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完整word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1.六经病各自的主要治法及代表方剂?治法代表方太阳病解肌发汗桂枝汤或麻黄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祛寒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乌梅丸2.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出现身痛,应如何鉴别与治疗?①麻黄汤证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营阴郁滞,并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表证。

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

②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属气营两伤,筋脉失养,证见汗出,身痛,脉沉迟,治当益气养营,调和营卫,营卫通利,气血充而身痛可止。

③附子汤证的身痛是因少阴阳虚,寒湿不化,凝滞经脉、骨节,性质属虚属寒,伴见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等症状,治当温经扶阳气复,寒湿去,则身痛即愈。

3.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辩证要点。

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

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源于无汗。

其总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其治法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方用大青龙汤。

方中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4.麻杏甘石汤的证治?麻杏甘石汤证以喘、发热、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证候特点。

病机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治宜清宣肺热,降气平喘。

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清泄肺热,两者寒热相制为用。

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共奏清热宣肺平喘之效。

5.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①心阳虚心悸证: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②心阳虚烦躁证: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心悸烦躁,舌淡苔白,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资料

《伤寒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1.现在最通用的《伤寒论》版本是宋本2.太阳病与阳明病同时出现的称合病3.太阳病证未解又出现阳明病证的称并病4.外感病起病即表现为三阴病的称直中5.太阳提纲不包括以下哪项发热6.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7.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证候发热,头项强痛,汗出恶风,脉浮缓8.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9.太阳病的治疗总则是辛温发汗解表10.太阳病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翕翕发热11.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12.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制是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13.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14.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桂枝加附子汤15.哪项不属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主证心烦16.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的兼证桂枝加芍药汤17.桂枝加葛根汤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升津舒经18.桂枝新加汤证身疼痛的病机气营不足,筋脉失养19.“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的治疗方剂是桂枝去芍药汤20.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中风,经输不利2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2.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难"的病机是过汗伤阴损阳,气化不利,化源不足23.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是芍药4两,生姜4两24.下列病证,属“桂枝汤主之”的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25.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明述头痛26.伤寒表实证的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27.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治宜葛根汤28.太阳伤寒兼内热,治宜大青龙汤29.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30.太阳伤寒兼水饮,治宜小青龙汤31.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病机表闭阳郁,郁热内扰32.依据原文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黄禁例酒客33.哪项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有无汗34.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麻黄、葛根35.服桂枝汤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治宜桂枝二麻黄一汤36.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兼清里热37.太阳病变证的治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8.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39.治疗热扰胸膈证的主方栀子豉汤40.栀子豉汤证的“虚烦"是无形邪热,所致心烦41.治热扰胸膈兼腹满证的主方是栀子厚朴汤42.根据《伤寒》原文,麻杏甘石汤证的证候特点汗出而喘,无大热43.下列除何方外均有表里双解的作用 AA麻杏甘石 B五苓散 C大青龙 D小青龙 E葛根芩连汤44.葛根芩连汤中“下利”的机制是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迫肠道45.患者李某,女,25,初患太阳病,经某医给桂枝汤,附后周身大汗出,旋即口渴殊甚,脉象洪大,舌质红,苔黄,体温增高,可以何方主治白虎加人参汤46.患者刘某,男,24岁,发热恶寒汗出3天,经某医给桂枝汤,恶寒消失,但发热仍在,旋即出现气喘,汗出,咳嗽黄痰,舌质红,脉数而大,可以何方主治麻杏甘石汤47.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4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虚而饮停中焦49.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桂枝甘草汤50.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1.苓桂术甘汤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迟52.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通心阳而平冲逆53.