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a671eb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f.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摘要:
1.《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社会学概述
2.社会学的定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分支
4.社会学在中国的重要贡献和影响
正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各个领域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其中社会学部分详细阐述了社会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社会学进行介绍。
首先,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旨在探讨人类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社会学被定义为研究个人与社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制度和过程的科学。
其次,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自那时以来,社会学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引进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到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出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社会学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再者,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证主义、诠释学、符号互动主义等。
同时,社会学还涵盖了许多学科分支,如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社会统计学等。
这些方法和分支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最后,社会学在中国的重要贡献和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学在中国的研究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同时,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也丰富了国际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为全球社会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https://img.taocdn.com/s3/m/afc8cae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b.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一、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总索引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检索工具。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的特点和功能。
二、总索引的特点1. 全面性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涵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所有条目。
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还是经济管理等领域,读者都可以通过总索引找到对应的内容。
总索引的编写工作对于确保百科全书的全面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精细划分总索引将百科全书中的条目进行了精细划分,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例如,总索引将人类学分为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相关条目,方便读者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检索。
3. 多级索引总索引采用多级索引的方式组织信息,使读者可以根据需求从宏观到微观地查找内容。
多级索引包括大类索引、学科索引、主题索引等,覆盖了从个别学科到广泛的知识领域。
4. 配套工具为了方便读者使用总索引,中国大百科全书还提供了相关查询工具。
读者可以通过电子版总索引进行全文检索,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排序、筛选等操作。
总索引的配套工具有效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
三、总索引的功能1. 知识检索总索引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索引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读者检索相关知识。
读者可以通过总索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主题的相关内容,从而获取所需的知识。
例如,读者可以通过总索引搜索“古代中国历史”来了解有关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人物等知识。
2. 学科导引总索引还可以作为学科导引的工具,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学科的范畴和内容。
通过浏览总索引,读者可以明确学科的大致划分和细分领域,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科的内涵和发展。
3. 综合研究总索引不仅可用于检索单一主题的知识,还可以用于综合研究。
通过查阅总索引,读者可以找到相关学科和主题的交叉点,进而进行跨学科研究。
这对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深入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https://img.taocdn.com/s3/m/6204f9e6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5.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是一部包含了广泛知识领域的汉语双语百
科全书。
此索引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主题分类,涵盖了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科技、医学、农业、体育等各个方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中哲学类的内容包括了各个哲学流派及其
思想体系,哲学史、哲学方法、哲学经典等方面的知识。
宗教类的内
容包括了世界各大宗教及其教义、历史、仪式、建筑等方面的知识。
历史类的内容则包括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重要事件、人物等方
面的知识。
地理类的内容则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
经
济类的内容包括了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政
治类的内容则包括了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公共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法律类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国家法律、法制史、法律教育、法律实务等
方面的知识。
文学类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不同文学流派及其作品、文学
批评、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
艺术类的内容则包括了视觉艺术、音乐
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科技类的内容则包括了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医学类的内容主要包
括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农业类的内容则包
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体育类的内容则包
括了各种体育运动、健身保健、体育竞赛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索引是一部资料丰富、涵盖广泛的百科
全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全面、权威的知识参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a5056e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2.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内容一、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有文明开始的这段时间的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从夏朝算起有四千多年,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经过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时期。
其中,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秦汉和三国时期合称为秦汉时期。
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指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方面。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各种民俗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三、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中国特有的哲学体系。
