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寒六经辨证》PPT课件
六 经 辨 证ppt课件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 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 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 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
(-)太阳病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
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 临床证候。 亦称之为表虚证。 这是对太阳伤寒证的表实而言,并非绝 对的虚证。
4、以五苓散利水作用,还可用于:
1)、多囊肾,鞘膜积液,胸水,渗出性 胸膜炎,胸腔积液,羊水过多,脑积水。 晚期肝硬化腹水、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心包积液
2)、腹泻 、防治饮酒宿醉 3)、黄疸,治疗湿热发黄,湿重于热者,
加茵陈。
4)、肥胖症 (车前子、苍术),茵陈 五苓散治疗高脂血症、茵陈五苓散加减 治疗高血压。
① 骨折创伤早期运用桃核承气汤行气活 血,通腑泻热,疗效确切迅速。一般l~ 2剂即可取效。服药后2~7 h即能排气 排便,治疗有较强时效性。
② 中药行气活血通腑之法除能达到通便 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血化瘀泻热作用。
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便秘 2)糖尿病并发脑梗死。
桂枝汤治疗自汗、盗汗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 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 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 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原文]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 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54)
(2)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二)阳明病证
1 阳明经证(热证) 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
洞悟伤寒,解读六经 ppt课件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5太阳病案分享之 季节过敏性鼻炎
手脚瘙痒病案
王某某,男,42岁。患者自述手脚发痒10余 年,遇冷加重。在此期间,寻医问药不断而不 见好转。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头痛,汗出而喘,脉弦数者,竹叶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 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 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 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 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为升,为降。
3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点滴看法
发汗解表只是太阳病之一法。
六经辨证ppt课件
4、并病: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者。 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阴少阴并病。
25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9
(1)太阳中风证
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 表现的证候(外感表虚证)。
证候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 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 卫阳浮外抗邪——发热。 风性开泄——汗出、恶风、脉浮缓。 肺胃失宣降——鼻鸣,干呕。
审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10
(2)太阳伤寒证
审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 沉实。
17
三、少阳病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邪犯少 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分析: 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经气不疏——胸胁苦满 胆热上炎——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肝胆受病——脉弦。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小腹满、小便不利。
13
2、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 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 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瘀热互结——少腹急结,或硬满。
瘀热扰神——如狂、发狂,善忘。
气化如常——小便自利。
4
六经辨证概要
3、六经病证的病理变化特点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风寒等外邪,始
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入里,进而传至 脏腑。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 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 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05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季节、地域、 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01
汗法:通过发汗,使邪气从 汗而出,适用于表证
02
吐法:通过呕吐,使邪气从 口而出,适用于食积、痰饮
等证
03
下法:通过泻下,使邪气从 大便而出,适用于里实证
04
和法:通过调和,使阴阳平 衡,适用于阴阳失调证
05
温法:通过温补,使阳气恢 复,适用于阳虚证
热解表。
里散寒。
热解毒。
案例总结
案例一:患者出现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等症状,诊断为太阳 病,采用解表发汗的方法治疗。
案例二:患者出现口渴、心烦、 小便黄赤等症状,诊断为阳明病, 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治疗。
案例三:患者出现胸胁胀满、食 欲不振等症状,诊断为少阳病, 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治疗。
案例四:患者出现腹胀、腹泻、 四肢不温等症状,诊断为太阴病, 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治疗。
指导养生保健:根据六经 辨证理论,指导患者进行 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疾病发生。
基六
本经 内辨 容证
2
的
六经的划分
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 太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 少阴经: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 厥阴经: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案例五:患者出现咽干、口渴、 舌红少苔等症状,诊断为少阴病, 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
案例六:患者出现身热、汗出、 口渴、脉虚等症状,诊断为厥阴 病,采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治疗。
谢 谢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STEP1
STEP2
STEP3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381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0
3、太阳与太阴合病(寒湿感冒)
n 症状:恶寒、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浮或 缓。
n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太阴 n 方药:桂枝人参汤(桂枝15、党参15、干姜9
、炙甘草10、白术10 。日服1至3剂) n 外感重:桂枝汤。 n 里寒重:四逆汤。 n 时方:多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n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3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n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n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n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n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n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21
桂枝汤助胃气以祛邪主要体现在如下:
一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 即为温补中气小建中汤,说明桂枝汤组方具有 补益脾胃中气之义;
二是治疗太阴病可用桂枝汤,即《伤寒论》第 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22
临证加减: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31
THANK YOU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32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4
2、阳明利
n 症状: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 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n 治法:清里升阳止利。 n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甘草15黄
芩15,黄连15。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6
阳明燥利
