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引言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涉及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文将就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进行比较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派别,它试图通过研究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来解释经济行为和经济组织的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非价格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法律、制度、规则等,这些因素被认为能够塑造经济行为和决策。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制度对经济性行为的影响。
它认为个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不仅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制度因素的制约。
通过研究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解释为什么同样的经济行为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经济学试图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供一种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实现路径的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剥削劳动者为基础的,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马克思经济学提出了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比较1.研究对象: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强调非价格因素的作用;而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
2.分析方法:新制度经济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而马克思经济学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阶级斗争和剥削的理论分析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变化。
3.政治立场:新制度经济学在政治上是相对中立的,强调通过改革和制度设计来改善经济效率;而马克思经济学是一种明确的政治理论,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剥削和阶级差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引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理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则注重制度安排和市场效率。
本文旨在比较和探讨这两种经济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异同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思想而形成的,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得剩余价值来持续发展的。
这种剥削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危机。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制度安排对经济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对经济行为和市场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关注的制度包括法律、契约、规则和组织等。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分析制度如何塑造经济行为,以及如何改善市场效率。
理论比较关于市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和不平等的根源。
他们批评市场竞争导致垄断和经济危机。
相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协调资源配置和创造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
他们认为竞争和契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关于产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化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认为私人所有权导致剥削和不平等。
相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私人产权是保护个体权益和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
关于经济增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无法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社会不平等的加深。
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制度变革和市场竞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
实践经验比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中国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这些国家在实践中面临着性质、分配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例如计划经济的不灵活性和政府干预的低效率。
这些问题引发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评和反思。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 社会发展理论 ; 社会 制度 变迁; 制度分析
【 中图分类号 lO 1 0 1 4 v l; 9 . 9 F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0 94 9 (0 00 — 10 0 10 — 9 72 1 )6 0 0 — 9
对西方 经济 学持 评判 态度 的 马克思 主义 经济 学在 西方经 济学 界一 直被 视为 “ 正统 ” 非 学说 。但 马克 思主义 经济 学完 整 的理论 体系 至今让 西方 经
济 学 无 法 超 越 。对 制 度 的分 析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和 新 制度 主 义经 济 学共 同的核 心 或 重要 内容 。 社 会 发 展 理 论 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是 马 克 思 的 重 大
就 根本 而言 ,两 种理论 建 立在 不 同的世 界观 和价 值 观基 础之上 ,新 制度 经 济学 和 马克思 主义 经济 学 的分析 框架 都具 有各 自独 特 的视野 。马克 思主 义经 济学 在理 论基 础 、分析 工具 方 面都不 同于新 制度 经济学 。二者 的差 异 ,既表 现在 理论 观点 方 面 . 表现在 方法论 和分析 路径方 面 。两种理论 研 也 究 的理 论逻 辑 和得 出的结 论是 完 全不 同 的。本 文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o o年 第 6期 2l
公共经济研究
与 生产 力 和上 层建 筑 的 内在 联 系 ,建立 了生产 力 决定 生产 关 系 、经 济基 础 决定 上 层 建筑 的理论 框 架 。马克 思 主义认 为 , 物质生 产 活动是 人类 社会 存
在 和 发 展 的 基 础 , 而 也 是 制 度 的 起 源 。 以 , 究 因 所 研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比较分析]制度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比较分析]制度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都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和补充的学派。
它们都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制度的良好性对经济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这两种学派在对企业理论的分析和解释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制度经济学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它认为企业是一种由社会制度约束下的组织形式,企业的出现是为了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制度经济学强调企业如何利用制度规则和权力关系来获取和分配资源,并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成功而另一些则失败。
它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分析了企业内部合作和治理的机制,包括所有权权益、契约设计、合作协调等。
同时,制度经济学还关注企业与其他制度环境的互动关系,例如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规定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因此,制度经济学强调了企业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互动作用。
相比之下,新结构经济学则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行为和性质。
它认为企业是一种市场现象,是为了最大化利润而存在的。
新结构经济学关注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机制,并强调企业如何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效率提高来获取市场份额。
新结构经济学重点分析企业的市场结构和行为,包括垄断力量、创新能力、市场竞争等,认为市场结构和市场力量是决定企业行为和性质的关键因素。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了企业的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的互动作用。
