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思品八上12《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教案3
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C)(教学设计)
资源信息表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C)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懂得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让学生懂得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力倡导社会公德,遵守秩序,举止文明,公共场合要乐于助人。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调查收集相关图片资料,讨论,朗诵等活动,体验感悟到公共社会秩序离不开道德,通过社会观察,讨论等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学生树立以讲文明为荣,不讲文明为耻的荣辱观。
同时进一步明确乐于助人是一种优良品德,我们每一个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注重道德责任的优良传统。
在社会生活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组织文明观察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2.收集图片资料。
3.拍摄生活实录。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并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让大家看一段录象:【多媒体播放实录】1.码头上人们依次排队检票。
2.图书馆里秩序井然,人们安静地看书。
3.学校的饭厅里学生们依次排队,井然有序。
4.十字路口的交通忙而不乱。
师:看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师:那么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确保井然有序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一课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出示课题】二、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师: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首先必须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调整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
那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哪些基本道德规范?生:略【媒体出示】1、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师:为了维护公共秩序,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公德,那么何为社会公德?【媒体出示】(1)、社会公德的含义生:略教师归纳: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3.1《维护秩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维护秩序》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认同遵守社会秩序和规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通过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学习,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感,认识到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自律、自觉遵守秩序和规则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保持理性和冷静,尊重他人,积极维护社会和谐。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热情。
2.培养学生对违反社会秩序和规则行为的监督意识,勇于对不良行为说“不”,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秩序的含义、种类和重要性学生需要准确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并能区分不同种类的社会秩序。
深刻认识社会秩序对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作用。
2.社会规则的含义、种类以及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掌握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不同种类。
理解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并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具体地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不同种类社会规则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如交通拥堵时车辆和行人无序穿行、公共场所人们大声喧哗、排队时有人插队等,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场景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感到混乱、不舒服,反映了人们没有遵守秩序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护秩序。
2.讲述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小镇上,人们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孩子们无法正常上学,商店无法正常营业,交通事故频发。
沪教版思品八上12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教案1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道德分领域和层次。
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同学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界定,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指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这些公共生活准则是需要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二是指与私德规范相对应的公德规范。
私德是人们在私人生活和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公德则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三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的制度、守则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思考:社会公德在我国当前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社会公德通过社会舆论评价和人们良心的自省来提高人的思想和觉悟,从而提高人们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的自觉性,因此,它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具有无可替代性。
首先,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社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成员往往就可以不产生大的纠纷,或者自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因琐碎小事而酿成剧烈纷争和严重混乱,使人们能够在稳定而有序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社会公德主要作用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
其次,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沪教版思品八上1-2《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教案3
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理解遵守秩序、举止文明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小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堂阅读、讨论交流、情境模拟、问题辨析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并认可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形成规范意识,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
2.要求学生阅读、收集雷锋同志的优秀事迹。
3.指导学生课前活动,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重点难点1、重点:大力提倡社会公德2、难点: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
下面请各小队派两名代表,给大家介绍介绍观察记录的情况。
学生交流:略【多媒体显示】(说明:该环节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注意引导和归纳。
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显示逐步呈现。
)师:从同学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公共生活场所中仍有一些人不注意遵守公共秩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道德风貌和文明素养),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可见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就必须要有道德规范、法律规范。
