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分工的了解
第三章国际分工
一是国家之间的产品专业化的分工:指对同一产品的 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工。 二是国家之间对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三是国家间对不同的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过 程的不同阶段)。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商品生产领 域扩大到服务业领域,且出现了相互渗透之势。 3.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5.从分工类型看,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4)绝对成本论例证
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 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1。
表3-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英国 法国
生铁(吨) 50天 100天
小麦(吨) 100天 50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 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 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一、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之前的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亚当· 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 生在苏格兰法夫郡。亚当· 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 斯密,是律 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 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 德利大地主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 未娶。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表现: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国际分工_精品文档
国际分工1. 概念和意义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通过合作与协作的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分工现象。
国际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基础,也是实现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际分工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各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合作互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国际分工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各国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发展空间。
2. 国际分工的模式国际分工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2.1. 地理分工地理分工是根据各国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进行分工,使各地区按照自身的特点从事适合自己的生产活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例如,沿海地区多从事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内陆地区多从事农业和资源开发等。
2.2. 产业分工产业分工是按照各国或地区在特定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形成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各国或地区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产业,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来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互补,提高整体效益。
例如,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德国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日本以电子产业为主导。
2.3. 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按照各国或地区的工人技能水平和劳动力成本的差异进行分工。
高技能劳动力的国家或地区从事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低技能劳动力的国家或地区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通过劳动分工,实现资源和技能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3. 国际分工的影响和挑战3.1. 经济增长和发展国际分工能够使各国或地区利用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国际分工也可以促进技术的流动和创新,加速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升级,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3.2. 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尽管国际分工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会带来不平等现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陷入资源依赖和低附加值产业的困境,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
国际分工的分类
国际分工的分类
1. 产业分工:不同国家或地区专门从事某种特定产业或产品的生产。
一些国家擅长
农业和种植业,而另一些国家则专注于制造业和工业生产。
2. 劳动力分工: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劳动力条件和优势进行劳动力的分工。
一些国家拥有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适合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另一些国家则拥有高技
能劳动力,适合从事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 资本分工: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财务和资本条件进行资本的分工。
一些国
家拥有大量的金融资源和投资能力,适合从事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而另一些国家则更适
合从事实体经济和生产领域。
4. 自然资源分工: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条件进行资源的分工。
一些
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适合从事能源开采和矿产加工;而另一些国家则拥有丰富的农
业和渔业资源,适合从事农产品和海产品的生产。
5. 技术创新分工: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分工。
一些国家在科技领域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创新实力,适合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出口;而另一些国家则更注重技术转让和技术应用。
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和条件的分工,通过合作和互补,促进全球经
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际分工的概念
国际分工的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合作与交流,在特定领域中进行任务的划分和协作。
这种分工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分工的核心原理是各国按照各自的优势开展特定产业的生产与贸易。
一国可以依靠自身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或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进行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同时向其他国家出口这些产品或服务。
其他国家则专注于其他领域,形成互相依赖的产业链。
国际分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各国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其次,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利用优势资源和技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效率。
这种分工使得各国可以集中精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形成更高效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此外,国际分工还可以推动技术创新。
各国在特定领域的专业化生产和交流合作,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交流,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的出现也加速了技术创新和成果的分享。
然而,国际分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过度依赖特定产业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不均衡,面临市场波动和风险增加。
此外,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和贸易壁垒也可能成为制约国际分工进展的障碍。
总体而言,国际分工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作与交流,各国可以在特定领域形成互相依赖的产业链,促进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
第三章国际分工
(3)大机器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 闭关自守封闭的市场,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 界经济中。
2、英国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由于英国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生产 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
此外,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促 进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主要表现在信息沟通 的便捷性上。
六、国际生产关系:影响IDL的性质和作用
国际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民族和国家 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各国生 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国际 商品交换、国际商品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国际分工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分配是严重不对称的。国际分工收 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而包括中国 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明 显的劣势和低端,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 收益。
第三、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 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 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 工。以化学产品为例,某些工厂专门生产半制成品 ,然后将其运输到一些国家的化学工厂去制造各种 化学制成品。
40多年前,为了打破美国垄断世界航空制造业
的市场格局,欧洲四国联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 Airbus)。2003年空中客车在全球的交付量首次超 过竞争对手,跃居成为世界头号民机制造商。
在这个欧洲最大的工地上,至少有1万人在工作
