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第十章 神经系统hh

第十章  神经系统hh
本质:伸肌的牵张反射增强
去大脑僵直
机制:
α-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直接或间接 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而出现的僵直。主要通过前庭脊髓束而实现的。
γ-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首先提高γ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 转而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主要通过网状脊髓束。
、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
(一)外周递质及神经纤维分类
包括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胆碱能纤维: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全部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 的交感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 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以NE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觉障碍
脊 髓 和 低 位 脑 干
感受器的共同特征
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 各种刺激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感受器电位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是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并能对感觉 传入信号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
1. 主要核群
①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感觉接替核
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
黑质DA系统功能减退, 纹状体ACh功能亢进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运动区 :主-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特点: ①交叉性支配(交叉支配,头面双侧) ②功能定位精细,呈倒臵排列(空间倒臵,头面 正立) ③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有关。 辅;第二:支配双侧 2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胆碱受体——N受体
分布: 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 N2受体分布于神经-骨骼肌接头终板膜上 效应: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 奋。 筒箭毒为N受体拮抗剂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
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内的三个部位,分 别发出纤维形成投射通路。
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 中缝核内,其纤维投射也可分为上行、下行和支配低 位脑干三部分,其功能是主要调节痛觉、精神情绪、 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3.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
碱能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 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肽类递质
释放肽类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肽能纤 维。
胆碱能纤维: 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 全部自主N节前纤维 躯体运动N 少部交感节后纤维 (肌肉舒血管纤维、汗
2.两种形式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410mm/d 慢速112mm/d 逆向轴浆运输205mm/d
(五)神经纤维对效应组织具有营养性功 能和效应组织对神经元的支持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 质细胞。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1.有突起,但无轴、树突之分 2.细胞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有缝隙连接 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和传播神经冲动 4.具有终生分裂增殖的能力
一、神经元的 一般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由胞体 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
髓鞘的有无和温度的高低有关。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 ⑶双向性 ⑷相对不疲劳性
(四)神经纤维具有轴浆运输的功能
1.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axonplasmic transport) :通 过轴浆的流动,实现胞体与轴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的 过程。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05
中枢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组成。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 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功能区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多个功能区域,如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认知 区等,各区域相互协作,实现复杂的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情绪与情感
情绪
对刺激产生的短暂而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情感
对情绪体验的深刻感受和持久态度,如爱恨情仇等。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则是情绪的升华和稳定化。
睡眠与觉醒
睡眠
一种生理状态,表现为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和代谢降低等 。
觉醒
与睡眠相对的状态,表现为意识清晰、肌肉紧张和代谢增 高等。
记忆
将学习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
短暂保持和操作信息的能力,与前额叶皮层密切 相关。
语言与思维
语言
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涉及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思维
对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概念形成、判断 和推理等。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达工具,思维则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内容。
自主神经的生理功能
调节内脏活动
01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调节内脏器官
的功能,如心率、血压、呼吸、消化等。
调节血管舒缩
02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局部血流量和血压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腺体分泌
03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腺体的分泌活动,调节体内激素和酶的释放

人体解剖学-第二版第10章-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第二版第10章-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 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 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泛指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因 新鲜标本上呈粉灰色而称灰质。在大脑、小脑,由大量神经元 胞体和树突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特称为皮质。
➢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由于神经纤维表 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在标本上呈亮白色而称为白质。
➢ 端脑是脑的最高 级部位,又称大 脑,由两侧大脑 半球借胼胝体连 接而成。两侧大 脑半球之间有大 脑纵裂将其分开, 纵裂底部为胼胝 体。大脑与小脑 之间由大脑横裂 隔开。
(四)端脑
1.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 大脑半球表面布 满大脑沟和大脑 回。脑回和脑沟 是对大脑半球进 行分叶和定位的 重要标志。每侧 大脑半球分内侧 面、上外侧面和 下面,以3条恒 定的沟分为5叶。
3.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续脊髓中 央管,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 球所覆盖,可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 脑和底丘脑。间脑的中间部分是一个矢状狭窄间隙,称 为第三脑室。
➢ 脊髓表面借前后两条位于正中的纵沟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前面的裂隙明显,称前正中裂,后面的称后正中沟。此外还有 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沟内分别连有脊神经的 前根和后根。
➢脊髓保留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 脊神经对应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段。根据脊神经的数目, 脊髓可分为: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 (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脊髓有两个膨 大部:颈膨大自C5至T1,腰骶膨大自L2到S3。

