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阻断

目录
• 引言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措施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评价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挑战与前景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 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母 婴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
阻断HBV母婴传播对于预防和 控制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孕期管理
抗病毒治疗
对于高病毒载量的孕妇, 可在孕晚期使用抗病毒药 物,以降低病毒载量,提 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肝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孕妇肝功能,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肝功能异常。
胎儿监测
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 的胎儿异常。
分娩期及产褥期管理
01
分娩方式选择
0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 断的挑战与前景
面临的挑战
母婴传播机制复杂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涉及多种因素,如病毒载量、母亲免疫状 态、分娩方式等,使得阻断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变得复杂。
缺乏有效药物
目前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药物选择有限,且疗效不稳定, 给阻断工作带来困难。
社会认知度不足
公众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危害的认知度不足,导致预防措 施的普及和实施受到阻碍。
社会经济负担
乙型肝炎的治疗和管理需 要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和社 会经济成本,对家庭和社 会造成沉重负担。
0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 径
宫内感染
胎盘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过胎 盘从母体传播给胎儿,尤其是在 母体病毒载量高时,传播风险增 加。
母婴血液交换
在妊娠期间,母体和胎儿之间存 在血液交换,若母体血液中HBV 含量高,则易导致胎儿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研究现状

,
主 要 侵 犯 肝 脏 ,但 是 , 目
警和 前 在 肝 外 许 多 组 织 和 细 胞 中 已 经 发 现 了H B V 核 酸 及 其 相 关 H B V - 成 D N A 量 水 平 越 亭 , 皂 内 譬 染 机 率 越 。 。 导 苎 犁 抗原 。 H B V 侵 入P B M C 的 机 制, 可 能 也 是由 靶 细 胞 上的
世 界最新 医学信息 文摘 2 0 1 3年第 1 3卷第 7期
・
2 8 7
公 共卫 生 与卫 生 防疫 ・
乙型肝炎病 毒母 婴传 播及 其预 防 的研究现状
米克 热木 ・阿布都热依木
( 新 疆喀什卫生学校 ,新疆 喀什 8 4 4 0 0 0)
摘 要 :HB V 母 婴 传 播 的 方 式 有 3种 : 宫 内感 染 、 产 时 传 播 7 2 . 产 后 传 播 。 对 于 后 两 种 传 播 方 式 现 运 用 乙肝 疫 苗和 乙肝 免 疫 球 蛋 白 已基 本 可 以 阻 断 ,但 对 宫 内的 HB V 传 播 , 目前 的预 防 措 施 难 以奏 效 。 大 多数 人 认 为 HB V 宫 内 感 染 的 途
. 、
鲁 呈 素 。 此 外 , 先 兆 流 产 与 先 兆 早 产 也 是 H B V 宫 内 感 染 的 4 I I
H B v宫内感染的狳径
HB V可 以感染 胎 盘组 织 ,通 过 细胞 转 移 的形式 实 现母 婴 的 传 播 ,母 血 HB V首先 经 绒 毛 间隙 和 / 或感 染蜕 膜 细胞 ,然 后 感染 相 邻 的绒 毛 ,并进 一 步侵 袭 绒 毛胎 儿 毛 细血 管 内皮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策略和病毒变异与阻断失败关系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策略和病毒变异与阻断失败关系的研究背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主要传播方式及造成HBV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即使给予婴儿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主动-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仍有10%左右母亲所生婴儿发生HBV感染。
研究HBV MTCT阻断机制、明确MTCT阻断失败原因、探索及不断完善阻断策略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母亲高病毒血症逐渐被证实是引起HBV MTCT 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为降低母体HBV DNA载量,有研究提出妊娠期给予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A)抗病毒治疗的建议。
妊娠期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在妊娠期出现肝功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进入HBV感染免疫清除期,需要随时治疗;另一种情况是肝功能正常的HBV携带者在妊娠末期应用抗病毒药物来阻断HBV MTCT。
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究竟能不能降低HBV MTCT的比例,药物对于胎儿的影响及安全性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而对于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孕妇来说,抗病毒治疗究竟能不能起效,NA的干预能不能引起肝脏炎症的激活尚不清楚,大量研究都建议产后1-3个月停药,但是患者能不能哺乳,究竟什么时候停药更合适、更安全,免疫耐受期的治疗能不能增加病毒突变产生对NA的耐药等,这些问题都没有一致答案,临床上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因为HBV复制过程中所需的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HBV基因异质性广泛存在,其中研究较多的是S基因变异对MTCT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摘要】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一直被作为临床研究重点,虽然目前已经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但是有部分争议性问题还需进行解决。