此外,制度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分析上也有所不同。
制度经济学强调企业内部的治理机制和组织形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它关注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权力关系、合作协调等内部机制,认为这些内部机制决定了企业的决策和绩效。
而新结构经济学则更关注企业与市场的互动机制。
它认为市场竞争可以刺激企业改善效率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更强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而不是企业内部的组织和治理。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是否老化 定期检查电线电缆是否破损
定期检查家庭用电设备是否 安全
发现隐患及时维修和更换
选择正规品牌电器 使用电缆时注意检查绝缘层是否完好 避免使用多孔插座 定期检查电器和电缆的使用情况
破损的电线和电 器可能引起短路 或触电事故
使用前检查电器 和电线是否完好 无损
不要使用破损的 插头或插座
不要把铁丝 等插入插座
插座数量和类 型:根据需要 选择合适的插 座数量和类型
电器设备:合 理使用电器设 备,避免超负
荷使用
线路布置:请 专业人员布置 线路,确保安
全
开关位置:合 理设置开关位 置,方便操作
定期检查电线、插头等电器设备是否完好无损,避免使用破损的电线、插头等。 不乱拉乱接电线,不使用劣质电器设备。 不要将电线放在易燃、易爆、潮湿等危险环境中使用。 使用电器设备时要注意安全距离,不要靠近热源、明火等易燃易爆物品。
定期检查电线、插头等电器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禁止使用破损的电插头、插座等设备 不要随意拆卸、修理电器设备 不要将电器设备放在潮湿、高温、有腐蚀气体的环境中
事故案例1:电线 短路引发火灾
事故案例2:电器 设备漏电导致触 电事故
事故案例3:不规 范用电导致跳闸 故障
事故案例4:学生 私拉乱接电线引 发意外
电可以用来做很 多事情,如照明、 加热、通信等
电是一种危险的 能源,如果不安 全使用,可能会 对人体造成伤害
电火灾:电气设备过热、短 路等引起的火灾
电击:电流通过人体造成伤 害
电损伤:电弧灼伤、电烙印 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电磁辐射:电磁场对人体健 康的影响
不要随意拉 扯电线
不要在电线 上晾衣服
不要用湿手 接触电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比较研究摘要:所有制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公有制与私有制是所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对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研究思路、基本内涵及二者的制度效率各有不同的观点。
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能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基本问题,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
关键词:公有制;私有制;效率分析;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F065.2文献标识码:A公有制与私有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出现的两种所有制形式,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能使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研究现实中的所有制问题。
一、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内涵与区别(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的公有制就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它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恩格斯指出,“私有制也必须废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
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
”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便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一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人民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
马克思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公有制内涵的论述包含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公有制是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企业理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企业理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在企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差异与共性。
我们将概述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两者在企业理论研究中的不同侧重点和核心理论。
我们将比较两种理论在企业性质、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以及企业与市场关系等方面的理解。
我们将总结两种理论在企业理论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概述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客观、准确、全面的原则,力求展示两种理论的精华和特色。
我们也将注意避免过于复杂的术语和模型,以使得本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企业理论的认识,推动两种理论在企业研究领域的融合与发展,为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指导。
二、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概述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是建立在其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认为,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是资本家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手段。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企业被视为一个生产过程的组织者,它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工人的雇佣,将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生产出商品。
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企业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资本家通过组织生产、管理工人、销售商品等方式,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马克思经济学还强调了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不仅是生产单位,也是社会关系的载体。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阶段。
马克思通过对企业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为理解企业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还涉及了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问题。
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他们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监督生产过程、分配剩余价值等方式,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管理和控制。
关于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和分析
王春林
摘 要:现阶 段 国内外的经济学家 都承 认了 马克思作为制度经济学家的身 份, 普 遍 认为马克思对于制度理论的一些原理和概念对于制度经济在 定程度上确确实实是产生了影响的。当下制度经济学的某些概念和研究方法也确实借鉴 了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部分 内容 ,二者之 间是存在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的。因此,就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和比较是能够挖掘 出二者区别 ,对经济制度的改革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关 键 词 :马 克 思主 义制 度 理 论 ;制 度 经 济 学 ; 比较 ;分 析
一
、
