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专题突破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课》》ppt课件

(2)紧接着,小芊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 发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__完__整__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的.
(3)小芊同学把蜡烛往右移动5cm,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 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__右____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 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 __ _ ___ (选填“放大” 、“等大” 或“缩小”)的实像.
(2) 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出的拉力F与钩码所填“>”“=”或“<”)
G.
(3) 实验中要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
是为了测量__钩_码_和_弹_簧_测,力从而计算有用功和总功.
(4)在此实验计中移,
钩码的重力,该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将
(填“增大” 、 “不变”或“减小”).
相同比较 升高的温度 的方法来判断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的。
(3)在受太阳照射的条件相同时,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 这是因为干泥土和水相比,干泥土的 比热容较小。
图15
加热时间 / 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
/℃
乙的温度
/℃
7
例2 、下面是小红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 (1)组装仪器时,如图15所示,要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的白纸 相互垂直 (选填“平行”或“垂直”); (2)在实验中,小红看到两个不重合的蜡烛A的像,为了消除这 个影响,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A____(选填序号); A. 换用较薄的玻璃板 B.换用较厚的玻璃板 C.调整观察蜡烛 A的像的角度 (3)消除影响后,移动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观察到它的像的 大小_不__变__(选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且像和蜡烛A玻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实验突破(二)探究类实验课件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 像,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与投投影影仪仪(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 “投影仪”)原理相同. (4)若仅将图甲中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直径较小的凸透镜,光屏上所成的 像与原来相比变变暗暗 (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
(5)若仅将图甲中凸透镜换成直径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则需将 光屏向向左左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6)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 凸透镜分别以 4 cm/s 和 2 cm/s 的速度,同时沿光具座匀速向左运动, 经过 2.5 s,光屏上成清晰等等大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像.
(1)实验过程中,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液液化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 果. (2)由图象可知,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温度不不变变 . (3)进一步分析可知, a 组所用水的质量较小. (4)a、b 两组所测水的沸点均不是 100 ℃,这是由于当当地地气气压压(选填“实 验误差”或“当地气压”)引起的.
实验 9: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2023·龙东)如图所示是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的实验,根据他的实验探究数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ρ水=1.0×103 kg/m3)
(1)由图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 浮=00..5 5N. (2)由图 A、C、D 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深度无无关关(选填“无关”或 “有关”). (3)分析此实验可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物体体排排开开液液体体的的体体积积和 液液体体密密度度有关. (4)经进一步计算可知物体体积 V=55××1100-5 -5m3, 物体密度 ρ=4×103 3kg/m3.
第十八、十九章重要实验突破—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复习作业精品PPT24页)

第十八、十九章重要实验突破
实验一: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常考命题点】 1.实验原理:P=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的选取(重在考查滑动变阻器的选取) 4.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①开关断开;②电压表正进负出,并联在 小灯泡两端,根据电源电压或小灯泡额定电压确定量程;电流表正进负 出,串联在电路中,选择合适的量程;③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接入 电路) 5.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 6.滑动变阻器的作用(①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7.实验操作步骤的补充和设计 8.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9.实验数据或 UI 图象的分析 10.电路故障分析(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亮:①断路;②短路;③可 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连入的阻值最大,导致电路中的电流很小,小灯泡 无法发光) 11.电功率的计算
12.小灯泡电阻的计算 13.灯泡的亮度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14.实验误差的分析 15.多次测量的目的(研究小灯泡实际电功率与电压的关系,以及实 际电功率与亮度的规律)
第二十章重要实验突破—季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复习作业课件精品PPT(共13张PPT)

•
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 繁盛。 隋唐时 期,许 多波斯 商人以 贩卖香 药为职 业,收 售由西 域经海 上运来 的香药 ;同时 ,许多 朝鲜留 学生来 到中国 ,将中 国的香 文化传 入朝鲜 ,再由 朝鲜传 入日本 。
•
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 物的精 美、程 序的考 究,直 至精神 境界的 提升; 西方自 从香水 出现以 后,人 们慢慢 习惯使 用香水 掩盖体 味,彰 显个性 和品味 ,直至 成为身 份地位 的象征 。
(2)将磁体从螺线管中向左拔出时,会观察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 左 (选填“左”或“右”)偏转。 (3)通过前两步实验,可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 磁体运动 方 向有关。
(4)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 电流表示数 来判断电路中产生感 应电流的大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转换 法。
(5)在此实验中,要使产生的感应电流增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 将磁体快速插入、拔出;② 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
•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好 的意境 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 ,表现 在用香 上,就 会在享 受美好 的芬芳 之外, 更注重 思想的 体验和 提升。
