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传播者教学提纲
传播学提纲

第一章传播时代与媒介社会一、信息社会就是传播社会二、传播社会亦是媒介社会三、媒介传播时代的基本走向四、媒介的异化五、媒介素养的培养媒介的异化1、媒介异化了大众2、媒介异化了自己(1)媒介产品的异化。
(2)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3)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4)媒介权力的异化媒介素养的培养(重点)媒介素养,是指人民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辩性回应能力。
即人民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1、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前提。
批判意识与独立的主体人格即现代人格的形成。
主要内容包括:(1)微观层面:媒介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接触媒介、认识媒介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特性等,渐渐参与到媒介中去。
扫盲阶段(2)中观层面: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以及受众的认知(3)宏观层面:媒介的政治和经济、媒介与公共领域、大众媒介与文化研究、女权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媒介与国家发展、媒介发展趋势等(4)超越媒介:社会学习理论,变革媒介观念,正确评价自己的传播行为通过教育,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力、质疑力与判断力;学会制作媒介产品,增强媒介使用能力。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什么叫传播学(理解)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与新闻学的关系(重点)新闻学在传播学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助产士”的作用,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A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
⏹B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C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新闻采编现象;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现象。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传播者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 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 为,给予严厉的法律 制裁。
法西斯式的 集权主义、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 清政府
精品文档
理论源头
基本思想
实际发展
具体做法
涉及的法律
自由 主义 理论
约翰·弥尔顿、托马 斯·杰斐逊、约翰· 斯图尔特·密尔
“观点的自由市场” 和“自我修正过程”
被1688年以后的英 格兰和美国采纳, 并影响到其他地方
精品文档
(四)麦克内利的把关(bǎ 模式 guān)
麦克(mài kè)内利的“新闻流动模式”
精品文档
(五)巴斯的“双重行动(xíngdòng)模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未经加工 的新闻
新闻采 集者
新闻稿
新闻加 工者
成品
如: 写作者 记者 当地的编辑
如: 编辑 改稿人员 翻译者
精品文档
施拉姆的传媒(chuán méi)四种理论
精品文档
(4)在涉及观点 、意见和信念 的问题上,真 理和“谬误” 的传播必须同 样得到保证。
产生背景
理论源头
实际发展
与自由主义理论的 比较
具体做法
社 会 责 任 理 论
1、20世纪后,传媒的垄断程度变高 ,传播资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 权利,而未涉及受众的权利;
3、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利益驱动 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 化的倾向。
;
(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 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
内容。
精品文档
内容摘要
传播学概论。——勒温:《群体生活的渠道》,载《人类关系》1947年第1期。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苏维埃理论 Sovier Communism。君主和他的政府或两者享有绝对权力的哲学。(3)政府有权对出 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héfǎ)的。(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 律制裁。“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借助“自我修正过程”,并 借助法庭。(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héfǎ)的。(4)在涉及观点、 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新闻自由委员会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 责任的新闻界》
chapter3传播者演示课件

1
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媒介组织,及其 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 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 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
杂性
2
二、传播制度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 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 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 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 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 信仰和价值观的。” —— 梅尔文 ·德弗勒
6
? 1、媒介集权主义理论 ? 统治者利益高于一切,为此,君主有权对任何信息的流通,
包括新闻的传布、言论的扩散进行绝对的控制,始于15 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社会。 ? 内容: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 道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治价值;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 的法律制裁。
15
