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
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
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
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东西方爱情诗比较
东西方爱情是比较中国是诗的国度,其文苑中的诗词奇葩,为千百年来大众所喜爱,且至今不衰,如果我们把它与西方的诗并在一起,“以平情的观察,冷静的分析,科学的认识,理智的沉思,去进行比较研究”,也许能得出较多理性的结论。
然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中西诗歌的各个方面进行一番综合的比较,就很难不泛泛而谈且流于肤浅。
“与其要肤浅的全面,不如要深刻的片面”,基于这种想法,本文拟就中西爱情诗歌这个题材作一番考察。
大家知道,爱情,曾被人们公认为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它一经灵心善感的诗人吟咏挥毫,进行精湛的艺术加工,最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中西爱情诗中那些情真意深,字字出自肺腑的佳句名篇,每每如刀刻石一般铭刻在读者的心扉,因此,研究中西爱情诗歌的理论是很多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爱情诗比之于西方的同类题材,要相形见绌得多。
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
实际上,中国与西方爱情诗歌之奇葩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
从时间上看,中国爱情诗肇端于三百篇,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
其首篇《关雎》便开门见山的道出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恋慕与追求。
再如《邶风·静女》中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隅幽会时的情景,并通过那姑娘“爱而不见”致使小伙子“搔首踟蹰”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爱情生活的甜蜜。
《郑风·溱洧>描绘的是春暧花开之时,青年男女嬉戏游乐在河边,反映出他们爱情的和谐与欢悦。
《诗三百》不仅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而且还常有女子对男子的爱恋。
试读《标有梅》标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土,迨其吉兮!标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土,迨其今兮!标有梅,顷筐暨之。
求我庶土,迨其谓之!这首诗,以梅子的黄落比喻青春消逝,年华迟暮,表达了一个姑娘渴望及时成婚的心情。
同样内容的在《周南·卷耳》,《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简兮》,《墉风·柏舟》,《郑风·狡童》,《郑风·子衿》这些名篇中也屡屡见到的。
浅析中西两首爱情诗背后的中西方差异
浅析中西两首爱情诗背后的中西方差异作者:王慧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9期摘要:在众多中西方经典的爱情诗歌里,有两首都是献给爱人的诗词,一首是柳永的《蝶恋花》,另一首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二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依恋之情,歌颂爱情的美好。
本文旨在分析这两首诗,把握中西方爱情诗歌的差异,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中西爱情诗。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诗;差异爱情,作为人类的共同朴素感情之一,纯洁而美好;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以其细腻、夸张、唯美和浪漫的文字特点,而著称。
纵观古今中外,爱情无不是诗人歌颂的永恒主题。
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两首经典的爱情诗歌,都表达了作者对其爱人和美好爱情的歌颂之情。
一首是柳永的《蝶恋花》,另一首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跳蚤》(Flea)。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表达对心上人思念之情的诗词。
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描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篇写登楼伫望情景。
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
下篇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
下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
“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
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
“为伊”,方才画龙点晴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那“思念之人”的坚贞情爱,作者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论文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摘要】在中西文学史上,爱情诗语的艺术魅力各有精妙。
本文拟从其精神价值,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予以比较。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比较一、精神价值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
诗人richard crashaw诗云:“love,thou art absolute sole lord of life and death.(爱,你是生与死的至高无上的唯一君主。
)”。
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对西方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诗人比较喜欢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他们常常将所恋的对象视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西方诗人在追求女性时很热情,富于幻想,常常把她们比作天使、女神、明亮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灿烂的太阳等”。
