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计算机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教学内容与要求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容。
四、教学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大纲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大纲篇一: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学时:80学时适用专业及学制:初中三年制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一、制定依据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大纲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岗位职业标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而制定。
二、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学习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具有计算机的初步知识;掌握微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操作系统概念并掌握Windows的有关知识及使用;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病毒知识及处理方法;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初步知识。
四、课程教学设计(一)整体教学设计(1)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紧密结合,突出上机操作环节;(2)每一教学单元列出学习目标和重点,配合的操作实例综合本教学单元知识点,设计的操作实例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学生完成实例后,不仅理解和掌握本单元学习重点,也全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3)每个任务分为“任务要求”、“任务目标”、“基础知识”和“任务实现”4部分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习惯,达到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效果。
(二)单元教学设计(1)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了解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了解Windows XP 基础知识;使用汉字输入法;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设置Windows XP(3)文字处理软件Word了解Word 2003基础知识;设置文字和段落格式;设置页面和打印文档;使用表格;使用图形和图片;使用文本框和艺术字(4)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工作簿的创建、保存,工作表的插入;作表的编辑及格式化;工作表数据处理;公式和函数;数据的图表化(5)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创建;;幻灯片的制作、美化;幻灯片的动画效果设置,创建超链接;演示文稿的放映设置;演示文稿的打印、打包及发布(6)计算机网络基础了解Internet基础知识;浏览与搜索Internet信息;利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使用压缩/解压缩软件与杀毒软件五、建议授课计划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六、课程教学实施条件1.师资要求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2.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Windows 2000以上操作系统Office 2003 (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完整安装 3.教材及参考资料七、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过程考核、期末理论考核和应用能力考核三部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a.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组成部分;b.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d.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知识。
2.实践目标:a.能够使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操作、管理和维护;c.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共享;d.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本知识a.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c.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分类和功能2.计算机操作系统a.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b.常见操作系统的介绍和比较c.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管理d.常见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a. 常见办公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Office套件)c.表格的制作和数据处理d.幻灯片的制作和演示4.计算机网络a.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b.互联网的概念和构成c.常见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d.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范措施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理论知识,配合多媒体和演示工具进行讲解;b.提供案例和实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的应用和理解;c.进行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操作:a.提供实际的操作环境和软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c.布置作业或实验任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堂互动:a.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b.通过小组合作或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c.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互动教学。
五、教学评价1.笔试:a.设计课堂小测或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b.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类型,覆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
2.实践操作和应用:a.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任务,进行实践成果的评价;c.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研究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研究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研究、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掌握常用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具备以下能力:a.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b. 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网络应用等操作。
e.具备基本的网页制作知识,能够使用HTML和CSS进行简单网页的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a.计算机硬件及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b.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c. Word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d. 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e. PowerPoint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f.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g. CorelDRAW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h.HTML和CSS的基本知识与网页制作方法。
2.教学方法:a.讲授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进行实际操作演练,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c.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计划与评估1.教学计划:全年授课时间:72学时每周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基础知识(4学时)-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8学时)- Word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16学时)- 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16学时)- PowerPoint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8学时)-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12学时)- CorelDRAW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8学时)-HTML和CSS的基本知识与网页制作方法(4学时)2.评估方法:a.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教育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大纲
附件4: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中等职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会计专业(中职),参考学时:44学时)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是一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另一方面,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要求1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并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
具有PC 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
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熟练使用Internet 。
了解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
2)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高度重视上机操作这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3) 要养成热爱计算机的意识,并树立运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思想。
4) 根据计算机更新快的特点,教材内容也应不断地修改与提高,要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意识。
四、教学方法(五号宋体,加黑)本门课程拟采用多媒体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五号宋体,加黑)(一)理论教学部分(五号宋体)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本章理论教学2 学时,实验2 学时,共4学时。
基本内容: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计算机中信息表示、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多媒体技术教学重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键盘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计算机中信息表示基本要求: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分类和应用领域,能说出计算机的几种分类、用途、应用领域。
2. 知道计算机工作原理及系统的组成,熟悉二、八、十六、十进制间相互换算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熟练掌握数据存储的基本单位,了解数据的编码。
3. 了解微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微机的配置。
教育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大纲
附件4: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图文稿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郝俊丽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专)
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专)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专)1·课程概述1·1 学科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1·2 学时安排:总学时(120学时)。
理论课(80学时)。
实践课(40学时)1·3 学科性质:专业必修课1·4 培养目标: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1·5 先修要求:无2·教学内容2·1 计算机基本概念2·1·1 计算机的定义及分类2·1·2 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2·1·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2 计算机硬件2·2·1 中央处理器2·2·2 存储器2·2·3 输入设备2·2·4 输出设备2·2·5 辅助存储设备2·3 计算机软件2·3·1 操作系统2·3·2 应用软件2·3·3 系统软件2·4 计算机网络2·4·1 网络基本概念2·4·2 网络拓扑结构2·4·3 网络协议2·4·4 网络安全2·5 计算机辅助设计2·5·1 CAD技术概述2·5·2 二维CAD绘图2·5·3 三维CAD建模2·5·4 CAD应用案例分析2·6 计算机辅助制造2·6·1 CAM技术概述2·6·2 数控机床编程2·6·3 数控机床操作2·6·4 自动化生产流程控制2·7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2·7·1 图像处理基础2·7·2 数字图像处理算法2·7·3 图像压缩与编码2·7·4 图像识别与模式识别3·教学方法与教材3·1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3·2 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3·3 辅助教材:《计算机基础知识详解》、《计算机网络实践指南》、《CAD技术与应用》4·评估与考核4·1 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4·2 平时考核:期中测试、实践操作考核等4·3 期末考试:闭卷笔试4·4 实践项目:设计、制作和演示一个实践项目5·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课程教材封面照片●课程教材章节导图●期中测试题目及答案●实践操作指导手册6·法律名词及注释●计算机软件:指能使计算机系统能够直接运行并完成特定任务的程序、数据和文档以及与之相关的临时文件和文档。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理解计算机的基础原理,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
二、教学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
a)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原理
b)计算机操作系统
c)计算机网络基础
2. Windows操作系统
a)桌面环境和常用操作
b)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c)软件安装和卸载
3.办公软件使用
a) 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
ii) 格式设置和排版
iii) 表格和图表制作
b) 表格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Excel)
ii) 公式和函数使用
iii) 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
c) 演示文稿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
i)幻灯片设计和布局
ii) 文字和图像插入
iii) 动画和转场效果
4.互联网应用
a)网页浏览器使用
b)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
c)在线办公工具使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估:
1.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包括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3.期中小测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不含* 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专业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
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基础模块
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的使用
第三单元因特网(Internet)应用
第七单元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2■职业模块
五、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础模块学时安排建议
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分配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实
施学分制的学校,按16〜18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
(2)教学方法建议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
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职业模块的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3)基本教学设施建议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
2.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应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
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选取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内容的选取还应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具有前瞻性。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环境的变化,逐步开发并完善教学辅助、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数字化教学资源可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教学活动。
教师应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
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
六、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
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应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