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宫内感染机制问题等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发展现状;争议性问题【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230-0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一种常见的病源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90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在2000万例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均能实现传播,其中母婴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则是一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率的预防措施,其预防效果较高,感染预防的失败率在10%以下,但在失败原因、阻断方案方面还是存在一系列待解决问题。
因此,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和争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详细研究过程如下:1.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现状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主要是在患者分娩前、分娩时及分娩后这三段时期分别实施一定的措施,以达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的。
分娩前:处于分娩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通过血液、胎盘等途径致使胎儿宫内感染,而宫内感染检出率则在10-40%之间。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娩前阻断,目前临床上常在高病毒载量(HBV_DNA>106IU/mL)孕妇的孕中期开始,使用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进行阻断治疗,以此来降低孕妇体内HBV-DNA载量,从而控制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
分娩时:分娩过程中,如果因受外力而导致胎儿的皮肤或黏膜受到损伤时,这时母血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便会通过损伤部位进入胎儿体内,此外,如果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母血、阴道分泌物等,同样会导致胎儿感染。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V1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V1
正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乙肝母婴阻断工作逐渐得到重视。
然而,仍存
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一、宣传力度不够,知晓率偏低
目前,一些地区和人群对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够,
甚至存在误解,如“孕期感染乙肝毒菌是否可以治疗”等问题,致使
该群体缺乏及时阻断措施。
因此,需要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
教育工作,提高知晓率,同时特别针对涉及误解的问题进行解答和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
二、孕期筛查效果不理想
早期乙肝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孕期筛查
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一些地方由于医疗技术水平不高、检
测方法陈旧等因素导致孕期筛查效果不理想,致使漏诊和误诊率上升。
建议政府和医疗机构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
检测设备,以提高孕期筛查的准确性。
三、阻断措施不充分,孕妇难以遵守
对于乙肝孕妇,目前的阻断措施包括HBIG免疫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注射、乙肝疫苗接种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某些原因,这些
措施并未能得到充分的执行。
因此,应当针对不同的孕妇情况,制定
具体的阻断方案,确保措施得以充分贯彻,并对孕妇进行详细的讲解
和指导,提高她们的遵守度。
综上,当前乙肝母婴阻断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展,但仍存
在上述问题。
加强针对性、科学合理的阻断策略的制定及实施、提高筛查准确性、确保阻断措施的充分执行等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效果的关键。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研究进展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以导致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它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目前最为广泛、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母婴传播已经占乙型肝炎感染的50%以上,已经是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途径,目前通过主被动免疫阻断方法已大大降低了婴儿HBV感染,但仍然有3%~13%婴儿遭到免疫失败,成为慢性HBV携带者。
因此,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临床应用,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阻断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以导致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它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目前最为广泛、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2]。
据报道,母婴传播已经占乙型肝炎感染的50%以上,已经是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途径[3],目前通过主被动免疫阻断方法已大大降低了婴儿HBV感染,但仍然有3%~13%婴儿遭到免疫失败,成为慢性HBV 携带者[4]。
因此,研究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相关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更多方法来共同阻断HBV母婴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最为有效的方法。
1 当前新生儿HBV感染状况根据张春丽等报道该地HBV 母婴传播率为1.69%,学龄前儿童96.54%的HBV感染来自母婴传播[5]。
据报道,新生儿出生后若不及时采取免疫阻断措施,婴儿在围产期感染HBV的危险性HBsAg单阳性母亲为5%~20%,而HBsAg 和HBeAg双阳性母亲可达70%~90%[6]。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及机制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途径有:宫内感染、产程感染和接触感染。
母婴阻断工作总结与计划

一、工作总结1. 工作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母婴阻断工作,旨在预防和减少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病在母婴之间的传播。