( 一 ) 马 克 思 主 义制 度 理 论 的起 源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起源是马克思对于物质 生活的阐述 ,马克思 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 和发展基础归结于物质 生产活动。因此 ,马 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经济制度 ( 或者生产关系)是以人类物质生产 活 动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制度完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 于唯物史观研究 制 度 思 路 的 。与 此 同 时 ,马克 思 主义 制 度 理 论 通 过人 类 物 质 生 产 活 动 在 历史进程阶段 中的不 同需求 ,深 刻地揭示 了其 起源 以及变 迁的基 本规 律 。所 以,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 的起源是关于人类 物质 生产活动 的,而 且是在人类社会进程当中随着 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产生变化的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制度经济学二者是完全不 同的经济理论 ,二 者 的研究方法 、逻辑概念和制度理论等方面都是存在差 异的。但 是马克 思主义制度理论又是确确实实与制度经济学是有相似 的。下文中笔者就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概述和制度经济学的概述作 为切入 点 ,深刻分析 和比较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制度经济学之间的相似 和差 异 ,旨在为我 国经济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 马 克 思 主 义 制 度理 论 的概 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比较【论文摘要】19世纪开始,政治经济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化为占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者把现存的制度当作外在的、既定的或从来就有的社会秩序,强调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某种可以像物理学那样准确把握的东西进行研究;后者继承了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强调将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内在变量进行研究,以找出社会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拨正经济学航向的目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不满主流经济学使“经济学越来越数学化、正规化,但其准确性却越来越低”的现实,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配框架,把制度视为经济领域的一个内生变量,研究制度、制度变迁及其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做出制度选择的原因,以及在制度变迁中国家行为和意识形态的作用等,本文将在以下进行分析。
一、前提假设:社会生产和经济利益的客观性质与人的主观行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过于理想化,因而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和确定性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更为现实的经济分析假设,即有限理性、目标函数最大化和机会主义。
有限理性指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对环境与信息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等原因,必须承认人们只有有限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由契约和市场来组织的。
由于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须搜寻备选方案,对外界及未来进行估计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比较。
目标函数的最大化不同于新古典理论所假设的家庭追求效用极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极大化的分析方法,而“强调个体单位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目标函数极大化,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
”这就强调了个体单位的理性选择。
应用文-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
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论新制度学与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困境反思的基础上兴起的。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科斯从研究个人的成本与收益和成本及收益间的差别出发,提出减少交易费用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但新制度经济联盟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人的基本行为假定、经济绩效准则、企业理论的具体层面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而使企业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
综观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当中的企业理论,可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规模或边界、企业内部的权利结构安排。
因此,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比较。
一、关于人的本质和行为特点的比较由于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企业的运行也是以人的活动为基本要素的。
因此在分析企业理论的具体层面之前,有必要对二者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特点的论述作一比较。
将“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方式作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这是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共同特点。
但在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视野里,对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特点的理解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第一,新制度经济学带有浓重的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背景,认为人的行动受主观意识领域中的“理性”支配。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已进了一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到了约束着人们行动的现实因素,并对“理性”的作用与功能范围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但并没有超越用主观认知结构说明人们的行为选择这一基本立场;而马克思经济学则以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限制着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行为的具体方式与特点的,是每个人现实拥有的、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并不否认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否认理性的作用,但马克思经济学在说明理性对人们行动的意义的同时,更强调理性作用的现实约束条件。
第二,新制度经济学中人的行为具有普遍性、共性特征,而马克思经济学中人的行为特点因各自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总和”不同,具有现实性和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许多重要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表明二者具有对立性而且表明二者具有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也有着许多共同点或相通性。
因此,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努力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构造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别;科学综合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又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二者的比较分析进而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对象:具体制度与根本制度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内容既包括有形制度也包括无形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其中有形制度包括政府、公司、工会、家庭、垄断集团、社会组织。
无形制度包括国家制度、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规则等。
正式制度包括人们有意识创设的行为规则。
非正式制度是指导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
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进行解剖。
社会制度既包含生产方式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结构,也包含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作者:李怀赵万里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采用整体主义方法对制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公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效率,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暴力工具。
新制度经济学采用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的效率高,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国家的主要作用是界定和行使产权。
