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地移动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4.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2.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材料。
3. 文具、草稿纸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利用示例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2. 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3. 以实例或实验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感受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四、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和要点。
2. 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出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教学准备:幻灯片、平衡反应的实验器材、化学品、平衡反应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衡反应,平衡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平衡反应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定义。
2.讲解如何计算平衡常数。
3.介绍Le Chatelier原理,讲解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平衡反应的实验操作。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四、讨论(10分钟)1.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平衡移动的原因。
2.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五、练习(10分钟)1.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平衡反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2-3-2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2-3-2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
2.能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温度、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化学平衡状态是否一成不变,又会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看看浓度、温度与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我们看一下实验:【活动•探究】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Fe 3+ + 3SCN-Fe(SCN)3浅黄色红色温度一定时,K是一个定值。
改变条件浓度时: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正向移动;当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正向移动当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逆向移动;当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逆向移动通过以上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板书结论】(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浓度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向(或向右)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向(或向左)移动。
【练习】1.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72-+ H2O 2CrO42-+ 2H+(橙色)(黄色)分析加入NaOH溶液(6mol/L)或稀H2SO4溶液有何现象?2.Cl2 + H2O HCl+HClO达平衡后:A. 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平衡如何移动?B. 加入少量HCl平衡如何移动?C. 久置氯水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D. 为什么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过渡】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比较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够预测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浓度变化预测。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如何预测浓度变化。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试管、实验物质、平衡常数计算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有关化学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为什么需要研究化学平衡。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观察一种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2. 实验二: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浓度,并预测浓度变化。
四、讨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预测。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行设计平衡反应实验,并计算平衡常数。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学平衡对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实例。
板书设计:化学平衡- 概念及影响因素平衡常数- 计算方法- 反应物浓度计算- 浓度变化预测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巩固化学平衡理论知识。
2. 准备下节课参与化学平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学习化学平衡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考点/易错点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反应物→生成物(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②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③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④减小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考点/易错点3勒夏特列原理: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早在1888年,法国科学家勒夏特列就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①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这种改变,不是“消除”这种改变②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平衡、水解平衡等),未平衡状态不能用此来分析③平衡移动原理只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平衡所需时间。
