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疖 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三)以常衡变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素问·玉机真脏论》
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原理:以健康人体的标准或状态去衡量病人,
发现病人异常之处及病变之所在
中医诊断学
四、中医诊断的原则
(四)因发知受
发: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反应。 受: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状态。
二、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二)主要内容
4.病案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病人诊治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三)病、证、症三者的关系
病是独立的临床单元,它涵盖了从发病、发展及结 果等病变全过程。
证是病所处某一阶段的变化反映,是病在这一阶段主 要的变化。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整体观念 普遍联系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丹溪心法》
望面色
听声音 问二便
病人的外部表现
司外
揣内
切脉象 触肌肤
体内的病理变化
中医诊断学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二)见微知著
局部的、微小的变化
整体的、全身的病变
酒糟鼻 肺胃湿热侵入血络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应是我国最早的病案学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 腑为纲辨杂病,奠定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三)晋唐时期
•西晋王叔和: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确定寸关尺 三部诊脉部位,明确24脉名称,提出相类脉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歌”、“二纲六变”、“脉神章”。 • 清·汪宏《望诊遵经》 •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 陈泽霖《舌诊研究》 • 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中医诊断学绪论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还要融汇贯通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要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诊断学绪论
•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十怪脉。 •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十问
歌”、“二纲六变”、“脉神章”。 •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27部脉。 •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 • 明·周学霆《三指禅》
中医诊断学绪论
• 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提出“十问
几个概念
• 症状 • 体征:阳性体征、阴性体征 • 症、候 •证 •病 • 辨证 • 论治
中医诊断学绪论
症状:病人主观不适或不正常感觉。 体征:医者或病人通过感官觉察到的客观
异常表现。分为: 阳性体征 阴性体征 病:即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每一种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 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病往往有一 列的证所组成。
中医诊断学绪论
(四)动静结合
▪ 病证既具有一定阶段相对稳定的 一面,又不断发展变化。
▪ 需要动态把握疾病,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守方、调方、变方)
中医诊断学绪论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 《扁鹊传》:“切脉、望色、听声、写 形”,而“言病之所在”。
❖ 《黄帝内经》:望神、察色、闻声、问 病、切脉;内外;辨证学;病证结合。
阶段性病机本质
中医诊断学绪论
常用的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
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专论诊法
对脉学极为有益
滑伯仁的《诊家枢要》
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
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
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
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
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 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四诊合参
从病辨证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二、诊断学原则
四诊合参
(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
从病辨证
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 目录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中医诊断学》—目录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黄帝内经》和《难经》
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病人自诉发热,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 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初起,检查是否脉浮、舌苔薄 白等,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证发热 若是外感表证发热,还要进一步辩证到底是外感风热,还 是外感风寒。假如有舌红、口渴、脉浮数、发热重、恶寒 轻,就可知其发热为外感风热证,从而为治疗指出方向。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二)疑难点:
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如何理解“辨证求因”?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1、诊断:通过对病人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 康状况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
所患病、证作出概括判断。
诊:诊察了解—运用感官掌握病情资料 断:分析判断—运用思维确定病理种类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 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 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 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 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 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 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 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 辨证等概念。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二)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黑箱方法)司,察 也;揣,推测也。 通过诊察其反映 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 的变动情况。
从外 部

推测 内部

黑箱
如血虚患者,面部、口唇、爪甲 等可见淡白无华之征象,我们即可 根据此外在的血虚之象,推测到病 变的部位以心血虚、肝血虚为主的 病变,因血之濡之不足故也,足见, 认识了外在的病理变化,便可解释 显象于内的征象。
(2)疾病类别:包括病名类别和证 候的类别。
(3)症、证、病的关系:
症是病与证的外在表现——诊断依据 病与证是症的内在本质——诊断归宿
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病理概括。 病——反映其全程全貌中的基本矛盾 证——反映其具体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病与证相结合构成完整的病理本质
(4)中医诊断的特点:
诊察病症上,强于直观,弱于仪器。
(3)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陪诊者 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病人的现 在症状、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变过 程、诊疗经过、以及病人的生活习 惯、人事环境等,为诊断疾病搜集 有关资料。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病案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
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 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古代医案是学习中医临证经验的有效途 径。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司内揣外: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脏
的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 外的征候。 见微知著: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 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包含这整体的生理、病理 信息。 以常达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 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程度。 中医望色、闻声、切脉以诊病,皆属此理。
诊病
诊病又称辨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
得出病名的诊断。
辨证
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
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 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 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辨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的判断,是以八 纲辨证为纲领,脏腑辨证为核心的多种 辨证方法的综合。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多临床、多实践
学会和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其它有关概念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当代中医
学对于“证”的约定:是对疾病过程中所 处一定阶段(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 病性、邪正盛衰以及病势等多种病理因素 所作的概括。 证候:为证的外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 具有内在联系的证状、体征。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 证,可称为证型。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
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对收集到的真实资 料必须做到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诊法合参: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资料。 病证结合:辨病有利于从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 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 病变的位置和性质。两者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 面有所不同。

