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合集下载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许久没有写伤寒论的东西了,今天写一下伤寒论的厥阴病。

顺便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厥阴病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呢,初中文化就可以很好理解了。

厥阴病是伤寒论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难在何处呢?第一不太好理解,后世的解释尤其是中医,简直就像黑话。

其次不好治,寒热虚实错杂。

许多干一辈子的中医生,搞不定这种寒热虚实状况的人大把。

西医对此病,绝对束手无策,我可以肯定的说。

中医除了伤寒论,其他的书,也够呛。

先看几张图:例一例二颜色越红温度越高,越蓝色温度越低。

红色与蓝色相差10°左右。

图三第一张图就是厥阴病体质,现在社会超级多。

尤其女孩子。

第二张是健康的。

第三是温度对照。

厥阴病也有好处哇,就是呢,辩证很容易,只要问一句:腹部或者是脚腿怕冷不?容易上火不?容易长口疮或者是火疖子啥的么?只要是说:哎呀别提了,我腿脚冬天就没有热过,拔凉拔凉的。

脸上还长一脸痘,特别容易上火等等等等等等......恭喜你,已经学会了中医最棘手的,最复杂的,最难治的,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辩证方法。

中医的优势,尤其是伤寒论,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容易吧亲?看例一图,头面部温度普遍35°左右,下肢25,膝盖就更别说,目测低于二十度。

上下温差近15°。

中医称作为上热下寒,形象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伤寒论里面最难的部分,却最容易判断与辩证,问问或者摸摸患者腿脚就行了。

只要身体有的地方寒,有的地方热,就是寒热错杂厥阴体质。

也是当今相当多的中医生们,最头痛的。

所以,判断一个中医生的水平,就在于此,凡是能搞定厥阴病的,都是高手,遇见了就千万不要放过!我估计的很乐观,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不管有证没证非法行医包括针灸康复什么的都算上,假设一万个合格好中医吧。

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病篇小结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讲的是厥阴病篇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厥阴病篇呢,还剩一点点,我想,我们把剩下的这一点内容讲完了之后,再把厥阴病篇作一个系统的小结。

所以我们在这里呢,就不对上次课所讲的内容作归纳作总结了。

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证侯和“呕吐”的证候,无论是“下利”的证候也罢,还是“呕吐”的证候也罢,都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都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我还应当说明的是,这些证候,它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肝,没有涉及到心包,没有涉及到厥阴经,它不应当是厥阴病。

不是厥阴病为什么附到厥阴病篇呢?这就是后世的人,或者是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看到厥阴病篇的原文比较少,所以他就把“厥利呕哕”一篇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但是我们惊奇的看到,他附到厥阴病篇的这些“厥利呕哕”的证候,同样具有“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因此呢,它和厥阴病的特点有相吻合的地方,所以附在厥阴病篇,也有它的一定的内在的联系。

我们上次讲完“下利”,讲完“呕吐”,我们现在讲“哕”。

请大家打开讲义,208页,看原文380 条:“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fei4]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哕”这个字我们以前遇到过,“哕”在宋代以前得中医书籍中,它作为一个症状,指的是“呃逆、呃忒[te4]”,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

所以你看《伤寒论》也罢,《脉经》也罢,《诸病源候论》也罢,《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也罢,《外台秘要》也罢,见得到这个“哕”,它就是指的“膈肌痉挛”,“呃逆、呃忒”,也可以把它叫做“吃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膈肌痉挛。

宋朝以后,这个词义发生了变化,“哕”字就变成了“干呕”,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有“干哕”这个词,“干哕”这个词就是指的“干呕”。

我们《伤寒论》是汉代的著作,所以《伤寒论》中所出现的“哕”是“膈肌痉挛”,“膈肌痉挛”有胃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肝气上逆的因素,也有膈气上逆的因素情况就比较复杂。

