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合集下载

神经生理-感觉功能的中枢分析

神经生理-感觉功能的中枢分析
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4层神经元 其他各层中的简单细胞和复杂细胞
方位柱 眼的优势柱
平衡感觉 与前庭感受器传入、视觉、本体感觉
和触-压觉有关 嗅觉(olfaction or smell)代表区
边缘叶前底部 包括梨状区皮层和杏仁核的一部分 味觉(taste)代表区 中央后回底部(43区) 有些神经元对单一味质发生反应 有些对多种味质发生反应, 并可进行整合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大脑皮质感觉代表区 1. 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 中央后回(3-1-2区), 投射规律: * 交叉:躯体感觉→对侧, 头面部→双侧 * 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分辨愈精细,代表区面积愈大 * 倒置:下肢→顶部, 膝以下→半球内侧
上肢→中间, 头面部(内部正立)→底部
后索受损 ↓ ↑ ↓
脊丘束受损 触-压觉缺损轻
↑ ↓
受损
正常
关于对触压觉的简单认识
1.概念:作用于身体表面的非伤害性机械刺激引起的感觉。
触压觉习惯上是触觉、压觉和振动觉的总称,持久的触 觉就是压觉。
2.触觉阈值:受试者能觉察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特点:阈值可随受试者和身体不同的部位而不同。 一般说来,手指和舌的触觉阈值最低,背部的最高。
二、大脑皮质感觉代表区 1. 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二感觉区
部位: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 面积:远较第一感觉区小 特征:正立, 双侧性投射
各部分代表区不很完善和具体 切除后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 可能接受痛觉传入的投射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大脑皮质感觉代表区 2. 本体感觉代表区
头面部的痛、温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继, 触觉和本体感觉由三叉神经主核和中脑核 中继,二级纤维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 上行至丘脑。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西医综合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考研西医综合复习资料——生理学笔记(11)第十章、神经系统NS作用:调节各器官功能及人体与外环境的适应方式:反射;实现靠反射弧第一节、神经元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功能是传递信息,主经神经纤维实现 (一)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1、生理完整性:膜完整2、双向传导:双向传播信息3、绝缘性4、相对不疲劳性,不易疲劳、耗能小(二)神经纤维的传播速度:差别大,快慢与神经纤维粗细有关,粗则速度快,也受温度影响 (三)神经纤维分类:1、据传出、传入神经电学特性分2、据传入纤维粗细分:(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以AP(动作电位传导信息)细胞体合成的分泌物运送至轴突处有两种形式:快速轴浆运输(经微管、分泌物、神经递质)缓慢轴浆运输(经微管、微丝向周围延伸) 二、神经元间相互联系方式(一)经典突触(主)以化学递质为媒介突触是两神经元间发生相互联系的部位叫突触方式:一轴突与一树突或胞体联系分类: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二)电突触:通过电活动传递(电紧张方式)结构:神经元接触间隙小,缝隙联结/紧密联结(有小孔道,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特点:传导速度快意义:保证某些神经元产生同步兴奋(三)非突触性的化学传递神经元末梢释放化学递质,不能直接作用于后膜,而是通地扩散的方式作用于周围较广的效应细胞上。

