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学案标准答案
扬州慢学案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扬州慢导学案答案1、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3、——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原因:胡马窥江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5、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扬州慢》答案
高二语文课案——《扬州慢》答案三. 题解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四、分析小序部分。
内容: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五、正文分析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扬州慢》练习 (含解析)
《扬州慢》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秦观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①俊游,铜驼巷陌②,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③夜饮鸣笳④。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⑤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金谷:西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
②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
③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④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⑤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
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C.“乱分春色到人家”中“乱”字用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至,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D.此词的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2.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两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
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
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
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自他一人之手。
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
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进行合作。
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扬州慢》课型: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词意。
2.揣摩、理解词中丰富的手法,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1.知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释标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3.明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思考四、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中原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四、合作探究1.造成这种“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蕴含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兖州市第六中学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扬州慢 学案 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难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学法指导】1、预学时段让学生读诗10分钟,然后独立完成预学案。
2、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展示评价.3、让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课堂达标。
【预学案】一、知识链接1、扬州慢:“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2、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3、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高效预学1、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2、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3、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4、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探究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课堂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反复揣摩,音乐基础A、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答: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
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词;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
“留马、送杯”两个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
“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4.2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掌握有关词的发展轨迹。
2.鉴赏本词的语言风格,把握词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3.品评词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词人的情感状态。
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
难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的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二)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决不曳裾侯门谄媚逢迎。
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峭拔、清丽、典雅。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上片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景象。
第二部分:下片抒情,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进一步抒发“黍离之悲”。
四、学习课文1.阅读词的小序,看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价。
2.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明确:①清角吹寒②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黍离之悲3.阅读本词,赏析下列重点词语。
(1)“都在空城”的“空城”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破败荒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为什么作者写杜牧会“重到须惊”?明确: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
扬州慢学习目标1、学习情形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会忧国伤时的感情及“冷清”的境界。
知识累积文学知识对于词词又叫诗余,长短句。
从长短看,可分小令、中调、长调。
一般以为,58 字以下为小令, 90 字以上为长调。
从风格看,宋词可分两派:婉约派、豪放派。
宋朝是诗歌全盛期间。
词的平仄押韵稍异于诗歌,因词牌不一样,词的平仄押韵都不一样。
词牌是乐谱名称,所以填词是要听从音律的需要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亲密有关;此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没关了。
慢,慢调,词曲的一种风格,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作者介绍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少年期间生活在湘、鄂间,后移往湖州( 今浙江 ) ,遨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很有影响。
他拥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
他主张谨慎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嘴滑舌,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代有较大影响。
他频频考进士都不中,没有做过官,一世过着清客生活。
正由于他寄身显贵门下,生活安逸,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离开,致使视线不阔,情调低落,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显然的反应。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月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凉的边地。
但大部分的士医生却只顾宴饮享福,不思恢复。
词人21 岁时经过扬州,目击扬州破败荒凉的情形,联想起了往日的茂盛,不由思路翻腾,感触万千。
《扬州慢》是姜夔初期的代表作,抒发生者经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惋惜的情绪。
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假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 年的春秋战国期间扬州就开始建城,到现在已有2490 年的历史。
扬州早在东汉时即是我国东南地域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9《扬州慢》学案设计(含答案)
《扬州慢》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导读1、了解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2、解题:扬州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朗州慢”。
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
3、背景: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 学案 (1)
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扬州慢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席上赠张建康苏庠①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
归来犹得趁鸥盟。
柳丝摇晓市,杜若②遍芳汀。