•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人教版 物理初中九年级复习方略专题复习突破篇 题型二实验探究题

题型二实验探究题类型一光学实验
类型二热学实验
类型三力学实验
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3)科学推理法:如果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时,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实验中要尽量减小摩擦力的影响,如选用小车或卡片,而不用木块。
2.实验中要选择静止状态作为研究状态,因为静止状态比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好控制。
3.当把卡片扭转一定角度时,两个力“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4.不要忽略:“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也是二力平衡的一个条件。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2.转换法的应用:必须保证物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才等于拉力(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的可能原因:
(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均匀。
(2)没有保持水平匀速直线拉动物块。
4.根据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1)改进措施:如图所示,将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物块放在长木板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一端挂
类型四电学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专题训练答案

1.(1) 27.0
(2)10.0
(3)画出直线1分,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4)描点1分:E与A、B、C是同种物质/D、F与A、B、C是不同物质/ D、F是同种物质都可得分
(5) 18
2.(1)
(2)
(3)小王,偏大;
(4)17.3,20,0.84。
(6) F2的力臂不是OA而小于OA.小于.
7.(1)左使杠杆的重心落到支点,排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便于测量力臂个数位置平衡螺母
(3)3变大力臂减小了
(4)不能只做了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8.(1)右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
(2)调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_ 3
(3)8 1
9.⑴、右⑵、右2⑶、顺时针转动⑷、大于⑸、动力臂大,所用动力就小
(2). 0-5N0.2N3.2N0.32㎏
(3).
A、水平、匀速直线
B、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C、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D、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E、2N(水平)向左不变
6.(1)刻度尺(2)调节杠杆自身的水平平衡
(3)左,水平,便于测量力臂
(4)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5)0.49,3.92 , 0.05
3.(1)CBDEA(或ECBDA)
(2)左(右端向里、左端向外)
(3)3.1×105
4.(1)47.4
(2)第一步:测出空瓶的质量m1=14g
第二步:测出小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44g
第三步:测出小瓶装满酱油后的总质量m3=47.4g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突破针对训练实验07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实验七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核心考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
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1)光具座(带光具座):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2)光屏:承接蜡烛的像;(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应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2。
实验装置图3.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①为了使像能够呈在光屏中央:调节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②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本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4.凸透镜焦距的测量①用平行光(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②当物距等于像距时,焦距等于物距或像距的一半;5.一倍焦距内眼睛观察像的位置: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应在光屏一侧观察成像情况;6。
动态成像的相关判断:(1)根据蜡烛的移动方向判断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光屏的移动方向:蜡烛和光屏的移动方向相同;(2)改变物距,判断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像的大小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7.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是:①蜡烛在1倍焦距内,凸透镜成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②蜡烛在焦点上,凸透镜没有成像;③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1倍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屏无法移动到该位置;④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不在光屏上;【分析数据和现象、总结结论】8.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9。
表格数据、曲线图分析;【交流与讨论】10。
当透镜被纸遮住一部分以后,光屏上会成完整的较暗的像;11.蜡烛燃烧变短的相关分析: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了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光屏中央,应将光屏或蜡烛上移,或者透镜下移;12。
光路的可逆性: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后,仍能成清晰的像;13。
凸透镜前加镜片的相关判断:(1)加远视镜片(凸透镜),光线会提前会聚,像距变小,像变小,光屏应该向着靠近透镜方向移动;(2)加近视镜(凹透镜),光线会延迟会聚,像距变大,像变大,光屏应该向着远离透镜方向移动;14。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突破针对训练实验0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含参考答案)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突破针对训练:实验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核心考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实验原理:ts v ; 2.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1)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2)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3)金属挡板确保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更准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3.实验装置①安装要求:斜面的倾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倾角过大,会导致小车滑行速度太快,时间太短,不宜测量时间;倾角过小,会造成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太接近,或小车可能滑不到斜面底。