常见于:;单胺类神经元(交感神经:NE、DA、5—HT)特点:有些交感神经末梢形成念珠状曲张体,内含化学递质扩散1)不形成突触(无前后膜)2)一对多的关系,3)递质弥散距离大4)效应细胞上有受体意义:扩大信息传递范围(四)局部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长轴突:从中枢的一处向另一处传递(中枢各不同部位间) 短轴突:中枢的局限范围内传递信息(局部神经元)联系途径、局部神经元回路,作用:在一个中枢内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可有突触或电突触等三、神经递质:定义:神经末梢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一)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h)植物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小部分交感神经末梢(支配汗腺舒血管),躯体运动神经末梢2、去甲肾上腺素(N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嘌呤或肽类(ATP和血管活性肠肽等),主要在消化道分布,支配胃肠道平滑肌致舒张 (二)中枢神经递质:1、Ach,分布广、兴奋性递质,部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特异性投射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2、单胺类:DA(中脑黑质、纹状体)抑制性递质;NE分布于低位脑干、中脑网状、延髓网状、脑桥蓝斑5—HT:低位脑干、中缝核,可能与痛觉有关3、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属兴奋性,感觉传入,大脑皮层甘氨酸、GABA:抑制性,分布广、皮层、脊髓4、肽类:神经激素肽:如:下丘脑产生的调节性肽,调节不同神经元放电,频率有关,痛觉传入阿片样肽: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胃肠肽: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血管活性肽5、NO:与神经系统学习记忆关系密切(三)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由经典突触的前膜释放,引起后膜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效应的传递物质,特点是:作用快、持续时间短调质:由神经元释放后,可扩散至周围效应器,不限于突触,多属于肽类,能影响其它递质的释放,起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慢,持续时间长(作用于受体、通过第二信使,改变细胞功能特点(四)递质共存:DALE原则:1、一个神经元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错)(有递质共存现象,其中常有一种为肽类)2、一个神经元所有末梢释放的递质相同(对)(五)递质的合成、释放、失活合成:胞浆、酶;释放:以钙为媒介(囊泡与质膜融合)失活:被酶分解(ACH)、NE(重新被突触前膜摄取)、在肝失活(六)受体学说:递质通过受体起作用要求掌握受体的种类、亚型、分布部位、阻断剂、效应细胞胆碱能受体: M(毒蕈碱样受体) 副交感N节后纤维阿托品部分交感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N(烟碱样) 交、副交的N节突后膜N1 箭毒骨骼肌终板膜N2肾上腺素能受体α1α2β1β2四、神经营养作用:兴奋性:血管收缩、子宫平滑肌收缩酚妥拉明抑制性:胃肠平滑肌舒张突触前膜受体(调节递质释放)心肌兴奋,促脂肪分解心得安血管舒张、气管等内脏平滑肌抑制纳络酮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的双重作用:1、经AP的信息传递调节效应器的功能2、营养通过轴浆运输释放营养因子(维持正常代谢,形成正常结构) 切断神经后效应器可萎缩效应器对神经元也有营养作用(产生N生长因子),所以切断后,神经元、细胞体、效应器都萎缩第二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的概念: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在CNS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应答二、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形式:神经元在中枢的联系形式:辐散式、聚合式、链锁状、环状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传导:一个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布传递: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或另一个效应器上,即跨细胞传布(一)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经轴突到达突触,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传至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EPSP)轴突产生APEPSP是慢电位、局部电兴奋,活性取决于兴奋递质轴突起始部局部电流密集,产生去极化,可达阈刺激,轴突AP EPSP可空间、时间递质总和,以达阈刺激(三)兴奋性传布特征1、单向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在轴突末梢2、中枢延搁: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传递速度快,跨神经元传递则速度慢经一个突触传导需0.3—0.5ms,因为传递过程复杂,递质释放3、总和作用:不同神经元空间总和,同一神经元时间总和EPSP小,不能达到阈兴奋,属阈下兴奋,经空间、时间总和后可以达阈兴奋阈下兴奋可提高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性,单独不能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易化作用: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增加4、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和传出冲动的频率不一定一致,有些传入冲动不能传出5、后放现象(后放电)在反射中传入停止,传出反应仍继续,称后放电,系由环状联系所致6、易疲劳、对代谢变化敏感:神经传递需化学递质,化学递质合成与释放有能量参与五、中枢抑制:分析、综合时需抑制参与试述中枢抑制的机制、意义?据发生机制不同分: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一)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突后细胞)兴奋传布需一个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IPSP(超极化)1、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递质,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电位(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抑制) 兴奋性递质:一价阳离子无选择性开放(钠进入细胞内产生去极化)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氯通道开放,氯进入细胞内产生超极化2、突后抑制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二)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突触前细胞)六、反射弧的反馈调节:生理机能保持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排尿、排便等需彻底完成生理功能,正反馈调节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运动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传递通路传导路径:浅感觉:温痛触觉深感觉:本身感觉及深部压力感觉(一)浅感觉:背根传入:前脊角交换,经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向上传导, (二)深感觉:背根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脊髓半横断:断面以下,对侧浅感觉消失、同侧深感觉消失二、丘脑:为各种感觉传入的?后总换元站(除嗅觉外) (一)三类核群:1、感觉接替核:所有特定的感觉传入纤维(除嗅觉外)在感觉接替核换元后,上行至皮层特定感觉区2、联络核:不能直接与特定感觉纤维相联系,可接受由皮层下纤维传入的或感觉接替核纤维发出的至皮层联系、协调各种特定感觉3、网状核:髓板内核群: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入纤维相联系:弥散地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以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二)向大脑皮层的两个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投射(包括联络核)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网状核投射三、感觉投射途径:(一)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丘脑以下的特定感觉途径)机体特定的感觉:特定感觉通路,丘脑感觉接替核,投射至皮层特定的感觉经特定的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的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的感觉 (二)非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各种特定感觉向上传时,发出侧枝: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交换、混合后)脑干网状核弥散投射至皮层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特定性感觉传导的基础四、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与分区六层有规律地纵行联系形成皮层柱状结构,为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整合作用的基础,(对整个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即是整合)(二)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3、1、2区)特点:1、交叉投射(左感受右侧肢体、但头面部投射为双侧)2、倒立安排,下在顶端3、代表区大不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精细度越高,代表区越大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叶之间,双侧投射,正立安排(三)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1、关节肌肉的本体感觉投射入中央前回的粗感运动区运动区:还可反馈投射以调节运动达精细水平(四)内脏感觉:1、相应躯干的感觉区也可感受相应区段的内脏感觉2、内脏感觉多投射入边缘区3、第二感觉区域或许与内脏感觉有关五、痛觉病理生理:(一)皮肤痛觉类型与传导通路分为二类:1、快痛(刺痛):特点是:痛感为尖锐痛、定位清楚、来的快去的也快(无情绪反应)2、慢痛(烧灼痛):定位不清楚、出现的慢,消失的慢,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二)内脏痛特征与牵涉痛1、特点: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清楚,难于分辨2、引起内脏痛的适宜刺激:牵拉、缺血、炎症、痉挛皮肤对尖锐刺激敏感3、内脏痛常伴牵涉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牵涉痛的机制是:1)同节后根支配,兴奋由皮肤传入2)共同传导通路,误认为皮肤传入牵涉痛的皮肤区域与内脏感觉通过同一脊髓阶段传入,内脏感觉与相应皮肤区域感觉传至大脑皮层同一区域,误认为是皮肤感觉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运动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纤维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外肌(可产生收缩反应的骨骼肌) 大α支配快肌纤维、小α支配慢肌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内肌,提高肌梭敏感性(一)脊休克:脊髓由于受外伤突然横断后,暂时丧失损伤面以下的所有反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与脊髓本身有关的反射功能可恢复,越高等恢复时间越长机制是丧失了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二)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原始的反射、脊髓本身就可完成(三)牵张反射:定义:在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牵拉时,被牵拉的肌肉就会产生收缩反应称牵张反射。