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制度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1-0059-07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承认马克思是一位制度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关于制度分析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新制度经济学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新制度经济学著名代表人物诺思的制度变迁和制度演进等著作受到了马克思的重要影响,吸取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以启发性思维方式使用马克思理论,利用马克思理论中的多种元素建立起理性选择的新模型。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固然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一、产权理论的比较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基本观点、基本分析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把财产关系看作是由所有制决定的,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关系是以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
虽然产权概念也是法律的范畴,但法律意义上的产权是对现实经济关系的一种确认,是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也就是说,是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了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是先有财产的所有制关系,然后才有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关系。
即先有经济关系,才有法权关系。
因此,研究产权关系的实质是研究人们生产活动中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继承与融合
能 解释 的或 它认为 无需解 释 的二个 矛盾 : ( l) 有没 有 交易 和合作的方 式不 能解决的产权 冲 突? 如果有 , 则说 明新制度经 济学 不完整 不 , 能解释 所有 的制度 变迁 现象 。 而且 它所 忽略 的制度 变迁 现象决 不 是无关 紧要 的 。 中国 历 史 上历 次 的农 民革 命以 及资 本主义制度 自身 的建立 , 都 是通 过 强 制 性 的方 式 进 行 的。 这 样 的话 , 如 果把这 两种 理论结 合 起来 也 , 许意 味着对 制度 变 迁 的更 完 整 解 释 。 ( 2) 新 制 度 经济学 在解 释 制 度 变迁 时 , 实 际上 犯 了一 个 新古 典经济学共 同 的错误 。 虽然其理论 的 出 发点是 对完 全市场的批 判 , 由于 市场是 不完 全的 , 导致 经 济运 行 由零 交 易 费用 变 为 正交 易 费用 , 因而需要 寻求交易 成本尽 可 能低的 制度 安排 。 但 它并 没有 回答 在 制度变迁 过程 中可供人 们选 择 的不 同制度安 排是如 何产 生
一 、 实证分析
无论 是 马 克 思 制 度 经 济 学 对 制 度 的 特 征 、 内在矛 盾及 其发展 趋 势 的分 析 , 还是新 制 度经 济学对 制度 及 其 变迁 的分 析 , 事 实 上 都 基 于相 同的方 法论 特征 , 即都 是试 图 回答 “ 是 什么 ” 和 “ 为什 么 ” 的问题 , 因 而都可 以属 于实 证 分析 的范 畴 。 关 于新 制度经 济学 属 于实证 经 济学 的范 畴 , 应 该不会 有什 么分歧 ; 关 于马 克思制 度经 济学 , 早 有学 者认 为 , 其 根本 的理 论 贡献 就在 于揭示 了当时资本 主义 经济的 内 在运行机 理 , 特 别 是其 制 度 结 构 上 的基本 矛 盾及原 因 , 即 回答 了资本 主义 制 度 的运 行规 律是什 么 和为什 么 的问题 。 这是其 理论 的根 基和生 命力 所 在 。 因此 , 它 本 质 上 应 属 于实 证分 析 的范 畴 。 当我们 讲到马克 思制 度经济 学运 用 阶级 分析 、 抽象 分析 , 而新 制度经 济学 则更 侧重 于成本 收益 分析 、 均衡 分析 等等 时 , 实 际上 只是指 出 了他们 在具体 分析 工具上 的 不 同 , 这 些不 同的 分析 工 具 又 都服 务 于 共 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科学综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科学综合简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方法、观点差异以及科学综合等方面,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
它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新制度经济学则是在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将经济行为者看作是受制度和契约约束的有限理性的个体。
它强调市场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完善制度来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问题,如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致力于揭示和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现象。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如契约理论、市场失灵、制度变迁等。
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建立模型和进行实证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旨在通过分析和改进制度,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
三、观点差异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差异之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在一些重要观点上也存在差异。
1.劳动价值论 vs 边际效用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所决定的,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多地采用边际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其价值。
2.阶级斗争 vs 合作与博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和利益的冲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导致阶级对立和剥削,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更注重经济行为者之间的合作与博弈,认为通过完善制度可以促进合作和解决冲突。
马克思的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和融通
Systematic theory of pared and
harmonized with economics of new system
作者: 张凤林[1]
作者机构: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80-81页
主题词: 马克思的制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比较;融通
摘要:马克思的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同属制度经济学,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二者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相通之处,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兼容性和互补性.如二者在研究目的、方法和重点等方面虽有明显的区别,但在研究对象、分析框架、制度构成以及许多具体观点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从共性的角度看,二者都承认经济发展与制度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且同样用动态的、演进的世界观来分析制度.在产权和国家理论上,二者都十分重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的存在导致经济增长或衰退的两种可能性.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整合和融通,以发展和丰富制度理论,为中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选择.。
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
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困境反思的基础上兴起的。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科斯从研究个人的成本与收益和社会成本及收益间的差别出发,提出减少交易费用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但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人的基本行为假定、经济绩效准则、企业理论的具体层面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而使企业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
综观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当中的企业理论,可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规模或边界、企业内部的权利结构安排。
因此,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比较。
一、关于人的本质和行为特点的比较由于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企业组织的运行也是以人的活动为基本要素的。
因此在分析企业理论的具体层面之前,有必要对二者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特点的论述作一比较。
将"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方式作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这是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共同特点。
