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土壤分离实验报告材料山东大学的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
微生物实验报告——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纯化与鉴定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生物基地(周一下午*组)***同组者:指导老师:时间:2012年12月9日——2012年12月21日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对菌落形态的观察、染色鉴定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通过查阅《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照种属特征最终判断所分离纯化的细菌所属的属。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分离鉴定,生理生化,酶活测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前言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数减少。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得到纯种,再进行相关的实验,如:菌落观察、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生理生化试验等,根据实验结果,查阅《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确定所分离纯化细菌所属的属。
在此过程中熟悉相关操作。
一.实验目的1.学会设计实验方案;2.分离目的菌,掌握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3.复习巩固显微镜使用方法;4.复习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复习各种灭菌方法和操作步骤;5.复习、掌握细菌稀释分离、划线分离等技术。
复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复习平板菌落计数法;6.复习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鞭毛染色、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复习霉菌的小室培养法;7.复习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学习测定酶活的实验方法;8.学会利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所分离纯化的细菌定属。
二.实验原理1.产果胶酶菌株的筛选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土壤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熟悉不同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
3. 学会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通过分离培养,可以从土壤中筛选出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微生物。
本实验采用平板分离法,利用不同微生物对不同培养基的嗜好性,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试管、无菌涂棒、接种环、培养皿、酒精灯、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称取土壤样品10g,加入90mL无菌水,充分振荡混匀,制成土壤悬液。
2. 土壤悬液稀释:取土壤悬液适量,按照10^-1、10^-2、10^-3、10^-4、10^-5的梯度进行稀释。
3. 接种:取稀释后的土壤悬液,用无菌涂棒涂布于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平板上。
4. 培养与观察: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观察不同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5. 挑取单菌落:在平板上挑选典型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新的平板上,重复培养,直至获得纯培养。
6. 菌落观察:观察不同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如菌落大小、颜色、质地、边缘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培养:在细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黄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大小不一,质地较松散。
2. 放线菌培养:在放线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粉红色、紫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呈放射状、链状生长,质地较坚硬。
3. 真菌培养:在真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粉红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呈绒毛状、絮状生长,质地较疏松。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分离出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并对其进行了纯培养。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细菌在选择培养基的存活情况,确定该菌种的固氮解磷解钾属性。
【关键词】细菌芽孢杆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前言: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
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
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
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选择培养、分离、纯化,根据菌落的存活状况来判断未知菌的属性。
实验原理:菌种来源:选择无机磷农药含量较高的土壤,有机磷农药化工厂旁边的土壤和排污口区的污水.培养基的选取:五组选择培养基,分别以辛硫磷、甲胺磷、敌敌畏、草甘膦及五种有机磷农药混合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氮源磷源。
分离纯化微生物: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稀释摇管法、平板划线分离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电子版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电子版实验报告微生物实验报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判断菌的类型并通过平板划线进行分离纯化【关键词】土壤、微生物、菌落观察、分离纯化1.实验目的(1)通过对几种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接种和无菌操作技术。
(3)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
(4)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2.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不同微生物对pH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是偏酸的,而细菌和放线菌培养基的pH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
所以配制培养基时还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pH调到合适的范围。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2)微生物的培养及鉴定接种: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
