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背后的实质,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机会;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专题讨论和课堂观摩等方式,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有针对性。
三、先行课程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社会学的方法、理论课程难点:教育与社会结构中的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整体稳定、进步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2学时)1.教学内容(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3)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2)教学难点: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2学时)1.教学内容(1)理论奠基时期;(2)学科成形时期;(3)教育社会学学派;(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了解丹麦儿童福利制度,有关学前日托的法律的基础上,掌握作为社会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教育理念。
结合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发展自我概念,并根据掌握的学前社会教育理论,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结合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分析幼儿发展中的不利因素,科学分析和设计学前教育机构中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活动。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概述教学要求:了解丹麦的文化及其儿童福利制度,知道丹麦的儿童福利制度内容,理解丹麦及北欧教养员制度中的儿童哲学,掌握儿童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丹麦文化及儿童福利制度2.儿童哲学及儿童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丹麦福利制度中的儿童观。
教学难点:掌握儿童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教学要求: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关理论,知道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发展观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基本观点;理解塞尔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并能结合自身发展和幼儿行为案例分析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原因。
教学内容:1.精神分析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发展观教学重点:运用习得性无助理论和观察学习理念分析幼儿社会性行为。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发展和幼儿行为案例分析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原因。
(三)幼儿情绪能力与个人适应教学要求:了解幼儿情绪分化的表现和发展,掌握幼儿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能力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方法,能提出培养幼儿情绪能力的建议,帮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
教学内容:1.幼儿分化情绪的表现和发展2.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3.学会调节情绪4.情绪能力、社会能力与个人适应教学重点:学会认识幼儿情绪。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调节情绪。
(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要求:了解自我概念的分类及自我发展的理论,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及幼儿自尊的组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对本人的自我的分析能区分主体我与客体我,学会理解他人,养成由已推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并学会培养这种认知能力的方法。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说明部分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社会科学,是教育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
一般来说,其研究内容多来自教育领域,而理论方法多借助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即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宏观的教育社会学、中观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教育社会学四个部分构成。
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促进学生对我国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社会学分析能力。
本课程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作为教材。
该教材力图做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较充分地反映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是一本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社会学教材。
本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考试加教育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本文部分第一章绪论(6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一、一、学科性质诸论二、二、学科性质确定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一、研究对象诸说二、二、研究对象界说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二、二、决定因素与非决定因素三、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四、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五、五、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重点与难题]一、一、规范性与证验性两种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二、二、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三、三、明确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四、四、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考题]1.什么是证验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它与规范性教育社会学研究之间有何区别?2.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明确这个问题有何意义?3.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4.联系我国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实际,谈谈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6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诸论二、学科性质确定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二、研究对象界说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决定因素与非决定因素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五、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重点与难题]一、规范性与证验性两种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二、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三、明确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四、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考题]1.什么是证验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它与规范性教育社会学研究之间有何区别?2.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明确这个问题有何意义?3.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4.联系我国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实际,谈谈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5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二节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一、教育可传播和创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观念、态度、价值和知识,使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自觉参与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二、教育可促进经济增长、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推动社会朝着“三个文明”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三、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第三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对策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重点与难点]一、应识记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二、理解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战略中的作用三、把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题]1.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教育可持续发展。
2.试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谈谈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3.何谓教育可持续发展?其实现的对策选择是什么?第三章教育与社会阶层化(7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阶层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一、社会阶层化的涵义二、阶层结构与教育结构第二节社会阶层化对教育的影响一、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机制二、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具体表现三、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合理化中的作用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概述二、社会流动与教育的相互影响三、教育分流问题第四节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及历史发展二、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分析三、促进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重点与难点]一、应识记的概念: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竞争式流动、教育机会均等二、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机制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四、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思考题]1.社会阶层化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试析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性。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社会学课程名称(英文):Sociology of Educatio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02450周学时:2 总学时:40 学分: 2先修课程:社会学;教育学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课程简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学校社会系统中的教育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行为、课堂结构与师生互动、班级社会体系、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教育制度的变迁与教育问题、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等。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学课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如下:1.能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熟悉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及其研究方法。