第九章优秀教案43化学平衡移动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教案 43化学均衡挪动[ 考大纲求 ]1.认识化学均衡成立地过程,理解化学均衡常数地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均衡常数进行简单地计算.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均衡地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3.认识化学均衡地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地重要作用.知识点一化学均衡地挪动1.观点达到均衡状态地反响在条件改变后,均衡状态被损坏地过程.2.过程3.均衡挪动方向与反响速率地关系(1) v 正 ____v 逆,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2) v 正 ____v 逆,均衡不挪动 .(3) v 正 ____v 逆,均衡向逆反响方向挪动.4.均衡挪动会陪伴着哪些变化(1) 反响速率地变化(惹起均衡挪动地本质,但反响速率变化也可能均衡不挪动),主要看v 正与 v 逆能否相等,假如v 正≠ v 逆,则均衡必定要发生挪动,假如v 正、v 逆同时改变,但始终保持相等,则均衡不挪动.(3)各组分百分含量地变化 .(4)均匀相对分子质量地变化 .(5)颜色地变化 (颜色变化,均衡不必定发生挪动).(6)混淆气体密度地变化 .(7)转变率地变化 .(8)温度地变化 .问题思考1.化学均衡挪动地本质是什么?2 .某一可逆反响,必定条件下达到了均衡,①若化学反响速率改变,均衡必定发生挪动吗?②若均衡发生挪动,化学反响速率必定改变吗?3.惰性气体能否影响化学均衡地挪动?4.改变条件,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原料地转变率必定提升吗?知识点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均衡地影响1.外界条件对化学均衡地影响在必定条件下, aA(g) + bB(g) mC(g)H<0 达到了均衡状态,若其余条件不变,改变以下条件对均衡地影响以下:(1)浓度①增大 A 地浓度或减小 C 地浓度,均衡向________方向挪动;②增大 C 地浓度或减小 A 地浓度,均衡向________方向挪动 .(2)压强①若 a+ b≠ m增大压强,均衡向______________地方向挪动;减小压强,均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向挪动;②若 a+ b= m改变压强,均衡____挪动 .(3)温度高升温度,均衡向____________方向挪动;降低温度,均衡向____________方向挪动 .(4)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因其能同样倍数地改变正、逆反响速率,均衡____挪动 .2.勒夏特列原理(1)内容假如改变影响均衡地条件之一(如 ________、 ________ 或 ________) ,均衡将向着能够____________ 地方向挪动 .(2)合用①该原理合用于化学均衡、溶解均衡、电离均衡、水解均衡等动向均衡.②这类减弱其实不可以除去外界条件地变化.问题思考5.改变外界条件惹起均衡挪动,均衡挪动对条件地改变有什么影响?一、化学均衡挪动原理地应用1.调控反响:依据影响化学反响速率和均衡地条件以及化学均衡挪动原理,可调控工业反响使之效益最大化 .如合成氨工业中加入催化剂提升反响速率,温度控制在500℃左右,既考虑了反响速率又兼备了催化剂地活性地最正确温度,充入过度N 2以提升 H2地转变率等 .2.判状态:由压强地改变,依据均衡挪动地方向,能够判断反响物或生成物地状态.3.判系数:由压强地改变,依据均衡挪动地方向,能够判断方程式中某气体物质地计量数或反响物和生成物之间地计量数地大小关系.4 .判 H:由温度地改变,依据化学均衡挪动地方向,能够判断正反响或逆反响是吸热反响仍是放热反响 .典例导悟1(2009 ·四川理综, 13)在一体积可变地密闭容器中,加入必定量地X 、 Y ,发生反响mX(g)nY(g)H = QkJ·mol -1.反响达到均衡时,Y地物质地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地关系以下表所示:124100 1.000.750.53200 1.200.900.63300 1.30 1.000.70以下说法正确地是()A. m>nB. Q<0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 地质量分数减少D.体积不变,温度高升,均衡向逆反响方向移悦耳课记录:二、化学均衡地计算模板1.化学反响中地各物质地平权衡、开端量及转变量之间地关系是什么?转变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地化学计量数有没关系?2.什么是转变率?3.相关化学均衡计算地一般步骤和解题模式各是什么?典例导悟2(2011 深·圳模拟 )反响 2A(g) + B(g) 3C(g),开端时按5∶ 2 地体积比将 A 、B 两气体混淆后,充入一体积不变地密闭容器中,在恒定温度下使其反响,达到均衡时混淆气体中 C 地体积分数为60%.求:(1)A 、 B 地转变率分别为:αA=________,α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均衡混淆气体地均匀相对分子质量(设 A 地相对分子质量为M A, B 地相对分子质量为 M B ): __________.(3)均衡时压强与开端对比,有何变化?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三、由化学均衡常数判断化学均衡挪动地方向1.借助均衡常数,能够判断一个化学反响能否达到化学均衡状态关于可逆反响aA(g) + bB(g)cC(g) + dD(g) ,在必定温度下地随意时辰,反响物与生成物浓度有以下关系:c dc C c D2.利用 K 可判断反响地热效应若高升温度,K 值增大,则正反响为________ 反响;若高升温度,K 值减小,则正反响为________ 反响 .典例导悟3(2008 ·宁夏理综, 25)已知可逆反响:M(g)+N(g) P(g) +Q(g)H>0,请回答以下问题:(1) 在某温度下,反响物地开端浓度分别为: c(M) = 1mol ·L-1, c(N) = 2.4mol ·L-1;达到均衡后, M 地转变率为 60%,此时 N 地转变率为 ________;(2)若反响温度高升, M 地转变率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 若反响温度不变,反响物地开端浓度分别为:c(M) = 4mol ·L-1, c(N) = amol·L -1;达到均衡后, c(P)= 2mol·L-1, a= ________;(4)若反响温度不变,反响物地开端浓度为:c(M) = c(N) =bmol ·L-1,达到均衡后, M 地转变率为 ________.变式操练 [2010 ·天津理综- 10(4)] 已知反响2CH 3OH(g)CH3 OCH 3(g) +H 2O(g) 某温度下地均衡常数为 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 CH 3OH,反响到某时辰时测得各组分地浓度以下:物质CH 3OH CH 3OCH3H2O浓度 /(mol ·L-1)0.440.60.6(1)比较此时正、逆反响速率地大小:v 正________v 逆(填“ >”、“ <”或“=” ).(2) 若加入 CH3OH 后,经 10min 反响达到均衡,此时c(CH 3OH) = ________________;该时间内反响速率 v(CH 3OH) = ________________.题组一化学均衡挪动1.判断正误(1) 必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速反响速率并提升反响物地均衡转变率() (2010·江苏- 8C)(2) “ NO2球”浸泡在冷水中,颜色变浅,(原由是 )2NO 2(g)N2O4(g)H<0(红棕色 )(无色 )()(2010·北京理综- 10B)(3) 右图中曲线表示反响2SO2(g)+ O2(g)2SO3(g)H<0 正、逆反响地均衡常数K 随温度地变化()(2010 ·天津理综- 6B)2. (2011 ·建理综,福 12)25℃时,在含有Pb2+、 Sn2+地某溶液中,加入过度金属锡(Sn),发生反响: Sn(s)+ Pb2+ (aq)Sn2+ (aq)+2+2+)变化关系以下图 .以下判断正确地是 ()Pb(s),系统中 c(Pb)和 c(SnA .往均衡系统中加入金属铅后,2+c(Pb)增大B .往均衡系统中加入少许Sn(NO 3)2固体后, c(Pb2+)变小C.高升温度,均衡系统中 c(Pb2+ )增大,说明该反响 H>0 D . 25℃时,该反响地均衡常数 K= 2.2题组二化学均衡地图象3. (2011 安徽理综,·2-2-9)电镀废液中 Cr2O7可经过以下反响转变成铬黄(PbCrO 4): Cr2O7(aq)+ 2Pb2+ (aq)+H 2O(l)2PbCrO 4(s)+2H + (aq)H<0该反响达均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地反响条件,以下表示图正确地是() 4. (2011 ·苏,江 10)以下图示与对应地表达符合地是()A .图 1 表示某吸热反响分别在有、无催化剂地状况下反响过程中地能量变化--B .图 2 表示 0.1000mol L·1NaOH 溶液滴定 20.00mL0.1000mol L·1CH3COOH 溶液所获得地滴定曲线C.图 3 表示 KNO 3地溶解度曲线,图中 a 点表示地溶液是80℃时 KNO 3地不饱和溶液D .图 4 表示某可逆反响生成物地量随反响时间变化地曲线,由图知t 时反响物转变率最大题组一化学均衡地挪动1. (2011 ·京崇文模拟北 )将 1molH 2(g)和 2molI 2(g) 置于 2L 密闭容器中,在必定温度下发生反响:H2(g) + I2(g)2HI(g)H <0,并达到均衡, HI 地体积分数 w(HI) 随时间变化如图(Ⅱ )所示 .若改变反响条件, w (HI) 地变化曲线如图 (Ⅰ )所示,则改变地条件可能是 ()A.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适合催化剂B .恒温恒压条件下,充入1molN 2C.恒容条件下,高升温度D .恒温恒容条件下,再充入1molH 2(g)和 2molI 2 (g)2 . (2011 扬·州调研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响:aA(g)cC(g) + dD(g) ,反响达到均衡后,将气体体积压缩到本来地一半,当再次达到均衡时, D 地浓度为原均衡地 1.8 倍,以下表达正确地是()A . A 地转变率变小B.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C. D 地体积分数变大D. a>c+ d3. (2011 ·西四校联考陕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以下反响: L(s) + aG(g)=== bR(g). 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响地影响如右图所示,此中压强 p 1<p 2,由此可判断 ( )A .正反响为放热反响B .化学方程式中地计量数 a>bC . G 地转变率随温度高升而减小D .增大压强,容器内气体质量不变4.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 - - B 三种气体 .必定条件0.15mol L ·1 A 、 0.05mol L · 1C 和必定量地下发生反响,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甲所示-1]. [t 0 时 c(B) 未画出, t 1 时增大到 0.05 mol ·L 图乙为 t 2 时辰后改变反响条件,均衡系统中正、逆反响速率随时间变化地状况 .(1) 若 t 4 时改变地条件为减小压强,则-1B 地开端物质地量浓度为 ________mol L · .