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1)

合集下载

第03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测量学课件..

第03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测量学课件..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 清现状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 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概查和详查两种。 概查是为满足国家编制国民经济长远规划、 制定 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规划的急需而进行的土 地利用现状调查。 详查是为国家计划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各类 土地的详细准确的数据,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基 础资料而进行的调查。1984年国务院部署土地利 用详查是以县为单位进行。
3.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相关问题
(6)地块编号系统 1级编码(省级): XX; 2级编码(地市级) XX; 3级编码(县级,县级市区) XX; 4级编码(乡镇、街道) XX; 5级编码(街坊、行政村) XX; 6级编码(宗地) XXX; 7级编码 XXXXXX; (1、2、3位:图斑号,4、5、6位:产权序号); 所有的编码位全部用数字表示,编号从0001-9999。 00、000、000代表相应级别划分空缺。 全部编码19位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分类
第一节
一、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 主要是按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分类的。如:按土地的地 貌特征进行的土分类;按土地的植被、土壤等进行的土地分 类。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 主要是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力 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等不同进行的土地分类。土 地评价分类系统是确定基准地价的重要依据。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主要是按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的因素, 进行综合性的分类。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 遵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按 照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其工 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阶段; 第二阶段为外业工作阶段; 第三阶段为内业工作阶段; 第四阶段为成果检查验收归档阶段。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2012年04月第12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0引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对研究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1],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目的或需求。

评价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或土地质量好坏的鉴定,根据各指标分值和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分值,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多因素、多指标、多层次的复杂且规模较大工作,其核心是比较土地用途要求和土地性质。

1权的最小平方法基本原理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建立目标函数,对其一致性判断矩阵A 求得最小值,即一致性判断矩阵排序向量的最优解[2][3],由权的最小平方法构成的最优化问题用向量形式可表示为:目标函数:Min J=ni =1∑nj =1∑(w i -a ij w j )2i,j=1,2…,n (1)约束条件:S.Tni =1∑a ijw j=1W i≥0⎧⎩⏐⏐⏐⏐⎨⏐⏐⏐⏐i,j=1,2…,n(2)通过求解此辅助线性规划模型而得到最佳排序向量如下:最优解W *=B -1e e TB -1e(3)其中:W i 为一致性判断矩阵排序向量a ij =a ik a jk i,j,k=1,2…,n A=(a ij )n×n ,若A 满足一致性条件:a ij =a ik a jki,j,k=1,2…,n则称A 为一致性判断矩阵,否则称A 为非一致性判断矩阵;B=ni =1∑ai 12+(n -2)-(a 12+a 21)…-(a 1n +a n 1)-(a 21+a 12)ni =1∑ai 22+(n -2)…-(a 2n +a n 2)┇┇┇┇-(a n 1+a 1n )-(a n 2+a 2n )…ni =1∑ain2+(n -2)⎡⎣⎢⎢⎢⎢⎢⎢⎢⎢⎢⎢⎢⎢⎢⎢⎢⎢⎢⎢⎢⎢⎢⎢⎤⎦⎥⎥⎥⎥⎥⎥⎥⎥⎥⎥⎥⎥⎥⎥⎥⎥⎥⎥⎥⎥⎥⎥e=(1,1,…1)T2地利用现状2.1济南市土地利用概况全市土地总面积803013hm 2,土地利用率为88.38%。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摘要:本文以西宁市区的农用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利用结构分析,并选取1996年、2003年和2008年三个时段,结合社会经济资料,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方面,计算西宁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期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提供服务。

关键字:农用地;利用结构;集约利用;西宁市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西宁市区农用地发生了大量的内部和外部流转,2003年西宁市区新的土地利用格局形成,而后进入变化较为平稳阶段。

本文以西宁市区的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集约利用评价。

研究区概况西宁市区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大城市西宁市的主体城区,面积350km2,由城东、城中、城西和城北四区构成,三面环山,湟水河及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在此交汇贯穿其中,形成东西、南北狭长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平均海拔2275米,是典型的枝状高原河谷型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丰富,引水灌溉方便,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西宁市区农地结构及空间分布农用地是西宁市区的主要土地类型,2008年18556公顷,占市区总面积的53.6%,主要由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组成,占农用地面积的93%左右,用地结构见表1.tab1. 三个时段主要类型农用地的比例(%)1996—2008年期间,农用地实现了以耕地为主体向牧草地为主体的格局变化。