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少阴病篇七版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 汤。
❖ 提要:突出少阴温法运用
❖ 分析: “脉沉者
•本条据脉论证提出急温之的临床意义。 •脉沉者,沉微也 •以脉不沉到沉为肾阳急骤衰退
急温之” •以沉脉示四逆吐利等证必接踵而至
(要点、 •见微知箸,治中有防,防患于未然
难点) 2020/3/30
伤寒论
13
❖ 治法 急救回阳—四逆汤(甘草干姜汤与姜附汤合方) 姜附—助阳胜寒 甘草干姜—温养阳气
2020/3/30
伤寒论
18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主水,元阴元阳
寄偶其中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奉,水火
相济,心肾相交,阴阳平行。诚然心主血脉,
血液须胃气化生,肾藏精亦赖后天脾胃化生精
微滋养和补充;肾主水亦须脾运化协助及能发
挥其各自的正常生理功能。
2020/3/30
伤寒论
3
二、少阴的病理
风寒直中少阴 太阳、太阴误治
心肾两虚 阴阳气血
脉微细 但欲寐
2020/3/30
伤寒论
5
第一节 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原文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提要:述少阴病提纲证
❖ 分析:
脉微—阳气虚衰无力推动
脉细—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定义: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思维意识
欲寐
障碍
2020/3/30 机理:心肾阳虚,伤寒精论 气俱衰,神失所养。6
❖ 启发:
脉微细但欲寐足以揭示心肾两虚,阴阳气 血不足,故作为少阴病的提纲证。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19页文档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19页文档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叶,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
❖ 提要:寒热相格的证治
2020/5/3
伤寒论
18
❖ 分析:
本条文辩证要点(主证)是“食入即吐”。请 看下列分析,则不难理解。
本自寒下
即上热下寒(胃热脾寒)


吐 下

名为“寒格” 上热下寒相拒 “食入即吐”可据 尤以上热为主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020/5/3
伤寒论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下利脓血
❖ 治法:清热凉肝,解毒止利—白头翁汤 ❖ 方义: 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 清彻木火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2020/5/3
伤寒论
27
❖ 鉴别:
与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小承气汤 同:实热证,病位皆属肠,口渴下利、可伴便脓血,
舌红苔黄、脉数。 异:厥阴肝热下迫,少阳胆热,阳明肠热,阳明燥热
下重
❖ 治法:养血散寒,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2020/5/3
伤寒论
23
❖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特点
厥阴病具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常常涉 及多个脏腑器官,治疗难度较大 。
厥阴病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厥阴病作为中医六经病之一,自古就 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 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发展
现代中医对厥阴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 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厥阴病篇七版》ppt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篇概述 • 厥阴病的病因与病理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厥阴病的预防与保健 •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01
厥阴病篇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病之一,主要 涉及阴阳气不相接,表现为寒热 错杂、上热下寒等症状。
重视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认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 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病史 和家族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04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根据厥阴病的不同证型,采用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的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
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以缓解病情。
06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治疗经过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劳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状。
治疗经过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厥阴病。采 用中药治疗,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一段时间 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
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 未复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
*
伤寒论
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
*
伤寒论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
*
伤寒论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原文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提要:上述四条原文以厥与热多少推论正邪消长。
*
*
伤寒论
分析: 除中证:厥阴病正衰邪盛进一步发展到胃气败绝,以手足厥冷下利,腹中冷反能食为临床特征的古病名。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
*
伤寒论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汤为方祖化裁。
*
*
伤寒论
(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伤寒论》之厥阴病

《伤寒论》之厥阴病

《伤寒论》之厥阴病厥阴病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和特点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

厥者,极也,尽也。

病至厥阴,或阳气衰至极,于是就有阳气竭绝而亡的可能;或阴寒盛至极,被郁的厥阴相火郁极乃发,于是就有了“阴尽阳生”的转化。

因此,厥阴病既有阴盛阳衰的寒证、阴阳离绝的危证、死证,又有阴尽阳生的自愈证、阳复太过的热证、阴阳进退的厥热胜复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外寒侵袭厥阴经脏,而出现的厥阴经寒、脏寒和经脏两寒证。

总的来看厥阴病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其临床表现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

二、厥阴病的病位按照其他五经病证名称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的规律,厥阴病病变部位应当涉及到足厥阴肝经和肝、手厥阴心包经和心包。

在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篇目下,有“厥利呕哕附”5字,从而提示,整理《伤寒论》者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厥利呕哕”原本是单独成篇的内容。

是何人将“厥利呕哕”的内容附入了“厥阴病篇”,为什么要附入这样的内容,目前尚无定论。

遗憾的是,在“厥阴病篇”原文中,并没有标明哪些原文属于“厥阴病原篇”的内容,哪些原文属于“厥利呕哕病篇”的内容,这就为学习本篇带来一些困惑,这也是关于厥阴病实质的争议由来已久的原因之一。

三、厥阴的生理经: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手巅顶。

手厥阴之脉,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的正中线。

脏:足厥阴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为表里,肝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受纳、运化和全身气机的条畅起促进和推动作用。