3.1维护秩序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3.1《维护秩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维护秩序》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知识;从内容上看,本课主要讲授社会秩序的含义及作用、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相关知识;从结构上看:本课是学生处理“我与社会”关系的继续深入,是对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内容的深化。
第一框“维护秩序”,从感受生活中的秩序导入,领悟“生活—秩序—规则”的逻辑线索,即“社会生活有秩序”,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进而过渡到下一框“遵守规则”内容。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在前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之后,本单元介绍的是“遵守社会规则”。
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重要的学情基础。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秩序与规则的相关概念也有所了解,但由于他们看待事物还比较浅显,不够深入,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维护秩序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是本课着重考虑的因素。
三、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社会规则,正确认识社会规则、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道德修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法治观念: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则。
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能维护社会秩序,适应社会规则的变化。
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暑假有比较多的时间出去旅游,你暑假去过哪些城市的“网红景点”呢?分享一下你对这些“网红景点”或者“网红城市”的旅游感受?学生分享。
教师:我们有一些网红景点非常火爆,很多游客宁愿排长队就要去尝一下这家店或者就要走某个经典路线,这样一来就造成某些地方非常拥挤,一拥挤一无序就很容易发生一些公共性事件,举例:2014年12月31日,正值辞旧迎新之际,很多人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沪教版思品八上第1课第2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word教学设计
资源信息表第一课社会生活注重规范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知道如何维护社会公德。
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资料的收集,在课堂上展开对比、讨论及课后小组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社会公德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从而努力培养自己的公德心,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
二、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分组观察周边公交车站或轨道交通站点的候车、乘车情况,包括好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拍摄照片。
2.教师收集社会公德方面的人物事例。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媒体并提问】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观察了周边公交车站或轨道交通站点的候车、乘车情况,并拍摄了照片,我们先来看看大家观察的结果,看一组照片。
(出示ppt,拥挤和有序的公交站点对比照片)对比这一组照片,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有的站点大家都抢着上车,乱成一团;有的站点虽然也没有人管,但是大家都排队上车。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反差?生1:我们观察到的站点秩序好是因为原先这里的排队上车的风气较好,大家受到感染就自觉排队了;个别人想插队,旁边的人就会教育他们,他们也会不好意思再插队了。
生2:我们观察到的站点秩序很乱,车还没靠站就都堵在车门旁了,车上的乘客都没法下车。
有些人本来不想挤的,但是看到大家都不排队,也就会轰上去,就全乱了。
生3:有些人道德素质很差,不遵守公共秩序。
生4:有些站点的上下车秩序很乱,不能做到先上后下。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在一些公交或轨道站(点),长期形成了自觉排队的习惯,那么这里的秩序就井然,反之就乱了。
这就涉及到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沪教版初二思想政治《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教学设计
第二框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社会的交通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来维护。
许多交通规则中都包含着道德规范的要求。
生活中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与一些乘客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密切相关。
实践表明,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来维护。
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乘坐规则为了加强本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维护乘车秩序,保障乘客和线路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则:乘车第一条乘客候车须在站台或是人行道上自觉排队,依次先下后上;不得强行登车、吊车;不准拦车和拉脱电车集电杆;服从值勤人员的管理。
第二条主动照顾老、幼、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优先上车并让座。
不得多占座位或者趟卧、站立在座位上。
第三条赤膊、赤脚、衣着污秽、患传染病者,以及醉酒者和精神病患者无人护送的,不准乘客。
第四条乘客上车后应当注意乘客安全。
严禁玩弄和损坏车辆、车厢内的设备和服务设施。
不准自行开关车门。
严禁进入驾驶室,不准妨碍驾驶员正常操作。
拉好扶手,严禁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禁止编织毛线、跳车、撑伞等危机安全的行为。
第五条车厢内禁止吸烟、随地吐痰和乱仍杂物,不得兜售商品和散发广告。
第六条车辆抵达终点站乘客应当全部下车,下客站不准上车。
不得妨碍值勤人员维护乘车秩序。
第七条乘客乘坐无人售票车应当按照指定的车门上、下车。
《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一、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制定本守则。
二、凡进入轨道交通车站(含出入口、通道)者均须遵守本守则。
三、乘客须持有效车票乘车。
越站乘车的,应补交超过部分票款;无车票或持无效车票乘车的,应按所乘线路的单程总票价补交票款,并可加收5倍以下票款。
四、乘客须在安全线内候车;车门开启、关闭时,不得触摸车门;乘车时应先下后上;车到终点,乘客应全部下车。
五、主动照顾老、幼、病、残、孕妇及怀抱婴儿的乘客优先上、下车并让座。
六、可免费带领一名身高1.2 米(含1.2米,下同)以下的儿童乘车,带领两名以上(含两名)的应另行购票。
维护秩序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课题
《3.1维护秩序》
册别
八年级上册
班级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时间
教学目标
道德修养:践行以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法治观念: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责任意识:提升他们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
观察图片(视频)法是道法教学中常见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本环节通过观察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攻破知识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环节三:
探究社会规则的作用
活动1:名词解释。提问学生两个问题:社会规则的含义和种类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答案,总结出:社会规则包括道德、纪律、法律。
环节二:探究社会秩序的作用
活动1:观察图片。依次展示图片:人们排队进行安全检查,纺纱工人按操作规程工作,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人们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设问:上述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秩序?总结出:社会秩序的分类——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再设置连一连环节,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回顾本节课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知识,巩固并构建知识体系。情感升华,让学生能够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请选择一个你想去的旅游景点,查阅资料,了解在该景点旅游要遵守哪些规则,并与同学交流分享。把这些规则按照要点写下来,15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情境、新闻、视频等展现了社会生活需要社会规则、保护秩序靠规则,经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认识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作用。总体节奏流畅,学生参与度较高。不足之处在于,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含义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即可,不该作为本节课重申的内容。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有序的交通场景、安静的图书馆、整洁的教室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共同点:秩序井然。教师引导讨论:秩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无序会产生哪些后果?