? 这些研究表明,面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新闻信息,大众传 播媒介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根据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记者、编辑、主编等等是一道道关口,决定着哪些信息可 以报道,哪些信息不可以报道,哪些信息该简短报道,哪 些信息该重点报道,受众接受到的信息,只是现实生活总 新闻信息的一部分。 这里的过滤、选择,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说就是指对信息的 选择、制作和传递。每个传播者都会根据自己的观点、立 场对信息进行把关,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每一个传播者都 是把关人,传播者的总体任务就是把关。 具体来说,传播者的把关体现在: ? 收集信息 ? 加工制作信息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传播心理学第三章

传播心理学课程(第三章)教案一、课题:传播者心理活动规律二、教学要求:本章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者的角色与任务,影响传播者心理的主要因素以及传播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有哪些?三、教学要点:1. 传播者的角色2.自我意识与传播行为3.传播者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四、重点:理解传播过程心理导控者的角色与任务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这些心理品质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浅入深,结合案例和讲解六、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出版。
2.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3.薛鸿瀛编著《编辑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4.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传播研究网学时: 6学时七、课堂教学:(一)复习提问1.你从电视新闻里看到的有关世界各地所发生事件的报导是对事件绝对客观并完全真实的"复写"吗?2.新闻记者和编辑在制作和报导新闻时是否会受到约束?如果是,会受哪些因素约束?(二)讲授新课本章将集中于对专职传播者的探讨,因为他们与受众之间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不像普通传播者角色极不固定。
在此将根据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角色理论来对专职传播者予以分析。
第一节传播者的角色与任务一.传播者的角色专职传播者即那些专门负责进行传播的人,他们以传播为职业,传播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
现代社会的专职传播者多为大众传播者,他们通过先进的印刷和电子媒介,向为数众多的、素不相识的,且无法预知的大众进行传播,专职传播者通常是代表某特定阶级(多为统治阶级)的利益,站在特定阶级的立场上,对广大民众进行传播。
因此,他们的传播行为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向普通传播者那样随心所欲。
普通传播者是指那些不专门负责进行传播的人,他们不以传播作为谋生的手段。
因此,其传播活动非常自由、灵活。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三章

二、我—他的人际传播
如果就人际传播的研究进程看,早期的人际传播关注个人 功效、工具性价值研究,现在开始关注传播如何造就人与 人的个性、互动、合作、协商、对话机制等。申农、拉斯 韦尔的传播模式,后来被经常用于说明大众传播,其实它 们是较早的关于人际传播的直线性模式。人际传播当然不 是直线性的,于是第一个纠偏模式便是“奥斯古德—施拉 姆循环模式”它把申农的传播模式的两头——即传播者和 接受者——变成了两个交谈的人。
二、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中“关系的讯息”不止以上的一种分类的理解。 换一个角度,还可以从人际传播的三大矛盾来考察另一 种分类的“关系的讯息”: (1)“亲密—距离”。人际传播中,“亲密—距离”也 是一种关系,即空间关系。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形:既要与 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又想与他人有所区别。即使在夫妻、 血亲之间,也存在这种要求。我们若不想让一种亲密的关 系吞噬自我,就需要多少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样又可能 会伤害已有的关系,很难协调。例如老年人,来人多了会 烦恼,没有人来又会感到孤独,甚至产生一种被伤害感。 “亲密—距离”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
三、我—你的人际传播
人作为传播者的五个特性:
第一,人具有经验的独特性。人的经验可以通过符号的编 码与传播同他人分享,但是这种交流永远是有限的,因为 人的经验的独特性难以完全交换,对某些人生经历的体验。 第二,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性。经验—功能学派经常 采用抽样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但是这种 测量无法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等给出数据。
人际传播的目的,其实有多种动机的选择。但是当一个人 富有吸引力的外界关系越来越多时,他的人际关系的不稳 定性便容易暴露出来。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时通 常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追求传播报偿的考虑会增多。 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中追求回报或报偿的显在的 或没有意识到的动机。交换论者认为,正是这种交往的动 力,推动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并为持续交往提供了充 分的价值依据。 以上各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均忽略了人际传播的不同 品质,因而主要关注的是“我—他”之间的传播。这类传 播中,“他”多少是陌生的,因而“我—他”之间的传播 的功利性就会强些;而“我—你”之间的传播,就显得亲 近了许多,因为“你”已经以“相识”作为无形的前提了。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适用于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4课时。
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时数:4 理论讲授学时:4(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与信息二、信息社会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一、三大来源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三、两大流派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一、交往与传播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四)作业论述:四大先驱之于传播学的贡献。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第三章传播者第一节传播者

重构
过去几周来,在 18 名遭炭疽病毒威胁的 人中,有 14 人通过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得 以生还 过去几周来,在 18 名遭炭疽病毒感染的 人中已有4人死亡