第三章神经系统感觉功能-躯体感觉与感觉分析-

第三章神经系统感觉功能-躯体感觉与感觉分析-
失去感觉特异性及定位,可维持和改变皮层兴 奋状态,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切断特异传导途径A或非特异传导途径B后 猫的行为与脑电图的变化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 多次换N元
组成 群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感觉接替核
内膝状体:听觉 外膝状体:视觉
From ascending reticular systemT,o cerebral cortex and limbic system
olfactory bulb, spine, cerebellum(ascending activation system)
To prefrontal cortex and limbic system
From other thalamic nucleus
(mood modification)
To cerebral cortex
(emotion)
om
h lami ucl
To associate sensory cortex (Sensory integration)
Ⅱ . 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
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及作用
一、感觉的特异传导系统及其作用
特异感觉信息
1
脊神经节或有关脑感觉神经节 2

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神经核内

3

丘脑的感觉特异接替核

系 统
大脑相应皮层引起明确的特定感觉
1、特异性感觉投射级层
第三章 神经系统
躯体感觉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和痛觉生理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和痛觉生理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丘脑,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痛觉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由脊髓上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传导路径可分为两在类,一为浅感觉传导路径,另一为深感觉传导路径。

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度觉和以触觉;其传入由后根的外侧部(细纤维部分)进入脊髓,然后在后角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进行交叉对侧,分别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上行抵达丘脑。

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其传入纤维由后根的内侧部(粗纤维部分)进入脊髓后,其上行分支在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下部薄束核和楔束核后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进行交叉到对侧,经内侧丘系至丘脑。

皮肤触觉中的辨别觉,其传导路径却和深感觉传导路径一致。

因此,浅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交叉再上行,而深感觉传导路径是行上行再交叉;在脊髓半离断的情况下,浅感觉的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图10-20)。

在脊髓空洞症患者,中央管部分有空腔形成,破坏了在中央管前进行交叉的浅感觉传导路径,造成浅感觉障碍。

但由于痛、温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在进入水平的1-2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交叉到对侧,而轻触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分成上行与下行纤维,分别在多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因此较局限地破坏中央管前交叉的浅感觉传导路径,仅使相应节段双侧皮节的痛、温觉发生障碍,而轻触觉基本不受影响(辨别觉完全不受影响),造成脊髓空洞症患者出现痛、温觉和触觉障碍的分离现象。

图10-20 脊髓半离断效应示意图二、丘脑根据我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的意见,丘脑的各种细胞群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图10-21)图10-21右侧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第一类是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并经过换元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的那些细胞群,例如后腹核的外侧与内侧部分(分别称为后外侧腹核和内侧腹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等。