法国航宇公司生产含驾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 分和发动机挂架,并负责最后总装;英国航宇公司生产机 翼主体;德国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生产机身其余部分和垂尾; 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现福克公司)生产机翼前 后缘和各活动翼面;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客舱门、起落架 舱门和平尾。
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 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 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 和生产要素的交换。
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 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国际分工使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 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增 加产品数量,取得规模效益。国际分工使 各国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约了社 会资本,提高了效率,大大推动了整个世 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又加深了国际分工的深度与广度, 生产出日益增多的商品,从而扩大了世界 市场。
•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 国际分工源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下,国际分工又变成对外贸易的 基础或前提。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 格局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对外贸 易地理方向和贸易利益的获得等。
• 同时,各国对外贸易又是国际分工利益实 现的途径,各国对外贸易的模式与措施影 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 1.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 这一期间完成产业革命的法国、德国、日本、美
国等发达国家都进入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行列。 这些国家制约着国际分工的机制。 • 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 3.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 4.生产和消费逐步变成世界性的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 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 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 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 工。
国际分工名词解释
国际分工名词解释国际分工是指各国生产活动由不同的部门所组成,各国生产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它们彼此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它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劳动分工,即国家之间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二是商品分工,即各国生产者在交换过程中的分工;三是产业分工,即各国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在地理上的分工。
这里的生产活动可以用物质生产、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来代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各国的比较优势也不完全相同。
国际分工是由生产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而比较优势则取决于两国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的投入要素禀赋。
两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大,投入的比较优势就越大,就越可能进行国际分工。
当然,也会存在投入要素不匹配而导致的“错位”现象,即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和他国生产该种产品的“劳动”有时并不相同,因而其生产效率不高,也不能充分利用生产要素的禀赋优势,这种情况称为“不完全竞争”。
(1)特定产业领域中,如果某一国家或地区占据了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便处于有利地位。
相反,如果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比较劣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就处于不利地位。
比如,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棉花出口国,相对说来,前者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后者相对说来,就处于比较劣势。
(2)世界上只有那些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或行业才能形成国际分工,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则无法进入国际分工体系。
比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必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大量投入(比如耕地),使其生产大量粮食,方可在农产品领域内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进行分工。
反之,如果我们将这样巨大的土地资源闲置下来,不进行任何投入,则不可能形成农产品的国际分工,我们在农产品领域内必然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展开直接的竞争。
(3)国际分工的客观性表明,某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必然与另一国或地区形成比较劣势,从而有可能形成国际分工。
例如,中国长期以来都是靠廉价劳动力输出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近年来虽然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中国仍然保持着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此能够吸引发达国家将高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这样中国又可以分享先进制造业带来的收益。
国际分工的概念
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和贸易方面根据各自的优势和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以下是关于国际分工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或地区按照各自的资源、技术和劳动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和经济活动的分工合作。
通过国际分工,国家可以在生产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
2. 国际分工的原则国际分工主要依据以下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各国或地区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特定领域选择特定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 互利互惠原则:各国或地区通过贸易和产业合作,实现互利互惠的效果,参与国际分工的每个国家都能从中获益。
- 分工与协作原则: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需要相互协作,形成产业链,实现产品的流通和价值的增值。
3. 国际分工的意义国际分工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国家根据自身资源和技术条件选择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 扩大市场规模: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 促进技术创新:国际分工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验和技术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 实现经济共同繁荣: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合作,可以共同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国际分工的模式国际分工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资源型分工:各国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选择产业进行分工,形成资源禀赋优势和需求差异的互补。
- 劳动分工:各国根据劳动力资源和技术条件的差异,选择产业进行分工,形成劳动力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 价值链分工: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实现产品的分工、生产和销售。
5. 国际分工的挑战与机遇国际分工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挑战:单一依赖某一产业的国家可能会面临市场波动和风险;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可能导致某些产业遭受冲击。
第二章国际分工
4、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上,发达国际获得了较大利润和
利益,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5、国际分工已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案例分析 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大战之前是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 对此阶段的国际分工关系,罗萨,卢森堡以德国为例做了生动的描述: “德国的产品大部分是输往其他国家及其他大陆,以供他国居民需 要,其数额且逐年不断增大。德国铁制品不断销到欧洲邻近诸国, 而且远达南美洲与澳洲。皮革制品由德国输往法国 、英国和奥 匈;……麦酒,人工蓝靛、氨基苯及其他柏油制颜料、药品、纤维 胶、金属品、煤气、焰罩、棉制品和毛织品、以及衣服、铁轨,几 乎行销到全所有经商的国家。 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每一步都依赖其 他国家的产品。如我们吃俄国谷物制成的面包,匈牙利、丹麦及俄 国家禽的肉类;我们消费的米,是从东印度及北美运来的烟草是从 荷领东印度群岛及巴西运来的;我们还从西非获得可可豆;从印度 获得胡椒;从美国获得猪油;从中国买到叶;从意大利、西班牙、 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荷领东印度群岛买到咖啡……”
2、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 (2)国际分工的产生 (3)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4)国际分工在现代的发展
思考
事实上,现在的1/5土地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 平原和各地是我们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澳德萨是我们 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 羊群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白银提供 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给我们提供黄金;中国为我 们种茶;西印度把咖啡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 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 们从英联邦和其它各国获得棉花。 问题:描述的是哪个国家?这是处于国际分工的哪个阶 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二)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经济 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三)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3)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 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发达国 家的经济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了。同时,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开始得到发展,各个发达国 家在某些部门的发展上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四、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和广 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政府的政策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四)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五)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 展的重要条件
