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β-内酰胺酶是一类可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

β-内酰胺酶在医院感染病例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

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β-内酰胺酶阳性细菌之一。

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类具有多种清谱抗生素降解活性的β-内酰胺酶,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和传染性。

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了医疗领域的重中之重。

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包括抗菌药物和手术大量切除局部感染部位。

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但由于广谱β-内酰胺酶可快速产生抗药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并且,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感染源,只能在发生后将感染扩散范围减小。

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干扰β-内酰胺酶的基因表达、开发新的有效抗菌药物、利用生物学治疗手段等。

生物学治疗手段是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生物学治疗手段通常包括利用细菌噬菌体、RNA干扰和CRISPR-Cas等方法。

其中,利用细菌噬菌体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细菌噬菌体是噬菌体中最常见的一类,可以特异性感染细菌并迅速杀灭它们。

因为细菌噬菌体仅能感染细菌,不会感染人类细胞,所以选用细菌噬菌体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细菌噬菌体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些研究表明,在应用细菌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时,其疗效可以达到高水平,且可以有效地降低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数量。

同时,细菌噬菌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制备技术和病原体适应性筛选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总之,细菌噬菌体治疗手段是一个新型、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随着对其治疗机制和制备技术的深入研究,细菌噬菌体治疗手段在治疗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感染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F与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外膜蛋白F与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埃希 菌外膜 蛋 白的结构及 调控孔 道 蛋 白表达 因素 的
改变都 会 引起耐药 性 。 2 . 1 O mp F结 构及 与耐药 性的关 系 抗 菌药 物只有 跨膜进 入 细菌 内到 达靶位 才 能发 挥杀 菌作用 , 革兰 阴性菌 独特 的外 膜结 构 , 可 以抵 抗 宿 主防御 因子及 许 多 有效 抗 生 素 , 这 是 因 为 特殊 的 结构 可对物 质 的大 小 、 电荷 、 空 间位 置都 有 选 择 性 , 而膜 孔蛋 白构 成 的通 道 就 是 决 定 这 种 选 择 性 的关
进行 以下探讨 。
2 外 膜 蛋 白与抗 生 素 的耐 药性
在 正 常生理 条 件下 , 大肠 埃 希 菌 外膜 通 道 不 仅 对 于环 境 中的 p H 有 敏感 性 的功 能 , 还对于环境 中
的渗透 压有调 节功 能 。大 肠埃希 菌 细胞 外膜 上 的某
些特 殊 外 膜 蛋 白 , 如 Omp F是一种 外膜孔道蛋 白
到高度 重视 , 已成 为世界 范 围内普遍 关注 的问题 。 目前 , 大 肠埃 希 菌 耐 药机 制 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外 膜 通透性 改 变 , 形 成 相 应 的 水解 酶 , 泵 系统 外 排 , 作 用 靶位 改变 , 外膜 渗 透 压 的减 小 以及 形 成 生 物被 膜 等 。近年来 已有 研究 证 实 O mp F可 以引 起 耐药 性 , 但 是这 种耐药 机制 的形成 目前 尚不 是很 清 楚 。本文 就 Omp F结构 、 调控 系统 、 转 录 因子等 引起 的耐药性
验, 同时药物 残 留又 影 响 猪 肉及 其 他 畜 禽产 品 的质
有 研究 [ 2 构建 了双重 突变 型( Omp C, Omp F缺失 ) 菌 株, 证明了 O mp F的丢失 是 大 肠 埃希 菌 对 B _ 内酰 胺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障碍 , 通过对 大肠埃 希茵耐 药性 的现状 、 用 作
机 理、 主要 特 点 、 人 类 的 危 害和 防 治 策 略 等 对
大 肠埃希 菌 耐药 性 呈 上 升 趋 势 。2 纪 5 o世 O年
代禽致病性大肠埃希 菌几乎没有耐药性产生, 6 而 O
年代 的 分离 株 对 链 霉 素 、 环 素 产 生 了耐 药 性 ,o 四 2 世纪 7 o年代对 氨苄 西 林 、 霉 素 、 胺 甲基 异 口 唑 氨 磺 恶 等产 生 了耐药 性 ,o年 代 至 9 8 O年代 初对 阿莫 西林 、 庆 大霉 素 、 卡那 霉 素 、 啶酸 、 萘 头孢 塞 吩 等产 生 了耐
传递, 使敏感菌成为耐药 菌株 , 造成 了 R质粒的流
收 稿 日期 :0 50-0 2 0-93
作者简介: 韩
伟( 9 o , 。 1 8 一) 女 河北保定人 , 士研 究生。 硕 主要从 事 中草药防治 畜禽 传染病研 究。 *通 讯作者
S u y o he Pa ho e fCa i r o iu t d n t t g ny o n nepa v v r s
维普资讯
动物医学进展 .0 62 () 5—3 20 ,7 1 :15
Pr g e si t rn r e ii e o r s n Ve e i a y M d cn
大肠埃希 菌耐药机 制研究进展
韩 伟 , 铁 王眷光 张 国磊。 吕建存 钟 秀会 张 , , , ,
as a s c t a da s l f mmain Th y p o r i lrt h ei ep n e k p na FP . lo c u ea u ec r icmu cei l na t . es o m tmsa esmi ot efl a lu o e i ( L) a n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1. 引言1.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抵抗性,ESBL-EC感染的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ESBL-EC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临床上很多传统的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对其的有效杀菌作用。

