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的综合诊断与防治
加速 、 亢进 , 心律不齐 , 吸急促。此种病 猪不能治愈 , 呼 通常 由
于心脏麻痹 突然倒地死亡 。慢性型的猪丹毒有时形成皮肤坏 死 。常发生于背、 、 、 肩 耳 蹄和尾等部 。局部皮肤肿胀 、 隆起 、 坏 死、 色黑 、 干硬 、 似皮革 。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 , 犹如 1 层央壳。坏死 区有 时范围很大 , 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 ; 有时可
1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 , 具有明显形成长丝 的倾 向。 奉 . 菌为平 直或微弯纤细小杆 菌 , 大小为 02 0 . . — 4微米 XO8 2 . ̄ . 5 微米 。在病料 内的细菌 , 、 单在 成对或成丛排列 , 在白细胞 内一
般成丛存 在,在陈 旧的肉汤培养物 内和慢性病猪的 内心膜疣
肢等部 的皮肤发生疹块 , 呈方块 形 、 菱形 或圆形 , 突起于皮 稍 肤表面 , 大小约 1 至数厘米 , 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初期疹块充 血, 指压褪色; 后期淤血 , 紫蓝色, 压之不褪 。疹块 发生后 , 体温 开始下降, 病势减轻 , 经数天以至旬余 , 病猪 自行康复。
慢性型一般 由败血型或疹块型或 隐性感染转 变而来 , 也 有原发性。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 、 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 几种。 慢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 ( 、 腕 跗关节较膝 、 髋关 节最为常 见 ) 的炎性肿胀 , 病腿僵硬 、 疼痛。以后急性症状消 失 , 以关节 变形 为主 , 而 呈现一肢或两肢 的破行 或卧地不起 。 病猪食 欲正常 , 但生长缓慢 , 体质虚弱 , 消瘦。病程数星期或数 月 。慢性心内膜 炎主要表 现消瘦 , 贫血 , 全身衰弱 , 卧 , 喜 厌走 动, 强使行走 , 则举止缓慢 , 全身摇晃。听诊 心脏有杂音 , 心跳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猪丹毒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饲料和环境感染。
猪丹毒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猪的养殖业发展。
以下是猪丹毒的症状、防治措施和预防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症状1.急性病例:猪丹毒病初次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抗虫蚁、对颜色的耐受性降低,肠道产生黄色粪便,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血尿增多。
2.慢性病例:病情发展到后期,猪丹毒病会逐渐恶化。
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乳糜泻增加,腹泻变为黄色或绿色,毛发变得暗淡无光。
二、防治措施1.环境卫生:保持猪圈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加强消毒措施。
定期更换饲料和水源,避免交叉感染。
2.疫苗接种:猪丹毒疫苗是预防猪丹毒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般在猪只出生后的第三周至第五周接种疫苗。
接种后可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3.饲养管理:合理饲养和管理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措施。
营养均衡的饲料,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时的疾病检查和治疗都可以减少猪丹毒的发生。
4.消毒措施:定期对猪圈、饲料槽、水槽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使用消毒剂杀灭细菌和病毒的残留。
特别是在发病期间,要加强消毒工作,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5.隔离措施:一旦发现有猪丹毒病例,应及时将患病猪只隔离开来,防止疫情传播。
在猪只群体中对关键时期的猪只进行单独饲养,以减少感染风险。
三、预防方法1.猪丹毒菌感染主要通过饲料和环境传播,饲养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饲料,并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
要加强猪圈的环境卫生,保持干燥清洁。
2.及时发现和治疗疫情。
一旦发现疑似猪丹毒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并请求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定期进行猪丹毒疫苗接种。
根据养殖规模和疫情形势,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效力。
猪丹毒是养殖业中常见的传染病,给猪只的生长和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接种疫苗、饲养管理和定期检测,可以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发生。
猪农应加强对猪丹毒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减少经济损失。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又称为赤白病,是一种由挠痒螨(赤螨)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疾病,主要危害猪只的皮肤。
下面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措施。
1. 临床表现:患病的猪只会出现瘙痒,不断地用牙齿咬搔体表,导致刨挖、破坏皮肤。
皮肤患病部位红肿、起小疱,严重时会形成破溃,流出浓稠的脓液。
2. 看病历:了解是否早期发现外因或者疫情表明自己有防治经验。
3. 观察临床症状:仔细观察猪只的行为表现,是否出现搔挠、发狂等症状。
4. 鸡皮疙瘩症状:这是猪丹毒的典型症状,观察到这个症状既可以确诊,且发病后的6~72小时内才能看到。
1. 疫苗预防:猪丹毒的疫苗在疫情高发区可以使用,疫苗是选取病毒昆虫病毒文库中所获得的患者血清样品作为抗原,免疫途径使用简单方便而且有利于我国疫区的防治。
2. 驱虫:可以使用除螨剂进行清除赤螨,对猪只进行全面的消毒,灭螨方式有浸洗疗法、喷洒疗法和冷雾凝液疗法等。
3. 环境卫生: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猪圈中的淤泥、粪便等,减少赤螨的滋生繁殖条件。
4. 饲养管理:合理饲养密度,避免猪之间互相传播赤螨,猪只之间互相间隔,避免患病猪只接触到健康猪只。
5. 饲料管理:使用清洁无毒的饲料,并保持饲料的干燥,避免潮湿的饲料滋生赤螨。
6. 药物防治:可以使用有效的驱螨剂进行喷洒,如灭螨散、灭螨砂等。
7. 综合防控:在防治过程中,应综合使用疫苗、驱除赤螨的方法和改善饲养管理的方法,综合提高防治效果。
总结:针对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我们应根据临床表现和观察症状,及早诊断,并结合疫苗预防、驱虫、环境卫生、饲养管理以及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以保障猪群的健康生产。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2020年第6期 吉林畜牧兽医·养猪专栏·YangZhu ZhuanLan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金宇慧吉林省扶余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扶余 131200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1 发病机理及其临床症状1.1 发病机理丹毒丝菌经扁桃体及消化道淋巴组织或损伤的皮肤进入血管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