它包括先秦诸子百家、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德治国,以仁爱待人。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与人的关系,主张无为而治。
四、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它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
古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现代文学则以小说、散文、诗歌等为主。
中国文学中有很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五、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
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主,强调意境和气韵生动;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文字艺术,强调笔法、结构和章法;音乐和舞蹈则多以民间音乐和舞蹈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中国科学中国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
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领域有着很高的成就。
在社会科学方面,中国的历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果。
七、中国工程技术中国工程技术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如长城、故宫等都是世界级的工程;水利方面则有都江堰等古代水利工程;交通方面则有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代的高铁技术等。
八、中国医学中国医学包括中医和中药两个方面。
中医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谐,以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为主;中药则以草药为主,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疗效。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205e00c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e.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社会学概述
2.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3.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4.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5.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正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各个领域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
其中,社会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也在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旨在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定义和研究范畴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
社会学主要研究的范畴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等。
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既注重实证研究,也注重理论研究。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那时社会学的奠基人如马克思、恩格斯、涂尔干、韦伯等人,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 世纪以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
重要的社会学流派和理论,如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构建主义等。
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初。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学在中国也经历了由引入到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许多社会学家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局域网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局域网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860fcbaa00b52acfc7ca53.png)
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成就的传承,尤其是充分反映了我
国现阶段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百科知识 宝库。收条重综合、阐释精要详尽。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介绍
• • • • • •
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 国家“九五”、“十五”、 “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 十余年的编纂历程 按汉字音序统编出版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比例适中 收条重综合、阐释精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权威的工具书、参考资源编纂机构
大纲
1
• 综合介绍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内容及特点介绍 • 产品服务及其它
2
3
百科全书的概念
• 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的工 具书。 “百科”,言知识之广;“全书”,言内容之 博。 • 英文encyclopedia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词义为“一切知 识尽在其中”。 • 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随时查检需要的知识和事 实资料,还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和帮助人们系统求知 的教育作用,常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是一个 国家和一个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百科全书”的定义)
什么样的人需要百科全书
•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通晓一切。越是学问高 的人越需要查阅百科全书。 • 美国学者萨尔顿(G.A.L.Sarton,1884~1956) 说“聪明的人经常使用百科全书,自满的人不 屑于百科全书,愚蠢的人依赖百科全书”。 • 在信息时代里,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但 是,信息大爆炸也同时产生这样一个悖论“信 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无序化,找到精准信息或 知识却越来越难”,人们被迫从成千上万的信 息中,进行再次选择和鉴别。而百科全书恰恰 是提供精准、客观、中立知识的最好来源。 因 此,在信息时代,人们更需要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各卷顺序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各卷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56e3cf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7.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各卷顺序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各卷顺序导读:在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和整理变得极为重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广大读者了解世界、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各卷的顺序,系统深度地解读这部巨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中的知识和信息。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中国目前最新、最完整和系统的百科全书。
该书不仅分类齐全,内容丰富,而且编辑权威,值得读者深入研读。
该全书由哪些卷组成呢?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各卷顺序1. 第一卷:中国地理2. 第二卷:中国历史3. 第三卷:中国丛书4. 第四卷:中国人物5. 第五卷:中国文化6. 第六卷:中国政治7. 第七卷:中国军事8. 第八卷:中国经济9. 第九卷:中国科学技术10. 第十卷:中国教育11. 第十一卷:中国艺术12. 第十二卷:中国社会接下来,我们将对每一卷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各卷内容解读1. 第一卷:中国地理第一卷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人口、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中国地理的全面了解,读者不仅可以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够了解中国各地的发展情况,以及地理环境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第二卷:中国历史第二卷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沿革、朝代更迭、重大历史事件等内容。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系统学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