2、案例分析
一、绝对优势理论
实例分析
分工前
产品 小麦 劳动天数 法国 英国 总计 100 200 300 产量 1 1 2 劳动天数 200 100 300 生铁 产量 1 1 2
分工后
产品 国别 法国 英国 总计 劳动天数 300 0 300 小麦 产量 3 0 3 劳动天数 0 300 300 生铁 产量 0 3 3
国际分工的概念
国际分工的概念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竞争力,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分工合作的现象和过程。
国际分工的出现是因为各国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国际分工中,各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形成互补的合作关系。
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国际分工的核心是特化,各国生产不同的产品或提供不同的服务,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各自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某些发达国家擅长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具有竞争优势。
通过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可以获取相对较高的技术和资本。
国际分工能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国际分工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将资源投入到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际分工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
各国在分工合作中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国际分工还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提高全球经济的效益和福利。
国际分工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过度依赖国际分工可能使国家较为脆弱,一旦国际分工体系发生变动,可能会对国家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国际分工可能导致一些国家陷入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业,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国际分工是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进行的合理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合作。
通过国际分工,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进行国际分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和产业陷阱等潜在问题,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稳定的国际经济合作。
第三章__国际分工
五、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 发展的重要条件
•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结 合 使国际分工固定化和组织化
•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 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 (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 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 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 等。 • 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 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 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 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4)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 贸易集团在众多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 益最为显著,影响也最大。它们内部的 分工又影响着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2)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
(4)许多经济贸易活动通过所设立的全球 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进行,通过“转移 价格”进行公司内部的交易运作,通过 “限制性商业惯例”维护编制的网络分 工体系 (5)跨国公司通过网状分工体系,获取各 种分工的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 导地位 (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 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 (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当代 国际分工的营造者。
–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历史条件和一国地
理环境、土壤、气候等因素构成的自然条件 。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
国际分工优质课件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支 持国际分工、倡导自由贸易,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是在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斯 密认为由于地域等自然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 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各国均可获得绝对利益。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 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
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增强。每个国家在为世界市场提供产品的同 时,也消费着其他国家提供的产品。
亚、非、拉国家逐渐变成畸形的单一经济国家。 国际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发达国家。 这一阶段的国际分工主要还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农业国家的垂直型国际分工, 另外也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着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 的时期。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渐占主导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使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 局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之间的分工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也在发展。 目前国际分工正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向 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
PAR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领头人。在1776年 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在国际分工方面提出了 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利益理论。
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及与社会分工的区别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各国货物、服务、生产要素等的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变化是其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 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 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 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是 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则受 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 国内的商品交换受到的限制比较少,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而国际分工之间 的商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各国的货币政策、贸易壁垒、限 制性商业惯例等。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居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在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达国家一直居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虽然国际分工出现多种类型,但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仍未改变。这 是由于: (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世界 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度和深 化发展。 (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开创者。跨国公司通过直接 投资建立的全球性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把世界各国纳入这些体系中。 (3)发达国家是世界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是经济全球化的带头人。 (4)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在众多的区域性经济贸易中效益最为 显著,影响也最大。它们的内部分工又影响着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二)主要内容 原理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 是绝对成本。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 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 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 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 利。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的衡量
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 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 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 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 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 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 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
