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论李约瑟难题之解答
论李约瑟难题之解答郑宏飞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2 、缺乏持续性发展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
3 、缺乏专利与股份专利与股份可以成为古代民众技术名的强大动力,同时专利和股份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技术4 、缺乏交流与交通5、封建时代的末期,中国缺少与外部周边国家的交流,知识很难传递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6、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7、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我们的普通民众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层社会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文轻技8、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
9、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
(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
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
11、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并且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又无法弥补的缺陷,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12、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13、数学的不足中国古代对数学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对李约瑟难题的多种解答
李约瑟传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3解答一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李约瑟研究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本观点的辩论:本观点的重点在于认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一在于小农经济导致的社会分工的不足,二在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
但我们知道:首先,西方历史是从西欧庄园制经济发展过来的,而西欧庄园制经济是一个更封闭、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一个庄园内各种物品生产几乎无所不包,自给自足的程度达到极致,这也是西欧中世纪自罗马帝国后具有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功能的城市极端没落的根本原因,但这也没有影响西欧最终走向科学技术的进步。
李约瑟难题解答
李约瑟难题解答●从文化竞争模型: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西方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西方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经济基础: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导致社会发展进程不同,进而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古代文明:一、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集权制度下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儒家学说一反前朝历代只限于道德说教的范畴,在礼仪甚至从法律规范上对上至士绅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为,实施强行的灌输与限止,从而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动力。
二、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偶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经济贸易发展来维持国家的税收收入,这样也就使得国家工商业空前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致使南宋社会分工更加细致,贫富差别加大。
三、在政治上一方面表现为民众为追求工商业发展特别是相关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更加宽松倡明的社会环境,要求封建统治者在保护封建土地制度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工商业者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关系愈来愈向商贸化金钱化方向发展,私欲膨胀、只认利益而轻视道德规范,特别是缺乏对封建道德意识和国家民族意识的认同,从而造成社会混乱,特别是造成了宋朝普通民众、军队的爱国热情严重低下。
当时的状况使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政治上的十字路口,要不国家政治通过一定程度上打破封建专制而使社会制度更加清明民主,要不就为了巩固封建专制更进一步地加强对民众的政治思想统治。
看待李约瑟难题
看待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史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李约瑟难题的重要性。
那就是如何解释,在人类历史漫漫5000年中,古代的中国,有一段非常辉煌的科学技术史,可是在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西方。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给我们提出中国近代科学何以没有发展的难题。
下面是我们小组对李约瑟难题的见解。
一、在经济体制方面。
明前期,关口仍然对外开放,因此东西方经济、文化、与科技交流频繁,但明朝经济上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也就是自然经济。
而此时,西方已经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与扩张成为西方各个大国的目标与理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得到满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到清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雍正帝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打击商业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
1840年后,经济体制就变成小农经济和初期资本主义。
1.海上贸易的衰落。
明朝开始闭关锁国,减少海上贸易。
明世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鼎盛时期划上句号。
从此中国的海航开始衰落。
到清朝时,每年海上只有200来艘渔船。
唐宋时期因为海上贸易发达,与国外的交流甚多,经济文化发达。
而明清时期则因为闭关锁国,导致了科技的落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在世界之后。
2.生产力的压抑。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带出现雇佣的形式。
然而在明末,郑成功起义,加上清兵入关,战争迅速打压了资本主义萌芽。
雍正时期采取重重措施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生产力受挫,生产关系也得不到发展。
因此经济体制也没有能迅速从农业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而科技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
1.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的回答
李约瑟难题的回答1过分强调实用主义。
以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为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学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中国古代科技的许多成就虽在当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仅仅停留在定性与经验水平,没有进一步加以量化而达到自觉运用数学的阶段,所以在达到一定的极限后便裹足不前了。
由于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较差,所以中国古代科技呈现出经验臆断过多、理性实验不足、逻辑自组织能力低等非定量化特点。
这种缺陷造成了中国古代科技难以产生革命性的飞跃。
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倾向表明,仅仅着眼于现实实用性是一种短视行为,放弃具有潜在价值的基础研究,其结果只能是连同现实应用一起丧失掉。
只有完整而又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才能赋予科学以最广泛的应用性。
2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科学精神与学术自由的散失。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几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始终没能把认识视角定位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观上,而仅仅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秩序与结构。
在中国古代,科技只是一门技艺,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一直弱不禁风,被视为雕虫小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普遍持鄙视态度,因为古代科技的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大多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属劳动者的对象,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熏陶下,科技称不上大学问。