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
鉴定:常见与常用的微生物中,根据它们的主要形态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
细菌菌落光滑,易于基质脱离;放线菌菌落质地致密,菌落较小,广泛延伸;酵母菌菌落较细菌菌落大而厚;霉菌形成的菌落较稀松,多成绒毛状,絮状。
(3)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倒平板:按稀释涂布平板法倒平板,并用记号笔标明培养基名称、土样编号和实验日期等。
划线:在近火焰处,左手拿皿底,右手拿接种环,菌种在平板上划线。
通过划线将样品在平板上稀释,培养后能形成单独的菌落。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题目: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姓名:学号:年级班级:组别:同组者:时间:一、目的要求1.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二、基本原理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类型多样,加之实验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但是,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中,一般应含有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素等。
不同微生物对 pH 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的培养基的 pH 一般是偏酸性的,而细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的 pH 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的 ( 嗜碱细菌和嗜酸细菌例外 ) 。
所以配制培养基时,都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 pH 调到合适的范围。
此外,由于配制培养的各类营养物质和容器等含有各种微生物,因此,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内,以防止其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的酸碱度所带来不利的影响。
2.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混杂生活在一起,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首先须使该微生物处于纯培养状态。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可以从中分离到很多有价值的菌株。
本实验将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
3.分离菌株的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是微生物的重要内容,一般从菌落特征、细菌特点及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鉴定。
各种细菌在代谢类型上表现了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细菌分解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不同,所能发酵的类型和最终产物也不一样。
不同细菌对营养的要求不同也说明了它们有不同的合成能力。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实验报告——刘景成
《微生物实验》实验报告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名称: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以及鉴定专业班级:_____10级生科1班_____姓名:______刘景成______学号:____201000140048____组别:_________2-3_________实验日期:__ 2011.12 __实验目的:1、巩固本学期所学的所有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2、再次强调无菌操作概念;3、初步学习微生物鉴定纯化的方法和思路;4、学会应用相关手册对微生物进行分类。
实验原理及思路:实验整体原理:一、经典分类鉴定方法:以上便是在微生物鉴定过程中的经典思路及流程,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以上各项指标设计一系列试验包括形态学观察,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等对其进行逐步定位。
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1.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1)DNA碱基比例的测定(G+C)mol%以下为该方法的关键因素:*解链温度法(Tm值)*(G+C)mol%值只能做否定判断;*(G+C)mol%值差别>5,属不同的种;差别>10,属不同的属。
(2)核酸分子杂交法*DNA-DNA分子杂交原理:DNA分子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一性。
结论:I DNA同源性≥ 60% (同种)II DNA同源性≥ 70% (同亚种)III DNA同源性60~ 70% (不同亚种)IV DNA同源性20~ 60% (同属)(3)16s rRNA作为细菌进化的计时器本次实验中由于实验性质以及仪器试剂限制,主要以微生物形态鉴定以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为主。
实验整体思路:在确定取样环境之后,对微生物原样进行梯度稀释,产生合适的浓度进行涂板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染色并镜检,利用形态学方法对微生物做一粗略的定位;根据镜检设计相关生理生化试验作进一步定位;根据以上获得的信息确定微生物类群并加以定位。
仪器及材料:样品及来源:实验室土样试剂及培养基:培养基微生物培养:果胶酶筛选培养基(培养细菌用,配方见附表,下同);几丁质酶真菌筛选培养基(培养真菌用)。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2.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原理:
微生物分离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使得某些微生物得到优质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其能够生长繁殖。
在本实验中,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从土壤中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实验步骤:
1.准备所需材料和培养基。
2.在实验室制备土壤样品。
3.将土壤样品加入稀释液中稀释,使用平板计数器进行计数。
4.采用分离培养法分离微生物,根据选择的培养基和条件处理
土壤样品,如气氛,温度,pH值等,使其生长繁殖并形成纯
培养物。
5.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鉴定,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实验结果:
本实验中选取多种常用的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和分离培养。
结果表明,菌落计数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差异较大,而在同一培养基中,不同的土壤样品菌落计数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分离培养法,我们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分离出了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并通过特定的鉴定方法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结论:
通过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并且能够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为分析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微生物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从原始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纯化微生物株,并对分离出的微生物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实验材料