形成广泛性的透明血栓,组织缺血缺氧、血流淤滞、局部酸中毒、组织代谢紊乱,大量不全产物蓄积,致使机体发生酸中毒,引起休克与出血。
同时丹毒丝菌的侵害,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或局限于体内某些部位,使机体呈现变态反应,致使纤维素性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血管内膜炎,心内膜炎和关节炎等病理过程。
1.2 临床症状①潜伏期短的1 d,长的可达7 d。
急性型较多见,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症状,体温升高达42 ℃以上,病猪常见寒颤、会有呕吐、不愿走动、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后期发生腹泻,呼吸心跳加快。
②亚急性型病较轻,第1~2天猪体的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的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
疹块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病猪便秘、呕吐、体温升高,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经数日病毒自行康复。
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症而死,病程约1~2周。
③慢性型是由急性和亚急性型转来,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三种。
2 病理变化2.1 急性猪丹毒主要以病理变化、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红,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脾出现樱桃红色充血肿大,胃肠道有卡他性和出血性炎,以胃和十二指肠较明显,心、肝、肾以急性变性为主,肾淤血水肿。
2.2 亚急性猪丹毒的特征是皮肤出现疹块,其病理变化与急性略同。
2.3 慢性猪丹毒常见有溃疡性或疣性心内膜炎,严重者像花椰菜样,多见于二尖瓣,它是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同一病猪还可以见到多发性的慢性关节炎初为浆液性纤维素性,以后有肉芽组织增生。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血清杆菌引起的猪类感染性疾病,也称假猪瘟。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和防治措施。
(一)临床症状和病理学特征猪丹毒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高热、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
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水肿,腹腔积液等。
(二)病原学检测1. 血清学鉴定:利用特异性抗原与猪丹毒感染相关免疫球蛋白进行反应,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判断猪是否感染猪丹毒。
2.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疾病相关基因片段,通过比对分析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猪丹毒的病原体。
(三)实验室检测1. 细菌培养:从猪体分离出可疑病原菌,进行体外培养和鉴定。
2. 病理学检测:组织切片观察病变部位,检测病原菌分布情况。
(四)免疫学检测1. 关系性免疫试验:通过检测病原菌是否能与猪丹毒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判断感染情况。
2. 血凝试验:观察病原菌和猪血清反应后的凝聚情况,判断感染与否。
(一)隔离传染源发现有猪丹毒病例的猪应及时隔离,减少感染机会。
确诊后,应迅速隔离并进行相应的防疫措施,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二)增强猪群免疫力1. 注射疫苗:根据兽医医嘱,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给猪,提高猪的免疫力。
2. 合理饲养管理:保证猪群的饲养环境清洁,合理喂养,增加营养摄入,提高免疫力。
3. 定期体检:定期请兽医进行猪群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病例。
(三)消毒和防护措施1. 消毒措施:及时彻底清洗和消毒猪圈、饮水设备、饲料槽等,防止病原菌在环境中滋生和传播。
2. 个人防护:饲养人员在接触病猪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手套、口罩等,减少感染风险。
(四)及时治疗病例发现疑似猪丹毒的病例,应立即请兽医进行确诊,并根据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以减少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五)加强监测和报告养殖场应加强猪丹毒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便迅速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和人畜感染风险。
猪丹毒的鉴定和防治需要结合临床、病理、病原学、免疫学等多种方法进行,加强防疫措施、提高猪群免疫力等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关键措施。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属于猪类传染性疾病,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传播。
该病可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猪场经营者和畜牧工作者来说,了解猪丹毒的症状和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症状:猪丹毒主要症状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病变,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猪丹毒表现为以下症状:1. 食欲降低,甚至完全不吃。
2. 呼吸急促、气喘。
3. 体温升高,高烧不退。
4. 体重迅速下降。
5. 粪便异常,常常出现腹泻或便秘。
6. 咳嗽或打喷嚏。
7. 皮肤病变,如红肿、渗液或脓液疱疹等,多发生在耳朵、鼻子和乳头等处。
急性型丹毒病程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需迅速及时的干预治疗。
1. 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缓慢。
4. 改变行动习惯,如行动迟缓、嗜睡等。
5. 其他症状,如粘液性湿气、眼睑水肿等。
慢性型猪丹毒病程长,但病情相对稳定,病死率低。
但慢性型猪丹毒的群体感染能持续更长时间,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治疗和隔离。
防治:猪丹毒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该疾病,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 加强环境卫生,尽可能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藏身之处。
2.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科学地饲养和管理猪只。
3. 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4. 对疑似或感染猪进行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5. 对猪场、畜群、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病源。
6. 严格控制猪只的交易流通,减少疫情传播途径。
7.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进行适当治疗、饲养、隔离和鉴定,防止疫情恶化。
