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文化与普遍性
伦理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
伦理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伦理道德的学科,探讨的是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出现了许多伦理观念的差异。
这引发了人们对伦理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塑造了人们对道德价值的看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注重家庭、孝道和义务。
而在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中,更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这些文化差异使得我们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伦理判断。
然而,尽管伦理观念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普遍的伦理原则。
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即是“不伤害他人”。
无论处于何种文化背景中,人们普遍认同这一原则。
这是因为生而为人便意味着我们要关心他人的利益和权益。
因此,在伦理的普遍性中,关爱他人、不伤害他人是贯穿始终的基本行为准则。
然而,伦理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之间并非完全对立。
事实上,伦理观念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是相互作用的。
文化差异能够促使我们对伦理观念进行反思和再评价,从而推动伦理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文化差异可以促使人们跳出自身的固有思维模式,接触和理解不同的道德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伦理视野。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伦理观念的普遍性提供了机会。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道德相对主义。
即使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对话和沟通找到共同之处。
相较于着重道德规则的细节,我们需要追求的是一个更大的共同基础,即人类共同的尊严和价值。
这一点可以从宗教伦理中得到印证,例如基督教的黄金法则:“你要爱你的邻舍如同爱自己”。
这个道德准则超越了个人、家庭和文化的界限,强调了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因此,伦理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应该被视作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普遍的伦理原则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而文化差异则为伦理观点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以其独具匠心的民族化叙事,让人们领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世界。
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奇特的文学技巧和深入的人性描写,展现出一个丰富的文化图谱,其中包含着对世界性意识的深刻表达。
本论文就探讨莫言小说中表现出的世界性意识,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1. 中国文化传承与世界文化革新莫言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寻求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在传承中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
这种传承和创新体现着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尊重。
2. 全球化与本土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普遍和频繁,莫言小说中对于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平衡和调和,表达了对世界文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包容。
3. 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莫言小说在表现民族化的同时,也注重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相遇,还是在思想、价值、信仰等方面的交流,展示出一种人类间共通的、极具普遍性的文化联系。
4. 人性的普遍性莫言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丰满,是对人性多样性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现出的人性普遍性,即人类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共性,彰显了他对世界人性的深刻洞察。
5. 生态文化问题的关注莫言小说中所展现出的那些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人文事件,体现出他对全球生态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
6. 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在莫言的创作中,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或是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改变和未来发展的展望,都是在展示莫言对于未来文化创新方向的思考。
7. 类比与想像在莫言小说中,常常采用类比和想象的方式来创造富有想像力的意境,用一种具有神话性的语言来表达出对于世界的看重和思考。
这种神话色彩的文本,是对于世界和历史的再想像。
8. 人权、和平和文明作为一个文化名家,莫言对于人权、和平和文明的关注和呼吁贯穿了他的小说创作。
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文化之间的固有差异,常常成为交流的阻碍,甚至会导致误解、冲突和不必要的矛盾。
因此,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对话和交流,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文化差异是跨文化对话的基础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共同特征,包括了价值观念、信仰、语言、艺术、习俗等方方面面。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沟通方式和感知方式都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对话中,首先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学会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接受、尊重并体验它们。
二、倾听与探究是启动跨文化对话的方式跨文化对话需要从互动开始,而在互动中,倾听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在进行跨文化对话时,需要深入了解对方的背景、信仰、价值观、经验和态度等,并展示自己的兴趣、好奇和尊重,从而促进互相了解和理解。
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去探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视角,并尝试着用对方的语言方式和习惯,去理解他们的文化信念和风俗习惯。
