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合集下载

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风格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作家,尤以小品文闻名。

他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幽默
林语堂的多数小品文都追求幽默的情味,这成了他突出的艺术个性。

如果比照“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较多存在的感伤浪漫或教化的色彩,林语堂的幽默便显得从容睿智,行文结构也化板滞为轻松,变矫情为自然,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如他的散文集《剪拂集》就多以嘲讽之笔,进行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裹着幽默。

(2)性灵、闲适
林语堂创造了一种散文笔调,闲适是这种笔调所形成的文体特征。

娓语式笔调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主要范式,他将谈话的艺术引进散文创作,不光理论上,而且从创作实践上提高了随笔体散文的文体地位。

林语堂的小品文读来饶有趣味,又可以获得许多知识,文化含量较高。

总之,林语堂这种与现实拉开距离,去追求幽默、闲适与独抒性灵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左翼文坛的批评,但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逐渐被后人所欣赏,并给予他较高的评价。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他认为: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英国文化)也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

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

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月23日和6月9 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心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非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一)“幽默“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而是一种人生观;(二)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人生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三)有广义和狭义的“幽默”,最高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现代的中国散文里,加上一点幽默味,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滞的毛病,使读者可以得一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而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力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无目的,同小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一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一种无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一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小品。

如《言志篇》、《我怎样买牙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文小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二年吊国庆》、《如何救国示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和“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他的散文以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著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林语堂的散文观简述及其拓展。

1. 主张“说真话”的散文风格
林语堂认为,散文应该像一篇真实的日记或新闻报告,直接、客观地陈述事实,不加修饰和主观色彩。

他提倡用白话文写作,追求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

2. 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林语堂的散文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他常常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性、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由、平等、博爱,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3.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林语堂的散文不仅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他通过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如贫困、失业、教育、医疗等,呼吁社会的关注和改革。

4. 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林语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散文中也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呼吁人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现代文化,使文化能够持续发展和繁荣。

林语堂的散文观强调散文应该说真话、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充满了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鲁迅林语堂作为一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对晚清文学的审美价值有着巨大
的影响力和深远的积极意义,他的散文艺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的散文艺术强调语言生命力。

林语堂不仅熟悉古代诗词,也赋予自己
创作散文活力和鲜明特色。

他乐于创设一种上流气质而又能够抒发心中热情的文字语言系统,使散文具有秩序性,有格式性。

其次,鲁迅林语堂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意象层次,他的语言既反映了现实世界的
隐喻,也反映出抽象的意象,以及一些文人的细节说明,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内涵。

善于运用夸张、对比、讽刺等思维手法,营造出丰富的文学空间,给读者带来洞见。

最后,林语堂受到儒家思想和揉合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在他的散文中揉合
了中西文化,表现了交融的文学空间。

林语堂在散文中以一种谦卑的态度以及深刻的境界凝集出一种文人的境界,彰显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总之,鲁迅林语堂的散文艺术必定是不可多得的,他的艺术以及思想价值深深
影响着晚清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活跃的精髓。

在今天,鲁迅林语堂的文学仍具有极具经典价值,他的文学必将成为学界、文化界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林语堂散文

林语堂散文

林语堂散文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字海明,号山谷主人,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化名人。

他以散文作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散文之王”,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

一、林语堂的生平林语堂出生于一个文化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文学,并留学美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林语堂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深受启发。

回国后,他致力于文化事业,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林语堂的散文作品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 独特的视角林语堂的散文作品总是以独特的视角出发,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奇,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深层次的意义。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 深入的思考林语堂的散文作品总是充满了深入的思考。

他对人性、社会、生活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剖析,从而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启发。

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3. 优美的文笔林语堂的文笔非常优美,他善于运用华丽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叙述方式,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还具有艺术性。

他的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非常流畅,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三、推荐几篇经典的林语堂散文1.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描写了一位老教授的一天生活,通过对他的观察和描写,展现了一个智慧、平和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人物形象。

全文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优美的文笔让人叹为观止。

2. 《故乡》《故乡》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以极富感情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了人们对故乡的思考和回忆。