真武汤证“有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其中“身瞤动,振振欲辟地"的病机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5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脾虚气滞腹胀证55.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56.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茯苓四逆汤57.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伤寒心动悸,脉结代58.真武汤的方药组成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59.小建中汤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60.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白术,芍药61.下列各项症状,不属于干姜附子汤证的是心下悸6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脉沉紧63.王某,男,40,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临证辩证当是桂枝甘草汤证64.邓某,女,39岁,近日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己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辩证是桂枝加桂汤65.刘某,女,47岁,患风心病数年,近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佳辩证为炙甘草汤证66.黄连汤证为上热下寒证67.蓄水证的治法为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68.水逆证治疗用五苓散69.蓄血轻症中神志方面的表现为其人如狂70.抵当汤的治法为破瘀泻热71.蓄血证病势较缓应用抵当丸72.抵当汤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小便不利73.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大陷胸汤+葶苈子、杏仁、白蜜74.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75.小陷胸汤证的治法为清热涤痰开结76.痞证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77.证见“心下痞,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等治宜大黄黄连泻心汤78.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为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附子另煮,取汁79.证见“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治宜旋复代赭汤80.甘草泻心汤证的治法为和胃补中,消痞止利81.下列哪项不是甘草泻心汤的主治干嗳食臭82.原文“心下痞硬,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治宜生姜泻心汤83.治疗饮停胸胁的主方为十枣汤84.具有发汗解表,升津止利功效的代表方剂是葛根汤85.黄芩汤适用于少阳邪热内迫肠道而致的下利86.阳明病提纲中“胃家实”中胃家指胃肠87.阳明病的“汗出濈濈然”是指汗出连绵不断88.柯韵伯所指“阳明起手三证”的三证是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89.白虎汤证的主脉浮滑90.白虎加人参汤证“背微恶寒”的病机津气两伤,汗出肌疏91.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主治方为白虎加人参汤92.猪苓汤的使用禁忌是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93.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的鉴别要点大便硬结的有无94.下列症状,一般不属于阳明实证的是呕多95.《伤寒论》所述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脉滑而疾96.下列何方无大黄芒硝的配伍小承气汤97.下列何证无腹满的表现麻子仁丸证98.脾约证的病机特点为胃强脾弱99.大黄在大承气汤中正确的用法为先煮枳朴,去滓后下大黄100.茵陈蒿汤证的治法是清热利湿退黄101.栀子柏皮汤的药物组成栀黄柏皮炙甘草102.湿热发黄兼表证的主要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03.不属于茵陈蒿汤证的主治是全身无汗104.栀子柏皮汤证,处身热发黄的症状外,还当有胸中懊恼,口渴,舌红,苔黄105.“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属于下列哪个汤证的治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06.少阳病出现目眩的病机胆火循经,上扰清窍107.小柴胡汤证的主证中没有哪个胁下硬满108.少阳病喜呕的病机胆热犯胃,胃失和降109.下列何项不是小柴胡汤的或然证或喘110.下列要求“去滓再煎"的方剂为小柴胡汤11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一证”是指小柴胡汤主证之一或部分主证112.对“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但见一症”的理解,较为合适的是只需见到少阳部分主证113.“往来寒热"意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114.下列何证无心下痞与下利的表现柴胡加芒硝汤证115.大柴胡汤主治下列哪种病症少阳阳明合病116.下列何方无桂枝与茯苓的配伍柴胡桂枝干姜汤117.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呕而不渴118.下列何证无小便不利与口渴的表现柴胡加桂枝龙骨牡蛎汤119.下列处何证外均可出现“谵语"一证大柴胡汤120.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后,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主要特征的治宜大柴胡汤121.下列诸项除何项外,均可见到“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122.不适于治疗少阳兼变证的方剂为黄连汤123.下列何项不属于太阴病提纲证胸下结硬124.太阴病的治法温阳补中,健脾益气125.辨少阳寒化证病机的关键心肾阳虚126.下列何证可见“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127.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物组成相同,其不同是通脉四逆汤中附子干姜用量较大128.下列诸证中不属于四逆汤证的是似睡非睡129.白虎汤与四逆汤的区别在于面赤与否130.下列何方不属于四逆汤类方四逆散131.具有温阳化湿,祛寒止痛功效的方剂是附子汤132.桃花汤证下利的特点是脓血夹杂,色暗,腥133.通脉四逆汤证可见“利止脉不出”者,其“利止”的机制为阳气大虚,阴津枯竭134.黄连阿胶汤证中“心烦不得卧”的机制肾水不足,心火亢盛135.猪苓汤证中“心烦不得眠”的机制阴虚有热,热桡神明136.陈某,男,50岁,素体畏冷,近日沐浴感寒,症见咳嗽咳痰清涕,发热恶寒,手足欠温,身倦乏力,曾服解表药诸证有增无减,舌苔薄白,脉沉迟,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137.下列何证无手足厥逆的表现真武汤138.阳郁四逆证的主治方是四逆散139.下列方剂中甘草生用的是桔梗汤140.“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症状的病理机制胃中有热,脾虚肠寒141.病人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为下列那方证的辩证要点乌梅丸证142.乌梅丸中需用醋制的药物为乌梅143.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的治疗原则是清胃温脾144.乌梅丸主治蛔厥145.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当归四逆汤主之146.当归四逆汤证的脉象特点脉细欲绝147.病“干呕,吐涎沫,头痛”治用吴茱萸汤148.病“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列最适宜应用的方剂白头翁汤149.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150.瓜蒂散主治痰厥151.竹叶石膏汤证的病机特点为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二、多项选择1. 著《伤寒杂病论》参考撰用的著作有:素问九卷 81难阴阳大论胎胪薄录2。