绪论ppt-中医诊断学

绪论ppt-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许家佗
Blog: E-mail: Tel: 51322114(O) Office: 7412
绪 论、总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一)诊法
“四诊”主要内容: 望:神、色、形、态及局部望诊 闻:听觉、嗅觉 问:询问病情与病史 切:脉诊与其他按诊方法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死去活来!!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安排
诊法:
1望诊(12’);2舌诊(9’);3闻诊(2’) ; 4问诊(14’);5脉诊(8’);6按诊(2’)
刘河涧—重视病机; 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 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明、清:
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八纲辨证成熟; 明 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 清 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温热条辩》、吴鞠通 《温病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创立卫气营血、三焦 辨证。
近代: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研究》; 李乃民主编的《中国舌诊大全》; 刘冠军《脉诊》、赵恩俭《中医脉诊学》; 费兆馥主编的《中国脉诊研究》。
状对。临在床疾资病料过分程析、中综,合致,病对因疾素病全使过机程体的发特生点病和理规律性概损 害括,与抽同象时,也判发断生病抵种、抗概这括种病损名害的的过程生。理性防御反应。 这是一内科矛学盾的的主双要方任,务。在 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 直至疾病痊愈或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
(四)病案
又称:医案、医籍、诊籍、病历等; 是临床诊疗的书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绪论一、中诊发展简史1、《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2、《五十二病方》展现出辨证论治的雏形。

3、《黄帝内经》论述了四诊与整体观,为中医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

4、《难经》特别重视脉诊,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法,简化了诊脉的程序。

5、西汉名医淳于意创立“诊籍”。

6、《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创立辨证论治体系。

7、《中藏经》华佗,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

8、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9、葛洪《肘后备急方》天花、麻风、黄疸10、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11、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2、刘完素重视辨识病机,李杲重视四诊参合,朱震亨主张从外知内,张从正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13、李时珍《濒湖脉学》《查病指南》施发14、《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四诊抉微》林之瀚《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15、明清时期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载于《寓意草》16、明清时期最完整的病历格式由喻嘉言提出17、我国第一部病案专著《伤寒十九论》18、我国第一部论舌专著《金镜录》二、中诊内容1、诊法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收集病情资料症状: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

体征:医生运用四诊手段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

症状和体征统称“症状”或“症”,也叫做病状,病形,病候。

2、诊病对疾病作出判断。

疾病: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的异常状态。

病名: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总结与抽象。

3、辨证证:对疾病过程中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

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和疾病当前本质的结论。

证的形成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证包括证名、证候、证型、证素等概念。

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因、病势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

绪论--中医诊断学

绪论--中医诊断学

绪论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呜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

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

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

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对于临床上的各种具体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诊断,是为病名。

因而病名是各种具体疾病的代名词。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辨病,病历书写。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黑箱理论)、见微知著(生物全息理论)、以常衡(达)
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5.整体审察:指诊断疾病时,应重视患者整体的病理联系以及外界环境等对人体病变的影
响。

6.整体审察原理:人是有机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病证的产生体现整
体的失调。

7.四诊合参:指医生临证时必须综合运用四诊,并将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8.辩证: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疾病当前阶
段的病理本质,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中诊具有整体、动态、个体化特色。


9.症(即四诊资料/病情资料)分析判断证(中医诊疗是针对证治的)
10.体征:由望闻切三诊得出的(直接、客观)
症状:由问诊得出的(间接、主观)
11.证:对疾病发展当前阶段病因、病势、病位、正邪关系等的概括,是当前阶段疾病的本
质反应。

(是主要矛盾,有利于针对当前阶段提供高效治疗)
12.病: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人体正邪斗争的全过程。

(是基本矛盾,有利于对疾病发展有整
体认识)
13.证与病之间的关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是疾病本质,病是疾病全过程,只有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即病证结合)才能抓住疾病本质。

14.
四小经典:《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赋》。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嗅气味
嗅患者的口臭、体臭、排泄物等 气味,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饮食
问睡眠
询问患者的寒热感觉,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出汗情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询问患者的食欲、口味、 饮食偏好等,判断病情
的性质和部位。
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 判断病情的类型和程度。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病情的性 质和部位。
中医诊断学绪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医诊断学概述 •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 中医诊断的原则与技巧 • 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01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中医诊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收集 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信息,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中 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
整体观念有助于医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中医诊断学 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听患者的声音、气息等,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触诊患者的脉象、肌肤等,医生可 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学与其他医学的关系
总结词
中医诊断学不仅在中医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 其他医学体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某些方面 与西医诊断学的理念和方法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 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此外,中医诊断学还涉及到中 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中医诊断-绪论