3.通过学生讨论,教师顺势导入新课:“维护秩序”,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关于维护秩序的法律条文,培养其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破坏秩序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秩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总结出维护秩序的方法和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旨在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维护秩序的重要性、方法以及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强调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课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沪教版PPT课件
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
作用上具有公共性
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内容上具有广泛性
.
7
(4)社会公德的 作用
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 度的重要表现
.
8
3、 遵守秩序 举止文明
社会公共生活中角色 文明乘客 文明顾客 文明游客 文明观众 文明居民 文明学生.道德规范9来自交流研讨 夸夸我的同学
在我们的身边,谁是乐于助人 的好少年?
.
10
4、公共场合乐于助人
.
——
乐好我
。事是
,人
这民
就的
是勤
我务
的员
最,
大自
幸己
福辛
和苦
雷 锋
快
点 , 多
帮
别
人
做
11 点
5、 要从我做起,从现 在做起
请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 谈谈你的看法
.
12
12、、什大么力是道倡德导社会 3、 遵守公秩德序 举止 4、公共文场明合乐于
•
第二框 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2、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1)什么是社会公德?
请三组同学分别展示小 品,并指出表演中哪些 行为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
2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文明礼貌 • 助人为乐 • 爱护公物 • 保护环境 • 遵纪守法
.
3
交流研讨 请你积极参与
明、没修养行为,严谨克己的 德国音乐家并未像穆特一样怒 形于色。加演之前,乐队“当 家人”格奥尔格·福斯特对观众 说,“你们是非常好的观众, 会很大声地拍掌”。
初中初二政治上册《维护公共秩序》教案、教学设计
(2)参加社区或学校组织的公共秩序宣传活动,如志愿服务、宣传讲解等,亲身体验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
(1)收集有关公共秩序的新闻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理解。
(2)列举出三个你认为影响公共秩序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3)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为创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2.实践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2.通过对公共秩序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3.学生的法制观念:初二学生对我国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但法治意识尚需加强。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4.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初二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知水平:学生已了解公共秩序的基本概念,但对其内涵和重要性认识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思想品德沪教版八上一课《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课前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堂阅读、讨论交流、情境模拟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并认可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形成规范意识,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社会生活中“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社会生活更加充分,能有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且思维活跃,社会责任感在逐步加强,他们对周围的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活动为主,通过小组调查、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认识、比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感悟,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3重点难点1、重点:大力倡导社会公德2、难点: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公共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电影院、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改正的建议和措施。
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观察记录的情况。
【学生交流】略师:从同学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公共场所中仍有一些人不注意遵守公共秩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可见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那么要如何维护公共秩序呢?想一想,我们可以让警察把在图书馆书报上涂写的人直接拘留吗?生:不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教案设计一、明确目标【课标依据】模块主题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我与国家和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教材分析】第一框“维护秩序”,从感受生活中的秩序导入,领悟“生活—秩序—规则”的逻辑线索,即“社会生活有秩序”,有秩序才有美好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
这一框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而为下一框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在前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之后,本单元介绍的是“遵守社会规则”。
学生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观点是认同的,也知道社会运行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学情基础。
因此,弄清楚学生在规则问题上的疑惑点,就成为本课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儿童向成人转变,实现社会化,就需要了解、学习、掌握、遵守社会规则。
学生的规则意识是朴素、肤浅的。
教材中关于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规则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等,都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规则的价值。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能力目标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习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学习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二、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临沂暴走团事件三、预习思考(学生课前完成)【新知梳理】【Ⅰ】社会生活有秩序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内容(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沪教版思品八上第1课第3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word教学设计
资源信息表第一课社会生活注重规范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离不开相应的法律规范;知道什么是法律;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相关法律规范;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堂上的小辩论、交流以及课后小组的小报制作,明确法律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激发和增强学生遵守法律规范的意识和自觉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法律和法规的名称(至少找出四部法律、法规)。
2.学生课前观察身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3.教师收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典型案例。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公德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