2000年西宁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耕地大量向牧草地和林地转换,由占农用地一半以上的面积减少到不足三分之一,而牧草地则成为最大的利用类型。

西宁市区从中心河谷地带到四周的山地,分别分布着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河谷地带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成为建设用地与农用邻接区域,地类相邻处农用地边界不规则,图斑破碎,表明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占用农用地的方式实现城市扩张。

图1为西宁市区四种主要农用地类型分布图,耕地分布于建设用地周边,地势平坦,区位条件好;园地面积小,分布于耕地之中,主要经营果园或大棚等;林地处于耕地外围的山坡上,且分布集中;最外围的是牧草地。

谈谈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

谈谈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

谈谈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家有形的财富,在国家资源中一直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更加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展开科学、详细的调查和客观的评价,更好的分析土地价值,从而合理分配资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可靠的数据做支持,尤其是很多土地的性质和特点比较复杂多变。

随着社会形势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以及农业用地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所以更需要相关部门去深入调查土地。

本文就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做了分析和探讨,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中,土地资源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更加的重要了,随着工业化、农业化、信息化时代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需要被有效利用,为了使土地资源产生更大的价值,就需要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

因此国土部门重要的职责就是严格并详细调查土地资源,通过专业的土地数据进行评价土地。

学术界专家对于土地资源的研究是需要提高科学性和技术性,不但要侧重土地资源理论上的研究,还要着重土地实用性的研究,融入经济管理和市场管理方面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评价,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对于以后的土地评价提供更好的学术支持[1]。

一、关于土地资源的调查1.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性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土地资源相关的专家和部门对于土地数据信息的调研、统计,目的是为了更好规划和使用的,通过测绘技术和化验技术对于土地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包括实地探测土地的土壤状况、地理气候以及周围环境参数的数据。

在土地自然状况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土地产权归属、开发价值等,可以为政府提供客观、详细的土地信息,以供规划部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去开发并产生巨大价值。

对于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保护国家资源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是对资源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在不断地调查工作中,摸索并总结经验,改变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模式,促进土地事业更好的发展[2]。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市区外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

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

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

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

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

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地 14 牧草地
42 改良草地 43 人工草地
——
——
63 农村道路
其它 15 农用地
74 坑塘水面 ——
77 沟渠
87 田坎
——
50A 城市
51B 建制镇
20 城镇用地 52 农村居民点 53 独立工矿用地
54 盐田
55 特殊用地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新旧地类编码对照表
2001 过渡地类 编码 过渡地类名称 111 灌溉水田 112 望天田 113 水浇地 114 旱地 115 菜地 121 果园 122 桑园 123 茶园 124 橡胶园 125 其它园地 131 有林地 132 灌木林地 133 疏林地 134 未成林造林地 135 迹地 136 苗圃 141 天然草地 142 改良草地 143 人工草地 151 畜禽饲养 152 农业设施 153 农村道路 154 坑塘水面 155 养殖水面 156 农田水利 157 田坎 158 晒谷场等 201 城市 202 建制镇 203 农村居民点 204 独立工矿 205 盐田 206 特殊用地 ——
园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2):过渡期间使用
林地
林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7):全国标准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GB/T21010-2007)。为两级分类体系。其中 一级为12类,二级为56类。
类别 类别 类别
类别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04 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评价程序流程图
二、 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二)评价指标权无量纲化(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四)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8)人地关系条件(8)土地利用程度(11)土地利用效益(6)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目标性、简明性、易得性等项原则,最终选4个方面33项指标
3.影响评价 任何产业部门的存在都离不开土地。由于部门用地的增减直接影响其存在和发展。任何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对另一个部门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规划的影响评价包括对本部门的影响和对相关部门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即土地利用的内部性和外部性问题。内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其弹性系数分别为 1.676、4.210和4.911,可见耕地面积减少尤其对人均粮食占有量影响最大。外部性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对GDP和人均GDP总量影响很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24.710和18.500,说明耕地面积减少换取了GDP和人均GDP大幅度增长。
第18页/共33页
第19页/共33页
第四节 规划后评价
第20页/共33页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二、规划后评价的内容三、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规划后评价的概念
第21页/共33页
规划后评价是指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或规划结束后,对规划的目标、效益、影响和守法等情况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和分析。规划后评价是国际的一个通行的术语。规划后评价是整个规划工作中的一个独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规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外的第三者角度出发,独立的进行,避免完全的自我评价,以免产生盲点。后评价同时要反应规划的成功和失败教训,增强后评价报告的透明性,接受公众的监督。后评价还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见意,促进规划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使后评价的成果成为未来规划制定的基础。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提供农田用地,支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提供居住和工业用地,支持城市化进程。

