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遵守规则和延迟满足需要的能力。

这是幼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幼儿的学习、社交关系和生活适应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在这方面的能力通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培养。

在当今社会,随着亲子关系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他们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发展阶段、影响因素、训练方法和表现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家庭和学校教育实践,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幼儿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研究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及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通过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可以引起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个体全面发展。

此次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被认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品质。

在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而且,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为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自我控制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幼儿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以自主的方式抑制或调节情感、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反应,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能力。

在生活中,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能够帮助个体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影响自我的发展,也有助于增强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学习成就。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许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幼儿时期正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掌握自我控制能力的起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学者们发现,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幼儿的性格、环境、心理状态、家庭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1.性格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性格是个体行为表现的深层次特征,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研究表明,性格沉着、有耐性的幼儿更容易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急躁、易冲动的幼儿则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幼儿的生活环境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稳定、有规律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幼儿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稳定、混乱的家庭环境则会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显示,家长对幼儿的管教方式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合理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反之则可能对其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格、环境、心理状态、家庭教育等。

因此,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控制技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会。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文献综述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文献综述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幼儿教育也不断得到重视。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从行为上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动,以适应社会和个人要求,并以此实现自我发展和创造个人价值的能力。

以下将对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进行文献综述。

一、游戏教育法王文娟在《幼儿自我控制训练谈》一文中提出,游戏教育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学习途径之一,符合幼儿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的,可以使幼儿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通过游戏体验来锻炼自我控制能力。

二、合作学习法谢暮梅在《幼儿合作学习在自我控制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提出,幼儿通过参与合作学习,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到分享,合作和互助的快乐,从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有意识地参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协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这些过程都需要自我控制。

三、心理训练法李春妍在《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训练研究》一文中提到,心理训练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

幼儿需要通过心理训练,进行自我意识的提高,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状态,逐步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幼儿心理训练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如情绪调节训练、行为自我监控和针对性训练等方法来进行。

四、家庭教育法郭仪洁在《家庭教育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到,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十分关键的。

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培养行为良好的习惯,如同伴相处的原则与方法、学习方法的建立和调整等。

此外,家长还需要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和表现,及时指导和引导幼儿去掌握自我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游戏教育法、合作学习法、心理训练法和家庭教育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儿童自我控制发展是儿童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与许多方面相关,包括情绪调节、注意力、学习成就和行为问题等。

因此,对于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儿童有关方面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儿童的发展中,自我控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早期对物体的控制和自我行为的控制开始,到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规则的控制。

自我控制发展的每个阶段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和关键变化,下面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过程的一些重要阶段:1.幼儿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基础的自我控制技能,例如控制情绪、延迟满足、集中注意力等。

这些基础技能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虽然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儿童可以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自我控制任务,例如规划行为和解决问题等。

3.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专注力和行为等方面。

此外,青少年还可以更好地做出复杂的判断和抉择。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与儿童许多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

例如,自我控制能力好到士会更容易适应学校环境,提高学习成绩,并且有助于发展正向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分享、合作和关爱他人等。

另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儿童则可能面临一些行为问题和社交难题,例如情绪失控、冲动和孤独。

因此,对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过程、特点和影响因素,以便我们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此外,研究还可以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并预防潜在问题的出现。

总之,对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了解儿童行为和社交问题的机会,同时为儿童健康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些指导。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为提升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面对各种诱惑、压力和挑战时,能够自主调节自身行为、情绪和思维的重要心理品质。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习成绩,还能为未来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实验干预措施,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效果。

本研究还将关注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变量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本研究也希望能为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二、文献综述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在面对诱惑、压力或挑战时,能够调节自身行为、情感和思维,以达到长远目标的能力。

这一能力对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控制的定义和理论构建上。

如Baumeister等提出的自我控制力量模型,认为自我控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过度使用会导致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

而Mischel等提出的延迟满足理论,则强调了个体在面对即时奖励和长远目标时的决策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效果。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设计实验课程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综述

