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问题
——以北京和东京为例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普遍出现各个大型城市,而在各个
国家的核心城市,交通问题则更是严重。北京和东京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的首都,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个城市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城市化带来的交通问题。
北京是六朝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北京的城市结构沿袭古代都城的结构。而东京并非历代古都,它是在日本现代化后才成找到为日本首都的,并没有成熟的城市结构,基本是在二战之后才经过规划形成的。所以两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各有侧重。
北京
北京市的交通问题可谓是举世瞩目,在2012年,北京市上下班高峰时段道路通行能力最低时速曾达到13.7公里/每小时,速度之慢被很多北京人无奈的比喻成开车以龟速爬行,更把北京的二、三、四环笑称为北京环线停车场。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现象在设计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北京的路网与城市规划布局的不协调
2、道路设计不合理引发拥堵问题
3、公交车站及环路出入口设置不合理引发道路拥堵
4、机动车数量飞速增加引发的道路拥堵问题
5、公共交通没有真正的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北京的城市结构与道路交通建设是在旧城棋盘式街道常规交通为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尽管由市中心向外依次建成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等几条环形快速交通路线,但在城区目前缺少南北、东西贯通交通干线,致使北京城区的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间没有形成综合的道路网络系统,极易引发由某一路口节点的拥堵,而演变成放射性大面积的交通瘫痪。
北京市的建设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要想改变现有的城市结构是很难的,所以要在实际操作上实施一些措施。要想从根本不仅需要政府先行,更需要我们每一位交通参与者从自身做起改变出行习惯。要自觉爱护环境、守法驾驶、文明出行,尤其是积极响应参与政府所倡导的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短途出行尽量采取骑车或步行方式。距离较远的外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采取乘座公交或地铁等公共交通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驾车出行,缓解北京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
东京
作为日本的第一大城市,东京的交通问题明显不如北京严重。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是东京的1/4,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东京的1/2,但是,人均汽车保有量高一倍的东京交通问题就不如北京那么严重。由此可见,东京在处理交通问题的手段上技高一筹。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东京交通拥堵问题并不是很严重在设计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立体轨道交通,持续完善并积极鼓励使用公共交通
2、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积极建设城市的“副中心”,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分散核心功能区
3、重视交通需求管理的理念,一贯采取适度抑制私人小汽车的政策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京提出了“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了包括新宿、涩谷、池袋等7个副中心的“多心型”城市结构。东京的居民区和商业区沿着辐射状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发展,并在轨道交通枢纽站产生城市副中心。东京在管理上重点取缔“瞬间非法路边停车”,认为这是导致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十字路口附近的路边停车影响最大。
东京模式中轨道交通的便利性,尤其是换乘的便利性,最值得北京借鉴。北京在加速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应本着“盘活存量”的原则,和道路交通一样,针对现有的轨道交通网络下功夫“填平补齐”,在换乘的“无缝连接”、疏导客流方面充分挖潜,提高轨道交通的吸引力和对汽车出行的可替代性,对拥挤不堪的汽车出行者来说还是有很大诱惑力的。“副中心”建设和“多心型”城市结构的形成对我国大城市治理也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在北京和东京,都是先形成人口密度很高的大城市,随后才有汽车普及,即所谓的“机动化”。机动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反过来又提高了城市人口密度和空间密度,导致城市空间资源的进一步紧缺,其中包括土地资源和道路资源。所以,在我国解决北京市交通问题时,应加紧协调路网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逐步使道路设计适应实际需求,并加紧公共交通建设,仿效东京进行“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了“多心型”的城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