(2) 若 t 5 时改变地条件是升温,此时v 正 >v 逆 ,若 A 地物质地量减少 0.03mol 时,容器与 外界地热互换总量为 akJ ,写出该反响地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若 t 1 = 15s , 则 t 0 ~ t 1 阶 段 以 C 地 浓 度 变 化 表 示 地 平 均 反 应 速 率 为 v(C) =-1 -1,A 地转变率为 ________.________mol ·L ·s(4) t 3 时改变地某一反响条件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填序号 ). A .使用催化剂B .增大压强C.增大反响物浓度题组二化学均衡地计算5. (2011 ·郑州月考 )将等物质地量地F2和 ClF 混淆,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响:F2(g) +ClF(g) ClF 3(g)H<0. 以下表达中正确地是()A .恒温恒容时,当ClF 转变 40%时,容器内陆压强为初始时地0.8 倍B .若 c(F2)∶c(ClF) ∶c(ClF 3) =1∶ 1∶ 1, 则反响必定达到均衡状态C.达到均衡后,若增大容器体积,则正反响速率减小,逆反响速率增大,均衡左移D.均衡后再降低温度,保持恒容,达到新地均衡,则混淆气体地均匀摩尔质量减小6 .同样温度下,体积均为0.25L地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响:N2(g) +3H2 (g) 2NH 3(g)H=- 92.6kJ mol·-1.实验测得开端、均衡时地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容器开端时各物质地物质地量/mol达到均衡时体编号N2H 2NH 3系能量地变化①130放出能量:23. 15kJ②0.9 2.70.2放出热量: Q 以下表达错误地是 ()A.容器①、②中反响地均衡常数相等B .均衡时,两个容器中 NH3地体积分数均为1 7C.容器②中达到均衡时放出地热量Q= 23.15kJD .若容器①体积为 0.5L ,则均衡时放出地热量 <23.15kJ题号12356答案7.现往 1L地容器中通入 CO2、H 2各 2mol. 在必定条件下让其发生反响:CO2+ H2CO+ H2O,回答以下问题:1mol ·L-1. 该条件下均衡常数(1) 在 830℃条件下,反响达到均衡时CO2地浓度为K1=________.800℃ .已知该条件下地均衡常数K = 0.81,能够推(2) 在 (1)基础上,把系统地温度降至2知均衡时c(H 2O)= ________________( 保存 2 位有效数字 ).(3)该可逆反响地正反响为 ________反响 (填“吸热”或“放热” ).(4) 在 (1)基础上,压缩容器体积至0.5L. 该条件下地均衡常数为K 3.则 K 3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 1,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三综合研究8.N O是一种新式硝化剂,其性质和制备遇到人们地关注.25(1)N 2 O5与苯发生硝化反响生成地硝基苯地构造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必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N O5可发生以下反响:2N O(g)4NO2(g)+ O(g)2252 H >0N2①反响达到均衡后,若再通入必定量氮气,则O5地转变率将 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②下表为反响在T1温度下地部分实验数据:t/s-050010005.00 3.52 2.48c(N 2O5)/mol L·1③在 T2温度下,反响-11000s 时测得 NO 2地浓度为 4.98mol L·,则 T2________ T1.(3)以下图装置可用于制备 N 2O5,则 N 2O5在电解池地 ________区生成,其电极反响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 43 化学均衡挪动【课前准备区】知识点一3. (1)> (2) =(3)<知识点二1. (1) ①正反响②逆反响(2)①气体体积减吝啬体体积增大②不(3)吸热反响放热反响(4)不2. (1) 温度压强浓度减弱这类改变问题思虑1.外界条件影响了反响速率,使得v 正≠ v 逆,均衡将发生挪动.2 . (1)①不必定,如反响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地反响,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速率发生变化,但均衡不挪动 .②必定,化学均衡挪动地根来源因就是外界条件改变,使v 正≠v 逆才发生挪动地 .3.“惰性”气体对化学均衡地影响①恒温、恒容条件充入惰性气体系统总压强增大,但各反响气体地分压不变―→系统中各反响成原均衡系统――→分地浓度不变―→均衡不挪动.②恒温、恒压条件充入惰性气体原均衡系统――→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响气体地分压减小―→系统中各反响成分地浓度同倍数减小 (等效于减压 )4.不要把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与原料转变率地提升等同起来,当反响物总量不变时,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反响物转变率提升;当增大一种反响物地浓度,使均衡向正反应方向挪动时,只会使其余地反响物地转变率提升.5 . (1)均衡挪动地结果只好减弱 (不行能抵消 ) 外界条件地变化,如高升温度时,均衡向着吸热反响方向挪动;增添反响物浓度,均衡向反响物浓度减小地方向挪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地方向挪动等.(2) 这类“减弱”其实不可以抵消外界条件地变化,更不会“超越”这类变化.如:①若将系统温度从50℃高升到80℃,则化学均衡向吸热反响方向挪动,达到新地均衡状态时 50℃ <T<80 ℃;②若对系统 N2(g) +3H 2(g)2NH3(g)加压,比如从30MPa加压到 60MPa,化学均衡向气态物质数减小地方向挪动,达到新地均衡时30MPa< p<60MPa ;③若增大均衡系统 Fe3++ 3SCN -Fe(SCN) 3中 Fe3+地浓度,比如由0.01mol ·L-1增至-0.01mol ·L -1<c(Fe3+)<0.02mol-0.02mol L·1,则在新均衡状态下,L·1.【讲堂活动区】二、 1.①反响物: n(平 )= n( 始)-n(变 );生成物: n(平)= n(始 )+n(变 ).②各物质地转变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响物转变地物质地量或浓度、体积2.转变率=×100%.3. (1) 一般步骤①写出相关化学均衡地反响方程式.②确立各物质地开端量、转变量、平权衡.③依据已知条件成立等式关系进行解答.(2)模式如 mA(g) + nB(g) pC(g) + qD(g) ,令 A 、B 开端物质地量分别为amol 、 bmol,达到平衡后耗费 A 地物质地量为 mxmol.mA(g) +nB(g) pC(g) + qD(g)开端 /mol ab0 0变化 /mol mxnxpxqx均衡 /mol a-mxb- nxpxqx三、 1.正 >化学均衡状态=逆 <2.吸热放热典例导悟1. C[ 温度不变时 (假定 100 ℃条件下 ),体积是 1 L 时, Y 地物质地量为 1 mol,体积为-1mol ,体积为 4 L 时, Y 地物质地量为0.53 2 L 时, Y 地物质地量为 0.75 mol ·L ×2 L = 1.5-1Y 地物质地量越小, Y 地质量分数越mol ·L ×4 L = 2.12 mol ,说明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小,均衡向生成X 地方向进行, m<n, A 项错误, C 项正确;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Y 地物质地量浓度越大,说明高升温度,均衡向生成Y 地方向挪动,则Q>0, B、 D 项错误 .]5M A+2M B2. (1)56%70% (2) M =7(3) 不变分析 (1)2A(g) + B(g) 3C(g)开端量 520变化量 2xx3x平权衡 5-2x2- x3x3x由已知得 × 100% =60%x = 1.45- 2x + 2- x + 3x 2× 1.4所以 αA =× 100%=56%αB = 12.4× 100% =70%(2) 总质量、整体积保持不变,则恒温下,均衡后地混淆气体均匀相对分子质量即为 A 、 B 两气体混淆时地均匀相对分子质量.(3) 反响 2A(g) + B(g)3C(g) 中两边气体总系数相等,反响前后气体地总地物质地量不变,则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压强不变 .(2) 因为该反响地H>0 ,即该反响为吸热反响,所以高升温度,均衡右移, M 地转变率增大 .(3) 依据 (1) 可求出各均衡浓度:-1 -1c(M) = 0.4 mol L · c(N) = 1.8 mol L ·- 1=-1 c(P)= 0.6 mol L · c(Q) 0.6 mol L ·所以化学均衡常数 K = c P ·c Qc M ·c N-1·L -10.6mol L · × 0.6mol=1 =- 1- 1·L 20.4mol L · × 1.8mol 因为温度不变,所以 K 不变,达到均衡后c(P)= 2mol ·L-1c(Q) = 2mol ·L-1-1 - 1c(M) = 2 mol L · c(N) = (a - 2)mol ·Lc P ·c Q 2mol ·L - 1× 2mol ·L -11 K = c M ·c N = 2mol ·L -1× a -2 mol ·L -1= 2 解得 a = 6(4) 设 M 地转变率为 x ,则达到均衡后各物质地均衡浓度分别为:-1c(N) = b(1 -1c(M) = b(1-x)mol L · -x)mol ·Lc(P)= bxmol ·L -1c(Q) = bxmol ·L -1K = c P ·c Qc M ·c Nbxmol ·L - 1·bx mol ·L -11=b 1-x mol ·L-1·b 1- x mol ·L -1=2解得 x = 41%变式操练(1)> (2)0.04mol -1-1- 1L ·0.16mol L · ·min 【课后练习区】 高考集训1. (1)× (2)√ (3) √分析 (1) 催化剂能加速反响速率,但不可以影响均衡挪动,故不可以提升反响物地均衡转变率 .2 . D[ 系统中有过度地锡且金属开朗性: Sn>Pb ,向均衡系统中加入铅后, c(Pb 2+) 不变, A 错误;加入少许 Sn(NO 3 2 固体, c(Sn 2+ )增大,均衡逆向挪动, 2+)增大, B 错) c(Pb 误;升温使c(Pb 2 +)增大,说明均衡逆向挪动,H <0,正反响为放热反响, C 错误;由化学2+ - 1K = c Sn0.22mol L ·方程式和图中数据得均衡常数2+ == 2.2, D 正确 .]