1、实验法
1、实验法
实验法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设计实验 情境,诱发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以观察和评估其自我控制能力。例如,研究者 可以设计延迟满足的实验情境,要求儿童等待一段时间以获得更大的奖励,从而 评估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2、观察法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 控制行为,了解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控制表现。观察法可以提供儿童自我控 制发展的真实情境,但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观察。
三、影响因素和作用
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等。遗传因 素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已被证实,而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经济 条件等,这些因素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学校教育对儿童 自我控制的培养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影响因素和作用
自我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提 高适应能力;二是增强个体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三是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如违 法乱纪、滥用成瘾物质等;四是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减轻焦虑、抑郁等 情绪问题。
四、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四、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自我控制研究在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作用等方面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模型方面,研究者提出了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如双系统 模型、三重过程模型等,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自我控制的机制和过程。在 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神经影像学技术、计算 机模拟技术等,以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控制的本质和机制。
一、自我控制的概念
一、自我控制的概念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情绪、认知等,以适应外部环境要求 的能力。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动性和自发性,即个体需要主动调控自身行为 和情绪;二是适应性和灵活性,即个体能够根据不同情境调整自身行为和情绪; 三是稳定性和长期性,即个体能够保持自我控制的能力,长期保持良好的行为和 情绪状态。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一、引言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面对诱惑、挑战和困难时,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在幼儿发展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都至关重要。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指导。

本文将围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参考和指导。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特点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大脑发育相关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随着幼儿大脑皮质的不断成熟,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在幼儿早期,大脑皮层的前额叶区域是自我控制功能的主要发展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区域的发育将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2.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存在差异性每个幼儿在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差异性。

有的幼儿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有的幼儿则较为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冲动的影响。

这种差异性可能受到遗传、环境、学习和社会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需要适时的引导和训练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通过适时的引导和训练得到提升和加强的。

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培养其积极的情绪调节和行为管理能力。

三、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情绪氛围等都会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社会经验幼儿的社会经验也会对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与同龄人和教育者的交往中,幼儿会逐渐学习到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培养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学界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外部诱惑和内在冲突时,能够自主地制定目标、计划行动、调节情绪、延迟满足和坚持努力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认为对幼儿的学习、社交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幼儿需要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如学习压力、技术依赖、食品选择等,这就对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阶段、培养方法和评估工具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旨在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阶段、培养方法和评估工具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旨在揭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对幼儿综合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有效的幼儿教育策略和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建设和谐、和谐、有活力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因为自我控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具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幼儿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因此,深入研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综述概要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综述概要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杨丽珠宋辉(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中文摘要自我控制对于人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

儿童期正是自我控制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编制“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探讨了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儿童自我控制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得出以下结论:①“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②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延迟满足;③幼儿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④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幼儿自我控制结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1 问题的提出自我控制是人类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特别在当今社会培养灵活应变和创造力,增强自我控制和约束力,已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的、必备的素质。

幼儿期正是自我控制开始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儿童4岁时出现,并可预期他们在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学业成绩、社会能力等。

[1][2][3]然而,我国幼儿任性、自控能力差,我们与日本福冈教育大学合作研究表明,我国幼儿家长最担心孩子任性;[4]我们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幼儿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的水平与策略要高于我国幼儿。

这与我国的教育有关,目前我国幼儿园仍然存在教师对幼儿的高控制,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现象,[5]探索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试图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供心理学依据。

2 研究方法2.1编制“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2.1.1建立“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的理论建构本研究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让幼儿教师分别写出本班自我控制能力强、弱各两名幼儿典型行为表现和特征,男女各半,收回有效问卷400份;进行个案追踪观察,让16名教师分别观察88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强、中、弱),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的自控表现,并作记录,观察6周,每周3次,每次10分钟;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理论推导方式,结合开放式问卷和个案追踪资料,将幼儿自我控制概括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性、自觉性和监督与调节,形成幼儿自我控制理论建构,并确定其操作定义:●抑制冲动:指对违反社会规范的由外界刺激引起,靠激情推动的行为或本能所驱动的行为的遏制。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引言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主动抑制冲动和欲望,以实现更重要目标的能力。

它对于儿童的学业、社交和情绪调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与自我控制能力存在相关性,例如与前额叶皮质发育有关的基因。

然而,遗传因素只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一部分,环境因素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家庭中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都会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影响。

父母的行为和期望对儿童的模仿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父母温暖、支持性和富有挑战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着影响。

在学校,儿童需要学会遵守纪律、管理时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良好的学校环境可以提供适当的规则和制度,培养儿童的纪律和自律。