三、避免刻板印象和误解是跨文化对话的关键刻板印象和误解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的障碍之一。
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文化、经验和个性,因此我们需要摒弃一些思维定势,减少对别人的歧视和偏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为比较基准和标准去衡量别人的文化,并尽可能地去体验和理解他们的文化。
四、学会尊重和接纳文化差异是跨文化对话的成果当我们在跨文化对话中有了理解、倾听和探究,避免了刻板印象和误解之后,我们还需要学会尊重和接纳文化差异,以促进平等和和谐的交流。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需要创造和支持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环境和政策,积极促进跨文化对话和交流。
只有通过实践和努力,虚心地接受各种文化背景和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彼此,达到建设性的跨文化对话和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之民心相通:以文化交流为根基
“一带一路”倡议之民心相通:以文化交流为根基作者:孙晶来源:《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以文化交流为中心的民心相通是其他“四通”的基础。
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论容易割裂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阻碍民心沟通。
在文化交流中促进民心相通的内涵,是要做到心理情感相通、价值理念相通、目标意识相通。
关键词:“一路带一路”;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文化普遍性;文化特殊性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8)01-0070-06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包括“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标准。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合颁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进一步强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是深化双多边合作坚实的民意基础。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再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1]这表明,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其他“四通”的基础,而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文化交流。
一、文化的普遍性特征是民心相通的根源文化,从最抽象的定义来说,和人类的实践方式和实践产物有关,是这两者的总和。
[2]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文化的思想中,文化一般包括人类所有生活的生产,不仅指意识、精神领域内的生产实践,也指物质生活的生产;社会劳动或者说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产生的源泉与基础。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以劳动为起点,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文化的看法,他认为:“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
跨文化交流的文化对话
跨文化交流的文化对话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无论是商务交流、教育合作还是旅游交流,都需要进行跨文化的对话。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和障碍,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对话并不容易。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对话,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一、文化对话的重要性文化对话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内容之一。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社会规范,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会带来误解和冲突。
通过开展文化对话,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
文化对话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偏见和假设,从而摆脱文化束缚,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
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通过对话可以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习俗和沟通方式,进而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谊。
二、有效的跨文化对话方法1. 学习目标文化在进行跨文化对话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
这包括学习目标文化的历史、宗教、价值观以及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目标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2. 尊重对方文化在跨文化对话中,尊重对方文化是关键。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不要过度干涉或批判对方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受不同文化观念的存在,以促进良好的跨文化交流。
3. 倾听和理解在跨文化对话中,倾听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技巧。
我们应该专注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尝试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经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言语和非言语上的沟通,善于解读对方的身体语言和表情,避免产生误解。
4. 推崇互惠和平等在进行跨文化对话时,我们应该推崇互惠和平等的原则。
不应该将自己的文化视为优越,也不应贬低对方的文化。
相反,我们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对方,尊重对方的贡献和价值,并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5. 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最后,在跨文化对话中,我们需要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现象。
而如何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引发了关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之间的辩论。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这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得到合理化和理解。
