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家乡的风俗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家乡的风俗。
本文将详细介绍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等。
2. 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家乡的风俗习惯,能够进行简单的风俗活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婚俗:介绍家乡的婚俗习惯,包括婚礼仪式、婚礼习俗和婚礼饮食等方面。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家乡的葬俗:介绍家乡的葬俗习惯,包括丧葬仪式、丧葬习俗和祭祀活动等方面。
可以邀请家乡的长者或专家进行客座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葬俗。
3. 家乡的节日习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2. 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3. 实地教学法:组织学生到家乡的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婚礼场所、墓地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相关作品,如手工制作的节日装饰品、写作的文章等,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评价:根据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记录和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结合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实地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我看家乡习俗教学设计】《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
【我看家乡习俗教学设计】《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八》能说会道内容教材分析:习俗民风民俗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排这次能说会道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能说会道训练选择的内容可以是家乡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家乡富有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能说会道的内容。
不过我认为,从我们家乡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更有内容可说,说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因此,本节课的能说会道训练,我主要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为主。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二)能力目标:2、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4、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三)情感目标:5、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6、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1、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2、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课前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
2、向家长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回顾课文,揭示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作为⼀名⾟苦耕耘的教育⼯作者,可能需要进⾏教学设计编写⼯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来源:⼩学六年级语⽂(下册)第⼀组 教学主题:《习作⼀:家乡的风俗》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 设计者: ⼀、学习⽬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依据⼀: 基于阅读教学: 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物、细节,说出⾃⼰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基于习作教学: 乐于书⾯表达,增强习作信⼼。
愿意与他⼈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留⼼观察周围,将⾃⼰的见闻、感受、想象写出来,能把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基于⼝语交际: 能清楚明⽩的讲述见闻,说出⾃⼰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求具体⽣动。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内容有趣贴近⽣活。
通过对传统节⽇的学习,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不同风,百⾥不同俗的美好。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已经具备了⼀定的阅读基础,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些有关家乡风俗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应为学⽣营造⼀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发挥引导、点拨的作⽤,让学⽣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以及合作的愉快,让学⽣的智慧之光在课堂上闪耀,从⽽写好习作。
⼆、学习⽬标 1. 借鉴本单元课⽂描写风俗的⽅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种风俗,适当写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感受。
3. ⾃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改,编成⼀本风俗集。
三、评价任务 1.通过回忆课⽂,总结写法,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到习作中写出⾃⼰的实际体验。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嫁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俗5. 家乡的其他习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习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特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收获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家乡风俗的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等。
2. 网络资源,如家乡政府的官方网站、旅游网站等。
3.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导游等。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实践活动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安排1-2次的实地考察。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家乡的风俗习惯,不歧视、不嘲笑他人的习俗。
我看家乡的习俗-4年级思品
《我看家乡的习俗》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家乡节日习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学生初步感受习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感受优良风俗带给我们的快乐。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不同地区节日的风俗2、对待风俗习惯能去取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过程:一、情景剧导入1、在大家的课前习中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相信每位同学的家乡都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我看家乡的习俗。
2、秋天不知不觉已经到来,中秋节到了,峰峰一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3、情景剧峰峰:“过中秋咯!过中秋咯!妈妈你看我做的灯笼好看吗?”妈妈:“你自己做的呀?真漂亮,拿去给你爸也看看。
”峰峰:“爸,快看我做的灯笼。
”爸爸:“你这灯笼不错啊,刚好爸爸出了灯谜要来考考你呢。
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甜甜蜜蜜。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打一食品名)”奶奶:“大家快来,准备拜月娘啦。
(大家站在一起,呈拜神状)要祈求月娘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
”妈妈:“你们看!今晚的月亮可真圆啊,我们一起赏月吃月饼吧。