此外,教师对儿童的指导和激励也是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中的同伴关系、社交活动和文化背景都会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在集体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会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权益,这都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部分。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方法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儿童需要学会设立明确的目标和制定可行的计划。

这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实现。

父母和教师可以帮助儿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指导他们制定达到目标的步骤和时间表。

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控制的意识,并培养他们制定计划和执行的能力。

培养耐心和延迟满足耐心和延迟满足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通过培养儿童延迟满足和等待的能力,可以提高他们控制冲动和欲望的能力。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引言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或者要完成某项任务时,能够自我管理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这项能力在幼儿阶段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与孩子的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进行研究对于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自我控制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注意力,以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通常包括对情绪的管理、行为的抑制和注意力的集中三个方面。

这些能力的发展与儿童的大脑发育和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幼儿期是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在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控制力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快速变化: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这个时期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年龄为3-5岁之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提高期,这个时期被称为“自我控制爆发期”。

2. 各个方面相互关联:幼儿的情绪管理、行为抑制和注意力集中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抑制能力,而情绪管理的能力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3. 受环境影响显著:在幼儿期,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发展受到家庭和教育环境的显著影响。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优质的教育对幼儿的自我控制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大脑发育、家庭环境、教育经验等。

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的介绍: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一些基因与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

2. 大脑发育: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文献综述幼儿自控能力是指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环境、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且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以下是一些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文献综述:一、自控能力的定义和特征自控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它包括情绪自我调节、行为自我控制和认知自我管理三个方面。

在幼儿中,自控能力的特征包括:1)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轻易发脾气或哭闹;2)能够自主决策,不会轻易被他人影响;3)能够自我评估和反思,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二、自控能力与幼儿发展的关系自控能力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自控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成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

同时,自控能力的培养也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自控能力的培养自控能力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决策权、鼓励孩子自我评估和反思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让孩子参与决策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在社会中,社会组织和公共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孩子发展自控能力。

四、自控能力的评估自控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来进行。

例如,观察幼儿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的反应、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主决策、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我评估和反思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幼儿的自控能力水平。

以上是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一些文献综述,自控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文献综述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文献综述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自主地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注意力,以达到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的能力。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幼儿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一般而言,大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在3至6岁之间得到较为显著的发展。

这一阶段,幼儿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遵循规则、等待自己的轮次以及专注于任务。

三、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特质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温暖、支持和规范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而缺乏监督和规范的家庭环境则可能会阻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为了帮助大班幼儿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首先,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并提供适当的模仿和示范。

其次,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自我控制训练。

最后,与家长积极合作,加强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五、结论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自我控制能力的定义、发展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策略。

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家庭教育策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参考了以下文献:1. Smith, J.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trol: Examining self-control theory's stability thesis.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38(3), 521-527.2. Brown, B. W. (2014). Promoting self-regulation in the classroom: A practice brief. Center on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Foundations for Early Learning.3. Eisenberg, N., & Fabes, R. A. (2010). Prosocial development.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development, 6, 701-778.4. Diamond, A., & Lee, K. (2011). Interventions shown to aid executive functio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4 to 12 years old. Science, 333(6045), 959-964.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本文阐述了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面: 即抑制 冲动 行 为 、 制 诱 惑 、 缓 满 足 、 抵 延 制定 和完 成 行
识的心理成份之一 , 是个体对 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并 分 。K easaM r 等人所 做 的 一个 研 究 中采 用 了类 似 ohnk、 ur y 依据 控制 对象 的不 同将 自我 控 制分 为对 内在 心理 历 程 的 的实验任 务 , 但记分 方法 更为 细致 。 如有 一项 任务 称 为在
描述 也用 截然 不 同 。V u h a gn和 K p ( 9 4) 出 : o p 18 指 自我 控
ED范式 , 一个为 电话任务 ( e poe ak , I 第 Tl hn s )要求孩子 e t

