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体液: 体内都含有大批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构成及互相关系内环境 :为了差异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3、细胞外液的成分a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 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 尿素 尿酸乳酸等气体:O 2、 CO 2 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邻近,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好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应了生命发源于大海,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观点,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 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而血红蛋白 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 4)血液中的物质不必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含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 5)不一样体细胞所处内环境4、理化性质(浸透压,酸碱度,温度)(1)浸透压:分为离子浸透压和胶体浸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浸透压越高,血浆浸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浸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浸透压。
功能:是保持细胞构造和功能的重要要素。
(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 / NaHCO3 NaH2PO4/Na2HPO4(3)温度:有三种丈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一样.温度主要影响酶。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文将从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生态位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对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知识点总结。
1.碳水化合物代谢(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2)呼吸作用:生物体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发酵:在无氧条件下,生物体通过发酵产生能量。
常见的发酵有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2.氮代谢(1)氮的吸收和固定: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如硝酸盐和铵盐。
一些细菌还能将氮气转化为氨,这个过程称为固氮。
(2)氨的转化:植物将吸收到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此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如氨基酸合成酶和蛋白质合成酶。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它们不仅参与构建细胞和组织,还参与酶的合成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蛋白质代谢包括合成、降解和修复等过程。
3.生态位(1)生态位的定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者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食物链位置、生活空间等因素。
(2)生态位的种类:生态位可以分为基础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没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利用的资源范围。
潜在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适应利用的资源范围。
(3)生态位的竞争:当两个或多个物种有着相似的生态位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竞争。
竞争通过资源的争夺和相互作用来进行。
4.生态平衡(1)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群落是由许多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2)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维持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及填空题
共4页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 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1.体液 血 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用图示画出)考点: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 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 :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细胞外液是,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为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能引起组织水肿形成因素有哪些?补充: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必修教材(三)稳态与环境1.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2.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3.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4.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5.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6.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cl ,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8.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9.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4.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1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之稳态与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之稳态与环境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痕(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八(存在于细胞内.釣占23)L体液J 「血浆"细胞外疲=内环境(細胞直接主活的环境)彳蛆织液屮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M)L淋巴等"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細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W徘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a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02、CO2等匚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注意:(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O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 / NaHCo3 NaH2PO4∕Na2HPO4∣CO2+H2O^=→H2CO3 ⅜ ---- k H--HCO3-(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附答案)
新课标高考生物最后冲刺回归教材必记必修三、1、稳态及水盐平衡1.人体内含大量液体,这些液体称为________,可分为________和___ _____,其中后者又可称为_______,往往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在体液中含量最多的为________。
2.体内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_,才能与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人的血液PH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变化范围是很小的,其原因是血液中含许多对对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称为________,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________和相应的一种________组成的,如________。
写出乳酸进入血液后,内环境如何保持相对稳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调节下,通过各个________的协调活动,共同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稳态。
其生理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血钙过高会引起_____。
4.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主要排出途径是________,可调节的排出途径是________。
机体能通过调节________,使水的________与________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6.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原因,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升高,使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________并传至________,通过产生________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一方面使由________分泌、并由________释放的________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________,减少了________的排出,从而使_____________趋向于恢复正常。
生物必修3知识点清单(2021)--稳态与环境(附答案)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4主、要组的织差液别、在淋于巴血的浆成中分_含_和_有含__较量__多与__的血_蛋_浆_白相__质近__,_。但又不完全相同,最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盐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渗_透__压__、__酸_碱__度__、 ___温_度____。 7、溶血液浆渗渗透透压压与的溶大液小的主_要浓_与_度__无__成机__正盐_比_、。_蛋__白__质__的含量有关。
4_合种6_,、_群_构在_。成一同_定_生一的__物时自_群间_然_落内_区_聚。域集内在,一__定同__区种域生中物各的种_全__生_部__物__个种_体_群_形_的成集 4它7是、种种群群_在_最__单基____位本____面__积_的_数或量_单_特_位_征体__。积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48、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_样__方__法,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不五_能 点__掺取__入样___法主__及_观__等_因___距素___取_。_样__法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随__机_取__样_, 49、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标__志__重__捕__法。 5型0,、即根_据增_种_长_群_型_的_、年_龄_稳_结_定_构_型,__可、将__衰种__退群_型_的_年_。龄组成分为三种类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资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团体。
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Mg、Fe、Cl、HPO 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类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本基础知识填空及参考答案(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內液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2/3 。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前者蛋白质含量更高。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 kPa ,与0.9%的NaCl等渗。
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高考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技巧、技法归纳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知识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组成(如图)①细胞外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细胞内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判断】(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
(√)(2)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
(×)【提示】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知识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成分比较:②与③④最主要的区别在于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理化性质:(1)②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②的pH一般为7.35~7.45。
