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蟹种(扣蟹)养殖技术
一、概述:
河蟹,也叫毛蟹、螃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以螯足密生绒毛而得名。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l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水份71%,灰分1.8%,核黄素0.71毫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热量139千卡。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深受人们欢迎的珍贵水产品,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
河蟹适应性强,分布较广,北自辽宁鸭绿江,南至广东雷州半岛,都有分布。我国有丰富的内陆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的增养殖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河蟹增养殖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提高淡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水产业再上新台阶有着重要作用。其次,河蟹的适应性强,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并不十分复杂,特别适宜农村专业户发展养殖,对于致富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另外,河蟹可以和鱼混养,可以和水稻、水生作物共生,利用水稻田提高综合效益。因此,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增养殖,有着十分广阔的前途。
二、河蟹的生态习性
1. 生活习性
(1)栖息;喜穴居和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河蟹营穴能力很强.洞穴一般呈管状,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穴道与地平面约有10度左右的倾斜,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穴保持潮湿。洞口与直径基本一致,并与蟹体大小相宜,洞口形状呈扁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等,穴道长20-80厘米,甚至一米以上。
(2)食性:河蟹为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蠕虫、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芝麻等饵料。
河蟹的食量很大,且贪食,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一只成蟹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在河蟹接近成熟期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河蟹饱食后,除本身消耗
外,多余的营养便贮藏在肝脏中,形成蟹黄。河蟹的忍饥能力也很强,健康的蟹1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不进食也不会死亡,这为商品蟹的长途运销提供了条件。
(3) 争食和好斗:河蟹具有抢食和好斗的天性。平时会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格斗。在河蟹分布密度较大、饵料不足时也会相互残杀。因而无论是天然捕捞蟹或人工养殖的蟹,常会发现附肢残缺现象。在河蟹交配季节,数只雄蟹为争夺一只雌蟹常凶猛格斗,经久不息,直至最强的雄蟹获得雌蟹为止。在食物十分缺乏时,久饥的抱卵蟹常取自身腹部的卵来充饥。掌握河蟹争食和好斗的习性对于搞好河蟹的养殖十分重要。在养殖条件下,为避免和减少河蟹争食,投饵一定要多点投放、均匀投喂,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确保吃好、吃饱,促进均衡生长。
(4)自切和再生:当河蟹受到强烈刺激,敌害攻击或机械损伤时,常会将残肢从基部截断.现象叫做“自切”。“自切”是河蟹的一种保护性适应,是河蟹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而数天后.在肢体断落处会长出一个半球形的瘤状物,继而延长成棒状,并迂回弯曲,重新长出附肢来。这种现象称之为“再生”。河蟹的“自切’再生”具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功能,是河蟹长期适应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我们日常看到的一些河蟹左右螫足一大一小,或一、二只步足特别细小,就是“自切再生”的结果。
2.生殖习性
(1)性腺发育:河蟹是一种咸水里生,淡水中长的洄游性水生动物。亲蟹在咸淡水处交配产卵,卵经孵化发育成大眼幼体(俗称蟹苗),经河口进入淡水,在江河湖泊草荡等水域里觅食、生长、发育。当性成熟时,便会千里迢迢由各类淡水水域爬向河口,进入大海,进行繁殖,这就是河蟹的生殖洄游。由大眼幼体蜕变的幼蟹,在淡水中生长l6个月左右,经过许多次蜕壳,个体增长十分显著,但尚未到性成熟阶段,渔民称这种蟹为“黄蟹”,而把“黄蟹”蜕壳后性开始成熟的河蟹称为“绿蟹”。自寒露至立冬,河蟹开始生殖洄游,这一阶段性腺发育迅速。立冬以后,性腺完全发育成熟,此时的河蟹经交配,不久,雌蟹即可产卵。但是,如果外界环境条件得不到满足,卵巢就会逐渐退化。
(2)交配:每年l2月到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在水温5℃以上,凡达性成熟的雌、雄蟹一同放入海水池中,即可看到发情交配。河蟹还有多次重复交配的
习性。甚至怀卵蟹也不例外。水中盐度只要有1.7左右时,性成熟的亲蟹就能频繁交配,说明河蟹交配对盐度的要求并不苛刻。
(3)产卵:交配后,一般在水温9~12℃,约经7~16小时产出卵。卵粘附在腹肢内肢的刚毛上。卵群就像许多长串的葡萄。腹部携有卵群的雌蟹,称为怀卵蟹或抱籽蟹。河蟹在淡水中虽能交配,但不能产卵,故海水盐度是雌蟹产卵受精的一个必需外界环境条件。海水盐度在8~33,雌蟹均能顺利产卵,盐度低于6,则怀卵率降低。体重l00~200克的雌蟹,怀卵量5万~90余万粒,也有超过百万粒的。河蟹第二次怀卵,卵量普遍少于第一次,只数万至十几万粒,第三次怀卵时,只数千到数万粒。
3、幼体变态
蜕皮是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整个幼体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期三个阶段。蚤状幼体为5期,即经5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变态,才逐渐长成成蟹。.
(1)蚤状幼体:刚从卵孵出的幼体,外形略似水蚤,故称蚤状幼体。蚤状幼体分五期:第1期蚤状幼体全长l.5毫米左右;第ll期幼体全长1.8毫米左右;第lIl 期幼体全长2.4毫米左右;第lV期幼体全长3.4毫米左右;第V期蚤状幼体全长4.1毫米左右。河蟹在蚤状幼体阶段时,个体生长发育较快,通常3~5天就可蜕皮变态一次,而每次完成蜕皮的时间十分短暂,大约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2)大眼幼体:第V期蚤状幼体蜕皮后即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是因一对复眼着生在长长的眼柄末端,露出在眼窗外而得名,幼体体长4.2毫米左右。大眼幼体具有强的趋光性和溯水性,对淡水水流敏感,已能适应在淡水中生活。幼体善泳能爬。游泳时,步足屈起.腹部伸直,4对游泳肢迅速划动,尾肢刚毛快速颤动,行动十分敏捷。爬行时,腹部卷曲在头胸部下面.用5对胸足攀爬和行走。幼体杂食性.凶猛,在游泳的行进中和静止时,能用大螯捕捉食物。天然水域中捞起来的大眼幼体每500克约7万只,幼体大小整齐,抓起一把撒于桌上,幼体迅速向四方爬行,表示体质良好。
(3)幼蟹:大眼幼体一次蜕皮变为第一期幼蟹。幼蟹体呈椭圆形,背甲长2.9毫米,宽2.6毫米左右。5对胸足已具备成蟹时的形态。幼蟹用步足爬行和游泳,开始打洞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