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苏轼、王安石改诗趣谈 (2)
【最新文档】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王安石改字阅读答案篇一: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篇一: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您的位置:>>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_王安石改诗翻译_古诗大全文言文《改诗》选自,其原文如下:【原文】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翻译】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掉而改作入。
随后又改作满。
篇二: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篇三: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是进行写作训练的一项基本功.一个人的生活知识总是有限的,调查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为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只有注意调查研究,才不至于因为主观猜想而闹出笑话来.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是进行写作训练的一项基本功。
一个人的生活知识总是有限的,调查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为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只有注意调查研究,才不至于因为主观猜想而闹出笑话来。
一首诗,一篇作文做学问谨慎的态度、细心地观察、实事求是、都需要做着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子、词、句进行精心的锤炼方可成就... nnccmmpe 201X-10-21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是进行写作训练的一项基本功。
南北朝诗人王籍存诗仅两首,有名的《入若耶溪》是其一:“艅艎(小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作者任湘东王参军时游会稽若耶溪所作。
若耶溪在绍兴市南边,风景优美宜人,“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
篇一: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您的位置:>>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_王安石改诗翻译_古诗大全文言文《改诗》选自,其原文如下:【原文】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翻译】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掉而改作入。
随后又改作满。
篇二: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篇三:王安石改诗阅读答案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是进行写作训练的一项基本功.一个人的生活知识总是有限的,调查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为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只有注意调查研究,才不至于因为主观猜想而闹出笑话来.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是进行写作训练的一项基本功。
一个人的生活知识总是有限的,调查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为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只有注意调查研究,才不至于因为主观猜想而闹出笑话来。
一首诗,一篇作文做学问谨慎的态度、细心地观察、实事求是、都需要做着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子、词、句进行精心的锤炼方可成就... nnccmmpe 2014-10-21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是进行写作训练的一项基本功。
南北朝诗人王籍存诗仅两首,有名的《入若耶溪》是其一:“艅艎(小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是作者任湘东王参军时游会稽若耶溪所作。
若耶溪在绍兴市南边,风景优美宜人,“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水经注》),本诗就是王籍的一幅写真。
可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却认为这两句诗不合情理。
一天,黄庭坚来访。
两人对饮论诗,谈得十分投契。
黄庭坚走后,王安石闷闷不乐。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
苏东坡智慧幽默故事10则1、反唇相讥ﻫﻫ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就是置安石过也!”ﻫ嵌名为巧,双关尤妙.(注:二人政见不同,关系不就是很好)ﻫﻫ2、针锋相对ﻫ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她与好友佛印与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得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ﻫ原来,这就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得上联就是:狗啃河上(与尚)骨。
ﻫ佛印得下联就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ﻫ3、投石引诗ﻫﻫ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ﻫ投石冲开水底天。
ﻫﻫ4、年少轻狂ﻫ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她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得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得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她请苏轼认一认她带来得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瞧,心中顿时发怔,书上得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得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就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ﻫ5、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与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与尚喊:“茶。
"ﻫﻫ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与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与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与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就是赫赫有名得苏东坡,主持与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她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与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与尚请她题副对联。
苏轼错改王安石菊花诗
苏轼错改王安石菊花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这首写菊花的诗是宋代的王安石与苏轼合写的。
这里还有个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人物。
那时王安石当了宰相,在策划变法的事。
一天苏轼去见王安石。
王安石刚出去会客,书房里没人。
苏轼就四下里看看,欣赏着墙上的诗画。
苏轼发现书桌上有半首墨迹未干的诗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暗自好笑。
哪里见过菊花的花瓣掉了一地的哪?