(完整版)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

(完整版)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1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Neuron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胞体(合成物质、接受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
树突:多、短(接受信息) 突起
轴突:长、一个 神经纤维
(传出冲动)
有髓 无髓
2
3
(二)神经纤维分类
1、电生理特性 2、纤维直径
A(α、β、γ、δ) B C
一、反射中枢(reflex center) ❖ 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 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
脊髓水平 皮层下水平 大脑皮层水平
31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 分散式:扩大神经元活动影响范围; ❖ 聚合式:使信息发生总和或整和; ❖ 链锁式:兴奋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的范围; ❖ 环状式:引起正、负反馈。
32
33
环状和链锁状
环式 链锁式
34
三、反射中枢内信息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 (2)中枢延搁(0.3--0.5ms) (3)总和(时间,空间)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原因(中间神经元环状联系)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5
时间性 总和
空间性 总和
36
四、突触的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Ⅰ(A α ) Ⅰa
Ⅰb
Ⅱ(A β ) Ⅲ(A 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Ⅳ (C)
4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结构
1.生理完整 功能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四)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1.纤维粗细 2.有无髓鞘(脱髓鞘疾病) 3.温度(低温麻醉)

第10章 传导通路

第10章 传导通路

如损伤脊髓丘脑束或脊髓丘脑束以上 部分,可现 伤面以下对侧痛、温感觉消 失。
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皮肤、 周围突 口鼻腔粘膜相 关感受器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形成 中枢突 三叉N节 进入脑干 三叉N脊束核(接受痛、温觉) 三叉N脑桥核(接受触压觉)
上行 三叉丘系
发出纤维
内囊后肢
一侧上运动神经元(皮质核束)损伤, 可出现对侧舌肌瘫痪和眼裂以下的面肌瘫 痪。如一侧的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核或脑 神经)损伤,则出现同侧相应的肌瘫痪。 如损伤面神经或面神经核可出现同侧的面 肌全部瘫痪;伤舌下神经或舌下神经核可 出现同侧舌肌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脑神经运动核和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它们分别发脑神 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中枢突 脊N节
脊髓
终止于
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发出纤维在同侧 和对侧的 腰骶膨大Ⅴ-Ⅶ层 外侧部
(二)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的传导通路
此通路又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由 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 肢皮肤的 感受器
上行 周围突 中枢突
脊 N节
中央后回下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其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以 及口、鼻粘膜等处;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进 入脑桥。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痛、温觉在三叉神经 脊束核, 触觉在三叉神经脑桥核,二核发出二 级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上行的三叉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 内侧核,由此发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 央后回的下部。
主要功能:
1、协调锥体系运动功能。 2、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动、维持体态 姿势和习惯性运动。锥体系发起运动,锥体外 系维持习惯性运动。