3. 《生命的短暂》这篇散文以生命的短暂为主题,通过对生命的反思和思考,教人珍惜和感悟生命的宝贵。

林语堂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让人读后深思。

结语林语堂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经典的文学之作。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作者:肖潇来源:《祖国》2016年第19期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其作品贯通了中西方文化,包含了哲学、艺术、人生等多种内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本文主要分析了林语堂散文中的“性灵”、“闲适”、“幽默”这几项艺术特点,展示了林语堂散文独有的特色,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林语堂散文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散文创作风格和许多作家都有所不同,因此林语堂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林语堂坚持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违背自我的想法,这和他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林语堂的作品中,包含了不少值得探究的艺术特点,通过对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体会到林语堂的思想情感。

一、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林语堂作品的艺术特点中,包含了几个主要元素,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曾写过一篇《写作的艺术》,其中提到,“性”指的是人的个性,“灵”指的是人的灵魂与精神。

实际上,根据林语堂的描写,“性灵”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但林语堂一直认为性灵文学的特征就是要有个性、重趣味、近人情,要能够自由挥洒,给读者带来超然而闲适的感觉。

林语堂将自己的性灵说真实地体现在了散文的文体层次上,不论是在“语丝”时期,或是在“论语”时期,林语堂都主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抒发自我的情感。

比如《剪拂集》中,就包含了不少“真挚勇猛”的文字,这些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表露。

在三十年代,林语堂散文出现了不少精品,其中充满了“性灵”与趣味。

这种“趣”属于一种理趣,而“味”则属于散文耐人寻味之“味”。

林语堂通常能够在常人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许多创新的意图。

林语堂在《人世间》创刊号上描写了一段发刊词,其中就提到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主要特点,突出“自我”的美学。

类似于这种采用对话和闲聊的形式进行文学表达的作品也经常出现,例如《谈中西文化》、《想象的孔子会谈》等等。

这类充满闲适感的作品,读者读起来容易产生亲切感,似乎娓娓道来,令人心里清爽畅快。

林语堂说的散文

林语堂说的散文

林语堂说的散文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有别于左翼作家所主张之战斗的文风,林语堂的特点是站在高于现实处,以自由主义精神写“热心冷眼看人间”的智慧文章。

自称:“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林语堂并非战士而是作家,其文虽缺乏主流文学的批判力度,却也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对当时、尤其是当下的读者意义重大。

1.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2.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吾国吾民》3.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生活的艺术》4.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生活的艺术》5.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6.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艺术》7.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林语堂与梁实秋散文比较

林语堂与梁实秋散文比较

林语堂与梁实秋散文比较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他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

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文学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梁实秋的散文则是冲淡中带幽默,幽默与冲淡的结合,创造出了他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

下面是我读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得出的一些感受。

《孤崖上的一枝花》这篇文章中林语堂以花性转入人性,用幽默、率性、闲适的笔触,通过类比的手法由花到人,率性而作。

整篇文章表现出作者追求人的本性,追求个性张扬。

同时也表明了林语堂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要率其本性而不能拂其本性。

《孤崖上的一枝花》中林语堂写到“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

”我认为这句话就表现出了作者追求人的本性,无论有没有人看见花树开花,对花来说都没有关系,因为开花乃是花树的本性。

接着作者又写出了花无论置于何处都会开,通过花树开花的自然之道,引申到“有话要说必说之,乃人之本性。

”由花性转入人性的过程让人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接着作者用闲适的笔触写出了人应该遵从本性,应率性而为。

体现在“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本”说明古人写书或小说都是率性而为的,都是遵从自己的本性的。

文章中的语言自然,简洁,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看出林语堂的闲适的心态。

而幽默是林语堂创作的突出特征,在这篇文章中也是可以看出林语堂的幽默的。

正如“‘猫叫春兮春叫猫’,而老僧不敢人前叫一声,是受人类文明之束缚,拂其本性。

”这句话中,我认为林语堂就是用幽默的带点讽刺的语气,表明了老僧不敢在人前叫是因为受人类文明的束缚,因而才会拂其本性。

作者最后写到“花只要有一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更是表明了作者追求本性的观点。

相对于林语堂《孤崖上的一枝花》所用的率性,闲适,幽默的笔触,梁实秋的《雅舍》中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 淡定从容, 诙谐生动。