比如,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抒发了自己对贝亚德的爱恋,他将贝亚德描为天使,在她身上充满精神之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看来你是一个神祗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
/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似乎从她口唇里一个灵魂转移,/如许温存,又满含爱意,/……”;歌德的《五月之歌》,以春潮奔涌般的情感歌唱爱情:“哦,爱啊,爱啊,/灿烂如金/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诗人热烈抒发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我这样爱你,/热血沸腾/你给我勇气、/喜悦、青春,/使我唱新歌,翩翩起舞。
”又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你如仲夏繁茂不凋谢,/秀雅风姿将永远翩翩:/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你将永生于不朽诗篇。
”这些大诗人们重视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其最终目的是使自身人格得到补足或灵魂得以升华,而不一定与所恋的女子结合。
中西爱情诗歌之比较分析
亡诗在 中国古代爱情诗 中占有相 当大 的比重,如陆游的 《 钗 头风》 :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 色宫墙 柳; 东风恶 ,欢情薄 , 怀愁 绪,几年 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 旧,人空瘦 ,泪痕 红渑鲛 绡透 ;桃 花落 ,闲池 阁,山盟 虽在 ,锦书难托 ,莫 、 莫 、莫 。 中西方诗歌就其 内容整体 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 的是 轻松活 泼的爱情气息 ,无论这种 爱情 存在与否 ;而 中国爱情 诗 中怨 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 明快 的成分 。
一
三、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 :直接简明和 含蓄委婉
苏格兰诗 人罗伯特 ・ 彭斯在他 《 一朵 红红 的玫 瑰》 中写
道:
“ 啊 ,我 的爱人 像 红红 的玫瑰 ,在 六 月里开放 ;啊 , 我 的爱人像 一支 乐曲 ,乐声 美妙 、悠扬 。你那 么美 ,漂 亮的 姑娘 ,我 爱你那么深切;我会永远 爱你 ,亲爱的 ,一直到 四 海 涸竭 ,直到四海涸竭 ,亲爱的,直到 太阳把 岩石 消融 !我 会永远 爱你 ,亲爱的 ,只要 生命 无穷。再 见吧 ,我唯一 的爱 人 ,再 见吧 ,小别 片刻 ,我会 回来的,我 的爱人 ,即使 万里
文 化 进 行 更深 层 次 的理 解 和 把 握 。 [ 关键词]爱情 比较 内容 情 感表达 中西文化 诗歌 “ 爱” 【 中图分类号 】J 1 O 6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5 5 4 9( 2 0 1 5 )0 4 —0 0 7 9 -0 1
相 隔 !”
二 、从诗歌 内容进 行比较 :慕与怨
中西 诗歌在表达 内容上 有不 同的侧重 点,西方爱情诗 多 以追慕爱人 、赞美爱情 为主 要内容 。而 中国爱情 诗更加 出彩 和使人 印象深 刻的是那些表达 恋人之间相 思别 怨和悲欢离合 的名篇 。众 多西方爱情诗大 半写婚约之前对 爱的渴慕 ,称赞 容貌 ,诉 申爱慕者居多 ,如莎士 比亚 的十 四行诗 : 我 能否将 你比作夏 天?你 比夏天 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 月的蓓蕾 凋残,夏 日的 勾留何 其短 暂 。休 恋那 丽 日当空 ,转 眼会云 雾迷蒙 。休 叹那 百花 飘零 ,催折 于无 常的天命 。 唯 有 你永恒 的夏 日常新 ,你 的美貌 亦毫发无损 。死神 也无缘将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目 录
•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 中西方爱情诗的主题与风格 • 中西方爱情诗的情感表达 •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 中西方爱情诗的创作技巧与手法 • 中西方爱情诗的影响与启示
01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文化起源
01
西方爱情诗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和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情感和 性爱自由。
。
人物形象
要点一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诗中常出 现的是柔弱、婉约的女性形象,而西方诗中则常出现的是 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者形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中国爱情诗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婉约、含 蓄的,如“玉人”、“淑女”、“红颜”等,这些形象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要求。而在 西方爱情诗中,人物形象通常更加鲜明和个性化,强调对 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如拜伦、雪莱等诗人笔下的女 性形象。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加深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01
对共同点的认识
02 中西方爱情诗都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03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不受地域和文化的 限制。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 爱情诗是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 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浪漫
西方爱情诗则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强调情 感的纯粹和美好,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满足。