但在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视野里,对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行为特点的理解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第一,新制度经济学带有浓重的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背景,认为人的行动受主观意识领域中的"理性";支配。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已进了一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到了约束着人们行动的现实因素,并对"理性";的作用与功能范围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但并没有超越用主观认知结构说明人们的行为选择这一基本立场;而马克思经济学则以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限制着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行为的具体方式与特点的,是每个人现实拥有的、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并不否认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否认理性的作用,但马克思经济学在说明理性对人们行动的意义的同时,更强调理性作用的现实约束条件。
浅谈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浅谈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李应龙;宋洁琼
【期刊名称】《致富时代(下半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是对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复归,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则是古典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但是,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存在着根本分歧:前者以揭示经济制度的本质为目的,后者以为市场经济运行服务为目的。
这种根本分歧的存在,决定了我们不应将二者的方法论、建构目的、假设前提混为一谈。
【总页数】1页(P4-4)
【作者】李应龙;宋洁琼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349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J], 索红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 [J], 李灵燕;石高宏;
3.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评《企业理论研究——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 [J], 王丹
4.马克思的制度理论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J], 徐文燕
5.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 [J], 顾钰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联合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异同
企业联合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异同胡钧;胡琴
【期刊名称】《经济学家》
【年(卷),期】2001()1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际和国内出现的企业联合与兼并现象 ,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对该现象的理论分析 ,比较了二者的企业理论 ,提出了技术的进步与协作的发展是企业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7页(P66-72)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兼并;企业联合理论
【作者】胡钧;胡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1;F091.349
【相关文献】
1.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思考 [J], 张凌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 [J], 李灵燕;石高宏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之比较研究——以马克思和科斯的企业理论为考察基点 [J], 余惠芬;唐波勇
4.新自由主义企业理论方法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J], 刘凤义
5.论企业理论中关于人的行为分析的三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J], 刘凤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许多重要差别,这些差别不仅表明二者具有对立性而且表明二者具有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也有着许多共同点或相通性。
因此,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努力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构造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别;科学综合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又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二者的比较分析进而实现二者的科学综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对象:具体制度与根本制度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内容既包括有形制度也包括无形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其中有形制度包括政府、公司、工会、家庭、垄断集团、社会组织。
无形制度包括国家制度、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规则等。
正式制度包括人们有意识创设的行为规则。
非正式制度是指导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
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建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进行解剖。
社会制度既包含生产方式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结构,也包含同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一定的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制度经济理论,马克思采用的是制度分析方法,马克思是较早地把制度纳入经济分析中的理论家。
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制度范畴的内涵就是社会形态的“生理学结构”,它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这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作为生产关系主要内容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制度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派生制度。
三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并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制度”分为狭义的制度和广义的制度,狭义的制度是指经济制度,这是仅限于经济领域内的制度;广义的制度是指整个社会制度,即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是存在于经济、政治领域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的制度结构框架中,各个制度因素之间不是平行的、彼此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又相互联系的。
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这两个基本结构因素,而在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这两个基本结构因素内部,又包含了许多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如,在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存在着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在社会政治结构内部存在着法律、国家和意识形态等子系统。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结构细致缜密,涵盖并详细界定了各种制度内容,科学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以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探讨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因素之间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制度结构框架中,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是最基本的制度;作为生产关系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是由前者派生的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既是经济制度的反映与产物,也是经济基础的体现与保障。
社会制度通常不是单一层面的,而是多层面的复合体。
社会制度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粗略地划分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质性制度,即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它们是制度体系中的根本制度,直接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
第二层次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性制度,它是根据第一层次的原则和要求对社会运行的体制和机制的具体规定,是人们在经济活动****同遵循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
