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20T14:22:27.3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9期作者:吴小兰

[导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一种常见的病源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9000万例。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感染科重庆 401220)

【摘要】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一直被作为临床研究重点,虽然目前已经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但是有部分争议性问题还需进行解决。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宫内感染机制问题等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发展现状;争议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230-0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一种常见的病源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90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在2000万例以上。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均能实现传播,其中母婴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则是一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率的预防措施,其预防效果较高,感染预防的失败率在10%以下,但在失败原因、阻断方案方面还是存在一系列待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和争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详细研究过程如下:

1.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现状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主要是在患者分娩前、分娩时及分娩后这三段时期分别实施一定的措施,以达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的。

分娩前:处于分娩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通过血液、胎盘等途径致使胎儿宫内感染,而宫内感染检出率则在10-40%之间。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娩前阻断,目前临床上常在高病毒载量(HBV_DNA>106IU/mL)孕妇的孕中期开始,使用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进行阻断治疗,以此来降低孕妇体内HBV-DNA载量,从而控制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

分娩时:分娩过程中,如果因受外力而导致胎儿的皮肤或黏膜受到损伤时,这时母血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便会通过损伤部位进入胎儿体内,此外,如果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母血、阴道分泌物等,同样会导致胎儿感染。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应该保证胎儿不受损伤,并避免胎儿与母血、阴道分泌物等物质相接触;因此,是否需要剖宫产来降低胎儿乙肝感染率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分娩后:母婴之间的接触过于亲密、母乳喂养等同样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进行传播,因此临床上常采用产后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这一措施在母婴阻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针对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在其出生后的12-24小时内注射剂量大于100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此后方可再进行母乳喂养。另外,在其他不同部位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剂量为10μg,在1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接种,这种方法可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进行有效阻断。

2.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争议性问题

2.1 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

以往在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诊断时,常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来确定。部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产出的婴儿,经主被动免疫阻断后,婴儿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血清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则表明母婴阻断为成功,但是如果婴儿血清HBV-DNA显示为阳性,则表明婴儿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当前的临床诊断当中,只对婴儿进行了乙肝五项检查,而并没有进行HBV-DNA检测,因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则常被忽略,以此看来,母婴阻断的失败率应高于实际统计值。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外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出率达到40%左右。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我国对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视程度也需提高,但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明确。

2.2 宫内感染机制问题

经众多医学研究者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免疫耐受和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是导致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免疫耐受则主要是由宫内感染所致。因此,对于低病毒载量(HBV_DNA<106 IU/ml)的孕妇在孕期是否需要口服核甘类抗病毒药物阻断治疗降低宫内感染率,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婴儿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具有一定复杂性,与胎盘、羊水、外周血单个细胞核、生殖细胞等多方面因素均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宫内感染的具体机制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除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和宫内感染机制问题之外,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分娩方式以及母乳喂养等相关问题均具有争议性,针对传播途径极为复杂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只有将目前的争议性问题有效解决,才能确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控制疾病传播的同时,对婴儿的身体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怀宾,陈煜,张华,段钟平,李杰,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阻断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7):556-558.

[2]李舣婷,林潮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研究现状与争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30):2672-2680.

[3]李晓霞,张启祥,熊伟.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6):93-95.

[4]韩白乙拉,魏冬梅,包十梅.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治疗现状及进展[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6):127-129.

[5]黄美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阻断的相关因素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14.

[6]张宝芳,程明亮,张权,赵雪珂,余蕾,等.贵州地区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母婴阻断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12):945-945.

[7]张佩如,胡新,杜飞,刘宇,漆琪,等.GAVI项目四川省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筛查及母婴阻断效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4):343-3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