04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自然景物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自然景物常常作为象征和 隐喻,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作者:高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赞美话题,而诗人将爱情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之花。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爱情诗在表达手法和内容风格方面的种种不同。
本文以李商隐《无题》与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分别从抒情方式、诗歌内容、体裁选择三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西方爱情诗抒情方式差异尽管东西方人在某些情感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是相似或相同的,但中国诗歌在语言选择上与西方诗歌截然不同。
在爱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喜欢热情奔放的表达,中国诗人则往往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
这是因为中国深受农耕文明尤其是儒家礼教的影响,含蓄、内敛、主张意会。
同时,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这就要求用最为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
比如,诗歌《无题》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含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則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关于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差异比较分析
关于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差异比较分析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抒情女诗人,是独唱体抒的代表。
柏拉图《斐德若篇》曾称她为“第十位缪斯”;贤人梭伦在听到自己侄子的吟唱后,表示能学会萨福的一首诗便死而无憾了。
萨福一生中写过不少情诗,但流传下来的特别少。
《给所爱》是萨福较为经典的诗篇,是古希腊爱情史诗上一首最具典型意义的爱情诗,在西方古典爱情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是残诗断章,但是去掉尾句,也可以看作是一首相对完整的诗。
《》与萨福的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冠之为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足见,其声、情、文、义俱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堪称绝佳。
一.意象选择的异同从意象选择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巧妙地选择了人作为主要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主观描写来吟咏爱情。
不同的是,《给所爱》里有三角恋似的“你”“我”“他”,比如“在我眼里,他逍遥好似天神/他得到允许/坐在你的身边”。
这种三角意象的选择有助于营造出对比的效果,使爱情的妒意升温,增强生命个体的情爱冲欲,从而加深诗人的情感宣泄程度。
《关雎》则是以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作为主要意象。
诗歌通过描写“君子”爱慕和追求“淑女”的过程,呈现出爱情的思而不得的痛苦和心有牵挂的幸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显然,“君子”在明处,“淑女”在暗处,这种独特的意象结构仿佛层层薄云后的光晕,须得等慢慢拨开,方得见日月之实,使人越读越有美感。
二.韵律安排的异同从韵律安排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悠扬的音乐美。
不同的是,《给所爱》的体裁是古希腊抒情诗中广泛应用的萨福体。
它每四行为一小节,前三行每行五个音步共十一个音节,第四行只有半行。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
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中、西爱情诗比较
☐第二节☐中、西爱情诗☐比较一、在爱情观念上,西方爱情诗表现为理想化、神圣化、精神化;中国爱情诗表现为现实性、人间性和灵肉不分。
(一)西方爱情诗很大一部分是对爱的力量、价值的表达,升华为一种哲理探讨;中国爱情诗大多是实实在在的独守空房的孤寂,双双厮守的愉悦。
爱的哲学(雪莱)☐出山的泉水与江流汇合,☐江河又与海洋相通,☐天空里风与风互相渗透,☐融洽于甜蜜的深情。
☐万物遵循同一条神圣法则,☐在同一精神中汇合,☐世界上一切都无独而有偶,☐为什么我和你却否?☐☐看高高的山峰亲吻蓝空,☐波浪和波浪相拥相抱,☐没有一朵姐妹花会被被宽容,☐如果竟轻视她的弟兄,☐灿烂的阳光抚抱大地,☐明丽的月华亲吻海波,☐一切甜美的天工有何价值,☐如果,你不吻我?至善(英·勃郎宁)☐岁月的全部馨香和芳菲都在一只蜜蜂的袋里,☐矿藏的全部美妙和富裕都在一切宝石的心里,☐在一颗珍珠的核里有着大海的全部阴阳。
☐馨花和芳菲、阴和阳、美妙、富裕,☐以及—远远超过它们的—,☐比宝石更光辉的真诚,☐比珍珠更纯洁的信任—,☐宇宙间最光辉的真诚纯洁的信任——☐一切对我来说,☐都在一个姑娘的吻里。
勃郎宁和伊丽莎白的爱情☐伊丽莎白.巴雷特15岁时,从马上摔下跌坏了脊椎,卧床不起。
伊丽莎白饱含激情的诗作,叩动了她表兄的朋友、年轻诗人勃郎宁的心扉,他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从此两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1848年,伊丽莎白29岁,比她小6岁的勃郎宁慎重的向她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却遭到她的拒绝。
☐在伊丽莎白看来,这不过是勃郎宁一时狂热,至多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怜悯!然而伊丽莎白错怪了他。
勃郎宁愿把自己真实的爱情献给志同道合的人,因此,尽管遭到了拒绝,他仍然用行动继续表白自己的心迹。
后来,伊丽莎白终于看清勃郎宁的为人,到他第三次求婚是,她欣然打开了心灵大门。
☐这种经过时间考验的爱情,不仅给伊丽莎白巨大的力量,是她通过锻炼,竟然奇迹般的摆脱了20多年须臾不离的病床,能够徒步下地行走,而且也如源源不绝的喷泉,赋予她的诗作新的生命。
中西诗歌比较
英诗以音节的轻重决定节拍,然后配合长音、短音 来形成音律。第一个音节轻短,第二个音节长重,叫抑 扬格;第一个音节长重,第二个音节轻短,叫扬抑格; 此外还有扬扬抑格、抑抑扬格。如Like a child 是抑抑 扬格。
中国爱情诗缺乏人生的思考和宗教的情怀,这也导 致了中诗不如西诗那么深广远大。
3. 含蓄与奔放---在诗风和手法上
西方爱情诗感情奔放和大胆坦露;手法是开放式的, 笔调直率大胆、铺陈。每每带着激浪巨涛似的情感,狂 飚闪电似的想象,惊世骇俗的夸张,而且还常用大自然 的背景来衬托,那大海怒涛、狂飚暴风、峭壁悬崖、荒 谷沙漠。
“名声——我对你若有兴趣,并不是爱听你响亮的吹
嘘;是为要看她灼灼的目光——她也懂得了:我并非
配不上她!”