于是提笔就续了下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又等了一会儿,不见王安石进来,苏轼就走了。
王安石办完事进了书房,看见半首诗变一首了。
看了笔迹是苏轼写的。
再仔细看看,原来苏轼在批评自己把菊花满地写错了。
王安石摇摇头,咕了一句:后生小子,血气方刚。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当一名没有权的团练副使。
在黄州没地方安顿一家人,就买了东坡的一块地。
东坡的大名由此而来。
秋天到了,苏轼一早起来,看到东坡上满地都是菊花的花瓣。
苏轼这才明白,菊花也会掉花瓣。
等苏轼离开黄州回京,在江宁(现在的南京)见到被撤职王安石
时,还特地为自己当年的不合适举动道歉请罪哪。
王安石当然也不会记恨苏轼喽。
两人合写菊花诗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
《宋史 王安石传》苏轼《王安石赠太傅》(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
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作《辩奸论》以刺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
信任之笃,古今所无。
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
浮云何有,脱屣如遗。
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逸事二则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逸事二则都说苏东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思敏捷,可他在王安石面前曾出过好几丑呢!一、乌台诗案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
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
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二、自作聪明的苏学士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
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
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改诗》读后感3篇
《王安石改诗》读后感3篇《王安石改诗》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古代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诗》。
读完后我受益非浅。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学家、。
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也还是北宋的大诗人。
但在一次改诗时出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一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
”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很可笑。
自言自语道:“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狗又怎么能我在花中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己以为很好了,其实改错了。
原来那位文人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明月叫出的声音很动听,还有一种虫叫作“黄犬”,黄犬常在花之中飞来飞去。
王安石不了解情况所以改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
时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写出很多好的作品来。
《王安石改诗》读后感2王安石是宋代大诗人,他对诗作中的每一个字眼都精雕细琢,反复推敲,就如《王安石改诗》这篇文章中所讲的。
文章主要记叙了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反复修改了十多次才确定了用字。
对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字眼,也许我们不会浪费甚多时间,敷衍一下就可以了,反正大致意思就是那样。
但对于王安石来说就不一样了——虽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字眼,但也要精雕细琢,反复推敲,要让每一个字都完美无憾,才能达到应有的意境。
生活中有些细节,我们注意到了吗?“细节决定成败。
生活中处处需要留心,处处都是细节。
虽说“人无完人”,但毕竟“不完美”的人的程度已是不同的——“接近完美”or“接近不完美”。
“接近完美”的人几乎会注意到每一个可见而又微小的细节。
比如我们班有个同学,他是每一个细节都要扣到完美的人——字不好看,练!英语发音不标准,朗读!作文语言表达不生动,积累练习!……总之每一项都得精益求精。
但一天只有24小时,除了学习时间、吃饭、睡觉时间,所剩时间不到四分之一。
在这四分之一的时间里,你要休息,剩下的时间更是一瞬即过。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啦。
开篇一首诗说道:“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是奉劝世人“虚已下人,勿得自满”的。
于是有王安石三难苏东坡之故事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宋神宗时,有一位:吟诗作赋般般会,打诨猜谜件件精。
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颜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户晓的苏东坡。
他天资聪明,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
他一举成名,官拜翰林学士。
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常讥诮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书房正写一首《咏菊》诗。
刚写了两句,忽闻家人来说,外任刚回的苏东坡前来拜访。
王安石闻言,知道苏东坡恃傲难改,有意留下后两句嘱咐了家人,就躲进内帐。
苏东坡来到书房,家人告诉他让他在此等候。
家人去给苏东坡倒水。
苏东坡感到自己在书房无聊,就在房里扫了一眼,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墨毫,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
这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说道,写了些什么,胡说八道。
一年四季之花,黄花即菊花,开在深秋,性属火,唯敢和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真是错误。
由诗兴所发,不能控制,举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也写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