- 1c Pb 0.10mol L ·3 . A[ 该反响地正反响为放热反响,温度高升,均衡逆向挪动,均衡常数减小,A 正确; pH 增大, H + 浓度减小,均衡正向挪动, Cr 2 2- 地转变率高升, B 错误;温度高升,正7O 反响速率增大, C 错误;增大2+地物质地量浓度,均衡正向挪动,2 Pb Cr 2O 7-地物质地量减小,D 错误 .]4.C[A错,因为图中所示地反响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能量,应当是放热反响;B 错,因为醋酸属于弱酸,曲线地起点对应地pH 数值应在1 和2 之间; C 对,因为从图中简单读出 该温度下地溶质还没有达到饱和溶液所需要地量;D 错,因为 “生成物地最大批 ”和 “反响物地最大转变率 ”属于两个观点、两个表示法.]考点集训1 . C[ 催化剂只好加速反响速率,而不会使均衡发生挪动, A 项错;恒压条件下充入N 2,体积增大,反响物浓度减小,反响速率降低, B 项错;原反响是放热反响,温度高升,反响速率加速,均衡向逆反响方向挪动,C 项正确;按原比率充入 H 2 和 I 2 ,反响速率加 快,但均衡转变率不变,D 项错.]2. A[ 若均衡不发生挪动,改变体积后 D 地浓度应变成本来地 2 倍,此刻变成 1.8 倍说 明均衡向左挪动,故 A 地转变率变小, D 地体积分数减小, a<c + d.]3 .B[ 温度高升, G 地体积分数减小,转变率增大,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说明正反 应为吸热反响, A 、 C 项错;压强增大, G 地体积分数减小,均衡向正反响方向挪动,说明 a>b ,B 项正确; L 是固体,均衡挪动将惹起气体质量地改变,D 项错.]4. (1)0.02 (2)3A(g)2C(g)+ B(g)H =+ 100akJ ·mol -1(3)0.00460%(4)AB分析 (1)t 4 时,减小压强, v 正、 v 逆 以同样倍数降落,说明反响前后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由 A 、C 浓度变化曲线知,到t1时, A 、 C 地浓度变化量分别为-1,c(A) = 0.15- 0.06= 0.09 mol L·c(C)=0.11- 0.05= 0.06 mol L·-1,即 A 、C 地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09∶ 0.06 = 3∶ 2,故反响式为3A(g)2C(g) +B(g) ,则 B 地开端浓度为 0.05- 0.03= 0.02mol ·L-1.(2)因升温, v 正 >v 逆,均衡正向进行,故此反响为吸热反响,其热化学反响式为3A(g) 2C(g) + B(g)H=+ 100a kJ mol·-1.-1- 0.05 mol L·-10.11 mol L·(3) v(C) =15 s=0.004 mol L·-1·s-10.15- 0.06α(A) =× 100% = 60%.0.15(4) 乙图中 t3时辰 v 正、 v 逆以同样倍数增大,故应是增大压强或加入催化剂.5. A[ 设 F 和 ClF 地物质地量均为1mol ,2F (g) +ClF(g)ClF (g)23开始 (mol) 110反响均衡p末=n末=0.6+0.6+0.4= 0.8, A 项正确;不一样条件下地均衡,转变率不一样,反响物与产p初 n初1+ 1物地比率不一样,故 B 项错;增大概积,正、逆反响速率都减小, C 项错;降温,均衡向正反应方向挪动, D 项错 .]6. C-1 (3) 吸热 (4) 等于均衡常数只与温度相关7. (1)1 (2)0.95mol L·8. (1)-1-1③ <(或小于 )(2)①不变② 0.00296mol L· ·s-+(3) 阳极 N 2O4+2HNO 3-2e ===2N 2O5+ 2H分析此题综合考察硝化、化学均衡、化学反响速率地计算、电解等化学基来源理.(1)硝基苯是硝基代替苯环上地氢原子获得地产物,构造简式为(2)恒容密闭容器中 N2O5分解达到均衡后,再通入氮气,各物质地浓度均不变,所以平衡不挪动 .T1温度下25- 1- 1 -500s 内 N O地分解速率= (5- 3.52) mol L · /500 s= 0.002 96 mol L ··s1000 s 内 N2O5-1-1在 T2温度下 NO2地浓, 1地分解速率= (5- 2.48)/1000 =0.00252mol L· ·s .度为-1, N2O5地分解速率= (4.98 2)/1000÷=0.00249mol-1-1,速率减小,所以4.98mol ·L L· ·sT小于 T. 2119/20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20/20。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案概述:这个移动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平衡的概念。
通过使用移动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探索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学会如何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此外,教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 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资源:1. 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2. 化学平衡的教科书或在线学习资源3.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4. 实验记录表和数据分析工具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 使用移动设备展示一段关于化学平衡的视频或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平衡的思考。
-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例如:“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平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2. 知识探索:-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阅读相关教科书或在线学习资源,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
-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例如酸碱中和反应。
-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收集实验数据。
-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上的数据分析工具,计算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4. 知识应用:-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探究如何改变平衡位置。
- 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上的模拟软件或在线实验平台,进一步探索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
5. 总结和评价:- 学生撰写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的总结报告,包括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
-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 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的评估。
2. 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评估。
3. 学生总结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评估。
化学:2.2.3《化学平衡的移动》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反应地快慢和限度第3课时化学平衡地移动【学习目标】1•影响化学平衡地移动因素2•化学平衡地标志【学习过程】一、实验探究(1 )实验原理:N02通常为______ 气体,N2O4通常为 _______ 气体.N02 N2O4正反应为_________ 反应(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4 )实验分析及结论二、化学平衡地移动地含义:四、判断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对于反应N2(g)+3H 2(g)2NH 3(g)是否达平衡状态(达到“vf未达到“%”①N2地消耗速率等于N2地生成速率•(”②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③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地一半.()④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消耗速率地一半.()⑤单位时间内,N2与H2生成NH3地分子数与NH3地分解地分子数相等.()⑥单位时间内,生成2xmolNH 3地同时生成xmolN 2和3xmolH 2.()⑦一定温度时密闭容器中N2、H2、NH3地分子数不再改变.()⑧外界条件不变时,N2、H2、NH3地浓度不再改变.()⑨外界条件不变时,N2地转化率不再变化.()⑩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压强不再改变.