后外侧腹核为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的换元站,同躯干、肢体感觉的传导有关;后内侧腹核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与头面部感觉的传导有关。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关,分辨愈精细的部位,代表区愈大; • ③投射区域上下倒置,但在头面部的代表区
内部,其安排却是正立的
图: 大脑皮层感觉区示意图
• (二)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是运动区, 也是本体感觉代表区。
• (三)内脏感觉代表区 内脏感觉代表区混 杂于体表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等 皮层部位。
• (四)视觉代表区 视觉代表区位于枕叶皮 层距状裂的上、下缘。
先上行后交叉
• (一)丘脑的核团 • 丘脑的核团或细胞群按功能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 1. 感觉接替核 • 2. 联络核 • 3. 髓板内核群
• (二)丘脑感觉投射系统 • 1.特异投射系统 • 2.非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核)
(非特异投射核) (联络核)
(非特异投射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图:牵涉痛示意图
• (五)听觉代表区 • 听觉代表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其投射是双侧性的。
• (六)嗅觉和味觉代表区 • 嗅觉和味觉代表区位于边缘叶的前底部区
域。味觉代表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 射区之下侧。
四、痛觉
• 痛觉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人体时所产生的一 种复杂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 御反应,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
(特异感觉接替核)
(联络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
图: 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 (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 中央后回主要是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
称为第一体表感觉投射区. • ①躯干四肢部分的感觉为交叉性投射,但
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 ②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 人体的感觉神经纤维,由后根进入脊髓,分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三节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般感觉:触、压、痛等 本体感觉:肌肉张力长度,关节位置
感觉内脏感觉:血压、渗透压、酸碱度等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平衡等
感受器:
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感官: 带有特殊装置的感受器。
肌梭(梭内肌) 运动神经元
肌纤维(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受器
光感受器 毛细胞
血管 肌梭 腱器官 关节囊和韧带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
毛细胞 毛细胞
皮肤 皮肤和深部组织 皮肤、下丘脑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视觉 光感受器及其信息处理
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调节系统——晶状体(曲度变化,通过睫状肌)
产生机制 直线加速度刺激球囊椭圆囊的毛细胞兴奋,并 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
中枢,产生向前或向后感觉。 旋转加速度刺激相应半规管中的壶腹嵴,刺激其中的毛细胞兴奋,并
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中枢,产生旋转感觉。
本肉长度的变化。 腱梭:感知肌肉张力的变化。
牵张反射
引起随意运动
腱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适宜刺激 ❖ 换能作用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人体感觉分类
感觉模态
视觉 听觉 肌肉感觉 血管压力 肌肉牵张 肌肉张力 关节位置 平衡感觉 直线加速度 角加速度 躯体感觉 触觉 压觉 温度觉
能量形式
电磁(光子)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温度

生理学(第9版)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生理学(第9版)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1)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对完整的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依赖性,常简称为“完整性” ➢ 互不干扰性,常简称为“绝缘性” ➢ 双向性 ➢ 相对不疲劳性 2)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直径、髓鞘有无及厚度、温度等 ➢ 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意义及方法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重点难点
熟悉 1. 神经对效应器组织的营养作用和神经营养因子 2.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非定向突触传递 3. 调质的概念;突触可塑性的概念和机制 4. 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5. 大脑皮层运动区,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树突棘(dendritic spine)及其功能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生理学(第9版)
重点难点
掌握 7. 乙酰胆碱及胆碱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神经肽 的概念 8. 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不同于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9. 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易化和突触前易化的概念及机制 10. 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与基底神经节损伤有 关的疾病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丘脑的感觉核团:第一类核团(感觉接替核);第二类核团(联络核);第三类核团(随板内核群)2.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是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来源非特异投射系统:是特异投射系产生精细感觉的基础。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一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交叉、倒置投射。

第二体表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双侧、正立。

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

视觉:枕叶;听觉:颞叶;嗅觉:边缘叶;味觉:中央后回头面部下侧。

4.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痛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如胆囊炎时右肩胛疼痛。

5.内脏痛特点:缓慢持续定位不准确;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敏感;常伴有牵涉痛。

四.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小运动单元利于做精细运动。

大的运动单位利于产生巨大张力。

r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脊髓运动神经元释放的都是乙酰胆碱。

2.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所致。

3.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为脊髓前角α、r运动神经元。

4.基底神经节:包括纹状体、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和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帕金森病:由于黑质上行抵达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亢进所致,常用左旋多巴或M受体阻断剂安坦治疗。

舞蹈病:由于纹状体r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下行抵达黑质反馈控制多巴胺的功能受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相对亢进引起。

5.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古小脑);调节肌紧张(旧小脑);协调随意运动(新小脑)。