理学第十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突触传递

理学第十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突触传递
4.相对不疲劳: 用5~100Hz的电刺激神经纤维,连续达9~12小 时之久,神经纤维仍然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
(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与直径、髓鞘、髓鞘的厚度、及温度有密切的关
系。
(五)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完成神经末 梢组件和某些蛋白质(包括酶)的运输。
顺向运输,逆向运输。
出现在突触后膜的是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 的兴奋性,故称之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的幅度随着传入神经刺激的增大而增大,但膜 电位增大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图3-19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个 神经末梢构成许多突触。在这些突触中,有的是兴 奋性突触,有的是抑制性突触,他们分别产生的 EPSP与IPSP可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进行整合。
(二)电突触
结构基础: 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相
邻的神经膜间距离约2nm, 其间有桥状的连接蛋白贯穿, 是二个N元胞浆的水通道蛋 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电 阻低。
传递过程: 电-电(发生电紧张性传递)。
传递特征: 双向性,速度快。
机能意义 使相邻的许多神经成分的活动同步化。
(三)非突触突触后电位(EPSP):兴 奋 性 递 质 引 起 的 突 触 后 膜的局部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 膜的局部超极化。
(四)兴奋性突触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 膜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突触小泡前移,前膜融 合 胞裂外排, 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与后膜 的受体结合, 提高后膜对Na+的通透性 Na+内 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EPSP总和 阈 电位 轴丘处爆发动作电位 后神经元兴奋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面的感觉体验。
可塑性
感觉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即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影响下
,能够发生适应性改变。
03
运动神经系统
运动单位与运动神经元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 形成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
《生理学》第十章神 经系统的功能
目录
• 神经系统概述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01
02
03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 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 种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负责将信息从感受器传递 到中枢和从中枢传递到效 应器。
THANKS
感谢观看
化、吸收等代谢过程,维持机体代谢的平衡。
行为稳态的维持
03
神经系统通过大脑皮层的活动,控制学习、记忆、情感、行为
等高级功能,使机体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06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的神经基础
神经元和突触
行为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神经网络,实 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神经递质和受体
种改变称为神经可塑性。
02
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
工作记忆主要依赖于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而长时记忆则与海马体和大脑
皮层多个区域有关。
03
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记忆的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存储涉及神经网络结构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波活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丘脑及其感 觉投射系统;痛觉;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2.熟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递质与受 体;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兴奋由神经 向肌肉的传递;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条 件反射。 3.了解: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脊髓的感觉 传动功能;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 经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 节;脑电图;觉醒和睡眠。
2 效应不同: 兴奋性/抑制性突触
3 媒介物性质不同: 化学性/电突触
(3)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
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打开
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释

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
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后膜上某
些离子通道开放
某些离子进入胞

快速:递质囊泡,分泌颗粒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胞体到末梢) 慢速:微管和微丝
逆向运输:末梢到胞体,如神经生长因子、 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二)神经胶质细胞
1 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2 基本功能: ⑴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的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免疫应答作用 ⑷形成髓鞘和屏障的作用 ⑸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⑹维持细胞外K+离子浓度 (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代谢

家畜解剖生理 第十章 神经系统

家畜解剖生理 第十章  神经系统

桡神经 尺神经
正中神经
肩胛上神经
6、腰荐神经丛:由4、5、6腰神经腹侧支和1、2荐神经 腹侧支构成。
坐骨神经
腓神经 腰荐神经丛内侧面
胫神经
第六节 脑神经
一、脑神经根:
二、脑神经的性质和分布: 脑神经可以分为运动性的、 感觉性的、混合性的,有的 还含有植物性神经纤维。
1、三叉神经的分布:为混合神经,头部除嗅、视、听、 平衡、味、颈动脉体和窦的支配外,其它大部分的感觉 由三叉神经支配(咽、喉除外)。
绪和记忆有关。
胼胝体
透明隔
胼胝体回
扣带回
4、端脑的白质:位于内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包含 三种神经纤维: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 (1)联络纤维:
(2)联合纤维:组成胼胝体。 (3)投射纤维:由进出端脑的纤维组成,形成内囊。
5、基底核:为位于端脑白质内的大灰质核团。包括尾状 核、豆状核。尾状核、豆状核以及其间的内囊共同组成 纹状体。豆状核又可分为苍白球和壳。
家畜解剖生理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二、神经系的基本结构
突起
(一)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神经元就 是一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是一类 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特化的细胞, 具有感受、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 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 及其发出的突起,突起又包括轴突 和树突。
胞体
2.神经元的分类:
二、躯体运动(下行)传导路: 1.锥体系
2.锥体外系
谢谢!
第五节 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背侧支 二、脊神经的腹侧支
(1)颈神经的腹侧支:
膈神经:
膈神经
2。胸神经的腹侧支:
3、腰神经的腹侧支:
生殖股神经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1)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内有
囊泡,里面有递质。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膜—
膜上有受体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电-化学-电的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 膜去极化 前膜的电压门控式 Ca2+通道打开胞外Ca2+进入突触 前膜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 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上的特异 受体结合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 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 突触 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 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 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 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 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 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 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4、神经对效应组织的营养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由N元合成,通过轴浆运输,在末梢经常性释 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 内在代谢活动。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 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 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 恢复。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 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cAMP 5-HT2 ↑IP3/DG -HT3-7
↑K+ ↓K+ ↑Na+等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1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末梢释放递质ACh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
4 神经肽及其受体