通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母婴阻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工作成果(1)提高了孕产妇对母婴阻断工作的认识,普及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2)完善了母婴阻断工作机制,加强了相关部门的协作。
(3)提高了母婴阻断工作的服务质量,降低了传染病母婴传播率。
(4)推动了母婴阻断工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3. 存在的问题(1)部分地区母婴阻断工作宣传力度不足,孕产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
(2)部分地区母婴阻断工作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部分地区母婴阻断工作与临床医疗相结合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
二、工作计划1. 工作目标(1)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对母婴阻断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2)优化母婴阻断工作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协作。
(3)提高母婴阻断工作的服务质量,降低传染病母婴传播率。
2. 工作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母婴阻断知识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社区宣传等,普及母婴阻断知识,提高孕产妇对母婴阻断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母婴阻断工作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孕产妇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3)加强部门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卫生健康、计划生育、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母婴阻断工作。
(4)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定期组织母婴阻断工作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母婴阻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5)完善政策法规,保障母婴阻断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母婴阻断工作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母婴阻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 工作时间安排(1)2024年第一季度:开展母婴阻断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孕产妇对母婴阻断工作的认识。
(2)2024年第二季度:加强母婴阻断工作资源整合,提高服务质量。
母婴阻断整改报告

母婴阻断整改报告
一、母婴阻断问题概述
母婴阻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可能与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也可能与怀孕期间的情绪及心理状况有关。
它可以表现为孕妇对自己以及
家人的抵触、害怕、厌恶、拒绝或排斥等,婴儿可能受到对它的冷漠、漠
视或无动于衷。
这种行为会对母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婴儿的发育和
心理发展,影响孕妈妈的精神健康,甚至影响家庭的稳定。
二、母婴阻断的主要原因
1、社会经济环境不稳定:家庭收入低、家庭矛盾多、孕期出现经济
压力等都会影响孕妈妈的心理状态,使其产生抵触、拒绝婴儿的情绪,从
而形成母婴阻断。
2、怀孕期间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孕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差,如出现
抑郁、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容易形成抵触、拒绝婴儿的心理,从而产
生母婴阻断。
3、家庭缺乏亲子互动:家庭缺乏关于亲子沟通和互动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导致母婴阻断。
三、母婴阻断的整改措施
1、加强孕期精神卫生:做好孕期情绪管理,控制和释放情绪,减少
因情绪失控而形成的母婴阻断。
2、加强家庭的抚养教育:家庭可以进行正确的抚养教育,让母亲有
信心、有爱心。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阻断

妊娠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LdT后对胎儿宫内感染阻断作用 治疗前两组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分娩前治疗组孕妇血 清HBV DNA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阳性率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7月龄时血清HBsAg阳性率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3、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用于治疗孕妇慢性HBV感染
已经有较长历史,但迄今还未见到拉米夫定相关生殖毒性和胚胎 毒性临床报道。
4、其它抗病毒药(ETV、 ADV、干扰素)不主张在妊娠前6个
月以及妊娠任何时期采取ETV、ADV或干扰素类药品治疗HBV感 染孕妇,也不主张采取这3种药品预防母婴传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阻断
第1页
一、引言 二、非特异性预防治疗方法
三、特异性预防治疗方法 四、母婴传输阻断方式选择
五、评价疗效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阻断
第2页
一、引言
母婴传输是HBV感染主要路径,在我国,30%~50%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是经过母婴传输路径感染,阻断母婴传输是控制 我国乙肝流行关键伎俩
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药品——乙型肝炎主流药品 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药品——基础处理自然状态下急性乙型 肝炎慢性化倾向问题——8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过程趋向稳 定和逆转。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阻断
第9页
(一)免疫预防与治疗
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经母婴传输造成婴儿HBV感 染概率分别约为90%和40%。
医学专题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 HBV宫内感染(gǎnrǎn)可造成特异性刺激时抗原 提呈细胞和Th1、Th2型细胞因子反应均呈 低下。而Th1型细胞因子低下使机体不能清 除病毒,Th2细胞因子低下与使机体对乙肝 疫苗的无应答、不能产生抗-HBs。
• 宫内传播是导致婴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 败的主要原因。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合免疫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有明显下降趋势。
• 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引起的乙肝有上升趋势。