总之,猪丹毒的症状和防治措施需要经营者和畜牧工作者充分了解和掌握,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从而为猪的生产和健康保驾护航。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牛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群中,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
猪丹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粘膜出血、黏膜水肿、皮下水肿、肌肉震颤和体温升高等症状。
猪丹毒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而且病毒具有很强的抗干燥性,所以对猪群的危害极大。
为了及时诊断和有效防治猪丹毒,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一、诊断1. 临床表现:猪丹毒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粘膜出血、皮下水肿和肌肉震颤。
猪丹毒的特点是病程短暴发急,且容易在猪群中传播。
2. 病理检查:猪丹毒的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以发现病症猪主要内脏器官出现水肿和出血点,并且在病理组织学上可以发现病毒的包涵体和病变组织,从而确定猪是否患有丹毒病。
3. 实验室检测:采集病猪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是确诊猪丹毒的主要方法之一。
还可以通过PCR技术检测病原体的DNA来确诊。
二、防治1. 疫苗预防:猪丹毒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预防接种疫苗。
生猪的疫苗接种是控制猪丹毒的关键,特别是在高发病季节,要增加疫苗接种频次,提高疫苗的免疫力。
2. 环境管理:加强猪场环境卫生管理,对猪舍、饮水设备、饲料等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
保持猪场通风良好,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饲养管理:加强对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定期清洁饲料槽、水槽,保证猪群的饮水卫生,防止病毒通过饲料、水源传播。
4. 隔离治疗:一旦发现猪群中有丹毒病例,要及时将病猪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降低饲养户的经济损失。
5. 抗病毒治疗:一旦猪群中出现丹毒病例,可以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减轻病猪的症状,提高病猪的存活率。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传染病,对于生猪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造成极大的损失。
要做好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加强疫苗接种、环境管理和饲养管理是控制猪丹毒的重要措施。
希望广大养殖户和兽医朋友们能够加强对猪丹毒的认识,做好猪丹毒的防治工作,确保生猪的健康生长和猪场的经济效益。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类似于病毒的微生物产生的病害,也叫疯猪病。
它主要通过瘤胃中产生的孢子进入宿主体内,引起一系列的病变。
本文将从猪丹毒的症状、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猪丹毒的症状猪丹毒在发病初期,猪只出现食欲不振、口渴、体温升高等普通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猪只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头部抽搐、四肢痉挛、震颤等。
严重的病例中,猪只会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如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大量口泡等。
由于丹毒病的严重性和病情进展速度较快,所以诊断速度是十分关键的。
猪丹毒是一种比较容易诊断的病害,但是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定才能确诊。
首先,需要根据猪只出现的症状,进行充分的体检和病史调查,并对其死后进行尸检。
确定猪只死亡的原因,可通过直接检查瘤胃壁、孔口、瘤胃内容物等,查看病变异常是否存在。
还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常规细胞学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病原学支原体检查等,以确诊病原体是否为猪丹毒。
一旦出现猪丹毒,必须迅速隔离患病猪只,并对其进行强制性治疗,以尽可能减少病害对养殖业的损害。
猪丹毒的预防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改变饲养方式:定期清理瘤胃、消毒工具、隔离病畜等。
同时,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保证饲料中的维生素水平充足,并且不建议使用发酵性较强的饲料。
2.注重免疫工作:及早注射重组猪丹毒疫苗,可以对猪丹毒进行有效预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注射时间和方法必须正确,否则就无法发挥预防作用。
3.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加强饲养场卫生防疫工作,每天定期清理养殖场,并在清洗后对养殖场的墙壁、地面等地方进行消毒。
4.对于已经感染病毒的猪只:在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给猪只进行抗生素治疗,以期减缓病害的发展。
同时,密切监测猪只的体温、食欲等症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总之,猪丹毒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病害,对于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健康都造成了威胁。
通过各种防治措施,如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改变饲养方式、加强免疫工作等,可以有效遏制猪丹毒的传播,减少其给养殖业造成的损害。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又称兔热病、布氏菌病、家畜麻疹、癫痫病、痱子病等多种名称,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猪类疾病。
该病初期症状与猪流感、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等类似,难以辨别。
但若未能及时诊断与治疗,猪丹毒会迅速蔓延,严重影响猪的生产和养殖业。
一、症状分析:猪丹毒病原体为布鲁氏菌,主要感染方式为直接接触和通过口鼻吸入病原体。
病猪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消瘦、厌食、发热:这是猪丹毒的常见症状,由于猪丹毒会引起猪的食欲下降,猪的体重会逐渐下降并且不愿进食,最终导致瘦弱不堪。
2. 咳嗽、哮鸣:由于猪丹毒可影响猪的呼吸系统,猪患病后会出现咳嗽、哮鸣等症状。
3. 关节炎:猪患上猪丹毒后,可引发关节炎,使得猪的运动能力和康复力大为下降。
4. 流鼻涕、结膜炎:由于猪丹毒病菌可引起猪的结膜炎和鼻涕满面,使猪的视力和呼吸系统受到明显的影响。
5. 黄病发作:除了上述病症以外,猪丹毒病还常伴随着黄病发生,表现为皮肤、眼球、关节等部位出现“黄水样”液体渗出。
二、防治措施:1. 科学用药:目前,猪丹毒疾病并无特效药物,但经过科学的选择,目前可以使用效果较好的不同种类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2. 保持猪舍通风干燥:为了防止猪丹毒病菌的繁殖和扩散,必须保持猪舍通风干燥,有效降低病菌繁殖的环境条件。
3. 强化猪只的营养调理:营养不良是猪易感染猪丹毒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合理的营养调理,可以有效的降低病猪的感染率。