那么,是否有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就能正常进行?【辩一辩】有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就能正常进行(出示ppt)【学生课堂小辩论】略师:从同学们的辩论中看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需要社会公德,同时法律规范也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出示课题】第一课社会生活广阔天地(板书)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板书)师:从刚才的辩论中,我们知道,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都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比较(出示表格)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和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识填表,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看出:法律有它独特的特征,并且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是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立法机关根据立法的程序制定的,并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例如:利息税的停征减征问题,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国务院可以对储蓄存款个人所得税停征或减征,该决议的通过正是反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表明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3.1《维护秩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维护秩序》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规则三者密不可分,增强对社会秩序和规则的认同感。
2.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增强对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政策和措施的认同。
健全人格:3.树立正确的秩序观念,养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习惯。
4.培养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看待社会秩序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勇于担当。
6.培养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
2.社会秩序的作用。
3.社会规则的含义及种类。
4.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难点:5.理解社会秩序对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性。
6.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以及如何通过遵守规则来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社会秩序混乱的图片,如交通拥堵、公共场所插队等,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认为这样的社会秩序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2.展示一些社会秩序良好的图片,如井然有序的交通、文明和谐的公共场所等,提问:对比刚才的图片,这些场景又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受?你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二)讲授新课3.社会生活有秩序(1)提问:结合展示的四幅图片(分别体现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社会管理秩序),说说什么是秩序。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展示上面两幅图(分别体现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提问:这两幅图分别体现人们应遵守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图一体现了交通秩序,图二体现了公共场所秩序。
(3)展示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的场景(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提问: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沪教版思品八上1-2《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参考课件1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法规第三章)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可分为:扰乱公 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 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4类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3、处罚种类。 A.警告: B.罚款: C.行政拘留: D.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 可证: E.对违反该法的外国人可 附加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什么是道德? (二)什么是法律? (三)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二)助人为乐 (三)爱护公物 (四)保护环境 (五)遵纪守法 三、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法是为了维持交通秩序,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立的,它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交通发达的 今天,要注意行路安全、开车安全、要 注意不被撞、也要注意不撞别人,只要 走在马路上,时时刻刻我们都在提醒自 己不要出交通事故。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
2000 年 12 月出台了《维护互联网安 全的决定》,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实 事犯罪、利用互联网实施民事侵权、行 政违法的行为一律要受到法律制裁。
思考题:
1、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 德意识? 3、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应怎样加强自律? 4、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4、处罚程序(法规第四章) A.调查: B.决定: C.执行: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5、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 听证程序,是指行政 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之前,听取当事人的陈述 和辩解,由当事人和调查 办案人员对事实和适用法 律进行辩论活动。
沪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1-3《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教案2
沪教版道德与法治⼋上1-3《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教案2第⼀课公共⽣活注重规范第三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C)⼀、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明确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重要⾏为准则;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有关法律规范;懂得对扰乱、破坏公共秩序的⾏为应依法处罚;体会⽤法律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过程与⽅法:通过情景导⼊、收集资料、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多⾓度分析,提⾼学⽣的辩证思维能⼒;让学⽣知道对扰乱和破坏公共秩序的不同程度的⾏为应给予相应的法律处罚,培养学⽣⾃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增强维护公共秩序的社会责任感,增强遵守相关法律规范的⾃觉性,并积极落实在⾃⼰的实际⾏动中,努⼒做⼀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准备1.学⽣准备:(1)学⽣预习教材,了解法律的含义和相关的法律规范。
(2)学⽣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宪法》和《刑法》的相关知识,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制定、修改情况。
(3)学⽣收集扰乱和破坏公共秩序程度轻重不同的事例。
2.教师准备: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学⽣情况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被刺⾝亡公共汽车站上,乘客们正在依次排队上车。
突然,⼀个中年男⼦冲进队伍就往车上挤。
这时,负责维护车站秩序的退休⽼⼈,⽴即上前劝阻。
中年男⼦不仅不听劝阻,反⽽拿起⼿中的⾬伞,⽤伞顶刺向⽼⼈,⽼⼈的眼睛被刺伤,顿时鲜⾎直流。
这时车站秩序⼀⽚混乱,只见中年男⼦拔腿就逃,与此同时,另⼀位维护车站秩序的⽼⼈,紧追要逃⾛的中年男⼦。
⽼⼈⼀边追、⼀边喊、⼀边打电话报警。
在出租车司机、警察、过路群众的共同协助下,中年男⼦被抓住了,他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眼球受伤的⽼⼈因伤势严重,于第⼆天抢救⽆效⽽死亡。
【案例分析】可以把学⽣分成四个⼩组,分别思考回答:1.中年男⼦不听劝阻想插队往车上挤是什么⾏为?违反了什么?2.中年男⼦想插队上车⽽刺伤⽼⼈、扰乱车站秩序是什么⾏为?违反了什么?3.中年男⼦⽤伞顶刺伤⽼⼈眼睛⽽致死是什么⾏为?违反了什么?4.根据案例,你认为⼈们应怎样⽂明乘车,维护公民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学⽣回答:略【教师归纳】中年男⼦的⾏为既违反了道德规范也违反了法律规范,影响了乘客们的利益,扰乱、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危及了公民的⼈⾝安全。
沪教版思品八上1-3《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法律规范》课件4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 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 为,除了扰乱公共秩序 的行为外,还包括哪些 行为呢?