由于肝所藏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其量和太阴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和少阴所主的水液相比较,量是最少的,所以《黄帝内经》用厥阴来命名肝,也就是一阴。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用事,心包内藏相火。

四、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和预后转归厥阴病的不同成因,往往能决定其病证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因此我在这里将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以及预后转归,合并在一起讨论。

《伤寒论》条文之厥阴

《伤寒论》条文之厥阴
三四五、伤寒发热,下利至在甚,厥不止者,死。
三四六、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三四七、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三四八、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三四九、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三五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三五八、伤
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三五九、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 黄岑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三三六、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三三七、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三三八、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株 黄芩十八株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三四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三四二、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伤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 作者:
———————————————————————————————— 日期: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许久没有写伤寒论的东西了,今天写一下伤寒论的厥阴病。顺便用现代语言解释一下厥阴病的形成原理,很简单呢,初中文化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厥阴病是伤寒论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难在何处呢?第一不太好理解,后世的解释尤其是中医,简直就像黑话。其次不好治,寒热虚实错杂。许多干一辈子的中医生,搞不定这种寒热虚实状况的人大把。西医对此病,绝对束手无策,我可以肯定的说。中医除了伤寒论,其他的书,也够呛。先看几张图:例一例二颜色越红温度越高,越蓝色温度越低。红色与蓝色相差10°左右。图三第一张图就是厥阴病体质,现在社会超级多。尤其女孩子。第二张是健康的。第三是温度对照。厥阴病也有好处哇,就是呢,辩证很容易,只要问一句:腹部或者是脚腿怕冷不?容易上火不?容易长口疮或者是火疖子啥的么?只要是说:哎呀别提了,我腿脚冬天就没有热过,拔凉拔凉的。脸上还长一脸痘,特别容易上火等等等等等等......恭喜你,已经学会了中医最棘手的,最复杂的,最难治的,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辩证方法。中医的优势,尤其是伤寒论,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容易吧亲?看例一图,头面部温度普遍35°左右,下肢25,膝盖就更别说,目测低于二十度。上下温差近15°。中医称作为上热下寒,形象吧?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伤寒论里面最难的部分,却最容易判断与辩证,问问或者摸摸患者腿脚就行了。只要身体有的地方寒,有的地方热,就是寒热错杂厥阴体质。也是当今相当多的中医生们,最头痛的。所以,判断一个中医生的水平,就在于此,凡是能搞定厥阴病的,都是高手,遇见了就千万不要放过!我估计的很乐观,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不管有证没证非法行医包括针灸康复什么的都算上,假设一万个合格好中医吧。