雅舍其实并不“雅”,只是因为梁实秋的随遇而安的达观的态度使他能洒脱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态,随缘的享受生活。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的散文

林语堂的散⽂林语堂:《论语》、《⼈间世》、《宇宙风》他认为:⼈要做“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幽默只是⼀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章者,个⼈性灵之体现”。

林语堂的散⽂创作体现出⾮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种观念来源于西⽅⽂化背景,尤其是英国⽂化)也可在中国散⽂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化历史原因。

林语堂散⽂不仅受到中、外⼩品⽂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学主张相投合。

这种幽默散⽂观,不仅包含了他⼈格与⽂格、⽣活与艺术相融合⽽形成的带有中庸⽂化⾊彩的本质,对⾔志派散⽂批评理论的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语堂从1924年5⽉23⽇和6⽉9 ⽇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到30年代的《论幽默》、《会⼼的微笑》、《答青崖论幽默译名》等,⾮常突出、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幽默”理论。

在林语堂看来:(⼀)“幽默“是⼈的天性,是⼈⽣的⼀部分,甚⽽是⼀种⼈⽣观;(⼆)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三)有⼴义和狭义的“幽默”,最⾼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的微笑”;(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达到冲淡⼼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讽刺,其情调⾃然愈深远,⽽愈近于幽默本⾊”。

郁达夫《中国新⽂学⼤系·散⽂⼆集》“导⾔”:“在现代的中国散⽂⾥,加上⼀点幽默味,使散⽂可以免去板滞的⽑病,使读者可以得⼀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的,同⼩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种⽆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林语堂这⼀时期的创作,既有表现出“闲适”、“性灵”的幽默⼩品。

如《⾔志篇》、《我怎样买⽛刷》、《论西装》、《论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等,也不乏寄“愤怒”、“沉痛”于幽默的杂⽂⼩品,如《奉旨不哭不笑》、《论政治病》、《民国廿⼆年吊国庆》、《如何救国⽰威》、《诵经却倭寇》、《等因抵抗歌》、《梳、篦、剃、剥及其他》等。

林语堂早期散文特色

林语堂早期散文特色

林语堂“语丝”时期散文摘要:作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在二十年代,即“语丝”时期,主要身份却是一个激进的社会和文明批评家,同鲁迅、周作人站在一起,以“土匪”自称。

在《剪拂集》中留下他当时的思想轨迹,充满了叛逆与清醒意识,并且显露出日后“幽默”的苗头。

可以说,“语丝”时期是林语堂一生最富于战斗力的时期。

关键词:林语堂语丝匪气幽默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他所提倡的幽默小品文奠基而成的,正因为这点,在许多建国后的文学史教材中,都将其作为批判对象。

其实,林语堂也并非一味追求幽默,在二十年代,即1924-1928年,他就以一个斗士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那正是创刊于1924年的《语丝》最为辉煌的时期。

林语堂作为该社的重要成员,同鲁迅、周作人、孙伏园、郁达夫等人一起,为“语丝”任意而谈,泼辣幽默的文体作出重要贡献。

鉴于他与《语丝》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作品称之为“语丝”时期。

在这个时候,林语堂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叛逆意识和激进思想,写下了大量有关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文章,后来这些作品都收入《剪拂集》中,成为他一生曾为战士的光荣记录。

林语堂之所以会加入“语丝”社,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社会政局。

二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正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那段时期。

先是一九二四年,贿选总统曹锟下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残暴的安福系段祺瑞政府;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紧接着,北京发生“女师大风潮”,由反对校长杨荫瑜发展为反对教育部部长、复古主义流领导长章士钊;三月十八日,在执政府门前发生了枪击示威群众,死伤两百多人的“三一八”惨案。