因此,斜面倾角应较小,目的是为了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测量时间; ②小车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且小车运动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倾角;4.小车运动距离:从“车头到车头”、或从“车尾到车尾”的距离;5.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6.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刻度尺要估读;【交流与讨论】7.误差分析:①当小车过了起始位置才开始计时或小车未达终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平均速度偏大;②当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或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平均速度偏小;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所测平均速度偏大;8.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受非平衡力的作用;9.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10.小车从起点、中点分别下滑的评估:①上半程、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具体关系为:上全下v v v >>, 由此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 ②下半程平均速度计算方法:212133t t s s t s v --==下,不能从中点开始下滑,原因是从中 点由静止下滑所测时间不等于下半程时间;11.能量转化情况:小车运动过程中,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转化为内能)。
◎针对训练如图1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中考物理专题突破复习课件:实验探究题

(3)关于本实验的误差,下列说法中最合理的是 _A__。(选填字母代号) A.有误差,测量值总比真实值要大一些 B.有误差,测量值总比真实值要小一些 C.有误差,但可通过多次测量来消除误差 D.无误差
[解析](1)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使用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 右盘,并且用镊子夹取; (2)用烧杯与盐水的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就可以得到量筒中盐水 的质量,读取量筒的示数可得出盐水的体积,再将数据代入密度的公式 即可求出盐水的密度; (3)由于液体无法从烧杯中倒完,所以测得盐水的体积将偏小,导致密 度测量值偏大。
(2)请你帮助小强同学完成实验中的部分数据记录和处理: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62.5g; B.往空烧杯中加入适量盐水,用天平称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天平平衡 后,砝码的总质量是133g,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 量m2= 1__3_4_g; C.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 如图乙所示,则盐水的体积V= _6_5__cm3; D.待测盐水的密度ρ= _1_._1_g/cm3。
类型1 测量型实验 指点迷津
答题技巧
考点1直接测量型实验 主要考查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规则、实际操作及读数。测量工具使用 前都要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做到“三会”:会用、会 读和会记。
样题1 请写出图中三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甲 _2_._5_0_c_m_;乙 ___2_1_℃__; 丙 __2_.2_N_。
专题解读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演示实验、学生器的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选择、 实验步骤的规范化及实验方法与设计等项目的一类试题。此类试题在 注重考查学生探究实验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强调对科学方法 的掌握及实验能力的迁移。实验探究题历来是市中考物理的必考题型, 所考查实验内容以课内实验为主,所考查实验类型基本可以分为测量 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
九上物理(人教版)课件-专题突破一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9.(眉山中考)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 质量 、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填 “质量”或“体积”)。 (2)实验中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可以认为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
吸收的热量 相同,然后比较 升高的温度 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水和煤油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水 的吸热能力更强,因此“暖手宝”中装的储热 液的比热容 较大 (填“较大”或“较小”)。 (4)由图象可得煤油的比热容为 2.1×103 J/(kg·℃)。
7.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 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 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水
食用油
质量/g 60 60
初始温度/℃ 20 20
加热时间/min 6 6
最后温度/℃ 45 68
(1)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物质升高的温度 来研究
2.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华探究“煤油与水吸热升温快慢”的实验装置,设 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D )
A.取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 B.盛放煤油和水的容器相同 C.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D.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3.用如图实验装置可以完成“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两个电 加热器要相同,且水和煤油的质量要相等,实验通过比较 加热时间 (填 “加热时间”或“升高的温度”)来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实 验发现: 煤油 (填“水”或“煤油”)的温度升高的更快,所以质量相同 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相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 水 加热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项突破试卷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项突破试卷及答案解析一、探究性实验题1.三位同学进行“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1)小明的猜想是:①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小亮的猜想是:②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小敏的猜想是:③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根据你掌握的电学知识,你认为:④电阻可能还与有关.(2)如图是三位同学为上述探究活动准备的实验器材,他们已经完成了部分实物的连接,其中a、c为镍铬合金丝导线,b、d为铜丝导线.若电阻受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要探究猜想①,应该控制不变;要探究猜想③,应该选用导线和导线(填导线的代号字母)进行对比实验.2.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小明想: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于是他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探究.小明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装上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一个100W的白炽灯(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2)小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经画了海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请你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3)分析小明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或根据数据画出的两个图像,你能得出什么探究结论?(4)小明发现“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个日常生活或自然中类似的现象.3.