2.把关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一,信息的差异性 第二,传播者传播目的差异性 第三,受众的差异性
3.传播者的把关过程
搜集信息:即到社会乃至自然界中去寻求适合 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和受众情况, 筛选、过滤已收集到的信息 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 (编码),加工成讯息 传播讯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 (如节目、报纸、 影片)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
第三章 传播者
第一节 传播者 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 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 者,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或组 织。
一、把关理论
1.把关与把关人(gatekeeper)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 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 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 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把关‛与‚把关人‛是传播学的重 要范畴。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例一:美国地方电视台所受的法律法规影响 A、宪法第一修正案;B、诽谤法;C、联邦通讯法; D、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其他法规 例二:美国海湾战争期间的新闻管制 A、封闭战场敏感区域; B、记者团制度,禁止个人采 访; C 、‚人盯人‛战术; D 、发放基本准则表; E 、 新闻发布会 思考:我国新闻传播活动所受的法律与政治因素影响
(2)经济因素
例:美国电视台所受的经济因素影响 A、所有权 B、广告商 C、受众/消费者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传播者

(3)媒介必须按照马 (4)在服务于社会总体 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 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 (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 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 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 需求; 来传播信息,宣传、动 播内容。 员、组织和教育群众;
(1)任何人都拥有 出版自由而不必 经过政府当局的 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 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 官吏,这种批评是正 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 受第三者的事先检 查,出版内容不能 受到任何强制;
产生背景 1、20世纪后,传媒的垄断程度变 高,传播资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2、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 的权利,而未涉及受众的权利; 3、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利益驱 动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 情化的倾向。
理论源头
实际发展
与自由主义理论的 比较
具体做法
社 会 责 任 理 论
新闻自由委员会 的报告《一个自 由而负责任的新 20世纪的 闻界》; 美国 威廉·E·霍金《新 闻自由:原则框 架》
媒介所承担的任务 不变; 媒介的自由不是绝 对的;
媒介自律; 相关法律 (v芯片制度、 内容分级制)
主要观点:
(2)报刊要“ 供给真实的、概 括的、明智的关 于当天事件的记 述,要能说明事 件的意义”; (3)它 应当成为 “一个交 换评论和 批评的论 坛”; (4)要负责介绍 和阐明社会的目标 和美德; (5)要使人们“ 便于获得当天的消 息”
传播学概论
第三章
传播者
美国学者对守门人的研究
(一)勒温的研究 “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 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 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守门人,这些守门人负责守门,对信息的流通 进行筛选和过滤。”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三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日-永井成男-X和Y之间的指代或表述关系奥地利-动物学家-罗仑兹-动物的符号是种释放因,不超过条件反射原理的范畴二.信号与象征符美-符号学倡始人-皮尔士-符号分为十类符号-信号/象征符德-卡西尔-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兰格尔-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表象的载体信号特点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象征符特点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失误,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英-霍克斯-语言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莫里斯-象征符是符号的符号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副语言-音调、高低、速度、字体等体态符号,形成语境物化、?疃??⒊绦蚧?姆?牛??叨懒⑿院湍芏?裕?鞘交蛳肮叻缢椎?BR>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表述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只有借助符号才能理解意义传达功能-意义转换为符号得到传播和保存思考功能-思考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中建立联系的过程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衣服好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二.符号意义的分类1.诗学和语义学分类明确性意义-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适用范围大暗示性意义-符号的引申意义,是意义的外围部分,容易发生变化,适用范围小2.逻辑学分类外延意义-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意义-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3.符号学分类指示性意义-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的异同的意义,通过分析符号间关系来显示语言符号的暧昧性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传递意义,这和符号的意义不一定相同2.受传者的意义-和接收到的符号的意义也不一定相同:时代发展/个人经验3.