制是个体 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 , 是个体 不去碰他们伸手就能拿到的一个有趣的玩具 电话, 等到下 种 内在 能 力 , 在 表 现 为一 组 相关 行 为 ; 个 体 自主 调 外 是 个游戏 时再 玩 ; 二个 称 为葡 萄干一 杯子 任务 ( a i — 第 R in s
21 0 0年 第 1 期 I ( 总第 22期) 0
世 纪桥
No 1, .1 201 0
Sii i h a JQ o
( e e l o2z G nr .o ) aN
儿 童 自我 控 制 能 力 的 研 究 综 述
蔡 东霞 , 张冬梅
( 大庆 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72
低水平的依从行为, 儿童仅仅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 了 延 迟 满 足 随 着 年 龄 的 增 长 而 显 著 增 长 的 趋
循规 则 或 习俗 。这类 儿童对 行 为 的社会 性 意义 缺乏 认识 , 势 。 ・ ”’ 拗一

儿童自我控制干预的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干预的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干预的研究综述作者:李晖胡晓蓉范晓玲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01期〔摘要〕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延迟满足的过程,是个体能够制定、执行计划,并对自己的行为调控保证达成目的的能力。

本文在了解儿童自我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自我控制干预研究领域中主要的技术与理论进行了梳理,以期能为自我控制干预技术和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儿童;自我控制;干预〔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1-0004-05一、自我控制的含义自我控制是个体发展与成熟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对于个体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自我控制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Kopp[1]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能力。

其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制约或引发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宋辉和杨丽珠[2]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能力。

尽管自我控制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研究者一致认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包括对内部心理活动的控制和对外部行为的控制,进一步可细分为动作和运动控制、认知活动控制以及情绪情感控制。

二、儿童时期发展自我控制的意义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以及人格品质的发展。

学会内化成人的期望和要求,遵从社会规范与习俗,约束自我行为的能力是儿童学业、社交成功的必备条件[3]。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引言: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尤为关键。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它对幼儿的学习、社交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1.早期阶段:幼儿在0-2岁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他们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基本行为,如吃饭、睡觉等。

但由于大脑皮层的发育尚未完成,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仍然相对较低。

2.学前阶段:3-6岁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等待、分享和合作。

同时,他们开始理解规则和约束,并努力遵守。

这一阶段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成熟相关。

3.儿童期:7-12岁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备较强的意志力和决策能力。

在学习和社交活动中,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温馨和谐、父母示范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家庭有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相反,家庭冲突和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方式:幼儿受到的教育方式也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鼓励和支持幼儿自主探索、培养自信心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反之,过度保护和限制幼儿的教育方式可能会阻碍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

3.社交经验: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还与他们的社交经验密切相关。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合作,幼儿能够更好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家庭和学校的社交环境也为幼儿提供了锻炼自我控制能力的机会。

4.认知能力:幼儿的认知能力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有助于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文献综述幼儿自控能力是指幼儿在行为和情绪方面能够自主管理和调节自己的能力。

这是幼儿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综述关于幼儿自控能力的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幼儿自控能力的重要性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学业、社交和情绪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控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效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培养幼儿的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过程幼儿的自控能力在早期发展中逐渐增强。

在幼儿期,他们会经历一系列自控行为的发展阶段。

最初,幼儿会表现出自我满足的需求,缺乏自制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延迟满足和等待回报。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教师的指导和支持起着重要作用。

三、影响幼儿自控能力的因素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自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自控能力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

同时,幼儿所处的社交环境和学校教育也会对其自控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社交互动、学校纪律和教师的指导都是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策略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提供稳定的规则和纪律。

其次,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帮助他们学会做出决策和承担后果。

此外,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和调节情绪。

五、结论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家庭环境、社交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如建立良好的家庭和教育环境,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提供指导和支持等。

通过这些努力,幼儿的自控能力将得到提高,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一、本文概述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自我控制能力,通常指个体在面对内外部刺激时,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情绪和冲动,以适应环境并达成目标的能力。

在幼儿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就、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以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将梳理国内外关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分析其发展特点与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多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

文章还将关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包括认知训练、情绪调节、行为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规律,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以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健康发展。

也期望本文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自我控制能力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阶段便已开始显现并持续发展。

众多研究者和学者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控制的定义和结构上。

例如,Rothbart(1986)将自我控制描述为抑制冲动、延迟满足、控制注意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Kopp(1982)则提出了自我控制的四个主要成分:抑制冲动、制定和执行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情绪调节。

这些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

例如,Mischel(1974)的延迟满足实验表明,幼儿在面对诱人的奖励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延迟满足,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摘要: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

幼儿期是培养自我控制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的同时,提出了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例如冲动控制(impulse control)、顺从(compliance)、自我控制(ego-control)、自我调节/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self-control)、抑制性控制(inhibitoy control)。