3. 第三卷:中国丛书第三卷主要介绍了中国各种丛书的内容和特点,这些丛书涵盖了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中国丛书的学习,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4. 第四卷:中国人物第四卷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7305b37a31b765ce05081412.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硬盘完整版)】【1.59G】【内容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下简称《全书》)73卷(外加索引1卷)是我国第一部包罗古今中外知识,同时突出中国内容的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它的编纂继承了我国悠久的百科类书的有益传统,吸收了外国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纂经验,并有所创造,有所发挥,在世界百科全书之林中自树一帜,独具中国之特色。
它的出版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盛世修典”,《全书》是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胡乔木同志提出编撰的建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批准国家出版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署的关于出版《全书》的报告,随后成立了以胡乔木同志为主任的总编委会和姜椿芳同志为总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上海分社。
《全书》共收77 859个条目,12 568万字,并附有5万幅图片,参加编撰的专家学者共20 672人,册叶浩瀚、内容宏富。
它阐述的基本知识和提供的翔实资料,其广度、深度和容量使它成为相当完整的知识系统。
它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或知识领域。
《全书》在介绍国内外科学成果中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框框,适当侧重中国,有关第三世界的知识也占相当的比例。
《全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两个世界第一:第一,由国家最高当局出面,动员全国学术界,这在世界百科全书编纂史上绝无仅有。
第二,两万余名专家学者精神振奋地云集在中国大百科的旗帜下,阵容之强大,堪称世界百科编纂史上又一个第一。
目录:1《哲学》2《宗教》3《考古学》4《中国历史》5《外国历史》6《中国文学》7《外国文学》8《语言•文字》9《戏剧》10《电影》11《美术》12《音乐•舞蹈》13《戏曲•曲艺》14《经济学》15《财政•税收•金融•价格》16《政治学》17《法学》18《民族》19《社会学》20《军事》21《教育》22《体育》23《新闻•出版》24《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25《文物•博物馆》26《中国地理》27《世界地理》28《数学》29《物理学》30《力学》31《化学》32《生物学》33《农业》34《现代医学》35《中国传统医学》36《天文学》37《地质学》38《地理学》39《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40《心理学》41《机械工程》42《电工》43《电子学与计算机》44《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45《化工》46《水利》47《矿冶》48《交通》49《环境科学》50《航空•航天》51《轻工》52《纺织》53《建筑•园林•城市规划》54《土木工程》55《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重要说明:这是我两年前买的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4CD1.1光盘版(光盘版同样为73卷,因为目录中有几个合卷,所以只显示了55卷。
词条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
![词条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d1f4110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f.png)
词条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什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China Encyclopedia)是中国目前最权威、最全面的综合性百科全书,由中国百科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社会科学委员会共同参与管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覆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库,以提供读者们最权威、最全面的知识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1978年首次出版。
目前已出版了十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涵盖了数以万计的条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项目,涉及到众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合作。
其目的是收集整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知识,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程序。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过程:2.1 选题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从选题和规划开始。
编写团队会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主题和领域。
然后,根据选择的主题和领域,对编写的范围、深度和内容进行详细规划。
2.2 收集资料编写团队会广泛收集相关领域的资料和文献,包括书籍、期刊、论文、报纸等。
他们还会通过采访和调研的方式,获得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将成为编写团队撰写条目的重要依据。
2.3 编写和审校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团队开始着手编写条目。
他们会根据资料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撰写出一稿。
然后,这些稿件会由专业的审校人员进行审校,确保条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4 组织和排版编写和审校完成后,编写团队需要对条目进行组织和排版。
他们会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规范,对条目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他们还会对文字、图表和其他内容进行排版,以确保条目的可读性和美观度。
2.5 出版和宣传最后,编写团队会将完成的条目集结成册,进行出版。
同时,他们还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和使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物通常以纸质版和数字版的形式发行,以便读者选择。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6e98ac4cfc4ffe473268ab43.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硬盘完整版)】【1."59G】【内容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下简称《全书》)73卷(外加索引1卷)是我国第一部包罗古今中外知识,同时突出中国内容的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它的编纂继承了我国悠久的百科类书的有益传统,吸收了外国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纂经验,并有所创造,有所发挥,在世界百科全书之林中自树一帜,独具中国之特色。
它的出版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盛世修典”《全书》是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胡乔木同志提出编撰的建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批准国家出版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署的关于出版《全书》的报告,随后成立了以胡乔木同志为主任的总编委会和姜椿芳同志为总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上海分社。
《全书》共收77859个条目,12568万字,并附有5万幅图片,参加编撰的专家学者共20672人,册叶浩瀚、内容宏富。
它阐述的基本知识和提供的翔实资料,其广度、深度和容量使它成为相当完整的知识系统。
它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或知识领域。
《全书》在介绍国内外科学成果中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框框,适当侧重中国,有关第三世界的知识也占相当的比例。
《全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两个世界第一:第一,由国家最高当局出面,动员全国学术界,这在世界百科全书编纂史上绝无仅有。
