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fbbae5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2.png)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口语交际训练文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复述与转述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句和实用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根据语境进行复述与转述,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他们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表达不清晰、逻辑不严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关注到这一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复述与转述的概念,掌握复述与转述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实践练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复述与转述的概念及方法。
2.如何根据语境进行复述与转述。
3.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复述与转述。
2.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例句和练习,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口语交际场景,引出复述与转述的概念。
2.讲解复述与转述:讲解复述与转述的定义、方法和技巧。
3.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口语练习,尝试运用复述与转述的方法。
4.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练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复述: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口头表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20 蝉【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20 蝉【名师教案+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931d068a3186bceb18e8bb30.png)
20 蝉【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蝉[唐]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导入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古诗,再欣赏这两幅图片。
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昆虫。
同学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寓意深远。
它不食人间烟火、性情高洁、饮露而生;它出土蜕变获得重生、精神永存、羽化传承。
今天,让我们走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看看他笔下的“蝉”是怎样的吧。
(板书:蝉法布尔)【设计意图】利用古诗和图片导入,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也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辨析生字词。
(2)作者简介。
2.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学生自己阅读概括,然后小组内交流)预设《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幼虫的穴道——幼虫出穴后《蝉的卵》:蝉的产卵过程——蝉卵的敌人——蝉卵的孵化——幼虫的活动小结:《蝉的地穴》: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从课文中获取蝉的相关知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文学性1.比读,发现“有趣”蝉的简介: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
蝉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进入夏天,早年产下的受精卵会孵化成幼虫,它们会钻入土壤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
幼虫成熟后,爬到地面,脱去外骨骼,羽化为我们常见的长有双翼的成虫。
虽然成年的蝉仅能存活几个月,但是幼虫阶段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例如6年寿命的蝉,其幼虫阶段就占了一生中的5年。
——摘自“百度文库”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044830fbceb19e8b9f6ba19.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说课稿《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对说明文是陌生的,学生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举例说明,要言不烦。
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教学这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f4f6b048d7c1c709a14563.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课文目录:17.中国石拱桥/茅以升18.苏州园林/叶圣陶19.蝉/法布尔20.梦回繁华/毛宁17.中国石拱桥教学目的:1.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4.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
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n)鷟(zhuó) 佥(qiān)河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洨(Xiǎo)匀称(yún chè堤(dí)2.补充解词: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推崇:很尊重。
三、划分段落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四、学习本文选材的方法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板书小结。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计划及进度表](https://img.taocdn.com/s3/m/f94de7e8cf84b9d528ea7afd.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主动学习的精神,照抄作业现象严重,老师虽然说服教育,但学生却敷衍了事。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有写作专题训练。
在二四六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在三五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三六单元安排了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单元是变化着的社会:这个单元,主要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不同新闻题材的特点,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学习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口语交际是讲述。
第二单元是生活的记忆:课文包括传记与回忆性散文。
要求把握传记、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判断。
写作是学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人无信不立。
第三单元是山川美景:课文都是古文、古诗。
要求是阅读写景类古诗文,感受山川风物之美,积累常见闻言实词。
写作是学习描写景物。
本本单元还安排了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四单元是情感哲思:课文都是散文,要求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和个性。
注重朗读,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
写作是语言要连贯。
综合性学习是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第五单元是文明的印迹:课文都是说明文,要求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写作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名著导读。
口语交际是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是《昆虫记》。
第六单元是情操与志趣:课文都是古诗文,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内容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和名言警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38baa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0f.png)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昆虫生活习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注意到,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书本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1.注重对难点内容的讲解,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2.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昆虫记》中法布尔对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与描述。这是对我们认识自然、理解生命的重要启示。它展示了作者对昆虫世界的热爱和对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法布尔对黄蜂建筑才能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昆虫在建筑方面的独特才能,以及它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举例:分析法布尔在描述昆虫生活时,如何表现出对昆虫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4)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举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昆虫生活习性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分享的学习习惯。
