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金亚兰

《除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金亚兰

《运用多种表征方式,深入理解概念》——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罗田县实验小学:金亚兰【背景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课是在学生建立了“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算式和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的,为后面学习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做铺垫。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

(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材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

同时通过让学生操作、说一说、圈一圈等方式理解“平均分”,既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也注重平均分结果的认识和表述。

(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算式,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编排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感性知识,有促进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使本课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例4的教学,我让学生借助熊猫分竹笋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的概念,运用多种表征方式,深入理解概念。

教学活动是从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引入,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获得平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使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与教学构想,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算式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第0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第0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针对本课时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除法概念;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除法运算;3.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组成;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除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提供适宜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除法初步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教师通过创设分礼物、分配食物等生活情境,引出除法运算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第0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第0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运算的关键课时。在案例背景中,学生已学习了加减法运算,但对除法概念及运算规则尚不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逐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4.学生能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5.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挫折,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寻求帮助,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情境,如分礼物、分配食物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除法的作用。
2.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源,展示除法运算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能够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关系,能够运用除法进行逆向思考,如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等。
(二)过程与方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究

《除法的初步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究
2、应用“平均分”,总结不同的分法。 教学例 2: 老师这里有 15 个橘子,我要把这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5 份,你们 能做到吗? 那就拿出你的圆片代替橘子来分一分吧。分好后和同组的同学说 一说你的分法,看你们分的方法一样不一样? (指名演示不同分法) 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 份分一个、两个或多个,只要最后使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叫平均 分。 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你们再和同组的同学研究一下,你还可以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一定要分一分,试一试。再 把你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说出: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3 份, 每份是 5 个)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 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而知识逐步加深的层次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和 接受。“你还可以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这个 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要,同 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 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2.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无论是整节课的设计,还是 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者都特别注意教学进程的层次性。如,从 整节课看先是感知“平均分”,接着实践操作平均分,总结不同分法, 最后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平均分。再如,在教学例 2 时,先是指名演示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5 份的不同分法,之后又让学 生进行与前面不同份数分法的思考。层层深入的设计,将使学生的数 学思维逐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自主发现的习惯会逐步养成和优化。
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了。
三、教学策略选择 与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并掌握简单的除法运算。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内容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实物进行平均分配。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除法的概念与用算式表示平均分配。

•难点: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掌握简单的除法运算。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

2.投影仪(展示PPT)。

3.教学软件(数字游戏、练习题等)。

4.教学卡片(学生用的除法练习卡)。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之前学过的平均分配的概念。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游戏。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实物分配,互相检查答案。

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小朋友分糖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解释除法的概念,用投影仪展示简单的除法运算。

3.巩固练习:分小组,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实物(如糖果、小玩具等),让学生进行平均分配,并用算式表示。

4.归纳小结:总结除法的概念和简单运算方法,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为学生提供反馈:点评每个小组的分配结果,指导学生如何纠正错误。

作业布置1.家中找物品,进行平均分配练习,并记录算式。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与家长一起复习除法的概念。

教学反思在完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程的教学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经过反思,我认为自己在以下方面有所得:1.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兴趣: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巩固练习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物分配,并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出来。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教学目的: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的过程中,明确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纸卡若干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尝试欲望。

(故事引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只不同颜色的小猴子,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有那么一对猴兄弟,在家里表现的特别好,猴妈妈为了奖励它们两个,就给他们买来了8个大苹果。

这下可把这对猴兄弟难住了。

它们想把这些苹果分成相同多的两份,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你们能帮助它们分一分吗?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纸卡代替大苹果,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学生各抒己见看老师是怎样帮它们分的。

(师多媒体生动的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一个的时候问:分完了吗?每人再分一个。

现在分完了吗?直到分完为止)初步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多媒体出示题目,要求: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

会分吗?分分看。

用正方形纸卡代替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分的情况.请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

)问:分成了几份?(4份)每份同样多吗?(同样多)每份有几个?(2个)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指多媒体的题目:咱们看看它是怎样分的?演示分的过程。

强调平均分。

巩固:看多媒体课件,判断哪些是平均分。

(口答)2.教学除法.(1)(多媒体出示题目)把 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问:平均放在3个盘里说明了什么?每盘放的同样多。

谁能到前面把这些梨按要求放到盘子里呢?让学生到黑板演示分的过程有没有和他的分法不一样的呢?(只要结果相同,允许用不同的方法来分)(2)提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梨?(6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3只)每盘分了几个?(2)问:是不是每盘分得同样多?(是)每盘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3).揭示课题.归纳: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梨平均分在3只盘子里,这些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4).教学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除号.加法里的运算符号叫加号,减法的运算符号叫减号,乘法的运算符号叫乘号。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品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

