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优选精品文档
2、念卡、送卡。配音乐《永远的朋友》 。
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2 做人要诚实
教学目标: 1、懂得伙伴相处应当以诚相待的道理。 2、学会彼此谅解。 3、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 教学重点: 1、懂得伙伴相处应当以诚相待的道理。 2、学会彼此谅解。 教学难点:学会彼此谅解。 教学过程: 1、导入。谈话引入后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8 页方框的文字。问:你同意这段话的说法吗? 为什么?你们同伴之间发生过哪些不愉快的事?(指名说说)我们该怎样处理?今天一起探 讨。(板书课题) 2、全班讨论。 (1)、小伙伴为什么会不愉快或闹别扭?闹别扭后大家的心情会怎样?可能会带哪些不良后 果?(小组讨论) (2)、检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把原因板书。 3、小组探究。小组讨论解决:以上原因让大家造成很多不愉快,大家觉得该怎样处理,才让 大家和好如初? 4、全班交流。 各小组向全班发表他们讨论结果。 5、活动。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学生填写“我的好伙伴‘的表格,并宣读表格内 容。。 6、教师总结。 7、板书设计: 2 做人要诚实 说话算数 诚实守信 礼貌待人 不给人起外号 团结友爱 不欺负人 教学反思:
2、探究活动。
(1)、请几位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表演小品。 然后小组讨论进行探究。 让学生知道盲目“攀
比“的坏处。
(2)、请学生说我们班级中哪些同学有出现过盲目攀比的行为,你对此行为有何看法?
(3)、教师小结选择生活用品的原则, 并朗读教材第 17 页——“节约, 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
成果的尊重。节约,也是珍惜资原和爱护环境的表面。”提问学生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并
如果被烫伤了怎么办?图中两位正在玩耍的小朋友有危险吗?为什么?
5、让学生各自谈谈对这节课学习的收获。
最新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温暖的家1. 我长大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4.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节课的活动。
〖本课题目标〗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结构〗(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通过播放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父母的爱意,体会亲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
2.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深切地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为创设温暖的家做些什么”,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学生进行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
4.在本节课的结尾,通过“我的心里话”让学生把自己在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讨论法、小组交流演示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学生调查所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是爸爸、妈妈给
我们以生命,是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
我们,哺育我们健康成长。随着我们
不断地长大,我们懂得的事请会越来
越多。
板书课题:我懂事了。
提问学生:什么叫做懂事?
学生回答(自由发表意见)
二、探究活动。
一、导入。
“这几节课,通过各种各样的活
动,如讨论、表演、模拟等,同学们
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文明礼貌、节
俭、安全。今天,我们一起来检查一
下,看看同学们平时在这些方面做的
怎么样。”
二、讨论与检查。
学生阅读材料第 21 页“我的表
现”。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于教
科书上所列的项目有什么看法?经过
全班共同讨论,可以对教材项目进行
质
呵护的结果。
培
2、学习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
养
理。
目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长辈的
标
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教学重点
探究活动,以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为主,让学生深刻理
教学难点 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方法
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
学生收集的材料、投影仪。
7 / 79
板
我懂事了
书
主动帮父母做家务
自己铺床叠被
设
收拾书包
计
整理用品
擦桌子
洗碗……
教
学习本课,学生学会了调查,通过调查去了解、观察自己 后
父母的工作,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调查和实践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单元一温暖的家主题一、我长大了教学目标:1、全面理解长大的含义。
2、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教学重点:1、全面理解长大的含义。
2、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教学难点: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自己的出生证和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儿童用品等。
2、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1、导入。
(1)、板书课题。
(2)、请学生读教材第2~4页乐乐、虎子和文文的话。
(3)、让学生欣赏教材第2~6页,并发表意见。
2、小组调查。
(1)、开展有趣活动:我的“昨天”和“今天”。
(2)、分小组,测量每个人的身高体重,与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作比较。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哪位同学体重增加得最多,哪位同学身高增加得最多。
3、故事会。
按照座位排列,就近的几个同学组成小组,交流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选一件自己最有趣的幼儿趣事讲给大家听。
并展示自己幼儿时的物品。
4、全班讨论。
请学生读教材第5页小文发现小鞋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我长大了”的含义。
5、教师总结。
主题二爸爸、妈妈抚育我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学习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萌发对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教学重点: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教学难点: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萌发对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教学过程:1、导入。
(1)、板书课题。
(2)、提问:什么是抚育?2、探究活动。
(1)、学生读教材第7~10页,然后教师以提问。
学生自由发言为主要形式进行全班讨论。
A、第七页的底衬图是什么?有什么意义?B、第八页的底衬图是什么?有什么意义?C、本页两幅照片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对本页的的课文有什么想法?D、喜欢大手拉小手的照片吗?为什么?照片“雨中情”和乐乐的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记录,告诉我们什么?E、请学生读教材第7页的课文和“我心灵的家”。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温暖的家.我长大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4.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本课题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结构〗(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通过播放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父母的爱意,体会亲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
2.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深切地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为创设温暖的家做些什么”,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学生进行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
