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20201205168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子(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子(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9ffcd702d276a201292e07.png)
老子(第1课时)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7d37f17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a.png)
16.《老子》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彼此生成,难与易彼此成绩,长与短彼此显现,高与下彼此依存,音与声彼此和谐,前与后彼此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一、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二、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迪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咱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一、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彼此生成,难与易彼此成绩,长与短彼此显现,高与下彼此依存,音与声彼此和谐,前与后彼此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温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以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就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彼此排斥;“相成”就是说在必然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彼此联结,取得了同一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1fc8c65ef7ba0d4a733bb0.png)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其中有先用笔写好后再刻的,也有刻好后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写的。
甲骨文是清光绪二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也称“殷墟文字”。
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甲骨文也称契文),始作考释。
如图:1928年以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先后出土的甲骨文达十余万片。
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也称它为“卜辞”。
据考证,甲骨文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至纣王亡国这一时期通行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大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能认识的仅一千七百字(据《甲骨文编》)。
文字结构不但已由独体趋向合体,而且已经产生了大批的形声字,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它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有以下一些特点:不标音的字占绝大多数,标音的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被借字包括不标音的象形、指事字、会意字和标音的形声字。
形体结构未定型,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正写、反写、侧写、倒写也很随便。
笔画都是细长的“瘦笔”和“方笔”,“肥笔”很少见。
二、金文金文是指西周时期刻铸在钟、鼎及其他青铜器上的文字。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钟、鼎占多数,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后来大家又感到“钟鼎文”不能包括所有青铜器上的文字,于是又改称“金文”。
古人谓铜为金,所以“金文”也就是“铜器文字”之意。
金文内容,有记作器人姓名的,有记作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记载重要文献的。
字数少至一两个,多至几百个不等。
它是西周时期通行的字体。
如图:金文有以下一些特点:金文与甲骨文是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大部分铭文都是范铸的(把字先刻在范上),可以细细加工,所以笔画宽而粗,用的是“肥笔”和“圆笔”。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两章》教案 长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两章》教案 长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1f5ff733d4b14e852468b9.png)
《老子两章》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根据书下注释,通译全文。
五、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六、作业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一章。
1.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82833958fb770bf78a55ec.png)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时安排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80—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doc](https://img.taocdn.com/s3/m/9e224057a26925c52cc5bfcd.png)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https://img.taocdn.com/s3/m/d25ab8461eb91a37f1115c47.png)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a89afcdbf01dc281e53af0cb.png)
十五《老子》二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信息驿站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作者小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
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老子》二章》精美课件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老子》二章》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f4d63a482fb4daa58d4bc2.png)
作品分析
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美德。故为人处事要学
习水的品格,只求耗己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万物,不与万物争利益。做一个像水
那样完美的人,就应居处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 样深沉博大;交友像水那样仁爱清淡;说话像水那样透明真实, 以诚相待;为政像水那样有条不紊,理政治国;办事像水那样发 挥特长,无所不能;行动像水那样抓住时机,顺势而行。正因为
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文阅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
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章翻译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处众人之所恶, (3)故几于道。
注释: (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这里老子
她顺其本性不与人争,所以为人处事才不会有过错。水的品格最
微小,水的品格也最伟大。
作品分析
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
象“水”来比拟抽象的形而上的“道”,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
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 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 川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易。人境虽然逼仄, 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
作品分析
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上善”的特质。 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
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
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其小, 渊深静默, 虚 怀若谷,“知其雄, 守其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 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 “上善若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https://img.taocdn.com/s3/m/f79166b276eeaeaad1f330c8.png)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7c3aef9ec3d5bbfd0a74a6.png)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老子》二章》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老子》二章》 (五)](https://img.taocdn.com/s3/m/f9f8eb1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48.png)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子(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子(第1课时)教案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3f036833687e21af45a9a5.png)
老子(第1课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者智》
其人生态度也并不像后人理解那样消极。
老子主张事物总分成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总是相互依存,相比较而显现,并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其策略是使自己处于柔弱、谦下地位,利用矛盾转化规律,由弱胜强,由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了解老子其人和
《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
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上善若水
1.温故知新,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知其形)
(1)配《高山流水》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
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
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
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