6.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分布在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交叉分配、倒置分布、定位准确。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浅感觉传导路径 脊髓 大脑
深感觉传导路径
-人体解剖生理学-
三、丘脑的感觉机能
丘脑感觉机能——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其它的 感觉向上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再由丘脑 向大脑皮层投射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 投 丘脑细胞群 大致分三类 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 维
重力作用
3 γ环路及其活动
●γ
●γ
环?
环的意义:使 γ 肌肉维持于缩短状 态。 环 ● 脑干某些中枢 调节肌紧张是通过 兴奋γ 环实现的。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4 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 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贮留 变为失禁。


-人体解剖生理学-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横断脑干切线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人体解剖生理学-

《生理复习重点及习题-中南大学》9-2感觉系统功能.doc

《生理复习重点及习题-中南大学》9-2感觉系统功能.doc

神经系统功能(三〉NS的感觉分析功能掌握内容:特异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大脑皮质的体感投射区和特点,痛觉产生机制(致痛物质和相关机制)和外周传入神经,皮肤痛和内脏痛特点,牵涉痛及其产生原理,以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内容躯体感觉传入上行通路及特点,丘脑核团分类、体腔壁痛、内脏感觉投射区域。

了解内容:本体、触压和温度感觉(-)名称解释感觉、感受器、感觉器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系统.痛觉与伤害感受、牵涉痛列表比较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系统的异、同点(起源、中继核、上行传导路径、换神经元次数、投射特点、功能)(二)选择题【Ai型题】1.在骨骼肌标本浸液中加入筒箭毒碱后,刺激支配该肌的运动神经纤维,肌细胞终板电位的变化是A.去极化加大B.维持原水平C.去极化减小D.暴发动作电位E.发生超极化2.含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胞体主要集屮的部位是A.脊髓前角B.低位脑干C•中脑黑质D.纹状体E.大脑皮层3.下列神经递质中,未见于周围神经系统中的是A.多巴胺B.肾上腺素C.腺昔D. ATPE. 5-症色胺4.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A.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B.骨骼肌交感舒血管神经C.交感缩血管神经D.骨骼肌运动神经E.支配多数小汗腺的神经5.激活后通过升高效应细胞内IP3和DG浓度而产生生物效应的受体是A.山受体B.血受体C.卩|受体D.卩2受体E.卩3受体6.由a受体介导的生理效应是A.传入侧支负反馈抑制自身胞体C.通过交互性突触而形成交互抑制E.意义在于协调不同屮枢的活动下列关于冋返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经自身受体抑制递质释放而实现C.细胞内共存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E.能使兴奋神经元周边的神经元抑制产生突触前抑制的机制是A.突触前膜阈电位水平抬高B.传入纤维主干与侧支释放不同递质D.通过抑制一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实现B.通过串联性突触而起抑制作用D.能使同一中枢神经元同步活动B.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D.糖酵解加强E.脂肪分解加强去甲肾上腺素与a受体结合后引起舒张效应的平滑肌是A.血管平滑肌B.子宫平滑肌C.虹膜辐射状肌D.胃肠括约肌E.小肠平滑肌由卩受体介导的生理效应是A.骨骼肌血管收缩B.胃肠括约肌收缩C.膀胱逼尿肌收缩D.竖毛肌收缩E.糖酵解加强去甲肾上腺素与卩受体结合后引起收缩或收缩加强的肌组织是A.心房肌B.子宫平滑肌C.小肠平滑肌D.血管平滑肌E.支气管平滑肌卩3受体被激活后的生理效应是A.睫状体肌舒张B.心肌收缩力增强C.肾球旁细胞分泌肾素D.肝糖原分解E.脂肪分解下列关于非条件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学习的简单形式B.多属单突触反射C.形式较为固定D.可建立,可消退E.大脑皮层参与其形成下列生理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喝呛水而咳嗽B.风沙入眼而流泪C.入赛场而心跳加快D.脚踩图钉而抬腿E.食物入口而唾液分泌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数量无限B.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C.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D. 一旦建立就会终身保留E.是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形成的在反射活动中,最易发生疲劳的部位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C.反射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关于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正确的描述是A.双向传布B.对内环境变化敏感C.不衰减传递D.兴奋节律不变E.不易疲劳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机制是A.进入突触前末梢Ca"量减少B.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减少C.抑制一兴奋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E.突触后膜去极化程度减小下列关于传入侧支性抑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瞳孔扩大B.心率加快C.支气管扩张C.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由抑制性屮间神经元屮介E.突触后膜产生IPSP关于突触前易化的产生,正确的描述是A.突触前膜钾通道通透性增高B.到达末梢的动作电位频率增高C.多个兴奋同时到达突触前末梢D.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增多E.突触后膜多个EPSP 发生总和沿后索-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两条通路上行的感觉是A.本体感觉B.触-压觉C.热觉D.冷觉E.痛觉 丕经过丘脑感觉接替核中继而传向大脑皮层的感觉是A.视觉B.听觉C.前庭感觉D.嗅觉E.味觉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能引起特定感觉的主要原因是感觉的非特异投射系统不能引起特定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E. 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关于皮层笫一•感觉区投射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纤维投射均交叉B.代表区大小与身体各部大小一致 整个人体完全倒置性安排D.膝以下代表区位于半球内侧而E.前后按肢体近、远端顺序排列中枢损伤最丕易缺损的感觉是A.本体感觉B.触-压觉C.温度觉D.躯体痛E.内脏痛下列关于躯体深部痛的描述,错误的是A.来自骨、关节和肌肉等处B. 一般表现为慢痛性质C. 可引起邻近骨骼肌收缩D.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恶性循环E.