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助诊断
维持姿势
牵张反射的机制
肌梭muscle spindle •本质--本体感受器
•结构--附着与梭外肌,并联关系
•梭内肌分类:核链纤维、核袋纤维
•传入纤维分类:Ia--核袋、核链纤维 I I --核链纤维
•肌梭产生的感觉形态
动态性反应 静态性反应
核袋纤维 核链纤维
腱器官tendon organ 肌梭
体表感觉:
三)躯体感觉
1.触-压觉:
感受器点状分布,分布不均,手指尖最敏感。
2.肌肉本体感觉:
位置觉和运动觉。
3.温度觉:
感受器点状分布,分布不均 冷点多于热点 躯干对冷的敏感性高于四肢
4.痛觉:
快痛与慢痛 感受器与中枢 初级痛觉过敏 primary hyperalgesia 次级痛觉过敏 primary hyperalgesia 躯体深部痛:
困倦、入睡或受强 烈感觉刺激、 幼儿清醒时
安静闭目清醒
快 β 14~30 5~20 顶叶 觉醒、注意力集中

额叶 兴奋激动、睁眼时
α波阻断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二、觉醒和睡眠的机制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行为觉醒—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 脑电觉醒—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
原因: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 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联系
Facilitatory area: 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 脑桥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等。 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位
Inhibitory area: 延髓网状结构等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夜蚓部
图10-33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状态反射 attitudinal reflex
躯体运动的交叉支配 精细的定位 倒置安排
运动柱 motor column
2.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
皮层脑干束
皮层脊髓束 •皮层脊髓侧束
延髓锥体处交叉、脊髓前角外侧,控制 四肢远端肌肉,与精细、技巧运动有关
•皮层脊髓前束
脊髓白质前交叉,前角内侧,控制躯干 和四肢近端肌肉,与姿势的维持和粗大 运动有关
本能行为的调节
摄食行为的调节—下丘脑外侧区,杏仁核 饮水行为的调节—下丘脑 性行为的调节—边缘系统、下丘脑
情绪行为的神经调节
第六节 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 一、脑电活动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自发脑电活动
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
迷路紧张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反射中枢--前庭核
颈紧张反射 tonic neck reflex 反射中枢--脊髓
翻正反射 righting reflex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引发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 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主要运动区 部位--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特点:
软瘫 硬瘫
巴宾斯基征 Babinski’s sign --检查皮层脊髓侧束的功能
(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结构
(二)功能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1.运动过少而肌紧张加强 —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
表现: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 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
(二)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
脑电图 同步化高振幅慢波
肌肉
肌紧张降低
眼睛
无运动
血压
偏低而较稳定
呼吸
缓慢而均匀
躯体
安静
唤醒阈
较高