n 症状:下利清水,臭如败卵,腹满疼痛,大便 硬结不通,多汗,潮热,谵语,或发热微烦, 苔黄厚腻,脉滑而疾。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一、概念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在《伤寒论》中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阴三阳六大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三阴病),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作为论治伤寒的辨证依据,后世称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从病变的部位分: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三阴病则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分: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表现为热证、实证的,为三阳病;凡抗病力衰弱,病势虚衰,表现为寒证、虚证的,属三阴病。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一)太阳病证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病的早期阶段。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和感受风寒之邪有所偏重,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两种。
1.太阳中风证:是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痛,汗自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骨节酸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二)阳明经病阳明病为表邪入里,化热化燥的里热实证,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阶段。
阳明病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两大类型。
1.阳明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大渴,脉洪大,舌苔黄燥。
2.阳明实证临床表现:午后潮热,汗出连绵,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的病理特征,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性质属于脾胃虚寒证。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也可因脾阳不足或寒邪直接侵袭太阴而成。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平 衡,恢复脏腑功能
预防为主:注重预防,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六经辨证的案例分析
1
太阳病:发 热、恶寒、 头痛、身痛
等表证
4
太阴病:腹 满、呕吐、 腹泻等里虚
寒证
2
阳明病:发 热、汗出、 口渴、便秘
等里证
5
少阴病:恶 寒、脉微细、
但欲寐等里 虚寒证
3
少阳病:寒 热往来、胸 胁苦满、心 烦喜呕等半
04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推广:现 代医学正在努力 推广六经辨证, 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接受这一传统 医学理论。
六经辨证的未来发展趋势
1
现代科技与中医理论 的结合:运用现代科 技手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对六经 辨证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辨证准确性。
3
临床应用与研究:加 强六经辨证在临床中 的应用,提高临床疗 效,同时进行深入研 究,完善理论体系。
现代医学对六经辨证的研究
01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认可:越 来越多的现代医 学研究证实了六 经辨证的科学性 和有效性。
02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融合:现 代医学正在尝试 将六经辨证与现 代医学理论相结 合,以更好地理 解和治疗疾病。
03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正在尝 试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如人工智 能、大数据等, 对六经辨证进行 现代化研究。
少阳经证
症状:口苦、咽 干、目眩、心烦、 胸胁苦满、默默 不欲饮食、寒热 往来
01
治法:和解少阳, 调和肝胆
03
02
病因:外感风寒, 内伤肝胆
04
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柴 胡加龙骨牡蛎汤 等
太阴经证
六经辨证ppt
白虎汤
2020/1/10
7
2、阳明病腑证
病机:热传大肠,与肠中燥屎相结。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胀疼痛, 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 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剌, 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沉数。 特点:痞 满 燥 实
大承气汤
2020/1/10
8
(三)少阳病证
病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 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脉弦。
小柴胡汤
2020/1/10
9
(四)太阴病证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内停。 临床表现:
腹满而吐,食欲不振,腹泻,时腹自 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或 白腻,脉缓弱。
附子理中汤
2020/1/10
10
(五)少阴病证
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
2020/1/10
5
(二)阳明病证
表证不解 入里(胃肠):里热实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经证-胃经实热
阳明腑证-大肠实热
2020/1/10
6
1、阳明病经证
病机:邪热充斥阳明胃经。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 心烦,舌苔黄,脉洪大。 特点: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外感病后期,心肾阳衰。 主症:脉微细,但欲寐。 (一)少阴寒化证
(二)少阴热化证
2020/1/10
11
1、少阴寒化证
病机:心肾阳虚,阴寒内生。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小便清长,舌淡苔 白,脉微细。
2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0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治疗方法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病因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少阴经病案例分析
典型症状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脉细数等 。
总结词
少阴经病案例分析主要介绍了少 阴经病的典型症状、病因、治疗 方法及预防措施。
病因
心肾不足,阴虚火旺。
治疗方法
养心安神,滋阴降火。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劳累。
厥阴经病案例分析
总结词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ppt 课件
目 录
•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的具体内容 • 六经辨证的实际应用 •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 案例分析
01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根据《伤寒杂病论》中六经病的证候特点,运用四诊八纲 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辨析、判断和治疗的诊疗体系。
概念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 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并从阴阳 动态平衡的角度,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进行辨 析和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在六经辨证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辨 证将疾病分为阴阳两类,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演变趋势 。
六经辨证与中药方剂的应用密切相关,通过对证候的辨析和判断,选择
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3
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
重要基石。通过对六经辨证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术
的传承和创新。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ppt课件
★表里同病的治法: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精选ppt
20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精选ppt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 可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精选ppt
44
(三)太阳病的转归
• 1.痊愈: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表证,解表得法,大多数 从表而解。
• 2.传经:太阳表邪不解,可传入他经,包括邪传阳明, 邪传少阳和直接传入三阴,传入三阴者,以邪传少阴 为多见。所以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说法。
精选ppt
29
• (三)太阳的经络: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 ,夹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与少阴经脉相表里。
•
手太阳小肠经
• 太阳
与
•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阴心经 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
精选ppt
30
• (四)太阳的功能: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
• 太阳经脉是人体最大的阳经。 • 太阳经脉布于体表,统摄营卫,抵御外邪。 • 太阳主表与肺及少阴阳气密切相关。
•
太阳蓄水证
•
