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一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1.水平地域分异(1)由赤道到两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基础:热量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影响因素:降水形成基础:水分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2.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二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1)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
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
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文档是根据人教版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的内容,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便于同学们复和记忆。
以下是各单元的具体内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地形、水文、气候和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其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地球独特的特征。
2.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有助于获取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准确评估和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导致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许多问题。
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这也使人们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需要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控制人类活动的过度影响。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种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福利等方面产生影响和作用,也会出现一些人口问题,如人口负担、老龄化等。
2.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需求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等途径,实现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长期协调发展。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一时间计算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趋缓发达国家增长缓慢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③青壮年负担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人口增长特点影响原因措施变化趋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主要特点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模式迅速增长传统型缓慢增长呈负增长, 人口缩减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落后民族地区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免费)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免费)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免费)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那么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仅供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一、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①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特点是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产生的影响有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
② 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产生的影响有: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建全养老保障体系等。
③ 我国的人口问题:70年代实施计生,出生率快速降低,目前人口增长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有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较多;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增多。
影响: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孤单。
措施:放宽生育政策,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注意与发达国家区别)。
二、人口迁移(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
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迁入地: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经济发展。
会加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压力、社会治安等问题。
②对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
但会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三、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人口与城市
- 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市人口的特点有聚集性、多样性、流动性和分层性。
- 城市规模可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2. 城镇化与工业化
-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工业化的重要表现。
-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
- 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
- 城市环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需要进
行治理和保护。
- 城市生活包括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需要提高城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
- 城市管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治安管理
等方面。
- 城市发展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的客观性及其运动1.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证明方法包括天文观测、地震波传播和卫星测量等。
1.2 地球的自转及其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地球上存在日晷、日影等现象。
1.3 地球的公转及其影响•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导致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节气的产生。
1.4 地球的倾斜及其影响•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各个地方的日照时间、气候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第二章大气圈2.1 大气圈的组成及其特点•大气圈由气体和微粒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四层。
2.2 大气圈与人类的生存•大气圈对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圈产生污染和破坏。
2.3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大气环流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包括赤道低气压带、温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三个主要行星系统。
这些大气环流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带划分。
2.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包括地球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三章水圈与地表环境3.1 水圈概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循环,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水蒸气和大气降水等形式。
3.2 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沼泽和地表径流等,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水资源来源。
3.3 地下水•在地质结构中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对于地表生态和灌溉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地表环境与生态系统•地表环境包括草原、森林、沙漠、荒漠等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问题概述•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
4.2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指的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和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未来世代的影响和损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6章)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2.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二时间计算(1)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2)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3)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4)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5)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
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3.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三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四、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三、P14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
其中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世界人口迁移口4、中国新中国成立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概念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
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a.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b.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原因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院有院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着称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改良土壤);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6、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东亚 东南亚 南亚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