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特么妥妥的稀缺资源啊!!!!我曾经有朋友悲观估计大概只有3000人。这就更少了,所以说,现实中遇见了这种高手就要珍惜啊亲!看图一,此患者绝对的膝盖疼痛,腿脚发冷,胃肠功能低下。胃部包括盆腔,整个都是绿色的,温度也大概只有三十度,定然怕冷,女性一定痛经,这就是所谓的宫寒与胃寒。温度这么低,寒证无疑。如果是这种体质的人,通常还会有身体关节部位疼痛,这痛那痛的,但如果不把身体里内部调好,就是去针灸康复理疗,通常效果也很有限。内部搞定,外部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与图二一比,非常明显,第一张明显的大妈啊!第二张身材苗条,体格匀称,凹凸有致,温度分布均匀,颜色过度自然。腿脚与背部的温度甚至比头面部还高。曾经有人做过实验,胖子的温度往往比瘦人低。因为胖人新陈代谢通常比较慢。不能燃烧脂肪。知道怎么减肥了么?提高体温加快新陈代谢就能燃脂。有人靠运动,我懒,吃中药照样。为啥人瘦好看啊?健康而已。气色鲜亮,面色红润,咋看咋美。厥阴病非常好辨认,非常不好治。伤寒论里面死亡率最高的是少阴病,也就是西医的心衰加肾衰。西内心病科属于分分钟死给你看。厥阴病却不同,通常不死人,就这样弱弱的撑着,上热下寒的朋友多的是,症状么,就是乱七八糟,哪哪都不舒服,不是这痛就是那痒的,西医所谓之:亚健康。曾经我这种状态将近20年。活着受罪跟爽快的死了,选哪个,反正都不好对吧。但有时候,有些极端例子,例如糖尿病坏疽,烂脚烂腿,那个生活质量,令人,唉!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中医内科治疗也很棘手,上火有热是吧,开清热的中药,结果吃了胃肠胀满食欲下降,那就,开大热药试试啦,反而更上火啊,还是不舒服。有患者例子是这样的,上火,虚,没劲,于是吃鹿茸,吃补药。然后喉咙干痛,觉得心里憋憋闷闷的,那就吃石斛吧,清热治咽喉的。然后,还是上火,没看错,吃寒药热药都上火。腹部撑胀食欲减退,有趣吧。其实厥阴原理呢是很简单的,待我细细道来。我们常说,我一吃辣椒什么的就上火上火,一般是在头面部嘴上鼻子长点什么红肿痛的东西,那为什么没有人说,哎,我吃辣椒脚趾头今天又上火了?这是个问题,值得细细的分析:为什么,吃辛辣的东西,脚趾头,不上火。我以前文章写过,现在任何人有兴趣,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很简单啊,一个高杯子,先倒半杯热水,滚烫的哦,小心点。再倒半杯凉水,放下,静置三五分钟,然后,喝。上面是热水,下面是凉的,越喝到下面越凉。神奇吧!明明先倒的热水耶。切,神气个屁!童鞋我三岁时候就发现了....原理很容易解释,以水沸腾为例,持续不断的加热,水的能量越多水分子的氢键断裂导致水的体积膨胀从而密度降低然后密度低的就浮到上面来了。若是不能理解就往你家周边的任何池塘大水坑臭水沟里扔块木头和订婚的大金戒指,大金链子也行。然后告诉我结果。我觉得印象会十分深刻,让人刻骨铭心。也可以参考热气球氢气球原理等等等等。完全的初中物理知识,实在想不明白的童鞋可以回家洗洗睡觉顺便再上个初中,完毕。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我们伟大的世界主宰:人类,也是这个样子的吗?我们就这么脆弱的吗?我们也是遵循这个物理原则的吗?我们不是逆天的吗?仔细看图一,寒热分界线基本在身体中部。很遗憾,我们无法逆天。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我们完完全全的受这些物理法则约束限制,我们,很脆弱,也真的没什么了不起。这是学医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触,从生物身体素质来讲,我们,真的很渣。甚至不如一条狗。由于地心引力的原因,我们站立时候,水分是自然的往下肢沉,这是无可辩驳也无法改变的物理事实。下肢静脉曲张,常常听说,头皮静脉曲张,反正我没见过。所以,下肢的压力是不是比较高呢,回答正确。因而四肢静脉是有静脉瓣的,防止血液逆流,面部的静脉则没有。因为不需要。可以搜面部危险三角,为什么不能随便乱挤脸上的疙瘩,脸上的静脉基本没静脉窦而且与颅内相通,能把细菌挤到脑子里,脑子就坏了。身体进化这么多年,我们早已适应了这个世界。在地球上我们体会不到,航天员有个很严酷的的训练,就是长时间倒立。因为在地心引力环境下,身体水分和血液是聚集在腿部的。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血液体液均匀分布,颅脑压力会升高,造成脑出血,脑水肿,脑疝,等种种严重的症状,听起来很可怕。有兴趣可以搜索下,宇航员体检发现太空旅行损伤人类大脑和眼球。机制就是颅压与眼压升高。那通常情况下,一般身体温度分布图像下面这样:此图来自于西医本科生理学。原因就是我们身体是有温度的,像个容器,装满了三十八九度的热水。温度高的水分密度低,故而在上面,温度低的密度也低,就在下部。老祖宗:火曰炎上,水曰润下。这句中医黑术语就是上面所说的原理。否卦:坏的意思,上火下水,就是上热下寒,厥阴病。泰卦:好,上水下火,就是图二健康的状态,头凉脚热。所以卦象中好与坏,是针对人的健康来说的。身体好,万事顺利,身体不好,都特么要死了,一切玩完。几岁小孩子活泼可爱的,你同时摸摸头脚,脚的温度是一定比额头高才对的。这代表新陈代谢旺盛,比较健康。