”(背景乐:水调歌头)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一)中秋节1、各个小组都做到了认真观看,安静倾听,表扬大家。
大家刚才那么认真,想必都看清楚了在中秋节这一天峰峰家都有哪些习俗?除此之外你们家乡在中秋节有没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习俗呢?2、补充拓展同学们刚才说了各式各样的习俗,老师也想给大家说一说,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中秋节流行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
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
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
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 我看家乡的风俗》教案
8我看家乡的风俗一、背景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传统文化习俗的熏陶,尤其以节目的熏陶为主,,每个学生对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
这一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既对普遍存在的节日风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又要对广东的独特风俗作进一步的掌握。
二、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课前探究和准备1.根据本班学生的成长环境,家乡地域分布特点。
把全班分成七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调查访问。
2.资料包括:传统节日、风俗,家乡文化与生活环境,封建迷信的危害,习俗与迷信的区别。
3.资料的形式可以有关节日习俗的文字资料,节日的录像片,家乡节日习俗活动图片,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迷信事例。
4.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叙述、图片展示、照片、录像、情景表演等。
四、课中归纳:一、诗词导入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从我们传统的节日风俗出发,去探索家乡的风俗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借助预习纸,我们知道了本篇课文的探究目标,齐读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资料进行了整合、归纳,也交流了各自的想法。
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分享我们的学习体会。
(一)了解节日传统习俗小组展示(要求:介绍清楚节日的来历、活动、禁忌、食物等。
展示方式:口头介绍、图片+几句简短说明、课件、故事、诗歌)A春节的习俗(元宵的习俗)B端午节的习俗:C中秋的习俗D重阳的习俗(二)了解家乡的习俗小组展示(要求:介绍一定要突出自己家乡特有的风俗,最好还能说说这个习俗和本地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A潮汕组:B客家组:C广府组:师小结:通过小组展示,我们知道了节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各个地方还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
第八课 我看家乡的习俗
搜集有关中国传统习俗的资料或图片,并根据相关的内容办一次展览。
四、根据教材第51页的要求,想一想,做一做。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含量很大,明白了很多习俗。并且树立了不信迷信,信封科学的精神态度。
教学课题
我看家乡的习俗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它带给人们的丰富的生活。。
2、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的变化。
3、反对迷信,崇尚科学。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的变化。
教学难点
反对迷信,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建议与修改
第一课时:
1、把同学们搜集有关习俗的小故事或传说,全班进行交流并思考从这些小故事或传说中,你发现了什么?
(1)请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各组成一组,互相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一名同学作总结。
(2)教师在同学们辩论结束后。可以对双方的观点加以评判,让同学们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学会灵活处理现实生活申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迷信活动是不是真的?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32页提出的问题,想办法弄清程方到底得的是什么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后决定要不要看望程方。并说明自己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
2、按照教材36页提出的要求,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探讨它们形成的原因,还存在哪些陋习和迷信现象,将探讨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3、在课件上展示中国传统习俗。
4、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以及地方的一些习俗文化有了大概的了解,增变化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简介2. 家乡特色美食介绍3. 家乡传统节日习俗4. 家乡民间艺术5. 家乡语言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风俗。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调查家乡风俗的问卷、采访记录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调查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家乡风俗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乡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家乡风俗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家乡风俗的魅力。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 开展家乡风俗主题的写作、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家乡风俗。
3. 邀请家乡的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同感,通过写作、绘画等作品评估。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写。
3.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难点:能抓住重点写,写出特点。
教学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目标1.能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写。
教学过程01板块一回忆风俗,想一想活动一:联系积累,认识风俗。
1.欣赏,感受风俗。
“十里一风,百里一俗”,这句话是说各地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风俗呢?风俗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我们来看看这些,大家就知道风俗所囊括的方面是很多的。
建筑方面:苗族的吊脚楼;服饰方面:土家族的峒布;传统礼仪:拱手礼、揖礼、鞠躬礼等等。
我国的风俗还不止这些呢!2.回顾积累,认识风俗。
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到了许多风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风俗。
教师总结:是呀,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不同节日的不同风俗。
《北京的春节》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腊八粥》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的画面,犹如一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古诗三首》描写了寒食、七夕、中秋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
《藏戏》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和鲜明的特色,藏戏表演也是藏族同胞的一种风俗。
3.今天,我们也学着用前面几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出示习作主题:家乡的风俗。
活动二:欣赏,感受风俗。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8 我看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8 我看家乡的习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看家乡的习俗》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乡习俗的来源、特点和意义,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习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的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家乡的习俗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习俗,理解习俗的来源、特点和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家乡习俗的来源、特点和意义。