第二,两万余名专家学者精神振奋地云集在中国大百科的旗帜下,阵容之强大,堪称世界百科编纂史上又一个目录:1《哲学》2《宗教》3《考古学》4《中国历史》5《外国历史》6《中国文学》7《外国文学》8《语言?文字》9《戏剧》10《电影》11《美术》12《音乐?舞蹈》13《戏曲?曲艺》14《经济学》15《财政?税收?金融?价格》16《政治学》17《法学》18《民族》19《社会学》20《军事》21《教育》22《体育》新闻 ?出版》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 文物 ?博物馆》 中国地理》 世界地理》 数学》 物理学》 力学》 化学》 生物学》 农业》 现代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 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水文科学》 心理学》机械工程》 电工》 电子学与计算机》23 24 25 26 27 28 293031 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45《化工》46《水利》47《矿冶》48《交通》49《环境科学》50《航空?航天》51《轻工》52《纺织》53《建筑?园林?城市规划》54《土木工程》55《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重要说明:这是我两年前买的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4CD1."1 光盘版(光盘版同样为73 卷,因为目录中有几个合卷,所以只显示了55 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 简明版 修订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简明版 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c55e8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8.png)
我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版一、前言我国大百科全书是一部系统全面反映我国国情、反映我国创造的百科全书。
它以我国化的视角研究和探索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方面,包括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
在为读者提供海量知识的也致力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二、编辑宗旨我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版的编辑宗旨是保持全面、系统、权威的立体化内容,力求精准而简洁的说明方法,打通学理与常识之间的桥梁,做到知识的科学化和生活化。
三、内容分类我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历史人物:对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研究和解析,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地理环境:介绍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城市规划等内容,展现我国的丰富多彩。
3. 文化传承:包括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习俗等,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4. 科学技术:包括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现代科技成就,展现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5. 社会形态:介绍我国社会的各种形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6. 风土人情:介绍我国各地方风土人情,展现我国的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
四、特色编辑我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版具有以下几个特色:1. 精心打造内容:通过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心编辑,对内容进行了严格筛选和把关,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2. 整合资源:整合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知识储备。
3. 通俗易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获得知识的愉悦和舒适感。
五、未来展望我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版将不断完善和更新,力争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发展形态呈现给读者,助力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我国、理解我国。
六、结语我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解释,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我国的大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笔者在此向所有为本书付出辛勤努力的编辑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多的知识启迪和思想启发。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41792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1.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部权威性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其中文学是其重要的一个篇章。
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文学的内容。
首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文学篇章会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诗经》,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中,古代诗歌以唐诗宋词为代表,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古代散文则以骈文、赋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貌。
古代小说包括了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以及其他许多经典作品。
古代戏剧则以京剧、豫剧、越剧等剧种为代表,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和戏曲表演技巧。
其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文学篇章也会涵盖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
他们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思潮,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多元化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其中,莫言、余华、杨绛、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被广泛翻译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此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文学篇章还会介绍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等相关内容。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科,包括了传统批评和现代批评等不同流派和方法。
文学理论则是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包括了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不同理论观点。
文学史则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学科,包括了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和作品。
综上所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文学篇章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同时也介绍了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等相关内容。
这些内容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对于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学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bf4f93e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1.png)
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
小编为你介绍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
两千年来曾经出版过四百多种大小类书。
这些类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它们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收集、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历代科学文化典籍中的重要资料。
较早的类书有些已经散佚,但流传或部分流传至今的也为数不少,这些书受到中国和世界学者的珍视。
各种类书体制不一,多少接近百科全书类型,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
十八世纪中叶,正当中国编修庞大的《四库全书》的时候,西欧法、德、英、意等国先后编辑出版了现代型的百科全书。
以后美、俄、日等国也相继出版了这种书。
现代型的百科全书扼要地概述人类过去的知识和历史,并且着重地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
二百多年来,各国编辑百科全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知识分类、编辑方式、图片配备、检索系统等方面日益完备和科学化。
今天,百科全书已经在人类文化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和专科的百科全书几乎象辞典那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一向有编辑类书传统的中国知识界,也早已把编辑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本世纪初叶就曾有人试出过几种小型的实用百科全书,包括近似百科型的辞书《辞海》。