情境意义-雅各布森:交流所得有相当部分来自语境语境-传播情境符号本身具有意义,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传播的全过程和环节中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胚芽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意义具有多变性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4.情境意义是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象征行为的特点-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转化具有智慧性、社会性和约定性;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象征性互动理论人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象征活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倡始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精神、社会和自我》发展人-美-布鲁默、西布塔尼、特纳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前提人是根据意义创邮滦卸??BR>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符号互动/意义互动: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具有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语言符号共通/经验背景接近库利-意义交换是人们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米德-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晕乙馐队纱诵纬?BR>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美-伯德利亚尔-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服务中所蕴涵的意义的消费。
传播学纲要第三章

自我传播是人与自己进行的交流,当个体把自己变成自己的对象、客体或者他者,产生了“自我”,自我 传播也就随之发生,并且这种自我传播一定是在一定 的社会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
第一节
认识自我传播
无处不在的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或者“人内传播”。
自我传播中,传播者与接收者是同一个人,所以自我 传播是规模最小的传播类型。
人的生命中有两个系统: 1、信息系统——有很强的自我组织 能力 2、意识系统——有非常的自我控制 能力
人的信息系统在很多时候是受意 识系统影响的。
要点思考
1
2 “镜中我”理论。
3
。
4
5
。
6
7
传播。
。
。 。
,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
我们总是在跟自己说话, 就像演独角戏一样。有的 时候,我们说出声来,别 人听见我们嘟囔着什么, 却不一定听得清。有的时 候,我们在心里说给自己 听,别人听不见,自己也 常常听不见而意识不到。
阿兰·格内《对话式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
我决定要娶她。求婚不过是走过场而已。 不过,求婚的时候我该说些什么呢?“你想不 想要我?”这似乎太低级了。“嗨!”这又似 乎太普通,不适合给我未来的新娘。“我爱你! 我已经热血沸腾了!”这似乎太前卫了。“我 希望你能够成为我孩子的母亲。”这又好像太 幼稚了。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 梦是愿望的伪装满足。因为梦使 用的是象征语言,所以表达得隐 晦而婉转。
弗洛伊德
第三节
自我传播的渠道与方式
梦:无意识的自我对话
大多数梦使用象征语言编织而成, 这不是人们在清醒世界里所通用的 语言编码。所以我们好像在与自己 交流,但又无法与自己交流。 属于梦的工作的一切事物,其实差 不多都可以归为白天的潜意识活动, 这种潜意识活动即是梦的诱发动因, 同时也是神经症症状的诱发动因。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原理》实训大纲一、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传播学原理》是一门简明系统地介绍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的课程,它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含义、传播的结构与模式、传播的功能、媒介、受众、研究方法等范畴。
本课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传播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传播原理指导传播、特别是广告传播的实践。
使学生从宏观的传播理论、到微观的传播规律都有一个具体的把握,使学生参与传播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
2、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传播学原理》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对于传播规律有进一步的掌握,能够运用传播的原理指导传播的实践,尤其是要注意把传播与广告作一有效的结合,使传播的规律传播的原理成为学生学习广告专业的有效指导。
学生在完成本课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正确认识传播学的原理在指导社会实践中的作用;(2) 掌握并学会运用结构与模式的原理分析理解传播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3) 善于分析和掌握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反映和作用;(4) 了解媒介的工作规律和其内部外部的结构与关系;(5) 提高对于传播现象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果;3、应注意的问题《传播学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应注重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的结合,尤其是要在实训环节增强其实践性。
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注意如下问题:(1) 依照大纲组织教学,在实训中突出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特点。
(2) 结合传播规律,注重掌握传播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
(3) 注意教学相长,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的积极作用。
(4) 突出本课程的实用理论的特点,把来自于实践的传播的原理再有效地运用于指导传播实践的过程当中来。
(5) 各章节的内容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在各个章节的教学实践中,都应注意基本原理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使各章节的实训环节一直在基本原理的统领之中。