而普世价值观则认为存在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超越了特定文化的边界。
文化相对主义是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和尊重,认为每个文化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按照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不同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基于其特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而形成的。
例如,在某些传统文化中,男权主义被视为正当而合理的,这是因为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分工决定了这种观念的合理性。
因此,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没有绝对的品德标准和道德准则,一切皆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普世价值观则认为存在一套超越具体文化背景的普遍准则。
普世价值观的支持者认为人类共同的理性和人性特征决定了某些价值观念的普遍性。
例如,在尊重人权、平等待遇和人道主义等方面,普世价值观认为这些准则适用于所有文化,并应成为全球社会的基础。
普世价值观强调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依存,认为文化差异不能成为违背人类普遍价值的借口。
文化相对主义和普世价值观之间的辩论并没有终结,因为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和政策问题。
文化相对主义的主张为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尊重不同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强调了文化的相对性。
然而,文化相对主义也有其局限性,过度强调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一些普遍价值的忽视,特别是对人权和道德纲常的忽略。
普世价值观则试图基于人类共同的需求和理性,寻求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则。
普世价值观的支持者认为,某些价值观念和规范必须被接受和遵守,无论其在不同文化中是否被认同。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类共同的责任和道德义务,主张超越个体或特定文化的利益。
在实际生活中,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并不是对立的。
在交流和对话中,我们既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应该保持对普遍价值观念的坚守。
语言与文化理解多元沟通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理解多元沟通的重要性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变得无比重要。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行为和价值观的整体体现。
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背后的细微差异,对于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文化理解多元沟通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方法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1.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理解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才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并理解他人的意图。
例如,英语的直接表达方式和中文的间接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或困惑。
2. 文化背景影响沟通方式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模式和社会习惯。
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方式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更注重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如面部表情、姿势和目光交流,而较少使用直接的口头表达。
如果在与这些人交流时不注意这些非言语信号,就容易导致误解。
3. 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但不能将其二者刻板地绑定在一起。
同一语言背后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同一文化下也可以有多种语言。
因此,人们不应该根据一个人的语言或文化就做出判断或产生偏见。
反之,通过了解和接触不同语言和文化,才能真正体会到其多样性和丰富性。
4.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实施跨文化交流,有几种方法是值得推荐的。
首先,学习一门外语,尤其是一门与自己所感兴趣的文化相关的语言。
其次,亲身体验和参与目标文化的活动,如参加传统节日、交流学习、实习或旅行。
通过与目标文化的沟通和互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最后,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他人的态度,尝试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以建立更良好的跨文化关系。
结论: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理解多元沟通的重要性对于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文化遗产是各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价值、作用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价值与作用1.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
通过交流和对话,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念、习俗和传统,从而消除偏见和歧视。
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全球社会,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和平共存。
2. 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意。
当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对话时,他们可以分享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经验,进而激发出新的创意和灵感。
这种交流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 拓展文化遗产的影响与认知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可以将文化遗产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文化遗产。
通过交流与对话,文化遗产得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平台传播和展示,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意义。