面对这些混乱的局面,深受基督教“人道”主义和西方“自由”“个性”影响的林语堂自然对封建军阀政府极为不满,而当时语丝社正处于群众运动的中心。

固然北京是“瘫痪魂灵的大公寓,魅魑同胞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屡次天安门大会的历史地,是五四运动的起发点,是学生们和警察大战的故址,是三一八大惨案的屠场,是打狗运动的故都!……,北京就是学生领导群众干涉政治的唯一名城。

关于林语堂散文章法的一点浅见

关于林语堂散文章法的一点浅见
写文章就某 些观点与之论辩。他一 生 以苏轼为心灵 知己,追求幽默闲
第 四段 :从 求知 的角度谈趣 ,
要有 好 奇 心 。
林语堂也 曾指出 ,文章 的起承转合 等 等 ,循文 思 自然 的波 浪 涌现 而
成 ,其 千变万化 ,犹如危崖 幽谷 , 深潭浅涧 ,毫无 匠心的经营 ,而因
大概 属 于前 者 ,他 的文 章写 得很 散 ,常常 是拉拉扯扯 ,漫不经 心 , 看不 见刻 意 经营 。文 章有 些 有题 旨,有些没有题 旨,只有一个话题 范围。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师从 白璧
德 ,对 老 师 提 出 的所 谓 “ 人 所 以 教 为人 之 道 ” ,也 就 是 人 要遵 循 理 性 、 道 德 意 识 、崇 尚 和 平 、 遵 纪 、 有
由此可见 ,这篇文章 的题 旨便
是 :作 者 站 在 “ 脱 自喜 ” “ 可 通 适
而止”的人 生高度 ,从求知 、启发
心智 、读书三个方面 ,解读 了人生 的 “ ” 趣 ,主张我们去 寻此 “ ” 趣 ,
体验生 活 ,陶冶性情 ,品味人 生 。 文章看似散漫 ,但其 中的章法需要 把握作者的灵感和笔触方能有所体
( 求知 、启 发 心 智 、 读 书 三 个 方 面 )一
人趣 物趣 天 趣
人 生 境界 和 艺术 境 界 追 求
思考 :有人认 为,林语堂的散 文 不 太讲 究章 法 ,结构 大 多很 随 便 ,也找不 出起伏 、勾色、呼应等
痕 迹 。 你是 否 同 意这 样 的 判 断 ,结 合 文本 谈谈 你 的 感 受和 看 法 。
题:
缘际会 ,自成其 曲折崭然之美 ,不
是明堂大庙 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
东西。

解读近现代散文名家林语堂的作品

解读近现代散文名家林语堂的作品

解读近现代散文名家林语堂的作品在近现代的散文文学中,林语堂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名家。

他的作品既包含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揭示,又展现了对人生、自然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对林语堂的作品进行解读,剖析其文学风格与主题,并探讨他对于现代文化的贡献。

林语堂的作品以行文简洁明快、意蕴丰富多元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寓言、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观念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并产生共鸣。

在林语堂的作品中,他常常以小故事开场,借这些小故事来引出他要表达的主题,从而使文字生动有趣,易于被读者接受。

例如,在其作品《自由气球》中,林语堂通过描述一位孩子的自由飞行的经历,暗示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并表达了对现代社会束缚的不满。

林语堂的作品涵括了丰富的题材,从社会问题到哲学思考,从风土人情到历史文化,无所不包。

他在作品中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与思考,尖锐地指出社会现象中的种种弊端。

此外,林语堂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也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讨论,呼吁人们要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林语堂的作品中还贯穿着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他通过详实的人物刻画,展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困境和生活压力时的心理变化与挣扎。

他给予人物情感丰富的描写,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感受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温暖。

在作品《烟花三月》中,林语堂通过描述女主角的人生轨迹,让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除了个体人生的思考,林语堂的作品中还贯穿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物行为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和力量。

他深入生活,观察细微之处,捕捉到大自然中的美妙瞬间,并通过文字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作品《黄昏之钟》中,林语堂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夕阳下的田园风光,营造了温馨浪漫的氛围,使人们在现实社会的喧嚣中感受到一份宁静与悠然。