2.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组织中的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以及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培养学生对学校中失范行为的控制能力。
3.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课堂教学结构,能运用互动理论来处理课堂冲突,掌握基本的课堂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对学校教育知识的社会学模式分析,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社会学解释能力。
4.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和班级的社会群体和组织结构以及学校组织运行和变革的理论与过程,提高学生的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能力;理解和掌握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的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学眼光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一节研究对象与性质,重点掌握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难点学科性质第二节学科历史发展,了解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掌握各阶段中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社会学课程大纲
社会学课程大纲1. 课程简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理解和解释社会问题和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学生将能够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和概念- 掌握基本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和现象-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学术写作能力3. 课程内容3.1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 社会学的定义和目标- 社会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主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3.2 社会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思考和应用- 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3.3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角色与社会规范- 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3.4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 社会化的过程和理论- 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训的机制- 社会化与个体发展的关系3.5 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 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6 社会变迁和社会运动- 社会变迁的理论和模式- 社会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7 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 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挑战-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 授课方式- 前言介绍和讲解-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生报告和展示- 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 期末考试或论文5. 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30% - 学生报告和展示:20%- 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30%- 期末考试或论文:20%6. 参考文献- Giddens, A. (2014). 社会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Macionis, J. (2018). Society: The Basics (14th Edition). Boston: Pearson.- Ritzer, G. (2015).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8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Education.本课程大纲旨在提供一个社会学课程的框架和指导,细节和教学材料将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给学生。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观察能力;4. 进行实证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基本范畴: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2. 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 交互主义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3. 社会学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和文献综述- 社会学调查和问卷设计4. 社会学分支领域- 社会文化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公共政策与管理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2.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分析能力;3.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4.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学实证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培养其学术研究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3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3. 期末论文(40%):要求学生选定一个课题进行独立研究,完成学术论文撰写。
六、教学参考资料1. 《社会学概论》奥古斯特·康特2. 《社会学导论》安东尼·吉登斯3. 《社会学研究方法》罗伯特·布兰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观察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研究和社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愿学生在本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对社会问题具有深入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士。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Sociology of Education教育社会学系教育类专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它与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同属一个层次;它是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的理论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思维及其能力,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事实。
二、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三、学分与学时3学分,每周3课时,共60课时四、教学方式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考虑系统全面地授受上述容,因此,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考察法、作业法为辅。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以期末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方法,学生围绕教育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给予分析,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并力求达到发表水平。
六、章节安排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12学时)1.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容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6学时)2.1教育与经济2.2教育与政治2.3教育与文化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6学时)3.1教育与社会变迁3.2教育与社会流动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4.1学校组织的性质4.2学校组织的结构4.3学校组织的文化4.4学校组织的取向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5.1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5.2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5.3班级的新观念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6.1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6.2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7.1课程容7.2课程授受7.3课程结构7.4课程评价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6学时)8.1教育机会均等概述8.2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8.3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七、研讨问题第1章:试述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复习提纲(1)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 1、教育功能的类型。 • 2、教育制度功能失调的概念。 • 3、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
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 1、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基本途径。 • 2、什么是社会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 要因素有哪些? • 3、如何理解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体 流动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 • • • • 1、教育知识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 3、学校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4、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5、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的主要有哪些 渠道?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1、班级组织的特点与功能。 • 2、简析班级的结构。 • 3、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的类型表现及 其认识。 • 4、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经历几个时期。
第十四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 1、中国赶超型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 • 2、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应关注哪些方 面的建设?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1、学校组织的性质影响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因素。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 1、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 2、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含义。 • 3、在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中形成哪些 不同的观点? • 4、如何认识社会转型对教育制度变迁的 影响?