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 发展实况不一致。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一)产生背景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83)是英国著 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 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 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 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 论。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 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 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名词解释
国际分工名词解释所谓国际分工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国际间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它主要依赖于不同的比较优势而形成。
所以,国际分工对于各国来说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国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的结果必然会形成各国间的分工与交换。
由此可见,国际分工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内在联系。
根据国际经济学界定,“国际分工”即国际间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是指由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国际间劳动分工。
其表现形式有:第一、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
跨国公司将许多企业分散到世界各地,使国际分工日益广泛和细密;第二、国家之间的分工。
由于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各国的分工进一步深化;第三、地区内的分工。
发达国家将许多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方面超过发达国家。
由于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类型也存在巨大差异。
但事实上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有很大差异,就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来说,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
在同样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获得与发达国家相同水平的分工。
从分工结构看,由于两者之间发展水平和生产结构的不同,在发达国家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部门。
因此,不仅要考虑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注意到这个国家在一个大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以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
如果能够发挥比较优势,选择有利的国际分工模式,就可以提高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否则,就会被动地卷入国际分工的漩涡,最终将丧失发展机遇。
在当今世界,国际分工已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特别是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以后,跨国公司更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领域延伸,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chapter3 国际分工
3.混合型(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 工业与农业分离,商品经济发展。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 和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 累时期。分工主要在宗主国与殖民地间进行,是殖民主义性质的。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自 由竞争时期,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方式确 立,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 生产。分工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农业与工业的分工。 1. 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三)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二战):资本主义垄断时期, 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重要的经济特 征。电力,钢铁,电器等重化工业出现。 1. 亚、非、拉美国家变为畸形片面的单一经济 2. 分工中心国家从英国扩大到一组发达国家 3.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四)深化阶段(二战以后):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 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和 地区不断增多 (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 (三)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四)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在加多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条件
一、国际分工发展的前提
(一)自然前提:由于各生产机体生存 和自然环境不同所决定的。 (二)社会前提:由于各国社会文化程 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与生产力发展水 平不同所决定的。
名词解释国际分工
名词解释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和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差异,通过专业化、合作和交换等方式,将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分工、协作和协调的现象和过程。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在国际分工中,各国或地区依据其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分工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然后通过贸易和跨国投资等方式进行资源、产品和技术的交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国际分工具有以下特点:1. 规模经济:各国或地区在特定的产业或环节中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低成本劳动力使其在世界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2. 差异化经济:各国或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差异,在不同的产业或环节中进行专业化生产。
例如,中东国家以石油资源为支撑,成为世界石油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3. 互补性:各国或地区通过分工合作,在供给和需求上相互补充和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外汇,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4. 科技创新和技术溢出:国际分工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跨国技术转移。
先进国家通过分工将高技术环节放在本国,从而推动本国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同时,发展中国家通过分工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
5. 依赖性: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法完全自给自足,都需要依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产品和技术,实现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扩大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创新和进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国际分工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不均衡、产业结构失衡、环境污染等,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政策调控进行解决。
国际分工
自然条件
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不同国家的地理、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 分工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定义
定义
国际分工漫画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 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 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产业间经济分工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分工专业化。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 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
(2)产业内经济分工
产业内分工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 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 业生产。而产业内部分工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影响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水平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 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产关系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 有宗主国掠夺、统治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国际分工名词解释
国际分工名词解释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在特定产业和领域内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经济繁荣。
国际分工的背景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运输手段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商品和服务得以越过国界流动,国际贸易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分工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使各国能够通过集中资源和分工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是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理论源自于大卫·李嘉图的《国富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差异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各国应当专注于发展和生产其相对优势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
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利用各国资源和能力,提高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
国际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集中资源和提高效率,在特定产业和领域内形成规模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高。
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增加输出和就业机会,加速经济增长。
国际分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其中包括贫富分化、产业结构失衡、环境破坏等。
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往往在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中参与分工。
这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较低,丧失利润和劳动力价值。