4. 防止交叉感染:在养猪过程中,防止病猪和健康猪的交叉感染,这是减少猪丹毒病例数最关键的措施之一。
总之,对于猪丹毒这种常见的疾病,为了降低病猪的数量和保障猪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学会仔细观察猪的症状并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和防治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管理养猪场,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则年(第42卷)第i丨期猪丹毒的诊断与昉治马英英\于立文\张磊2(1.开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开封475000:2.开封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猪丹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 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笔者主要讨论猪丹毒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病变、诊断,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猪丹毒主要感染猪。
牛、羊、犬、马和禽类鸡、鸭、鹅、火鸡、鸽、麻雀、孔雀等也有病例报告。
1882年报道人也 可以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炎热多雨季节流行 最盛,一些地方不但发生在夏季,冬春季节也可流行。
该 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
可经消化道传染给易 感猪,也可通过损伤皮肤及蚊、绳等吸血昆虫传播。
最适 于富含腐殖质、沙质和石灰质的土壤中生存,弱碱性土壤 可存活90d,最长可达14个月。
2临床症状及病变潜伏期一般是1〜7 d。
临床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型 疹块型、慢性型。
2.1 急型败血型病死率高达80%左右不死猪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病猪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但突然死亡,大多死于败血症,其他猪可相继发生,病猪体温高达42~43丈,虚弱,卧地不 动,不愿吃食物并伴有呕吐现象,粪便干硬,表面有黏液,慢慢会出现痢疾。
结膜充血。
严重的病猪呼吸困难。
有 的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较为多见在耳、颈、背等 部位。
2.2 亚急型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主要发生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主要呈方块形、菱形,偶尔会呈现圆形,稍 微突起于皮肤表面。
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退。
疹块发生后病猪可能康复。
若病势严 重者,部分或大部分皮肤坏死,逐渐变成革样痂皮。
最严 重者可转化败血型而死。
2.3慢性型一般由上面两型转变而来,常见的有三种,关节炎,四肢关节肿胀,关节变形,一肢或两肢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程 数周至数月,心内膜炎表现为贫血,不喜欢走动,心脏有杂 音,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亢进。
猪丹毒的诊断及防治
青 霉素治 疗本病 疗效 非常好 . 到 目前 为 止 还 未 发 现 对 青 霉 素 有 抗 药
境 的抵 抗力 较强 在 病 死 猪 的肝 、 内4 19d 毒 脾 ℃ 5 .
出现下痢 、 、 、 皮肤 潮红 、 紫 。 耳 颈 背 发
猪 丹毒 的流行无 明显季节性 . 但
夏 季 发 生 较 多 .主 要 发 生 于 有 吸 血 昆
的 爆发 了猪 丹 毒 .发 病 率 高 .危 害 严
重 .给 广 大 养 殖 户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经 济 损 失 .本 文 就 近 年各 地猪 丹 毒 的 发 病
新 特点 、 行新 情 况 以 及 防 治 新 技 术 . 流
为 平 直 或 微 弯 纤 细 小 杆 菌 . 大 小 为 (.~ .) m ( . 25 m。 02 04  ̄ x O — .) 8 在病 料 内 的细菌 , 在 、 对 或成丛 排列 , 白 单 成 在 细 胞 内一 般 成 丛 存 在 .在 陈 旧 的 肉汤 培 养 物 内和 慢 性 病 猪 的心 内膜 疣 状 物 中 。 呈 长 丝 状 . 时 很 细 。本 菌 对 盐 多 有 腌 、 熏 、 燥 、 败 和 日光 等 自然 环 火 干 腐
病 程 3 4d 病 死 率 8 %左 右 . 死 者 . 0 不 转 为疹 块 型 或 慢 性 型
3 2 亚 急 性疹 块 型 .
性 。 次 土 霉 素 和 四环 素 也 有效 卡 那 其
霉 素 、 霉 素 和磺 胺 药 基 本 无 效 急 性 新
力 仍 然 强 大 露 天 放 置 2 的 病 死 猪 7d
肝 脏 .深 埋 1 3 的 病 猪 尸 体 . . I 2 1d 5n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又称为细菌性猪丹毒,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感染猪只的淋巴系统和消化系统。
细菌性猪丹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对猪类饲养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就猪丹毒的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猪丹毒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1. 发热:猪丹毒患猪出现全身性发热症状,体温可达40-42摄氏度。
2. 食欲减退:患猪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不愿进食或食欲不振。
3. 腹泻:患猪出现腹泻现象,粪便呈水样或稀水样,有时有血便。
4. 消瘦和乏力:患猪体重明显下降,肌肉消瘦,精神萎靡,经常表现乏力的状态。
5. 淋巴结肿大:患猪体内的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和腹股沟部位的淋巴结肿胀明显。
6. 呼吸困难:由于淋巴结肿大压迫呼吸道,患猪出现呼吸困难和喘息的症状。
7. 眼部症状:患猪的眼部可能出现发红、流泪和眼睛水肿的症状。
1. 疫苗接种:猪丹毒是一种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养殖户可以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
2.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猪圈应保持清洁、干燥,排泄物及时清理。
饮水器要定期清洗消毒,保持给猪提供清洁的饮水。
3. 减少应激:减少猪只的应激因素,如繁殖、运输、换环境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猪只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4.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包括科学的饲料配方、合理的饲养密度、充足的饮水等。
5. 提高免疫力:通过给猪只提供适当的营养,例如添加些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有助于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及时发现和隔离:如果出现疑似猪丹毒的症状,要及时发现、隔离和诊断,避免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类养殖业的疾病,养殖户应该加强猪只的防疫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猪的疾病 猪丹毒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丹毒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丹毒(Erysipelas suis)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疹块。