林语堂散文风格

林语堂散文风格

林语堂(1895-1976)是一位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而著称。

林语堂的散文风格可以用以下几个特点来概括:
1. 融汇中西文化:作为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

他在作品中揉合了儒家的人文精神、道家的生活哲学以及西方的价值观及文化特点,展示出一种独特的中西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

2. 以旧带新:林语堂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既继承了古典散文的传统风范,又秉承了现代散文的发展动向。

他注重以新的文化视野和形式传承古代的文学经典,实现了一种更新的文学价值。

3. 文字优美,富有诗意:林语堂的散文语言优美洗练,常运用诗歌、对联、典故等传统修辞手法,展示出一种动人心弦的诗意品格。

4. 叙事自然,寓意深远:林语堂擅长通过平实的日常生活场景展开故事叙述,体现出一种自然、真实的叙事风格,并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人生观察。

5. 幽默轻松,寓教于乐:在散文中,林语堂运用幽默和讽刺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艺术效果。

这使作品寓教于乐,读者可在欣赏的同时受益匪浅。

林语堂的散文风格汇聚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

他的作品在中国及海外的华人社群具有极高的影响力,被誉为“文化使者”。

林语堂散文赏析

林语堂散文赏析

林语堂散文赏析
林语堂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的作品主张幽默、闲适、性灵,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立场。

他的散文内容广泛,从宇宙之大到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时间、空间、形式、语言等方面都有自由灵活的表现。

林语堂的散文不拘格套,不受束缚,笔调自由轻松,庄谐并济,化严肃为轻松,恰如密友攀谈,全无客套,更无八股气味。

林语堂的人生观部分是乐观幽默,他的一些散文也表现出这一点。

例如,《秋天的况味》中,他通过描写烟气轻盈、缥缈、变幻莫测的景象,将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气氛中,把自己的思绪比作轻烟,巧妙体现出心中无限的遐想,从而引出对秋天的感悟。

林语堂的散文有着浓厚的性灵色彩,他的一些散文也表现出这一点。

例如,《我如何写五言诗》中,他讲述了自己从五言诗的热爱、研究、创作中体悟到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谛。

总的来说,林语堂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既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又有生动的人物描写,读起来既有趣味,又有启发。

林语堂散文文体的选择与创造

林语堂散文文体的选择与创造

其次,林语堂散文文体的创造之处在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文字平实中 带着幽默,犹如一缕清风,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幽默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林语堂 天性自然流露。同时,他的文字又极具节奏感,无论是描述紧张的情节还是抒发 深沉的情感,都能做到张弛有度。例如,在《人生的乐趣》一文中,他以风趣的 语言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让人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思考人生的真谛。
谢谢观看
三、林语堂散文的文化背景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儒家、 道家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新的诠释和理解。同时, 林语堂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的散文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体 现了他作为跨文化交流者的身份。
四、林语堂散文的影响与评价
拟人也是史铁生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他常常将非人的事物或概念赋予人 的特性或情感,使它们具有了人的灵性。在《我与地坛》中,地坛被赋予了母亲 的形象,它安静、慈祥,给予作者以无限的安慰和支持。
夸张是史铁生散文中较为突出的修辞手法之一。他常常通过夸大事实或夸大 情感来强调某一主题或表达某一情感。例如,在《山顶的祭坛》中,他对山顶的 祭坛进行了夸张的描绘,将其形容为“如同一颗心脏”,以此强调它在作者心中 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林语堂的认同危机与文化选择是他个人经历和观念的反映,也是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缩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文化自信 和多元性是何等重要。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我们应该坚持自我反思和批判, 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以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
参考内容三
引言
在现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史铁生先生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 涵,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情感的 温度,通过鲜活的文字描绘出人生的喜怒哀乐。本次演示将从史铁生散文文体的 角度,探讨其特点及表现形式,以期深入理解其文学魅力。