(拜伦)
“一个是不再爱,一个是不再被爱,这都是难以忍受 的死亡,至于冥目咽气,倒没有什么。”(伏尔泰)
“爱情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亡的人复活, 它可以使沙漠有人居住,它可以使爱的人幻影重现。”
二、中西爱情诗比较
1. “怨”诗与“慕”诗
中国爱情诗 诗人常假托女子之口,来唱对丈夫的恩 爱情深,抒写远离的相思情苦,渲泄被遗弃的怨和恨; “怨”诗比较多,写女子的幽怨之情。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上部》(朱庆馀)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江南曲》(于鹄)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买卜人。《望夫词》(施肩吾)
他们仰望天穹,那飘游的彩霞, 有如玫瑰色海洋,浩瀚而明艳, 他们俯眺那波光粼粼的大海, 一轮圆月正盈盈的升上海面; 听得见浪花在飞洒,轻风徐来。 得见对方黑眸里射来的热焰—— 觉得四目交窥,他们的双唇, 使互相凑近,黏接,合成一吻。(拜伦)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作者:卜小伟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71期【摘要】在中西文学史上,爱情诗语的艺术魅力各有精妙。
本文拟从其精神价值,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予以比较。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比较一、精神价值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
诗人Richard crashaw诗云:“Love,thou art absolute sole Lord of life and death.(爱,你是生与死的至高无上的唯一君主。
)”。
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对西方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诗人比较喜欢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他们常常将所恋的对象视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西方诗人在追求女性时很热情,富于幻想,常常把她们比作天使、女神、明亮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灿烂的太阳等”。
比如,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抒发了自己对贝亚德的爱恋,他将贝亚德描为天使,在她身上充满精神之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看来你是一个神祗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
/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似乎从她口唇里一个灵魂转移,/如许温存,又满含爱意,/……”;歌德的《五月之歌》,以春潮奔涌般的情感歌唱爱情:“哦,爱啊,爱啊,/灿烂如金/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诗人热烈抒发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我这样爱你,/热血沸腾/你给我勇气、/喜悦、青春,/使我唱新歌,翩翩起舞。
”又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你如仲夏繁茂不凋谢,/秀雅风姿将永远翩翩:/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你将永生于不朽诗篇。
中英诗歌比较
中英爱情诗比较分析土木1092 陆丽钢1091401230内容提要:爱情是一个永恒话题,自世界诞生以来,爱情便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了。
爱情也是一个神圣的名词,人们在上面倾注了那么多的想象力,文学艺术又以其为主题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美的诗歌散文。
由此看来,爱情,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情感。
关键字:中西爱情含蓄奔放情感表达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中亘古常新的主题。
诗歌,是文坛中最简明的一种文体。
将爱情与诗歌融合,绽放出了文学史上一朵瑰丽的鲜花。
读者喜欢看散发着纯洁气息的美好的故事,但国内外的著作虽表达着同一主题,但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中国与西方爱情诗歌,各自摇曳着独特的风姿,散发出截然不同的芬芳,闪烁着截然不同的民族色彩。
中国爱情诗歌在表达爱的方式趋于含蓄保守,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男女双方如果对对方有爱恋的话只能放在心中或者用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中国,不同于西方以真为美,中国是以善为美,而“善”一般又与“礼”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五千多年来都以礼仪之邦自居,这是中国的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影响所致的。
儒家有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表达把爱恋表达出来,以儒家文化的观点来看,是不雅的,不文明的,所以自然就得不到正统文化的支持。
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写离情别恨,诗中也没有直接写一个“爱”字,连题目也不标明;但一“晓”一“夜”,暗示着思念之切;“春蚕到死”和“蜡炬成灰”倾吐出了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
李商隐写过不少的无题爱情诗,诗中那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感,那种未语先咽式的凄婉感,都体现了无题诗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爱情诗的特色。