中医诊断-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病案又称病历(主要包括门诊病案、住院 病案),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 况的书面记录。
❖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 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病 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法律意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 (一) 司外揣内 ❖ (二) 见微知著 ❖ (三) 以常衡变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诊——看

闻诊——听、嗅 诊法
问诊——询问
圣 诊

中医诊断学
切诊——按、切脉 巧 辨证——断 辨病 病案书写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诊——看

闻诊——听、嗅 诊法
问诊——询问
圣 诊

中医诊断学
切诊——按、切脉 巧 辨证——断 辨病 病案书写
问题1
❖ 四诊当中,有一种诊法与其他三诊有显著区 别,是哪一种?为什么?
❖症
如头痛、麻木、头晕、恶心等
❖ 体征---医生检查发现的病理资料。

如舌红苔黄脉数等。
问 题2
❖ 症状主要是通过哪些诊法所获知的? ❖ 体征主要是通过哪些诊法所获知的?
症状:问诊 体征:望、闻、切诊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证——疾病当前阶段的病理本质,包括病 因、病性、病位、邪正力量对比等。如风 寒表实证。
中医诊断学
基础医学院 中医诊断系
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 的基础课、主干课,是中医学理 论到实践的桥梁。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 情、辨别病证,为防治疾病提供根 据的一门学科。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诊——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二)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黑箱方法)司,察 也;揣,推测也。 通过诊察其反映 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 的变动情况。
从外 部