1. 原始土壤样品
2. 饱和淡盐水
3. 10% (v/v) 的平衡磷酸盐溶液
4. 0.85% (w/v) 的千顷盐溶液
5. 2% (w/v) 的体糖酸钠溶液
6. 氯仿
7. 板藻素
8. 无菌玻璃管
实验步骤
1. 将原始土壤样哮放入摇瓶内,加入淡盐水攪拌均匀,进行粗筛提取。
2. 将1ml混合液放入无菌玻璃管,8次补充磷酸盐溶液悬浮液进行细筛提取。
3. 将细筛提取的悬浮液转移到新的无菌容器中,加入盐溶液攪拌均匀。
4. 加入盐溶液之后,用氯仿消毒,然后加入体糖酸钠溶液留取微生物株悬浮液。
5. 使用板藻素进行单菌株筛选,筛选出单菌株。
6. 将筛选出的单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结果
本次实验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操作,成功分离出一株微生物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得出结果: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微生物株,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微生物期末试验报告
微生物期末实验报告题目: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姓名:余振洋学号:200900140156 系年级:09生科三班组别:周三4组同组者:张刚刚、岳永胜、俞华军、谢英健时间:2010年12月27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及霉菌图谱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二、【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1、简单单细胞挑取法2、平板分离法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其原理包括两方面:1、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
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方法完成。
但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
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的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
有的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2.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
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3.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分离法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后者除能有效分离纯化微生物外,还可以用于测定样品中活菌数量。
4.细菌的染色观察A.简单染色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染色方法观察,并且可以观察细菌大概处于什么时期,从而确定是否适合进行革兰氏染色或芽孢染色。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利用离子交换介质对细菌进行纯化,以筛选出较为纯化的细菌株。
本实验在4种离子强度(0.05M,0.1M,0.2M,0.3M)条件下,比较发酵性状态(游离镍离子浓度)下,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1、引言土壤细菌是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从而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有必要分离和纯化土壤中的细菌,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2、实验步骤(1)细菌样本准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消毒,在琼脂糖培养基中接种;(2)离子交换介质制备:采用镍离子作为离子交换介质,分别在0.05M,0.1M,0.2M,0.3M离子强度条件下制备离子交换介质;(3)离子交换:将离子介质加入土壤液液分离细菌,离子介质被细菌吸收,细菌的活性被浓缩,可以获得较纯的细菌株,(4)纯化细菌:将细菌纯化物放入培养瓶进行培养,经过重复接种,最终获得纯化细菌株;(5)细菌测定:采用镍离子浓度测定细菌含量,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 1 细菌含量测定结果游离镍离子浓度(M)t细菌含量0.05t 62.5%0.1t 40.0%0.2t 12.5%0.3t 6.3%4、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游离镍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菌含量会减少,从而达到较高的纯度。
其原因是离子交换介质中的镍离子与细菌表面的酶活性位点结合,以抑制细菌的活性,使菌体停止生长和繁殖,最终达到纯化株的目的。
5、结论本实验使用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微生物大实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微生物纯系分离、培养方法。
2.掌握划线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3.掌握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的研究方法。
4.了解该菌种的生物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特别密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由于其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的不同,也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数减少。
土壤中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为几百万个/克土至几亿个/克土,有各种生理类群,营养类型多属异养型,鉴别染色多为革兰氏阳性。
放线菌含量为几万个/克土至几百万个/克土,但其生物量不比细菌低,因为菌丝体积较大。
土壤中真菌含量为几千个/克土至几十万个/克土,而其生物量常比细菌的大。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及划线纯化,涂布分离长出的单菌落,须经划线纯化,再转斜面培养后保藏备用。
涂布分离细菌的平板,温箱培养1d~2d后,然后挑取各单菌落的部分培养物,在预先制备好的平板上划线纯化。
根据所得纯种菌,依次进行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确定菌种的形态特征。
然后根据伯杰手册确定菌种的大体范围,有针对性的进行生理生化实验,从而最终确定菌种所在的属。
三、实验材料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PDA培养基、固体油脂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2.染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1%结晶紫水溶液、20%硫酸铜水溶液、95%乙醇、卢戈氏碘液、甲基红指示剂、乙醚、吲哚试剂等等。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实验报告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实验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规律,提高分离技术的实践能力。
实验步骤:
1. 采集土壤样品,从不同深度、不同地点取样,放入消毒过的容器中,避免污染。
2. 准备好细菌培养基,如Luria-Bertani(LB)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取少量土样,加入LB培养基中,振荡混合,放入4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24小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生长菌落,若有,则取一部分菌落接种到新的LB培养基上再次培养。