•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 术等应引起关注。
• 不良生活方式: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公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不容忽视。
• 性接触传播: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多个性伴侣者,其 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第六页,共四十四页。
HBsAg
HBV血清 标志 (xuèqīn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HBsAg+:HBV感染的标志,由于HBsAg常与HBV同时存在(cúnzài), 故认为是传染性标志之一。
HBsAg+ 和HBeAg+:传染性强 HBsAg+和HBeAg+和DNA(+):传染性最强
第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乙肝父婴传播(chuánbō)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作者:袁平戈来源:《肝博士》 2014年第1期袁平戈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意义重大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HBV携带者人数达1.2亿,通过10多年大规摸的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慢性HBV携带者目前已下降到9300万人。
在慢性HBV携带者中至少有1/3是通过母婴传播而造成的,目前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我国目前育龄妇女HBV感染率仍高达8.16%(普通人群为7.18%),约有170万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其所生新生儿40%左右可被感染,若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均阳性,其所生新生儿感染HBV的机会可达90%以上。
反之,如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阳性、HBsAg阴性、HBV DNA阴性或低水平、HBsAg低滴度,新生儿被感染的机会相对少,约为10%~15%。
HBV母婴传播的途径:(1)?宫内感染,约占10%。
HBV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对引产胎儿肝脏或血液的HBV感染标志物检出率可达40%;(2)?产时传播,约占80%。
分娩时经产道新生儿接触或吸吞入含HBV的血液、羊水或分泌物等所致;(3)?产后传播,约占10%。
出生后通过接触母亲唾液、母乳喂养和其他生活上的密切接触而传播。
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其HBV DNA水平高低,甚至是“阴性”,其新生儿如不采取免疫预防,均有感染的可能性。
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BV的新生儿,大约90%~95%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25%的患者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所以母婴传播的阻断意义十分重大。
二、妊娠与慢性HBV感染互相影响妊娠可加重肝脏负担:妊娠期母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肝脏血流量在正常人,占心脏排血量35%,妊娠后全身其他地方血流量增加,肝脏血流量降到28%。
又如新陈代谢旺盛、营养消耗增加;妊娠期母体产生大量的性激素需要在肝脏内代谢、灭活,胎儿的代谢和解毒作用也要依靠母体肝脏完成,这些均加重了肝脏负担。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乙肝母婴阻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一、乙肝母婴阻断现状目前,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有了许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以下是目前乙肝母婴阻断的现状:1. 政策措施得到推广: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各地相关政策已经得到推广。
2. 宣传与设施完善:各地卫生宣传和服务机构已开展了乙肝母婴阻断宣传,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与追踪服务机构,为孕妇和新生儿提供了定期检测和及时干预等服务。
3. 检测覆盖率较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等都是检测乙肝母婴阻断的检测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面向辖区内的孕妇提供免费检测。
二、乙肝母婴阻断存在的问题虽然,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有了许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宣传不到位:部分孕妇和新生儿家庭缺乏关于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的知识,缺乏及时的干预和预防。
2. 检测质量不高:在某些地区,一些医疗机构的乙肝母婴阻断检测质量不高。
有时会出现潜在的假阴性结果,误导了孕妇对自身健康情况的判断。
3. 医保政策不完善:部分地区医保政策没有将乙肝母婴阻断涵盖进去,孕妇在检测等方面需要自费,给一部分孕妇带来了经济负担。
三、乙肝母婴阻断问题解决方法为解决乙肝母婴阻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宣传全面系统:要加强对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宣传教育。
对于乙肝的基础知识、疫苗接种、检测、妊娠期出现乙肝症状应采取的及时干预等方面,要及时宣传全面系统的文章或视频。
2. 加强检测管理:提高对相关机构的检测质量管理,降低假阴性率。
加强检测组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检测技能,维护检测质量。
3. 完善医保政策:加强乙肝母婴阻断工作的医保政策,使更多的孕妇和新生儿受益,解决需要自费的问题,减轻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乙肝母婴阻断工作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政策,宣传和检测方面的加强,以及医保政策的完善等措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最终实现乙肝母婴阻断的目标。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干预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干预【摘要】乙肝母婴传播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婴儿和孩子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从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重要性和现状入手,分析了乙肝妈妈的保健措施、产妇的防护方法以及婴儿的预防措施。
讨论了健康教育在乙肝阻断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对阻断效果的评估。