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语言和沟通障碍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语言和沟通障碍。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和交流方式,这可能导致理解上的误差和困难。
解决这个挑战的方法是培养跨文化沟通和语言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2. 文化差异和敏感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需要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
通过开展文化培训和教育,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3. 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摩擦和冲突。
对话性的“问一答”原型与《论语》对话性的跨文化探析
绪尔 的思想 中 , 言完 全 成 了超越 具 体 言 语 主 体 语 间实 时言语 互动 和社会 文化 背景 的抽 象语 言主体
的独 白。语 言结 构 的 自主观 在后 索绪 尔时代 得 到
了进一 步发 展 。然 而 , 种 发展 实 际上 是超 越 结 这 构 自主论 和 “ 白论 ” 向语 言实 践 本 体地 位 回归 独 , 的过程 。这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归 功 于 美 国人 类 学 家
么也解 决不 了 。两 个 声 音 才是 生 命 的最 低 条 件 , 生存 的最低 条 件 。 然 , ”8显 巴赫 金 是从 生命 的意 义和 高度来 界 定 对话 的 。那 么 , 话 的前 提 是 什 对
么 呢?是 语 言 。 “ 言 、 语— — 这 几 乎 是 人 类 语 话
《 语》 论 和柏拉 图的《 对话录》 为中西文化 的经典 , 作 以独特 的言说 方式诠释 了普遍 性与差异 性的统 一的对话 性观
念 。从“ 问一 答” 原型与其衍 生关系对《 论语》 文本对话性结构进行跨 文化探析 , 它所彰 显的独特主体 间关系 、 知识 传播 方式、 思维模式及对 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得到 了新的解释。
因, 近期 国 内越 来越 多 的学 者试 图从 中 国文 化 出 发 , 中西 方文 化 的对 比 中探索 对 话 性 的本 质 和 在 特征 。其 中一个 基本 思路是 以中 国文 化 的第 一典
的语 言行 动 观 与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语 言 表 达 观 为代 表 , 拉 图 的 观 念 处 在 两 者 之 问… 。从 总 体 上 柏
人类 学从语 言 中心 向社 会 互 动 中心 转 变 , 促 进 也
哲学中逐渐成为主要思想形态。现象主义的视角 论 实 际上 是 对 “ 话 论 ” 主体 性 的诠 释 。伽 达 对 多
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对话与理论观点
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对话与理论观点文学评论是文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在文学评论中,文化对话以及理论观点的提出和辩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对话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作家的思想与情感,深深地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当读者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解读同一部作品时,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文学评论,不同文化间的观点和解读可以进行交流和比较,从而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例如,对于一位亚洲读者来说,一篇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小说可能会引发不同的共鸣和思考,而这种思考可以通过文学评论的形式分享给其他读者,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
其次,文学评论中的理论观点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和作品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通过对不同的文学理论进行运用,可以为文学评论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例如,传统的形式主义理论注重对文学形式和语言的研究,强调作品内在的审美特点;而新批评理论则关注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关联。
不同的理论观点可以为文学评论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模式,使其更具深度和广度。
然而,尽管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对话和理论观点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提供多元化的分析视角非常重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不同的文化和理论背景带来的差异,文学评论中的对话常常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沟通障碍。
特别是在涉及对作品背后文化价值观的解读和评价时,不同文化的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这就需要评论家具备跨文化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来进行评论。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流方式的多样化,文学评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发表观点和评论的渠道,但很多评论内容缺乏深度和文化对话的视野,甚至存在误导性的信息。
从跨文化的角度质疑合作原则的普遍性
( ) 准 则 的 遵 守 和 违 反 二 四
交接活动 中, 说话人 和听话 人之间存在着一种 默契 , 在一 存 些双方都遵守 的原则 ,他把这种 原则叫做会话 的合作 原则 (oprf eP n il。 C oea v r c e 简称 C ) 其 中包 括四大准则 , i i p P。 每个 准
( ) 话 要 简要 ( 免 赘 述 ) 3说 避 ; ( ) 话 要 有 条 理 。I5 4说 l4 l 1
、
格 莱 斯 的 会 话 含 义 理 论 及 不 足
合 作原 则的前三 条规 定 了人 们 “ 说什 么 ” 第 四条 则与 , “ 怎么说 ” 关。数量准则规 定了我们 说话 时所 传递 的信息 有
断 。 实 生 活 与所 谓 的 理 想 状 态 从 来 都 是 相 距 甚 远 。 们 讲 现 人
( ) 能 使 自己所 说 的话 比 所要 求 得 更 详 尽 。 2不 质 量 准 则 ( at I ̄ l) QulyT dT i I I
( ) 要 说 自己认 为是 不 真 实 的 话 ; 1不 ( ) 要 说 自 己缺 乏 足 够证 据 的 话 。 2不
5 0
语 文 学 刊 ・外 语 教 育 教 学
生活 中大多数交际都是这样产生 的。
( ) “你 下班 去 哪 里 ? ” 1 A:
语 言研 宄
刘 璇 / 从 跨 文化 的角度 质疑 合 作 原 则 的 普遍 性
从 跨 文 化 的 角 度 质 疑 合 作 原 则 的 普 遍 性
。刘 璇
( 上海师 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海 2 03 ) 上 0 24
[ 摘 要 ] 格 莱斯(r e的会话含义理论具有雄厚的哲学理论根源, Gi ) c 表达简易明 了, 便于理解与应 用, 具
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文化是一种普遍而并不明确的概念,它是人类群体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所创造和积淀的一系列符号、价值观、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它是人类社会的深层结构,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会给沟通和交流带来困难。