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
水秋鲈熟正关情。
只愁宣室③召,未许钓船轻。
[注] ①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隐逸以终,终年83岁。
②杜若:香草,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
③宣室:古代宫殿名,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有人评说这首词语言“明朗清新”,试结合“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赏析。
答:解析:“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写柳枝飘摇舒展在晨晓的街市,杜若长满了满是花香的小洲。
能结合这两句词,扣住“明朗清新”或“简明”“脱俗”“不浮艳”等语言特点赏析,且表述合情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不尚修饰,写景简明。
“柳丝”“晓市”“杜若”“芳汀”取景自然,洗去浮艳和纤秾。
②用字脱俗,境界清新。
“摇”写出了柳丝的特点,也带有拟人,突出作者的闲适;“遍”写出了杜若之多,也表现了词人的喜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金陵怀古许浑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 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②景阳兵合:指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
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黍离》一诗。
④洛中: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
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B.首联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第一篇:《扬州慢》教学设计《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引得多少文人骚客怀梦,痴叹着十里春风,烟花扬州。
扬州人张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唱得多少人满眼思乡泪。
徐凝来到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惹得多少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如此温婉的月光之下。
说不尽的扬州美景,道不尽的扬州风情都在诗词中得到体现,那到了南宋时期,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学习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案反馈四、预习自测1、“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题。
扬州——词的内容慢——慢词(曲调舒缓)2、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五、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南宋时姜夔眼中的扬州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今日扬州城的特点?请选取词中让你心动又心疼的意象或句子,发挥想象和联想,用美的语言再现姜夔眼中的扬州城。
提示:现在的扬州城破败、荒凉、萧条。
如果用上阕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的话,那么,如今的扬州城实际上等于是一座“空城”:空旷、空荡、空无一人、毫无生气。
探究点二:盛唐时杜牧眼中的扬州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昔日扬州城的特点?请搜集描写昔日扬州的作品或故事说说昔日扬州的景象。
《扬州慢》练习(含答案)
《扬州慢》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②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①淮左名都:指扬州。
②杜郎:即杜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言部分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让人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B.全词分为上下两阕。
两阕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扬州城青春蓬勃的自然风光。
C.词的上阕通过记叙和描写,展现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D.词的下阕写假如名士杜牧今日重游故地,他必定也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2.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即国破家亡之痛。
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笛【南宋】张炎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
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连昌①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
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张绪②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
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
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③人家在否?恐翠袖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注释】①连昌:唐行宫名,这里代指南宋故宫。
②张绪:南齐才子,丰姿清雅。
作者借张绪自比。
③杜曲:唐代都城长安的名胜,此处代指南宋故都杭州的高门望族聚居之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首词起笔突兀,凌空而起,以孤云自况,格调高雅而又凄怆渺茫,定下全篇基调。
B.上片结句“拥衾谁语”极言词人的处境之孤寂,与前面的词句“故人何处”相呼应。
C.“张绪归何暮?”写故家难归之苦。
“半零落”两句直接点明故人已过世大半。
D.该词通过夜雨烘托夜的凄凉,并将词人的漫游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谱写成一首凄婉动人的抒情词作。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习案一、选择题:阅读《扬州慢》,完成题目。
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中的“黍离”即所谓“黍离之悲”,也就是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源出于《诗经·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故国残破之痛。
B.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C.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眼前萧条冷落,往昔繁华热闹,前面虚写,后面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D.下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
“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
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也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到处长着青色荠麦,即全然破败之象。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说扬州城在金兵南侵时变得面目全非,就算擅游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词人的感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
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1单元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 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选择恰当的诵读方式,体会两首词作的声韵之美。
2.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胜景,《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对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沉痛之情,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思维发展与提升: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感知词作中的意象及其组合方式,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词中点染、铺叙、虚实相间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理解作品的情感,体会词人的创作风格。
学习情境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
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
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所以《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姜夔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仍频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扬州慢》(淮左名都)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本篇为词人的名篇,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在词人多篇写羁旅行役的长调中,本篇是最富于意境的典范之作。
词的写景层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尽致,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
全词语言通俗,将思乡怀人之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然感情真挚而强烈,跌宕起伏。
词中“渐霜风”几句为千古登临名句,苏轼赞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淡黄柳·空城晓角[宋]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扬州慢》学案(精)
《扬州慢》学案【文本解读】《扬州慢》写的是劫后孤城,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强化了兵火劫后的沉痛心情。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面要注意品味诗歌的声韵之美。
【素养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学习重难点】通过鉴赏理解黍离之悲。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姜夔姜夔(1155—1221),字,号。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
南宋、。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
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2.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
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
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
3.解题“扬州慢”,词牌名。
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扬州慢》试题及答案