针对ESBL-EC感染的治疗,当前主要采用的策略包括药物疗效的评估、抗生素的选择与应用、联合用药策略的探讨、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以及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这些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ESBL-EC感染,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投入的增加,我们相信针对ESBL-EC感染的治疗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个体化定制治疗方案、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未来治疗ESBL-EC感染的关键所在。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药物疗效的评估药物疗效的评估在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种耐药菌株,常规的抗生素可能已经失效,因此需要及时评估新的药物疗效。

对于已有的抗生素药物,需要进行敏感性测试,确定哪些药物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具有敏感性。

这种测试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抗生素药物也在不断研发和推出。

对于这些新药物,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评估其在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才能确定这些新药物是否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选项。

药物疗效的评估对于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医生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的概率,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和死亡率。

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我 国 Ql质粒 , H … , eA质粒 , I r D A1 Q p 质粒介导的 15R A甲基 6rN 化酶 , 质粒介 导 的 A p m e酶这 些耐 药 质粒 不 断被 发 现 ,0 K 10 B
[ 文献标识码] A
D i1. 9 9ji m 17 7 9 . 02 0 .7 o:0 36 /. s 6 2— 13 2 1.2 04 s
成 一个 3 K A的蛋白质。重金属 抗性实 验表 明这 种表达株 能 3D
在含 2 g LH O2的 L om / g B培养基上生 长 , 和对照组相 比,p T E

3 a(+) 能 生 长 在 含 有 2 0 不 0
L n O2的 L g B培 养 基
上 J表明通过大肠埃希菌 转移 , 门氏菌表 达质粒获 得 了对 , 沙 抗 生素的抗 性。这类 试验 这些 年报 道极少 。这是细菌 之间相 互 传播耐药性的最好证明。 2 1 以色利 的特拉 维夫报 道证实 了在人类肺 炎杆菌肺 0 0年 炎 中耐碳青 霉烯 类抗 生素 K C一3质粒 在对 碳青 霉烯类 敏感 P
菌耐药性的获得与 医院是一个相互作用 的过程 。
共存 6 , 0代 这就能够保证 大肠埃 希菌 耐药 性质粒 传播 的稳 定
性[。
20 09年美 国德州 农业 研究 机构 用蠕 甲虫 实验 , 实 了抗 证
生 素的抗性质粒在沙 门氏菌属 和大肠埃希 菌之间 的转 移 , 是 这
第 一次用实验证实 了大肠埃希菌可 以接 受外 源性的耐药 性 j 。 20 0 9年 中国微 生物学报 向 国内外报 道 , HG K 2是指能 在 L B培 养基 含有 7 MG L C 2上生 长的细菌 , 0 / HG L 这种菌株 9 % 的基 因 6 序列 与杆状菌 的模式 菌株 D M123 S 2 2 T相 同 , 的 形态 特征 和 他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抗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效治疗ESBL-EC感染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ESBL-EC感染的治疗进展,我们将重点关注治疗ESBL-EC感染的各种方法和治疗策略,并进一步探讨新的治疗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治疗ESBL-EC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ESBL-EC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相当普遍,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已经不再有效。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

一种可能的新治疗方法是利用抗菌肽。

抗菌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抗菌分子,具有广谱和快速杀菌的特性。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一些抗菌肽对ESBL-EC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尤其是一些结构经过改良的抗菌肽,它们不仅对ESBL-EC有很好的抗菌作用,而且对其没有产生耐药性。

除了抗菌肽外,还有一些新型抗生素在治疗ESBL-EC感染中显示出了潜力。

一些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氟哌酸类抗生素以及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显示出了对ESBL-EC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一些新型的化合物和药物也显示出了对ESBL-EC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除了新型抗生素和抗菌肽,联合用药也是治疗ESBL-EC感染的一个重要策略。