阅读P 17“相关链接”
擅长投掷小刀而被称为小李飞刀的李小弟过于喜爱自 己的飞刀,乘飞机时也把它藏在身上,6月20日在白 云机场被安检人员缴获,被查后,李小弟不仅不配合 处理,反而大声吵闹,影响正常安全检查,候机楼派 出所依照有关法规对其进行了治安拘留处理。他交代 他是温州某鞋厂董事长,自幼喜好武术,这套飞刀共 5把,是为了学习少林飞刀8年前在南昌购买的,以前 乘坐飞机时都是随行李托运,这次由于时间紧张和没 有其他行李,所以没有托运。
小李的 行为是什么行为?
妨碍公共安全的行为
9月10日晚23点左右,一名青年男子在营口“东升百货” 对面的某银行门前经过时,挥拳将“自动提款机”的有机玻璃 防护罩打碎。而后,又在中亚购物广场门前捡起一块石头,砸 向路边电线杆上的石英钟,被砸的石英钟表盘裂开一道20公 分的豁口。随后,这名青年男子被营口巡警三大队当场抓获。 经查,肇事者付某是哈尔滨来营口搞电器经营的,付某承认自 己砸坏公物的恶劣行为。据其交待,当晚自己独自一人喝了顿 闷酒,因长期在外奔波劳禄,身心疲惫,无处发泄,于是干出 蠢事。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付某被拘留15天,并赔偿 经济损失。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四个种类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 许可证。
警告是最轻的一种处罚。罚款的金额是1000元 以下;行政拘留的期限是1—15天。
议一议:练习册第4页4.“谎报信息惹的祸”
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
的义务,也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陆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理解遵守秩序、举止文明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小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堂阅读、讨论交流、情境模拟、问题辨析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并认可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形成规范意识,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
2.要求学生阅读、收集雷锋同志的优秀事迹。
3.指导学生课前活动,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重点难点1、重点:大力提倡社会公德2、难点: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
下面请各小队派两名代表,给大家介绍介绍观察记录的情况。
学生交流:略【多媒体显示】(说明:该环节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注意引导和归纳。
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显示逐步呈现。
)师:从同学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公共生活场所中仍有一些人不注意遵守公共秩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道德风貌和文明素养),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可见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就必须要有道德规范、法律规范。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谈谈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媒体出示课题】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板书)1.道德和道德规范(板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本P8—P9页,要求学生分别找出“道德”与“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
)【教师引导】针对以上我们同学调查的一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可以确认大家对这些现象都是不赞成的,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标准,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于衡量、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
我们谈的道德就是其中的规范之一。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教育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为人们判断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提供基本标准,它是具体的,规定了人们的行为。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向全体公民提出了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媒体显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学生朗读)教师:刚才我们对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因此,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主要依靠提高道德修养,严格自律。
所以,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媒体显示】2.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板书)【学生活动】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社会公德是什么?学生交流:略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文明礼仪、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
【媒体播放录像】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宣传片师:老师要求大家在观看宣传片的时候,注意以下问题:“七不规范”是要求哪些人遵守的?“七不规范”规定了人与哪些方面的关系?“七不规范”实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观看后交流生1:要求每个上海市民都必须遵守,是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责任。
生2:“七不规范”规定了人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
生3:实施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进步,让公共生活更加和谐。
……教师引导归纳: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七不规范”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共道德的内容,可以发现社会公德在适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每个公民都有遵守的责任和义务;在作用上具有公共性,它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活动】操作平台:在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中,你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实际感悟?学生交流:略教师: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所以,每个公民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公德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使自己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学生活动】以“文明市民小贴士”为主题,参考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分小组开展课堂讨论学生交流:略【媒体显示】(活动说明:该环节的设置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和师生共同归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显示逐步呈现。