不发生牵涉痛A.发白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 C.与大脑皮层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E.很少受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影响 感觉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产生各种特定感觉 C.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E.丘脑和大脑皮层间的往返联络B. 中间不换元,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 D.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B.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D.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冲动A.接受感觉传导路的侧支投射 C. 进入大脑皮层各层结构B. 主耍发口丘脑的髓板内核群D. 通路失去感觉传入的专一性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A. 一般表现为锐痛B.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长C.定位不准确D.伴有不愉快情绪E.伴有目主神经反应下列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A.指患病内脏周边区痛觉过敏C.英体表放射部位具有确定性E.是疾病预后不良的征兆牵涉痛放射到一定体表部位的原因是A.该部位是内脏在体表的投影C.内脏痛感受器明显比体表稀疏E.该部位与患病内脏源于相同胚胎节段B.为内脏痛必有的表现之一D.体腔壁痛属于其特殊表现B.邻近的体腔壁受到牵涉D.内脏痛经由躯体神经传入44.卩受体被阻断时,可出现A.血压降低B.气道阻力增加C.血糖降低D.胃肠平滑肌收缩45.可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的神经元联系方式有A.辐散式联系B.聚合式联系C.链锁式联系D.坏式联系46.在突触前抑制屮,引起末梢递质释放减少的原因有A. 末梢膜GABA A 受体激活,引起C 「内流B. 末梢膜GABA R 受体激活,引起K*外流C. 其他递质通过G 蛋白抑制钙通道D.其他递质通过G 蛋白激活钾通道 47.以游离神经末梢为结构的感受器有 A.触觉小体 B.痛觉感受器 C.温度觉感受器D.肌梭【B 型题】A.单线式联系B.辐散式联系C.聚合式联系D.链锁式联系 E.环式联系32. 可产生后放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是 33. 可产生较高分辨能力的神经元联系方式是 34. 可产生整合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是35. —个神经元可同时影响多个下一级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是 36. 可产生正反馈或负反馈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是【X 型题】37. 下列关于经典突触传递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兴奋传递所需时间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相同B. 一般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C. 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D. 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一致 38.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的抑制冇A.传入侧支性抑制B.回返性抑制C.突触前抑制D.侧向抑制39. 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有A.存在特化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B.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C.传递所需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D.效应细胞有无相应受体决定有无效应 40. 经突触传递后,突触后神经元上首先暴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有A.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始段 C.初级传入纤维的游离末梢41. 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有A.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C.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42. N 受体被阻断吋,可出现B.屮I'可神经元的轴突始段 D.感觉神经元的笫一郎飞结B.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D.多数小汗腺神经纤维 A.骨骼肌松弛B.血压降低43. (xi 受体被阻断时,可出现 A.心率减慢 B.血压降低 C.消化腺分泌抑制D.肠蠕动减少 C.血糖降低D.瞳孔缩小A.感受器的感受野大小B.感受器电位的幅度髙低C.感受器电位的持续时间D.被募集的感受器数量49.脊髄外肿瘤压迫脊髄早期出现紙腰部痛觉和温度觉缺失,则受压的传导束有A.后索B.白质前连合C.脊髓丘脑侧朿D.脊髓丘脑前朿50.后索-内侧丘系损伤时可岀现的功能障碍有A.本体感觉减弱B.皮肤触-压觉敏感区减小C.触-压觉定位受损D.运动共济失调51.下列“牵涉痛体表部位一内脏疾病”的配对中,正确的有A.左肩和左上臂一心绞痛B.左上腹和肩胛间一胃溃疡C.右肩区一胆囊炎、胆石症D.腹股沟区一输尿管结石。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第九版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1~3节)
2. 神经纤维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类型 3.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功能
4. 多巴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
5. 主要神经肽的种类、受体和主要生理作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6.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的主要作用
7.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传出通路,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非定向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生理学(第9版)
3. 影响定向突触传递的因素、环节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Ca2+内流的重要作用、神经毒素影响突触传递的机制
(2)影响递质清除的因素 (3)影响突触后膜反应性的因素:受体的上调与下调
4. 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引起的去极化突触后电位称为兴奋 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机制:兴奋性递质且Na+内流大于K+外流,发生净内向电流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相应受体,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
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 使细胞膜面积大幅扩展,提高了神经元信息接收的范围 和敏感性 树突棘在数量和形态上都具有易变性 是脑功能可塑性的基础 与智力的发育有关 大脑皮层锥体细胞顶树突上的树突棘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神经元的主要功能