而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下,对于自我控制发展的描述也用截然不同。

Vaughn和Kopp(1984)指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

自我控制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我国学者如朱智贤则从儿童个性发展角度研究,指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

并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将自我控制分为对内在心理历程的控制和对外在行为方式的控制两个方面,如行为的自觉性和对动机的自我控制属于对内控制,而行为的坚持性、自制力、独立性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属于对外控制范畴。

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早期表现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compliance)和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

服从是最低水平的依从行为,儿童仅仅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循规则或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摘要: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

幼儿期是培养自我控制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的同时,提出了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例如冲动控制(impulse control)、顺从(compliance)、自我控制(ego-control)、自我调节/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self-control)、抑制性控制(inhibitoy control)。

而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下,对于自我控制发展的描述也用截然不同。

Vaughn和Kopp(1984)指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

自我控制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我国学者如朱智贤则从儿童个性发展角度研究,指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

并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将自我控制分为对内在心理历程的控制和对外在行为方式的控制两个方面,如行为的自觉性和对动机的自我控制属于对内控制,而行为的坚持性、自制力、独立性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属于对外控制范畴。

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早期表现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compliance)和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

服从是最低水平的依从行为,儿童仅仅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循规则或习俗。

这类儿童对行为的社会性意义缺乏认识,只能在成人直接的监督下才可能完成对其的行为要求。

延迟满足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Mischel提出的延迟满足含义是,为了以后获得更大的报偿而延迟立即就可得到的满足。

在80年代初,Karniol、Miller指出,在现实情境中儿童极少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情境,即一个小的立即就可以获得的满足与一个较大的但需要忍耐一段时间的奖赏。

更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而延迟满足。

因此,Karniol、Miller 提出了延迟满足的EID(externally imposed delayed reward)范式,即儿童因外界的要求而延迟满足。

[1](P. 293-307)这种研究范式很快就得到了大多数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认可。

Vaughn,Kopp等人在一项研究中,采用了三个延迟满足任务。

这三个任务都是采用的EID范式,第一个为电话任务(Telephone task),要求孩子不去碰他们伸手就能拿到的一个有趣的玩具电话,等到下一个游戏时再玩;第二个称为葡萄干—杯子任务(Raisin-cup task),将孩子喜欢吃的葡萄干(或其它孩子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杯子下面,要求孩子在实验者允许之前不去碰那个杯子;第三个任务称为礼物任务(Gift task),要求孩子在实验者完成一项工作之前不要打开装着礼物的包裹。

在这三项任务中,以孩子所能坚持的时间长短来记分。

Kochanska、Murry 等人所做的一个研究中采用了类似的实验任务,但记分方法更为细致。

如有一项任务称为在包裹中的礼物(Gift-in-bag),与礼物任务基本相同,Kochanska等人采用了两种记分方法,一是根据儿童的动作反应程度,即将礼物从包中取出记为1分,将打开包裹记为3分,将始终不碰包裹记为5分。

[2](P. 220-232)另一种记分方法与Vaughn等人的方法一致,但这种记分仅用以参考。

在这两个研究中,虽然记分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发现了延迟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长的趋势。

[2](P. 220-232)二、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特点(一)国外研究Hoffman是最早对儿童自我控制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依据自我控制水平将儿童的行为分为四个阶段:即前道德的、依附、认同和内化。

[3]西方心理学家对自我控制能力获得的研究主要从冲动性入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动作和运动的控制;认知活动的控制;情绪情感的控制。

鲁利亚1961年研究发现,让2~4岁儿童对某种信号不作反应比让其作出反应要困难得多。

Ward利用“慢画测验”和“慢走测验”追踪研究了儿童控制自己运动能力的发展,发现年幼儿童对自己运动速度的控制能力相当差,但又确实在不断进步。

Kagan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将人的认知方式用“冲动——熟虑”这一维度加以区分。

他们设计了“匹配熟悉图形测验”。

(二)国内研究许政援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3-6岁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和不同指导言语情况下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发展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结果发现:(1)在两项实验中幼儿控制自己行为的持续时间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幼儿在行为控制中自我调节机制还很弱,不能自觉地组织活动,需要成人指导、帮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言语指导从不太起作用到逐渐起作用。