第六章·林语堂散文研究分析

第六章·林语堂散文研究分析

一、作者介绍
好比喻,惯罗列。
二、创作简介
不忌俗, 不避俗。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文理论
2、小品文艺术特色 (1)自由自在的写作姿 态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语堂散文研究
姜向东 主讲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欢愉情调
事实上, 林语堂小品散文具有双重 的生命意识: 一是外在化的乐感; 二是 内在化的悲感。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主要作品: 《大暑养生》 《论西装》 《新年恭喜》 《我怎样买牙刷》 《冬至之晨杀人记》
三、散文研究
冬至之晨杀人记(节选)
孔子曰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 下士杀人用石盘。可见杀人的方法很多。我刚会 见一位客人,因为谈锋太健了,就用两句半话把 他杀死。虽然死不死由他,但杀不杀却由我。总 尽我中士之义务了。
这冬至之晨,我神经聪敏,知道又要恭聆四段法 的文章了。因为某先生谈吐十分风雅,举止十分雍容, 所以我有点准备。……我们仍旧从气象学谈起。
十二星宿已经算过,某先生偶然轻快的提起傅 君。……我明白,他在叙旧,已经在第二段。……
傅君,蜀人也。你瞧,四川不是正在有叔侄大义 灭亲的厮杀一场吗,某先生说四川很不幸。……我自 然无异辞,不过心里想:“中国人的时间实在太充裕 了”,评论报佣人就要来取稿了。所以也不大再愿听 他的议论,领略他的章法,而很愿意帮他结束第三段。
《无所不谈二集》 《无所不谈合集》 《八十自叙》
现代文学资源库
二、创作简介
林语堂散文研究
姜向东 主讲
一、作者介绍
幽默 幽默的提倡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理论
1924年5月—6月间,林语堂(署名 “玉堂”) 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 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幽默杂话》 两文。

林语堂散文特点

林语堂散文特点

林语堂散文特点
哇塞,林语堂的散文啊,那可真是太有特点啦!
林语堂的散文就像是一杯香醇的茶,初尝时可能感觉平平,但细细
品味后,那股韵味就会在口中散开,让你沉醉其中。

比如说他写的,
哎呀呀,那文字就像秋天的风一样,轻柔地拂过你的心间。

他的文字特别自然流畅,就好像是在和你聊天一样。

读他的文章,
一点都不会觉得累,反而会让你觉得特别亲切,就像朋友在和你分享
生活中的点滴。

比如在里,他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性格的描写,简直是
活灵活现!
林语堂的散文还很幽默风趣呢!不是那种刻意搞笑的幽默,而是那
种不经意间就能让你会心一笑的幽默。

这就好比是生活中的小惊喜,
让你在平淡的日子里也能找到乐趣。

像这本书里,就有好多让人忍俊
不禁的地方。

他的散文里还蕴含着深深的智慧和思考。

他会用很浅显的话语,讲
出很深刻的道理,这可真是不简单呐!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给你指引方向。

林语堂的散文就是这样,自然、亲切、幽默、智慧。

它不是那种高
高在上、让人难以接近的文章,而是能走进你心里,和你产生共鸣的
佳作。

他的散文,就像是一个宝藏,等着你去挖掘,每一次阅读都会
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总之,林语堂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和欣赏。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心灵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一个更
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难道你不想去领略一下他散文的独特魅力吗?。

林语堂的散文风格

林语堂的散文风格

林语堂的散文风格
林语堂的散文风格给人一种温暖而真实的感觉,他常常以人类的视角来创作,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林语堂的散文常常以一种轻松而幽默的方式展现,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幽默来表达观点。

他的文字流畅自然,语言优美,给人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在林语堂的散文中,他经常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善于用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他要表达的情感。

林语堂的散文不仅注重内容的独特性和独创性,还注重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安排。

他善于将不同的观点和思想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文段,并用适当的标题来增强阅读的流畅性。

他的文章通常会先引出一个问题或观点,然后逐步展开,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林语堂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常常通过一些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类的关怀。

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一篇篇温暖而真实的散文。

林语堂的散文风格独特而又鲜活,他以人类的视角来写作,使文章富有情感,并让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他的文字流畅自然,
语言优美,给人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注重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安排,用适当的标题来增强阅读的流畅性。

他善于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散文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人感到温暖而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个人须是人生的最后事实。