欲把此稿丢掉吧,又怕宰相前来找。
正在这时,王安石从屏风后边出来。
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唤家人问说是苏东坡所续。
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
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过皇帝将苏东坡发放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明知又惹着了宰相王安石,被发放,无奈。
临走时,王安石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
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
任满回时,务必给老夫取三峡之中峡之水,用于熬药。
王安石改诗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王安石改诗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让我们想到了以下几点:
1. 文学创作需要精益求精。
王安石在修改自己的诗作时,不厌其烦,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我们在文学创作或者任何其他工作中都应该学习的。
2. 诗人要深入生活。
王安石在写诗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且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这需要诗人具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
只有对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才能创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3. 创作要注重细节。
王安石在改诗的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包括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
这体现了他在创作中严谨的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
只有注重细节,才能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4. 创作需要灵感。
王安石在写诗时,能够迅速找到灵感,并且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需要诗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同时也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5. 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王安石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
这使得他的作品能够不断创新、进步。
学习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在文学或其他领域不断进步。
总之,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精益求精、深入生活、注重细节、有灵感、不断学习的态度和精神。
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
《邵伯温.苏轼见王安石》阅读练习
《邵伯温.苏轼见王安石》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问之。
神宗欲以子瞻为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
子瞻益论事无讳,拟廷试策献万言书,论时政甚切,介甫滋不悦子瞻,子瞻外补官。
中丞李定,介甫客也。
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恶之。
定以为恨劾子赡作诗谤讪子赡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
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
”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日事也。
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
”介甫色定,曰:“姑言之。
”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盖介甫尝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也。
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
(选自邵伯温《邵氏见闻录》)(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B.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C.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D.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甫与子瞻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的字,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大宋神宗皇帝在位时,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学土,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
苏轼少小博学,聪颖绝顶,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风流倜傥,敏捷多思。
经过殿试,一举成名,当了翰林院学士,做了宰相王安石的学生。
王安石非常器重苏轼的博学多识。
当时。
王安石正在编写《字说》一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论起东坡的“坡”字,王安石就说“坡”字的意思是“土之皮”。
东坡失声笑道:“如果像老太师说的那样,那么‘滑’字的意思一定是‘水的骨头’喽?”讥讽之情溢于言表。
又有一天,王安石又解释“鲵”字,认为“鲵”字是“从鱼从儿”,合起来应该是“鱼子”,如此类推,那么4匹马拉的车叫“驷”,天生的虫叫“蚕”。
苏东坡再二次讥讽道:“9个鸟合在一起叫做‘鸠’,您知道不知道这还有一个典故?”王安石信以为真,让他快快讲来。
东坡笑着说:“《诗经》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亏’,也就是说,7个小鸣鸠,再加上它们的爸爸妈妈,不就是9个鸟了吗!”王安石一时语塞。
从此以后,王安石就不喜欢苏轼,认为他轻薄,自以为是,便找了一个机会,把苏轼贬调到湖州当刺史。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东坡在湖州不觉已是3年。
按照大宋王朝官制,3年期满,要回京城等候朝廷的重新差遣。
苏东坡于是打点行装,来到京城,住在大相国寺内。