3地理位置上看不利于对外交流。
北临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帕米尔高原,西南青藏高原,东临大海,中国与外界隔绝,对外交流不畅,不利于科学的进步。
尤其是进入明清后中国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上采取闭关锁国,这一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时机。
而西方尤其是西欧各国向来来往密切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互相推动,在政治科技等各方面都各取所长。
4封建社会过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科学发展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发展缓慢。
西方的科技发展则在资本主义的萌芽中逐渐开始兴盛(启蒙运动),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更是迅速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实现了质的飞越。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
2、“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 平上远远超过西方”的史实有哪些?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测定了120多个恒 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留下了最早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 欧人早1000多年;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 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 “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从 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3、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使科学技术 完全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之 外; 4、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如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等也妨碍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5、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 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 障碍; 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 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3 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诞生. 4、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
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 一度辉煌的原因
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 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 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科学家对古代及明代科技就与近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以感性和经验成为主 较少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 实用性;而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 律的探究之上,表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方法上:近代自然科学与传统科技的差别 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浅谈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及原因经过了几堂新生研讨课的讨论和听讲,关于李约瑟难题自己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及想法,而在学习过程中,谈及了科学、药学等等领域,而在此我主要想浅谈下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及原因。
首先,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做一下阐述。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
地理环境差异中国之所以有技术却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我们今天可以将这段话进而阐发为: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些大海,高山,沙漠作为自然屏障,为中国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导致了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同时亦缓解了外来力量的致命袭击。
也正是由于这样安全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先天因素,中国自古代就能长期形成并保持自身发展系统。
然而,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自身快速竞争发展的。
这种环境产生了两种效应。
正面效应能是中国更系统地发展,而负面效应同时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李约瑟难题及其科学经济教育方面的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其科学、经济、教育方面的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内涵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于中国科学社庆祝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李约瑟曾出席在贵州湄潭举行的年会,并发表《科学与中国文化》的演讲。
在演讲中,他首次批评了一些西方和中国学者此前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论证。
他说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接近于科学解释,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近代实验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产生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国。
这里,李约瑟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地提出了后来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之后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书中,李约瑟再次提出了引起世界各方学者广泛讨论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前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强烈关注。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在科学方面的解答李约瑟说:“在中国并没有希腊时代那种自由思想的高潮,但是也没有中古世纪的冬蛰时期。
在最初14个世纪中,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科学方面远胜于欧洲,其进步的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李约瑟所说无不道理。
从秦汉到唐宋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科学能力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第一流的科研成果。
但在15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科技能力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至完全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归咎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许多珍贵的科技成果被销毁。
如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珍贵藏书被靖康之变的金兵毁之一炬。
1275年元兵进入南宋再次破坏了科技文化发展进程以及社会的生产水平。
李约瑟难题
孔子:果坠地,其然也! 孔子:果坠地,其然也! 牛顿: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 牛顿: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
现代人的“迷失”
科学为人对自然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人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福利; 人与自然的鸿沟不断加深,人类将面对自然 资源的匮乏和自然本身的失衡; 当然,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只要人类合理而 有效地发展科学,这些问题不难解决;
中国能够再度崛起, 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 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 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李约瑟
中学时代李约 瑟就啃下了恩格斯 德文版的《自然辨 证法》!
