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寒六经辨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六 经 辨 证ppt课件

六 经 辨 证ppt课件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 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 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 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
(-)太阳病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
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 临床证候。 亦称之为表虚证。 这是对太阳伤寒证的表实而言,并非绝 对的虚证。
4、以五苓散利水作用,还可用于:
1)、多囊肾,鞘膜积液,胸水,渗出性 胸膜炎,胸腔积液,羊水过多,脑积水。 晚期肝硬化腹水、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心包积液
2)、腹泻 、防治饮酒宿醉 3)、黄疸,治疗湿热发黄,湿重于热者,
加茵陈。
4)、肥胖症 (车前子、苍术),茵陈 五苓散治疗高脂血症、茵陈五苓散加减 治疗高血压。
① 骨折创伤早期运用桃核承气汤行气活 血,通腑泻热,疗效确切迅速。一般l~ 2剂即可取效。服药后2~7 h即能排气 排便,治疗有较强时效性。
② 中药行气活血通腑之法除能达到通便 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血化瘀泻热作用。
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便秘 2)糖尿病并发脑梗死。
桂枝汤治疗自汗、盗汗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 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 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 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原文]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 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54)
(2)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二)阳明病证
1 阳明经证(热证) 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

洞悟伤寒,解读六经 ppt课件

洞悟伤寒,解读六经 ppt课件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 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 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5太阳病案分享之 季节过敏性鼻炎
手脚瘙痒病案
王某某,男,42岁。患者自述手脚发痒10余 年,遇冷加重。在此期间,寻医问药不断而不 见好转。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头痛,汗出而喘,脉弦数者,竹叶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 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 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 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 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为升,为降。
3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点滴看法
发汗解表只是太阳病之一法。

六经辨证ppt课件

六经辨证ppt课件
3、合病: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证。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
4、并病: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者。 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阴少阴并病。
25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9
(1)太阳中风证
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 表现的证候(外感表虚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 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 卫阳浮外抗邪——发热。 风性开泄——汗出、恶风、脉浮缓。 肺胃失宣降——鼻鸣,干呕。
审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10
(2)太阳伤寒证
审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 沉实。
17
三、少阳病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邪犯少 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分析: 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经气不疏——胸胁苦满 胆热上炎——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肝胆受病——脉弦。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小腹满、小便不利。
13
2、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 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 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瘀热互结——少腹急结,或硬满。
瘀热扰神——如狂、发狂,善忘。
气化如常——小便自利。
4
六经辨证概要
3、六经病证的病理变化特点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风寒等外邪,始
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入里,进而传至 脏腑。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 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 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05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季节、地域、 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01
汗法:通过发汗,使邪气从 汗而出,适用于表证
02
吐法:通过呕吐,使邪气从 口而出,适用于食积、痰饮
等证
03
下法:通过泻下,使邪气从 大便而出,适用于里实证
04
和法:通过调和,使阴阳平 衡,适用于阴阳失调证
05
温法:通过温补,使阳气恢 复,适用于阳虚证
热解表。
里散寒。
热解毒。
案例总结
案例一:患者出现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等症状,诊断为太阳 病,采用解表发汗的方法治疗。
案例二:患者出现口渴、心烦、 小便黄赤等症状,诊断为阳明病, 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治疗。
案例三:患者出现胸胁胀满、食 欲不振等症状,诊断为少阳病, 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治疗。
案例四:患者出现腹胀、腹泻、 四肢不温等症状,诊断为太阴病, 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治疗。
指导养生保健:根据六经 辨证理论,指导患者进行 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疾病发生。
基六
本经 内辨 容证
2

六经的划分
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 太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 少阴经: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 厥阴经: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案例五:患者出现咽干、口渴、 舌红少苔等症状,诊断为少阴病, 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
案例六:患者出现身热、汗出、 口渴、脉虚等症状,诊断为厥阴 病,采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治疗。
谢 谢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STEP1
STEP2
STEP3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381页PPT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381页PPT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0
3、太阳与太阴合病(寒湿感冒)
n 症状:恶寒、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浮或 缓。
n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太阴 n 方药:桂枝人参汤(桂枝15、党参15、干姜9
、炙甘草10、白术10 。日服1至3剂) n 外感重:桂枝汤。 n 里寒重:四逆汤。 n 时方:多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n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3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n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n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n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n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n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21
桂枝汤助胃气以祛邪主要体现在如下:
一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 即为温补中气小建中汤,说明桂枝汤组方具有 补益脾胃中气之义;
二是治疗太阴病可用桂枝汤,即《伤寒论》第 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22
临证加减: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31
THANK YOU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32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4
2、阳明利
n 症状: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 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n 治法:清里升阳止利。 n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甘草15黄
芩15,黄连15。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6
阳明燥利
n 症状:下利清水,臭如败卵,腹满疼痛,大便 硬结不通,多汗,潮热,谵语,或发热微烦, 苔黄厚腻,脉滑而疾。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每经又各有所主症、主 方,通过六经辩证,可以确定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一、概念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在《伤寒论》中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阴三阳六大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三阴病),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作为论治伤寒的辨证依据,后世称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从病变的部位分: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三阴病则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分: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表现为热证、实证的,为三阳病;凡抗病力衰弱,病势虚衰,表现为寒证、虚证的,属三阴病。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一)太阳病证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病的早期阶段。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感受风寒之邪有所偏重,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两种。