第十章 神经系统习题(带答案)

第十章  神经系统习题(带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一、选择题1.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树突始段C.树突末梢D.轴突始段E.轴突末梢2.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错误的是A.需保持生理完整性B.具有绝缘性C.传导速度快D.可以双向传导E.能较长时间保持不衰减性传导兴奋的能力3.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A.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B.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C.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D.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E.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所致4.神经末梢膜上哪一种离子通道的开放与递质的释放密切有关A.电压门控K+通道B.电压门控Na+通道C.电压门控Ca2+通道D. ACh门控阳离子通道E.化学门控Na+通道5.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A.K+内流B. Na+内流C. Cl-内流D.Mg2+内流E.Ca2+内流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哪种离子跨突触后膜内流有关A. Na+B. Ca2+C. K+D. Cl-E.Mg2+7.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脊髓前角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8.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A.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B.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起缩血管作用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9.引起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的受体类型是A.MB.N1C.N2D.αE.β10.自主神经胆碱能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是A.MB.N1C.N2D.αE.β11.阿托品对有机磷中毒引起的下列哪种症状无效A.瞳孔缩小B.心率减慢C.肠痉挛D.大汗E.肌束颤动12.M型胆碱受体阻断剂是A.阿托品B.筒箭毒C.普萘洛尔D.酚妥拉明E.毒蕈碱13.下列关于M受体叙述,错误的是A.是胆碱受体的一种B.可以与乙酰胆碱结合C.可与毒蕈碱结合D.存在于神经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上E.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剂14.以下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A.M和αB.M和βC.M和ND.α和βE.β1和β215.下列何种效应主要与胆碱M样作用有关A.心脏活动加强B.支气管痉挛C.瞳孔开大D.胃肠运动减慢E.汗腺分泌减少16.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筒箭毒C.酚妥拉明D.普萘洛尔E.六烃季胺17.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B.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一种化学门控通道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18.关于突触后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通过中间神经元实现B.该中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C.该神经元被抑制时使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D.传入侧支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E.回返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19.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B.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C.突触前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D.突触前递质耗竭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20.由闰绍细胞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的环式联系所产生的抑制称为A.突触前抑制B.交互抑制C.传入侧支性抑制D.回返性抑制E.侧支抑制21.躯体感觉传导的总换元站是A.脑干网状结构B.下丘C.脑桥D.延髓E.丘脑22.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维持觉醒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C.引起特定的感觉D.调节内脏活动E.协调躯体运动23.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B.经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C.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的作用D.该系统受刺激时出现觉醒状态的脑电波E.其功能易受药物影响24.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动物会出现哪种状态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运动共济失调D.觉醒E.昏睡25.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损伤后,体表感觉障碍的部位是A.左半身B.右半身C.左侧头面部D.右侧头面部E.双侧头面部26.下列哪项不是内脏痛的特点A.疼痛发起缓慢B.定位不准确C.定性不清楚D.缺血和炎症刺激易引起内脏痛E.牵拉刺激不易引起内脏痛27.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未梢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多巴胺D.甘氨酸E.乙酰胆碱28.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A.梭外肌收缩B.梭外肌舒张C.梭内肌收缩D.梭内肌舒张E.肌梭传入冲动增加29.突然横断脊髓后,断面水平以下的随意运动将A.不变B.暂时性增强C.暂时性减弱D.永久丧失E.永久增强30.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A.离断面下伸肌反射增强B.离断面下屈肌反射减弱C.离断面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D.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E.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31.脊休克现象的产生和恢复,说明A.脊髓具有完成各种感觉、运动和反射活动的完备能力B.脊髓本身无任何功能,仅为中枢传出的最后公路C.切断时脊髓功能全部丧失,以后的恢复由高位中枢代偿所致D.脊髓可完成某些简单反射,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调控E.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活动有易化作用,而无抑制作用32.引起肌梭感受器兴奋的是A.梭外肌收缩B.梭外肌舒张C.梭外肌受牵拉D.梭内肌舒张E.梭内肌紧张性降低33.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感受器是腱器官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D.为多突触反射E.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34.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快速牵拉肌腱而引起B.感受器是肌梭C.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D.为单突触反射E.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35.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腱反射B.肌紧张C.屈肌反射D.对侧伸肌反射E.节间反射3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可使动物发生A.脊休克B.共济失调C.去大脑僵直D.昏睡E.静止性震颤37.某老年患者,全身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临床诊断为震颤麻痹。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脑病变
精选ppt
28
(2)腱反射 快速牵拉发生的牵张反射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中枢病变 2、牵张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肌梭内的螺旋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骨骼肌)
(二)脊休克 当动物的脊髓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切断后,断面以下的
激。
(二)皮肤痛觉 快痛:刺痛 慢痛:烧灼痛
精选ppt
26
(三)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内脏痛:内脏受到刺激引起的疼痛。 刺激:牵拉、痉挛、缺血、炎症 特点:发生缓慢,定位不准确,伴其他症状。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
过敏。 特点:定位明确,先于内脏出现
精选ppt
27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任何躯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本中枢(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引起骨骼
肌兴奋和收缩。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的引 起该肌肉收缩。
1.牵张反射的类型
(1)肌紧张 缓慢持续的牵张反射 维持姿势
43
四、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二)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做梦)交替出现
精选ppt
44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ppt
45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三)嗅觉和味觉区
嗅觉投射到边缘叶;味觉投射中央后回下侧
(四)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本体感觉:肌肉及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

