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语言解读一段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语言解读一段历史

余洁陈岱隐苏苑蓉曾婷婷

指导教师:黄美华

从古至今,人物的语言总让我们看到历史某一时期的闪光点,它就好比是历史长河里一张张无形的照片。不仅记录了人物,也记录了历史。

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人物,他们的语言很有代表性,就让我们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们来解读历史这一段历史。

一人物语言产生的社会土壤

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中国政局的动荡,加紧侵略中国。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强占了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叛乱;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对德宣战为名强占山东。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西方启蒙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土就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改良派就将西方的启蒙思想介绍到中国。清末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到20世纪初,这方面的书籍在中国已翻译了二百五十多种,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为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努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影响。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上台后,搞复辟帝制,废除了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这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投入到这场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大战结束后,它们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在列宁领导下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它给世界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指出了革命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先进的中国人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呢?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探索新的过路。

二撕开的黎明:狂飙为谁从天落

陈独秀一九一九年一月一五《新青年》六卷一号说过:“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此句介绍了德赛两先生概念。“德先生”即“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内容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共和体制等。“赛先生”即“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盲从和偶像崇拜等。所以从他的言语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决心,他带领着中国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道路。

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几千年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和科学,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中国要富强也必须用民主科学。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在“学思之窗”中引用陈独秀在1915年《敬告青年》一文的这段话,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告诫青年学科学的重要性。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来,《新青年》迁到北京,《新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 在全国大量涌现。

三《呐喊》之后不能《彷徨》,中国文化新军的急先锋应运而生1915年当时,促成进步和革命的国内国外诸多因素,全都只是一种蕴藏的力量,或者说是地下运行的地火,反动势力和复辟的邪火却是明显的,致使整个社会受着痛苦的煎熬。文学家的鲁迅说“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乃仍被吞没,或者受伤。被吞没的消灭了;受伤的生活着,并开拓着自己的生活……”“中国自民元革命以来,所谓文艺家,没有萎黄的,也没有受伤的,自然更没有消灭,也没有苦痛和愉悦之歌。这就是因为没有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也就是因为没有革命。”

这段洋溢着新陈代谢社会进化论观念的如诗一般美的话,用胡适的见解予以补充就完善了,他说:“在袁世凯要实现帝制时,陈先生知道政治革命失败是因为没有文化思想这些革命,他就参加伦理革命,宗教革命,道德革命,在《新青年》上有许多基本革命的信条。”胡适还认为陈独秀的“革命的精神”,“与我们留学生的消极态度,相差不知多少。他那时所主张的不仅是政治革命,而且是道德艺术一切文化的革命”!超越政界军界,反映触角伸向意识形态一切领域,这正是动摇社会基础的政治大革命。

鲁迅对新文化运动两位主帅陈独秀和胡适的比较时说,如果把韬略比作一间仓库,陈是在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可是门却开着,里面多少把刀枪一目了然;而胡则大门紧闭,门上粘一个小纸条,写着:“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一个率直,一个有城府,性格跃然纸上。鲁迅的话让我们联想到了1917年。

1917年,陈独秀主持北大文科。《新青年》编辑部也迁行北京,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吴虞等。他们都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这种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向封建文化思想发起攻击,以求“思想的解放”。

四冲决历史之桎梏,“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忧国忧民的李大钊便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开展反日爱国运动。1916年春,李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言书,它号召中国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 1927年4月被张作霖施以绞刑。站在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的绞刑架下,他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便绞死了共产主义……”

提起李大钊,人们还不禁会想起他手书的那副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铁肩担道义”可以看出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文章”是指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它号召中国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正是他一生业绩的写照。

李大钊给鲁迅的印象是:诚实,谦和,儒雅和朴质。但鲁迅在给李大钊的遗文写的序言中,却回避了对其文章做直接的评价,说:“不幸对于遗文,我却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