(3)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监督水平也在发展。

[4]方俊明通过分析个体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晚期的生理成熟、心理发展与行为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个发展阶段上个体自我调控方式的变化。

他认为,个体一定的自我调控方式是建立在其生长与成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行为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调控方式与其身心发展水平是相匹配的,他提出了自我调控方式发展的年龄特征[5] (P. 55-61) 韩进之、杨丽珠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儿童由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在4-5岁之间,此时发展速度最快,到了5-6岁年龄组儿童绝大多都有一定的控制力。

[6] (P. 105-109)此外,我国研究者还从幼儿的年龄、性别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1.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性别差异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在自我控制各个因素的发展上,女孩较男孩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谢军发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所有差异都是女童分数高于男童。

[7] (P. 10) 男女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趋势也存在差别,周少贤等人研究3-6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特点后发现:女孩中班的时候行为控制能力发展最好,到大班时有所下降;男孩中班时行为控制能力最差,到大班的时候,却有所提高。

[8] (P. 42-45)杨丽珠等认为受激素等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可能是造成女孩自控能力发展强于男孩的原因。

[9] (P. 51-56)2.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韩进之等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控制水平呈近乎直线型的上升,小学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比之幼儿其速度变缓,且出现倒退现象。

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处于4-5岁。

[10] (P. 20-23)谢军研究发现: 3-9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这种发展的关键年龄明显在3-5岁之间,5岁以后,总的发展趋势不再明显,但各因素的情况有差异,如情绪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在5-7岁,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在6-7岁,自制力发展的关键期在3-4岁和6-7岁,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在3-4岁和7-8岁,动机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在3-5岁,自觉性则呈波浪式发展。

[7]3.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意志品质傅安球1990年研究发现:学龄初期儿童意志的自制性品质随年级升高而稳步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明显受内外诱因的干扰。

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抵制内外诱因干扰的能力逐渐增强。

小学儿童的自我激励水平和忍耐克制能力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年级以后,注意能力以及相应的组织性、纪律性有了明显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得到了较好发展。

三、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儿童主体因素对其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1.生理因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质发育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11]鲁利亚认为:儿童刚一出世时,大脑皮质抑制机制还很不成熟,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占据很大优势。

因此,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冲动性。

林崇德1995年研究表明:儿童约从四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发展起来,开始逐步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

随着儿童的皮质抑制机能的逐渐完善,儿童的兴奋和抑制逐渐趋于平衡,使得儿童逐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

2.情感因素情感对儿童行为起着“行或止”的功能,它对儿童的特定行为发出可否接受的信号,内疚感和同情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基础[12]。

大约在3-4岁,当儿童抵制不住诱惑或违反了所知的规则时,他们开始体验到内疚感,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与外在标准的不一致。

Hoffman认为,只有在儿童能够区分自己与别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的苦恼时,才出现真正的内疚感。

当儿童开始因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意愿而内疚时,自我调节的内在控制则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

3.情感、认知发展与互动经验作用的整合在互动过程中,儿童的经历帮助他们建造了一个关于社会环境的“内在地图”,他们在心理上描绘他们的经验,注明什么样的举动让他们感到内疚、什么使他们感到好的,什么可以或不能得到奖励及其这些条件适合于什么环境等等。

随着经验的日益增多,这一“内在地图”对社会事件进行更精细的区分,从而他们得以从中找到更多的线索,并对不同线索做出各种不同的反应,结果是,他们逐渐变得能成功的监控自己的举动。

[3](二)儿童客体因素对其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1.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因素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父母控制模式可概括为五种基本形式:严厉控制、限制控制、要求控制、干涉控制和专断控制。

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

[13]父母因素除了父母控制模式外,父母管教态度与父母教育观念也影响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父母管教态度在多方面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而且父亲母亲影响相当一致。

[14]此外,家庭婚姻质量也能够预测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的行为,尤其是母亲体验到家庭和谐程度越高,儿童的延迟自我控制的行为越多。

[15]此外,新近研究发现,这些差异在儿童早期到成熟晚期保持着较大的一致性。

在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而且发现,成长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家庭的儿童,他们对教师教育方式的反应不同。

[3]2.师生同伴互动关系Bandura认为,儿童从成人的直接指导、强化和惩罚以及自己对周围人的观察与模仿中习得社会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