通过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可以提高杀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显示,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高治疗ESBL-EC感染的成功率。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其他类抗生素作为辅助治疗也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磷霉素等对ESBL-EC感染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一些免疫治疗方法也显示出了对ESBL-EC感染治疗的潜力。

在未来,治疗ESBL-EC感染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发展新型抗生素和抗菌肽,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二是研究ESBL-EC的耐药机制,寻找能够干预耐药机制的治疗方法。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最常分离到的致病菌之一,长期以来,人类对大肠埃希菌病防治的手段以药物控制为主,但是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了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给大肠埃希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严重的障碍。

通过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能为消除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大肠埃希菌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β-内酰胺酶;外排系统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最常分离到的致病菌之一,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恰当使用,耐药菌株增多,耐药机制及形式也多种多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其耐药率大幅度上升,多重耐药剧增且耐药谱明显增宽,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本文就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进行文献综述。

1产生灭活酶产生灭活酶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可使抗菌药物活性降低或完全失活而产生耐药。

大肠埃希菌产生的灭活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主要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两类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类能水解青霉素,三代头孢及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但其对头霉素,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及酶抑制剂敏感,它由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突变而来。

现已发现的tem型esbls有90余种,shv型esbls有30余种及ctx系列esbls12种。

esbls是由质粒编码的,易在肠杆菌科之间传播,可将耐药质粒以转化,整合,传导,易位,转座等方式传给其它菌株,造成耐药菌株感染的爆发流行。

1.2ampc酶ampc酶家族是革兰阴性菌产生的不受克拉维酸抑制的“丝氨酸”头孢菌素酶组成的一个家族。

最初在耐氨苄西林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分为染色体介导的ampc型β-内酰胺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型β-内酰胺酶。

其与esbls最主要的区别是其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受amp复合操纵子的调控。

研究表明,野生型大肠埃希菌低水平表达ampc酶,并不造成对广谱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实验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机制、药敏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总结细菌主要耐药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主动外排系统;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障。

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应以药敏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相关抗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与PK/PD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对防止耐药菌的产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细菌耐药;感染因素[Abstract]This is a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STEC’s drug resistance and makes analysis of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research progress of experiment,bacterial resistance mechanisms,drug susceptibility results,service condi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etc.The main resistance mechanism include following tips:Antibacterial drugs targeted to change,produce inactivated enzyme inactivation antimicrobial drugs,reduce 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affect the active efflux system,bacterial biofilm resistance barrier.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the dosage regime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rug sensitiv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kinetics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antibacterial agents and its PK/PD parameters.Then,the generation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 could be well prevented,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could be reduced,and so does the medical burden of patients.[Keywords]STEC(Escherichia coli),Drug-resistance,Infection factors大肠埃希菌(EC0)是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也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可引起人体各部位感染,以尿路感染为主。

大肠埃希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研究进展
A C( ) A 3 一Ⅲ , A ( ) V和 A C ( ) Ⅵ不 常 见 。 A C A C 3 一I A 3一 A
或羟基 , 使抗生素发生钝 化 , 降低或 丧失对 靶位 核糖 体的 亲和
力 , 细 菌 在 抗 生 素 存 在 的情 况下 仍 能 存 活 [ 。 使 s l
( ) Ⅱ阳 性 菌 株 的 M C值 分 布 为 3 3一 I 2一>52 gL“ 。 1m / [ J
fr ss AAC) ea e ,
r ‘
贝 卡 星 耐 药 。 M glas aa e h ML等 学 者 的 研 究 显 示 , 肠 埃 希 菌 产 大
生 的 A C 3 一Ⅳ具 有 对 酰 基 高 度 的 特 异 性 和 对 氨 基 糖 苷 类 药 A ()
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与核糖体 A位点结合 , 而破 坏密码子 从
‘ 埃 希 菌 对 氨 基 糖 苷 类 抗 生 素 产 生 耐 药 的 分 子 机 制 主 大肠 要有 以下 五 种 【 :1细 菌 产 生 一 种 或 多 种 修 饰 酶 , I () ~1 使进 入 细
菌胞 内 的 抗 生 素 失 去 生 物 活 性 ;2 ( )抗 生 素 作 用 靶 位 的 改 变 、
() 3 一Ⅲa A C 3 一/ b和 A C 3 一Ⅲc引 起 对 庆 大 霉 素 、 ,A ( ) / 1 _ () A 妥 布霉素 、 索米星 、 那 霉素 、 霉素 、 维 霉素 、 西 卡 新 利 巴龙 霉 素 、 地
1 氨 基 糖 苷 乙 酰 转 移 酶 ( m ngyoie ae l a s a io lcs ct t n- d yr
机制 将 已进 入 胞 内 的 药 物 泵 至 胞 外 ;5 细 菌 产 生 1SR A 甲 () 6rN 基 化 酶 [ 。 6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的大肠埃希菌,其在临床感染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对ESBL-EC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介绍ESBL-EC的治疗进展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抗生素联合治疗1. 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对抗ESBL-EC时已经展现出一定的疗效,但ESBL-EC产生的β-内酰胺酶会降低其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为此,研究人员将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进行联合应用,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有效地抑制了ESBL-EC的生长,提高了治疗效果。