提出背景—西方中心主义
18世纪中后期,西方中心主义已经以欧洲的文明、 进步与东方的落后、停滞发展表现出来 19世纪,西方社会更把这种思想加以发挥,中国兴 起“洋务运动” 20世纪,世界各地纷纷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民族国 家,进行工业化建设,并且大都放弃了本民族原有 的学术语言,学着黑格尔一样使用理性、科学、自 由、民主、进步、逻辑与整体性等概念说话。西方 文明世界化了,也即世界西方化了
可是,我们紧接着碰到了人与自然发生严重分 裂之后所产生的最难克服的危机,人的生存意义的 危机。 这一危机突出表现之一是,人在与自然疏远之 后普遍感到“无家可归”。当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 给人营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时,生活于其中的 人们反而有一种无根感、不真实感,乃至荒诞感。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分裂,只有弥 合人与自然的裂缝,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让自然重新回归到人的生活中来,人才 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础。 近些年,我国重新兴起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 一时间“国学热”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文明 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 方面要比西方有成就的多?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 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并且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命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变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相比之下,西方在古代就有更为开放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推崇个人的创新和变革,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发达,但却缺乏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和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垄断。
相比之下,西方具有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需求。
三、制度体制角度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具有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具有更为灵活和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空间。
四、历史事件角度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战乱、政治动荡等,都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古代相对稳定,这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五、当代启示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变革。
我们需要优化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为灵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
论文:李约瑟难题及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解答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著名者如鉴真和尚。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唐代传到日本,唐代的教育内容和精神也支配了日本,经书成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左传》为大经,《毛诗》、《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为小经。
继唐代经疏传到日本的是宋明的理学,朱子理学传到了日本。
1593年,德川家康召见大儒藤原惺窝于江户,惶窝举《大学》,《贞观政要》的要义以进,家康大为器重。
惺窝讲学以朱子为主也颇取陆象山及汉唐儒者的学说,他作有“四书”、“五经”的训名本,把儒家经典浅易化。
1601年,德川家康设学校于伏见圆光寺令僧俗入学,是为德川氏立学之始。
以后又建弘文馆、立孔子庙大小藩主都分别模仿幕府,设学校于藩城。
汉籍教科书通行的丢“四书”、“五经”、《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当纲目》等。
总体来看,日本德川时代,儒学普及于中等社会。
除了儒家学说和思想传到日本外,中国的佛教思想也传到了日本,并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唐有什么佛教宗派,日本佛教便有相应宗派。
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律宗太祖”、“日本文化的恩人”。
2.对朝鲜的影响中国的儒家学说早在朝鲜史上的古朝鲜时期(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1世纪中叶)就输入了朝鲜。
三国时期(公元前l世纪中叶一7世纪中叶),朝鲜三国从不同渠道大规模引人中国文化:高句丽从陆路传人儒教,以汉儒的典章制度为重点;百济从海路传人中国南方文化,吸收了六朝的多样性学术思想;新罗则是经过高句丽、百济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天文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我国古代对日月食、恒星、太阳黑子的记录均早于欧洲。
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他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于这一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并且结合自己浅薄的知识,我得出了以下结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科研的阻碍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智力上的差别这个就不存在了!至于说为什么到后来近代科学落后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我国一直比较稳定,是传统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和这些息息相关,明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当然自古以来都是重农轻商,规模化的生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相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进步。
2.科举制度对创新的阻碍中国古代发明的最伟大的年度制度之一科举考试制度,从隋王朝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自清朝末年以来,世人对于科举制度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科举制度的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1、介绍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和起源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悠久且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医药学、天文学等,但在近现代的科技革命中,中国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发达,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反思。
它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科技是近现代科学革命的唯一源泉。
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动力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一难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中国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阐述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集中在这样一个悖论上:尽管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科学传统和实践,但为何近代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在欧洲得以繁荣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科学史的研究,更触及到文明发展、社会结构、哲学观念等多个层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科学传统确实非常深厚。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都证明了中国人民在科学探索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统的科学实践往往是基于经验积累和实用主义的,而缺乏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往往服务于皇权和王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儒家文化强调人文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于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的兴趣并不强烈。
“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岳麓版
综合探究——
“李约瑟难题”与 我的解答
所谓“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博士是西方的汉学家,对中国的 历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他提出: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 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 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探究一
1、什么是“近代科学”? 2、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 上远远超过西方”的史实有哪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什么是“近代科学”?