(3)对于由②③④构成的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判断】(1)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HCO-3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提示】应为Na+、Cl-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DNA聚合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提示】只有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未发生剧烈的变动。
(√)知识3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3.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失调(连线)①血糖平衡失调a.发热、中暑②pH失调b.组织水肿③渗透压失调c.酸中毒、碱中毒④体温失调e.低血糖、糖尿病【提示】①-e②-c③-b④-a【判断】(1)内环境是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提示】应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内环境组成与功能2.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如下表)3.三者之间的(1)血液——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由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
(2)血浆——血液的“细胞间质”,属于细胞外液,是血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其内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仅供参考,以教材为蓝本)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2、稳态(1)概念: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三(稳态与环境)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
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见右图思考:⏹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①与③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见右图实验结果: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
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4、三个实验结论小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三、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附: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四、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运输:横向运输:尖端受单侧关照射时,由向光侧→背光侧运输。
受重力作用时,由远地侧→近地侧运输。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必修三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对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1.稳态: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动态的内稳态和相对稳定的外稳态。
2.稳态调节机制:生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包括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二、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1.骨骼系统的调节:骨骼系统通过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
2.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传导,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和食物的消化等。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机制。
三、生物体的外稳态调节2.生物体的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来维持外稳态,如动物的体型和行为特征的适应、植物的根系和叶片的结构适应等。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式维持稳态,包括生态平衡和生态趋同两种方式。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温和低温对生物体的影响。
2.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对动物的生物钟和视觉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3.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饮水和排尿等方式维持水分平衡。
4.有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包括激素和药物等。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水污染:包括水体被废水、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等污染物质所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尾气和臭氧等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光合作用受抑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教材(三)稳态与环境1.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2.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3.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4.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5.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6.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cl ,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8.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9.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4.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1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9.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0.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2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3.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
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5.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柱椎管内的脊椎。
26.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调控。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7.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分为W 区S区V区H区。
当S区受损时,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28.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小肠粘膜,作用部位:胰腺,作用结果:引起胰液的分泌。
29.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30.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胰岛B细胞分泌。
作用: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1.血糖平衡的调节正常人血糖浓度:0.8~1.2g/L。
血糖的来源:1、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2、肝糖原分解,3、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血糖的去路:1、氧化分解,2、合成肝糖原、肌糖原,3、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
3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34.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3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6.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37.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39.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40.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41.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
4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43.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前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44.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46.体液免疫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地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下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47.细胞免疫过程: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48.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49.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0.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其它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51.进行器官移植后,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做非己成分而进行攻击。
52.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第三章53.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5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55.人们把这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分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56.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称为极性运输。
这种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结构进行非极性运输。
57.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58.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59.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代谢传递的信息。
60.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而有较大的差异。
61.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
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62.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浸泡法,粘蘸法。
63.赤霉素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64.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65.脱落酸的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66.乙烯的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67.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共同调节共同调节。
68.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69.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四章70.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7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取样关键做到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72.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
73.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74.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7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7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影响。
应用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
7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比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78.自然界中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