慢性病猪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1982年首次从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丹毒杆菌,其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
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发生,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场的增加,该病在规模化养猪场发生较少,但在农村散养户中有散发。
人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
二、病原:猪丹毒的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俗称猪丹毒杆菌,本菌为纤维平直或稍弯曲的细杆菌,长0.8~2.Oµm,宽0.2~0.4µm。
在病死猪的脾、肝、肾等组织病料涂片中,本菌呈单个、成对或成堆存在,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
在慢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和陈旧的培养物中,多呈不分枝的长丝状,并成丛存在。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运动性。
本菌为微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普遍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培养温度为37℃,pH7.2~7.5。
在普遍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差,长成半透明极小的圆形菌落,如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较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呈圆形、光滑、灰白色、透明、边缘整齐、针尖大露珠样的小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绿色溶血圈;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的微浑浊,不形成菌膜和菌环,底部有少量沉淀,振摇后,沉淀物上升呈絮片状;在明胶穿刺培养时,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
不液化明胶。
本菌可发酵葡萄糖、果糖、乳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甘露醇、山梨醇、肌醇、水杨素、鼠李糖、蔗糖、菊糖、棉实糖。
产生H2S,不产生靛基质和接触酶,不分解尿素。
甲基红及VP试验阴性。
本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用显微镜反光观察,有光滑S型,菌落小呈蓝绿色,荧光强,毒力强,从急性病例分离的菌株大多为S型;粗糙R型,菌落呈土黄色,无荧光,毒力弱,从慢性病猪、带菌猪分离的菌株为R型;中间I型,呈金黄色,荧光弱,毒力介于上两型之间。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克雷伯菌属细菌引起的严重疾病,猪丹毒症状包括发烧、呼吸急促、肠胃炎、皮肤损伤、神经病变和死亡。
正确诊断和防治猪丹毒对于保护猪的健康,保障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诊断猪丹毒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传统的实验室检测包括文化、鉴别、抗原检测和PCR检测。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文化和鉴别。
文化是将样品接种到富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使细菌增殖并形成菌落,然后根据菌落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药敏性来鉴别。
鉴别是通过特定的生理和形态特征来确定细菌种类。
PCR检测是一种基于DNA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出极小量的病原体。
PCR检测需要引入一些特定的基因标记来检测细菌DNA。
PCR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除了实验室检测,临床症状也可提示猪丹毒的诊断。
当猪出现发热、呼吸急促、肠胃炎、皮肤损伤或神经病变时,可能患有猪丹毒。
但是,这些症状并不是独特的,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
因此,实验室检测对于诊断是必要的。
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首要方法是卫生管理。
猪场应该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滋生和传播。
猪舍和设备应每周进行深度清洁和消毒。
养殖管理人员应在接触猪之前和之后洗手,避免细菌病原体被带进猪舍。
除了卫生管理,疫苗接种也是预防猪丹毒的有效方法。
疫苗可以用活体或死体进行接种。
传统的活体疫苗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培养而不断削减毒性来保证安全性。
但死体疫苗容易失去疫效。
近年来,一个基于分子克隆技术制作的猪丹毒疫苗已经上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总之,猪丹毒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诊断和防治都需要经过实验室检测和卫生管理。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清洁卫生和疫苗接种等方法。
仅有全面系统地实施这些措施,才能控制这种疾病的流行。
猪丹毒最快治疗方法
猪丹毒最快治疗方法
猪丹毒,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
染性疾病。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病死率也相当惊人。
一旦发生猪丹毒疫情,往往会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及时治疗猪丹毒,对于防止疫情蔓延、减少经济损失至关重要。
猪丹毒最快治疗方法:
1. 早期诊断,猪丹毒的早期诊断非常关键。
一旦发现猪群中出现异常情况,如
食欲减退、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请兽医进行检查。
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快速确诊是否为猪丹毒,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隔离治疗,一旦确诊猪群中有猪丹毒患病,应立即将患病猪隔离治疗,防止
病毒传播。
同时,对已经接触的猪进行隔离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3. 给药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猪丹毒的药物,但可以通过给药来缓解症状、增强猪的免疫力。
一般可以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以减轻猪的痛苦,提高其存活率。
4. 改善环境,在治疗的同时,应该注意改善猪舍的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5. 加强免疫,预防胜于治疗,加强猪的免疫力是防止猪丹毒的重要手段。
定期
给猪接种疫苗,提高其免疫力,可以有效减少猪丹毒的发生。
总之,猪丹毒的最快治疗方法是早期诊断、隔离治疗、给药治疗、改善环境和
加强免疫。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猪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也要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避免疫情扩散,减少经济损失。
希望各位养猪户能够重视猪丹毒的防治工作,做好疫情的预防和控制,确保猪