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科学,并使 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精确化;同时发展 了以实验为根据的归纳推理等研究方法, 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 / 儿童教育加盟机构
;
诛陈狶,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之,谋立代王。语在《高后纪》、《高五王传》。大臣遂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张武等议,皆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 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称疾无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 二矣。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袒左,为刘氏,畔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 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犹豫未定。卜之,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
李约瑟难题的分析
自然辩证法作业李约瑟难题有数不清的答案,在此我要谈一谈自己的观点,我把这个难题分成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为什么别人做到了?另一方面是为什么自己没有做到?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在了十七世纪的西方,现在国际上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欧洲的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为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而后两者尤其是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更是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第二个方面,才是我们组今天想谈论的重点,我们并不想把一系列的原因进行罗列,所以在这里只是想着重谈一下社会观念是如何阻碍了中国古代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
在谈到社会观念这种思想层面上的东西,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些当时的社会环境,毕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封建君主专制必然首当其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偌大的中国其实只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在重大决策上面更多时候都是皇上一个人的意思,尽管有时也会受到来自大臣方面的压力,但更多时候这种影响微乎其微,与此同时,封建君主专制滋生了浓厚的政治官僚制度。
而为了使天下黎民苍生听命于自己,在大臣的建议下皇帝选择了儒家这一政治工具,从最初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后来的朱熹理学一统天下,儒家思想为统治者的统治建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同时为了选拔人才,科举制也适时的走上了历史舞台,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激励下,通过科举进士及第几乎成为了平民百姓施展人生抱负,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
上面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做了简单的总结,下面便着重来谈一谈我们认为的制约中国古代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最重要因素——社会观念是如何阻碍了中国古代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
为了凸显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阶级:平民和统治者的社会观念对这一问题的影响,我们从两个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李约瑟难题浅析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近现代史资料题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又名:李约瑟难题(资料从此入手容易查)关键字:近代科学,中国与欧洲,十七世纪,文艺复兴一.中欧 概括性 对比: 从中国的角度:①明清时期的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③思想文化的专制,压制了人的思想④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和西方思想的传入从欧洲的角度: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海外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
二.多方面解析 1中国方面:(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之所以没在近代中国发生,与中国传统儒学有关。
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保守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没有从自然角度去认识,而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而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对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讲究讲究的是尽心、尽性、尽伦、尽制之尽理的伦理文化,走入了“泛道德主义”的极端。
(2).科举制度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僵化,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伦理上有所作为,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可能培养出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及原因
经过了几堂新生研讨课的讨论和听讲,关于李约瑟难题自己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及想法,而在学习过程中,谈及了科学、药学等等领域,而在此我主要想浅谈下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差异及原因。
首先,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做一下阐述。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