推测 内部
黑 箱

如血虚患者,面部、口唇、爪甲 等可见淡白无华之征象,我们即可 根据此外在的血虚之象,推测到病 变的部位以心血虚、肝血虚为主的 病变,因血之濡之不足故也,足见, 认识了外在的病理变化,便可解释 显象于内的征象。
(1)望诊:指的是 运用医生的视觉,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及分泌物、 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 因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观 察病人外在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疾 病情况和人体内部的脏腑盛衰、气血 盈亏 ,体现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 断原理。在望诊中,又以观察面部与 舌最受重视,因为它们与内脏功能有 着密切联系。
四诊部分望、闻、问、切诊各自独立成 章,重点介绍每一种诊法的基本方法、基 本概念以及常见症状/体征的临床特征与临 床意义。其中,望诊中收集了162幅全身、 局部望诊图片和257幅舌诊图片,以增强学 习者对望面色、全身望诊、局部望诊及舌 诊的感性认识;切诊一章的脉诊部分中, 运用FLASH技术制作的脉象示意图形象地表 示出28种常见脉象在脉位、脉长等方面的 不同以加强学习效果。
(2)闻诊:是指通过医生的听觉及嗅 觉,分辨病人语言、呼吸、咳嗽、 声音与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是否 异常,借以判断病人患病情况。 (3)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陪诊者进 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病人的现在 症状、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变过程、 诊疗经过、以及病人的生活习惯、 人事环境等,为诊断疾病搜集有关 资料。
(一)中医诊断学的涵义与地位: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 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 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 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 的主要骨干课程。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 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1、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 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 法。
【重点与疑难点】 (一)重点: 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二)疑难点: 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如何理解“辨证求因”?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1、诊断:通过对病人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 康状况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 所患病、证作出概括判断。
绪论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理 (三)基本原则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问题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展望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症”、“证”、 “病”、“辨证”、“病案”等 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4.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教学时间】 2学时
2、见微知著 (全息方法):
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括整 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 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微变
例如:面部色诊分候中“额部候心”, “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 候肺”,“颏部候肾”; 庭 独聚“寸口”可诊全身之疾; 阙 耳诊、舌诊、目诊等,均体现了中医 蔽 蔽 明 学见微知著的诊断学思想。(详见p39) 藩 堂 藩 值得提及的是,中医学含有当代“生 物全息”的思想,故提出了局部为脏腑 壁 壁 的“缩影”。 基 基
(三)基本原则:
2、诊法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 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 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 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详细收集临床资料的根本办法是四 诊合参,因为不同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 的感觉功能。 望诊、闻诊、切诊是医生运用视觉、 听觉、嗅觉与触觉来对病人进行诊察, 而问诊则概括了病人的感觉及对疾病发 生、发展的有关问题的叙述。它们之间 只能相互补充,不能彼此取代。
中医诊断学 电子教学课件
罗会林教授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 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 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 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 程。
教学内容分绪论、四诊、辨证、 病案书写四大部分,共12章,48.1万 字,各自则、发展简史与学 科发展动态,其中相关的中医诊断医 籍。
3、以常衡变(比较异同法): 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 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诊察 疾病,应从正常中发现异常,找 出差别,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比较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确定两 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 把握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方法, 中医诊断学坚持了这一辨证唯物主 义的认识论,从对比中找出差别, 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以认识病、证 的道理。 例如观面色、察舌、诊脉等之常与 变的诊断原理即是。
诊:诊察了解—运用感官掌握病情资料 断:分析判断—运用思维确定病理种类
2、中医诊断:
• 根据中医理论,运用望、闻、问、 切四诊,诊察疾病症象,判断疾 病类别的活动过程。 (1)疾病症象:(简称病症、症, 又称病状、病形、病候)。
具体分为: ①症状——主观 、自觉的现象。 ②体征——客观、他觉的现象。 ③病史——时间、过程等现象。 附:排出物——离体实物(汗、涕、 痰、尿、粪、经血……)
(2)疾病类别:包括病名类别和证候 的类别。 (3)症、证、病的关系:
症是病与证的外在表现——诊断依据 病与证是症的内在本质——诊断归宿 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病理概括。 病——反映其全程全貌中的基本矛盾 证——反映其具体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病与证相结合构成完整的病理本质
(4)中医诊断的特点:
诊察病症上,强于直观,弱于仪器。 判断病类上,详于辨证,略于辨病。
值得提及的是:中医命名病名 的方式具多样性,如:有以病印 象的,如感冒、疟疾;有以主症 命名的,如咳嗽病、呕吐病等; 有以病因命名的,如风湿病、食 积病;有按主要体征命名的,如 黄疸病、水肿病等。
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是中医 学固有的独特内容。 《素问· 热论》中说:“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首先确定是由寒邪 引起的热病,然后辨别三阴三阳经中 何者受病。后世的六经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等 ,都是遵循《内经》精神, 在先辨明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的范 例。
一、 中医诊断的基本问题:
(三)基本原则:原则有三: 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1、整体审察:其含义有二。 (1)收集临床资料,应从整体出发。 (2)分析病情,宜远近结合,综合判 断。
整体审察,首先要求医生收集病情时, 不应只注重局部病变,而应从整体上了 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广泛详细掌握临床 资料,为正确判断疾病,创造条件。 例如体表的疮疡可由肾虚、脾湿、肝 火或心热等引起。故在诊断时需根据全 身症状来判断究属何脏所引起的疮疡, 从而采取相应的治法。
整体审察,其次是要求医生对 病情不仅要注意当前的,局部的、 明显的病理改变,更不可忽视起病 的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从整 体上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整体审察的 认识基础。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统一性。 因而,局部有病可通过经脉影响全身;脏 腑、气血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局部, 在五官诸窍 、肌肤肢体等处有所反映。内部 异常可以表现于外,外部有病亦能传入体内。 周围环境与四季气候不同 ,产生疾病即随 之而异,故在诊断时必须结合环境考虑
明代徐春甫曾云:“四者之要, 望闻问之三者先以得其病情之端,而 后总切脉于寸口,确乎知病之源”。 李延罡(gang)则对四诊合参作了 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望闻问切, 犹人有四肢也。一肢废不成其为人; 一诊缺不成其为医",由此可见古代 医家对四诊合参之重视。
(三)基本原则:
3、病证结合: •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 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辨病从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性 方面掌握病情;辨证,对疾病当前阶段 的病位、病性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者结合,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 本质。如黄疸,通过辨证分清阴黄或阳 黄;辨病掌握其发展的规律性。
中医诊断病证结合的意义,虽均为 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证反映的侧 重面有所不同,故不可互相取代。 至于是先辨病后辨证,或是先辨证, 后辨病,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病之本质反映不充分时,可先 辨证,不过一般规律是“先辨病,后 辨证”,以杜“逐波逐流”或“茫无 定见”之误。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问题
•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诊断未 能采用实验室与特殊仪器检查,在 诊断的定位、定量方面显得相对不 足,如何有机地结合现代各种检测 手段以拓宽中医传统四诊的视野, 以及病证诊断的规范化、微观化方 面,国内外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大量 的有益探索,但仍是今后中医诊断 研究的命题。
《医学集成》中说:“医学为 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 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便之先读 儒书,明《易》、《素》、《难》、 《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 何?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 非《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非 《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 以识药;非《脉经》无以诊候而知 寒热虚实之证。”
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 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其 他辨证方法简介等四章内容,重点 介绍常见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 现与证候分析。其中提供了典型病 例以便学习者灵活掌握各证的辨析 要点以及相似证的鉴别。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主要介绍 病情资料的收集、各种辨证方法的灵活 运用、辨证的基本内容、辨证与诊法的 关系、辨证的具体要求。 病案书写为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主要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 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详细介绍了 临床各种病案的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