2. 三联抗生素疗法三联抗生素疗法是指在严重感染病例中同时应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对抗ESBL-EC感染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不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为ESBL-EC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1. 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研发硝基呋喃类抗生素是一类新型的抗生素,对抗ESBL-EC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硝基呋喃类抗生素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ESBL-EC的生长和复制,同时能够克服β-内酰胺酶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因此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随着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相信在未来能够为ESBL-EC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修饰抗生素的应用在ESBL-EC的治疗中,研究人员还尝试了对传统抗生素进行修饰,以提高其对ESBL-EC的敏感性。

通过对抗生素的分子结构进行改良或添加特定的官能团,使得修饰后的抗生素能够更好地穿透ESBL-EC的细胞膜,增加其对ESBL-EC的杀菌效果。

这种方法为克服ESBL-EC的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免疫治疗的应用1. 妥布肽克隆抗体的研发妥布肽克隆抗体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能够靶向清除ESBL-EC。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
对照研究 [ ] 中国综合 临床,0 1 1 1 :0 9 4 J. 20 ,(2)9 3— 0 . [1 2 ]廖 晓阳, 章茂顺 , 王家 良, 醋泖黄 酮治疗 中、 等. 重度高血 压 的随 机对照研究 [ ]华 西药学杂志 ,0 4 1 ( ) 3 0- 1 . J. 2 0 ,9 4 :1 3 2 ( 收稿 日期 :00 1-1 2 1 —02 )
[1 Bohm BohsR s o u ,04,1 ( :9 J . i e i y e mm n 20 3 5 4)8 2—86 c p C 9. [9 d ad IL o Lt nS e a. urei rd csbod p s 1 ]E w rsR , ynT, iS E,t 1Q ect ue l r ・  ̄ ne o e
P amao。o 8 5 ( ) 29— 4 . hr cl2 o ,1 3 :3 2 5
[] Am JCi N t,0 17 ( ) 9 1— 4 . J . l ur2 0 ,3 5 :4 9 8 n
[ 2 hi JJ n JLe J t 1E i lct h l t adq e e 1 ]C o Y , ogY ,e , . p aoa ci g l e n ur - e Y ea g l e n aa e
t n a c u v v i n ln n r s o s o o ia ti d c d h ma i e h n e s r i a sg a ig i e p n e t x d n u e u n d cdrd ci f 1 8 o W, iao Miaai ea. l ni n ue eut no s t v o
cl l a : m dl xe m n [ ] L eSiA g s 1 2 0 ,3 e u r ¨ a oe e r et J . i c, uut ,0 8 8 la C pi f

大肠埃希菌外排系统与多重耐药研究

大肠埃希菌外排系统与多重耐药研究
药基 因 的获 得 。一 直 以来 , 人 们 都 认 为细 菌 的 耐
药性 是随着 抗菌 药物 的使用 而后天 获得 的一种 能 力, 但 是最新 的研 究表 明 , 这种 能力 是先 于现代 抗
菌药 物选择 压力 之前 细菌本 身所 固有 的 。来 自加 拿大 麦克 马斯特 大学 的研究人 员在 距今 3万年 以
( r e s i s t a n c e n o d u l a t i o n c e l l d i v i s i o n ,R N D) 。 以
前 的古细 菌体 内, 首次 发 现 了多种 抗 菌 药物 的耐
药基 因 J 。但耐药基 因是如何转移的 , 还有待于
研究 。
的抗菌作用》 论文算起 , 抗菌药 物与病菌之 间的 “ 拉锯 战” 已有 8 0年 。人类 为 了对 付 层 出不 穷 的
致病微 生物 , 不 断 研 发 出各 类 新 型抗 菌 药 物 。而
细菌 为 了生存 , 不 断变 异进化 , 形成 可耐受 多种 抗
基 因编码 的外 排 泵 是 导 致 其 多 重 耐 药 的重 要 机
关键词 : 大肠 埃 希 菌 ; 多重 耐药 ; 主 动外 排 泵
细菌 耐 药 性 是 指 细 菌 对 抗 菌 药 物 的相 对 抗
外排机 制等 多 因素 引起 。对 于 细菌 来 说 , 外排 基
因 占所 有 转 运蛋 白基 因 的 6 % ~1 8 %, 所 以外 排
性 。如果从 弗莱 明 1 9 2 9年发 表《 论青 霉菌 培养 物
成 或获 得 了耐药性 表型 , 介导 D N A改 变 的因素包
细菌转 运体 系 统相 当复 杂 , 从 细菌 转 运 体进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β-内酰胺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抗生素产生高度耐药性的细菌,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ESBL-EC的出现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它对目前常规抗生素的抗药性较高。