二、学时分配表:章节(要素)名称总学时要素学时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81、传播的含义 22、传播的类型 23、传播学的诞生 24、学习传播学的意义2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41、传播的结构 22、传播的模式 2第三章传播的功能41、类型和层次 22、正功能和负功能2第四章传播学研究的方法81、实地调查法22、内容分析法 23、控制实验法 24、个案研究法 2第五章信息与符号81、信息22、符号 23、语言传播 24、非语言传播 2第六章传播技术的进展81、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22、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23、新媒介的崛起 24、麦克鲁汉的理论2第七张大众传播媒介的现状81、概说22、媒介内部关系 23、媒介外部关系 4第八章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81、“把关人”理论 22、从古典自由论到社会责任论23、社会控制的其他理论24、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体制2第九章受众研究41、受众的传播行为12、受众的类型和特征13、受众研究理论及其流变2第十章信息流程研究41、流程研究的意义22、流程研究的阶段和成果2第十一章大众传播的效果41、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22、效果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经典成果13、多元化的媒介效果研究1合计68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传播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了解传播学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认清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并对本学科构成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新闻传播学基础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基础》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南岳学院广告学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属于学科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基本理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征有比较深入的理性认识,并对新闻与广告工作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 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例分析;2. 了解各专业特征;3. 了解新闻、广告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新闻、广告、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
难点:既要掌握学科基本原理、概念,乂要能分析作品,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在大一笫一学期开设,其后续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广告学概论》。
(五)学时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0学时。
学时分配见教学大纲各章。
(六)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手段讲授,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基本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节信息第二节新闻第三节传播笫四节舆论第五节宣传第六节广告第二章基本原则(2课时)第一节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广告传播的基本原则第三章基本传播过程与模式(2课时)第一节信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第二节信息传播模式第四章传播者(2课时)第一节传播者的角色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人”第三节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五章传播媒介(2课时)第一节传播媒介第二节媒介理论笫三节媒介功能笫四节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第八章传播内容(2课时)第一节事实与新闻事实第二节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第三节广告信息与选择第四节符号与意义第七章传播受众(2课时)第一节大众与受众第二节受众的细分第三节受众的定位第四节使用与满足第八章传播效果(2课时)6A- -传播效果44-第二节新闻的预期效果耳实现第三节广告的预期效果与实现第九章思想素养(2课时)第一节政治意识A-A- — -责任意识4-H 弟一T第十章媒介素养(2课时)第一节媒介素养的含义和内容第二节媒介素养教育第十一章基本素养(2课时)第一节洞察第二节沟通第三节表达第十一章专业素养(2课时)第一节策划与创意第二节播音与主持第三节拍摄与制作第四节网络与多媒体第十三章法律索养(2课时)第一节知法第二节用法第十四章人文素养(2课时)第一节理性素养A-A- —情感素养弟一73第三节人格素养第四节审美素养四、参考书目1.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闻出版社,19842. [美]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 [英]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4. [美]坦卡德,赛佛林.传播理论一一起源、方法和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一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高志宏.广告方案写作.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 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10.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 尹德胜,周胜.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 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 罗莉.实用播音教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4. 张印平,马持节.电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5. 谢毅,张印平.电视节LI制作.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6.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新闻传播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对象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的广告学本科学生二、考试目的考核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础》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播者讲义83页文档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谁
Who?
传者
说什么
Say what?
信息
经什么通道 In which channel? 媒体
对谁说
To whom?