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3)前庭脊髓束 起于同侧脑干前庭神经核,下行于脊髓前索外侧部,止于 灰质前角。此束主要兴奋躯干肌及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 用。
(4)网状脊髓束 来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以同侧为主。此束较 弥散,行于白质前索和侧索前内部,下行止于灰质前角。此柬主要参与对躯 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5传导路 指传导神经冲动(信息)的神经通路。
6.反射及反射弧
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 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反射。进行反射活 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五 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节 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
脊髓容藏于椎管内,上自枕骨大孔续于延 髓,下端尖削于第一腰椎下缘变为终丝连 干尾骨。在成人脊髓约占椎管长的2/3。
核.薄束和楔束分别向脑部传导来自下肢和上肢的本体感觉(肌、键、骨骼、 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触觉,也就是说,以中 枢突构成薄、楔束的脊神经节细胞发出的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较深部的 结构,诸如肌肉、肌腱、骨骼和关节以及皮肤内分化较高的感受器。
(2)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柬 脊髓小脑后束位于白质外侧索后部表层、 由同侧背核发出,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由于背核主要接受来自同 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和健器)以及皮肤触压感受器的冲动, 脊髓小脑后束的功能是在小脑参与控制下肢随意运动(特别是控制肌张力和 肌肉间的共济协调)过程中,向小脑提供与外环境变化有关的反馈信息;脊 髓小脑前束位于白质外侧索前部的表浅层,起于腰髓以下节段对侧灰质中间 内侧核,上行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此束的起始细胞接受多方面的信息 来源,特别是来自中枢内的节段性或下行纤维的传入。因此,脊髓小脑前柬 可能是向小脑反馈下肢在运动过程中某些相关的中枢结构运转状况信息.