如图1所示,现有一个可以显示通过自身电流的电阻器R g,其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mA,阻值约为几百欧.另外还提供以下器材:量程为0~10V的电压表、阻值为7500Ω的定值电阻R、电压可调的电源、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为了测出这一电阻器Rg的阻值,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两个电路:(1)你认为应选用 (填“甲”或“乙”)电路.(2)选用了正确的电路后,得到下表的四组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2坐标纸上作出I U -图像.(3)根据图像可求得Rg的阻值为 Ω.4.如果将一双竹筷和一把不锈钢汤匙一起浸在热水中,数秒钟后用手去触摸筷子和汤匙时,会感觉到它们的冷热程度不一样,这说明它们传导热的本领是不一样的.那么,不同的液体(如水和煤油)传导热的本领是否一样呢?对此,小明进行了探究,他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并在水和煤油中分别插入两支温度计,然后将两试管同时放人了100℃的沸水中加热.实验时,小明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通过测量得到了试管中水和煤油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kg J/ =l02.1C 3⋅⨯煤油](1)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有下列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小明完成的本次探究过程,采用 的探究步骤有哪些? (请按合理顺序写出) (2)小明得到的正确结论是什么?(3)进一步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二、设计性实验题5.在实验室,小雨同学发现有一除了正负接线柱清楚其他标志不清楚的电表,老师告诉他:“这是一块性能良好的电表,可能是电流表,也可能是电压表,”小雨想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出它是什么表,如果该电表用符号a 代表,请你按下列要求帮小雨完成探究过 程.(1)实验器材:导线、开关、被鉴别的电表,还需要____和 ____. (2)请画出电路图.(3)简要写出实验步骤.(4)分析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相应的结论.6.给你一个电池组,一只电流表,一个最大阻值为R0(已知)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还有未知阻值的电阻R x,如何只连接一次电路,就可测出R x?(1)画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图.(2)写出主要的实验过程和方法.(3)用已知量和所测量表示R x.三、测量性实验题7.在做测定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小伟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1)小伟正要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小丽发现电路有错误,经检查,找出电路中有三处接线错误.请你指出这些错误,并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____;②____;③____.(2)他们排除故障后,发现电压表的示数为1V.为了测定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应调节滑片P,使滑动变阻器的阻值____(填“变大”或“变小”),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V.(3)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电流是____A,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____Ω.释.你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你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导体的横截面积(2)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a c(或c a)2.(1)质量相等的海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谁温度升高得快,谁吸热本领强.(海水和沙子吸热后温度升高的快慢是否相同?)(2)如图所示:(3)①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温度变化得快.②沙子和海水温度越高时升温越缓慢.(4)早稻育秧,晚间往秧田灌水,白天将水放出;夏天的柏油马路比水泥人行道热得多.3.(1)乙(电阻器两端的电压很小)(2)如图所示:(3) 5004.(1)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2)液体传导热的本领与液体的种类有关.(3)传导热的快慢还与物体间的温度差有关.5.(1)电源小灯泡(或电压表、或电流表)(2)电路图如图所示:(3)步骤:①按图连好电路;②闭合开关S,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4)如果小灯泡发光,电表一定是电流表;如果小灯泡不发光,电表一定是电压表,6.(1)如图所示:(2)将滑片P移至最右端,此时电路中只有R x,测出电流I1;然后将P移至最左端,此时变阻器全部连入电路,阻值为R0,电路的总电阻为(R0+R x),测出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因为两次测量的电源电压相同,所以有I1R x=(R0+R x),整理即可得见的表达式. (3)II R I R x 2102-=:7.(1)①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②滑动变阻器接法错误,应“一上一下”接人③电压表量程选大了(2)变小 2.5 (3) 0.32 7.8(4)随着电压增大,小灯泡的电阻逐渐增大 小灯泡越亮,灯丝电阻越大(或灯丝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第十六章重要实验突破—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复习作业课件

九年级 物理 全一册 人教版
4.温度对电阻大小的影响 5.电阻大小计算 6.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7.实验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 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第 10 页
九年级 物理 全一册 人教版 【实验突破】 2.为了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小强把一根较长的镍铬合金线 AB 组装成如图所示电路,E、F 是电夹。
第6页
九年级 物理 全一册 人教版
(3)排除故障后,小涵选用不同的灯泡,完成了三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为: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 等于 串联
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实验次数 L1 两端电压/V L2 两端电压/V 串联总电压/V
1
1.4
1.4
2.8
2
1.2
1.6
2.8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 开”)状态。
断开
(选填“闭合”或“断
第5页
九年级 物理 全一册 人教版
(2)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她发现两只灯泡都不亮,且 电压表的示数为 0,若只有 L1 或 L2 中的一处发生故障,则故障是
L2断路 (选填“L1 断路”“L1 短路”“L2 断路”或“L2 短路”)。
•
8.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 和自然 风光为 题材的 诗,是 唐代汉 族诗歌 的主要 题材之 一,是 唐诗当 中思想 性最深 刻,想 象力最 丰富, 艺术性 最强的 一部分 。
第 13 页
•
6.作者将此处坐车的困难抽象为人生 旅途的 苦难, 但从本 质上讲 他们同 样是想 达到目 的地而 不能达 到,想 实现理 想而不 能实现 自己所 有的理 想,实 质上还 是一场 苦旅。 所以“实 质上”不 能去掉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考题型突破:10《课内探究型实验题》课件

(5)再次将蜡烛移动到标尺上的43cm刻度线处,调 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 “不能”)成清晰的像。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4.小婷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设计并进行实验】 (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 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 A处向上 (选填“A处 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婷按如图甲所示方式 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 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 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3)某次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小华同 学用物理课本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同学们观察到 烛焰的像是 完整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的。