结论部分进一步强调了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健康教育在此方面的有效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则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肝母婴传播。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希望可以实现乙肝母婴传播的完全阻断,保障儿童和家庭的健康。
【关键词】乙肝母婴传播阻断, 健康教育, 保健措施, 预防措施, 效果评估, 重要性, 有效性, 发展方向, 乙肝婴儿, 乙肝阻断, 乙肝产妇, 安全措施, 防护方法, 教育干预.1. 引言1.1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重要性乙肝母婴传播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感染乙肝病母亲而传播给新生儿,导致婴儿患上乙型肝炎。
乙肝母婴传播不仅会给婴儿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后续治疗和护理的成本。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可以有效降低婴儿患上乙型肝炎的风险,保护婴儿的健康。
通过适当的保健措施和防护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提高婴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也是乙肝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乙肝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有效减少乙肝传播的风险,促进全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对于保护婴儿的健康、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和推动乙肝防控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共同努力实现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阻断。
1.2 乙肝母婴传播现状乙肝母婴传播现状:目前,乙肝母婴传播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超过50万名婴儿因乙肝母婴传播而感染乙肝病毒,这给母婴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国内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现状及今后需完善的工作

国内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现状及今后需完善的工作摘要】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多发病,中国更是高发区域。
在现今对乙型肝炎的直接治疗措施不是十分理想的情况下,预防的主要手段:乙肝疫苗的接种、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其效果已十分明显。
特别是联合使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乙肝疫苗来阻断出生前乙肝的垂直传播,其有效率在80%以上。
对于近20%的阻断失败的原因,本文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明确原因需完善的检测工作。
同时从理论上提出改变感染乙肝的孕妇使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的的方式,推迟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时间是否对阻断垂直传播的效果更好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阻断乙肝垂直传播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使用方式和时间【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43-01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简称乙肝。
中国是乙肝的高发区域。
由于该病在几十年前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不十分理想,加上乙肝有慢性化迁延化,再可转化成肝硬化、肝癌的可能,以及有文献报导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中国有十分之一的人感染或感染过乙肝,人们对乙肝几乎到谈虎色变的地步;至使人们在招工就业,甚至谈恋爱时都将它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进行考察检验。
近年来,由于对乙肝的检测手段以及治疗预防措施的不断改进,使人们对于乙肝有了新的认识:1、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隐性感染乙肝会在短期内自愈,他们仅仅是庞大乙肝感染人群的过客。
2、出生前的垂直传播是乙肝慢性化迁延化的主要传播途径。
3、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重组乙肝疫苗的联合运用使乙肝的垂直传播阻断了90%以上。
这些认识的更新,使得我们已经将乙肝的检查从常规体检项目中剔除,成了人们自愿检测项目。
所以现在医务人员最关心的是如何尽可能的完全阻断乙肝的出生前的垂直传播。
不少文献对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的运用来阻断乙肝的垂直传播效果进行了肯定的报导[1-9],其阻断有效率在83%到97%之间。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成就与挑战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成就与挑战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孕妇将病毒传给其子女,即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 HBV 感染的主要原因。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 HBV 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在各级政府重视下,经广大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努力,我国绝大部分新生儿第 1 针疫苗及时接种率 >90%,控制 HBV 感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何进一步减少 HBV 母婴传播仍存在挑战。
一、成就1. 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 孕妇和育龄妇女 HBsAg 阳性率的下降3. 普通儿童人群 HBsAg 阳性率下降4. 高危儿童 HBsAg 阳性率下降5. 不恰当的预防措施得到逐步纠正孕晚期采用 HBIG 方法不可减少母婴传播,大部分医务人员已不再采用孕晚期孕妇使用 HBIG 预防母婴传播。
二、挑战尽管我国普通人群 HBsAg 阳性率已降至 7.18%,1-5 岁阳性率已降为 1%。
但我国儿童 HBsAg 阳性率仍有下降空间。
我国 HBsAg 阳性母亲的儿童发生感染的重要原因是预防措施落实不当。
为进一步减少感染高危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母婴传播,特别是预防 HBeAg 阳性母亲的母婴传播,我们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进一步普及正确预防 HBV 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2. 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预防措施的落实我国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 HBsAg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预防措施落实较好,而农村和边远地区欠佳。