对ESBL-EC的治疗成为当前临床和科研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ESBL-EC的耐药机制ESBL-EC的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导致的。

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产生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

据研究表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主要存在于质粒中,细菌可通过质粒水平的水平转移来传递耐药性基因。

二、ESBL-EC感染的治疗现状目前针对ESBL-EC感染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的应用,但由于ESBL-EC对常规抗生素的抗药性很高,临床上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ESBL-EC已经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这使得对ESBL-EC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

三、新型抗生素的应用为了解决ESBL-EC的耐药问题,科研人员们在不断探索新型抗生素的应用。

目前,一些新型抗生素如头孢胺酶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对一部分ESBL-EC感染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一些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这为ESBL-EC 感染的治疗提供了希望。

四、联合用药策略除了开发新型抗生素,联合用药也是目前针对ESBL-EC感染的一种重要治疗策略。

一些研究表明,联合用药能够减缓抗生素的耐药性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有一些联合用药方案被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联合用药策略对于ESBL-EC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五、生物治疗的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成为了解决ESBL-EC感染的另一种重要策略。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利用噬菌体、CRISPR/Cas9等生物技术可以有效清除ESBL-EC感染,且对细菌的抗药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具有广泛耐药性的革兰阴性菌,常引起严重的感染,特别是医院内感染。

ESBL-EC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高度耐药性,使得传统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ESBL-EC菌株的发生率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研究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对于解决ESBL-EC导致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ESBL-EC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改进抗生素治疗策略、开发新的抗菌剂和探索替代治疗方法等。

改进抗生素治疗策略是目前治疗ESBL-EC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表明,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其他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也能够有效地抑制ESBL-EC产生的β-内酰胺酶,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开发新的抗菌剂是解决ESBL-EC感染迫切需要的措施之一。

目前,已有一些新型抗菌药物被研发出来,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硫胺嘧啶/替加环素等。

这些抗菌药物在体外和体内研究中显示出对ESBL-EC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一些研究还发现使用复方抗菌剂(如复方阿奇霉素)可以增强传统抗菌剂对ESBL-EC的杀菌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探索替代治疗方法也是治疗ESBL-EC感染的重要方向之一。

免疫疗法作为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备受关注。

免疫疗法包括体外经典透析、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等,通过去除血浆中的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来治疗感染。

研究还发现使用抗菌肽和抗体等免疫分子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这些替代治疗方法在治疗ESBL-EC感染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力,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治疗ESBL-EC感染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目前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改进抗生素治疗策略、开发新的抗菌剂和探索替代治疗方法等。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调节子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调节子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动 物 医学进 展 ,0 6 2 ( ) 4 — 5 2 0 ,7 7 :24
Pr g e si t rna y M e i i o r s n Ve e i r d cne
大 肠 埃 希 菌 多 重 耐 药调 节 子 研 究 进 展
子等主动外排系统和调节 系统 , 中主要是 A r B 其 c A
和 Ma 与多重 耐 药有 关 。现将 AcAB及 Ma 相 r ] r r
关 的抗 生素 多重 耐药 调 节子介 绍 如下 。
1 AcAB外输 泵调节子 r
1 1 AcAB的 组 成 . r
AcAB外 输泵 是 由 AcR, r 和 AcB组成 。 r r共 同作 用产生 统可 导致 细菌 产生 对 各种 结构 完全 不 同 的抗菌 药 物
即 的。大肠埃希 茵多重耐 药调 节子是 广泛存在 的耐 药 , 多 重 耐 药 。 在 大 肠 埃 希 菌 中发 现 存 在
于肠 杆 菌科 细 菌 染 色体 上 的抗 生 素 多 重 耐 药
中 图 分 类 号 : 8 2 62 S 5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5 3 ( 0 60—0 20 1 0 —0 82 0 ) 704 —4
因此 摘 要 : 肠 埃 希 茵 多 重 抗 生 素 耐 药 主 要 是 同一 株细 菌 中可 存 在 多 重 主 动 外 排 系 统 , 该 系 大
法 。文 章 对 大 肠 埃 希 茵 Ac 、 cA - 作 用 , 而 阻止 AcAB的过 度 表达 , 制 AcAB的 r AB A r B 从 r 抑 r
T l,Ma 和 膜 孔 蛋 白 Omp 、 oc r f Omp c等 多 重 转录 。AcB是由 AcB编码的含 10 9个氨基酸的 r r 4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的药物耐受性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公共健康和治疗效果。