()(11)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质量不再改变.()(12)单位时间内有1个NN斷裂,同时有3个H—H生成.()【典题解悟】例1.已知反应A2 (g)+ 2B2 (g) r J 2AB2 (g)地厶H V 0,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地时间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解析:A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B项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加,达到平衡所用地时间缩短;C项,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项,此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少地反应,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答案:B例2.反应:A (气)+3B (气). ’2C (气)+Q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和物地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A •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 .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解析: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降低.答案:C【当堂检测】1. 对于可逆反应M + 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M、N、Q三种物质地浓度一定相等B. M、N全部变成了QC.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都保持不变D. 反应已经停止2. 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地是()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C. 随着反应地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保持恒定D.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3. 下列对可逆反应地认识正确地是()A. SO2+Br2+2H2O=H2SO4+2HBr 与2HBr+H 2SO4(浓)=Br2+SO2 +2H2O 互为可逆反应B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D •在一定条件下SO2被氧化成SO3地反应是可逆反应4. 可逆反应H2 (g)+I2 (g).2HI (g)达到限度时地标志是(I2蒸气是紫色地)()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B .混合气体地着色不再改变C. H2、12、HI地浓度相等D . I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与H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相等5. 对于可逆反应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地18O2,足够长地时间后, 18O原子()A .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C.只存在于O2和SO2中D.存在于O2、SO2和SO3中6. 对于已达到平衡状态地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正、逆反应不再继续进行B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相等C.反应物质量地总和与生成物质量地总和相等D .单位时间内消耗和生成某物质地物质地量相同7. 一定温度下,反应N2 (g)+3H2(g) - 2NH 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是A. C(N2): c(H2):C(NH3)= 1 : 3 : 2B. N2, H2和NH3地物质地量分数不再改变C. N2与H2地物质地量之和是NH3地物质地量地2倍D .单位时间里每增加ImolN 2,同时增加3molH2&在密闭容器中通人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g)+B(g) 2C(g)△ H<0X YA再加入A B地转化率B 1再加入C A地体积分数C增大压强A地转化率D升高温度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下列量( Y )地变化一定符合图中曲线地是9. (2007全国卷1 ) 13.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地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地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地是A .反应达平街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D .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II时浓度不相等10. (2007 江苏卷)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 = 2C(g)+D(g) ; △ H<0.现将1mol 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将 4 mol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地容积为甲地2倍,打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中C地浓度是乙中C地浓度地2倍B .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乙中B地体积分数均增人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地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地平衡后,乙中C地体积分数是甲中C地体积分数地2倍D .保持温度和乙中地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地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 所示(t1前地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11.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地容器中,反应2A (g) +B ( g) •' 2C (g )达到平衡时,A、B和C地物质地量分别为4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地物质地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地是A .均减半B .均加倍C .均增加1 molD .均减少1 mol12. 在恒温、恒容地条件下,有反应2A (气)+2B (气)• ------------ C (气)+3D (气),现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途径I: A、B地起始浓度为2mol/L途径n:C、D地起始浓度分别为2mol/L 和6mol/L ;则以下叙述中正确地是A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相同B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不同C.达到平衡时,途径I地反应速率V ( A)等于途径n地反应速率为V ( A)D •达到平衡时,途径I所得混合气地密度为途径n所得混合气密度地1/2参考答案I. C 2.B 3.C 4.B 5.D 6.D 7.B 8.AC 9.C 10.BDII. C 12.AD。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移动原理。
2. 掌握勒沙特列原理,并能运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化学平衡图象,理解图象所表达的平衡移动现象。
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移动原理。
2. 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
3. 化学平衡图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2. 提问:在反应过程中,为什么氢气和氧气不会一直反应下去呢?引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二、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15分钟)1. 讲解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即勒沙特列原理。
2. 勒沙特列原理的表述: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影响平衡的因素的方向移动。
3.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等。
三、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15分钟)1. 通过实例讲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如氨水挥发与吸收的平衡、酸碱中和反应等。
2. 让学生尝试运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如制药工业中合成氨的反应条件选择。