伤寒论背诵word打印版

伤寒论背诵word打印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温习重点打印版

伤寒论温习重点打印版
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
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
伤寒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 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 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 者 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 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 24 小时 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
2、小建中汤的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药物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加饴糖
3、炙甘草汤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组成: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4、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药物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7、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的 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 1/8 组成。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的 5/12,麻黄汤剂量的 2/9,相合而成。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资料.docx

(完整word版)伤寒论复习资料.docx

针本《伤寒论》复习资料莆09肃一、单项选择1.2.膂现在最通用的《伤寒论》版本是宋本3.4.膁太阳病与阳明病同时出现的称合病5.6.莈太阳病证未解又出现阳明病证的称并病7.8.莅外感病起病即表现为三阴病的称直中9.10.蚁太阳提纲不包括以下哪项发热11.12.羁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13.14.膅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证候发热,头项强痛,汗出恶风,脉浮缓15.16.薄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17.18.肀太阳病的治疗总则是辛温发汗解表19.20.莇太阳病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翕翕发热21.22.芇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23.24.蚂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制是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25.26.蒀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27.28.膈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桂枝加附子汤29.30.芈哪项不属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主证心烦31.32.羄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的兼证桂枝加芍药汤33.34.膃桂枝加葛根汤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升津舒经35.36.袈桂枝新加汤证身疼痛的病机气营不足,筋脉失养37.38.肅“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的治疗方剂是桂枝去芍药汤40.肃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中风,经输不利41.42.薂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3.44.蚈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难”的病机是过汗伤阴损阳,气化不利,化源不足45.46.膇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是芍药 4 两,生姜 4 两47.48.蒅下列病证,属“桂枝汤主之”的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49.50.肂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明述头痛51.52.荿伤寒表实证的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53.54.膈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治宜葛根汤55.56.薃太阳伤寒兼内热,治宜大青龙汤57.58.蒁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59.60.腿太阳伤寒兼水饮,治宜小青龙汤61.62.羅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病机表闭阳郁,郁热内扰63.64.羆依据原文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黄禁例酒客65.66.袁哪项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有无汗67.68.袀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麻黄、葛根69.70.肇服桂枝汤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治宜桂枝二麻黄一汤71.72.肄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兼清里热73.74.芀太阳病变证的治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75.76.蚀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77.78.膈治疗热扰胸膈证的主方栀子豉汤79.80.膃栀子豉汤证的“虚烦”是无形邪热,所致心烦81.82.羃治热扰胸膈兼腹满证的主方是栀子厚朴汤83.84.莀根据《伤寒》原文,麻杏甘石汤证的证候特点汗出而喘,无大热86.羅下列除何方外均有表里双解的作用A薅A 麻杏甘石 B 五苓散 C 大青龙 D 小青龙 E 葛根芩连汤87.88.蒃葛根芩连汤中“下利”的机制是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迫肠道89.90.肁患者李某,女,25,初患太阳病,经某医给桂枝汤,附后周身大汗出,旋即口渴殊甚,脉象洪大,舌质红,苔黄,体温增高,可以何方主治白虎加人参汤91.92.羇患者刘某,男,24 岁,发热恶寒汗出 3 天,经某医给桂枝汤,恶寒消失,但发热仍在,旋即出现气喘,汗出,咳嗽黄痰,舌质红,脉数而大,可以何方主治麻杏甘石汤93.94.蚃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95.96.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虚而饮停中焦97.98.薇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桂枝甘草汤99.100.肈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01.102.肆苓桂术甘汤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迟103.104.芁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通心阳而平冲逆105.106.莇真武汤证“有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其中“身瞤动,振振欲辟地”的病机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107.108.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脾虚气滞腹胀证109.110.膄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111.112.蚁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茯苓四逆汤113.114.肈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伤寒心动悸,脉结代115.116.袇真武汤的方药组成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117.118.节小建中汤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119.120.膀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白术,芍药121.122.螈下列各项症状,不属于干姜附子汤证的是心下悸123.124.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脉沉紧125.126. 蚅王某,男, 40,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临证辩证当是桂枝甘草汤证127.128. 薀邓某,女, 39 岁,近日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己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辩证是桂枝加桂汤129.130.蕿刘某,女,47 岁,患风心病数年,近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佳辩证为炙甘草汤证131.132.螆黄连汤证为上热下寒证133.134.螃蓄水证的治法为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135.136.芃水逆证治疗用五苓散137.138.艿蓄血轻症中神志方面的表现为其人如狂139.140.螇抵当汤的治法为破瘀泻热141.142.膆蓄血证病势较缓应用抵当丸143.144.蚂抵当汤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小便不利145.146.聿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大陷胸汤 +葶苈子、杏仁、白蜜147.148.薄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完整word版)伤寒学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伤寒学复习重点