(4)小华同学将课本移开,小丽同学拿来老师的远视 眼镜,将其中一片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 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 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远视眼镜对光线有 会聚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由此可知, 在远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后 方 (选填“前方”或“后方”)。
(3)为了验证冬冬同学的猜想,他们选择了第 4、5 次实 验数据,他们发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 无关 (选 填“有关”或“无关”)。 (4)要验证玲玲同学的猜想,同学们又找来了一块橡皮泥,他 们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先后放入水中,发现有的漂浮在水 面上,有的下沉。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 有关。请指出他们实验方法的错误之处: 没有控制橡皮泥浸 入液体中的体积相同 。
(5)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 图2所示,实验后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小明 不 一定 (选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要 匀速拉动长木板。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 【猜想与假设】 小华: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小红: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冬冬: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玲玲: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除了图中所示器材外,实验时还需的测量工具有 。
该实验器材装配的合理顺序是(填序号) (①烧杯;②酒精灯;③温度计;④铁圈及石棉网)。
(2)实验中观察到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化的情况如图乙、丙所示,其中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同时,沸腾时杯口有大量“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 形成的。
(3)实验中,当水温上升到90℃时,小明每隔1min 记一次溫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数据如表一所示,其中第4次温度计的读数是 ℃。
(4)请根据表一记录的数据在图丁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表二 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上升、不变”);沸点为 ℃,(6)实验结论:水沸腾时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但温度 。
(7)实验讨论①实验时同学们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水达到沸腾需要的时间,请你提出改进建议 、 、 等。
②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水沸腾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 。
③小明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④实验中水的沸点小于100 ℃的原因:水面上方的大气压________1标准大气压.⑤液体温度计是,里面的液体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已知酒精和水银的熔点和沸点如表二所示,则测本实验应选 温度计.(选填“酒精”或“水银”)实验二:探究晶体熔化或凝固规律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3分钟时该物质处于液态B 、该物质完全熔化需要7分钟C 、该物质属于非晶体D 、该物质在AB 段的比热容小于在CD 段的比热容2、小明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B 、盐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C 、盐水在10到15分钟的过程中内能不变D 、盐水的凝固点为-2℃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357 甲 第1题 乙 第2题甲★★★实验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设计】:(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2)如何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3)如何判断成像的虚实?(4)为了使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应改变 进行多次实验。
【实验器材】:两只 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作用)、白纸、直角三角板、笔、火柴【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
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注意 。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板 放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甲和蜡烛乙,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甲,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乙,按图1中 (选“A 、B ”)方式观察,使乙蜡烛与蜡烛甲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甲和蜡烛乙的位置A 、A /(如图4);(3)用光屏替换蜡烛乙,眼睛应按图1中 (选A 、B )方式观察光屏能否接收到A 的像;(4)多次改变蜡烛甲的位置,重复前面步骤并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甲和蜡烛乙的位置BB /、CC /。
【数据记录】: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并按照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1)实验中发现蜡烛乙与蜡烛甲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 (选填“能”或“不能”)完全重合,这说明 。
(2)实验中发现用光屏替换蜡烛乙,光屏 (选“能、不能”)接到甲的像,这说明 。
(3)实验后记录的数据如图2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结论归纳】:(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 ;像的大小只取决于 。
(2)像与物分别到平面镜(玻璃板)距离(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交流讨论】:(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是便于 。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 ;(3)为了使成像更清晰,玻璃板选择 (选填“透明”“茶色”),实验应在较 (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中进行,并需要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甲蜡烛。
(4)实验中发现无论如何调节乙蜡烛的位置,都发现乙蜡烛和甲蜡烛的像无法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
(5)实验中发现玻璃板后出现两个像,可能的原因是图1 图2 甲 乙★★★实验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甲乙(3)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在上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像,可将蜡烛(选“远离”“靠近”)凸透镜。
(5)一段时间后,成像如图乙,要使像能呈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往(选“上”“下”)调。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甲乙丙(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上。
(2)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选“放大”“缩小”“等大”),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3)若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甲图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则光屏上(选“能”“不能”)成清晰的像。