此外,土地资源还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农业用地:农业占据了全球土地利用的大部分,但由于粮食需求的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农业的兴起,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质量也受到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农业产出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影响。

2. 城市用地: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导致城市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工业、商业和住宅区扩张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这导致了城市扩张的不断加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然而,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增长,以及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工业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这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4.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大量的生态用地被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生态用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和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激励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监测和动态更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调研土地资源工作总结

调研土地资源工作总结

调研土地资源工作总结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环境,我单位进行了一次土地资源调研工作,现将总结如下:
一、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主要涵盖了我单位所在地区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各类土地资源,重点关注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分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等方面。

二、调研内容。

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发现在一些地区存在着土地过度开发、滥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我们对农田水利设施、林地开发、草地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一些地区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的情况。

三、调研成果。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2.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升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对林地、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遏制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四、展望。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土地资源调研工作,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土地资源保护,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土地资源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土地资源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权重确定方法
主观赋权法
客观赋权法
1特尔菲测定法
2层次分析法
1变异系数法
第九页,共14页。
2熵值法
第十页,共14页。
构造评价(píngjià)模型
协调度模型: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就是指综合效益系统的各分系统 在区域土地利用过程中彼此(bǐcǐ)和谐一致的程度。一般而言,区域土 地利用效益的各子系统的评价值越接近,说明土地利用过程越协调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在事物无法用数值变量精确表 达而只能用语言变量做大致描述的模糊环境下,根据模糊数学原理, 模拟人脑评价事物的思维过程,综合考虑各个相关因素,并将其影响 程度定量化,运用模糊变换对事物作出综合判断的方法
开发、利用(lìyòng)、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 水文、土壤、植被、
一系列的合理利用(lìyòng),组织、协调入地关系 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期达到最佳生态经 济效益。合理的土地利用(lìyòng)就是在土地资源
矿藏、景观和位置 等。
的开发、利用(lìyòng)、整治、保护和管理有机结
合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寻求和选择土地资 ❖
3土地利用效益(xiàoyì)及其评价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问题的核心是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fāngfǎ)的确定,而评价内容 的确定又取决于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界定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单位面积土
地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发展的社会、 经济、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所实现的 物质产出或有效成果土地利用的经 济效益是指土地利用获得的有用经 济成果。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 土地利用在促进(cùjìn)社会发展和 社会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有用成果。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是指土地利用 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的或不利的 影响
土地利用效益 (xiàoyì)评价

土地调查报告

土地调查报告

土地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

本次土地调查是针对某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土地的利用状况、土地类型分布、土地质量等情况,为地方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

本次土地调查采用了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了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情况;其次,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统计。

三、调查结果。

1.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区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占比最高,其次是林地和草地,水域面积较小。

2. 土地质量情况。

针对耕地进行了土壤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土壤质量整体较好,pH 值适宜,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3. 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发现,该地区存在部分土地被随意占用、破坏的情况,部分林地、草地遭受过度开垦和放牧,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建议。

1.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针对土地被随意占用和破坏的情况,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测,严格控制土地利用行为,保护好土地资源。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建议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合理施肥、灌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强生态保护。

针对林地、草地的过度开垦和放牧情况,建议加强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保护好自然环境。

五、结论。

本次土地调查全面了解了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质量情况,为地方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得到重视和采纳,保护好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致谢。