4.在本节课的结尾,通过“我的心里话”让学生把自己在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全册教案(表格式)(上下册)
提问学生:什么是抚育。
学生自由回答。
二、探究活动。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10页。然后,以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为主要形式进行全班讨论。
三、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页的课文和“我心灵的家”。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情况。
四、故事会。
将学生分成小组,请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一讲爸爸、妈妈疼爱自己的故事,或者一件令自己难忘的父母抚育自己成长的事情。
五、总结。
七、布置作业。
写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或一段感谢爸爸、妈妈的话。
六、课堂结束。让学生集体朗诵《游子吟》
板
书
设
计
爸爸、妈妈抚育我
抚育(扶持、抚养、保护、照顾)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扶持
教
后
记
本课的学习提倡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得较好,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2)课(小节)第( )小时
课 题
爸爸、妈妈抚育我
课 型
综合课
素
质
培
养
目
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学习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孝敬之情。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3)课(小节)第( )小时
课 题
我懂事了
课 型
综合课
素
质
培
养
目
标
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心家庭,增强对自己家庭的责任感。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我长大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一)学生准备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4.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本课题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结构〗(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通过播放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父母的爱意,体会亲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
2.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深切地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为创设温暖的家做些什么”,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学生进行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
4.在本节课的结尾,通过“我的心里话”让学生把自己在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北师大版三上品德与社会教案(全册,含计划、总结)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案学校:金钟第一小学班级:三年级(4)班教师:***二○一六年九月一日目录教学工作计划 (3)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6)1.我长大了 (6)2. 爸爸、妈妈抚育我 (9)3.我懂事了 (11)4.健康生活每一天 (15)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 (28)主题一我和小伙伴 (28)1.学会友好相处 (28)2.我们爱学习 (32)3.我们的班集体 (37)4.我们遵守规则 (53)5.我心中的老师 (55)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 (61)主题一我们生活在一起 (61)1. 邻里之间 (61)主题二: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65)主题三爷爷、奶奶好 (69)主题四:友爱残疾人 (73)2. 天天助残日 (77)教学工作总结 (45)金钟一小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温暖的家”,教学内容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从儿童的出生、成长切入,引导学生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增进对父母的感激和爱。
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形成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感。
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教学内容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从伙伴关系切入,增进同学间的友情和交往能力,初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1.我长大了(一)学生准备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本课题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结构(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通过播放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父母的爱意,体会亲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
2.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深切地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为创设温暖的家做些什么”,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学生进行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
4.在本节课的结尾,通过“我的心里话”让学生把自己在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实施过程(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1.教师播放录音。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的录音,并在播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
2.教师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录音后的感想。
可以选择那些听了父母的话热泪盈眶的学生回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谈体会,以营造一个相通且相同的心理环境。
)3.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设问。
师:我们这节课的名称是《我长大了》,但是为什么老师却要在课上放录音,又要你们谈感受呢?这和我们的新课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教师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称赞。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
2. 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1.教师提出问题。
师: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
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
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
3.教师在对每个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之后,将学生写的卡片贴在“温馨宝典”――红心卡上。
4.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四)我的心里话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你们真是长大了,懂事了,说得多好啊,老师都感动了,要是你的爸爸、妈妈能听到,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愿意说给他们听吗?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
2. 爸爸、妈妈抚育我(一)学生准备1.搜集、整理自己与家长的合影和家长抚育自己成长的小故事。
2.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
(二)教师准备1.搜集动物和人类抚育子女的图片和录像片断。
2.邀请几位热心的家长参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请他们做精心的准备,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抚育孩子的切身体会。
