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及其开发保护建议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王迪(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目的通过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问题分析,谋求今后甘肃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方法采取理论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进行广泛考察的基础上,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空间布局、旅游开发等方面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自然保护资源与社区发展冲突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中出现自然保护模式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短缺等问题。
结论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全面统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提高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同时,应重视质量的提高、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等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面积42.58万㎞²。
甘肃省地处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域狭长,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生态类型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地址遗迹资源,可保护对象多,保护价值也高。
自1963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建成类型齐全、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截至“十一五”末,甘肃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动物、湿地和荒漠类自然保护区5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
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976.2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居全国前列。
这些保护区保护了甘肃省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生态环境,使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白唇鹿、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免于灭绝,并且种群数量稳步发展。
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
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前言甘肃地处中国西北,是中国内陆省份。
经济总量位于全国中下游,但是也有自身的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
本文将对甘肃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
甘肃省的优劣势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甘肃位于“一带一路”主要经济区内,是西北经济中心和西部腹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可连接中国内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无限潜力。
2.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兰州和敦煌,有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许多重要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如莫高窟、鸣沙山、五泉山石窟和马蹄寺等。
3.资源禀赋优越甘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铁、锌、铅、钼等金属矿产,还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燃料矿产。
甘肃拥有非常丰富的水力资源,也是中国水电开发的重要区域。
劣势1.经济基础薄弱甘肃的经济总量位于全国中下游,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如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也处于较低水平。
2.土地资源有限甘肃的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等也都较低。
3.交通发展滞后甘肃省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不发达,交通网格结构不够完善,降低了通信、交通、物流等产业的发展速度。
开发建议发展旅游业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可以开发多种旅游线路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
同时,也可以开发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输送旅游产品和服务。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带甘肃可进一步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甘肃可积极开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知名企业前来落户和投资。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产业是提高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甘肃可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推动省内外交通设施和物流体系快速、高效、全面发展。
结论甘肃省作为中国内陆省份,拥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
但是,也有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如经济基础薄弱、土地资源有限、交通发展滞后等。
甘肃省地质遗迹保护、开发与利用
甘肃省地质遗迹保护、开发与利用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给人类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具有多种利用价值的资源,它是地学科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地学科学和教学实践的天然实验室,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典型遗迹;标签: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地质遗迹开发于利用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多样,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是世界上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云南的石林、安徽的黄山、甘肃敦煌的雅丹地貌、张掖的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都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甘肃省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调查统计发现甘肃省具所有地质遗迹大类,其中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包括:典型地质剖面3处,古生物类6处,地质工程类2处,地质灾害类6处,地质地貌类47处,水体类9处,典型矿床及采矿点类5处。
综合研究发现甘肃省地质遗迹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分区特征,地质遗迹类型分布与气候带分区存在一定相关性,并与地层有密切的关系。
1 甘肃地质遗迹特色及评价①地质地貌遗迹独待,具有代表性及观赏性,甘肃的地质地貌遗迹景观独特多姿,极具代表性和观赏性。
集中连片分布着造型奇特的敦煌雅丹风蚀地貌,张掖丹霞,麦积山、冶力关展现了红层的多样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科普教育和地学研究的价值与功能。
此外,甘肃还保留着西北地区罕见的现代冰川和冰川遗迹,构成了类型多样、科研价值高的冰川地貌。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旅游资源是指各种能够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旅游资源,是维系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保护,以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文化等问题。
因此,本文将针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地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景区是游客最为关注的旅游资源之一,因此应该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
首先要进行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环境,保持景区的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打造出品质保证的旅游景区。
2. 采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旅游是一种在旅游活动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强调环保、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旅游活动形式。
生态旅游开发能够减小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采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将旅游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既能保护旅游资源,也能提升游客体验。
3. 鼓励社区旅游发展社区旅游是一种以社区为主体、以地方特色和文化为主要体验内容并以旅游产业为支撑的旅游形式,具有覆盖面广、经济效益好、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
鼓励社区旅游发展有助于保护和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区发展。
同时,社区旅游的开发也要在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等方面加强管理,切忌盲目冲击和过度开发。
4.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持,在旅游业发展中要注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鼓励和支持旅游人才的职业发展,培养旅游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
前言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甘肃省旅游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包括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的广大范围;地形狭长,两头稍大,中间细长,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版图之中;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与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海拔最低500米,最高近5000米,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
全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2008年底总人口为2628.12万人,有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4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民族。