3. 进一步完善早产儿和新生儿患病者的预防接种临床上普遍存在因担心引起早产儿或患病新生儿不良反应而延迟使用 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情况。
研究显示,影响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早产或新生儿疾患,部分免疫预防失败的感染儿童,是因为早产或新生儿疾患而没有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甚至没有注射 HBIG。
因此,需加强对这部分感染高危新生儿的正确预防接种。
我国指南已经明确针对这部分高危新生儿的详细预防接种方法。
HBIG 除了非常罕见的轻微过敏外,几乎无不良反应,无论是早产儿还是患病新生儿,均可使用。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
李晓霞;张启祥;熊伟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7(10)6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母婴垂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通过主被动联合免疫预防
措施的普遍实施,HBV的母婴阻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5%~10%的失败率,因此在阻断方案、失败原因、相关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分娩前、分娩时、分娩后各个阶段对目前乙肝母婴阻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李晓霞;张启祥;熊伟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
【相关文献】
1.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共识与争议
2.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母婴阻断1月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模式及临床意义
3.母婴阻断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
播的观察分析4.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研究现状与争议5.替诺福韦酯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研究进展刘青禧【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04(026)003【摘要】据估计 ,全世界大约有 3亿多HBsAg携带者〔1〕。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 ,现症慢性乙肝病人 1 2 0 0万 ,每年乙肝病人净增 1 30万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平均 1 0 % ,HBV感染率 5 0 %以上。
且此病起病隐袭 ,部分病人转为慢性 ,少数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 ,甚至原发性肝癌。
我国每年因肝病而死亡约30万 ,其中 1 / 2系肝癌 ,给我国造成人才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因而病毒性肝炎尤其乙型肝炎的防治极为重要〔2〕。
每年新发病人中 35 %~ 4 0 %是由于围产期传播造成的〔3〕。
如果不是实施乙肝疫苗接种 ,HBsAg单阳性母亲的婴儿约 4 0 %在半年内出现HBsAg阳性 ,而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HBV感染率高达 95 %以上 ,且大部分在分娩过程中感染 ,1 0 %~ 2 0 %以下可能系宫内感染。
这些婴儿多变为慢性HBV感染 ,形成新的传染源。
目前对HBV 感染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以国内外公认治疗HBV感染较为有效的干扰素为例 ,用HBeAg和HBVDNA阴转作为疗效标准 ,近期疗效约 30 %~ 5 0 % ,治疗结束后1...【总页数】3页(P374-376)【作者】刘青禧【作者单位】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柳州,54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研究进展 [J], 周洁莉;郑九生2.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罗柳金; 吴建锋; 黎福银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实践、指南与争鸣 [J], 陈天艳;赵英仁4.分娩方式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相关性研究 [J], 张小兰;陈晓艳;汤素文5.重庆市渝北区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谌丽妃;喻林玲;刘晓;李迎丽;谭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20T14:22:27.3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9期作者:吴小兰
[导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一种常见的病源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9000万例。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感染科重庆 401220)
【摘要】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一直被作为临床研究重点,虽然目前已经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但是有部分争议性问题还需进行解决。
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宫内感染机制问题等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发展现状;争议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230-0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一种常见的病源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90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在2000万例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均能实现传播,其中母婴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则是一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率的预防措施,其预防效果较高,感染预防的失败率在10%以下,但在失败原因、阻断方案方面还是存在一系列待解决问题。
因此,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和争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详细研究过程如下:
1.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现状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主要是在患者分娩前、分娩时及分娩后这三段时期分别实施一定的措施,以达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的。