2.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习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习俗的魅力。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家乡习俗为例,分析习俗的来源、特点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家乡习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2.相关案例资料。
3.分组讨论的表格。
4.问答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展示家乡的习俗,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家乡习俗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习俗的来源、特点和意义。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习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习俗的内涵和价值,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习俗。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乡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如何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责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惯5.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家乡的风俗习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收获。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5.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展示本组对家乡风俗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知程度,包括对家乡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饮食习惯、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的了解。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家乡风俗的相关书籍、文章、图片等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小组合作工具,如白板、便签纸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产生兴趣。
2. 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分析其文化内涵。
3. 第三课时:研究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及查阅资料、问问长辈,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
2.围绕中心句,能从不同方面,将家乡的风俗写清楚,写具体。
习作时,能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3.学会在叙事中穿插介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将作文写得更加具体。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某一种风俗;欣赏自己参加某种风俗活动的照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畅聊风俗1.(出示本单元课文目录《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十五夜望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了解了不同节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风俗。
2.我们还补充分享了和传统习俗有关的一些诗词。
对不同的风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3.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插图)这三幅图讲了什么习俗呢?4.在《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哪些方面?重点介绍了什么?5.在我的家乡,大家是怎样过节的呢?如,人们会做些什么?会吃些什么?会玩些什么?这些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寓意着什么?象征着什么?6.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
(1)做什么?(小年送灶王爷,贴春联,正月初五迎财神爷)(2)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
下面根据出示的春节美食图,说说这些美食所蕴含的寓意。
(3)玩什么?(鞭炮、舞龙、迎财神)二、读读要求,学习写法1.大家的分享精彩极了!我们把这些精彩的风俗写出来,整理成一本民俗作品集,一定很有趣。
2.这次习作,我们可以写什么?又怎样写呢?请你先读一读教材中的习作要求。
3.学生读后交流。
4.小结:(1)写什么?①你可以介绍一种风俗,写成介绍性的作文,《北京的春节》就属于这一类,这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精品教案
家乡的风俗》精品教案2)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自己所知道的传统节日。
4.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写法,如描写风俗的主要特点,做到详略得当,注重感情色彩等。
设计意图】通过确定写作思路,回顾写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始写作,提高写作效果。
板块三写作实践,分享交流1.学生动笔写作,注意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写作。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教师点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作。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整理成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实践,分享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感受家乡风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研究修改、完善作,提高写作水平。
2.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整理成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板块一分享作,点评修改1.请学生将自己的作拿出来,让同桌交流,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2.教师点评优秀作品,指出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3.讨论如何修改作,让学生动手修改,提高作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作,点评修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自信心。
板块二感受家乡风俗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1.请学生回顾自己写作时所描写的家乡风俗,思考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受家乡风俗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家乡风俗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板块三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1.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整理成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
2.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现家乡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班级民俗作品集展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习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学会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认识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收集资料等方式,学生能够自主获取信息,并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提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 教学内容家乡风俗的定义和类型(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习惯等)。
家乡风俗的社会文化意义。
3.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开始上课时,通过展示不同地区风俗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让几位学生简单分享。