接受、整合、传导和传递信息
胞体和树突:主要负责接受和整合信息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作者 : 王继江 单位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生理学(第9版)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1)神经元的概念:神经元是一类为执行多样化调节功能而在形态和功能上高度分化的特殊细胞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4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4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运动调节感觉阈限
运动系统能够通过调节感觉阈限来影响感知,例如在黑暗中行走 时,通过调整步幅和速度来适应环境变化。
运动改善感觉障碍
对于某些感觉障碍,如感觉减退或丧失,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以促 进感觉系统的恢复和功能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感觉系统能够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姿态和运 动状态,为运动系统提供反馈,确保运动的协调 性和准确性。
感知危险
感觉系统能够感知外界的威胁和危险,如疼痛、 高温、低温等,及时向运动系统发出警告,促使 采取保护性反应。
运动对感觉的影响
运动促进感知
通过主动运动和活动,能够刺激感觉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完善,提 高感知的通过感受肌肉、关节等处的牵拉、压缩等刺激,提供关于身体
位置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帮助维持身体平衡。
03
神经系统的感觉与运动功 能的相互影响
感觉对运动的影响
1 2 3
感知环境信息
感觉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 觉、触觉等,为运动系统提供环境信息,帮助指 导运动行为。
感知身体状态
感觉信息不仅用于感知外 界刺激,还与躯体运动功 能相协调,维持机体的平 衡和动作的准确性。
02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躯体运动系统的结构
肌肉组织
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是 实现躯体运动的主要组织。
神经系统
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信号,控制肌 肉的收缩和舒张,实现各种复杂的 躯体运动。
骨骼系统
为肌肉提供附着点,支撑身体,保 护内脏器官,并维持身体形态。
大脑皮层是感觉信息处理的高级中枢,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 的分析、整合和解释,形成感知觉。
感觉的分析与整合
感觉的分析
大脑皮层对接收到的感觉 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出刺 激的性质、强度、方向等 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表感觉:
三)躯体感觉
1.触-压觉:
感受器点状分布,分布不均,手指尖最敏感。
2.肌肉本体感觉:
位置觉和运动觉。
3.温度觉:
感受器点状分布,分布不均 冷点多于热点 躯干对冷的敏感性高于四肢
4.痛觉:
快痛与慢痛 感受器与中枢 初级痛觉过敏 primary hyperalgesia 次级痛觉过敏 primary hyperalgesia 躯体深部痛:
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
二)内脏感觉
1.内脏痛visceral pain的特点 定位不明确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刺激性质与皮肤痛的刺激不同 引起情绪反应
2.体腔壁痛Parietal pain
3.牵涉痛
三、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视觉:
➢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 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 鼻侧视网膜的投射
分 布
绒球小结叶
前叶 后叶中间带
皮层小脑 后叶外侧带
神经 联系
前庭神经核
接受视听觉传入 核脑桥投射纤维
与大脑皮层形 成反馈环路
功 能
维持身体平 前叶调节肌紧张