在如今世界化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需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如何在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中建立有效的联系。
一、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表现在各种符号、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方式上。
这些差异给沟通带来了很多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还承载了文化的大部分内容。
不同的语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这就给跨文化沟通带来了障碍。
在语言层面上,人们需要尊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并掌握所需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的惯例约定。
除了语言之外,思维方式的不同也是跨文化沟通的一大阻碍。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想象力和感官经验,这些差异被镶嵌在人的思维方式中,成为了行为和态度的根源。
当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沟通时,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带来认知的误解和交流的误导。
总的来说,文化差异给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带来了很多困难。
对于人们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二、建立有效的跨文化沟通1.尊重不同的文化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关键之一是尊重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能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或者评判他人的文化。
人们应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习并尊重所在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方式。
2.了解和掌握语言语言是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人们需要了解和掌握所需的语言,必要时,要做好充足的语言准备。
此外,人们还需要掌握所在国家的业务礼仪和商务谈判技巧,以便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流。
3.减少偏见和歧视人们在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中,往往会受到自己文化的偏见和歧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与交流,以期找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活力和发展路径。
一、对话:传统文化的适应力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复杂的体系和深厚的底蕴,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无论是礼仪、美学还是道德观念,都体现了和谐与秩序的理念。
然而,传统文化也要面对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例如科技的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在对话中,传统文化需要积极适应并融入现代社会,以保持其活力和影响力。
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选择与现代价值观互通有无,找到与现代人生活需求相契合的方向。
例如,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以与现代环保理念相结合,倡导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也可以与现代社会需要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相结合。
二、交流: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不仅需要传统文化自身的发扬光大,更需要与现代社会的交流与对话。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如艺术、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是促进交流的有效途径。
艺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舞蹈、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传统文化可以以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魅力。
例如,中国京剧融合了传统舞蹈、音乐和戏曲表演技巧,通过现代的舞台呈现方式,使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文学作品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小说、散文等,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体验。
例如,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再创作,让读者在现代语境下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
三、对话与交流的价值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与交流,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现代社会的独特性和多元性的提升。
对话、文化与普遍性
c tg re ftuh”ae b ig b i . Ulmaey,t ef d t ft e dao i tl swh tp o i e o t ae o so r t i r e n ul t t tl h uii o i gc sye i a rvd sfri i l y h l s
i trly wi eo e f“ u tr s’a d“ nv rai ”.s o n a ta t al k st e et oin nep a t t n s o c l e ’ n h h u u ie s ly t h w gt ti cu y ma e s won to s i h l h at u aei t oe Trt ”h p e sfo wi i itr n ut rs i n in t ih o l d — ri lt n oawh l .“ uh a p n rm t n h soy a d c lu e .a dme so owh c ny“ i c h l g ' rvd s a a c s .Th n, “ r t ’ sn tte rs l o c a ia rc s u s e tbih d ao e’p o ie c e s u n e tu ’i o e ut fa me h c lp o e sb ti sa l e h h n s h o g eai s i so if e c tru h r lt n h p fd f r n e.S e k n ote Ot e a p n o c re d t itnn oh r i . o e p a i gt h rh p e sc n u rn y w h l e ig t e/hm h i s
u ie ai . “ i o e i a w y o s gln a e S st k i es n p tn i l b e t e tr n v rl t s y D a g ” s a f i g g O a oma ea t r p ro e t ya l ne l u u n au h d o l a o