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肠胃疾病的常见致病菌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营养菌。

然而,它也是一种具有多药耐药性的致病菌,治疗愈发困难。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机制,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药物的分类及影响针对大肠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然而,由于很多患者缺乏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甚至出现了滥用、过量使用的情况,从而导致大肠杆菌出现了多重药物耐受性。

二、耐药性的机制1、基因突变大肠杆菌传染性很强,易发生基因突变,也是其获得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肠杆菌的基因突变可以使其体内的酶失活,或者使药物分子在其细胞内“失效”。

2、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其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是其严重耐药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可以跨越不同菌株,从而使不同的菌株拥有类似的耐药性。

3、韧性生理大肠杆菌在恶劣条件下,往往可以进入代谢休眠状态。

这种状态下,其代谢反应变慢,同时还可以封闭细胞壁,抵御药物和其他细胞的攻击,从而保持生命。

4、药物代谢和排泄型的耐药性大肠杆菌中一些酶物质可以诸如利用外源酶来破坏药物类分子。

大肠杆菌还可以通过外部物质和药物的泵输入和抽出来使它们远离细胞,从而保持不受影响。

三、研究进展目前,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在研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方面,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很多努力,可以说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机制。

1、抗生素的新开发针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成为了目前国内外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研究显示,某些实验室制成的新型抗生素对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耐药菌有效。

2、基因编辑技术针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机理,一些研究者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出新的物质或方法解决耐药菌的问题,该技术可以有效改变菌体的耐药性。

中药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研究进展黄永志;赵旭东;赵战勤;邱妍;王帅帅;董发明;梁立钦【摘要】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给人类健康及畜禽生产带来巨大威胁,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消除细菌耐药性,研究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对保障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中药消除效果及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中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消除【作者】黄永志;赵旭东;赵战勤;邱妍;王帅帅;董发明;梁立钦【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洛阳惠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1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3.75;S852.612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持续、不当使用,使得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1-2]。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被列为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五项潜在因素之一[3]。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作为对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细菌之一,其耐药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4]。

在所有耐药消除剂中,中药因具有天然、环保、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现状刘正明等[5]通过对内蒙古地区108株羊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研究,发现耐7种以上常用抗菌药物的菌株达94.4%,耐13种常用抗菌药物菌株为15.6%,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磺胺甲唑、黏菌素的耐药率均达100%。

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临 床 应 用 。 大 肠 埃 希 菌 的耐 药 机 制 不 断 发 展 , 成 日益 严 重 的 造
耐药问题 , 已成 为重要 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之一… 。现就 大肠埃
希 菌 对 氟 喹 诺 酮 类 药 物 耐 药 机 制 的 研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1 药 物作 用靶 位 的改 变
Ⅳ 只是 药 物 的从 属 靶 位 ,N 回 旋 酶 对 氟 喹 诺 酮 类 药 物 比拓 扑 DA
异构酶 Ⅳ更敏感 _ 。蒋 萍等【 通过 P R扩增 大肠埃 希菌耐药 6 j 5 】 C
株 的 gr R R 区 和 pr 基 因 , 行 P R SC yA Q D a e 进 C -S P分 析 ; 时 , 同
年 代 通 过 比较 敏 感 菌 和 自发 耐 药 菌 、 工 诱 变 耐 药 菌 的 染 色 人 体 , 经 发 现 了 编 码 旋 转 酶 的基 因突 变 。gr 已 y A和 gr 因 的 突 yB基 变 只 限于 编 码 一 个 氨 基 酸 的 3个碱 基 中 的 1 发 生替 换 。 gr 个 yA 的突 变 主 要 有 4个 位 点 , 且 集 中 在 较 小 的 区 域 , 这 一 基 因 而 将
抗 生 素 的 杀 菌 、 菌 作 用 是 与 细 菌 不 同部 位 上 的靶 位 蛋 白 抑 结 合 , 制 其 功 能 而 生 效 。 而 细 菌 的 耐 药 则 可 以通 过 不 同 方 式 抑 改 变靶 位 蛋 白 结 构 , 抗 菌 药 与 其 结 合 力 下 降 或 不 能 结 合 。 使 D A回旋 酶 和 拓 扑 异 构 酶 Ⅳ是 喹诺 酮类 药物 的主 要 作 用 靶 位 。 N
P R扩 增 m r R基 因 , 耐 药 株 中 随 机 选 取 进 行 测 序 , 测 C a O 在 检 m rR基 因 突 变 情 况 。发 现 gr 和 pr a O y A a e基 因 突 变 引起 大 肠 埃 希 菌 产 生 耐 药 , hn Y 等 【 报 道 Pr 突 变 发 生 在 St 0 C ei H a 6 ] a e e 8/ - Gu8 ,yA基 因 突 变 是 产 生 对 氟 喹 诺 酮 类 耐 药 的 主 要 原 因 , l一4 g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大肠埃希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株不断增多,特别是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增多,使临床大肠埃希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困难。