在本次土地调查中,感谢所有参与调查工作的同事们的辛勤劳动和支持,也感谢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使得本次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实验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实验二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3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景观格局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景观结构组成单元的类型、 数量以及空间关系; (2)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 体在景观斑块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动态变化、时空变异分析及其形 成原因和外在表现; (4) 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5) 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 功能的相互关系,即干扰或改造过程及效应; (6)景观多样性或异质性的维持与管理等。 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分析目的在于从看似无序的景观中发现潜 在的有意义的有序或规律, 并把景观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过程联系起来, 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 演替和外界干扰对景观结构的影响, 希望能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从而能 够更为清楚地研究和把握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 这对于区域生态环境 状况评价及发展趋势分析都是十分有效的手段。目前用来描述和解释景观格局的指数多达 100个以上, 但是许多景观结构指标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 景观格局特征可在3个层次上进行 分析: 即单个斑块 (Individual Patch) 、 斑块类型 (Patch Class) 、 整个景观镶嵌体 (Landscape Mosaic) 。因此景观格局指数分为基于斑块的指数(Patch-Level Index) 、基于斑块类型的 指数(Class-Level Index) 、景观镶嵌体指数(Landscape-Level Index) 。斑块水平上的指 数包括与单个斑块面积、形状、边界特征以及距其他斑块远近有关的一系列简单指数。斑块 类型水平上,因为同一类型常常包括许多斑块,所以可相应地计算一些统计学指标(如斑块 的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和形状指标差等) ;与斑块密度和空间相对位置有关的指 数对描述和理解景观中不同类型斑块的格局特征很重要, 例如斑块密度 (单位面积的斑块数 目) 、边界密度(单位面积的斑块边界数量) 、斑块镶嵌体形状指数、平均最近邻近指数等。 景观镶嵌体水平上,除了以上各种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外,还可以计算各种多样指数(如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和聚集度指数。 目前有很多计算景观指数的软件,如 SPANS、LSPA 和 FRAGSTAS。其中,FRAGSTAS3.2 软 件以及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PATCH ANALYST2.2 软件是体现这一趋势的代表性软件。它 们可以计算几乎所有类型的景观结构指标,并且与 ARC/INFO、ArcView、ERDAS、IDRISI 等 GIS 软件高度集成,使其能更有效地利用 GIS 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能力。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利用评价

土地利用评价
美国的威廉 ·福格特和威廉姆 ·A.阿兰在(1949):前者, “土地为 复杂的文明生活服务的能力”;后者,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 前提下 ,一个区域能永久供养的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或土地退化前区域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诸多学者认为 ,土地承载力是在不对土地 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前提下 ,土地生产潜力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量的影响,推算出一定地区土地的生产潜力。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
2)典型调查分析 是通过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自然综合考察,发现土地
高产稳产典型,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 (3)机制法
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 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持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 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 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① 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
② 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
③ 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 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 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概况
Pa=Pf·T·W·S = PT·W·S = PW·S
均处于最适宜条件下高光合效能作用组成的群体所能产生的 生物量(干物质),即仅把光照作为惟一的考察因素,而假 设其他因素都不起任何限制作用。
(1)光温生产潜力, 是土地生产潜力的上限,需要在光合生 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衰减,即乘以温度订正系数,得到 光温生产潜力。 (2)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进行 水分衰减,乘以水分订正系数,得到光温水生产潜力。 (3)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土地自然生产力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一、引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现状,我在某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

本报告将对我所进行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习目的1. 系统了解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和信息收集,掌握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2. 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并对未来的土地利用做出初步预测。

3. 提出土地利用优化建议: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和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的优化建议,为当地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对不同地块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的信息。

2. 数据整理和分析:收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资料,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统计表格。

3. 文献调研:收集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文件、政策法规和研究报告,了解土地利用的政策背景和相关研究成果。

四、实习过程和结果1. 实地调查我选择了市区附近的几个地块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过和当地农民的交流和观察,了解了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和果园,其中以水田和菜地为主。

土地利用强度相对较低,农民多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2. 数据整理和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得出了以下结论:(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农田、果园、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等。

(2)土地利用强度较低:大部分地块的土地利用强度相对较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3)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该地区的农田面积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逐渐增加,这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PPT课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PPT课件