他自己本身即是目的,而决不是人类心智创造物的工具”,“如果有一种社会哲学不把个人的生活幸福,认为文明的最后目标,那么这种哲学理论是一个病态的,是不平衡的心智的产物”。

因此,在作品中刻意经营和张扬一种超拔于现实功利之上的心灵体验和精神自由,就成了林语堂闲适散文的基本内容,他的一些重要的散文集如《生活的艺术》、《我的话》、《有不为斋文集》、《无所不谈合集》等,都表现出了这个特点。

在具体行文中,林语堂则常以“我”为基本视点,通过写“我”在现实境遇中的“放逸”“清高”,展示了“我”不为俗务所羁,向往和追求个体精神超脱和人格完整的理想和愿望,在作品中既给我们展示了他高远脱俗、玄澹致远的人生境界,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静观宇宙、淡泊名利的“我”的形象。

如在《有不为斋解》中,他通过叙述“我”在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为人为文等诸多方面的“不为”,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贪图功利、不虚伪做作的精神特点,其中的“我”好像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的“达观者”;在《我的戒烟》中,他通过写“我”在戒烟的荒唐与艰难中感受到的“违背良心、戕贼天性”“不能达心旷神怡之境地”的痛苦与不人道,阐明了人之“得道”,应建立在顺应本性地生活之基础上,其中的“我”好像是一个勘破世俗与虚伪的“智者”;在《记纽约钓鱼》中,他通过写“钓”之趣和钓鱼时“我”所享受的自然之乐和领悟的人生哲理,表明他淡泊功名欲念、亲近自然、保持个人率真淳朴的性情志趣,其中的“我”好似一个洞察世事和人生的“高士”……藉此,林语堂表现了他不为“外物”所惑、崇尚自我内心自由体验的精神追求。

2、“闲淡舒适化俗为雅”的生活情趣把生活审美化,营造和追求闲淡、雅致、舒适的人生境界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表现的又一重要的精神特点。

一方面,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又不肯以世俗物质生活为满足,认为这有失风雅,太俗。

因此,他一心想做的是不避于俗又不溺于俗的“雅人”,他努力想做的便是变“俗”为“雅”,“变俗为雅,犹之点铁成金”。

其具体方法就是将生活与人生审美化,以诗意来感悟人生。

故闲适文人常常是一边享受现世的物质舒适,一边在文章中大谈精神之修养、人生之清雅,如王维等即是;但现世生活即使清贫窘迫,他们也能以生花妙笔将其“点化”得有声有色,诗情并茂,如陶渊明等。

林语堂属于前者,事业的成功,物质条件的优裕,使他可以不必过于观照现实的苦难,而可以持更加开放的心灵、雍容的态度来抒写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观照平凡人生的方方面面,以展示其从容达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在舒坦的“闲适之乐”。

这在其创作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领悟:其一,将生活审美化,以诗意感悟人生。

林语堂后期(主要指1927年以后)鼓吹悠闲生活、倡导悠闲哲学,就是想引导人们从超越的角度、以审美的心态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超拔出玄淡高远的人生境界。

他较早出版的闲适散文专著《生活的艺术》就是一部教导人们怎样以诗意的眼光、闲淡的心境去发现和享受生活美妙的“百科全书”。

林语堂此后的散文,虽也不乏讽喻世事与人生之作,但他更多的文章是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来叙写自己是怎样操持吃饭、读书、作文、品茶、吸烟、钓鱼、游名山、览胜水等闲散之事,他在行文中所表现出的闲淡平和的心境、高雅脱俗的情趣,使他所叙写的这些日常俗事都点染上他的个人风格,显现出他的个人情韵,从而在纷纭琐细、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中酝酿和超拔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和意境。

如,在读书时,他可以体味到“一种探险”和“魂灵的壮游”;买鸟后,他可以感受到人类的天真纯朴和彼此亲和;品味秋天时,他可以体察到庄子的“正得秋而万宝成”的豪壮和人生之秋的古气磅薄;吸烟时,他感到了心灵的自由与灵魂的飞升;即使是躺在床上,他也可以体味到心灵清净,看见“人生变成了一幅更现实的图画”,等等。