伤寒论-背诵--厥阴病

伤寒论-背诵--厥阴病



21



白头翁汤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18

下利腹胀满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 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 表宜桂枝汤。 欲饮水者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 白头翁汤主之。 谵语者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 承气汤。


19

栀子豉汤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 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 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 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厥五日热亦五日336.伤寒病,厥五日,热 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 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6

凡厥者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 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脉微而厥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 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 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 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 主之。又主久利。
13



麻黄升麻汤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 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 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 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 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14

本自寒下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 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 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微热而渴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 今自愈。 下利脉数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 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

2019/7/27
医学课件
2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 内寄相火 肾中的元阳(命门)
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2019/7/27
医学课件
15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饭前服
鉴别: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2019/7/27
蛔厥—厥医不学课持件 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16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 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2019/7/27
医学课件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19/7/27
——下寒
医学课件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治则 ❖ 寒热错杂——乌梅丸 ❖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2021/2/16
伤寒论
7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 止。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阴阳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
2021/2/16包功能失常表现。再伤言寒论,伤寒六经与内经之六经11 名同实异。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2021/2/16
伤寒论
9
❖ 讨论:
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能反 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 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灼津液 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
从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在病理下,阴阳不相协
调而各趋其极,故有“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
方因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证故可
用乌梅丸主治,但必须明确蛔厥证是厥阴病寒热
错杂证中的一个证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2021/2/16
伤寒论
17
厥阴病有三大证型,三大代表方,故把乌梅丸与 厥阴病同等对待是不够妥善,准确来说乌梅丸是 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
从本条文而言,乌梅丸可治三个病证,一是寒热 错杂证,二是蛔厥证,三是久利证,推理后两者 均属寒热错杂的病机。
❖一是“静而复时烦”之“烦”字系由蛔厥证之发作, 似腹痛加剧。
❖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烦”之“烦”字系由蛔上扰之蛔 疼。
❖一是“得食则呕,又烦者”之“烦”字指肝火乘心, 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意
脏厥与蛔厥证之“厥”机理不同,表现不尽相同, 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则不能持久。
❖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 分析: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 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蛔 厥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脏 厥
脉微而厥—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脏气败绝
❖ 提要:述厥阴病提纲证
2021/2/16
伤寒论
8
❖ 分析: 消渴

含义:渴而欲饮 机理:肝火上炎,消灼津液

之 气上撞心 含义:热气向心胸冲逆,
征 心中疼热
胃脘灼热痛
机理:肝气横逆
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与阳明胃
热不同。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021/2/16
伤寒论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代表方:乌梅丸
2021/2/16
伤寒论
15
❖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饭前服
❖ 鉴别: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2021/2/16
蛔厥—厥伤不寒论持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16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下则下寒”,何故也?厥阴为两阴交尽也,厥者
极也;从阴阳学说而言,物极必反,物穷则变,
此即径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
热,热极生寒”。
2021/2/16
伤寒论
10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 纲证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 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 的厥热往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依据:因于寒者,多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因于热者,多见食已即吐。)
2021/2/16
伤寒论
19
❖ 治法:苦寒泻热,辛热通阳-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汤。
❖ 方义: 芩连-苦寒降泻上热
干姜-辛热温中,守而不走
人参-补中,脾旺则清热、祛寒之品各得其所。
❖ 鉴别:
本条与少阴戴阳证同属上热下寒证,但病机完全 不同,表现不一,施治有异,前者上真热,下真 寒,以上真热为主;后者为上假热,下真寒。
2021/2/16
伤寒论
20
与黄连汤证亦属上热下寒证,但病机证治都不同。
黄连汤证
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热
邪陷不触动胆火,再伤胃气致胃气 通降之上热下寒证,但寒热不格拒,
下 由于脾胃升降紊乱,以腹痛欲呕为特征。
寒 素有上热下寒,误吐下后上热下寒
证 更甚,以上热为主,致寒热格拒,以
干姜芩连
吐利为主,尤以吐为主。
参汤证
2021/2/16
2021/2/16
伤寒论
13
❖ 讨论:
“脉微而厥”为蛔厥、脏厥皆有,反映两者皆有 阳虚阴盛的机理。
“当吐蛔”:当者,素也。一指有吐蛔史,二指 素有蛔虫感染史,对诊断蛔厥证(今之胆道蛔虫 绞痛)很有价值。
“脏寒”:指中虚下寒,与太阴病“以其脏有寒 故也”同义。
2021/2/16
伤寒论
14
条文中有三个“烦”字:
伤寒论
21
❖ 应用:拟临床多见上消化道癌,贲门梗阻
二、厥阴病寒证
原文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 汤主之。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 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 启发: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言乌梅丸是蛔厥证的主
原文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叶,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
❖ 提要:寒热相格的证治
2021/2/16
伤寒论
18
❖ 分析:
本条文辩证要点(主证)是“食入即吐”。请 看下列分析,则不难理解。
本自寒下
即上热下寒(胃热脾寒)


吐 下

名为“寒格” 上热下寒相拒 “食入即吐”可据 尤以上热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