《教育社会学》复习内容
• • • • • •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2、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5、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及其主 要内容? • 6、教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理论有哪些?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 • • • 1、确定教师社会地位的指标。 2、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3、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 4、什么是教师角色社会化?一般经历几 个阶段? • 5、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 6、教育社会学经常使用哪些学生社会背 景指标?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n.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本课程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辩论等之外,任课教师应结合电大实际,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一)课堂讲授法:通过课堂面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案例分析法:选取基于浙江省情和各地市县情的鲜活案例,通过案例的研讨和分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将“注入式”教学变为“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生活。
通过亲身实践,促使学生从理论视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
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解。
(四)网络教学法:发挥电大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网上答疑、资料下载、观看视频、提交作业、讨论等,拉近了教师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课程是小教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教育社会学课程共34个学时,2个学分。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学习,使小教专业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社会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能够根据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社会问题。
让学生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根据此方法进行熟练分析和研究教育社会学问题,能够根据社会现象,发现教育社会问题的本质。
让学生养成从社会角度看教育问题的习惯,把学生看成社会的一个成员,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一角,来客观观察教育社会问题。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原理、学校管理学、班主任工作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学校组织与管理、班级组织与同辈群体、社会变迁引起的教育变化、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课程难点:如何将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教育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认识和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作业展示法、合作学习法、实习操作法。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1.教学内容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派别是哪些2.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教育社会学以及如何认识教育社会问题;识记概念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3.重、难点(1)重点:把握理解教育社会学概念,以及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2)难点:是把握理解教育社会学概念,以及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1.教学内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要求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重点难点(1)重点:对概念研究方法、调查法、田野调查法、人种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2)难点:如何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设计教育社会学课题研究方案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1.教学内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谈谈我的和我周围的同辈群体故事)2.基本要求了解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包括教师和学生)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学校中的教师角色行为(2)难点:把握教师职业倦怠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1.教学内容学校中的失范行为(谈谈校园暴力、谈谈校园欺凌、谈谈体罚、学生吸毒以及作弊行为)2.基本要求了解校园中失范行为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2.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校园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2)难点:治理校园失范行为的对策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讨论:如何管理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更能促进教学?)2.基本要求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控制方法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课堂教学的控制方法和课堂教学概念(2)难点:如何将课堂教学控制方法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第六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谈谈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更有吸引力?)2.基本要求把握教育社会学定义的课程及校园文化概念和课程文化的意义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课程及校园文化概念(2)难点:理解教育社会学理解的课程与校园文化概念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教学内容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谈谈班级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及其对个人与集体发展的影响)2.基本要求把握班级组织概念及班级组织力量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班级组织概念以及班级结构理论(2)难点:理解把握班级组织的有形结构和无形结构对班级发展的不同影响。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5年秋)一、课程目标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Sociology of Education教育社会学系教育类专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它与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同属一个层次;它是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的理论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思维及其能力,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事实。
二、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三、学分与学时3学分,每周3课时,共60课时四、教学方式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考虑系统全面地授受上述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考察法、作业法为辅。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以期末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方法,学生围绕教育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给予分析,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并力求达到发表水平。
六、章节安排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12学时)1.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6学时)2.1教育与经济2.2教育与政治2.3教育与文化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6学时)3.1教育与社会变迁3.2教育与社会流动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4.1学校组织的性质4.2学校组织的结构4.3学校组织的文化4.4学校组织的取向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5.1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5.2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5.3班级的新观念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6.1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6.2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7.1课程内容7.2课程授受7.3课程结构7.4课程评价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6学时)8.1教育机会均等概述8.2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8.3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七、研讨问题第1章:试述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指导纲要
教育社会学指导纲要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教育社会学则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社会学的指导纲要,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
一、教育社会学的定义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探究了教育系统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系统的塑造作用。
教育社会学不仅关注教育机构内部的教育过程和现象,还研究了教育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如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 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研究了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社会阶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等。
2. 教育与社会变迁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它研究了教育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社会变迁对教育的需求和变革。
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变迁、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等。
3. 教育与社会差异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与社会差异的关系。
它研究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平等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性别差异、地域差异、族群差异等。