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开展对话和借鉴
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开展对话和借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主要指人类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如文化内容上的差异、文化地域上的特色等。
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一个国家,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真正富有意义。
然而,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
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形常常是处于强势文化一方对于弱势文化采取了“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由此导致的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挑战与应战”来指称这种文化互动模式。
今天,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常在“文化普遍性”与“文化个性”之间纠结。
在人类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
那么,如何致力于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呢?首先,要注意把握文化个性同普遍性、民族性之间的合理张力。
人类的现代化实践推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但不可能完全取消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本土性,因为人类需要结构的差异性和理想欲求的丰富性,只能由文化的多样性来表达和满足。
文化的恒常价值常常是渗透于文化多样性之中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文化多样性来抵抗、纠正、平衡单一的资本与市场逻辑,不能让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物质的增长取代文化的进步、精神的富有。
唯其如此,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才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在今天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培养宽容精神。
宽容性原则是文化一体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理解与沟通的基本准则,它意味着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不抱偏见的心态来看待与自己相异的文化。
尤其是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唯有宽容,才有文化的繁荣与人类的进步。
那种把他者文化视为异端,只将本位文化定于一尊的时代必将终结,人类未来将在宽容的心态下体认各种文化的生动性内涵。
再次,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
文化的普遍性与独特性的对比
文化的普遍性与独特性的对比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虽具有时代性但又具有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等有组织的整体。
然而,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普遍性与独特性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化的普遍性与独特性的对比。
首先,文化的普遍性可以体现着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无论是追求幸福、尊重权利还是崇尚和平,这些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目标。
例如,在世界各地,人们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不论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是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追求的普遍性超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成为了人类共同的追求。
然而,文化的独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这些因素使得文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尊重长辈以及家族观念,反映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情况和价值取向。
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自主性。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下人们对于权利、道德和家庭的理解和认同。
文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相互交织,也导致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文化间的互动也日益紧密。
从美国的汉堡包到意大利的披萨,从英国的乐队到韩国的流行音乐,各国的文化元素相互渗透和交融,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还提升了人们对于其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但是,文化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之间也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和问题。
一方面,过度的文化融合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的风险,使得各国文化失去独特性和个性。
另一方面,固守自己文化传统的保守主义也可能导致文化封闭和排斥。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平衡文化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既能够保护自己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又能够接纳他者的文化,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要实现这一平衡,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增进互信和理解。
人文交流交往的特点
人文交流交往的特点人文交流交往是指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沟通、交流和互动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谊、协商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活动。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文交流交往的特点愈发重要。
本文将就人文交流交往的特点展开论述。
1. 多元性人文交流交往的特点之一是多元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使得人文交流交往变得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我们可以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