这样,经过林语堂诗意的眼光和艺术的心态的“点化”,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都变得富于诗情与哲理,以至于在他的笔下,生活体验已升华成审美的玩味,平淡的日常生活亦转化成一种知足自娱、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

其二,物质舒适与精神享受并重。

林语堂是一个讲求“灵”与“肉”完美结合的人,对精神的逍遥自适与物质的丰厚齐全,他采取了非常实际的态度,主张物质舒适与精神享受并重。

因为在他看来,“我们只有在正常的本能上获得正常的满足,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

这包括生活各方面的享受”。

因此,对于他十分崇敬的两个人,庄子和陶渊明,林语堂喜欢庄子的哲学,崇尚他的精神自由,但不喜欢他的生活,认为庄子过于愤世嫉俗,是个“避世主义者”和“弃世主义者”;而更喜爱和敬仰陶渊明,认为陶渊明不但具有庄子的超脱与自适,而且还热爱和享受了现世的人生,是个“为尘世所生,而又属于尘世”、没有逃避人生的人,是个“最理想的哲学家” 。

在具体创作中,他也毫不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舒适、享受的物质生活的肯定与沉迷。

如在《言志篇》中,他宣称他“个人理想的愿望”是:随意舒适的生活、欢乐温馨的家庭,不拘成法的好友、可口的饭菜、合自己口味的藏书,以及周围有乔木、竹树、梅花的房宅。

林语堂后来还以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概括了他的这种生活理想:“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情妇”,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种兼具物质舒适和精神超脱、既具东方情调又有西方享乐的理想生活模式。

对林语堂这种兼顾物质舒适和精神超脱的享受态度,鲁迅先生曾措辞激烈地批评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渊明的好句,但我们在上海学起来可就难了……,然而要租一所院子里有一点竹篱,可以种菊的房子,租金、巡捕捐……单是这两项,每月就需银一百十四两,等于一百五十九元六。

近来的文稿又不值钱,……现在算他每千字三大元罢,那么,单单为了采菊,他就得每月译作近五万三千二百字,吃饭呢?要另外想法子生发,否则,他只好‘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了”。

当然,在“炸弹满空”“河水漫野”“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代现实中,鲁迅先生的批评不无道理,况且,林语堂这种离不开物质基础的“闲适之乐”以及他常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某种满足感和炫耀之辞,使他高雅的闲适之趣的内涵常显单调、肤浅,且含有庸俗的杂质,他似乎只注意了“闲”的表象,而对发自心灵性情的深层次的“适”,探讨得还不够。

实质上,林语堂的“闲适之乐”就是在传统士人“闲适之趣”的基础上,加上一点西方现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而已。

因此,他的“闲适之乐”相对许多传统士人那种已超越物质因素和生活形迹、臻于委顺自然、纵浪大化的精神境界而言,要庸俗和肤浅得多,但也要平实和“贴近人生本相”得多。

如今,人们在学术研究、生活态度及文化心理上对林语堂的“闲适之乐”的认同和肯定,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幽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报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

所谓达观,即对人生的缺憾报以坦然,认可了人生的相对性因而避开了绝对痛苦,是对生命有限欢愉的一种退守,也是对利及义的超脱。

然而仅有虽超脱,但不达观,是愤世嫉俗的厌世主义。

幽默是温厚的,到了愤与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

这种对人生的达观、温厚、超脱态度,在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散文《言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文中作者这样表白自己个人理想的愿望: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

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旧鞋子。

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

我冬天要一个暖炉,夏天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牵的家庭。

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而在楼上工作时,听见楼下妻子言笑的声音。

我要未失赤子之心的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象我一样喜欢浇水浴。

我要一块小园地,不要有遮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

……我要院中几探竹树,几探梅花。

:护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

我要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不需要名及利,只要温暖舒适的家庭,可口的饭菜,合于自己口味的书,几棵竹树梅花,在明月高悬时欣赏。

多么闲适的心境,不亚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了。

这种闲适来自于对人生的达观。

正是这种达观态度,使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以追求“淡然之味”为最高境界。

如他所说:“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