东坡一想,被贬到湖州3年,是因为自己得罪了王安石,如今在朝廷差遣之前,应该去看一看他。
便吩咐手下人备上礼品,骑马直向王安石的丞相府而来。
离丞相府还有一箭之地,东坡就下马步行,以示尊敬。
来到丞相府门,掌管门房的很多官吏多是东坡旧时相识,因此纷纷站起迎接,东坡也不谦让,举手问道:“列位,老太师在堂上不在?”守门官吏上前答道:“老太师正在午睡。
请你先到东书房用茶。
”这东书房就是王安石的外书房,大凡学生及亲朋好友来访,都到这里等候。
东坡也不客气,径自一人来到书房,只见四壁书橱都用锁锁上,几案上只有笔砚,没有其他的东西,东坡打开砚匣,看了砚池,只见一块绿颜色的端砚,玲珑剔透,晶莹无比,实在是一块难得的宝砚。
诗词趣话之东坡戏安石
诗词趣话之东坡戏安石
苏轼与王安石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们两人同朝为官却政见不同,私下里经常耍贫斗嘴,互相取笑,闹出了不少有趣的事。
王安石刚刚仿照郑玄的《说文解字》写了一本叫《字说》的书,苏轼特地留意,跳出了书中望文生义的许多笑话,准备戏弄一下王安石。
一天,这两人一起下朝回家。
苏轼就问王安石:“牛的形体比鹿的形体大,为何‘犇’字表示的意思却比‘麤’慢呢?”王安石悻悻无言,不知怎么回答。
“以竹鞭马曰‘笃’,以竹鞭犬曰‘笑’结束的太有趣了,”苏轼接着说,“不知‘坡’字怎么讲。
”王安石说:“坡者,土之皮也。
”苏轼又说:“那么,‘滑’字就可解释成水之骨。
”王安石这才知道中计了。
王安石心想,我也来考考你,便说:“以子瞻之意,‘鸠’字为何从‘九’”。
苏轼略一思忖,笑嘻嘻的说:“不闻《诗经》有曰:‘鸣鸠在桑,其子七兮’。
连爷带娘,恰是九个。
”王安石只好甘拜下风,哑口无言。
一日,苏轼、王安石与许多官员一起喝酒。
有人提意,行酒令必以两卦名证一故事,否则罚酒。
众人纷纷行酒令,“孟尝门下客,《大有》、《同人》”;“光武兵渡淗(音ju)沱河,《既济》、《未济》”;“刘宽婢污朝衣,《家人》、《小过》”。
轮到苏轼了,苏轼端起酒杯说:“牛僧孺父子犯罪,先斩《小畜》,后斩《大畜》。
”大家听后,哈哈大笑。
原来,在座诸人中,只有王安石是父子二人在座。
看来王安石的哑巴亏是吃定了。
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黄山头镇北宫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黄山头镇北宫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苏东坡改错
苏东坡改错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私交不错,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
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只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其中的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
颇为自负的苏东坡看后,心中感到好笑,认为在秋天开放的菊花(黄花)怎么会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金黄的花瓣?于是,他提笔在诗旁续写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告诉王安石:你弄错了,秋天的菊花被风吹落,不可能像春花一样满地金黄。
后来,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里说:这个苏东坡真是少见多怪!见识短浅呀!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
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
此时的苏东坡想起自己妄续王安石的诗诗,深感自己见识浅陋,惭愧难当。
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
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初中语文《黄州菊花满地金》阅读答案
初中语文《黄州菊花满地金》阅读答案年级:姓名:《黄州菊花满地金》阅读答案一天,苏轼到王安石家(做作)客,正巧王安石有事,苏轼就在书房等了一会。
他忽然看到书桌上有一张折叠的诗稿,上面是一首只写了开头两句的咏菊诗,一看就知道是王安石的手笔。
这两句诗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后(悄悄暗暗)发笑,心想:人们都说菊花不畏严寒,怎么会西风一吹就落下花瓣来呢?苏轼自以为才华过人,忍不住在纸上写下这样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他还特意把“仔细吟”三个字放大,然后微笑着看了一遍,(悄悄暗暗)地不辞而别。
后来,苏轼因政治上遭受失败,被贬到黄州(做作)官。
第二年重阳过后,连日大风,风息以后,苏轼约了好友到后院赏菊。
只见后院里像天女散过花一样,到处是金黄的菊花瓣,满地铺金。
苏轼顿时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回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后来苏轼回京时还当面向王安石赔了礼,认了错,感了谢。
1.在短文括号处选择正确的字、词,用“__”标出。
2.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成语。
(1)不告别就离开。
(2)形容受惊愣住的样子。
3.回答问题。
(1)“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这里的“西风”指的是____;“黄花”指的是____。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读了短文,你觉得文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做暗暗悄悄做2.(1)不辞而别(2)目瞪口呆3.(1)秋风菊花提示: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诗意。
(2)知错就改。
王安石改诗的故事
王安石改诗的故事王安石改诗的故事《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一首诗,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字、词、句进行精心地锤炼方可成就。
王安石手迹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所作,写好后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为这首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诗击节赏叹。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天来到时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机极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极其传神、富有动感的图画,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