初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642f5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d.png)
初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苏州园林) 2课时(都市精灵) 2课时(幽径悲剧) 2课时(明天不封阳台) 1课时(治水必躬亲) 1课时写作 2课时标点符号的修改 1课时诵读观赏 1课时视听活动 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美;(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善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信任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了解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会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观赏雅致的言语,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第—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第—块:整体感知教学步骤第4、5课时(都市精灵)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选材和写法上的特点。
2、感想本文言语形象、用语生动的特点。
3、结合现代城市污染,领会本文主旨。
课前学习:1、通读全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课堂学习:第—块:整体感知教学步骤第6、7课时(幽径悲剧)学习目标: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bbc8d569eae009591bec4f.png)
《 象态橡栗象》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l:
象态橡果象长长的怪鼻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建立假设:
用长杆工具钻橡果来开道,以便放置自己的虫卵。
实验过程:
1、在野外观察象态棣果象钻孔,一个小时后,象态橡果象休息了,没有结果。
2、我捉了一些象态像采象,装入我实验室的金属罩网中,我把长满橡果的树枝置放在我的金属罩网圆顶上面,一头浸在一盆水里,以保持新鲜。小树枝上放了数目合适的配对橡果象,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继续在实验室观察三天后,象态橡果象开始工作了,我观察两个小时后,家中三个人轮流值班,连续不断地观察了八小时后,没见结果。棣果象走了,遗弃了那个像果。
得出结论:
象态橡果象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它清楚棣果底部多汁、易消化的小糕点,才适合新生儿那虚弱的胃。因此,它只将卵产在适合新生儿生长的橡栗里。
提出问题3:
象态橡果象的卵是通过什么方式在离入口那么远的地方住下来的?
建立假设:
卵产在管道的入口,幼虫在母亲钻好的孔道坑道里蠕动,爬到储存幼儿食物的那个偏僻地方;卵是像一块石头一样掉进坑底的;象态橡果象如布谷场一样寻找合适的位置下蛋,然后用它的长味把它的卵输送到像果底部。
3、用“足球比赛”直播的语气,解说圣甲虫的“漫漫征途”。
使劲儿啊!好了,它开始向前滚动了,依目前的情况,它定能被运送回家,当然路途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少不了些磕磕绊绊。这个困难说来就来:圣甲成碰到了一个料坡,沉重的粪球要沿着料坡滚下去,但是圣甲虫非要按自己认准的来,偏要横穿这条天然道,这可够大胆儿的,稍一失足,珠到一点碍事的沙子,就会失去平衡,前功尽弃了。不出所料,它脚下一出溜儿,粪球便滚到沟里去了这廿滑的粪球将圣甲虫带了一下,结果它摔了个四脚朝天,爪子在那胡乱,: 着。最后它好不容易翻过身来,继续去追它的粪球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0fffe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f.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过程与方法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目标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人教版初中八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八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d092647731126edb6f1a10da.png)
初中集体备课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教师张德超王家明备课要求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根据教研室要求,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为了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使集体备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特提出以下要求:1、集体备课卡包括:备课要有学期(全册)备课----学科教学计划表、单元备课---单元集体备课卡、课时备课------课时集体备课。
2、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好教学设计文稿,严禁照搬照套,所有教案均需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二次修改(个性展示)。
3、撰写字体要求:课题用小四楷体,居中;正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设置为0。
页面设置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为2厘米。
4、单元备课具体要求:重点对教材的处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进行研究,拿出统一的办法。
5、课时备课具体要求:每课备课要求备的是堂课。
即要求分课时备,不能有二个或者三个课时连在一起备,每课时要有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过程。
(1)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题目。
(2)教学目标: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层次性。
(3)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学会和掌握运用的知识点集合。
(4)教学难点:是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较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5)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
其中包括主要知识的呈现、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重点体现“高效课堂六环节”流程和“课堂教学五步流程”。
(6)作业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开放性。
(7)板书设计:新授课必须要有完整的板书设计。
(8)每课一反思,要言之有物,有一定的深度,不泛泛而谈。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课时集体备课卡备课日期:单元复习课一、复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第8课时主题写作课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名师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第8课时主题写作课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f93bf52e3f5727a4e9628d.png)
第8课时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课型】主题写作课【学习内容】说明文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来写【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2.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见过小兔子吗?请同学口述兔子的模样,抓住兔子的外形特征来描述: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展示小兔子的图片)。
教师点拨:事物的特征就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标志,引出本次写作任务——抓住事物特征来写。
二、学习环节活动一:回顾一下《蝉》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介绍“蝉的卵”,抓住了什么特征来写。
答案示例:蝉的卵的特征: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
活动二: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1)要善于观察和比较,突出事物的独特之处,适当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
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另外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出异同,突出事物的独特之处,适当表现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恰当地选用。