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1. 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基于社会学理论,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互主义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解释和分析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和观点,指导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2. 教育理论教育社会学也借鉴了教育理论的观点和思想。
教育理论为教育社会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机构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内在逻辑。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法教育社会学使用定量研究法来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以寻找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来验证假设,并提供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证据。
2. 定性研究法教育社会学使用定性研究法来深入理解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教育社会学系教育类专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它与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同属一个层次;它是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的理论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思维及其能力,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事实。
二、适用专业
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
三、学分与学时
3学分,每周3课时,共60课时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考虑系统全面地授受上述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考察法、作业法为辅。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期末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方法,学生围绕教育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给予分析,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并力求达到发表水平。
六、章节安排
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12学时)
1.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6学时)
2.1教育与经济
2.2教育与政治
2.3教育与文化
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6学时)
3.1教育与社会变迁
3.2教育与社会流动
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4.1学校组织的性质
4.2学校组织的结构
4.3学校组织的文化
4.4学校组织的取向
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5.1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
5.2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
5.3班级的新观念
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6.1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
6.2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
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7.1课程内容
7.2课程授受
7.3课程结构
7.4课程评价
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6学时)8.1教育机会均等概述
8.2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
8.3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
七、研讨问题
第1章:试述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第2章:试述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
第3章:当代社会教育是否必然能促进人的社会流动,请谈谈你的看法,最好能用实证材料来说明问题。
第4章:试述学校组织的性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5章:试述班级建设新观念给予我们的启示。
第6章:试述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对于改进课堂教学的启示。
第7章:选择某一学科教科书,对其做社会学分析。
第8章:请谈谈你对就近入学、择校的看法。
八、参考文献
1、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吴康宁主编:《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5、Lawrence J.Saha编:《国际教育社会学百科全书》(英文版),第四部分,澳大利亚1997年出版。
6、陈奎熹著:《教育社会学导论》,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
7、(英)戴维·布莱克莱吉等著,王波等译:《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春秋出版社1989年9月版
8、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教育社会学课程内容提要
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
教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
本章主要介绍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学科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独特的分析原则及其相关概念,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以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含研究方法论、研究取向、具体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等)。
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
教育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与社会其余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章将围绕这些联系展开分析,它包括: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般性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类型的实然分析,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思考等;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般性论述,我国政治教育现状的审视;教育与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等。
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
社会的变化发展必然对教育产生深刻地影响,同样,教育对社会的变化发展也能起到或大或小的作用。
本章拟从动态的角度,具体考察分析教育与社会变迁、社会流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内容包括:社会变迁概述,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一般性论述,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类型的实然分析,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措施;社会流动分析,促成社会流动的动因分析,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功能的实然分析。
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乃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群体或曰社会组织,这就给社会学分析学校组织提供了社会和学理基础。
本章拟对学校组织的性质、结构、文化作社会学分析。
内容包括:社会组织及其类型分析,学校组织的性质定位;学校组织的结构分析,其特征表现在异质结构、多权威
结构、多层次结构;学校组织的文化分析,其中学校文化分为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离散型文化与统合型文化,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社会学特征;学校组织的取向分析,含普遍主义取向和成就本位取向。
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的发挥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中,因此,对班级作社会学分析不仅可能,而且十分必要。
本章内容包括: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含帕森斯理论、盖茨尔和塞伦的社会体系模式以及艾雪黎的班级教学理论模式介绍,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框架;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分析,将揭示班级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等,由此表现出一定的功能,如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等;班级的新观念主要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班级研究的新进展,含班级的新概念、班级的组织与管理、班级纪律和风气、班级课外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蕴涵的新观念。
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课堂教学过去历来是教学论所研究的对象,但它不仅仅是教学系统,同时它还是微观的社会系统,对此作社会学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章将围绕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来展开阐述。
内容包括: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分析,其中包括社会学因素的分类、社会学因素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主要社会学因素作用机制分析、控制社会学因素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主要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结构、文化冲突以及文化运作。
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出现了“教育知识社会学研究”(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流派,史称“新”教育社会学。
从此,对课程的关注,就成了一部分教育社会学者的兴趣。
本章将整合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四方面加以阐述。
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主要介绍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及其社会本质、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课程结构的社会学分析主要介绍课程结构的宏观层面、课程结构的中观层面、课程结构的微观层面等包含的社会学意蕴;课程授受的社会学分析,主要介绍课程分化的社会性、
课程授受过程中的潜在课程分析;课程评价的社会学分析主要介绍课程评价的社会性、评价的运作过程、考试的社会学分析。
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
“教育机会均等”实在是一个有点“二律背反”的命题和实践。
“教育机会均等”是目前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员最关心的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
人们把教育称为“超越人类所有的其它手段,是人类条件的平衡器,即社会机制的平衡置”。
但事实上,教育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教育的希望没有得以实现:尽管受教育的机会更多了,而经济、政治上的不平等却在加剧。
本章将围绕这些话题给予一定得分析。
内容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概述,含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含有关阻碍因素的理论介绍,不同方面的社会差异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介绍当代欧美国家的实践以及我国当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