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发现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处进行过修改,其中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绿”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来在一旁写了“不好”两字,又改“到”为“过”,大概是觉得“过”仍嫌死板,复又改为“入”字,但“入”字显然也不称心,又再次被改为“满”字,“满”字当然没有“绿”字好,最后还是被改掉了。
可以想见,在这张涂得乱七八糟的诗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王安石的诗南北朝诗人王籍的一首作品《入若耶溪》,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首作品是创作于王籍任职湘东王参军时期,那时候作者游会稽若耶溪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作品。
若耶溪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王籍看到这个美景后久久不能忘怀,人生在世,碌碌仕途,有这么优美的风景不懂得欣赏,顿时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厌倦,有了归隐之心,于是创作了这首作品,表明向往归隐生活。
王安石在文坛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话说一日王安石看见这首作品,认为这两句字用的不是很贴切,于是就将其鸟鸣山更幽改成了一鸟不鸣伤更幽,还将这具诗加入了他的作品《钟山绝句》中。
他的好友黄庭坚拜访王安石,两人相谈甚欢,王安石还将新作拿给好友看,黄庭坚看完后对作品只有四个字:点金成铁。
苏东坡看不起王安石,王安石给他出了两道题,苏东坡甘拜下风
苏东坡看不起王安石,王安石给他出了两道题,苏东坡甘拜下风话说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为相,苏东坡是翰林学士,两人同样文采风流。
俗话说得好,文人相轻,由于王安石被苏东坡老爸苏洵斥为“大奸大恶之徒”,所以苏东坡也看不惯老王,抽冷子就要讽刺老王一下。
当然老王也是一颗臭鸡蛋,被人有空子可钻。
王安石写了一本书,名叫《字说》,顾名思义,就是解读每个汉字意思的。
有的字解得还行,有的字就解得特别不靠谱。
比如苏东坡的坡字,他就给解读为“坡乃土之皮。
”苏东坡一看乐了,照你这么说,“滑乃水之骨也。
”其实苏东坡也是故意抬杠,坡字和滑字还是有点区别的。
有一天,一帮文人坐在一起研讨学问,王安石又在信口雌黄,鲵字,从鱼从儿,就是鱼的儿子。
蚕字,从天从虫,就是天生之虫。
在座大多唯诺附和,只有苏东坡忍不住了,苏东坡给自己一生的定义是“不合时宜”,也就是看啥都不顺眼,融不到圈子里。
站起来说,我向您请教一个字,鸠字九鸟,啥意思?王安石这个字还真没研究过,就问,你怎么理解的?苏东坡说,《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
连娘带爷,共是九个。
在座哄堂大笑,王安石嘿然不对,心里恨得咬牙,第二天就把苏东坡发配为湖州刺史。
当然,王安石发配苏东坡的深层原因是两人政见不合,苏东坡反对王安石搞变法。
苏东坡干了三年湖州刺史,回京述职,心想我曾经得罪过王安石,现在回来了,赶紧去搞搞关系。
来到王安石府上,王安石不在,王安石管家在书房接待。
管家倒了茶,走了,苏东坡满书房转悠,看到王安石书桌上写了一首《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一看乐了,这个老王,满口胡柴。
西风是秋风,菊花最为耐霜,怎么会吹落?于是手贱,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了之后,生怕王安石回来面子上不好看,再次得罪王安石,赶紧撒丫子溜了。
王安石回来一看,果然大怒,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早上朝,我让他削职为民。
骂了几句气话,心说,我要是这么做,显得我肚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苏轼、王安石改诗趣谈
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
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因此才会有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苏东坡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
于是他按照原韵,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的观察不够全面。
后来二人因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到黄州。
苏东坡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东坡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
这时才懂得了当初批错了王安石,认为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苏东坡得出错误结论不是不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他所见的局部事实为依据,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这充分说明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二、王荆公误改明月诗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他虽然讨厌苏东坡给他乱续诗,但有一次,他在给别人改诗的时候,也出现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的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
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十分可笑。
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又怎能卧在花心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以为改得很好,实际上改错了。
原来,诗作者的家乡有一种小鸟叫“明月”,它叫的声音婉转动听;还有一种昆虫,叫作“黄犬”,它常在花间草丛中飞来飞去。
王安石不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结果改错
了。
看来只有注意调查研究,才不致于因为主观猜想而闹出笑话来。
在这里,王荆公犯了和苏学士一样的错误。
三、王荆公拙改鸟鸣诗
南北朝的诗人王籍在他的一首《入若邪溪》的五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
宋朝的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
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王安石的改动,所以弄巧成拙、点金成铁,就在于他只看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而不懂二者的统一。
假若山中人欢马叫,鼓炮齐鸣,就不会有蝉噪和鸟鸣了。
而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优秀的传统艺术手法,便是善于巧妙地揭示这种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