而西方爱情诗歌在表达是直露开放的,西方文化以真为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所以在西方人看来,爱在心中的话,就可以大胆的说出来表达出来,即使是性爱,如果性爱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就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所以表达出来并不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或反对。
中西爱情诗比较
摘
要: 爱情 历 来都 被 诗 人 们 所 赞 颂 , 古至 今 , 满 浪 漫 主 义 色 彩 的 爱 情 诗 也 一 直 是 文 学 里 的 一 朵 奇 葩 。将 从 诗 歌 从 充
的 内容 、 这 方 式 和诗 歌 的 价 值 诉 求上 对 中 西 爱 情诗 进 行 比 较 , 中 更好 的 欣 赏不 同文 化 背 景 下 的 爱 情诗 。 表 从 关键词 : 爱情 诗 ; 情 抒
虽然黑 , 却是 秀 美 ” … ,雅 歌 》 过 一 种 意 象 的 叠 加 构 筑 … 《 通
传 统 等 方 面 的 差 异 , 而 在 诗 歌 方 面 也 存 在 不 少 的 差 异 。 了 一 个 爱 意 满 满 的 诗 歌理 想 世 界 , 个 浪 漫 的 意 境 , 句 中 因 一 诗 本 文 主 要 是 从 诗 歌 的 内容 上 、 达 方 式 上 、 歌 诉 求 上 等 方 都 比较 露 骨 的 透 露 出 对 于 爱 情 的 渴 求 。 此 外 , 来 的 莎 士 表 诗 后 面将 中 国 诗 歌 和 英 国 诗 歌 进 行 对 比 , 而 进 一 步 了解 并 欣 比 亚 的 十 四 行 诗 中大 部 分 也 都 是 直 白 的 表 达 了 对 爱 情 的追 从
赏 不 同风 格 形 式 的 诗 歌
求 与赞 美 , 《 h lI o aete u 如 S a cmp r h e oa mmes a )还 有 l t S r y , d ) 雪 莱 、 斯 等 人 的 作 品 都 是 描 写 “ ” 佳 作 他 们 的共 同 彭 慕 的
中 图 分 类 号 : / I 7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3 9 ( 0 0 1 - 2 40 1 7—18 2 1 )70 8—2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
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
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
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
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
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
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
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
类文阅读: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
类文阅读: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
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
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一)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
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
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
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
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
”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
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
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
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
的愛。
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
如《詩經·衛風·氓。
》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其次由於內容的不同,中西方愛情詩的語言也有各自的特點。
西方愛情詩血多熱烈而富有激情,如普希金的《願望之火》中寫道“愿望之火在血液中燃燒/我的灵魂已为你刺伤/吻我吧/你的亲吻\比美酒和香脂更甜更香/当欢乐的一天逝去/走来了夜晚的暗影/把你温柔的
头靠在我的怀里吧/让我也能够睡得安静。
”直白顯露,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願望感情,應該屬於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隔”與“不隔”中“不隔”的範疇。
而中國的愛情詩在語言上卻是有著朦朧而隱晦的特點,多善用比喻、象徵都手法,如《詩經》中的《木瓜》一章就通過贈送貴重的禮物來表達“永以為好也”的願望,就算是現代詩也多如此,如舒婷的《致橡樹》也是用橡樹為象徵,總是旁敲側擊,為從正面入手,及至l李商隱的《無題》就更是意象眾多,朦朧的如霧裡看花了。
所以中國愛情詩很少有像西方愛情詩那種用呐喊的方式表達感情的。
中西方愛情詩的不同多是由其歷史淵源的,西方的騎士制度抬升的女子的地位,西方的文化制度下頁較注重個人感情的抒發;而中國儒家制度下,女子的地位及其低下,只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出現,而于
愛情方面多是內斂的。
總之,中西方愛情詩雖多有不同之處,但也各有千秋,是值得互相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