本课题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进而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结构(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实施过程3.我懂事了(一)学生准备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照片,了解自己长大的变化;并对爸爸、妈妈的工作进行调查访问,准备照片、汇报卡等材料。
(二)教师准备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主题的教学活动。
本课题教学目标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心家庭,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3.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结构(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用“猜一猜”的游戏导入,引导学生理解长大后的变化。
接着,通过乐乐的感想来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引导他们对爸爸、妈妈说一说心里话,并说一说自己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
最后,通过教师、家长、听课教师的评价来揭示课题,以达到情感的互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完成教学目标。
实施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出示一组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戏,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照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我们班的哪些同学呢?(学生猜)(二)引导对比1.师:(同时出示对比照片)瞧,这些同学小时候多可爱呀!相信你小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可爱吧!现在同学们都长大了,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2.学生结合搜集的照片进行汇报交流。
(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家长参与,倾听学生的发言。
(2)全班交流,请家长进行补充,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
师:你们不仅身体上发生了变化,变高了,变壮了,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懂事了。
(三)交流感悟1.师:听到你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老师知道有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利用假期的一天,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
回来后,写了一篇感想,你们想听听吗?(播放录音)2.乐乐的感想是什么呢?(父母工作辛苦,应该为他们减轻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3.师:你们不是也和乐乐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你想说说吗?4.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5.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1)展示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
(2)交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后的感想。
(3)展示自己制作的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介绍父母的工作情况。
(4)播放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录像包括父母的工作情况片断和对父母的访谈)。
6.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补充和介绍自己工作的辛劳。
7.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你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来表达你的心意呢?8.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采访父母1.师:听到同学们都这样为爸爸、妈妈着想,懂得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看来你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懂得体贴爸爸、妈妈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老师想对你们说:你们真棒!今天还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不知他们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去采访一下他们吗?2.教师请一位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
3.该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4.师: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这番话,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和同学说吗?5.师:你们也想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吗?如果今天爸爸、妈妈没来,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和听课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
6.全班学生去采访家长和听课的教师。
(五)全课总结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选派代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总结。
师: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和交流,体会到自己发生了变化,知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进步了。
我和你们的家长都觉得你们长大了、懂事了。
再过三个月新年就要来临了,你们又要长一岁了,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康、更懂事。
(六)布置作业1.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了解家长的反应。
2.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教科书第13页“我的感受”。
3.阅读母亲节的由来,并查找资料,了解父亲节的由来。
4.健康生活每一天4-1家里的文明礼貌教师准备1.教学中要使用的调查问卷表格。
2.课前就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貌表现,采访学生家长,并拍成录像片段。
本课题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
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教学结构(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1.用调查统计的方式得出在家里不注意文明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的结论。
2.用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在学校与在家不同的行为表现。
3.用体验的方式感知亲人间注意和不注意文明礼貌时,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什么不同。
4.用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在哪里。
5.探究、讨论和设计:家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文明礼貌,小组讨论,并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
实施过程(一)调查和统计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
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
第一个情景:早晨离家上学前A.向父母说“再见”;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
第二个情景: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
第三个情景: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爸爸吃饭A.等妈妈―起吃;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
第四个情景:回家之后,很累了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
最后的统计显示:选A的有16人,选B的有24人。
(二)讨论和探究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学生说得比较零散,有的说选A的表示一家人比较客气,选B的表示在家里很随意很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