(4)某次实验,光屏出了现清晰的像,此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及光屏的位置不变,若用一张不透光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选“能、不能”)观察到完整的像。
(5)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图乙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
(填符号)(6)如图丙是实验得到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图象,根据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cm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提出问题】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设计与进行实验】(1)如图甲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作光屏) 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2)当一束光贴着左侧纸板沿AO方向射到O点时,在右侧纸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实验时,在纸板前不同方位都能看到光的传播途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了(选填“镜面”或“漫”)反射.(3)让光线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O点,会发现反射想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性.(4)若将右侧纸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右侧纸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分析与论证】(1)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过入射点作与镜面垂直的一条直线(用虚线)很有必要,我们物理学中把这根线叫做线.(2)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都在.(3)小文同学在如图甲所示中作出了法线,让光线贴着纸板沿AO法线射向镜面,反射光线沿OB方向射出.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都是40°,于是继续补充光的反射规律,得出结论: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现请你对他这样得出的结论及正确性作出评价:①;②.密度的测量★★★实验一: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1、在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小勇按下列顺序进行了测量:(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端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2)将石块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用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 g;(3)往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此时水的体积;将石块放入量筒,再次记录读数,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为cm3,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kg /m3(5)实验后小勇发现该石块具有吸水的特性,你认为此次实验测出的密度值偏(选填“大”或“小”),原因是2、小明家中有一个紫砂壶,他想知道紫砂壶的密度,于是将此壶带到学校实验室进行了测量.(1)用天平测壶盖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他向右盘添加最小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当拿掉最小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接下来应,直到天平平衡。
若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 g。
(3)测量壶盖的体积时,他发现壶盖放不进量筒,于是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步骤: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壶盖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b.然后取出壶盖;c.先往量筒装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使水面到达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壶盖的体积为cm3.(4)则该紫砂壶密度是 kg/m3.(5)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这个同学测出的紫砂壶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
3、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步骤如下。
甲乙丙(1)图甲是小明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g.(3)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的顺序,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则该物块的体积为cm3,这种材料的密度是kg/m3。
(4)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选“偏大”、“不变”或“偏小”)。
只要将操作的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小上述误差.你认为调整后的操作顺序依次是(填步骤前的代号).甲第1题乙甲第2题乙4、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甲 乙 (1)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29.6g 和空烧杯的质量是90g 。
(2)如题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 ,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题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 g 。
(3)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 ,如题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 ,则鹅卵石的体积为 cm 3。
(4)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g /cm 3。
★★★实验二: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1、小明同学在一次对周边水污染情况的调查中,他对污水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1)他设计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 、用调好的天平称量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1.2g ;B 、将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称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g ;C 、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静止时,液面位置如图乙,则盐水体积为 cm 3.(3)小明根据实验中的测量数据得出盐水的密度ρ= Kg/m 3.(4)实验后在小组交流中,同组的小芳认为小明设计的实验会引入较大误差,那么你认为此次实验操作测得的盐水密度值偏 (选填“大”或“小”),原因是 .(5)小明很快想到: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步骤,只要将实验步骤的顺序稍加调整,就会大大减小上述误差.调整后的实验步骤是 (填步骤前的代号).2、小惠同学为了测量某种高山茶油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标尺中央刻度线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操作情景如图甲所示,其错误之处是: .(3)重新调节好天平,小惠称得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60g ,然后将一部分茶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得剩余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量筒中茶油的体积是 cm 3,量筒中茶油的质量是 g ,茶油的密度是 g/cm 3.(4)由于第(2)步操作错误,会使测出的密度偏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