分娩前:处于分娩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通过血液、胎盘等途径致使胎儿宫内感染,而宫内感染检出率则在10-40%之间。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娩前阻断,目前临床上常在高病毒载量(HBV_DNA>106IU/mL)孕妇的孕中期开始,使用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进行阻断治疗,以此来降低孕妇体内HBV-DNA载量,从而控制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
分娩时:分娩过程中,如果因受外力而导致胎儿的皮肤或黏膜受到损伤时,这时母血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便会通过损伤部位进入胎儿体内,此外,如果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母血、阴道分泌物等,同样会导致胎儿感染。
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应该保证胎儿不受损伤,并避免胎儿与母血、阴道分泌物等物质相接触;因此,是否需要剖宫产来降低胎儿乙肝感染率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分娩后:母婴之间的接触过于亲密、母乳喂养等同样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进行传播,因此临床上常采用产后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这一措施在母婴阻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针对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在其出生后的12-24小时内注射剂量大于100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此后方可再进行母乳喂养。
另外,在其他不同部位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剂量为10μg,在1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接种,这种方法可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进行有效阻断。
2.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争议性问题
2.1 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
以往在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诊断时,常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来确定。
部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产出的婴儿,经主被动免疫阻断后,婴儿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血清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则表明母婴阻断为成功,但是如果婴儿血清HBV-DNA显示为阳性,则表明婴儿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在当前的临床诊断当中,只对婴儿进行了乙肝五项检查,而并没有进行HBV-DNA检测,因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则常被忽略,以此看来,母婴阻断的失败率应高于实际统计值。
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外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出率达到40%左右。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我国对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视程度也需提高,但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明确。
2.2 宫内感染机制问题
经众多医学研究者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免疫耐受和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是导致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免疫耐受则主要是由宫内感染所致。
因此,对于低病毒载量(HBV_DNA<106 IU/ml)的孕妇在孕期是否需要口服核甘类抗病毒药物阻断治疗降低宫内感染率,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婴儿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具有一定复杂性,与胎盘、羊水、外周血单个细胞核、生殖细胞等多方面因素均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宫内感染的具体机制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除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和宫内感染机制问题之外,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分娩方式以及母乳喂养等相关问题均具有争议性,针对传播途径极为复杂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只有将目前的争议性问题有效解决,才能确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控制疾病传播的同时,对婴儿的身体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怀宾,陈煜,张华,段钟平,李杰,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7):556-558.
[2]李舣婷,林潮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研究现状与争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30):2672-2680.
[3]李晓霞,张启祥,熊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6):93-95.
[4]韩白乙拉,魏冬梅,包十梅.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治疗现状及进展[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6):127-129.
[5]黄美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阻断的相关因素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14.
[6]张宝芳,程明亮,张权,赵雪珂,余蕾,等.贵州地区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母婴阻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12):945-945.
[7]张佩如,胡新,杜飞,刘宇,漆琪,等.GAVI项目四川省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筛查及母婴阻断效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4):343-347.
[8]梁茜,李倪,孙艳艳,宋淑荣.抗病毒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药,2016,44(3):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