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含义和特征。

2. 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能够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含义和特征。

2.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具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和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具和案例材料。

2. 学生分组和角色分配。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4. 练习题和答案。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1. 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学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火山爆发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掌握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

七、教学内容第七章: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影响。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3.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八、教学内容第八章: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策略1. 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如改变农业种植模式、建设防洪设施等。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策略,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3. 分析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立场和政策措施。

九、教学内容第九章: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1. 了解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2. 学习国际间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3. 探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责任与义务。

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高中地理必修的教材中必修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是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基础。

其中的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是人教版必修1的重点,所占篇目最多。

基于此,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地理必修地球上的大气教案:【课程标准】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大纲】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网络】能量太阳短波辐射能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温室效应原理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温室农业等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形成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维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原理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风的方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决定等值线的判读1. 判断气压系统2. 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3. 判断风向4. 判断天气状况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形成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之间形成过程中纬环流:南北纬30°~南北纬60°之间高纬环流:南北纬60°~南北纬90°之间分布特点: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相间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成因: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大陆上: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分布海洋上: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大陆上:亚洲高压和北美高压海洋上: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东亚季风环流冬季: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西北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东南季风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间水热得到交换,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型不同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案例分析中低纬度亚热带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中高纬度温带地区: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出现的一个倾斜的交界面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天气晴朗天气变化过境中:阴天、下雨、刮风、降水等天气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降低,天气晴朗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湿度小、天气晴朗天气变化过境中: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湿度升高,天气晴朗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天气变化:形成长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中心气压:低气压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升低压系统(气旋) 水平方向: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方向南半球:顺时针方向天气状况:阴雨天气中心气压:高气压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下沉高压系统(反气旋) 水平方向:辐散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天气状况:晴朗天气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因素。

2. 使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3. 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2. 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3.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图,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气候、气候系统等。

3. 分析气候变化因素: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 讲解气候变化影响: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5. 案例分析: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案例,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看法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7. 总结课堂: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因素和影响,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挑战。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水平。

七、教学资源:1. 地球气候图、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等教学图片。

2. 多媒体教学课件。

3. 全球气候变化案例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因素。

2. 第二课时: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地理1》教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系列之一,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其中“地球上的大气”是该教材的一个重要章节。

1. 知识内容“地球上的大气”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的环流系统等。

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并深入理解大气对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个章节,学生应该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成分、各层的特点,以及大气的主要运动方式,了解大气形成的原因和大气循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气候的形成、全球气候带的分布以及气候变化等知识。

3. 教材特点教材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图解,直观地呈现了大气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同时,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练习和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大气的形成和运动、气候的变化等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接触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通过讲述气温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2.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地理1》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温度的实测、气压的变化观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索大气的基本规律。

3. 多媒体辅助,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视频等素材,展示大气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子课件等工具,呈现大气的垂直结构和环流系统的模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气的认识。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比例,理解各成分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分析不同高度大气层的特点及其对气候、天气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树立保护大气环境、合理利用大气资源的意识。

4.区域认知:初步了解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为后续学习不同区域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各成分如何共同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稳定。

•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大气组成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动画)。

•教材配套图表和资料。

•课外阅读材料(如大气科学简史、大气污染案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资料分析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宇航员在太空舱外执行任务时,需要穿着特制宇航服以保护自身免受宇宙辐射和极端温度影响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大气层对生命如此重要?”从而引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话题。

新课教学1.大气的组成•展示图表: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气组成示意图,介绍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及其比例。

•功能分析:分组讨论各成分的作用,如氮气是地球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氧气支持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关键原料等。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大气各成分对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性,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2.大气的垂直分层•动画演示:播放大气垂直分层动画,直观展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特点。

•分层讲解:•对流层:重点讲解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多发生在此层。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

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

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

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

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篇1一.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会议参加附中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和会议。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坚持学习,从未有迟到、旷课、早退现象。

二.教学工作: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两个年级的地理课。

高一地理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期中考试前是自然地理,有较大难度,要求学生必须有笔记,期中考试后检查。

期中考试后是人文地理,难度不大,容易理解,但是需要我们同学有很好的识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高二地理讲述选修地理和高考第一轮复习,学生因为有高考的压力,难度开始加大,课堂纪律特别好,听讲效果也非常好,而课时只有两节。

为了应对高考,我在课堂上常常进行习题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一是给学生复印了高考系列练习题,让他们真正领略高考试题真面目。