四、化学平衡图象的分析(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图象的类型,如浓度-时间图、压强-时间图等。
2. 讲解如何分析化学平衡图象,如通过图象判断平衡位置、反应速率等。
3. 让学生分析一些化学平衡图象,如合成氨反应的压强-时间图。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通过练习题巩固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
2.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积极性。
3.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1. 化学平衡移动的PPT课件。
2. 相关实例和练习题。
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实际例子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案:化学平衡的移动(1200字以上)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原因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和预测移动方向。
4.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化学平衡的移动原因。
2.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的预测。
三、教学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酚酞指示剂、醋酸、乙醇、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小组讨论:请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熟悉的化学平衡现象,如可乐杯中二氧化碳气泡的产生和消失等,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原因。
b.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强调化学平衡不一定是恒定不变的,它可以发生移动。
2.知识讲解(20分钟)a.化学平衡的移动原因: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说明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其中包括浓度、压力、温度和催化剂的影响。
b. 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教师引入Le Chatelier原理,解释了当化学系统受到外界影响时如何通过平衡移动来保持平衡。
教师借助图示和实验示例,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的预测。
3.实验操作(30分钟)a.实验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变色反应i.实验目的:观察高锰酸钾与酸性溶液反应后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现象。
ii. 实验步骤: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平均分成3份,分别加入硫酸、氯化钾和纯净水。
观察反应容器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iii. 实验现象及分析:反应容器先后变成棕红色、暗绿色和无色。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可以预测硫酸会转移反应平衡,减小产物浓度,因此颜色变浅;氯化钾不改变平衡,不影响颜色;纯净水会促使反应向前移动,使产物浓度增加。
b.实验2:乙醇和醋酸酯化反应i.实验目的:观察乙醇和醋酸酯化反应中液体层的颜色变化,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现象。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及相关知识;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3. 能够分析平衡移动的情况;4. 能够解决相关计算问题。
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3. 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应用;4. 平衡移动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 平衡移动的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示例分析;2. 学生讨论,互动交流;3. 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 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和原理;2. 探讨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三、示例分析(20分钟)1. 案例分析:NH3 + HCl ↔ NH4Cl;2. 讨论平衡移动的情况;3. 计算平衡常数K。
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实验演示,观察平衡移动的变化;2.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
五、练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平衡移动的计算题;2. 学生讲解答案并讨论错误原因。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2. 提出下节课的课题。
教学反馈: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教师批改并评价;2. 学生填写课程反馈问卷,教师总结反馈意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及化学药品;2. 教学PPT;3. 教学示例及练习题。
教学时长:45分钟备注:本教案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设计主题: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改变温度、浓度、压力等条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特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改变条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入:1. 启发学生思考:化学反应虽然达到平衡,但平衡位置却是可以变动的。
2. 引出问题:什么是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移动?平衡位置是如何影响的?二、讲解:1. 讲解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讲解改变温度、浓度、压力等条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三、实验:1. 进行实验观察,探究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进行实验观察,探究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3. 进行实验观察,探究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四、总结:1. 总结化学反应中平衡移动的特点。
2. 总结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总结改变条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五、反馈:1.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移动?平衡位置是如何受影响的?2. 进行小结和梳理,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平衡移动的知识。
2. 阅读相关课外书籍,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应用。
教学设计提示:1. 在讲解时,要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特点。
2. 实验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平衡位置受条件影响的原因。
3. 在反馈环节,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希望以上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设计范本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化学平衡的移动 教案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理解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通过改变温度、浓度和压力来移动化学平衡的方法。
4. 能够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移动平衡的方法,并准备相关实验和示例。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学习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并准备笔记和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 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或实际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说明平衡状态的特点。