1.太阳中风证:是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痛,汗自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骨节酸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二)阳明经病阳明病为表邪入里,化热化燥的里热实证,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阶段。

阳明病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两大类型。

1.阳明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脉洪大,舌苔黄燥。

2.阳明实证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汗出连绵,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的病理特征,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性质属于脾胃虚寒证。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也可因脾阳不足或寒邪直接侵袭太阴而成。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平 衡,恢复脏腑功能
预防为主:注重预防,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六经辨证的案例分析
1
太阳病:发 热、恶寒、 头痛、身痛
等表证
4
太阴病:腹 满、呕吐、 腹泻等里虚
寒证
2
阳明病:发 热、汗出、 口渴、便秘
等里证
5
少阴病:恶 寒、脉微细、
但欲寐等里 虚寒证
3
少阳病:寒 热往来、胸 胁苦满、心 烦喜呕等半
04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推广:现 代医学正在努力 推广六经辨证, 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接受这一传统 医学理论。
六经辨证的未来发展趋势
1
现代科技与中医理论 的结合:运用现代科 技手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对六经 辨证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辨证准确性。
3
临床应用与研究:加 强六经辨证在临床中 的应用,提高临床疗 效,同时进行深入研 究,完善理论体系。
现代医学对六经辨证的研究
01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认可:越 来越多的现代医 学研究证实了六 经辨证的科学性 和有效性。
02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融合:现 代医学正在尝试 将六经辨证与现 代医学理论相结 合,以更好地理 解和治疗疾病。
03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正在尝 试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如人工智 能、大数据等, 对六经辨证进行 现代化研究。
少阳经证
症状:口苦、咽 干、目眩、心烦、 胸胁苦满、默默 不欲饮食、寒热 往来
01
治法:和解少阳, 调和肝胆
03
02
病因:外感风寒, 内伤肝胆
04
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柴 胡加龙骨牡蛎汤 等
太阴经证

六经辨证ppt

六经辨证ppt

白虎汤
2020/1/10
7
2、阳明病腑证
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胀疼痛, 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 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 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沉数。 特点:痞 满 燥 实
大承气汤
2020/1/10
8
(三)少阳病证
病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脉弦。
小柴胡汤
2020/1/10
9
(四)太阴病证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内停。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 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或 白腻,脉缓弱。
附子理中汤
2020/1/10
10
(五)少阴病证
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
2020/1/10
5
(二)阳明病证
表证不解 入里(胃肠):里热实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经证-胃经实热
阳明腑证-大肠实热
2020/1/10
6
1、阳明病经证
病机:邪热充斥阳明胃经。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 心烦,舌苔黄,脉洪大。 特点: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外感病后期,心肾阳衰。 主症:脉微细,但欲寐。 (一)少阴寒化证
(二)少阴热化证
2020/1/10
11
1、少阴寒化证
病机:心肾阳虚,阴寒内生。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小便清长,舌淡苔 白,脉微细。
2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0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治疗方法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病因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少阴经病案例分析
典型症状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脉细数等 。
总结词
少阴经病案例分析主要介绍了少 阴经病的典型症状、病因、治疗 方法及预防措施。
病因
心肾不足,阴虚火旺。
治疗方法
养心安神,滋阴降火。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劳累。
厥阴经病案例分析
总结词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ppt 课件
目 录
•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的具体内容 • 六经辨证的实际应用 •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 案例分析
01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根据《伤寒杂病论》中六经病的证候特点,运用四诊八纲 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辨析、判断和治疗的诊疗体系。
概念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 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并从阴阳 动态平衡的角度,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进行辨 析和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在六经辨证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辨 证将疾病分为阴阳两类,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演变趋势 。
六经辨证与中药方剂的应用密切相关,通过对证候的辨析和判断,选择
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3
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
重要基石。通过对六经辨证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术
的传承和创新。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ppt课件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ppt课件