的健康生长,保障养猪业的稳定发展。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摘要】猪丹毒是一种主要由猪丹毒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其病因主要是因为猪丹毒菌感染猪体内而引起的。
猪丹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诊断方法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来确定疾病的确诊。
在防治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卫生条件、合理饲养管理和使用抗生素治疗来控制猪丹毒的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疫苗接种、定期消毒和检查猪圈环境等。
猪丹毒的治疗前景取决于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全面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猪丹毒的发生和传播,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关键词】猪丹毒、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防治措施、预防措施、治疗前景、防控重要性1. 引言1.1 猪丹毒概述猪丹毒,又称猪链球菌感染性休克综合征,是由链球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猪群中较为常见,特别是生长发育较快的生猪更容易感染这种病原体。
猪丹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黏膜等途径传播,且传染性强,易造成猪群的大面积感染。
猪丹毒的病原体在猪体内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导致猪出现严重临床症状。
病猪出现高热、厌食、呼吸急促、皮肤发绀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全身衰竭甚至死亡。
诊断猪丹毒主要通过病猪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以及细菌培养等手段来确定。
针对猪丹毒的防治,一般采取抗生素治疗、免疫调节、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加强环境卫生等都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预防猪丹毒同样重要,疫苗接种、猪舍消毒、饲料卫生等都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手段。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群健康的传染病,正确诊断和及早治疗对于减少猪群的死亡率、提高猪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加强猪丹毒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猪群的健康、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猪丹毒的病因猪丹毒的病因跟其病原体副皮孢子菌(C. perfringens type C)密切相关。
副皮孢子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它主要存在于环境中的土壤及动物粪便中。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健康养殖·防控2020.24 畜牧业环境63摘 要:猪丹毒是一种由毒杆菌引发的传染病,在养殖生猪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是一种热性、急性传染病。
从目前来看,对于该疾病,尚没有完备的控制策略,对于生猪养殖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本文就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猪丹毒;诊断;防治1 前言猪丹毒疾病发病快,不但能够影响生猪健康成长,甚至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正因为如此,加强对猪丹毒的诊断,并强化防治措施,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就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2 猪丹毒疾病流行病学分析从实际表现来看,猪丹毒的发生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但春夏季节发病较多。
同时,在多雨季节,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传染性强,3~9月龄的猪最容易受到感染。
从具体的情况分析,猪丹毒杆菌作为致病因素,如果温度和湿度能够提供相应的空间,能够让该病毒在土壤快速繁殖,进而提升致病的可能性。
同时,对于生猪养殖而言,在养殖过程中,猪的健康同外界的联系较为紧密,在生长过程中,猪非常容易受到猪丹毒杆菌的感染,特别是养殖过程中如果猪缺乏营养,饲料的改变或者受到气温变化等的影响,猪的发病率都会提升。
能繁母猪产仔前后非常容易发病,哺乳仔猪由于在母乳中获得抗体,则较少发病。
老龄猪由于长期生活,体内容易出现自动免疫体,也不太容易受到感染。
3 猪丹毒疾病发病机理猪的抵抗力很强就可以有效抵御细菌的侵害,体内的吞噬细胞会快速消灭猪丹毒细菌。
而一旦猪的抵抗力下降,侵入体内的细胞就会增多,此时细菌就很容易在血液以及其他组织中繁殖,引发菌血症,进而引发急性败血型猪丹毒。
同时,如果细菌对猪局部皮肤产生危害,会引发皮肤炎性充血,进而形成亚急性疹块型猪丹毒。
如果出现皮疹问题,也有一定几率转换成为败血型。
另外,猪丹毒杆菌一般是在猪机体内产生毒素,对于猪体内微血管壁的机能和血液内的成分造成破坏,进而让猪患败血症。
4 猪丹毒的主要病理现象4.1 潜伏期的表现当猪感染了丹毒后,其存在一定的潜伏期。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猪病,由猪丹毒病原体引起,其症状包括发热、呼吸急促、厌食、球脱等。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是对猪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下面将详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方法。
一、猪丹毒的鉴定方法1、症状诊断法通过对病猪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猪丹毒。
丹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病程短,症状严重,亚急性病程逐渐加重,慢性病程较长,症状轻微。
因此,在鉴定猪丹毒时应根据病猪的症状和病程来进行分析。
2、病原学诊断法通过对疑似病猪的组织或排泄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鉴定猪丹毒。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诊断性试验、菌落计数法和核酸检测法等。
其中,核酸检测法是目前最为准确的鉴定方法,可以通过PCR方法检测靶基因来确定病原体是否存在。
1、加强环境卫生保持猪场干净卫生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措施。
要定期清洗猪舍和设备,并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因猪场环境不良导致病原体的繁殖。
2、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喂和饮水管理也是防治猪丹毒的关键。
要保证猪的饮水干净卫生,避免交叉感染;饲喂要同时兼顾营养需要和生物安全,不能给猪喂食不合格饲料或未经消毒的食品。
3、注重疫苗预防在疫情高发期,可根据病原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预防。
在注射疫苗前一定要对猪的免疫状态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力。
4、及时诊断并隔离患病猪对疑似患病的猪必须及时隔离,并将患病猪送交专业的兽医检测,以确定是否为猪丹毒。
