涉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染色质修饰、剪接体、信号传导和DNA修复通路的体细胞基因突变.最新的WHO分型更强调了血细胞多系异常造血及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对MDS的分型及预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用于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目前MDS的批准用药主要有去甲基化药物及免疫抑制剂,但均无法治愈MDS,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本文就MDS诊断、治疗进展和预后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年(卷),期】2017(009)002【总页数】6页(P158-163)【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骨髓恶性肿瘤;诊断;治疗【作者】刘家希;王化泉【作者单位】300052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300052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临床以外周血细胞减少、无效造血、发育异常和高风险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 leukemia,AML)为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归类于慢性骨髓恶性肿瘤疾病。

MDS异质性和临床预后差异性很大,中位生存期最少可小于6个月,最长可大于5年[1]。

因此,多个预后评分系统经过不断改进以精确诊断和危险分层。

最近发现涉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染色质修饰、剪接体、信号传导和DNA修复通路的基因突变参与了MDS的发病。

这些基因突变对目前该病的诊断和预后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能成为MDS的新型治疗靶点[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an;9(1):30-56.
14
精品文档
有症状的贫血
环形铁粒幼细胞 ≥15% 血清EPO水平≤500mU/ml
EPO+ G-CSF
15
精品文档
有症状的贫血
血清EPO>500mU/ml
对免疫抑制治疗的敏感性较好
尤其是年龄小于60岁的Low/Int-1患者, 或骨髓低增生、表达HLA-DR15及有 PNH克隆者
❖ IPSS-R(2012) ❖ 5种细胞遗传学预后亚型 ❖ 细化血细胞减少程度 ❖ 5种危险度分层
4
___精__品_ 文_档__
❖ 存在问题
❖年龄 ❖一般状况 ❖血清铁 ❖ LDH水平 ❖ 生存期有关,与转白无关
5
___精__品_ 文_档__
IPSS Low Int-1 Int-2 High
来那度胺作用于5q- MDS患者可发挥直接的清除恶性克隆的效应;
而对于不具有5q-的低危MDS患者可能通过改变骨髓微环境发挥作用,疗 效不如5q-患者。
Raza A, Reeves JA, Feldman EJ, et al. Blood, 2008,
111:86-93
12
精品文档
有症状的贫血
环形铁粒幼细胞 <15% 血清EPO水平≤500mU/ml
予EPO治疗
13
精品文档
EPO
有反应
无反应
继续应用EPO 减量至维持剂量
加用G-CSF
有反应
无反应
5-氮杂胞苷、地西他滨 或临床试验
仍无反应
HSCT或临床试验
Greenberg PL, Attar E, Bennett JM, et al.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1
6
___精__品_ 文_档__
❖ 不同危险度实施分层治疗是MDS治疗的主导思想
7
___精__品_ 文_档__
低危组MDS
中高危组MDS
IPSS/WPSS
支持治疗为主
输血治疗 祛铁治疗 抗感染治疗 促造血治疗 来那度胺(5q-)
年龄
机体状况
降低MDS克隆负荷
去甲基化治疗 去乙酰化治疗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精品文档
能耐受高强度治疗者
有无相合供体


HSCT
如复发
5-氮杂胞苷、地西他滨或其 他(如临床试验)
大剂量化疗 或
5-氮杂胞苷、地西他滨 或
临床试验
Greenberg PL, Attar E, Bennett JM, et al.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1 Jan;9(1):30-56.
仍无反应
IST或HSCT或临床试 验
促血小板生成的新药
Romiplostim(罗米司亭) – 作用于血小板生成素(TPO) 受体的肽体蛋白
Eltrombopag(艾曲波帕) – TPO受体激动剂 治疗MDS初见疗效,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18
精品文档
年龄 一般情况
并发症 其他如经济、心理因素等
……
19
To be approved by FDA 低剂量
3天: 20mg/m2 sc 1hr Qd×3d 适用于低危MDS,对于输血依赖的改善十分显著
高剂量 10天: 20mg/m2 iv 1hr Qd×10d 对于AML疗效较好,但毒性较大
22
精品文档
适用人群 IPSS评分中危-2和高危的初治、复治MDS,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MDS
ATG, CsA
对免疫抑制治疗的敏感性不好
5-氮杂胞苷、地西他滨 或雷利度胺
仍无反应 HSCT或临床试验
Greenberg PL, Attar E, Bennett JM, et al.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1 Jan;9(1):30-56.
16
精品文档
EPO + G-CSF
20
精品文档
不能耐受高强度治疗者 5-氮杂胞苷、地西他滨
如无反应或复发 对症支持治疗或临床试验
Greenberg PL, Attar E, Bennett JM, et al.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1 Jan;9(1):30-56.
21
精品文档
地西他滨 给药方案 常规方案(FDA approved) 15mg/m2 iv 3hr Q8h×3d, repeat cycle every 6 weeks MD Anderson对地西他滨剂量方案的研究 标准剂量(目前常用) 5天: 20mg/m2 iv 1hr Qd×5d, repeat cycle every 4 weeks
具有5q-核型异常的MDS患者
来那度胺
有反应 ↓ 继续应用来那度胺 ↓ 逐渐减至维持剂量
无反应 ↓ 其他治疗方法
10
精品文档
成分
沙利度胺的类似 物,4-氨基-戊 二酰亚胺类似物
来那度胺
机制
•抗血管生成 •改善骨髓微环境 •对于恶性克隆的细胞 毒
作用
用法
•10mg/天, 28天一个疗程 •10mg/天,21天, 28天一个疗程
预示来那度胺疗效较好的因素
3-4级骨髓抑制 低龄 MDS病程短 输血需求较低 出现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
11
来那度胺
67%患者获得脱离输血
26%患者获得脱离输血
45%患者获得分子遗传学CR
反应持续时间---41周
脱离RBC输注的平均持续时间---2.2年
疗效差于5q-患者
有反应 减量至维持剂量
无反应
5-氮杂胞苷、地西他滨 或临床试验 仍无反应
HSCT或临床试验
Greenberg PL, Attar E, Bennett JM, et al.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1 Jan;9(1):30-
56.
17
精品文档
血小板减少 粒细胞减少
5-氮杂胞苷、地西他滨或临床 试验
8
精品文档
•缓解贫血症状 •改善严重血小板减少 及其引起的出血 •可能进行移植的患者 输注照射过的红细胞
输成分血
支持 治疗
祛铁
•祛铁剂:去铁胺 去铁斯若等
•当红细胞输注量达到 20-30U时须祛铁治疗
对抗真菌、细菌、 病毒的感染
抗感染
促造血
EPO、G-CSF、 IL-11、TPO
9
精品文档
有症状的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
1
精品文档
IPSS-R 2012
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IPSS-R
2
___精__品_ 文_档__
❖IPSS ❖ 3种细胞遗传学预后亚型 ❖ 血细胞减少系数 ❖ 4种危险度分层
3
___精__品_ 文_档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