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引用了《水经注》里的资料,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再如《苏州园林》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求对称,将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与其他地方建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恰当地引用资料,说清事物的特征。
《蝉》中为了突出蝉脱壳的特征,作者对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蝉脱壳的特点,而且也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
活动三:片段写作训练。
再次展示小兔子的图片,学生对照图片按照抓住事物特征的三个方法写一篇介绍兔子的小短文,不少于200 字。
三、作业完成课后写作第三题: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如毛巾、自行车、电视机等,作为写作对象,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说明文。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文明印迹单元素养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文明印迹单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c391961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0d.png)
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此单元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单元。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人文主题主要指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以“文明的印迹”为人文主题。
五篇课文内容不同,各有特色,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和杰出的创造能力。
其中有关动物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了解说明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此单元的课文,可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三、单元学情分析此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也是学生初中阶段首次遇到说明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说明文知识,为以后的说明文学习打下基础。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是分析和概括能力还较弱,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同时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逻辑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
2.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f0cb0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3.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是一节非常重要和有趣的课程。
这节课主要是关于《荀子·劝学》一文的深入解读和探讨。
这节课的开场环节非常幽默有趣。
老师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自己对于“上谛听谛,中谛闻道,下谛受命”的理解。
这样的环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敏锐度和合作精神。
此外,老师通过引入一些比较生动的课堂例子,例如鲁迅先生、李白等等,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上、中、下谛”的内涵,也让学生们明白了自己在努力学习中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接着,老师详细的说解了文本的几个主要观点。
老师解释了什么是“学习”的本质,即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达到人生的价值。
老师引入了“知行合一”的概念,并让学生们通过讨论自己的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来了解“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知识的吸取,同时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理解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出积极的准备。
整个教学过程也注重了语言表达和思维拓展。
老师让学生们表达自己所学所想,通过互动问答、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在语言表达的能力上得到提升。
同时,课程也注重了学生的素养教育。
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还教育学生懂得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便让学生能够自我提升和发挥自身的价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堂教案,是一节非常出色的课程。
这节课在知识传授中,注重思维拓展和素养教育,既传递了文化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本节课的课堂运作非常流畅,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其中,充分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相信这样优秀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发掘自己的潜能,为未来的学习和事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写作-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写作-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baeb3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5.png)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说明方法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新的科技产品。
b.说明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突破策略:通过讲解说明文的逻辑结构,让学生学会如何组织材料,确保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c.说明文的语言表达。
-举例说明: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避免冗余和模糊,提高说明文的表达效果。
d.说明文写作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引导:鼓励学生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尝试新角度、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d.写作实践:运用所学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文写作练习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的认识,培养文体意识,增强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激发探索精神,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来描述同一事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学习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
有介绍中国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的,也有介绍动物的。
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通过抓特点、举例证,向人们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以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形式,井然有序地为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各种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法布尔的《蝉》以文学的笔调,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将蝉写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可读性;毛宁的《梦回繁华》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社会背景、作者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都进行了条理分明的介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学习围绕中心有条不紊地说明的方法。
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同时还要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教学写作部分要指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
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在“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了解复述和转述的区别,并能区分详细复述和简单复述。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转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在教学名著导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科普作品中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并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18.中国石拱桥 2 1.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文中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兴趣。