精品课件
23
形状
形状——就是物体的外轮廓。航空像片上地物的形状是俯视 图型,其详细程度取决于比例尺的大小。
地物在航片上影像的形状,并不是与实际形状严格相似。像 片倾斜、地面起伏及地物本身具有空间高度,都会引起构象 形状的变形。
目前使用的航空像片倾斜角都在3°以内, 对像片判读可以近 似地认为是水平航片。地面上水平的平面形目标(如稻田、 水塘、运动场等)在像片上的形状与地物实际形状就可以认 为是相似的。当平面形地物位于倾斜的地面上(不水平)或 地物本身具有空间高度时,地物在像片上的形状就会发生变 形。同一地物在像片上不同部位也会表现为不同的形状。
西班牙马德里体育场(0.61m)
精品课件
20
罗马梵蒂冈大教堂,0.7m,真彩色
2020/4/18
精品课件
21
罗马斗兽场(0.7米,真彩色)
2020/4/18
精品课件
22
2.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 3.影像特征与解译标志 在航空像片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 这些影像特征是地物本身所固有的空间特征和 物理特性等属性在像片上的表现,是专业解译 时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包括影像的大小、形 状、色调、阴影、纹理、图型及相关布局等。
点相重合,对应各边相平行的相似图形。
这便是平板仪测图的原理。
精品课件
17
数字测图优势(全站仪):
精品课件
18
二、航空遥感调查方法(P37) 1.航空像片的特点 栅格图像、影像与实物之间保持几何相似; 影像反映物体的形状、色调、图形、纹理
等; 相同情况下、相同物体的影像相同。
精品课件
19
精品课件
39
技术规程:
精品课件
40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登记制度,满足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部研究制定了《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见附件),现予印发。

请根据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2012年12月7日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按照2011年部第97次专题会议精神,以及2012年研究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工作会议和第20次部长办公会议的要求,为确保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更新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状况,掌握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保持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要。

二、工作任务(一)定期全面评价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土地等级每6年调整1次”的要求,依据最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采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的技术方法,每6~10年为周期,对所有现状耕地的质量等别进行全面调查评价,建立县级、省级、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及综合监管平台,建立耕地数量质量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浅谈企业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的认识

浅谈企业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的认识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生产活动的载体.企业长期在土地上生存和发展,因此,没有土地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正因为土地与企业生产休戚相关,企业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利用土地资源,弄清各厂矿基层单位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工作在企业土地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资源调查中最为基层的调查。

企业在长期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家底不清,土地权属不清,因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于企业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企业、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目前企业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如实反映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随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地籍权属变化,为企业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一)调查的目的1、清查各厂矿基层单位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企业土地利用规划与开发服务.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权属界线等,可为建立土地统计、地籍管理及企业土地管理工作服务。

(二)调查任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摸清土地的数量质量、权属、利用及其分布状况,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时期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具体调查成果主要有各类土地面积和土地总面积统计表、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做到图、数、实地相符.(三)调查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各厂矿基层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②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③量算各厂矿基层单位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④按土地权属单位及管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⑥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⑦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及其评价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童左贵 310106349181指导老师:冯超群摘要: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

关键词: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我国国土辽阔,从北纬53.30至4.15,南北跨49个纬度;从寒温带至赤道带,从东经73.40至135.20,东西跨62个经度,由太平洋沿岸直到欧亚大陆的中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约占亚洲大陆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我国享有充分自主权的领海海域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从土地利用的类型的分布来看,地域分布差异极为明显。

若把我国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大部分,即从大兴安岭起,经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中部、盐池、永登和湟水谷地,到青藏高原东南划一界限,该线东南部,是我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及城镇居民点、铁路等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农、林、渔业集中的主要产区,土地垦殖系数较高。

东南部在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南,则以水田农业为主。

该线西北部,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冰川和永久积雪、咸水湖泊及草原,为我国主要牧区,垦殖系数低。

从我国地形情况来看,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形相当复杂。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还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沿海岛屿。

就我国地势而言,海拔在500米以下的约占25.2%,500~1000米的占16.9%,1000~1500米的占18.2%,1500~2000米的占6.8%,2000~3000米的占7.0%,3000米以上的约占25.9%。

我国是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共占66.1%,其中,山地占43.5%,丘陵占11.7%,高原占10.9%。

平原、盆地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3.9%。

在全国的2000多个县中,约有56%位于山地丘陵区;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的森林分布在山区。