2. 文化碰撞人文交流交往还存在文化碰撞的现象。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遇并进行交流时,可能会出现理解的误差和文化冲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特点,以构建和谐的人文交流交往。
3. 语言的重要性在人文交流交往中,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甚至误解。
因此,学习并掌握多种语言能力是人文交流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母语与外语的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4. 文化输出与接受人文交流交往不仅仅是单向的,还包括文化的输出与接受。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财富,通过人文交流交往,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文化进行输出,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
同时,人们也会接受和吸收来自其他文化的新元素,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双向的互利合作人文交流交往的特点之一是双向的互利合作。
通过人文交流交往,各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实现资源、技术、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双向的互利合作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6. 倡导文明交流人文交流交往倡导文明的交往方式。
在人文交流交往中,双方需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传统,遵守当地的习俗与礼仪,以礼待人。
通过文明的交流方式,可以建立起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
7. 培养人文素质通过人文交流交往,可以培养人们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思维的素养。
苏格拉底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
苏格拉底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归纳论证: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推理方法,通过对具体个体的观察和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普遍:指的是一般的、普遍性的概念或事物,具有共同特征的类别。
理由:•苏格拉底归纳论证作为一种推理方法,能够从具体的个体推导出普遍性的结论。
它充分利用了观察和归纳的过程,能够较好地抓住事物的共性特征,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普遍概念的存在和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它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实际应用,也在学术和研究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籍简介:•《对话录》:是苏格拉底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书中收录了苏格拉底与不同人的对话,展示了他的思考方式和推理方法。
苏格拉底归纳论证在这些对话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
•《方法论》: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著,探讨了诸如归纳法、演绎法等科学推理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
其中对苏格拉底归纳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一些批评和反思。
•《皮亚杰论认知发展》:这本心理学著作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撰写,讨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
在该书中,皮亚杰也运用了苏格拉底归纳论证的思想,帮助读者理解儿童思维的普遍规律。
以上是关于苏格拉底归纳论证和普遍的相关定义、理由及书籍简介。
苏格拉底归纳论证作为一种推理方法,通过观察和归纳,从具体个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普遍性的概念在科学和哲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理解和研究事物的共性特征。
有关苏格拉底归纳论证和普遍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上述提到的相关著作。
苏格拉底归纳论证的应用领域•教育领域:苏格拉底归纳论证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共性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和归纳,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育改革。
•科学研究领域:苏格拉底归纳论证的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文化与普遍性魏明德2011-12-20 11:02:39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杭州)2011年1期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反思当前“对话”一语的广泛用法,以厘清其周遭迷雾并估测其丰饶之境。
本文将“对话”一词和“普遍性”、“文化”置于论辩之势,并说明它如何在中间扮演主导者的角色。
真理的向度来自历史与文化的向度,唯有透过对话才能进入这个向度。
对话所指涉的并非机械式的过程,而是差异关系的建立:对话中同时倾听。
我们提到的“对话”一词,及关注对话的背景,都提供我们进入真理向度的研究方法。
对话风格的流动性使得对话具有普遍性。
对话是透过语言的使用,允许第三者走入语言游戏,共享语言游戏的共通规则,在共享的同时,逐步扩展并转化游戏规则。
对话越是植根于实在的语言游戏,越是和真实的文化维系着活泼的关系,那么对话就越在时间和地点中留下印记,越能着重口语的源流、转折、流动性,越是能够承接普遍性的重任,因为它随时能够被转述。
关键词:对话;对话风格;沟通;生命形式;语言游戏;普遍性作者简介:[法]魏明德(1960-),男,研究员,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80(2011)01-0028-06某些词语的使用现在越来越见广博的弹性。
因此,我们可推度至“对话”一词,它已经逐渐得到扩展,如今超越了传统定义的幅度。
例如,对话适用于社会对话者建立交流,以确立企业家利益、雇员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平衡(由此确保劳资政策或是社会保障能够运作),或是适用于各大宗教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使得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比较(或者说是丰富、甚至是改变)各自拥有的道德训示以及宗教教义。
在“对话”为人接受的普及意义中,对话指的是一组态度与可能的行事做法,在家庭、学校、一般社会中或是国际交流中充分展现出来的沟通风格。
在此重要的是“风格”的引入——沟通风格和生活风格密不可分——“对话”风格正扩展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工作、家庭生活、情感生活、教育以及文化相遇都是显明的例子。
而神学的研究与灵修生活则显示了“对话风格”在其他应用层面的优先性。
因此,在基督宗教的体系中,如此的风格主导“人与上帝的对话”形式,由此衍生出某一类型的读经与祷告的方式。
前文最后一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对话风格”的普及可被视为一种沟通模式的普遍化,体现西方传统中的规则、规范与价值观。
