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合集下载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谈谈今天我们如何做一名人民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于“六改变”。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价值定位,认为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在定位的基础上,本文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回顾,并从合理基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新课程自身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提出其发展的走向,以图能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顾反思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三年多的历史,也即将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阶段。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本文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体制的发展、课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面临的问题与走向,以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指出,如果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课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型:一是“替代”,即一种要素可能为另一种现成的要素所替代,比如用新的教科书代替旧的教科书便是替代;二是“交替”,即当变革被引进到现行的材料中,并有希望成为选修科目而容易被采纳时,交替就产生了。

这种方式常常表现为在现行课程内容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实、改进等;三是“紊乱”,这种变革是破坏性的,对课程改革往往起反作用;四是“重建性变革”,这种变革导致对体系本身的修改,即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造,而是要更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观,因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五是“价值观变革”,它强调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变革,是与课程有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革。

综观上述五种课程变革类型,我们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我们不仅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整合(如艺术、科学课的设置)等等,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对学校,不再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学校视为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对课程,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超文本的课程形式;对教材,认为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

基础教育新课程解读

基础教育新课程解读

基础教育新课程解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新课程进行解读,探讨其目标和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基础教育新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教育部门希望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教育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培养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教育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

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教育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实际操作。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教育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基础教育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教育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看新课改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看新课改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应运而生。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将我在新课改中的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带来的变革1. 课程改革新课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评价方式改革新课改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

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新课改中的感悟与体会1. 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素养: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步伐,同时我们也一点一点的开始适应。

顺德区使用北师大新教材已经第六个年头,我们对教材的使用可以说是从陌生走到熟悉的区域。

这六年以来我们感受到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惊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们教师不断的与现代教育相接轨,这一点无疑是我们这六年最大的收获与进步。

本人是一名前线教师,接触新教材已经第四个年头,下面来谈谈对新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点。

我也是从使用人教版数学课本过渡到使用北师大课本的一名前线教师,刚刚接触北师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里面采用孩子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在很大篇幅上采用图片来表示各种情景,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同时也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相比以往的书本以文字为主,这样比较令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形象、直观,这一点最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的审题、理解题意尤为有特出的作用。

同时在高年级阶段教材插入的图片与时代接轨,同时也增加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

北师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个很大的突破——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

以往的教材给学生的感受几乎都是“学了就是应付考试”。

北师大教材采用的题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每节的新课都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如教材从生活中的购物、旅游、住房、坐车等等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数学这些生活的认知必会迁移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知识都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到课堂中来,新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识的本质规律。

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师大新教材显得更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材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内容,而在整个小学阶段,这四部分是一年紧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现知识的阶梯式、跳跃式。

全面解读“新课改”: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全面解读“新课改”: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全面解读“新课改”: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什么是新课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目前省级实验区的新课程进人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

这次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教育工作者无不为此而欢呼雀跃,但随之而来的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本人对新课程的看法如下: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难度大新课程在实验试点学校是搞得很成功的,但其实验所选择的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但在试点以外的广大地区,由于不同区域间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新课程要顺利地全在地实施,存在较大的难度。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资源地区差异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全面实施的基本条件,而不同区域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差异较大。

对于广大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无论是课程资源(如资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还是社会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都较为丰富,网络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而对于内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里教学设备陈旧,社会资源匾乏,信息化课程资源较缺或者尚未涉足.2、师资水平差异大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内陆地区和山区具有优越性,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流动规模也不断加大,前者云集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而后者却大量优秀教师流失,进而使后者的师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并且,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师资培训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培训经费较为充足,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较多,培训点多面广,而广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受培训经费的困绕,教师拥有的培训机会则较少,且面较窄,为节约经费,很多学校往往只派极少数的教师去参加培训,然后让那些去培训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再开展培训,这样做,培训经费是节省了,但培训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二、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提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场深刻变革,且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改和创新的一系列行动。

其目的是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并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性。

一、教育内容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提高。

然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包括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但这种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主体性,推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倾向于对学生的记忆和机械掌握能力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

然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要求他们具备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