太阳病辩证论治一、太阳病辨证纲要及分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二、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病机: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方用桂枝汤。

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太阳病,也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

【桂枝汤证兼证】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辨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

一.名词解释。

1.白饮:指米汤。

2.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3.麻沸汤:煮沸之水。

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5.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6.温粉:炒温之米粉。

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7.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8.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9.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10.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11.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无先后次第之分。

12.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另一经症状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13.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14.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6.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17.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18.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19.少阴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0.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

21.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22.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23.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24.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25.苦酒:即米醋。

26.泄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

27.和令相得:即调和均匀。

28.坼:裂开。

29.噫气:即嗳气。

30.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31.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32.项背强几几:南阳地区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33.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34.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疾病。

3.六经辨证中的“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4.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主要表现属风寒表证。

5.太阳病如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则会有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和血热互结的蓄血证。

6.阳明病是外感病中阳热亢盛阶段,邪气已经入里化热。

因盛阳感热邪,两阳相争而出现大热、大实之证。

7.少阳病是外感病中正邪分争阶段,邪入少阳,邪正分争,正气略有不足,枢机不利,影响到胆胃功能,从而出现半表半里的证候,属里热证。

8.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邪侵犯太阴脾经,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运化失常,属里虚寒证。

9.少阴病是外感热病衰竭期,由心肾阳虚,阴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导致。

10.厥阴病是外感热病的终末期,常由少阴病发展而来。

病情复杂,有寒有热,常寒热错杂,互相转化。

11.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

12.六经病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叫传经。

13.六经病的传经方式有:循经传、越经传和表里传。

14.循经传:邪气依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传经。

15.越经传:邪气不依照六经顺序,而越过一经或多经传。

16.表里传:邪气在表里两经之间相传。

17.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有合病、并病、直中和两感等形式。

18.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

19.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有先后次序之分。

20.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直接入侵三阴而发病。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 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 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

伤寒论重点知识点汇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①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②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③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小建中汤的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药物组成: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加饴糖3、炙甘草汤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组成: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4、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药物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5、桃花汤证:少阴病,下利。

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药物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临床所见应是脓血杂下,里急后重甚轻或无,且无臭秽之气,兼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滑等虚寒征象。

本证虚多邪少,故宜桃花汤温涩固脱。

6、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原方剂量的1/3相合而成。

其剂量之小意在缓行,为发汗之轻剂。

正与日久邪微,表病不愈之病机相符。

7、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原方剂量的1/8组成。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的5/12,麻黄汤剂量的2/9,相合而成。

8、风温与温病学风温有何区别,为什么?1温病由外感热邪引起或由伏气化热,自内而发。

热邪侵袭,正邪相争,必然呈现出亢奋状态。

故发热,不恶寒。

热盛伤津,故口渴引饮。

温病变化迅速。

证侯繁多,其具备上述特征者,可断为温病,故从病情而言。

与后世温病并无分歧,且异于中风、伤寒。

2然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后世温病学所言“卫分”证)亦有恶寒。

但多伴见微○渴,舌红,脉数等。

与中风,伤寒仍有区别。

9、桂枝人参汤的组成及加减?组成: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加减:去桂枝,即理中汤,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

10、当归四逆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细欲绝为本证的辩证要点。

11、桂枝甘草汤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柴胡桂枝汤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2、柴胡桂枝干姜汤与柴胡桂枝各半汤各自的病机?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邪郁少阳,水饮内结。

柴胡桂枝各半汤病机:太少二阳合病。

14、阳明四个热证1栀子豉汤证、2白虎汤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4猪苓汤证15、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16、《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7、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1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