★表里同病的治法: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精选ppt
20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精选ppt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 可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精选ppt
44
(三)太阳病的转归
• 1.痊愈: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表证,解表得法,大多数 从表而解。
• 2.传经:太阳表邪不解,可传入他经,包括邪传阳明, 邪传少阳和直接传入三阴,传入三阴者,以邪传少阴 为多见。所以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说法。
精选ppt
29
• (三)太阳的经络: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 ,夹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与少阴经脉相表里。

手太阳小肠经
• 太阳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阴心经 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
精选ppt
30
• (四)太阳的功能: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
• 太阳经脉是人体最大的阳经。 • 太阳经脉布于体表,统摄营卫,抵御外邪。 • 太阳主表与肺及少阴阳气密切相关。

太阳蓄水证

太阳病腑证

太阳蓄血证
精选ppt
47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经证)
• 概说:
• 太阳病经证的主要脉证 • (一)主要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暑湿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脘痞闷、 恶心呕吐、身重倦怠、苔 黄腻、脉濡数。
六经辨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悸
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或心血不足,或心阳虚衰等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失眠
失眠的主要病机为心神失养,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 相关,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基本原则。
六经辨证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肺癌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酿生痰浊 瘀血,形成肿块,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胃癌
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治疗当以调理 脾胃,祛痰化瘀为主。
04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六经辨证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神经调节
六经辨证与神经调节相关,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调控。

起源
六经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中 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 要理论体系之一。
特点
六经辨证注重症候的综合性、整体 性和系统性,强调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
六经辨证的历史发展
起源和发展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起源于《黄 帝内经》中的《伤寒杂病论》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详细描述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冠心病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其发 病机制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气虚用补 益心气、养心安神法,心阳虚用温补心阳法等。
案例三:肿瘤患者的六经辨证调理
总结词
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肿瘤患者进行辩证调理。
辨寒热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辨明患者属于 寒证还是热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 故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衡的治法。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 火法。
已。 ”
传 日传一经 变
以临床脉证为诊断依据 。
(四)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是以六经 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 基础,主要内容有: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 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和厥阴病辨证。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 危,欲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里和再救其表。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太阳病在表,一般使用解表法,如表实证宜开 泄腠理,发汗散寒;表虚证宜调和营卫,解肌 祛风。
• 阳明病是里、热、实证,有气热症、燥结证之 分。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
• 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为半表半里证,其治法 以和解为主。
• 三阴病多属里、虚、寒症,治法以扶正为主。
• 太阴病属脾虚寒湿证,治法以温中散寒,燥湿 为主。
病。太阳病是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一般地讲,太阳病病位浅、 病情轻,所以一般称为太阳表证。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内经》“太阳为开” 。太阳又称为“巨阳,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 三阴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多少来分类的 。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 的能力强。
•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传、误下传。
•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 越经传:太阳→阳明 •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 • 首尾传:太阳→厥阴 • 误影响因素: •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
名称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病因
病变 部位
偏重于热。
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
重在经络
风、寒、暑、湿、燥、火、六 气俱备。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
名称
《素问·热论》 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 阳 头项痛,腰脊强 。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
阳 明 身热,目痛而鼻干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 不同。
•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 式。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一经病证者。
• (二)太阳的脏腑:小肠和膀胱
• 1、小肠:小肠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故既能导心火下达,又具有 接受胃中水谷,进行消化及分别清浊的功能。其清者为津液,输 布于全身;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体外。
• 《伤寒论》之六经是辨证的纲领、诊断的依据、论治 的准则
(五)六经辨证的源流
思辨性理论 名
以《周易》为代表 的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形成六经理论
名、形
六经辨证 名、形、用、象
二、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一)传和变: • 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 变:指病情在某些情况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变并称。
第四章 六经辨证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一)六经概念
•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 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二)六经病
•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 阳明病、少阳病、 • 太阴病、少阴病、 • 厥阴病。
(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

,不得卧。
热,不大便,腹满痛。
少 阳 胸胁痛,耳聋。 病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 寒热。
名称
太阴 病
《素问·热论》六经
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六经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少阴 口燥,舌干而渴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少阴病多属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但有寒化、 热化之分。寒化证宜扶阳抑阴;热化证宜育阴 清热。
• 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治法亦相应随之变化 ,如热者宜清下,寒者宜温补,寒热错杂者宜 寒温并用。
★表里同病的治法: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三、六经病的治则
(一)治则:
• 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说来,不外乎扶正、 祛邪两个方面;
• 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阴阳的基本 精神。
•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
(二)治法: • 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包含汗、吐、下、温、清、消、和、补等法。
•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然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 同的驱邪方法。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如: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 ③ 表里均衡的治法:如:小青龙汤。方中既 用麻黄、桂枝、芍药取其辛温解表;又用干姜 、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亦是。
第二节 太阳病辨证
【概述】
一、太阳病概念: • 太阳病是指外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