后叶中间带协调
肌肉运动
拟订运动程序 协调随意运动

前叶-肌紧张减退
伤 表
站立不稳
或增强 后叶-意向性震颤
丧失精巧运动 能力

意向性震颤 intention tremor 小脑性共济失调 cerebellar ataxia
腱器官
性质
长度感受器
张力感受器
与梭外肌 的排列关系
并联
串联
传入纤维
Ia,II
Ib
对α神经元
活动的影响
兴奋
抑制
骨骼肌效应
收缩
收缩的肌肉舒张
生理意义
维持肌紧张 避免肌肉过度牵拉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 表现:伸肌紧张亢进状态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 和情绪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 系统的功 能
(一)交感和副交感的结构特征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起源
T1~T6
脑和骶髓
神经节 椎旁,远离效应器 效应器附近
效应器
分布广
局限
节前递质
ACh
ACh
节后递质
NE
ACh
活动时间
环境剧变
安静
功能
促进异化,消耗能 促进同化,积聚 量,提高应激能力 能量,减少消耗
本能行为的调节
摄食行为的调节—下丘脑外侧区,杏仁核 饮水行为的调节—下丘脑 性行为的调节—边缘系统、下丘脑
情绪行为的神经调节
第六节 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 一、脑电活动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自发脑电活动
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
调节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分泌 情绪反应
部位 PO/AH 外侧区—饥饿中枢 内侧区—饱中枢 外侧区,靠近摄食中枢 视上核、室旁核--ADH
防御反应区
生物节律
视交叉上核
(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新皮层 边缘系统
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
本能行为 instinctual behavior 情绪反应 emotional reaction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 一)传入通路
1.丘脑前的 传入系统
浅感觉
深感觉
感觉
皮肤、粘膜的痛、肌肉本体感觉、
温和轻触觉
深部压觉和辨别觉
一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二级神经元 脊髓后角神经元 延髓薄束核、锲束核
三级神经元 丘脑
丘脑
交叉部位 脊髓
延髓
脊髓半离断 对侧浅感觉障碍 同侧深感觉和辨 别觉障碍
一)、皮层诱发电位
主反应 次反应 后发放
平均诱发电位
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分 类
波 形
频率
波幅
最显著 的部位
出现特点
δ 1~3 20~200 额叶 慢
睡眠时,婴儿期、 极度疲劳、麻醉
颞叶 θ 4~7 100~150 顶叶 波 α 8~13 20~100 枕叶
软瘫 硬瘫
巴宾斯基征 Babinski’s sign --检查皮层脊髓侧束的功能
(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结构
(二)功能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1.运动过少而肌紧张加强 —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
表现: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 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
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
3.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二)大脑皮层代表区 somatic sensory area
感觉
体表感觉
肌肉本体感觉 内脏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感觉的大脑皮层定位
中央后回(3-1-2区) 中央前回与岛页间
中央前回4区 第一、二体表感觉区, 运动辅助区和边缘脑 枕页距状裂上、下缘 颞横回、颞上回 海马
辅助诊断
维持姿势
牵张反射的机制
肌梭muscle spindle •本质--本体感受器
•结构--附着与梭外肌,并联关系
•梭内肌分类:核链纤维、核袋纤维
•传入纤维分类:Ia--核袋、核链纤维 I I --核链纤维
•肌梭产生的感觉形态
动态性反应 静态性反应
核袋纤维 核链纤维
腱器官tendon organ 肌梭
胼坻体 大脑皮层语言中枢
运动失语症--Broca三角区 感觉失语症--颞上回后部
失写症--额中回后部 失读症--角回 流畅失语症—wernicke区
图10-33
大脑皮层一侧优势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
左侧半球----语言活动占优势
Dominant cerebral hemisphere
紧张性支配 ➢产生的结果与效应器的状态有关 ➢对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初级中枢: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延髓—基本生命中枢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生理功能 调节体温 摄食行为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 spinal shock 定义: 表现: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 血压—下降 外周血管—舒张 粪尿—潴留 发汗反射—消失
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 中枢的调节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postural reflex 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 节间反射 intersegmental reflex
原因: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 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联系
Facilitatory area: 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 脑桥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等。 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位
Inhibitory area: 延髓网状结构等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夜蚓部
图10-33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状态反射 attitudinal reflex
神经元活动增高 中缝核下部5-HT递质系 统,蓝斑下部NE递质系统
促进精力恢复,记忆活动 和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与 成熟
(三)睡眠发生的机制
慢波睡眠的产生 间脑睡眠区 延髓同步化区 上行抑制系统 前脑基底部睡眠区
异相睡眠的产生 脑桥网状结构
第七 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形式
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病因: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 导致纹状体递质系统功能亢进
2.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 —舞蹈病 chorea,手足徐动症
表现: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肌张力降低
病因: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 神经元功能减退,导致黑质多巴胺 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
右侧半球----非词语性的认知功能
穿衣失用症 面容失认症 失算症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牵张反射
腱反射Tendon reflex
性质 位相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 muscle tonus
紧张性牵张反射
刺激 快速短暂牵拉肌腱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
传入纤维
I类
I和II类
收缩成分
快肌纤维
慢肌纤维
收缩特点 同步快速收缩 持续交替不易疲劳
反射弧特点
单突触
多突触
生理意义
困倦、入睡或受强 烈感觉刺激、 幼儿清醒时
安静闭目清醒
快 β 14~30 5~20 顶叶 觉醒、注意力集中

额叶 兴奋激动、睁眼时
α波阻断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二、觉醒和睡眠的机制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行为觉醒—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 脑电觉醒—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
(二)记忆的过程
(三)遗忘
(四)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脑功能定位 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丘脑 脑干网状结构 海马环路----近期记忆
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感觉性记忆 环路活动--第一级记忆
神经生物化学机制 蛋白质代谢 记忆
神经解剖学机制 建立突触联系 记忆
二、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