地理环境差异
中国之所以有技术却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我们今天可以将这段话进而阐发为: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些大海,高山,沙漠作为自然屏障,为中国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导致了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同时亦缓解了外来力量的致命袭击。
也正是由于这样安全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先天因素,中国自古代就能长期形成并保持自身发展系统。
然而,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自身快速竞争发展的。
这种环境产生了两种效应。
正面效应能是中国更系统地发展,而负面效应同时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背景的差异
地理环境直接导致的就是文化体系的形成,而文化亦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
传统思想很重要,中国人喜欢的是儒家、道家、法家,他们讲的都是政治、社会、人生,就算是讲到自然,也是讲到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客观地去研究。
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核心里是没有科学的,即使有一点科学,这个科学也不能够进入到中国文明的核心里,它是被边缘化了的。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
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
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
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
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
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虽然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但是它的实际发明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是具有极大意义的。
而西方科学的发展,倘若没有中国古代技术的铺垫,恐怕是没能发展如此之迅速的。
没有中国发明的火药,欧洲人还得淌更多的鲜血去攻破中世纪的封建城堡;没有指南针和船尾骨舵,哥伦布的新大陆航行还得拖延;没有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的文艺复兴便难以迅速传播并张大其势。
因此,中国的发明是西方科学复兴的手段,是科学创造前提的强大杠杆。
从这一层面说,中国文化不仅为西方的近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源头。
李约瑟曾说:“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准备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全欧洲曾经吸收了阿拉伯的学术知识,印度的思想意识和中国的工业技术。
”但是十分可惜,中国的各方面客观条件,如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束缚了科技的发展,从而为西方的科学奠定了基础,但这对整个世界的科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容抹灭的。
宗教的参与
曾经在课上讨论过问题,为什么西方社会长期受到宗教压迫,却仍然能够大力发展科技,而中国没有宗教的压迫,科学技术却不那么发达?
我认为,虽然宗教对科技有压迫成分,但是宗教在某种角度上,需要科技作为它强有力的手段,很大程度反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我想引入一个很重要的宗教团体,来解释宗教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教派。
毕达哥拉斯教派不单是一个政治团体,而且是一个宗教团体,政治上势力很大,有贵族独裁的倾向,结果被后来兴起的民众政治灭掉了。
教徒散到各个地方,结果他们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柏拉图说服了。
柏拉图是雅典贵族,办了一个学院,就把这些人召集到自己的学院里进行研究,这是西方第一个研究所。
可能许多人有这样一个疑问:中国自古就有不少科技发明,可是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强大的系统理论呢?我个人认为,实用的东西很难上升到理论,因为科学理论在原创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严格证明几何定理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没有人会去做这个事情,一定要有强大的动力,最聪明的人才会用一生的功夫去研究,而西方恰恰拥有这样一个推动压力,这就需要宗教。
那为什么宗教的压迫反而能推动科学发展?我们还是以毕达哥拉斯教派为例。
毕达哥拉斯神秘教派是整个西方科学的源头,后来西方科学和基督教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基督教早期的奥古斯丁等,他们对科学都有一种看法,认为科学可以为基督教所用,不要完全排斥。
这个世界人能够生存,鱼能够在水里游,鸟会在天上飞,要解释这些东西,才能显示出上帝的大能。
这样当然就要使用到科学,要用到自然哲学了,其实这是因为基督教在西方是一个后起的宗教,基督教前希腊的科学、哲学、罗马的法律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所以基督教一进入,没法将这些
东西扫掉,于是想怎么能够将这些东西为其所用。
到了中古时代,基督教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可以用来建构他们的神学,结果亚里士多德又变成了神学的一个基础。
这样整个基督教的结构,无论是从传教的角度、神学的角度,都跟科学分不开了,同时科学也就得以在基督教的好像是很有敌意的一个大环境里继续发展,最后甚至颠覆了基督教。
由此可见,宗教的发展也是受当时社会所影响的,宗教不能完全抹杀科学,就不得不试图让科学为己所用,成为宗教传教、授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在宗教的利用下,科学技术也就悄悄发展并且壮大起来了。
这样一个既压迫又庇护的环境下,西方科学得以安全发展。
而中国却不然,中国统治阶级的确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这些发展并非有着强大的压力,中国许多科技发明仅仅只是为了发明而发明,却没有像宗教这样一个势力压迫他冲着某个目标而发展,因此中国的科学有实用的技术而没有形成系统地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就是我对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差异和原因所浅谈的三点个人见解,当然一定有许多不周全不成熟的地方。
李约瑟难题的新生研讨课即将结束,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所引发的兴趣一定将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