5.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单个菌种菌落。
用无菌线圈挑取单一菌落,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进一步鉴定。
实验结果:从土壤样品中获得多种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微生物。
通过分离和纯化,最终得到单一微生物菌落。
实验结论: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能够获得纯净的菌落,为进一步鉴定和研究微生物提供了基础。
同时,这也证明了分离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微生物土壤分离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土壤分离姓名:学号:班级:生科二班组别:四组同组者:时间:2012年12月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2012年 12 月姓名系年级 2011级生科2班组别四同组者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的土壤分离一、【实验题目】微生物的土壤分离二、【实验目的】1. 从各地区的土样中筛选含果胶酶的菌株和产几丁质酶的菌株。
2.熟悉菌株筛选的具体操作流程。
3. 根据菌落形态,染色结果,运动性等来鉴定未知细菌;小室培养法观察未定未知真菌。
4.掌握菌株筛选、分离纯化、鉴定等具体操作流程。
5.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微生物实验的相关的操作步骤,并进一步强化无菌操作的概念。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1.土样:7号土样2.菌种: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试剂及培养基培养基: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液体PDA培养基;固体PDA斜面培养基;几丁质酶发酵培养基;果胶酶筛选培养基;果胶酶液体种子培养基、发酵产酶培养基;固体斜面培养基、半固体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淀粉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吲哚培养基、甲基红培养基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复染液等各种染料以及卢戈氏碘液、95% 乙醇5%孔雀绿水溶液、氯化钠、刚果红、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4.仪器显微镜、锥形瓶、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移液管、移液枪、烧杯、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刮刀、U型管、德汉氏小管、酒精灯、漏斗、接种环、滤纸、棉塞、牛皮纸、无菌操作台、灭菌锅、纱布、双层瓶等四、【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当我们希望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植物生长促进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土壤中的微生物,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二、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选择了三个不同的土壤样品,分别来自农田、森林和草地。
使用无菌勺子将土壤样品采集到无菌离心管中,并尽量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
2. 稀释与涂布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别加入无菌的盐水中进行稀释,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浮液。
然后,将这些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含有富营养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
3. 培养与分离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待菌落形成后,使用无菌勺子将单个菌落分离到含有富营养培养基的琼脂管中,形成单菌株。
4. 鉴定与保存对于分离得到的单菌株,我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以及16S rRNA基因测序等鉴定工作。
同时,我们将这些单菌株保存在低温条件下,以备后续的实验研究。
三、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我们成功分离出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
经过鉴定和分类,我们发现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不同类群。
其中,细菌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占据了总菌落数的70%以上。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细菌在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细菌形成了光滑的菌落,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粗糙的表面。
此外,它们对不同的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也有所差异,表明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代谢特性。
四、讨论与分析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实验的分离与鉴定工作,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并发现了它们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的差异。
这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
然而,本实验仅仅是初步的分离与鉴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土壤分离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2. 学习观察和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
3. 了解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其中含有丰富的细菌。
细菌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技术。
本实验通过土壤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中的细菌分离出来,并在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纯化。
通过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观察和描述,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镊子、无菌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皿、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器、电子天平、接种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在实验地点采集土壤样品,注意避免污染。
2. 土壤样品的稀释:将土壤样品与无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系列稀释。
3. 涂布平板:将稀释后的土壤样品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每个稀释度涂布3个平板。
4. 培养与观察:将涂布好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 挑取单菌落: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挑选生长良好的单菌落,进行纯化。