在西方传统之下,年代与学派的差异会造成诠释的不同结果,不管是在获取知识的概念上,或是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中。
若果真如此,我们可以理解“对话风格”普及化在其他文化所遭遇的保留态度,不管在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例如家庭关系、政治活动,或是灵修与宗教领域等皆是如此。
(但是必须注意“对话风格”若涉及国家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它似乎是一个规范性的共识。
)由此导出第二项评析:对话一语,在现今为大家接受的含义中,对话与一群概念相随相形,以致于很难清楚区分其中的差别。
在第一个层次上,“沟通”、“交流”、“对谈”、“互动”往往成了对话的同义词或是参考词组。
第二个层次上,某些词语如“移情”或是“宽容”暗示了对话风格的内涵。
此外,许多专门的技术概念更能进一步缩小对话的指涉范畴,例如透过语言哲学或是宗教神学的专门领域。
本文试图反思对话词语现行的宽广用法,以厘清其外围迷雾并估测其丰饶之境。
本文将“对话”此词语和“普遍性”、“文化”置于论辩之势,并说明它如何在中间扮演主导者的角色。
一、对话与语言交流对话一词引领我们进入语言交流的领域。
语言交流是知识的明证:对话者共同确认知识内容无误,甚至共同测试其有效性。
知识可分为两种——一种在科学范畴如物理,另一种探索人类本身,例如社会中人的本性与存在。
在第一种情况,交流立基于同一水平的事实、经验与数学公式,真实知识由此往前迈进。
在第二种情况中,真理并不是来自数学的向度。
真理的向度来自历史与文化的向度,这个向度只有对话能够提供进入的路径。
它指涉的并不是机械过程,而是差异关系的建立:对话中同时倾听。
我们提到的“对话”一词,以及关注对话的背景提供我们进入真理向度的研究方法。
换句话说,真理向度的确立与“对话风格”紧密相连。
至于真理向度与对话风格的运作方式,在此举出几项重要的里程碑:——对话被理解为逻辑的锻炼,旨在推出普遍有效的论题,而且皆能处于非矛盾的体系里。
它基本上并不将“与自身讨论的独立研究”区隔出来,目的在于建立真理本身的科学论证。
然而,即使在亚里士多德式的辩证法则中,一个发言者的存在(有时不显于外)是为了确认论题的有效性,严格来说论题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而是属于意见(doxa)的领域。
换句话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推论的风格会依据我们想建立的真理层次而有所不同。
[1]——苏格拉底式的对话透过戏剧的形式被书写出来,达成一致性的可能受到不同方式的考验,其中形成的张力无所不在。
它们就像几出不断累积的短型戏剧,最后走向成功或是失败:苏格拉底的审判说明了对话对立最高点所达致的结果。
文学内涵的演展形态和后来撰写的纪录者柏拉图所抱持的学问性综合的态度前后一致:真理是透过多样,而且在多样中找到一体,只有透过对立的对话者,逐渐达成一体,真理才能实现与呈现。
否则,它只会被分歧的局面与敷衍的修辞所掩饰。
[2][3]——经院哲学式的对话也是基于同样的法则运作,不过理性推理论述的“普遍”原则被取代,由文本所提供的原则作为依据:该学说所承认的文本(例如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或是新儒学)决定了该学说收录的文献或是引用文献的范围。
①[4]非矛盾原则同样应用在这些文本内部的阅读与解读。
——相反地,教育形态的格言集是《生命》的对话,例如孔子的《论语》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般对话旨在提携弟子,使得他们行动与信念一致。
对话是入门,入门后是真理、道路与生命三者结合的实践生活。
②[5]——福音对话也相当接近上述类型,但若说它为格言集不如说它是转变人心的对话录,我们必须将重点放在交流中做决定的一刻(请参照马尔谷福音第十章17-31中耶稣与富贵少年的对话)③。
——庄子、禅宗以及某些印度学派都列属不同讲求“悟性”的对话观,对话将两方推到一个极点,然后打破非矛盾原则,使得与话者产生突然的转变。
——最后还有一种我们称为“民主”的对话,它不只能适用于政治领域,同时也适用于跨宗教对话。
相互聆听对于伙伴关系具有转化的力量,使得伙伴之间理解对方的立场,懂得面对面时面对的个体,以期找到“第三方位”:共同决定、共存或是根据个案延续交流之举。
④[6][7]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对话区分为“演展式对话”:在言语争吵对立的经验中,对话者心存信念,而且彼此会因为交流的体验产生转变;另一种为“检验式对话”:彼此确认意见或是事实是否一致或是理论是否符合事实。
演展型特色的对话所涵盖的类型多样不一而足。
因此,交换书信(通信)是一种对话的类型,它使得认识论的要旨甚至是地位迥然开阔。
法国17世纪的《灵修书信》的往来即是一个有趣的例子:此时,关于“神圣事物”的通信建立了一个横向的沟通网络,脱离教会与政治层面的审查,对话者透过信件交换灵修体验,试图分辨在舍弃自我时灵魂前行的法则。
随着信件换文的象征与延伸灵魂的神性“沟通”,如此的交流使得对话者产生深层的转化。
神秘的书信体风格与经院哲学产生对比,正如灵修神学与教理神学产生对比一样。
[8][9]延续上文的探索,我们似乎能够将不同的对话风格视为不同的语言游戏,而其规则和不同的生活风格⑤[10]密不可分。
每一种对话风格被当成一个类型,是一个由规则定义的封闭体系,它确实也是一种“思想体验”⑥[1]。
首先,思想体验比起交流中制式的形式规则显得更为“单纯”,就像经院哲学的辩论或是禅宗师生之间的对话。
然而,思想体验却使得我们自问难道思想体验不在“争吵的话语”中涌然而生:比起形式的规则,规则的激进用法反倒使得经验的力度与严谨度达致可能。
换句话说,规则限制每个对话者挪移的幅度。
⑦[11]因此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推出以下结论:对话的功能就像是语言游戏,它的效益比起规则的激进用法更为深厚,更能以思想经验转化对话者的生活风格。
二、对话与文化上面的论述能够点明跨文化对话的本质,跨文化对话的挑战和方法论是当代再三出现的问题。
更广泛地来说,我们只有从文化的基底以及文化间透过对话的经验相互转化彼此的方式,严肃看待对话风格的生成,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对话与普遍性的真实关系。
对话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在关联藉由一件简单的事实阐明,那就是通往文化的信道是语言。
语言的任意性说明它并不是来自人类的属性,即使语言是人类的一部分。
语言、记忆以及延续而来的历史给予人类群体一个面貌。
同时,人类的肉身是语言的关键,由此在文化中,艺术在各个文化中藉由肉身展现风貌,就像文化透过肉身的垦造,决定寓居世界的方式。
文化定义某些“风格”,其中“对话风格”也是文化催生的其中一种表达类型。
前文的论述似乎引领我们观察到跨文化对话一开始不可行,甚至不同“团体”的成员之间的对话也不可行,由此我们必须使得双方无法理解的语言彼此产生交汇。
⑧[12]班尼卡(Raimon Panikkar)的研究取径看来依循此理,他认为各个宗教就像充备独自一套规则的“语言”一样:班尼卡偏爱以“宗教内部的交流”取代“跨宗教交流”;⑨[13]语言交流就像宗教交流一样,我善用(不管是能力高强)几种语言试着为自己进行“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就像从一种宗教体验到另一种宗教体验的翻译)但是我不能使他人依归于他所不精通的语言规则。
然而,我们讨论到的各种对话风格全然归根于文化的特殊性,在其中它们全然成形,同时它们也是促使文化间相互渗透的载体,藉由这些载体,文化形成普遍的一体。
在此,我们必须藉由艺术姿态的人类学观点切入。
虽然乍看之下此番绕行论述似乎远离主题,但是后文将说明此举将相反地引领我们回到问题的核心。
我们以下列两个论句作为开端:我跳舞,因为我走路。
我唱歌,因为我说话。
首先,这两个论句暗喻艺术姿态的人类学视角的原则,简单而且令人信服:这两个论句都牵系于肉身作为主体,开创艺术的延伸,伸展本能,试探极致,在极致时跨界升华,于是探索主体本身的进程使人从一个能力过渡到另一个能力。
然而,表面上看来简单的动作却隐藏着重大的困难点。
这些困难点并不会使这两个论句变得“无效”(我们反倒要问句子照这样的顺序铺陈是否有效?),不过困难点给予这两个论句一个“初始论题”,由此让我们全面思索困难点所点出的问题。
在此我只提出两个困难点。
第一个困难点在于这两个论句的并排法无法成立。
事实上,“走路”与“说话”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能力。
走路似乎是属于人类本能的活动,透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理解主体在“测试自身的限度”:关节的灵活度以及充分行走的能力。
然而,从现在起,我们所说的“自然性”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