二是总结“口诀”进行记忆,如等值线分布规律:“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等温线分布规律:“高纬高,低纬低”。

这样方便同学们记忆。

还有影响区域环境的自然原因是——“地气水土生”,人文原因是——“政技老市交”。

三是和学生同时做题,同时找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些做题模板。

虽然教学多年,我坚持教学备学生,备程度,备课本,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甲、乙、丙三个班基础不同,就要采取不同方式。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我的思路。

他们积极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课前备课我准备了word文档和powerpoint,板书以word为主,powerpoint和展台为课堂教学用。

课后作业我及时登记,因为课时所限,对于有代表性或者错误较多的题目,我会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使学生认识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规律;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原理。

⑵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⑶使学生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的摩擦力等各力对风力的大小、方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应用课本上的图或板画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⑵举例说明(或解释)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正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及热力环流的存在才使地球有相对热量平衡,保持一定的温度变化幅度,使地球成为适于生物生存的星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剖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形成的热力环流以及三力成风。

本节是“地球上的大气”一章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天气和气侯变化的基础,理论性较强。

2、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风的形成3、教学难点三力成风三、设计思想与教学思路、方法本节课的学习涉及一些物理知识,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以讲授法最为重要,但学生不应该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由浅入课的问题,并借助计算动画演示辅助教学,同时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如课外做实验,小组汇报,设问启发与阅读分析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1、教学准备各种等压线图,海陆热力环流模型、多媒体课件及资源库。

2、课时安排:2课时五、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1、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你们去哪些有名的山地旅游过?让去过我国黄山、庐山、峨眉山等地旅游的学生回想爬山经历。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范文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篇一一、引言人教版高中《地理1》教材中,“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认知,还对理解气候、气象、环境变化等重要议题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该章节的教材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运动及气候的形成与变化等内容。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 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气候的形成机制。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大气环境和气候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难点内容: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综合能力和分析思维。

3. 教材特点本章节的教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特点,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大气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结合实例和图表,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建议1. 教学方法建议针对“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的教学,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加深学生对大气知识和气候系统的理解。

2. 强化实践与实验地理教学应注重实践与实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大气成分分析等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大气的变化和影响。

同时,可以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

3. 整合多学科知识地理教学应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在讲解大气知识和气候系统时,可以结合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 培养环保意识在教授“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范文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1》教材分析之“地球上的大气”及其教学建议一、教材内容分析《地理1》中关于“地球上的大气”的教材内容,其体系性、科学性以及深度广度,都是地理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本章主要围绕大气圈的组成、结构、运动以及气候等核心概念展开,旨在让学生理解大气对地球生命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首先,教材从大气的组成成分开始,介绍了大气的分层以及各层大气的物理性质。

这是学生对大气初步认知的基础。

紧接着,通过阐述大气运动的规律,如风向、风速以及大气的水平与垂直运动等,使学生对大气的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教材还详细介绍了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划分,以及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特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教材特点。

首先是系统性强,内容从大气组成到大气运动,再到气候的形成与影响,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其次,内容丰富全面,不仅涵盖了大气的基本知识,还涉及了大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相关知识。

三、教学建议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 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大气基本知识的掌握,如大气的组成、结构以及运动规律等。

这是学生理解大气相关概念的基础。

2. 注重实践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的运动规律和气候的影响。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绘制大气分层图、风向图等图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更好地理解大气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4. 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让学生感受到大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综合性的问题或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人教版高中《地理1》“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是人教版高中地理1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通过对地球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与变化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大气圈的重要性和特点。

教材以易理解的语言、图表、实例和引导式提问题的方式呈现,同时融入丰富的实验、观察、示范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大气的变化和作用。

教材通过五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大气圈。

首先,教材介绍了大气圈的主要组成,包括干净空气和大气污染引起的空气质量问题。

其次,教材详细阐述了大气圈的结构,包括气体成分的分布、密度和气温的变化规律等,并通过引导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教材还着重介绍了大气圈的主要功能,包括吸收太阳辐射、调节气候、屏蔽宇宙射线等,并通过生动的实例进行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与大气圈的关系。

最后,教材简要阐述了大气圈的年代变化和季节变化,并通过相关图表和实验进行讲解。

二、教学建议1. 引导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大气圈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

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2. 生动示范:结合课堂实验、观察和示范,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加深对大气圈的理解。

