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试题答案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东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本音韵学末考试(A卷)评分细则与标准答案
三、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共3分):(1)同用;(2)互用;(3)递用。
2、(共14分):(1)三;二;假二。假四。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2)合口三等韵。
3、(共4分):真正;二;外;内。
4、(共5分):古;居;苦、去、渠。
5、(共6分):东;冬;江;支;微;鱼。
6、(共4分):通、蟹、果、曾。
7、看图表填空(共4分):
其主要元音是分别是: 、 、 、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如“当孤切都”“古红切公”。
2、分尖团:北京话中中古见组([ ]、[ ]、[ ])与精组([ ]、[ ]、[ ])的各一部分合并为[ ]、[ ]、[ ]等声母。如:精、清与经、轻同音。但有的方言中二者并没有合并,精组仍读[ ]、[ ]、[ ],此为尖音,见组读为[ ]、[ ]、[ ](或仍读[ ]、[ ]、[ ])此为团音,总之二者没合并的就可以称之为分尖团。
五、据图表写出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演变的三条主要规律(10分):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例如:东风吹衣。(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时传奇、牛迷难来。而且全浊声母的一般要读作送气清音,如:唐传等。
1
(二)全浊上变去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如“舅”、“皓”等。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 巨(群)象(邪)抱(並)柱(澄)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
2
鲁东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本音韵学期末考试(B卷)评分细则与标准答案
三、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共3分):(1)同用;(2)互用;(3)递用。
2、(共14分):(1)三;二;假二。假四。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2)合口三等韵。
3、(共4分):真正;二;外;内。
4、(共5分):古;居;苦、去、渠。
5、(共6分):东;冬;江;支;微;鱼。
6、(共4分):通、蟹、果、曾。
7、看图表填空(共4分):
其主要元音是分别是: 、 、 、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如“当孤切都”“古红切公”。
2、分尖团:北京话中中古见组([ ]、[ ]、[ ])与精组([ ]、[ ]、[ ])的各一部分合并为[ ]、[ ]、[ ]等声母。如:精、清与经、轻同音。但有的方言中二者并没有合并,精组仍读[ ]、[ ]、[ ],此为尖音,见组读为[ ]、[ ]、[ ](或仍读[ ]、[ ]、[ ])此为团音,总之二者没合并的就可以称之为分尖团。
五、简述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主要演变情形(10分)。
(一)全浊声母的清化
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如“並”、“定”等到了元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例如:
1
平[ ]:陪瓢脾旁贫
並[ ]
仄[ ]:抱(上)病(去)白(入)
(二)[ ]的产生
[ ]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
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与合口三等韵拼合。
(三)[ ]、[ ]、[ ]的产生
[ ]、[ ]、[ ]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古[ ]、[ ]、[ ]与[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的产生
[ ]、[ ]、[ ]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知[ ]
庄[ ] [ ]
章[ ]
(五)零声母的增加
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以五母都成了零声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