6. 纯化:将挑取的单菌落划线接种在伊红美蓝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7. 观察与描述:观察纯化后的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
8. 结果分析: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稀释:通过系列稀释,将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浓度降低,便于分离和纯化。
2. 涂布平板:涂布平板是分离细菌的重要步骤,保证菌落单一生长。
3. 培养与观察:经过24小时的培养,观察到的菌落为细菌。
4. 挑取单菌落:通过挑取单菌落,实现细菌的纯化。
5. 纯化后的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黑色或紫色菌落。
6. 结果分析: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分离得到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为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分解有机物质、固氮、矿物质转化等。
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2.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3.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摇匀后过滤;
2.将过滤液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如营养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3.将培养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
4.观察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挑选单一菌落进行分离和纯化;
5.将单一菌落接种在新的培养基上,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种菌株。
三、实验结果
经过培养和观察,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多种土壤微生物,如放线菌、链霉菌、芽孢杆菌等。
其中,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有细小的颗粒状物质,形似细长的线条;链霉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有细小的颗粒状物质,形似细长的链条;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为菌落呈白色,表面有光滑的质地,形似细长的杆状物质。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掌握了土壤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观察了土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提供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对其研究和保护。
土壤微生物分离及生理生化实验
摘要: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在土壤物质转化中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环境土壤采样分离出一种未知菌种,对菌种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和形态观察得出该菌可能属种及对土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分离,培养,性状,土壤微生物前言土壤是固体为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
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土壤是微生物适合的生境,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 PH 等因子的影响,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和土壤颗粒表面。
土壤样品是微生物共存的群体,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首先要该生物处于纯培养状态。
许多微生物产生包外酶,自然中的有机分子有可能得到分解,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检测因此作为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的内容。
1.材料和方法1. 1材料1.1.1土壤来源:本实验土样由教师提供,来自土壤表层5厘米以下。
1.1.2培养基(1000ml水,121℃灭菌30分钟)1.1.2. 1 分离培养基(1)牛肉膏蛋白琼脂:牛肉膏 0.3% 蛋白胨 1% NaCl 0.5% 琼脂1.5-2.0% PH=7.0-7.2 ;(2)无机磷琼脂: 葡萄糖 1% NaCl 0.03% MgSO4 0.03%(NH4)2SO4 0.05% MnSO4 0.03% Ca3(PO4)2 0.5% KCl 0.03%;1.1.2.2 生理生化培养基(1)油脂培养基:蛋白胨1% 牛肉膏 0.5% NaCl 1% 香油1% 1.6%中性红水溶液 1ml 琼脂1.5-2.0% PH=7.2(2)淀粉培养基: 蛋白胨1% NaCl 0.5% 牛肉膏 0.5% 可容性淀粉2克琼脂 15-20克(3)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10克 NaCl 0.5% PH=7.6(4)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 5克葡萄糖 5克 K2HPO4 2克PH=7.2-7.0 过滤,分装10ml每试管.(5)乳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 1000ml 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2ml 20%乳糖溶液 10ml PH=7.6(6)葡萄糖发酵培养基: 蛋白胨水培养基 1000ml 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 1-2ml 20%葡萄糖溶液 10ml PH=7.6 (注:以上葡萄糖,乳糖要分别灭菌,112℃灭菌30分钟,加入德汉氏试管倒扣充满溶液)(7)柠檬酸盐培养基:NH4H2PO4 1克 K2HPO4 1克 NaCl 5克 MgSO4 0.2克柠檬酸盐钠 2克琼脂 15-20克1%溴香草酚蓝乙醇溶液 10ml PH=6.8 (8)醋酸铅培养基:PH=7.4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100ml Na2S2O3 0.25克灭菌后冷致60℃加10%醋酸铅水溶液 1ml(9)石蕊牛奶培养基:牛奶粉 100克石蕊 0.075克 PH=6.8(10)尿素琼脂培养基:尿素 20克琼脂15克 NaCl 5克 KH2PO4 2克蛋白胨 1克酚红0.012 克PH=6.8(11)明胶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液 100ml 明胶 12-18克 PH=7.6目录1.材料和方法1.结果与分析3. 小结参考文献微生物学实验(沈萍主编,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微生物学(沈萍主编,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0)微生物学(郭秀君主编,1版,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2)常见与常用真菌(编写组,1版,科学出版社 1973.8)土壤微生物研究法(南京土壤研究所,1版 1985.7)作者点评通过本次实验,使我学习和掌握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并在对所分离未知菌的研究实践中了解了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2年12 月姓名系年级2011级生科2班组别四同组者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的土壤分离一、【实验题目】微生物的土壤分离二、【实验目的】1. 从各地区的土样中筛选含果胶酶的菌株和产几丁质酶的菌株。
2.熟悉菌株筛选的具体操作流程。
3. 根据菌落形态,染色结果,运动性等来鉴定未知细菌;小室培养法观察未定未知真菌。
4.掌握菌株筛选、分离纯化、鉴定等具体操作流程。