例如,可以利用玻璃管、气球等材料,演示不同海拔上的气压变化;通过气象仪器的观测,展示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温度变化等。

3. 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通过播放地球大气圈的动画、视频等素材,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大气圈的特点和变化。

4. 拓展实践:通过拓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认识大气圈的作用。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气候观测、气候变化的影响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

5. 追求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地球大气圈的地理因素,还要关注环境保护、碳排放等方面的知识。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全球气候变化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3. 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了解和看法;2. 教师讲解: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3.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4. 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他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影响的理解;5. 总结:教师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2. 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3.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

教学内容:1. 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运动等;2. 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等;3. 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了解;2. 教师讲解: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3.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4. 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他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复杂性的理解;5. 总结:教师总结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主要内容和复杂性。

第三章: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影響;2. 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影響,包括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2.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冰川融化等;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了解;2. 教师讲解: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影响;3.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他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理解决;5. 总结:教师总结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内容和对人类社会的影第四章: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策略教学目标:1. 理解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意义;2. 掌握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法;3. 分析适应与减缓策略的实施与挑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大气运动原理及其对气候、天气现象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学生通过本章节学习所培养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原理、气候与天气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等,但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2.学生在分析大气现象、气候成因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原理进行问题分析。
2.分析论述题:针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如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布置一道分析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观测天气现象、制作简易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科学相关问题,如“大气层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缓解措施”等,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2.读图题:提供气象图表、卫星云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3.综合分析题:结合时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并强调以下方面:
1.大气层结构及各层大气特征。
4.学习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候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套教案

目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第一课时 (3)第二课时 (11)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8)第一课时 (19)第二课时 (27)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39)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50)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2【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4.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因及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其衡量指标。

3. 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

4. 探究气候变化的原因: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5. 讨论应对措施:让学生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和措施,并进行交流讨论。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特定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干旱地区等)的影响,分析不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3.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主要知识点:
1、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
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造成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它是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请用图示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9、热力环流实例
(1)请用图示意海陆风的形成。

(2)请用图示意城市风的形成。

(3)请用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 指向 ,垂直于 。

11、(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
此时风向由 指向 ,与等压线 。



不均
空气 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 差异
空气 运动(即 )
地面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百帕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

(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
此时风向由 指向 ,与等压线 ,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1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 (稀疏或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 (大或小)。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百帕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
百帕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

(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
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移,
冬季移。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
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北太平洋形成低
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北太
平洋形成高压。

6、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
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成因风向性质
东亚季风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①;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冬季夏季
0o30o
30o
60o60o90o
90o
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

温带季风气候
9、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气候气候气候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主要知识点:
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

2、锋的形成
在下图中注出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线。

3、锋可以分为锋、锋、锋。

4、冷锋是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

我国半年最常见。

冷锋过境前:气团控制,气温,气压,天气。

冷锋过境时:出现天气,一般降水在锋。

冷锋过境后:气团控制,气温,气压,天气。

请画出冷锋示意图。

地面
5、暖锋是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

暖锋过境前:气团控制,气温,气压,天气。

暖锋过境时:出现天气。

暖锋过境后: 气团控制,气温 ,气压 ,天气 。

请画出暖锋示意图。

6、准静止锋指 ,常形成 的天气。

我国长江中下游的“ ”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7、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 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 状况而言的。

8、低压是指中心气压 (高于或低于)四周,气旋是指中心气压 ,四周气压 的大气水平涡旋。

低压就是气旋。

请用图示意低压(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北半球气旋
北半球气旋为 时针辐 (合或散),南半球气旋为 时针辐 (合或散)。

气旋中心气流 (上升或下沉),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 天气。

代表天气 。

9、高压是指中心气压 (高于或低于)四周,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 ,四周气压 的大气水平涡旋;高压就是反气旋。

地面
地面
请用图示意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北半球反气旋
北半球反气旋为 时针辐 (合或散),南半球反气旋为 时针辐
(合或散)。

反气旋中心气流 (上升或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 天气。

代表天气 、 。

10、灾害天气——台风
台风是 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产生于印度洋、大西洋的叫 风。

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 。

台风灾害主要由 、 、 造成。

11、灾害天气——寒潮
寒潮是指 半年大范围的 活动。

天气特点是 和 ,同时伴有 和 。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主要知识点:
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

地面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①;
②。

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1)海平面沿海低地将;
(2)影响生产;
(3)影响,改变区域和格局。

4、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