Step 2: 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15分钟)- 教师讲解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教师通过示例和计算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Step 3: 改变温度移动平衡(20分钟)- 教师介绍改变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 教师通过示例和实验来说明温度变化如何移动平衡。
- 学生参与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Step 4: 改变浓度移动平衡(20分钟)- 教师介绍改变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 教师通过示例和实验来说明浓度变化如何移动平衡。
- 学生参与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Step 5: 改变压力移动平衡(20分钟)- 教师介绍改变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 教师通过示例和实验来说明压力变化如何移动平衡。
- 学生参与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Step 6: 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解决问题(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向全班汇报。
Step 7: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和困惑。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2.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在化学平衡状态基础上,通过3个实验验证,探索了反应物质的浓度,体系的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教学中,还应把压强改变、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做以探讨并总结,以加深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认识。
【地位分析】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后,学生还要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所以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从近几年份的高考试卷中发现,化学平衡移动是常考考点,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
考题类型既有体现高考命题的稳定性的基本题目,还出现了一些考察学科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灵活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
【学情分析】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
在化学必修2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知道了平衡状态的基本特征。
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同学们又学习了外界因素对速率的影响。
本课时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初步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2.学会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浓度、温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并总结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通过对比、小结进一步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总结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饱和FeCl3溶液、0.005mol/L FeCl3溶液、0.01mol/L KSCN 溶液、1mol/L KSCN 溶液、0.01mol/L NaOH溶液、NO2(g)和N2O4(g)平衡体系、热水、冰、试管、胶头滴管、烧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容。
二、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考点/易错点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反应物→生成物(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增大反应物浓度, 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②减小生成物浓度, 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③增大生成物浓度, 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④减小反应物浓度, 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考点/易错点3勒夏特列原理: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早在1888年,法国科学家勒夏特列就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也叫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①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这种改变,不是“消除”这种改变②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平衡、水解平衡等),未平衡状态不能用此来分析③平衡移动原理只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平衡所需时间。
考点/易错点4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象:有气体参加或则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解释:压强变化→体积变化→浓度变化→速率变化→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一样→化学平衡移动说明:增大压强(压缩体积)=成倍的增加气体的浓度减小压强(扩大体积)=成倍的减小气体的浓度(学生回答)把勒夏特列原理运用到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中来:勒夏特列原理: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减小(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增加(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
对于前后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提问:对于2NO2(g) N2O4(g)△H<0红棕色无色增大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减小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抽取一位同学起来回答教师播放视频,检验该同学是否回答正确。
三、例题精析【例题1】在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加入1molN2O4发生如下反应 N2O4 2NO2当达到平衡时保持温度不变再充入1 molN2O4气体,则平衡向移动?N2O4转化率如何变化?【答案】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O4转化率减小【解析】相当于增加了反应物的浓度, 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但因为增加了唯一的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虽然有所增多,但与加进来的反应物的量相差甚远,所以次反应物转化率降低。
【例题2】某温度下,反应N2O4=2NO2-Q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积减小时将使反应速率增大B、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C、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2O4,再度平衡时颜色变深D、体积不变时升高温度,再度平衡时颜色变深【答案】B【解析】A 、B 是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判断而设置的选项,C 、D 是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判断而设置的选项,速率变化与平衡移动是测试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在分析中要加以区分。
A 、体积减小使反应物浓度及生成物浓度都增大,所以无论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B 、体积不变时增加NO 2的瞬间反应物的浓度不变,生成物的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增大。