主述少
其它
生长素分泌增多
机制 中缝核上部5-HT递质 系统
意义 促进体力恢复和生长
快波睡眠
去同步化低幅快波 肌紧张显著降低
眼球快速运动 增高,升降运动
较快而不规则 出现抽动 高 主述多
(二)记忆的过程
(三)遗忘
(四)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脑功能定位 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丘脑 脑干网状结构 海马环路----近期记忆
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感觉性记忆 环路活动--第一级记忆
神经生物化学机制 蛋白质代谢 记忆
神经解剖学机制 建立突触联系 记忆
二、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
病因: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 导致纹状体递质系统功能亢进
2.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 —舞蹈病 chorea,手足徐动症
表现: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肌张力降低
病因: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 神经元功能减退,导致黑质多巴胺 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神经元活动增高 中缝核下部5-HT递质系 统,蓝斑下部NE递质系统
促进精力恢复,记忆活动 和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与 成熟
(三)睡眠发生的机制
慢波睡眠的产生 间脑睡眠区 延髓同步化区 上行抑制系统 前脑基底部睡眠区
异相睡眠的产生 脑桥网状结构
第七 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形式
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一)、皮层诱发电位
主反应 次反应 后发放
平均诱发电位
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分 类
波 形
频率
波幅
最显著 的部位
出现特点
δ 1~3 20~200 额叶 慢
睡眠时,婴儿期、 极度疲劳、麻醉
颞叶 θ 4~7 100~150 顶叶 波 α 8~13 20~100 枕叶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 spinal shock 定义: 表现: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 血压—下降 外周血管—舒张 粪尿—潴留 发汗反射—消失
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 中枢的调节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postural reflex 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 节间反射 intersegmental reflex
2.丘脑的三类核团
➢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
后腹核:外侧—脊髓丘脑束核内侧丘系换元站
内侧—三叉丘系换元站
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通路换元站
外侧膝状体:视觉传导通路换元站
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产生特定感觉
➢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
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产生特定感觉
➢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
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
3.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二)大脑皮层代表区 somatic sensory area
感觉
体表感觉
肌肉本体感觉 内脏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感觉的大脑皮层定位
中央后回(3-1-2区) 中央前回与岛页间
中央前回4区 第一、二体表感觉区, 运动辅助区和边缘脑 枕页距状裂上、下缘 颞横回、颞上回 海马
腱器官
性质
长度感受器
张力感受器
与梭外肌 的排列关系
并联
串联
传入纤维
Ia,II
Ib
对α神经元
活动的影响
兴奋
抑制
骨骼肌效应
收缩
收缩的肌肉舒张
生理意义
维持肌紧张 避免肌肉过度牵拉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 表现:伸肌紧张亢进状态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传入通路
1.丘脑前的 传入系统
浅感觉
深感觉
感觉
皮肤、粘膜的痛、肌肉本体感觉、
温和轻触觉
深部压觉和辨别觉
一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二级神经元 脊髓后角神经元 延髓薄束核、锲束核
三级神经元 丘脑
丘脑
交叉部位 脊髓
延髓
脊髓半离断 对侧浅感觉障碍 同侧深感觉和辨 别觉障碍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同一器官的双重性支配 ➢紧张性支配 ➢产生的结果与效应器的状态有关 ➢对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初级中枢: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延髓—基本生命中枢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生理功能 调节体温 摄食行为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牵张反射
腱反射Tendon reflex
性质 位相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 muscle tonus
紧张性牵张反射
刺激 快速短暂牵拉肌腱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
传入纤维
I类
I和II类
收缩成分
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
收缩特点 同步快速收缩 持续交替不易疲劳
反射弧特点
单突触
多突触
生理意义
胼坻体 大脑皮层语言中枢
运动失语症--Broca三角区 感觉失语症--颞上回后部
失写症--额中回后部 失读症--角回 流畅失语症—wernicke区
图10-33
大脑皮层一侧优势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
左侧半球----语言活动占优势
Dominant cerebral hemisphere
右侧半球----非词语性的认知功能
穿衣失用症 面容失认症 失算症
分 布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中间带
皮层小脑 后叶外侧带
神经 联系
前庭神经核
接受视听觉传入 核脑桥投射纤维
与大脑皮层形 成反馈环路
功 能
维持身体平 前叶调节肌紧张

后叶中间带协调
肌肉运动
拟订运动程序 协调随意运动

前叶-肌紧张减退
伤 表
站立不稳
或增强 后叶-意向性震颤
丧失精巧运动 能力

意向性震颤 intention tremor 小脑性共济失调 cerebellar ataxia
梭内肌
脑运动神经元
•肌内肌、梭外肌的神经支配及其相互关系






I I Ia γ α 脊髓前角
外周信息传入 高位中枢下传信息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脑运动神经元
最后公路
final common path
肌肉运动
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 协调肌群的运动
(二)运动单位 motor unit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调节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分泌 情绪反应
部位 PO/AH 外侧区—饥饿中枢 内侧区—饱中枢 外侧区,靠近摄食中枢 视上核、室旁核--ADH
防御反应区
生物节律
视交叉上核
(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新皮层 边缘系统
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
本能行为 instinctual behavior 情绪反应 emotional reaction
➢视网膜上半部投射到 距状裂下缘
➢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后部
➢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前部
二)听觉
颞横回、颞上回
三)平衡感觉
前庭感受器 关节囊本体感受器 视觉 皮肤感受器
四)嗅觉和味觉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前角
α神经元 γ神经元
大α 快肌纤维 小α 慢肌纤维
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
二)内脏感觉
1.内脏痛visceral pain的特点 定位不明确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刺激性质与皮肤痛的刺激不同 引起情绪反应
2.体腔壁痛Parietal pain
3.牵涉痛
wk.baidu.com
三、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视觉:
➢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 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 鼻侧视网膜的投射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 和情绪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 系统的功 能
(一)交感和副交感的结构特征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起源
T1~T6
脑和骶髓
神经节 椎旁,远离效应器 效应器附近
效应器
分布广
局限
节前递质
ACh
ACh
节后递质
NE
ACh
活动时间
环境剧变
安静
功能
促进异化,消耗能 促进同化,积聚 量,提高应激能力 能量,减少消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