在猪丹毒疫情高发时期,可以采取隔离所有猪的措施,为猪丹毒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是现代猪生产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环境卫生,合理饲养管理,注重疫苗预防,及时诊断并隔离患病猪,以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和猪的健康。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A型肉毒杆菌引起的瘟疫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该疾病可引起猪群大面积死亡,对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措施。
猪丹毒的发病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诊断。
以下是常用的猪丹毒鉴定方法:1. 细菌培养和鉴别采集猪体部位的组织或卵巢液,在培养基中培养肉毒杆菌,观察细菌的生长和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2. 毒素中和试验将怀疑包含肉毒杆菌的组织或卵巢液与特异性抗肉毒杆菌抗体混合,观察毒素中和的结果。
3. PCR检测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肉毒杆菌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进行诊断。
4. ELISA检测利用特异性抗肉毒杆菌抗体与猪血清反应,检测其是否含肉毒杆菌毒素。
以上鉴定方法均有各自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 疫苗预防疫苗是预防猪丹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疫苗包括多价肉毒杆菌疫苗和单价肉毒杆菌疫苗。
前者可以预防5种肉毒杆菌的感染,后者仅预防A型肉毒杆菌感染。
疫苗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方法进行,确保猪只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2. 环境控制猪丹毒的传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养殖环境对于防止疾病传染至关重要。
保持猪舍内的卫生,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减少饲料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3. 饲料管理肉毒杆菌的繁殖和毒素的产生与饲料的存储和管理密切相关。
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饲料的保存和使用,定期清理饲槽和配送设备。
4. 两头抓在疫苗接种和环境控制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及时处理已感染的猪只,包括隔离和治疗。
总之,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威胁猪产业的瘟疫性疾病。
及时的鉴定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为特征。
该病能感染各年龄阶段的猪,但主要侵害育成猪和架子猪。
猪丹毒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各地养猪的规模化和技术化,加之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猪丹毒的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猪丹毒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由于近年来有的猪场忽略了猪丹毒等细菌性疾病的免疫预防,致使猪丹毒又有了流行的趋势。
免疫接种和使用青霉素是防治猪丹毒的最有效、最简便最低廉的措施。
关键字:猪丹毒,特征,防治目录1.病原 (4)1.1 分类、形态和特征 (4)1.2 培养特性 (4)1.3 血清型及其致病性 (5)2.流行病学 (5)2.1 传染源 (5)2.2 传播途径 (5)2.3 易感动物 (5)2.4 流行特点 (5)3.临床症状 (5)3.1 特急性型 (5)3.2 急性败血性 (6)3.3 亚急性疹块型 (6)3.4 慢性型 (6)3.5 隐形型 (6)4.病理变化 (7)4.1 特急性型 (7)4.2 急性型 (7)4.3 亚急性型 (7)4.4 慢性型 (7)4.5 隐形型 (7)5 诊断 (7)5.1 典型临床特征 (7)5.2 实验室诊断 (8)5.3 鉴别诊断 (9)6 防治 (9)6.1 急性败血型治疗方法 (9)6.2 亚急性型猪丹毒治疗 (10)6.3 慢性型猪丹毒治疗 (10)6.4 隐形型 (10)6.5 预防 (11)7 防治体会 (11)参考文献 (11)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
该病主要侵害架子猪,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急性型的败血症全身变化、亚急性型的特征性疹块变化以及慢性型的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1]。
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至今世界各国尚未彻底净化该病,常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呈世界性分布,对人类健康也易构成威胁[2]。
1878 年,首次发现猪丹毒病。
该病在我国最早发现于四川,1946 年以后,其他各省相继有所报道,是威胁我国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3]。
1.病原1.1 分类、形态和特征猪丹毒的病原为丹毒丝菌属红斑丹毒丝菌,习惯上又称之为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
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
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
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老龄培养物中菌体着色能力较差。
一般化学消毒药对丹毒杆菌有较强的杀伤力,如3 %来苏儿、1 %-2%苛性钠、5 %石灰乳、1 %漂白粉、3 %克辽林5-15 min均可把该菌杀死。
该菌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杆菌,因此,该菌可通过胃而进入肠道。
猪丹毒杆菌在体外对磺胺类药物无敏感性,抗菌素中对青霉素极为敏感。
1.2 培养特性该菌为微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pH值在6.7-9.2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6,生长温度为5-42℃,最适温度为30-37℃。
普通琼脂培养基和普通肉汤中生长不良,如加入0.2 %-0.5 %(W/V)葡萄糖或5%-10%的血液或血清,并在10%的CO2中培养,则生长旺盛。
猪丹毒杆菌在血液或血清琼脂平板上培养的菌落形态,根据来源不同,有光滑型(S)、粗糙型(R)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I)3 种类型,三者间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互变。
急性病猪分离的菌落为S型,培养24h其菌落纤细、针尖大呈露珠样、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有微蓝色光,直径小于1mm;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α溶血环,菌体短细,毒力很强,在肉汤内培养轻度均匀浑浊,无菌膜,有少量沉淀。
粗糙型菌落(R型)一般多见于久经培养或慢性病猪和带菌猪的分离物中,菌株毒力很低,菌落较大,表面粗糙,边缘不整,土黄色,呈长丝状;在肉汤中培养时,明显浑浊,有多量沉淀。
中间型菌落(I 型)呈金黄色,毒力介于光滑型和粗糙型之间。
明胶穿刺时,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发育,呈试管刷状生长,明胶不液化,为丹毒杆菌的特征。
在麦康凯琼脂上一般不生长。