它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学习体会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推行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1. 学科整合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科整合是指将传统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科整合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2. 强调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传统教育往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的角色从权威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 以问题为核心新课程理念中,教学活动应以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改革实践体会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学生积极性提高通过引入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他们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愿意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能力全面提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整合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多种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 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门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门高级课程。

通过
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获得了很多宝
贵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引入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学生
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
应该成为学生问题解决和思考的指导者,而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其次,我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

不同的学生有
不同的兴趣和潜能,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评价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不仅仅注重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制和终身学习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资源丰富,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资源匮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使每
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
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学习心得。

我将把这些心得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我国基础教育教
育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改,使课堂更精彩新课改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我们应该从哪里改起呢?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我们学校从解除包办教育开始,让每一个孩子当家作主,从被人管变成我自己管,从被迫学变成主动学,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初中英语教材中基本上包括三个部门a、b、c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一个课题一个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自主探讨,老师的答案不再权威的,学生也即老师。

在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

为此,我们初中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老师说的就是对,老师信奉论,创建新型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新模式。

2. 不为教材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因此不要把教材看死,要敢于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习。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相同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选自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例如:学习”when is your birthday?”我们完全可以把月份的单词唱出来学,把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话题变成一个学生调查课,关心同班同学调查同学的生日,利用每个同学的出生日期来学习“I was born in…”。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着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次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未有的。

《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

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文章和讲话中,本次课程改革被描述成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好像现行课程什么都不是了,原有优势“没有用”了,有的甚至说现行的教育和课程只是在“非人性地加工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是在“向学生舞动美丽的肥皂泡”,因而本次课程改革就成了“必然发生的革命”。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对该改革目标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1.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旨在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注重实践与应用:新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不盲从,有能力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5.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改革不仅关注课程内容,还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体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加全面、具有创新精神
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教育文档资料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教育文档资料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要求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关注科学、关注知识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浅显的认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基础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到人生的愉快、轻松快乐是心灵的阳光。

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价值,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应该摒弃那种基础教育不基础的做法:课程越来越多、书本越来越大、资料越来越厚、书包越来越重、学习时间越来越长。

学生的生活内容就是读书和作业,除此之外,其他活动基本上没时间去做,体育锻炼、个人爱好、阅读名著等没时间,就连玩耍时间也有限。

二、基础教育要重视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比他们学到了什么都有意义。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当然,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

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老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只有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很强的敬业精神,而且在教师的带动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其灵魂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担负着育人、育己的双重任务,要使课程改革健康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刻苦学习,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树立修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打下终生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本文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浅述。

其次,通过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把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通过三方面(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进行理解与分析。

进而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改革;教师;影响;【正文】一、基本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这里,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话说回来,但就目前看来,基础教育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

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而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

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答: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国的教育体系、考试体系、选拔体系越来越体现出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裂隙和冲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㈠、新课改的重要变化1 、教育理念的变化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新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新课改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终身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的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已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索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这种教育思想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培养要求上,明确提出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

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

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要求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2、教材的变化3、教学模式的变化新课改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

改变以往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

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

倡导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经验、多合作、多参与;倡导教师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无为”、多反思、多研究。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之中。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举措之一。

那么,对于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首先,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意义重大。

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兴趣、特长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化、以分数论英雄、强调应试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新课程改革则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因此,新课程改革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特点明显。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倡多元评价和创新评价方式。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重视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融会贯通。

这些特点相较于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

再次,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需要不断提升,他们需要具备关注学生发展、能够设计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同样地,学生和家长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转变对于教育的认知和期望。

此外,新课程的推行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需要完善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投入。

最后,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应加强教育均衡,减少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和区域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包括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讨论、实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

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采用了更加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以上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继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的创新。

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
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走向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所有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意图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学校应该成为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社区、科研机构等的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反思和探索,形成合作团队,拓展对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认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2.创新的课程观
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

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意义生长域,从而对课程做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

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之间是互动的、交流对话的,他们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课程、创造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进行交往的桥梁。

另外,我们认为,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他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4.创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囤积和技能训练。

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

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5.创新的教师观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

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

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

6.创新的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