平原的海拔一般较低,大部分在200米以下,少数的超过500米,地势起伏小,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最大不超过50米,坡度在50度以下的平坦地面占优势。

丘陵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地占优势,其海拔大部分介于200~500米之间。

低山海拔约为500~1000米,中高山为1000~3500米,高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

高原系由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地和平地相间组成。

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31个省(区、市)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

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

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

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2.1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耕地少2007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7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三倍。

我国东南部部分省平均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600人上下。

我国的耕地人均只有1.38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

而人均土地资源才是直接关系一国人均国民收入、土地产品产量的重要指标。

2.2土地类型多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形成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区域差异明显。

从海拔500米以下的东部广大平原、丘陵,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地形地貌多种多样。

我国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仅占12%。

按广义标准计算,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部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业人口和耕地在山区。

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农林牧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结果。

2.3土地资源地区差异大,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差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分布并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地区。

人口、工业也都集中于东南部地区。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不仅限于地理分布,土地质量的分布也极不均衡。

土地资源中,低产田、低肥力土地达60亿亩以上。

高产田占21.5%,中低产田占78.5%,而中低产田的8O%分布在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现有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不到40%,还有近亿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需要逐步退耕。

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全国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由于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耕地资源的质量不高,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和土地利用上的显著差异。

2.4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已利用的达到100亿亩左右,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土地是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

我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可利用的土地大多已耕种,可利用尚未利用的土地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大多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还有土地后备资源约2亿亩,但其中可供开垦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的宜农荒地仅约1.2亿亩。

根据调查,我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1.25亿公顷,包括宜林荒地7600万公顷和宜农荒地3500万公顷,人均只有0.06公顷和0.03公顷,其中,我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脊,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近几年,我国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3.我国土地资源面临问题3.1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占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1.8%,加拿大的2.4%,俄罗斯的7.0%,美国的21%。

人均在世界排序中显然居后。

全国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有林地和人均草地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在全世界16O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在第120、第114、第120和第84位。

近些年,我国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我国耕地从19.5亿亩锐减到18.5亿亩,而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却年均增加1000万人。

我国虽有9.6 亿公顷的土地资源,但人均占有的陆地面积只有0.74公顷,远低於世界人均2.46公顷的水平。

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而耕地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因素,将减少到18亿亩左右,人均耕地将不足1.2 亩,届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2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在过去,我国在种植方面只重视粮食生产、轻视林牧渔业生产,造成种植业、林业、蓄牧业、渔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许多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利用效率低下。

耕地生产水平不高,耕地生产率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在主要粮食品种上比如马铃薯等,我国每亩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每亩耕地收益更是偏低。

2004~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平均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林地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有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低。

草地利用水平更低,我国草地面积较大,但优质牧草地比重小,而植被稀疏,产草量低,草场建设速度慢,人工和改良草场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水域利用水平低,在全国120万公顷的可养殖池塘中,利用面积仅占75%。

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尤以工业企业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很多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亿多元,有的地区更低。

3.3土地浪费严重城镇土地至少有40%以上的潜力可挖,城市用地人均达到133平方米,比我国目前规定的人均100平方米的控制指标高出30%;村镇居民人均用地达到190平方米,超过人均用地控制指标高限(150平方米)27%。

建设项目用地普遍征多用少,闲置浪费严重,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空闲、批而未供土地近400万亩。

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107.93万亩,空闲土地84.2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44万亩,三类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

4.土地资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严重4.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根据2008年发布的《中国林业与生态建设状况公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亿公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海河等七大流域的上中游地区,尤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分布面积最广。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

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4.2土地污染4.2.1农业对土地的污染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于70年代末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的转型,显著特征是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000多万吨农药投入农田,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

河南省农业厅土肥站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三分之一被农作物吸收,三分之一进入大气,三分之一沉留在土壤中,残留化肥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暗流。

但由于单一使用,化肥的有效利用率非常低,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养分失调、保肥保水性能下降等问题。

4.2.2工业“三废”对农田的污染据统计,全国受大工业及乡镇企业“三废”污染危害的耕地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减产粮食近200亿吨,造成经济损失150亿元。

主要污染物质有重金属、固体垃圾、污水中的酸、碱、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