生理题目第十章 神经系统

生理题目第十章 神经系统
A.肾上腺素
B.去中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甘氨酸
E.乙酰胆碱
30.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可使
A.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
B.梭内肌舒张
C.梭外肌舒张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可使动物发生
A.脊休克
B.共济失调
C.去大脑僵直
D.昏睡
E.静止性震颤
32.xx症状的产生主要由于
9.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B.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一种化学门控通道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10.中枢神经元之间具有反馈作用的联系方式是
D.突触前递质耗竭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15.产生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轴突,胞体型突触
B.轴突-树突型突触
C.轴突-轴突型突触
D.胞体一胞体型突触
E.树突一胞体型突触
16.影响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的性质
B.感受器的敏感度
C.神经纤维的直径
D.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E.反射弧中突触的个数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轴浆运输
3.突触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7.神经递质
8.神经调质
9.递质的共存
10.中枢延搁
11.突触的可塑性
12.突触后抑制
13.传人侧支性抑制
14.返回性抑制
15.突触前抑制
16.特异投射系统

最新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最新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神经-肌肉接头与接头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运动神经末梢,内涵接头小泡,小泡内涵递质 接头间隙:充满细胞外液 接头后膜:运动终板,是对应的肌细胞膜,有与ACh结合
的N型胆碱能受体。 (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 前膜兴奋→ 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小体→前膜出胞
(一)体表感觉区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特点:交叉性
束→ 丘脑 深感觉→ 在同侧上行至延髓→ 换元交叉至对侧的内测丘
系→ 丘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 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灰质块,位于间脑,是躯体感觉的总
பைடு நூலகம்换元站。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及作用 感觉(嗅觉除外)→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投射到大脑
感觉区 路径专一,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引起特点的感觉,激发大脑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作用 感觉→脑干→发出侧支→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元→丘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受体2.突触3.牵涉痛4.牵张反射5.脊休克6.强化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8.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二、填空题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

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

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

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21.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_分泌也增加。

22.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波形。

23.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将睡眠过程分为_____和_____两个时期。

24.小脑半球受损后可发生_____震颤;基底神经节受损后可发生_____震颤。

25.在应急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加强,同时_____分泌增多,此称_____系统。

26.关于脑电图,人体在兴奋状态下出现的是_____波,在深睡时出现的是_____波。

27.在_____睡眠时相,可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在_____睡眠时相,脑组织蛋白质合成加快。