猪丹毒杆菌可发酵葡萄糖、果糖和乳糖,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发酵甘油、山梨醇、甘露醇、鼠李糖、蔗糖、松田糖、棉实糖、淀粉、菊糖等。
该菌能产生H2S,不产生靛基质和接触酶,不分解尿素,在石蕊牛乳中无变化,MR试验及VP试验阴性。
1.3 血清型及其致病性至今已发现1a、1b、2-24和N型共26个血清型,大约80 %以上的猪源性分离株属1型(1a 和1b)和2型。
不同血清型猪丹毒杆菌对流行病学、免疫防制、实验室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其致病力及免疫原性与菌型有一定关系,1型菌的致病力较强,2型菌的免疫原性较好,而弱毒株的血清型最为复杂。
败血型猪丹毒病例分离的菌株,95%以上为1a型;皮肤疹块型病例和慢性关节炎病例分离的菌株80%以上是1a型和2型[4]。
引起猪急性经过或全身发疹的大多为1型和2型的菌株,其他的血清型菌株虽在猪的接种皮肤局部引起明显的发疹,但多数对猪不显致病性。
我国从各地分离的猪丹毒菌株经血清学鉴定,致病的绝大多数是1型和2型。
2.流行病学2.1 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细菌主要存在于带菌动物扁桃体、胆囊、回盲瓣和骨髓中,可随粪尿或口、鼻、眼的分泌物排菌,从而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圈舍等。
该菌能够长期生存在富含腐殖质、砂质、和石灰质的土壤中,因此土壤污染也是该病的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易感猪主要经消化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发病,吸血昆虫也能传播该病。
猪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还可通过拱食土壤感染。
经皮肤创伤感染也是感染途径之一。
家鼠是猪丹毒的一种传播媒介,经研究发现,蚊虫吮吸病猪的血液后,蚊虫体内也会带有猪丹毒杆菌。
2.3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见于育成猪或架子猪,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降低。
以3-6月龄猪最为多发,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率不高。
2.4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7-9月多发,但近年春、冬季节也发生办法流行的情况出现。
环境条件改变和一些应激因素,如饲料突然改变、气温变化、疲劳等,都能诱发该病。
我国是猪丹毒流行较广泛的国家。
3.临床症状猪丹毒的潜伏期多为3-5d,短者也有1-2d,长者可达8d以上。
根据临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
据报道,我国流行的猪丹毒以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居多。
3.1 特急性型在猪场中新出现突然死亡,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高达42℃以上,抽搐,鼻内流出白色的泡沫样液体。
这种情形在过早断奶仔猪和切除子宫的猪只中。
3.2 急性败血性多见于疾病流行初期,多数病例有明显的症状。
病猪发病快,死亡迅速,死亡率高。
病猪体温高42℃以上,稽留不退,常发生寒战,喜卧,不愿意走动,步态僵硬或跛行,眼结膜充血,饮水和摄食减退或废绝,有时发生呕吐。
发病初期,粪便干硬,带有黏液,后期粪便稀软或发生腹泻。
发病1-2d后或在死亡前,在胸、腹和股内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大小和形状不等的红斑,初呈淡红色,颜色逐渐加深,用手指按压退色,停止按压后则恢复原样。
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为最急性经过,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很快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1d。
其他猪的病程约3-4d,死亡率达80%-90%。
3.3 亚急性疹块型俗称“打火印”或“鬼打印”,通常为良性经过。
病初时,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体温高达41℃左右,少数病猪超过42℃,基本无败血症状,其特征为皮肤表面出现症块。
发病1-2d 后,在背部、胸部、颈部和四肢外侧的皮肤上出现大小和数量不等的疹块,多呈菱形和方形,稍微凸起在皮肤表面,初期为淡红色,随后变成紫色至紫黑色。
初期症块充血,指压退色;后期淤血,呈蓝紫色。
指压不退色。
随着疹块的出现,体温也下降,病势也渐轻,经数日后疹块颜色消退,原来凸起的疹块出现下陷,表面结痂。
轻者脱痂自愈,重者在疹块表面形成浆液浸润性疱疹,疱疹液干涸后形成硬痂,剥脱后留下疤痕。
多转为慢性型,有的转为败血症,病程为一到两周。
3.4 慢性型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变而来,主要表现为慢性疣状心内膜炎、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3.3.1心内膜炎。
病猪表现为体温正常或稍高,消瘦,贫血,食欲不定,不愿走动,有轻度咳嗽,呼吸快而短促;听诊时有心杂音、节律不齐、心动过速;可视黏膜呈紫色,四肢和胸部有浮肿;被毛粗乱,消瘦,贫血。
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
3.3.2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
常表现为四肢关节炎的炎性肿胀,可能是一只腿或者多只腿。
发病时关节肿胀,有热痛。
后期病腿僵硬,疼痛,行动困难。
临床症状消失后,患病猪跛行或卧底不起。
病程较长,可达数月。
3.3.3皮肤坏死。
多发生在背、肩、耳、蹄和尾部等处,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似皮革,经两三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疤痕而愈。
3.5 隐形型现在的生猪养殖场新出现了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中,但病理剖解会发现明显的猪丹毒的特征变化,仔猪发病时猪要表现为体温不超过40℃,卧地不起,不吃食,皮肤表面没有明显的症块。
这个主要发生在全进全出非自繁自养猪场和断奶仔猪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有①全进全出非自繁自养猪场由于仔猪的应激性②断奶仔猪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而感染猪丹毒③养殖圈社消毒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感染④天气的骤变加之仔猪体质较差导致感染⑤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猪丹毒处于隐形感性,当环境发生变化和抗生素药物效力的降低,导致猪丹毒的感染。
4.病理变化4.1 特急性型剖解死猪,肉眼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
4.2急性型主要是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肾、脾肿大以及皮肤红斑为特征。
全身皮肤发红,尤其在鼻、耳、胸、腹部、双腿内侧尤为明显;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红,切面多汁且有出血点;肾脏淤血肿大,呈花斑状,俗称大红肾,被膜易剥离,纵切面皮质部有出血点;脾脏因充血而显著肿大,呈桃红色,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质地柔软,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属于典型的败血脾;肝脏因淤血而肿大,呈暗红色,质软易碎;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以胃底部的十二指肠最严重;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肺充血水肿。
4.3 亚急性型多为良性经过的猪丹毒,具有急性型的一般变化,但程度轻,其以皮肤上出现红斑和疹块为特征,多见于颈部、背部,向后躯直至尾根部,头、耳、腹下及四肢也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