但是,这些书都没有达到现代百科全书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出版总署曾考虑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稍后拟定的科学文化发展十二年规划也曾把编辑出版百科全书列入规划,1958年又提出开展这项工作的计划,但都未能实现。
直到1978年,国务院才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此项工作。
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由于读书界的迫切要求,不能等待各门学科的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全之后再行编辑出版;也不能等待各学科的全部条目编写完成之后,按照条目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混合编成全书,只能按门类分别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分头编写,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即编成一个学科(一卷或数卷)就出版一个学科的分卷,使全书陆续问世。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新思维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新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6b1590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7.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新思维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作为我国的专业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信息探索和学习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部大型的知识体系,它收载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知识信息,被《图书馆》报称为“中国文化大汉语言典藏”。
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知识平台,《中国大百科全书》不仅是历史文化知识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对现代文化信息的汇总与整理,及时传播文化知识和新思维。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新思维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的,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大量地收集语言和文化数据,以及结合实地调查、历史和技术等信息,对文化知识了解程度进行测算和评价,从而筛选出更具有当代价值的、更优秀的思维模式。
这种新思维不仅便于编者把握社会发展新趋势,也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适应社会变迁。
为此,百科全书印刷方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印刷工艺,充分发挥图文、精校、彩色印制等传统特点,把现代思维灌输给读者,增加百科全书的读者数量。
另外,为了更好地传播新思维,《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利用网络社区和新媒体平台,发布有关的文化知识,品味文化精品,推动文化发展,引领风尚。
此外,百科全书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读者体验虚拟世界,了解新思维和文化背景,提高文化知识。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让读者体验古代文化氛围、了解历史文化,探索新的技能和方法,从而
激发积极思考和创新精神。
归纳起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新思维包括:利用大数据收集语言和文化数据,把握社会发展新趋势;利用网络媒体及时传播新思维;利用印刷技术,灌输现代思维;利用虚拟现实,让读者体验新思维和文化背景。
《中国大百科全书》正以新思维推动文化发展,促进中华文化传承。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45950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d.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百科全书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由中国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涵盖了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大型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始于 1978 年,历时十余年,共出版了74 卷,收录了约 8 万个条目,约 1.2 亿字。
它采用了现代化的编纂方法和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编纂、多媒体技术等,保证了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部知识库,更是一部文化经典。
它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新思维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新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3bd282a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2.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新思维《中国大百科全书》,又称《中华全书》,是一部中国最全面、最权威的大型百科全书。
它由“大百科全书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华书局”出版,编著者由中国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和专业编辑组成,代表着中国科学文化水平最高的精华,汇集了中国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
当代中国大百科全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更新,重新定义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在国内外均受到广泛的赞誉。
它不仅拓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思维深度和宽度,更是催生了新的视野和思路,让百科全书得以延续传承,并在新时代获得更新发展。
中国百科全书以重建中国文化知识框架为根本目标,依托历史文化,基于现代技术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方法,把百科全书改编为现代新思维,为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大百科全书提出了中国百科的完全新的阐释。
它融合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新视角,重新解读和把握了中国诸多传统文化的深刻精神。
它从新的角度来探索,以新的方式来揭示,以新的视角来表达,它为人们认识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解读途径,给人们带来了新思想开拓,新洞察丰富,新内涵深邃。
另外,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它利用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把百科全书抛到网络上,形成了大量百科全书相关网站,构成了网络新知识资源,为人们获取百科全书文化知识,提供了便捷条件。
另外,百科全书也帮助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更加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普及了中华文化的知识,为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国大百科全书也推动了中国的知识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
它汇集了中国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科技成果,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流,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水平,把中国的科学文化赋予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发挥出了科技的活力。
总之,中国大百科全书深厚的文化内涵,新颖的文化理念,以及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都使得这部百科全书成为实施新思维的有力工具。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4ff19689844769eae009edad.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硬盘完整版)】【1."59G】【内容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下简称《全书》)73卷(外加索引1卷)是我国第一部包罗古今中外知识,同时突出中国内容的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它的编纂继承了我国悠久的百科类书的有益传统,吸收了外国现代百科全书的编纂经验,并有所创造,有所发挥,在世界百科全书之林中自树一帜,独具中国之特色。
它的出版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盛世修典”,《全书》是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胡乔木同志提出编撰的建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批准国家出版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署的关于出版《全书》的报告,随后成立了以胡乔木同志为主任的总编委会和姜椿芳同志为总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上海分社。
