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2016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题库及答案第一章
马原简答题题库及答案第一章第一节概论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
具体包括国家、政府、政党、选举等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以及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人物等政治现象。
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
三、政治学与法律学的区别是什么?政治学与法律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包括政治组织、政治权力、政治制度等;而法律学主要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实施,关注法律的制定、解释和应用。
四、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什么?政治学与经济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
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而经济学研究经济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政治与经济密切关联,政治决策对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也对政治走向产生影响。
第二节国家与政府一、国家的定义是什么?国家是具有一定疆域和人口的社会组织形式,拥有主权和政权,能够通过行使内外事务管理、调整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等方式进行统治的社会组织。
二、政府的定义是什么?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核心组织,是国家政权的代表和执行者,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制定实施政策、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等。
三、国家与政府的关系是什么?国家与政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家代表整个国家的利益,是政府的根本依据和基础;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通过制定政策、实施法律、管理社会事务等方式来充分发挥国家的职能。
四、国家的性质是什么?国家的性质是政治组织。
它具有主权、独立性、普遍性、强制性等特征,通过政权运行来行使国家的权力。
第三节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的定义是什么?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权力分配以及运行机制等。
二、政治制度的分类有哪些?政治制度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权力性质分类(专制制度、民主制度)、按政体分类(单一党制、多党制)、按治理方式分类(总统制、议会制)等。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三、简答题: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2、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5、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简答题:1、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调节经济活动。
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动就是通过市场把各种资源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安排,结果是个体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领域中。
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市场去影响]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载体,必然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最终一定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一定层次、一定水平的实践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因而实践检验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5、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详细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列宁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5。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
1)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马原简答题题(含答案)《1》
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意义。
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内涵:第一,思维、精神和自然界、现实世界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第三,怎样达到、怎样实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意义。
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 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原试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马原试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绪论: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顶点。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参考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016年4月自考马原真题
20 1 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3.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4.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A.因地制宜B.对症下药c.注意分寸D.实事求是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说()A.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D。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C.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D.思维能够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知识是根本不可靠的c.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D.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创新、包容、开放、进取10.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D.唯理论和经验论11.下列各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工业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12.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人的本质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B.人的本质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c.人的本质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D.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是有阶级性的13.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A.一切为了群众B.从群众中来c.一切依靠群众D.到群众中去14.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生产关系D.交换关系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B.货币投入流通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1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流通资本D.流动资本17.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A.资本的有机构成B.资本的价值构成C.资本的技术构成D.资本的数量构成18.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C.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D.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19.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所构成的资本是()A.股份资本B.金融资本C.商业资本D.虚拟资本20.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最大限度占领市场B.最大限度降低成本C.获取高额垄断利润D.获取行业控制权力21.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A.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B.能够自觉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C.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D.可以对经济周期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2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共产主义者同盟B.布尔什维克C.德国社会民主工党D.中国共产党2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制B.个人负责制c.民主监督制D.民主集中制24.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D.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25.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实现平均分配D.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述意识的本质。
2016年7月马原题库第五套
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D)3.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B)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B)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是说(C)8.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9.“天不变,道亦不变”是(D)1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B)11.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
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C)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13.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C)14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A、)1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B)1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D)17.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18.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D)19.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D)2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C)21.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D)22.人民民主专政是(A)23.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C)24.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25.上层建筑是指(B)26.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2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D) 28.人们对经济规律是可以(C)29.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A)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D)31.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B)32.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库存的已生产的商品的(D)3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3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B) 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D)36.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D)37.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C)38.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B)39.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研究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和本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马原简答题和论述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和论述题及答案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分)。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分)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1分)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
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1分)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分)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2分)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分)四、辨析题(下列3小题,每题必作。
每小题6分,共18分)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分)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结底在于实践。
马原2016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PS: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
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附答案)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完整版)马原简答题
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识根源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原的简答题及分析题和答案
马原的简答题及分析题和答案1.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表现形式。
29基本派别: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基本派别。
表现形式: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简述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67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113-116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前进的。
它也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课件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
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51-52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2016马原答案第七章马原第七章答案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o生产力的高度发达o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o精神境界大大提高o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o生活的第一需要o谋生的手段o休闲的手段o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共产主义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o按需分配o各尽所能按劳分配o按劳分配o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o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o个人所有制o资本主义私有制o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下面哪个属于人的自由的内涵的()o是指人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受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o是对绝对的认识o是指摆脱了任何条件限制和约束的活动状态o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状态“人的依赖性关系”是()o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o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o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o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的依赖性关系”是()o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o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o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o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o结合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国情,确立阶段性奋斗目标o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o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o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o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o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o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o劳动成为纯粹娱乐手段o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的“三大差别”是()o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o工业与农业的差别o城市与乡村的差别o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下列关于共产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有()o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o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o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o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o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o建立高度自治的政权o实现共产主义o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o社会主义初级阶段o社会主义社会o社会主义过渡时期o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首先要经过()o社会主义初级阶段o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o共产主义第一阶段o战时共产主义阶段实践证明,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o新民主主义革命o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o社会主义革命o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o可以用社会主义的实践来证明o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o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o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关于共产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o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o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o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o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o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o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o当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很长的时期o共产主义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空想“两个必然”是指()o资本主义必然灭亡o社会主义必然胜利o资产阶级必然灭亡o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o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o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不能实现的o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o共产主义初级阶段o共产主义第二阶段o共产主义第一阶段o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称为()o共产主义高级阶段o共产主义第一阶段o社会主义社会o共产主义社会下面关于“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理解正确的是()o”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联系o”两个决不会”是最根本的方面o”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o”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o”两个必然是”最根本的方面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o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o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o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o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2016考研政治马原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6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
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
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
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
D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
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B【解析】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
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同上。
第一章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PS: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
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是在时空中运动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3.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原理: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个人和社会都是向前运动、变化的。
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否定自己或者社会。
而且,发展是内部矛盾运动决定的,不能消极依靠外部力量。
4.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对立性(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
(2)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是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的积累过程,就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6.辩证的否定观。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有保留。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及其特点)(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内容是:第一,认识住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提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
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所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说: 首先,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其次,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应当是历史的。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再次,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3.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入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
(3)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僵死的教条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
价值,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和要求为内容的特点的实践目标。
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获得成功。
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
成功的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
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是一种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