探究学习任务分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访问长辈或社区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
信息整理:指导学生如何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包括风俗的起源、特点、进行方式以及自己的感受等。
习作指导:讲解习作的基本要求,如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能够反映个人感受等,并提供一些写作技巧。
实践操作习作撰写:学生独立撰写《家乡的风俗》习作,可以是描述性的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议论性的内容。
小组讨论:完成初稿后,在小组内进行互评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成果展示班级分享:选取几篇习作在班级前进行口头报告,分享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
墙报制作:将所有习作的精彩片段汇编制作成墙报或电子展板,展示在学校网站或公告栏。
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语言的表达。
鼓励学生对家乡的风俗进行深入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
4. 教学资源互联网资料、本地图书馆或文化中心的资料。
家长和社区长辈作为信息来源。
5.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哪些教学方法最有效,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兴趣最浓厚,以及如何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家乡的风俗文化,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的风俗习惯。
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我们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我们家
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以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我们家乡的风俗》为教学内容,通过研究探讨家乡的风俗文化。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引导他们讨
论和描述家乡的特点。
2. 研究(15分钟)
- 分发课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我们家乡的风俗》。
-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主要风俗,并总结归纳。
3. 探究(20分钟)
-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家乡风俗的具体内容。
- 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4. 表达(15分钟)
- 鼓励学生利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受。
- 提供创意发挥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绘画、歌曲、舞蹈等形式
表达。
5. 总结(5分钟)
- 整理学生的表达,提取共同点和特色,形成简单的总结。
6. 作业布置(5分钟)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小短文,并鼓励
他们积极寻找更多相关资料。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思维发
展程度为重点。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评比和小组讨论
等方式。
注意: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
补充。
习作:家乡的风俗 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习作:家乡的风俗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家乡的风俗》习作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通过观察、采访、查找资料等方式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风俗,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观察、采访、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采访、查找资料,收集关于家乡风俗的信息。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家乡风俗的PPT、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照相机、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资料收集: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采访、查找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收集。
3. 资料整理: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将资料进行分类、归纳。
4. 写作指导:教师通过PPT、书籍等资料,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5. 学生写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交流。
7.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板书设计1. 导入:家乡的风俗2. 资料收集:观察、采访、查找资料3. 资料整理:分类、归纳4. 写作指导:写作方法、语言表达5. 学生写作:完成作文6. 作品展示:评价、交流7. 总结反思:改进措施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收集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我看家乡的风俗
一、背景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传统文化习俗的熏陶,尤其以节目的熏陶为主,,每个学生对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
这一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既对普遍存在的节日风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又要对广东的独特风俗作进一步的掌握。
二、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课前探究和准备
1.根据本班学生的成长环境,家乡地域分布特点。
把全班分成七个小组,以小
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调查访问。
2.资料包括:传统节日、风俗,家乡文化与生活环境,封建迷信的危害,习俗
与迷信的区别。
3.资料的形式可以有关节日习俗的文字资料,节日的录像片,家乡节日习俗活
动图片,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迷信事例。
4.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叙述、图片展示、照片、录像、情景表演等。
四、课中归纳:
一、诗词导入
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从我们传统的节日风俗出发,去探索家乡的风俗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预习纸,我们知道了本篇课文的探究目标,齐读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资料进行了整合、归纳,也交流了各自的想法。
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分享我们的学习体会。
(一)了解节日传统习俗
小组展示(要求:介绍清楚节日的来历、活动、禁忌、食物等。
展示方式:口头介绍、图片+几句简短说明、课件、故事、诗歌)
A春节的习俗(元宵的习俗)
B端午节的习俗:
C 中秋的习俗
D重阳的习俗
(二)了解家乡的习俗
小组展示(要求:介绍一定要突出自己家乡特有的风俗,最好还能说说这个习俗和本地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A潮汕组:
B客家组:
C广府组:
师小结:通过小组展示,我们知道了节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各个地方还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风俗都是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7页,一起来读一读《奶奶的两个习惯》,快速阅读,读完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三)读故事,辨明好坏更文明
1、师在学生阅读《奶奶的两个习惯》后,点击问号:
(1)你们见过这样的情景吗?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2)如果你们碰见这种情况,准备怎么做?
2、学生交流讨论。
3、达成共识。
(1)正确看待民风民俗。
(2)尊重当地的礼仪。
(3)对于迷信活动应当加以抵制。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中国节日风俗和不同地方的独特风俗,还提高了对好坏风俗习惯的认识。
中国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广泛,
以后同学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阅读有关的书籍,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俗文化、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