《扬州慢》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描绘的是扬州的________。
2. 在《扬州慢》中,词人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形容扬州春天的景色,其中“荠麦”指的是________。
3. 词中“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反映了词人对扬州________的感慨。
二、选择题1. 《扬州慢》的作者姜夔是哪个朝代的词人?()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2. 下列哪项不是《扬州慢》中所描述的景象?()A. 淮左名都B. 竹西佳处C. 春风十里D. 秋水共长天一色三、简答题1. 请简述《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所表达的情感。
2. 从《扬州慢》中可以看出姜夔对扬州有着怎样的情感?四、翻译题1. 将《扬州慢》中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分析题1. 分析《扬州慢》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答案】一、填空题1. 繁华景象2. 一种植物3. 战乱带来的破坏二、选择题1. B2. D三、简答题1. 此句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日繁华不再的哀思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2. 姜夔对扬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扬州美景的赞美和对战乱带来的破坏的哀叹。
四、翻译题1. 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每当想到桥边的红芍药,年年盛开却不知道是为了谁。
五、分析题1. 《扬州慢》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通过对扬州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望海潮扬州慢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开卷有益白衣卿相柳三变白衣卿相,奉旨填词,道不尽烟柳画桥,良辰美景。
楚楼奉馆,浅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遥想当年,挥毫泼墨,壮志凌云,你也曾有一腔壮志热血,奈何偶失龙头望,从此你只愿流连烟花巷陌,世人懂得的只是你的风流不羁,可有谁了解你风尘仆仆酸楚无奈那颗的心,多少个黄昏,你独自呐喊“无言谁会凭栏意”,却无人应答,终于,你慢慢地老去,你终凝成了那个时代最浪漫的回忆。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你留下的不只是名字,你留下的是那个朝代无数读书人的美梦,你留下的更是你那凄婉美丽的中华词魂!我更乐意把柳永这样的“宋词作者”称为“大众歌手”,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又极具个性,在反重吟唱中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美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常识浪漫词人柳三变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一生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
擅长写词,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
词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但也有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异变之感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专题11《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设计(含答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人名片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都有影响。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诗词故事姜夔妙制得佳人(一)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了诗人萧德藻。
萧比他大二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气,把他看作自己作诗四十年来难得的诗友,而不以老师自居。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萧对姜《姑苏怀古》诗“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两句赞不绝口。
萧爱才,不久,就做媒把侄女嫁给了姜夔,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后人写诗云:“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
”三、文题背景《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
此时词人21岁。
南宋时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
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年后写的。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之悲”。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写词。
《扬州慢》课后练习(含答案)
《扬州慢》课后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东南形胜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B.嬉嬉钓叟莲娃钓叟:钓鱼的老翁C.有三秋桂子三秋:三年。
D.异日图将好景将: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
2.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去经年经年:年复一年B.天堑无涯天堑:天然的壕沟C.异日图将好景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D.吟赏烟霞烟霞:晚霞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珠玑:珠宝B.难赋深情赋:写作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三个秋天D.杜郎俊赏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4.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赞美郡守,最后一句的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
C.“天堑无涯”的意思是天然壕沟广阔无边,“天堑”在这里指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写出了杭州的富庶与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5.下列对姜夔《扬州慢》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句,将扬州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B.上阕“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句,以有声衬无声,清越的号角声反衬出“空城”的寂静,使人更觉凄凉寂静。
C.下阕“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委婉议论,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抒发了作者对名城荒废、国家衰败的感伤之情。
D.全词着力描写扬州战败后的破败萧条,揭露金人南侵的罪恶及统治者偏安一隅的错误政策,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6.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填词”或“依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学案答案————————————————————————————————作者:————————————————————————————————日期:2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2013级语文学科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课题扬州慢编制人费清玲审核人王俊艳课标要求目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学习目标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以下为教学设计(包含导学、探究、巩固三部分学案)学生笔记(基础积累)学案内容答案;dāi/dàng/dòu/fěi/fēn/gá/gōng/gōng/gòng/gòng/gū/hèng/h ún/hùn xiáo/jī/jí/jǐ/ji àn/jiē/jié/jiū/jǔyǔ/jūn/lá/lè/lēi/liáng预习案一、词人零距离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二、基础夯实,给划线字注音。
初霁()戍角()怆然()自度此曲()黍()离之悲解鞍()少()驻荠()麦都()在空城窥()江去后三、名篇不厌百回读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写初读感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写在下面。
6、从词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5、、提出你的问题:四、补充材料,助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稷,是两种农作物。
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
靡靡:行步迟缓貌。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赏析作品。
(一)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校训:明责致远弘毅至善(二)品赏词作。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
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二、总结归纳。
1、你觉得本词抒发了此人那些情感?(请细想写全)2、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3、巧于用典,善于化用。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巩固案一、当堂检测。
(一)名句填写:1、过春风十里,。
自胡马窥江去后,,。
2、纵豆蔻词工,,。
3、二十四桥仍在,、。
,。
4、,都在空城。
(二)重点强化:读《扬州慢》,思考:1、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
2、词中“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3、请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
空尘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上启下(过渡),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阙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
(意对即可)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
(意对即可)诗词大意:风声萧瑟,邯郸的古道让行人黯然神伤。
繁华一时的古都,已不堪回首。
曾经的丛台歌舞不复存在,金樽玉管也只是白白的摆放在那。
枯草接天,暮云凝聚遮挡了碧空。
反思小结学案内容学生笔记(教师点拨)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2012级xx 学科课时导学案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编号第课题编制人审核人课标 及学习目标目标要求重点 难点考情 分析以下为教学设计(包含导学、探究、巩固三部分学案)学生笔记(教师点拨) 学案内容学案内容 学生笔记(教师点拨)反思小结校训:明 责 致 远弘 毅至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