C 、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 2O 4再度平衡,无论平衡如何移动各物质浓度均增大,颜色一定加深。
D 、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正反应)方向移动,颜色一定加深。
【例题3】如图所示,将4 mol SO 2和2 mol O 2置于体积可变的等压容器中,在一定温 度下发生反应2SO 2(g)+O 23(g),△H <0.该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A 时,测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4.2 mol ,SO 2、O 2、SO 3的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以现a 、b 、c 表示。
(1)向达到平衡状态A 的容器入少量O 2,体系中SO 2的体积分数 (填“增 大”或“减小”或“不变").要使SO 2的体积分数再变到与平衡状态A 相同,可采取的措施是 或 。
(2)若起始时a=1.2 mol ,B=0.6 mol ,且达到平衡后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与平衡状态A 相同,则起始时c 的取值为 。
(3)要使反应开始时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达到平衡后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平衡状态A相同,则起始时c的取值围为。
【答案】(1)通入适量的SO2给体系升温 (2)任意值 (3)3.6<C≤4【解析】(1)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2)考查了等效平衡中恒温恒压的情况。
只需加入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反应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一致即可,C的取值为任意值。
(3)结合平衡计算考查反应方向及平衡移动的方向.2SO2(g)+O2(g) 2SO3(g)起始时物质的量 4mol 2mol 0转化的物质的量 2x x 2x平衡时物质的量 4-2x 2-x 2x据题意有6-x=4.2,x=1.8 mol,2x=3.6 mol,3.6<C≤4时,方能满足使反应开始时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条件.【例题4】在一固定体积为V的容器中,加入1molA和1molB发生如下反应:A(g)+B(g) 2C(g) 达到平衡后:(1)如果再加入1molA则平衡向移动?平衡时B的转化率如何变化?A的的转化率如何变化?(2)在反应(1)的基础上再加入1molB则平衡向移动?平衡时A的转化率如何变化?B 的的转化率如何变化?(与反应(1)相比较)(3)(2)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比,A、B的转化率如何变化?【答案】(1)正反应方向,增大,减小。
(2)正反应方向,增大,减小。
(3)不变。
【解析】(1)加入A则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增大,A的转化率减小。
(2)再加入B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B的转化率减小。
(3)相当于等效,若与原平衡相比,则A、B的转化率不变。
四、课堂运用【基础】1.右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压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断A、正反应是放热反应B、若A、B是气体,则D是液体或固体C、逆反应是放热反应D、A、B、C、D均为气体2.在A+B(固)C反应中,若增加压强或降低温度,B的转化率均增大,则反应体系应是A、A是固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B、A是气体,C是液体,正反应放热C、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放热D、A是气体,C是气体,正反应吸热答案及解析:1.【答案】A、B【解析】通过降温线处V正>V逆可知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进而得知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
通过加压线处V正>V逆可知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进而得知正反应方向为体积减小方向,而且通过改变压强的瞬间V正、V逆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事实说明反应物与生成物中都一定有气体参加。
2.【答案】C【解析】增加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结合B 的转化率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上述反应的特点,即:正反应方向为气体体积减小、放热反应,由于A与C的反应系数相等,A必为气体C必为固体,否则压强变化将对本反应无影响。
【巩固】1.在密闭容器中,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可以使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减小的是A、H2(气)+Br2(气)=2HBr(气)+QB、N2(气)+3H2(气)=2NH3(气)+QC、N2O4=2NO2D、4NH3(气)+5O2(气)=4NO(气)+6H2O(气)+Q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H2(气)+Br2(气)=2HBr(气)+Q反应达到平衡后,欲使颜色加深,应采取的措施是A、升温B、降温C、增压D、减压答案及解析:1.【答案】B、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于上述反应参加者均是气体,平均分子量的减小是由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应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应选择吸热方向也是体积增加方向的答案。
2.【答案】A、C【解析】要想使容器气体的颜色加深,就需要加大Br2的浓度,加大Br2浓度的方法结合选项有两种,1、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的方向移动,Br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2、减小容器的体积即加大容器的压强,本反应由于反应前后系数相等,压强变化不会带来平衡的移动,但体积减小,Br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
【拔高】1.在N2O4=2NO2平衡体系中,增大N2O4的浓度,则NO2和N2O4的物质的量比值,应:A、增大B、减小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答案及解析:1.【答案】B或C【解析】在判断比值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还要将反应容器的特点纳入分析的围。
若上述反应是在一个定容容器中进行的反应,加入N2O4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比压强应当增大,压强增大将不利于N2O4的分解,进而选定B答案。
问题是否到此为止呢?若上述反应是在一个恒压容器中进行的反应,加入N2O4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比压强相同,恒压容器中只要加入的物质物质的量之比不变,新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同,进而选定C答案。
课程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课归纳为下表。
改变条件平衡移动方向平衡移动结果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浓度减小减小反应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浓度增大增大生成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减小减小生成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大压强增大体系压强向压强减小的反应方向移动体系压强减小减小体系压强向压强增大的反应方向移动体系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温度向吸热方向移动体系温度升高降低温度向放热方向移动体系温度降低课后作业【基础】1.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1)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加 (2)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大(3)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4)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5)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6)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A、(1)(2)B、(2)(5)C、(3)(5)D、(4)(6)2.在容积相同的A、B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SO2和1molO2,使它们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