同时,国际分工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各国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和技术水平,提升产业技能和技术含量,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投入。
同时,发达国家也需要更多关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公平贸易和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国际分工的平衡和包容性。
总之,国际分工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特定产业和领域内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的经济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际分工的了解关于国际分工的了解?(发展阶段)wto 相应机构。
重商主义的发展(三个阶段)81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描述的是什么学说?31页,自然禀赋学说的内容了解。
理解‘fbt贸易壁垒协议’的目的。
”’‘技术性贸易壁垒’150页。
第一节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指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又称国外贸易(External Trade)、进出口贸易(Import and Export Trade)或输出入贸易。
两者的区别注:和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有何不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与服务的贸易活动。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进商品与服务用于国内(或地区内)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复出口”(Re-export Trade),“复进口”(Re-import Trade)“净出口”(Net Export),“净进口”(Net Import)货物贸易(Commodity Trade)是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
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是指服务商品的进出口,它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报酬的。
国际服务贸易通常又分为要素服务贸易(Factor Service Trade)和非要素服务贸易(Non-Factor Service Trade)要素服务贸易是一国向他国提供劳动、资本、技术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服务,而从国外得到报酬的活动。
非要素服务贸易是指提供严格符合“服务”定义的服务而获取外汇收入的交易,如国际运输、旅游、教育、卫星发射、咨询、会计等等。
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贸易额。
(如何计算?)国际贸易值=?国际贸易量贸易量如何确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贸易顺差(A 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贸易盈余贸易逆差(An 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贸易赤字。
收支的比较?是否顺差就比逆差好一种是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凡是进入该国境界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称为总进口(General Import)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约9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这个统计标准。
另一种是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外国商品进入关境之后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Special Import)。
德国、意大利、瑞士等80多个国家采用这种划分办法。
商品的生产国直接到商品的消费国去销售商品,称为直接贸易(Direct Trade)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但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这种形式的贸易称为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
某些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为了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在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国境才能进入本国的市场。
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主要区别国际贸易商品结构(International Trade by Commodities)是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是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例。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物物交换表示,二是用价格或价格指数来表示的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简称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和经济开放度,它是指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网络贸易电子商务,是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的交易。
从贸易活动的角度分析,分为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高级的电子商务可分为国际电子商务贸易和国内电子商务贸易国际电子商务贸易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联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是企业通过利用电子商务动作的各种手段所从事的国际贸易活动。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与一般电子商务的区别第一,所属范畴不同第二,包含的类型不同第三,涉及的业务范围事物认识的三个逻辑步骤: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How?(如何做)国际贸易企业互联网应用的研究分析1.Why层面的问题:探究国际贸易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
2.What层面的问题: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的意义,即带来的各种机会和挑战3.HOW层面的问题:国际贸易企业如何应用互联网的问题。
网络贸易产生的原因一、传统国际贸易存在的不足1.传统国际贸易单证传递困难2.重复工作较多,业务运作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二、外贸企业引用电子商务的优势1.降低企业成本(采购成本,库存,营销成本)2.运作效率显著提高3.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1998年 7 月 8日,在外经贸部互联网官方站点组建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正式运行,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组建的网上交易市场。
它标志着我国在网络贸易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具体途径1.物色贸易伙伴(买卖双方)2.咨询、洽谈3.电子化采购电子化采购软件:买方桌面购买系统,买方中央采购管理,卖方应用软件4.电子货物运输及跟踪5.网上支付6.电子售后服务7.交易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在外贸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1.安全问题(例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2.企业电子化程度低阻碍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3.观念未转变,法律滞后4.传统的电信体制,过高的电信资费制约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程度。
5.人才不足对策1.转变观念,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3.加强关键技术研究4.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创新5.完善配套的政策条例和法规6.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人才培养第二章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对关税含义的理解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一个国家的海关针对越过其关境的货物而向本国有关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
关境与国境的比较(1)关境小于国境;(2)关境大于国境;(3)关境等于国境。
关税的性质强制性:指关税由海关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强制征收的,纳税人必须无条件服从。
无偿性:指除特殊例外,海关代表国家单方面从纳税人方面征取,而无需给予任何补偿。
预定性:指国家事先规定征税的比例或征税数额,征、纳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执行,不得随意变化和减免。
关税的作用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内产业与市场调节进出口商品结构按照商品的流向分类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三大类。
进口税又可分为最惠国税和普通税两种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根据差别待遇和具体的实施情况,关税又有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惠制税。
进口附加税又叫特别关税,就是根据某种目的对进口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之外,还额外加征的关税,它通常是一种特定的临时性措施,目的在于: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维持进出口平衡;防止外国商品低价倾销;对国外某个国家实行歧视或报复等。
进口附加税往往针对个别国家或个别商品征收,主要有以下两种:反补贴税(Counter-vailling Duties),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ies)差价税又叫差额税,是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同类进口产品价格时,按它们二者之间的差额来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
目的: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
特惠税又称优惠税,是指某一国家或某一经济集团对某些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全部或部分地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这种关税有互惠的,也有非互惠的。
普遍优惠制,简称普惠制,就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
普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进行了长期斗争和努力的结果非关税措施(Non-Tariff Barriers)或称非关税壁垒是指除了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特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也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非关税措施的类型㈠进口配额制(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㈡“自动”出口配额制㈢进口许可证制度㈣外汇管制(数量性和成本性外汇管制)㈤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㈥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㈦繁琐的海关手续及海关估价制㈧其它非关税措施(进出口的国家垄断,进口押金等)出口鼓励措施就是指出口国政府为增强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扩大国外市场而采取的经济、行政和组织等方面的各种措施。
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奖出限入”。
出口鼓励措施的种类㈠出口信贷(Export Credit)㈡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㈢出口补贴㈣商品倾销㈤外汇倾销㈥促进出口的行政组织措施㈦其它出口鼓励措施其它国际贸易措施一、出口控制措施二、进口鼓励措施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