)教师:遵守秩序、举止文明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重要行为规范。
【媒体显示】3.遵守秩序举止文明(板书)【学生活动】说一说:联系实际,谈谈对列宁这段名言的理解,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存在哪些差距?学生交流:略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要求自己在任何公共场所做到遵守秩序、举止文明,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创设和谐的社会氛围。
【学生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你帮助过他人吗?受到过帮助吗?有何感受?学生交流:生1:受到过帮助,解决了我的困难,觉得很愉快,很感激。
生2:帮助过别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有成就感。
……【媒体播放歌曲】《助人为乐》flash MTV师:助人为乐是一种优良品德,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受到他人帮助或帮助他人的快乐体验,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
【媒体显示】4.公共场合乐于助人(板书)【学生活动】情景模拟:在生活中碰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做?(1)在乘车回家的路上,你好不容易在拥挤的车厢中等到了座位,刚坐下,就有一位老爷爷上车,你该怎么做?(2)在公园里,你发现有一个窨井盖不见了,你该怎么做?(3)在图书馆中,你看见有人在借阅的杂志上随意涂画,你该怎么做?……学生交流:略(活动说明:该环节预设的情景可能与前面一些活动中的学生交流有所重复,教师可预设多个情景备用。
)师: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密切联系的。
只有每个人都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才能最终保障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利益。
【媒体播放录像】视频:雷锋的故事(可参见附件1或2)【学生活动】说一说:谈谈在公共生活中如何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学生讨论:略师:雷锋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但是他的一言一行,仍然在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作为小公民,我们也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助人为乐。
【媒体显示】5.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习惯。
(板书)【学生活动】P13页操作平台:请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生1:别人不遵守秩序抢座位,自己自觉排队上车,会赢得别人的尊敬,不吃亏,而且如果人人都这样,社会文明程度就不会提高,到最后还是害了每个人。
生2:不吃亏,还应该跟妈妈说,自觉排队上车。
那样,等妈妈老了,就会有人自觉让座给妈妈。
生3:不吃亏,我每次都能自觉排队,也是每次都教育了别人,等大家都能自觉排队上车,乘车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社会也会更文明。
……师: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就要求我们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明辨是非,不能人云亦云,盲从他人。
作为社会人就要遵守公德,维护秩序,共同营造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活动】课堂总结:请同学就学习本框之后发表一句话感言。
【课堂小结】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只有人人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才会享有更多的真正的自由!【课后实践与体验】以小队为单位,策划开展一次以“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人”为主题的小队活动。
五、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1.针对课堂上每位学生的表现,教师可给予及时的表扬,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学生小队实践活动的成果(主要是收集的资料和拍摄的照片),可在班级的板报、宣传栏中加以展示,并录入学生的成长手册。
3.对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的情况,应注意及时登记在册,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考查内容。
六、教学设计说明本框内容涉及了社会道德和道德规范等一些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学生自学,并紧密结合学生的课前调查资料,让学生尝试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认识、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明确了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本知识的学习要求和能力培养,同时也让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练习,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学生社会生活更加充分,能有一些独立思考的能力,且思维活跃,社会责任感在逐步加强,他们对周围的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活动为主,通过小组调查、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认识、比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感悟,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七、附件1.雷锋的故事雷锋(1940-1962)湖南长沙人,7岁失去父母成为孤儿。
湖南解放后,他分得了土地,被政府送进学校读书。
1956年高小毕业后,在乡政府和中共望城县委当通信员和公务员,被评为工作模范。
1957年加入共青团。
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
1961年升任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年仅23岁的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艰苦朴素,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
同年3月,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别人做点好事,这就是我的最大幸福和快乐。
——雷锋2.相关网站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网――百万学生学礼仪/liyi/index.htm 雷锋专题网 /tuanxue/leifeng/故乡雷锋网 /y_finance/finance.asp中华雷锋网3.《助人为乐》flash MTV /swf/12783.htm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