受者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一)线性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一)线性传播模式
但拉斯韦尔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 了传播的反馈问题,使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 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这正反映 出了传播模式研究的早期特征。
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一)线性传播模式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认定必产生 效果)的情况,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 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 (1958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ich Circumstances)?为了什么目的 (With Which Aim )?”构成了“7W”模式,较 “5W”模式又前进了一步。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2.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 式的缺陷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设计出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者的特点
• 集体性 • 复杂性 • 未来记者的构想:
–知识富翁 –先进的采访设备 –智能机器人记者 –受众将成为“业余记者”
传播者的权利
• 一般性权利
– 普通公民都享有的传播权利。
• 专业性权利
– 专门从事传播活动人员应享有的权利。
– 采集、加工、传播信息是媒介的主要任务。
• 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 传播是社会的粘合剂,也是社会产物和社会现象。
• 媒介组织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产业机构;既自成媒 介系统,又难逃社会制约;既受惠于社会系统,又 反哺于社会系统。具有双元特点、两种面貌、多种 功能。
媒介组织的运作
• 媒介组织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 传播者与受众的四种关系 • 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
精确新闻学
• 1971年迈耶《精确新闻学》的诞生。 • 强调现代科学,提倡用社会学、统计学方式采写新闻,消除
不确定性,以追求新闻的本质真实和准确的新闻思潮。 • 除非某个事件是能够叫得出名字的,能够衡量的、具体的、
有特性的,否则就不能具备新闻的特点,或者在观察上要受 到偶然性和偏见的影响。(李普曼) • 运用民意测验方法进行新闻素材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道 的新闻报道样社会特定位置上的传播者必然会产生某种要求即社 会期望,而传播者依照社会期望去履行其义务、行 使其权力时,实际上就是在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
•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 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 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传播者的赢效因素
• 接近性
– 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 离上与受众愈接近、愈相似,就与容易产生好的传播 效果。
–费斯廷格:距离上的接近性 “让新闻落地”
•熟知性
–传、受两者的接触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才会有好的效果; –接触一旦超过限度,受众厌烦的感觉就会出现。
•悦目性
媒介组织
• 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 媒介组织的运作 • 守门人和守门理论 • 守门人的角色与特征 • 守门人的功能与责任
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 媒介组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 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含义
• 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 媒介组织是经过认真筹划、充分准备而有意建立起 来的
• 媒介组织的成立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定和社会大众 的承认
传播者的赢效因素
• 在传播活动中,要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传播 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要求。我们将这些要 求称之为传播的赢效因素。
传播者的赢效因素
• 权威性
– 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 地位的特质。
– 权利和地位、资历和威望、专业特长、能力才 华。
• 可信性
– 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角色丛
• 角色丛:个人所承担的角色的总和,指多种角色集中于一 个人身上的现象。
•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重社会地位,需要充当多种角 色。因此,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角色的复合体即角色 丛。角色丛体现了人们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个人活动的内容越丰富,他充当的角色就越多,因而角色 丛就越复杂多样。
传播者的特点
• 代表性: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 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 自主性:有较大的传播权利和传播自主性, 甚至可以公开传播表达个人信念和价值观 的信息。
传播者的特点
• 专业性:
– 新闻传播者需经过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训练,拥有一 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 新闻传播者需具有一定的专业观念、专业精神和职业 道德、新闻敏感。
– 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 搜集反馈。
• 社会性责任
– 新闻工作者应保护社会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 和谐与人民团结。
传播者的责任
• 法规性责任
– 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受约束和规范的传播自由。 法律在保护新闻传播者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 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 国际性责任
媒介组织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 分离的关系
– 传播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与信源之间相距遥远或 不常联系或分属不同党派,他从信源处得到信息,但 又不依赖信源。
• 合作的关系
– 传播者和信源分属不同的社会系统,代表不同的机构, 但他们在传播上所扮演的角色却是可以相互合作的。
• 同化的关系
– 传播者与信源所处体系完全相同
• 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 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传播者的角色
• 作为表述、传播知识、思想和感情等精神内容的 传播者,其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
• 普通角色的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为生, 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
• 职业角色的传播者专司传播,并以次得到物质上 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
• 媒介组织有明确的目标
• 媒介组织成员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
• 媒介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合理分工
• 媒介组织的行为讲究效率,强调时效。
• 任何媒介组织都有至少一种以上的固定媒介用于专 门的信息传播。
•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约束成员行为。
媒介组织的独特地位
• 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 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新闻传播人员的权利
• 采访权
– 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的采访新闻。
• 报道权
– 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 批评权
– 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 专业保密权
– 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实行保密。
• 安全保护权
传播者的责任
• 契约性责任
– 新闻传播者对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以及在内部组织中所 应承担的类似于合同性质的一系列责任。
传播者的角色丛
• 默顿在《角色丛:社会学理论中的问题》 一文中指出:
• 角色丛的意思是指那些由于处在某一特定 社会地位的人们中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 系的整体。社会的某一个别地位所包含的 不是一个角色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角色。
传播者的角色丛
• 角色冲突
–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 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 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 角色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