处于不同层次的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社会生活****同发挥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结构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结构在外延上基本一致,但事实上却有着重大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属于社会形态的“内在结构”,是社会的根本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所讲的制度,是人们经济行为的规则,是社会经济生活表面的制度。
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本质性制度,后者属于表象性制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入地研究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各种制度因素之间互相依存的内在联系与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而新制度经济学只是表面地分析了各种制度因素的作用,缺乏对于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在分析,没有阐明各种制度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因而也无法进一步揭示制度内部的辩证关系。
二、分析框架:“供给——需求”与“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新制度经济学源于新古典模型,其分析框架也承袭了新古典模型“供给——需求”的分析框架。
在制度形成问题上,新制度经济学揭示了交易费用与制度形成的内在联系。
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作又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正是从新古典模型分析经济体系运转的“供给——需求”框架中找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体系运转中不存在的交易费用的。
他将制度的形成归结为交易费用并将制度变量正式纳入新古典模型。
在制度变迁上,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均衡是指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意状态,人们无意改变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或者说此时的制度供给适应制度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一种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的交替过程。
而影响制度均衡或非均衡的因素可从制度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从制度的需求方面来说,影响制度需求方面的因素有:(1)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
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进而改变了人们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导致重新缔结契约的激励。
所以,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源泉。
(2)宪法秩序。
宪法秩序的改变就是制度环境或基本规则的改变,它能极大地影响创立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收益,从而也极大地影响了对新制度安排的需求。
(3)技术。
技术的变化决定制度结构的变化。
它通过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产权的排他性费用等来影响制度变迁的需求。
(4)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越大,社会分工越细,它通过固定成本和运作成本降低及规模经济等作用来影响制度变迁的需求力量越大。
从制度的供给方面来说,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有:宪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进步、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现存制度安排规范性行为准则和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等。
新制度经济学承袭了新古典模型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来分析各种影响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因素。
这标志着制度分析正在走向“制度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运用“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它将制度的形成看作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各要素内在联系的有机体系,将制度变迁看作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内在矛盾作用的结果。
它用这些内部联系与内在矛盾从根本上解释历史上出现的一切制度起源与重大社会制度变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研究,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起源与制度变迁理论。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方式与其社会形式的内部联系出发,从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发展导出第一个层次的制度的起源,即财产制度与劳动制度;从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即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在矛盾出发,导出第二个层次的制度起源,即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部联系即社会形态内在矛盾出发,导出第三个层次的制度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在内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分析框架注重从事物内部联系与内在矛盾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说明制度起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认为制度的形成和变迁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不是由它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样式来解释,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结构或上层建筑的制度及这种制度的变革应由一个社会形态整体某种内在的张力相互作用来解释。
马克思的制度分析框架包括了这样的一个体系和系统: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其中生产的条件与形式构成生产方式,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构成社会形态。
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各种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首先,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一种相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方式具有反作用。
其次,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密切相联,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制度或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同样演绎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一样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最后,更广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一旦建立,又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构成反作用。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制度分析框架细致缜密,涵盖并详细界定了各种制度内容,科学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这个分析框架以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探讨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道德、艺术、哲学等制度因素之间唯物主义的辩证联系,这是新制度经济学无法达到的境界。
三、基本理论:制度价值与制度创新(一)制度价值评价:单纯效率原则与效率、公平统一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制度优劣的评判,首先从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出发的,效率标准是评判制度优劣的首要标准。
为此,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赞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产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总和还要多的财富。
同时指出: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使它成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桎梏,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比它更有效率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
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制度优劣的评判,绝不是单纯效率标准,而是把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制度安排对人的存在意义为标准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