19.苏州园林 218 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1.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3.结合具体语句,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把握中国石拱桥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营造意境,导入新课“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里有我们快乐的童年;“二十四桥明月夜”里有杜牧的感慨与浪漫;“小桥流水人家”中是游子渴望的家的温暖;“忆昔午桥桥上饮”中是陈与义豪迈的家国情怀。
桥,总是连接着美好,连接着诗意,连接着浪漫。
“桥”为何有这么高的美学价值?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来一探究竟吧。
(板书:中国石拱桥茅以昇)【设计意图】桥在生活中很常见,在中国画和中国诗歌里却是一种诗意般的存在。
所以,在客观认识“桥”,尤其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智慧之前,先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更好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认识“中国石拱桥”1.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茅以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课件出示:①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形象性。
③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
④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画图表。
2.整体感知设问1:题目是《中国石拱桥》,很明显,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预设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设问2:默读课文,思考:你了解到的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预设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设问3:跳读课文,提炼主要信息,说说你还了解到哪些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生交流讨论)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赵州桥、卢沟桥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特征。
课件出示:赵州桥卢沟桥预设课件出示:赵州桥卢沟桥形式优美形状像弓,拱上加拱,结构匀称,古朴美观。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连,石柱上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的胜景结构坚固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两岸河堤常被冲毁,卢沟桥却极少出事修建时间公元605年左右公元1189到1192年间历史意义最古的石桥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师小结:这两座桥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提炼主要信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再读研讨,印象“中国石拱桥”1.分析介绍顺序设问1:第1、2段重点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预设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
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做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
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设问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赵州桥再介绍卢沟桥?预设介绍赵州桥时,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修整。
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
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
是按照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来介绍赵州桥的。
介绍卢沟桥时,先写卢沟桥的建造时间,然后介绍它的整体规模、长度、石拱数,以及其结构坚固的特点,接着介绍石栏石柱局部的特点。
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卢沟桥的。
先介绍赵州桥,不仅仅因为赵州桥时间更久远,更能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因为它是独拱石桥的代表。
后介绍卢沟桥,是因为它是联拱石桥。
这样的介绍顺序体现出石拱桥的发展过程。
设问3:最后一段写了什么?预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拱桥的新发展。
2.理清说明顺序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并说说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预设课件出示: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
长虹大桥:建成于1961年。
双曲拱桥:建于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师:请一名学生用导游的口吻来完整地介绍印象“中国石拱桥”。
提示:本文是由一般到特殊安排说明顺序的。
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卢沟桥的桥梁结构时,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桥梁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大家也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去介绍,才能使说明更清晰、更有条理。
(生交流作答)师小结:同学们,茅以昇先生曾说:“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
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
”作为桥梁专家的茅先生紧紧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条理清晰地把中国石拱桥介绍给我们。
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叹服,为祖国灿烂的文化感到骄傲吧!【设计意图】印象“中国石拱桥”这个环节没有生硬地灌输说明文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训练中了解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说明顺序。
要求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跳读课文,整体把握说明文对象及其特征,并能提炼概括出主要信息,然后按照顺序讲出来。
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具体的实践,更能深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梳理概括,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对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课文,看一看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和方法将中国石拱桥介绍给我们,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导入用了梳理概括的方式,既衔接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
二、质疑解惑,解读《中国石拱桥》1.体会本文的说明方法设问1: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
同学们对比一下下面两组句子,哪一句写得更好呢?课件出示:原文: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改文: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形式优美。
预设原文好。
原文中通过打比方,把弧形的桥洞比作“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加上后文对“虹”的阐述,更能让人想象到石拱桥形式的优美。
改文表述过于直白,不能让读者直观地体会到说明对象的特点。
课件出示:原文: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改文: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很长,桥面两端宽,中间窄。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预设原文好。
原文中通过列数字,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给人以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改文表述模糊,不能让读者清楚地认识说明对象。
设问2:本文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师:请大家用“批注”的方式写在课本上。
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预设课件出示:(1)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主要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闻名世界,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2)分类别。
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分明,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3)引用。
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