太阳病腑证
•
太阳蓄血证
精选ppt
47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经证)
• 概说:
• 太阳病经证的主要脉证 • (一)主要脉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暑湿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脘痞闷、 恶心呕吐、身重倦怠、苔 黄腻、脉濡数。
六经辨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悸
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或心血不足,或心阳虚衰等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失眠
失眠的主要病机为心神失养,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 相关,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基本原则。
六经辨证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肺癌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酿生痰浊 瘀血,形成肿块,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胃癌
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治疗当以调理 脾胃,祛痰化瘀为主。
04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六经辨证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神经调节
六经辨证与神经调节相关,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调控。
。
起源
六经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中 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 要理论体系之一。
特点
六经辨证注重症候的综合性、整体 性和系统性,强调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
六经辨证的历史发展
起源和发展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起源于《黄 帝内经》中的《伤寒杂病论》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详细描述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冠心病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其发 病机制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气虚用补 益心气、养心安神法,心阳虚用温补心阳法等。
案例三:肿瘤患者的六经辨证调理
总结词
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肿瘤患者进行辩证调理。
辨寒热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辨明患者属于 寒证还是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 故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衡的治法。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名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称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法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 火法。
已。 ”
传 日传一经 变
以临床脉证为诊断依据 。
(四)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是以六经 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 基础,主要内容有: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 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和厥阴病辨证。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 危,欲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里和再救其表。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太阳病在表,一般使用解表法,如表实证宜开 泄腠理,发汗散寒;表虚证宜调和营卫,解肌 祛风。
• 阳明病是里、热、实证,有气热症、燥结证之 分。前者用清法,后者用下法。
• 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为半表半里证,其治法 以和解为主。
• 三阴病多属里、虚、寒症,治法以扶正为主。
• 太阴病属脾虚寒湿证,治法以温中散寒,燥湿 为主。
病。太阳病是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一般地讲,太阳病病位浅、 病情轻,所以一般称为太阳表证。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内经》“太阳为开” 。太阳又称为“巨阳,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 三阴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多少来分类的 。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 的能力强。
•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传、误下传。
•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 越经传:太阳→阳明 •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 • 首尾传:太阳→厥阴 • 误影响因素: •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
名称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病因
病变 部位
偏重于热。
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
重在经络
风、寒、暑、湿、燥、火、六 气俱备。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
名称
《素问·热论》 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 阳 头项痛,腰脊强 。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
阳 明 身热,目痛而鼻干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 不同。
•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 式。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一经病证者。
• (二)太阳的脏腑:小肠和膀胱
• 1、小肠:小肠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故既能导心火下达,又具有 接受胃中水谷,进行消化及分别清浊的功能。其清者为津液,输 布于全身;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体外。
• 《伤寒论》之六经是辨证的纲领、诊断的依据、论治 的准则
(五)六经辨证的源流
思辨性理论 名
以《周易》为代表 的中国古代哲学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形成六经理论
名、形
六经辨证 名、形、用、象
二、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一)传和变: • 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 变:指病情在某些情况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变并称。
第四章 六经辨证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一)六经概念
•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 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二)六经病
•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 阳明病、少阳病、 • 太阴病、少阴病、 • 厥阴病。
(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
病
,不得卧。
热,不大便,腹满痛。
少 阳 胸胁痛,耳聋。 病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 寒热。
名称
太阴 病
《素问·热论》六经
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六经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少阴 口燥,舌干而渴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病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少阴病多属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但有寒化、 热化之分。寒化证宜扶阳抑阴;热化证宜育阴 清热。
• 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治法亦相应随之变化 ,如热者宜清下,寒者宜温补,寒热错杂者宜 寒温并用。
★表里同病的治法: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三、六经病的治则
(一)治则:
• 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说来,不外乎扶正、 祛邪两个方面;
• 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阴阳的基本 精神。
•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
(二)治法: • 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包含汗、吐、下、温、清、消、和、补等法。
•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然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 同的驱邪方法。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如: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 ③ 表里均衡的治法:如:小青龙汤。方中既 用麻黄、桂枝、芍药取其辛温解表;又用干姜 、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亦是。
第二节 太阳病辨证
【概述】
一、太阳病概念: • 太阳病是指外邪侵袭人体,邪正交争于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