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
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童左贵 310106349181
指导老师:冯超群
摘要: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我国国土辽阔,从北纬53.30至4.15,南北跨49个纬度;从寒温带至赤道带,从东经73.40至135.20,东西跨62个经度,由太平洋沿岸直到欧亚大陆的中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约占亚洲大陆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我国享有充分自主权的领海海域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从土地利用的类型的分布来看,地域分布差异极为明显。若把我国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大部分,即从大兴安岭起,经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盐池、永登和湟水谷地,到青藏高原东南划一界限,该线东南部,是我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及城镇居民点、铁路等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农、林、渔业集中的主要产区,土地垦殖系数较高。东南部在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南,则以水田农业为主。该线西北部,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冰川和永久积雪、咸水湖泊及草原,为我国主要牧区,垦殖系数低。
从我国地形情况来看,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形相
当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还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沿海岛屿。
就我国地势而言,海拔在500米以下的约占25.2%,500~1000米的占16.9%,1000~1500米的占18.2%,1500~2000米的占6.8%,2000~3000米的占7.0%,3000米以上的约占25.9%。我国是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共占66.1%,其中,山地占43.5%,丘陵占11.7%,高原占10.9%。平原、盆地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3.9%。在全国的2000多个县中,约有56%位于山地丘陵区;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的森林分布在山区。
平原的海拔一般较低,大部分在200米以下,少数的超过500米,地势起伏小,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最大不超过50米,坡度在50度以下的平坦地面占优势。丘陵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地占优势,其海拔大部分介于200~500米之间。低山海拔约为500~1000米,中高山为1000~3500米,高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高原系由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地和平地相间组成。
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31个省(区、市)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
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
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2.1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少
2007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7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
三倍。我国东南部部分省平均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600人上下。我国的耕地人均只有1.38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而人均土地资源才是直接关系一国人均国民收入、土地产品产量的重要指标。
2.2土地类型多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形成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从海拔500米以下的东部广大平原、丘陵,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地形地貌多种多样。我国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仅占12%。按广义标准计算,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部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业人口和耕地在山区。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农林牧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结果。
2.3土地资源地区差异大,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差
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分布并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人口、工业也都集中于东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不仅限于地理分布,土地质量的分布也极不均衡。土地资源中,低产田、低肥力土地达60亿亩以上。高产田占21.5%,中低产田占78.5%,而中低产田的8O%分布在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现有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不到40%,还有近亿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需要逐步退耕。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全国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由于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耕地资源的质量不高,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和土地利用上的显著差异。
2.4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已利用的达到100亿亩左右,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土地是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我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可利用的土地大多已耕种,可利用尚未利用的土地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大多质量差,开发难度大。据有关方面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