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给药的不同给药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注射剂的定义、特点
注射剂类型:灭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无菌粉末浓溶液
一、吸收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 1 to 1000 ml
药物以注射的形式几乎可以对任意器官给药,但最常见的注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皮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关节腔注射和脊髓腔注射等
注射速度要求:医疗事故发生的常见原因
刺激性要求:渗透压,pH, 药物
注射容量要求:小于50ml,静脉滴注>100ml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以是乳剂(体积限制)。
静脉注射其生物利用度可看作为100%,实际上在注射结束的同时,血药浓度已达最高,但是存在“肺首过效应”
2.动脉注射: Intra-arterial (IA)
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肺首过效应。可使药物靶向特殊组织或器官。较少使用。
3. Intramuscular (IM):
是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肌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注射部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药物的起效比静脉注射稍慢。
肌肉注射(im.)具有吸收过程,吸收迅速
丰富的毛细血管(1mm2 1000根毛细管),血流量丰富具有肺首过效应
吸收转运方式:被动转运,毛细血管壁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方式转运吸收: 水溶性药物<脂溶性药物,孔隙只占毛细血管总面积1%;分子量很大的药物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注射容量要求:2~5ml
注射溶媒:水、油、复合溶媒、乳浊液或混悬液
肌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注射部位血流量愈大,吸收愈多
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4.皮下注射(s.c.)
将药物注射到疏松的皮下组织中。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毛细血管及血流量低于肌肉,吸收速度较肌肉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胰岛素,局部麻醉药
注射容量要求:1~2ml 刺激性要求:丰富的神经末梢
5.Intradermal:皮注射 diagnostic testing
0.05 ml
½ inch, 25 to 26 gauge needle
Should be isotonic
6.皮注射(i.c.)
将药物注入真皮下。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血管细小、药物吸收差,难以进入血循环;注射容量要求:0.1~0.2ml。用于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7. 鞘的 Intrathecal:
8. 胸膜的intrapleural
9. 关节的 Intraarticular:
10.心脏的Intracardial: Cardiotonics强心剂
11.腹腔注射(ip.):动物实验,门静脉吸收,影响F, 人不常应用,一定的危险性,有时可以作为特殊治疗手段,如多巴胺、速尿联合腹腔注射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第二节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1.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成人皮肤总面积为1.8~2.0 m2,占体重的14%~16%。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皮肤外用制剂如软膏剂、硬膏剂等主要用于皮肤表面,起保护皮肤与局部治疗作用。经皮吸收作为全身给药途径也有很多研究
皮肤主要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组成,还有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称表面类脂(skin surface lipids),主要来源于皮脂腺的分泌和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除此外皮肤表面还有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及微生物。
·经皮给药系统:
(1)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统的控释给药剂型。经皮制剂(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systems,TTS):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即透皮贴剂•(dermal patches)(皮肤的吸收可以中毒,那么就可以传递药物。)
(2)经皮给药系统特点:
1.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
2.恒速释药,减少给药次数;
3.降低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4.可随时中断给药,特别适合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患者。
5.但透皮制剂对药物本身的要求高,必须具备:低分子量,脂溶性强
2.药物在皮肤的转运
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药物经皮吸收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之差为动力,以扩散方式进行转运。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
·表皮途径即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附属器途径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1)此外皮肤表面寄生许多微生物,对药物有降解作用。
(2)皮肤对药物有代谢作用,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水解、结合和还原等。
(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产生积蓄
(4)环境相对湿度亦可能影响角质层含水量。在非常低的相对湿度下,皮肤变得干燥、无弹性,当环境相对湿度高时皮肤变软。
2. 剂型因素
(1) 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分子量、熔点、药物分子形式、油水分配系数、药物浓度的影响
(2)给药系统的性质
·剂型能很大程度上影响药物释放性能,药物从给药系统中越容易释放,越有利于药物吸收。
·一般凝胶剂、乳剂型软膏中药物释放较快 , 骨架型经皮贴片中药物释放较慢。利用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可能起到某些特殊效果
·各种透皮制剂系统都设计有一定释药速率。
3. 吸收促进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