(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

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

优秀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

优秀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

优秀教学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例5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4页例5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三。

〔二〕学习目标1.借助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了解除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

〔三〕学习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学习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二、学习设计〔一〕课堂设计1.导入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还记得每盘放几个吗?谁来说说师:应该怎样分呢?〔圈一圈的方法〕师:怎样圈?师:看来,大家都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

师:怎样用一个算式把我们刚刚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呢?师:在除法算式中“÷〞它叫什么呢?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设计意图:在复习导入环节,结合分竹笋的情境,复习平均分的方法,除号的认识除法算式的读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知识的铺垫。

)小结: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平均分。

2.问题探究〔1〕探究例5师:现在熊猫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呢?〔课件显示〕师:请你动手圈一圈,并列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圈的,圈的结果怎样?师: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师:算式该怎样列?师:依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20÷4=5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算式的含义又是什么?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每个数除了有表示的含义外,还有自己的名称: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

〔5〕稳固练习课本第14页做一做。

③课本第15—17页练习三4--11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平均分的全过程,累积平均分物的经验,也为理解除法的含义提供了很多感知的时机,使学生充分理解了除法的含义。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核心知识点】除法运算的意义【前置基础】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后继地位】本节课是后面学习除法计算及除法解决问题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具体过程。

【思想方法阐释】本节课主要思想方法体现在两个方面:1.符号化思想:利用学生平均分经验逐渐抽象出数学符号(除法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

2.模型思想:通过例题及生活实例等丰富的素材明确两种平均分方法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观察对比中把复杂的情景简化,确定必要的数据,理解“求份数”,实际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几”,像这样的问题就用“总数÷每份数=份数”,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二、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比较、模型等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纸、学具磁力板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小动物们快乐的在森林里生活,突然有一天森林里发洪水了,小鹿和小熊被困在小岛上急需救援!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信息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思考提问题师:我们快帮狮子救援队解决一下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吧!(二)合作探究,感受意义1.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感受除法第一种意义(1)谈话。

师:12只小鹿,每条船4只小鹿,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呢?先想一想需要几条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学具纸上圈一圈得出答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除法的初步认识》篇1【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谈话,出示: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解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解析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一份优秀的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除法的概念和基本符号。

2.掌握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数、被除数、商、余数等概念。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除法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概念和符号,了解商和余数的概念及应用方法。

难点:初次认识到余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引入(1)用实物例子引入:小明有12支笔,他平均分给他的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支笔?(2)提问:小明平均分笔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步骤?是否能想到一种更便捷的方法呢?2.导入概念(1)教师让学生观看《小猪佩奇》中数学小故事的视频,以引导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

(2)教师介绍除法的概念和基本符号,如÷、/、除数、被除数、商和余数,这些概念的作用及联系。

3.举例说明(1)用具体例子,如上面的:“小明有12支笔,他平均分给他的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支笔?”这个问题来演示除法的操作和特点,并解释结果中商和余数所代表的意义。

(2)通过探究不同的商和余数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商和余数与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意义和应用。

(3)对学生进行简单问题的训练,如:求各数相除的商和余数。

4.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乘除混合运算题,引导孩子们通过将乘法转化为简单的除法来解决问题。

(2)巩固习题:小升初模拟训练题。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齐鲁版小学数学同步教材等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学习,以达到教育部国家课程配套教材的要求,评价标准主要通过考试和平时表现来进行,以较好的完成题目为主要考量。

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情绪和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表现、家庭作业和书写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

基础上,教师会及时反馈给学生及家长,以检查和纠正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奖励及鼓励。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案例设计:江西省上饶市第十一小学吴文军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分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⑴动手分一分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除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篇:初步认识除法教案初步认识除法授课教师:罗成强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有加法、减法和乘法,并且知道加法和减法是相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与乘法相对应的第四种运算方法呢?那又是什么运算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第四种运算方法——除法。

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4.师:请看图,说一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例4)学生讨论后汇报生:大熊猫有12个竹笋,它想把竹笋平均放在四个盘子里。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即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这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教师边板书边谈话(板书课题:初步认识除法)师: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3)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目应该怎样列式?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②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③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意义的学习除法,其地位的重要显而易见,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等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是从熊猫平均分竹笋的活动中,用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 4 盘的实例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显示出教材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他们肯定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知道一点,也许这个学生知道除号,那个学生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如果老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硬塞给孩子,肯定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我始终围绕“让数学从学生口里说出来”的设计理念进行的。