三、单项选择题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A.不受温度的影响B.与直径成正比C.与刺激强度有关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2.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3.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A.Na+、K+、Cl-,尤其是Na+B.Ca2+ 和K+C.Na+、K+、Cl-,尤其是K+D.Na+、K+、Cl-,尤其是Cl-4.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A.Na+B.Ca2+C.K+和Cl-,尤其是Cl-D.Na+、K+和Cl-,尤其是K+5.EPSP是 ( )A.动作电位B.阈电位C.静息电位D.局部去极化电位6.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7.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D.多巴胺8.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B.神经-肌肉接头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9.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A.支气管平滑肌B.内脏平滑肌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D.神经肌肉接头10.对胆碱受体不正确的叙述为 ( )A.N1受体存在于终板膜B.筒箭毒既可阻断N1受体也可阻断N2受体C.阿托品可阻断汗腺胆碱受体的兴奋D.M受体激活可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11.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不涉及的作用是 ( )A.β1受体兴奋致多数内脏平滑肌抑制B.α受体兴奋效应主要为血管平滑肌收缩C.α受体兴奋导致小肠平滑肌舒张D.α2受体兴奋导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过程改变12.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 )A.轴突-轴突型突触B.轴突-树突型突触C.轴突-胞体型突触D.胞体-胞体型突触13.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突触前轴突末梢处于有效不应期14.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轴突末梢去极化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1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 ( )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量减少C.后膜电位超极化D.轴丘始段去极化16.脊髓何处损伤可引起痛、温觉与触觉分离 ( )A.脊髓空洞症B.完全横断C.半离断D.前根受损17.脊髓半离断可致 ( )A.同侧痛觉障碍B.对侧温度觉障碍C.对侧深感觉障碍D.以上都对18.对感觉投射系统正确的叙述是 ( )A.感觉传导道都是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实现B.感觉接替核发出纤维直接到脊髓C.非特异投射系统可改变大脑皮层细胞兴奋状态D.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作用在于维持动物的觉醒状态19.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不正确的叙述是 ( )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B.受到破坏时,机体处于昏睡状态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20.躯体感觉的大脑皮层投射区主要分布在 (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皮层D.皮层边缘21.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 ( )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痛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22.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 )A.腱反射B.屈肌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肌紧张23.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 ( )A.腱器官B.肌梭C.游离神经末梢D.皮肤触觉感受器24.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 )A.α运动神经元B.γ运动神经元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D.小脑浦肯野细胞25.下列有关脊休克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是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进入无反应的状态B.脊髓反应逐步恢复C.反射恢复后屈肌反射往往增强D.反射恢复后发汗反射减弱2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可出现 ( )A.肢体痉挛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27.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一通路受累的结果 ( )A.纹状体-黑质-氨基丁酸能抑制通路B.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C.黑质-纹状体胆碱能抑制通路D.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28.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是 ( )A.肌紧张增强B.腱反射亢进C.肌萎缩明显D.巴彬斯基征阳性29.属于交感神经功能特点的是 ( )A.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B.功能总与副交感神经相拮抗C.在应激过程中活动明显增强D.活动较副交感神经局限30.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 ( )A.β、α、θ和δB.α、β、θ和δC.θ、δ、β和αD.β、θ、α和δ31.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 ( )A.出现α波B.出现β波C.出现θ波D.出现δ波32.慢波睡眠中,哪种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生长素C.糖皮质激素D.醛固醇33.快波睡眠的生物意义是 ( )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促进记忆和幼儿神经系统成熟C.促进食欲和消化D.促进脑电图同步化34.所谓优势半球的优势主要是指 ( )A.空间辨认能力B.语言功能C.音乐欣赏、分辨D.触觉认识35.出现突触前抑制的关键在于 ( )A.突触前膜的去极化B.突触后膜的去极化C.突触前膜的超极化D.突触后膜的超极化36.关于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 ( )A.除嗅觉外,均经丘脑感觉接替核换神经元B.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C.产生具体感觉D.除特殊感觉器官外,一般经三级神经元接替37.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 ( )A.其上行纤维需经脑干网状结构B.经丘脑非特异核群(髓板内核群)换神经元C.弥散性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D.损毁它并不影响具体感觉功能38.有关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其感受器是腱器官B.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C.肌紧张主要表现在伸肌D.引起肌紧张的传入神经是Ⅱ类纤维39.当骨骼肌剧烈收缩同时用力牵拉该肌肉时,可引起 ( )A.肌紧张反射B.腱反射C.反牵张反射D.屈反射40.屈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 )A.维持骨骼肌长度B.防御意义C.维持骨骼肌的力量D.维持姿势41.脊休克时,脊髓反射消失的原因是 ( )A.剧烈损伤刺激的抑制作用B.脊髓反射中枢受损C.脊髓反射中枢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D.血压下降导致脊髓缺血42.下述哪项不是小脑的功能 ( )A.管理平衡B.调节肌紧张C.发动随意运动D.使随意运动更准确43.关于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下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发动随意运动,特别是精细技巧运动B.锥体外系协调肌群运动C.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调节肌紧张D.锥体系受损时,肌紧张亢进,说明锥体系对肌紧张有抑制作用44.有关内脏反射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排便、排尿中枢在脊髓B.摄食中枢在下丘脑C.血管张力反射中枢在延髓D.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45.正常人在闭目安神时,脑电波主要是 ( )A.α波B.β波C.θ波D.δ波四、简述题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2.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3.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五、论述题1.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

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

3.内脏痛是怎样引起的?有何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