本文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以及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防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细菌生物膜【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大肠埃希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一类正常菌群,但当大肠埃希菌侵入到人体其他部位或器官时,则会导致感染。

近些年,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特别是泛耐药大肠埃希菌临床监测率逐年升高,本文针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机制以及耐药现状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1.1大肠埃希菌概述大肠埃希菌(E. coli)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的代表菌,于1885年被Escherichia首次发现并命名为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埃希菌。

为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45℃。

营养要求不高。

大多数大肠埃希菌能发酵多种糖类并产气。

一般大小为0.4-1μm,长1.7-3μm。

无芽孢,多数菌株周身有鞭毛,能运动。

有菌毛。

大肠埃希菌有O、K、H、F四种抗原,抗原构造比较复杂,O抗原为脂多糖,组成细胞壁的耐热成分;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为酸性多糖;H抗原是位于鞭毛上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及排列顺序决定其特异性; F 抗原与大肠埃希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1.2 大肠埃希菌分类和致病机理大肠埃希菌是肠道内重要的正常菌群,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就可以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可将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分为三个致病型:肠道感染/腹泻型、尿道感染型和化脓性/脑膜炎型。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除具有一般的毒力因子,如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等还具有自身一些特殊的毒力因子如粘附素与外毒素,二者主要能引起泌尿道感染和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根据携带毒力因子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大多来源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肾脏与前列腺,为上行性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型大肠埃希菌感染则可能得大肠埃希菌败血症。

常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引起。

据陈立涛的研究的血流感染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阳性率约60%,且多药耐药严重[1]。

此外新生儿脑膜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即为大肠埃希菌与B组链球菌约75%的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在怀孕妇女和新生儿肠道中普遍存在,易引起新生儿感染。

随着抗菌药物的发明与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

相关研究报道表明细菌耐药的原因主要有:(1)某些细菌天生就有或者通过自发突变产生耐药基因;(2)细菌通过多种可在菌体间交换信息的可转移遗传因子等将耐药基因进行细菌间水平转移;(3)细菌耐药基因可通过克隆传递给下一代;(4)环境中存在进行耐药菌株的筛选条件及促使耐药基因在细菌间转移的选择压力。

2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2.1 灭活酶及钝化酶的产生:包括灭活酶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产AmpC酶的菌株,还有耐氨基糖苷类的钝化酶、耐氯霉素的乙酰转移酶和耐大环内酯类的酯酶。

这些酶通过基因改变并由质粒传播对抗菌药物的修饰和破坏是大肠埃希菌常见的耐药机理之一。

2.2 作用位点的改变:由于基因突变,大肠埃希菌通过修饰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或本身发生变异使靶位结构发生改变,使抗生素失效或活性减弱,细菌耐药。

2.3 大肠埃希菌卷曲菌毛:大肠埃希菌卷曲菌毛是其菌体表面的一种舍纤维素样蛋白质附着器官,黏附性很强,能结合许多生物体表面物质,介导大肠埃希菌侵袭宿主。

2.4 外膜蛋白的改变:大肠埃希菌细胞壁的外面有一层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外膜,起到屏障作用,使一些物质和某些药物不能通过外膜进入菌体。

2.5 主动外排和摄入量减少协同作用:外排泵和摄入量减少的协同作用是外膜外排泵和摄入量的通透性屏障倍增的明显机制,导致临床大肠埃希菌的高水平耐药。

细菌细胞内膜存在能量依赖性蛋白外排泵,当细菌体内的药物浓度聚集达到一定数值时,药物外排泵系统相关mRNA的表达增加,表达的蛋白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从菌体排出,使达到作用靶位的药量明显减少,不足以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

2.6 生物膜耐药:大肠埃希菌极易黏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BF),有实验检测了大肠埃希菌形成BF的能力达到69.3%(88/127),形成BF的大肠埃希菌体现出高度的耐药性并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其感染易慢性化并难于控制。