[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 .谈话(边讲边出示情景图)
师:这是小猴聪聪,它想请它的好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就起床去园子里摘了许多大桃子(贴桃子卡片),它要把这些美味的桃子分给它的朋友们吃,瞧!它的朋友小兔、小狗、小鸡、小鸭来了(依次出示小兔、小狗、小鸡、小鸭卡通图片)。

可是聪聪该怎样把桃子合理的分给它的朋友们呢?
2 .提出问题:
师:聪聪想把 12 个桃子平均放在 4 个盘子了(出示盘子卡片)。

每盘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小猴聪聪想一想。

3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 1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将书本当作盘子,摆好 4 个盘子,开展平均分的活动,看看每个盘子里放几个
( 2 )教师在巡视中观察学生的不同分法。

( 3 )分完后,指名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样分的和分得的结果。

二、联系生活,自求新知
1 .引入除法: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聪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谁可以告诉大家呢?
情况一:生答:除法策略一:师赞赏:看来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非常爱搜集数学知识,并能合理的运用,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除法)情况二:没有学生回答。

策略二:师神秘的说:那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计算家族的新成员给你们认识,它就是除法,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除法)
2 .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符号“+”、“―”、“×”,那除法有它自己独特的符号吗?有同学知道吗?愿意上来写写吗?
情况一:学生会写、会读。

策略一:请几个会写的学生上来写。

你们能说说在写除号时应注意些什么吗?生答,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强调。

师:除号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12 个桃子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全体学生试写。

师巡视。

请一生上台板书: 12
÷4=3 师:你们同意他写的这个算式吗?那谁来说说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呢?那么能大声的读给老师听听吗?全体学生一起读。

师:对!这个除法算式读作 12 除以 4 等于 3 。

(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情况二,没有学生会写、会读。

策略二: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除法的符号,它就是÷,叫除号。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师:除号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12 个桃子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 3 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师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全体学生试写。

师巡视。

师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全体学生一起读。

3 .巩固加深。

( 1 )让学生拿出 12 根小棒,要求同位之间平均分成 2 份、 3 份、 6 份,看每份是多少?每分得一种结果,自己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 2 )师:如果是把 12 个桃子平均分成 12 份,结果是多少?( 1 个)那算式又该怎样写呢?
4 .应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教科书第 18 页的“做一做”
活动要求:
同桌之间把 18 根小棒代替饼干依次平均分成 3 份、 2 份、 6 份。

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结果。

小结
三、学以致用,开心闯关:
第一关:魔法卡片:(教科书第 20 页练习四的第 1 题)
出示魔法卡片,请每组派两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大家就跟他一起读。

读对了顺利的闯入第二关。

第二关:“小帮手”。

(教科书的第 20 页练习四的第 2 题)
出示小熊分苹果的情景图:师:我们一起帮两只小熊分苹果吧!
生动手操作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
第三关:“分西瓜”。

(教科书的第 20 页练习四的第 3 题。


出示西瓜、篮子图。

( 1 )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如果不让你们列除法算式,不动手摆你还有其他分西瓜的方法吗?
四、总结评价,深化新知:
1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这些新知识的?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2 .师总结:
[案例分析]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的“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开课通过“小朋友们,今年是什么年?”的谈话非常自然的引出小猴分桃的情景,这一过程简洁到位达到了我所设想的要求。

在后来的“分一分”环节中,我没有限制学生的活动,而是让学生自由的活动,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自由的活动着,每当有一种分法便兴奋的拉着我或其他组的同学去欣赏他们的成果,讲述他们的分法,我在整个活动中只要学生分对了,不管分法,都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上课伊始通过自由的“说”使自己热情高涨,充满信心,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性。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效的“说”。

“联系生活,自求新知”这个环节是我在设计时的重点,就想突出“知识让学生有效的说出来”,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理想,是整节课的亮点。

整个环
节我都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生活中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有效地说,首先学生在我设计的“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聪聪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谁可以告诉大家呢?”这样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又富有表现自我的问题下说出了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动口说出数学的欲望,紧接着学生在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中有效的说出了除法的符号、写法、读法及其意义,使这些枯燥的数学知识通过孩子们的口生动的说出来了。

在整个环节中学生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

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我的富于极具挑战性又富有表现自我的问题中真的是将这节课的知识自己大声说出来的,从学生那坚定而自信的声音中我知道学生真正是在生活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只不过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将这些零碎的知识建构成了知识框架。

三、面对差异,让学生争论着“说”。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我们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去争论着说,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时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写除号时就出现了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先写上面的点,再写横线,最后写下面的点,有的认为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写上下的点,并在此争论不休,这时我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哪一方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笑着说“你认为怎么写正确就怎么写,尊重自己的答案吧!”一句话巧妙的解决了学生的“除号之争”。

看来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就让爱充满整个课堂吧,就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数
学吧,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