《全书》共收77859个条目,12568万字,并附有5万幅图片,参加编撰的专家学者共20672人,册叶浩瀚、内容宏富。
它阐述的基本知识和提供的翔实资料,其广度、深度和容量使它成为相当完整的知识系统。
它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或知识领域。
《全书》在介绍国内外科学成果中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框框,适当侧重中国,有关第三世界的知识也占相当的比例。
《全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两个世界第一:第一,由国家最高当局出面,动员全国学术界,这在世界百科全书编纂史上绝无仅有。
第二,两万余名专家学者精神振奋地云集在中国大百科的旗帜下,阵容之强大,堪称世界百科编纂史上又一个第一。
"目录:1《哲学》2《宗教》3《考古学》4《中国历史》5《外国历史》6《中国文学》7《外国文学》8《语言•文字》9《戏剧》10《电影》11《美术》12《音乐•舞蹈》13《戏曲•曲艺》14《经济学》15《财政•税收•金融•价格》16《政治学》17《法学》18《民族》19《社会学》20《军事》21《教育》22《体育》23《新闻•出版》24《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25《文物•博物馆》26《中国地理》27《世界地理》28《数学》29《物理学》30《力学》31《化学》32《生物学》33《农业》34《现代医学》35《中国传统医学》36《天文学》37《地质学》38《地理学》39《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40《心理学》41《机械工程》42《电工》43《电子学与计算机》44《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45《化工》46《水利》47《矿冶》48《交通》49《环境科学》50《航空•航天》51《轻工》52《纺织》53《建筑•园林•城市规划》54《土木工程》55《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重要说明:这是我两年前买的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4CD1."1光盘版(光盘版同样为73卷,因为目录中有几个合卷,所以只显示了55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https://img.taocdn.com/s3/m/f7432b0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7.png)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严久
【期刊名称】《辞书研究》
【年(卷),期】1993(000)006
【摘要】<正>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1978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情况和建议》发表了姜椿芳《关于出版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同年4月国家出版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向中央提交《关于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5月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
了这一报告。
随即成立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严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的建议 [J], 姜湾;徐世新
2.《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调研工作初探 [J], 董淑芳
3.略论百科地图设计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 [J], 张宝军
4.百科全书全媒体运营策略的研究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其衍生品为例 [J], 丁洁
5.百科全书编纂中的百科意识——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为例 [J], 董淑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简介
1、国之瑰宝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现代最大的图书出版工程,是面向21世纪,代表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新一代百科全书,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全世界系统介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中国科学文化基础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也非常关心和支持。
他们甚至亲自撰稿和审阅有关条目。
全书中“毛泽东”的条目就是经过邓小平亲自编撰修改的。
2、大家云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者选择始终本着“让合适的人撰写其最所长的条目”的原则。
30年来,撰写条目的作者累计30000余人,其中,既有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又有一流专家、资深学者。
中国科学院第四届400位学部委员中,有336位参加了编纂工作;目前的两院院士、社会科学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专家及各学科带头人多数都参与其中。
大家云集
2006年4月,胡锦涛向耶鲁大学赠送《中国大百科全书》
1988年3月22日,邓小平题写的我社社名
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出版人员
2003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就《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工作做重要批示
3、社会各界的赞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树起一座新的丰碑。
”
“中国文化、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新标志”
“集纳百科吐故纳新”
——《光明日报》
4、媒体评说
●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正式出版
●新浪:《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时代到来
●光明日报:《中国大百科全书》实现数字化
●和讯读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正式出版
●搜狐:收录近16万条目,2亿文字量《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正式出版
5、专家学者的声音
●百科全书包含了从古到今最主要的人类文化发展成果。
而且这是把人类发展的知识成果用最精确、最浓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书。
——周光召
●大百科全书在任何一个国家知识和学术领域里面的地位是永恒的。
——江平
●百科争鸣知识大全——吴文俊
●中国大百科全书做学问必备之书——荆其诚
●大百科大发展——贝时璋
●中国大百科全书满满的知识海洋——钱永昌
●际此中国大百科全书问世之时,我深信它是我国最有益的文化工程之一。
——唐有褀
二、产品内容
1、数据库收录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收录近14万条目,80余个学科,近100万知识点,1.86亿文字量。
数据容量超过10G。
●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
●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
●十余年的编纂历程
●按汉字音序统编出版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比例适中
●收条重综合、阐释精要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三十年始终贯彻的准则:
全面准确客观公正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全书第一版的修订重编版,是面向21世纪、代表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新一代大百科全书。
它重新制定编纂体例、重新编制条目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充分反映了新世纪世界科学文化的新成就、新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格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风格!内容不仅涵盖全人类科学文化成果,同时注重对悠久的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成就的传承,尤其是充分反映了我国现阶段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百科知识宝库。
收条重综合、阐释精要详尽。
三、功能概述
1、完善的检索手段和浏览功能
检索界面
条目界面
●跨库检索
●多卷检索
●条目顺序检索
●条目分类检索
●全文检索
●组合检索
●逻辑检索
●按学科体系浏览
●按汉语拼单字头顺序浏览
2、丰富精彩的图片收集
提供近10万幅高清晰图片、地图,提供图片检索
3、丰富的附加内容
国家列表(收有简称、全称、面积、人口、首都(首府)、洲别、货币名称及符号、官方语言(或为通用语言、国语、官方通用语言和主要语言、国旗和国徽等项内容)、人物(收有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等内容)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4、辅助的查阅功能
●设有热链接,方便读者查询相关信息知识点。
●设有历史上今天,每天阅读都有新体验。
●设有相关条目链接,帮助读者引深阅读。
●设有大事年表,收录了各学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5、便捷实用功能
●可以直接复制条目文章内容,方便用户把所需的资料引用到学术论文、专题报告以及其它用途。
●设置条目文字及图片内容的打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