2.7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质粒是指存在于细菌等微生物细胞内,由共价闭环双链DNA组成的自由粒子,它存在于细胞中,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能够自我复制、稳定遗传的遗传单位,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称为耐药质粒,耐药质粒可以将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通过转化、转导和接合方式在不同菌间相互转移,从而使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迅速传播。

3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既有天然耐药也有在外界压力下产生的获得性耐药,各地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耐药性所占的百分比相差也较大,耐药谱也不尽相同[2]。

国外分离的多为Sm、Tc、Su、Ap四耐菌株,我国分离的则多是Sm、Cm、Tc、Su型四耐菌株,其次是对于这四种药物的单耐以及不同组合的2耐及3耐菌株。

单耐性菌株以对Tc抗性最为常见。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肠埃希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上升趋势呈现出差异,其中对链霉素、复方磺胺、四环素、氨卞西林、壮观霉素的耐药率上升明显。

与此同时菌株的多重耐药性的增长趋势更加显著,19世纪60年代的菌株基本没有多重耐药性,19世纪70年代的菌株大部分耐四种、五种抗生素,19世纪80年代能够耐五种、六种、七种抗生素的菌株已经占到很大的比例,19世纪90年代以来9成以上的菌株都能耐七种以上抗菌药物。

据2012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可得,其分离得到的肠杆菌科细菌其中最多见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

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为55.3%,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氧苄啶-磺胺甲?f 唑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产ESBLs株。

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接近或高于50%。

但对3种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小于2%,其次为阿米卡星、两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3]。

马聪[4]等的研究表明,临床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金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的平均耐药率超过50%。

陈健康[5]统计2004-2008年间医院感染菌株G-杆菌占28.8%,以大肠埃希菌(7.9%)为首,各感染菌株数均逐年增多并有继续增高趋势。

刘小梅[6]在儿童泌尿系感染调查中示:在326例患儿中大肠埃希菌菌株占40.2%,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达17.1%;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二、三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耐药率已达46.5%~84.9%,对呋喃妥因耐药性为29.0%~39.7%;王明琼[7]等调查泌尿系感染中分出产ESBLs酶的大肠埃希菌占63.2%,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及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均大于53.1%;杨大亮[8]统计178株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在急诊科和泌尿科的分布构成比较高,分别26.40%和21.91%,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为94.3%,大肠埃希菌耐药在临床所占比例如此大,故研究大肠埃希菌感染现状,对控制耐药菌株的蔓延及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医院药学工作需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细菌(CRE)出现并逐年增多,该类细菌常带有多种耐药基因,如AmblerA、B、D组β内酰胺酶中的碳青酶烯酶基因,某些ESBLs、AmpC β内酰胺酶等,外膜孔蛋白低表达或缺失及其他耐药基因,因而对多数或全部现有抗菌药物耐药。

CRE菌株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除对阿米卡星和米诺环素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52.6%和37.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70%~100%,对厄他培南100%耐药。

大肠埃希菌中质粒型碳青酶烯酶基因KPC-2合并外膜蛋白缺失是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针对CRE感染的治疗方面者有关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根据药敏资料得多黏菌素类、替加环素、磷霉素和阿米卡星对CRE菌株有良好抗菌活性。

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资料上述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均优于单药治疗,因此推荐联合疗法用于治疗CRE感染。

可采用的给药方案有黏菌素或氨基糖苷类(主要为阿米卡星)联合碳青霉烯类,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氨基糖苷类联合磷霉素,但不推荐多黏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有学者认为对于严重感染替加环素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可作为治疗产碳青酶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最后选择。

4 小结及展望总之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由于大肠埃希菌高耐药水平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致耐药菌的逐年增多,且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可选用的抗菌药物越来越局限。

因此在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对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如对ESBLs、AmpC酶、IRT的产生,主动外排系统的地位、药物作用靶位及突变方式的差异,生物膜耐药机制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生物膜形成的调控机制分子水平的研究,可能为细菌耐药性播散的研究开启一个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1] 陈立涛,王金银杨青.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246-3248.[2] 吕殿红,曾振灵,陈杖榴,等.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机制[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7):76-81.[3] 胡付品,朱德妹,汪复等.2012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5(13):321-330.[4] 杨冰,王建,马聪等.广东食品中O157:H7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生化特征、毒力因子与耐药性的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8):971-973.[5] 陈健康,肖敏敏,丁韧.2004-2008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3111-3113.[6] 刘小梅,沈颖.儿童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J].北京医学,2008,30 (1)32-34[7] 王明琼,徐修礼,张鹏亮,等.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酶现状和耐药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2):93-95.[8] 杨大亮,冯丰凑.178株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