5.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微生物实验的相关的操作步骤,并进一步强化无菌操作的概念。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1.土样:7号土样2.菌种: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试剂及培养基培养基: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液体PDA培养基;固体PDA斜面培养基;几丁质酶发酵培养基;果胶酶筛选培养基;果胶酶液体种子培养基、发酵产酶培养基;固体斜面培养基、半固体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淀粉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吲哚培养基、甲基红培养基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复染液等各种染料以及卢戈氏碘液、95% 乙醇5%孔雀绿水溶液、氯化钠、刚果红、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4.仪器显微镜、锥形瓶、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移液管、移液枪、烧杯、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刮刀、U型管、德汉氏小管、酒精灯、漏斗、接种环、滤纸、棉塞、牛皮纸、无菌操作台、灭菌锅、纱布、双层瓶等四、【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当我们希望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在这里生活的微生物无论是数量和种类都是极其多样的,因此,土壤是我们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其中分离、纯化到许多有用的菌株2.与果胶酶有关的(1)果胶:果胶是一组聚半乳糖醛酸,在适宜条件下其溶液能形成胶和部分发生甲氧基化(甲酯化,也就是形成甲醇酯),其主要成分是部分甲酯化的a(l,4)一D一聚半乳糖醛酸,残留的羧基单元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或形成铵、钾钠和钙等盐。
(2)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个多酶复合物,通常包括原果胶酶、果胶甲酯水解酶、果胶酸酶。
通过它们的联合作用使果胶质得以完全分解。
天然的果胶质在原果胶酶作用下,转化成水可溶性的果胶;果胶被果胶甲酯水解酶催化去掉甲酯基团,生成果胶酸;果胶酸经果胶酸水解酶类和果胶酸裂合酶类降解生成半乳糖醛酸。
(3)产生果胶酶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等。
3.DNS法测果胶酶的酶活的原理根据果胶酶水解果胶生成半乳糖醛酸,而半乳糖醛酸是一种还原糖,与3,5 -二硝基水杨酸共热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原糖的量和反应液的颜色呈比例关系,可利用比色法在540nm进行测定。
4.产果胶酶菌株的筛选原理(1)菌种的筛选步骤包括菌种分离、初筛和复筛,挑选具有某种能力的有用菌种,根据不同的筛选目的,采用不同的筛选模型。
(2)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果胶被果胶分解菌分泌的果胶酶分解后,刚果红-果胶的复合物就将无法形成,从而在培养基中形成以果胶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果胶分解菌。
5.与几丁质酶有关的(1)几丁质:几丁质是由N一乙酰.D.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能产生几丁质酶的生物很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虽然几丁质酶产生生物很多,但在筛选几丁质酶时往往集中于微生物上.(2)几丁质酶:关于几丁质酶这一概念目前用得比较混乱,广义的几丁质酶是指所有与几丁质降解有关的酶,还包括脱乙酰酶,壳聚糖酶,几丁寡糖酶,几丁二糖酶等,狭义的几丁质酶是指催化水解至少含有一个N.乙酰葡萄糖胺基团糖苷键的酶,包括几丁内切酶和几丁外切酶。
(3)传统的筛选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胶体几丁质琼脂培养基上看透明圈的大小及清晰程度;二是水解几丁质荧光类似物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直观,缺点是透明圈法选得的是那些能分泌并扩散至周围环境中的几丁质酶,对胞内酶产生菌不能被检出;而水解类似物法只简单地反映了降解小分子寡聚物的能力,至于这些酶是否能水解大分子几丁质却不得而知.6.DNS试剂测几丁质酶酶活的原理DNS法也叫做3,5-二硝基水杨酸定糖法。
其原理是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在碱性介质中与还原糖共沸,被还原成红褐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原糖的量和反应液的颜色呈比例关系,其颜色深浅与糖类有利出还原集团的数量有关,通过比色法在540nm波长下测定反应液的OD 值来计算还原糖的量。
这种测定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廉价,但灵敏度低,因而不适用于坚定几丁质讲解能力较弱的菌株。
目前,在微生物产几丁质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等糖苷水解酶类的研究过程中,一般是通过DNS试剂测定酶与底物反应生成的还原糖的量来反映酶活力的高低7.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能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
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
8.平板划线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
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
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形式有多种,可将一个平板分成四个不同面积的小区进行划线,第一区(A区)面积最小,作为待分离菌的菌源区,第二和第三区(B、C区)是逐级稀释的过渡区,第四区(D区),则是关键区,使该区出现大量的单菌落以供挑选纯种用。
为了得到较多的典型单菌落,平板上四区面积的分配应是D>C>B>A。
9.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 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媒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 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是番红。
经此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如下图所示10.芽孢染色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
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较强的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如番红液)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就可以将两者区别开来。
在不同细菌中,芽孢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的在中部,有的在偏端,有的在顶端。
芽孢一般呈圆形、椭圆形、圆柱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
11.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由于各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
(1)淀粉的水解: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而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因此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在淀粉培养基上培养用碘处理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据此可分辨微生物能否产生淀粉酶。
(2) 糖发酵试验: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