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2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

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

3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

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18、试述阳明病初起恶寒有何特征,机理?特征:初起恶寒,一般程度较轻,时间短暂,可以自罢。

机理:或表寒未罢,里热未发;或阳郁不伸,燥热未著。

19、阳虚烦躁有何特点?1心阳虚烦躁:心悸、烦躁不宁、怵惕不寐、多汗、脉虚浮。

选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脾阳虚烦躁:心中悸、烦躁不安、水饮内生、头晕目眩、脉沉紧。

选方小建中汤○3肾阳虚烦躁:昼日烦躁不得眠多伴四肢厥冷,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细,身无大热。

选方干姜附子汤20、苓桂术甘汤证为什么出现“起则头眩”?一者头目为上冲的水气所蒙蔽二者由脾转运之清阳为水饮阻碍不能上升于头目。

21、厥证的病机和临床特点是什么?有哪几个厥?及各自代表方?厥证的病机:阴阳气不相顺接。

临床特点:手足逆冷,冷甚者过肘膝关节。

1热厥——白虎汤○2寒厥——四逆汤○3气郁致厥——四逆散代表方:○4血虚致厥——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干姜汤○5水饮致厥——茯苓甘草汤○6痰厥——瓜蒂散○7脉厥——四逆汤○8蛔厥——乌梅丸○22、如何鉴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2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是什么?邪入少阳,三焦气机不利,水饮内停。

9、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

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充分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充分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3.温病的典型脉症:发热而渴、不恶寒。

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见微渴、舌红、脉数等。

与中风、伤寒有区别。

24、简述少阴咽痛各证的证型及治疗方剂。

1.少阴阴虚,虚热上扰咽痛的猪肤汤证——猪肤汤○2.邪热客于少阴经,上犯咽部的甘草汤、桔梗汤证——甘草汤、桔梗汤○3.少阴痰热阻闭而咽伤生疮的苦酒汤证——苦酒汤○4.少阴客寒咽痛的半夏散及汤证——半夏散及汤○25、附子汤和真武汤如何区别运用?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

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异:真武汤—水湿泛滥(变动不居)—见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小便不利—附术半量,重用生姜以温散水饮,不用人参—温阳化气,以散水饮附子汤—寒湿凝滞,经脉不利—背恶寒,手足冷,身体骨节疼痛—倍用术附,去姜加人参以温补阳气—温补元气,以祛寒湿26、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鉴别阳明腹满和太阴腹满?条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因阳明腑实,腑气不通,气机壅滞,故大实大满之候。

属内实腹满,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等。

太阴腹满为脾虚寒湿所致,根据条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条文中可看出,阳明腹满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太阴脾主大腹,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湿阻,气机不畅,脾络不通,则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28《伤寒论》中热利三方如何区别运用。

热利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

同: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脉数异:白头翁汤——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及热痢下重,证以里急后重,下利脓血为主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葛根芩连汤——挟表而入里,热迫大肠。

证以喘而汗出为主,里热下利兼表证。

治以清热止痢兼以透表。

黄芩汤——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下利,以口苦脉弦为主,少阳阳明合利治以清热止利,泻少阳胆火。

29、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判断寒热真假?条文(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一般真热者,恶热:真寒者,恶寒。

今“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则与常情不符。

因为真有大热之人,应不欲衣被。

今身虽大热,而反欲覆被加衣,表明是阴寒凝结于内,虚阳浮越于外,为内真寒外假热证。

“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亦非常情,因为确有大寒之人,必欲覆被加衣以御其寒。

今身虽大寒,而病者反不欲衣被甚至欲去衣被,则表明邪热壅盛于内,阳气不能透达于外,为内真热外假寒证。

30、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31、太阴腹痛的证治有哪些?1.腹满时痛——脾阳受损,营卫失和——桂枝加芍药汤方○2.大实痛——脾伤气滞,伤络较甚——桂枝加大黄汤○3.腹中急痛——经脉受邪,气血亏虚——小建中汤方○4腹痛吐利——脾脏受邪,阳虚寒凝——理中汤方。

○32、试述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主证及方药。

病机:中焦虚寒,太阳犯表主证:心下痞硬,下利不止,伴表证发热恶寒头痛下利稀塘,小便清白,口淡不渴等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理中汤加桂枝33、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侯有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理论热征象。

病机为邪热郁于中焦。

其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