甘肃是华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
自古以来商贾云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
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悠久的历史赋予了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瑰宝。
●丰富的旅游资源甘肃地域广阔,地貌类型齐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风情浓郁。
与其它省区相比,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齐全,品位较高,地域特色明显;自然风光、古代文化遗迹、当代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被誉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
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让人产生不尽的遐想;黄土高坡、大漠戈壁、冰川雪山,以及裕固、回、藏等少数民族风情,更使人流连忘返。
按旅游活动主题,甘肃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四个方面和20个基本类型,是甘肃向外界重点宣传推介的“精品旅游,多彩甘肃”的主要内容。
到甘肃来,将会让您实现“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梦想。
甘肃省旅游资源概况
甘肃省旅游资源概况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与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全省地形狭长,从东到西长1655公里。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特,民族风情多样,文化遗产众多。
有广袤草原、皑皑雪山、沙漠驼铃、黄土高坡等自然景观,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天下雄关”嘉峪关城楼、藏传佛教夏河拉卜、楞寺等人文景观,有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铜奔马的武威雷台、泾川西王母宫等文物古迹,还有六盘山、会师楼、西路军烈士陵园等当年中国红军征战纪念地。
甘肃曾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探险游历的必经之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甘肃已成为西部现代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铜城、镍都、钢城、石油城、航天城相继矗立于陇原大地,极具有旅游观赏的潜力。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一、引言为了保护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制定本文件,明确甘肃省2024年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措施。
二、生态灾害避险措施1.森林保护:加强对甘肃省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禁滥伐和扰乱生态平衡的行为。
加强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森林火灾发生率和烧毁面积不超过年度预定目标。
2.河流及湖泊保护:加强对甘肃省河流及湖泊的保护和治理,严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和非法采砂等破坏行为。
加强水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应对能力。
3.草原保护:加强对甘肃省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对退化草原的恢复力度。
加强草原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和过度放牧等问题。
三、地质灾害避险措施1.地质灾害点防治:加大对甘肃省各类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力度,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治理等方式,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强化对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点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灾害风险。
2.潜在灾害点治理:加大对甘肃省潜在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潜在灾害点排查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威胁,防止潜在灾害发展为次生灾害。
3.社会宣传与教育:加强对甘肃省公众的地质灾害避险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发布灾害警示信息等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避险知识的普及。
4.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水平。
加大对受灾人民的救助和重建力度,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综合管理与监督1.综合管理机构:设立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综合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甘肃省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制定年度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计划并监督执行。
2.监督检查:建立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改进。
3.信息发布:建立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避险措施和救援进展等信息,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预防能力。
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一)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
甘肃2024年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文件一、引言甘肃省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多样的省份,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在生态及地质灾害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灾害避险能力,特制定本文件,旨在打造生态友好的省份,减少生态及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二、甘肃省生态保护措施1.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
通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好预防工作。
2.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严格监管污染源,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大气、水体和土地的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和沙地石漠化治理。
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以及沙漠绿化等措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沙尘暴的频发。
4.提高环境意识和教育水平,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三、甘肃省地质灾害避险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和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提前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避险。
2.制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标准,加强对潜在危险区域的管控。
通过对地质条件、人员流动、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确定潜在灾害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和管理标准。
3.加强地质灾害救援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救援机构和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响应和有效救援。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
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提高避险能力。
四、甘肃省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1.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避险工作。
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和灾害防御行动,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加强地方与中央的协作,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支持,推动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避险工作。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2011 第 20 卷 第 4 期
甘肃地质 GANSU GEOLOGY
文 章 编 号 :1004-4116(2011)04-0060-0005
2011 Vol.20 No.4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 保护对策研究
周斌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 兰州,730050)
摘 要:甘肃省是一个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并且随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生态 环境呈恶化之势,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为合理开发利 用国土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收 稿 日 期 :2011-06-25 作 者 简 介:周 斌 (1975~),男 ,工 程 师 ,甘 肃 省 山 丹 县 人,水 文 地 质 与 工 程 地 质 专 业 ,一 直 从 事 水 工 环 方 面 的 地 质 调 查 、勘 查 与 研 究 工 作 。 ①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省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报告,2003。
(2)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加速水土流失的
2.2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根源。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了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
然而,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保护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了使各地旅游资源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出适用于各地的开发思路和保护措施。
下面,我将就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展开探讨,罗列以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不可盲目,更不能恶性竞争。
在开发前,要进行充分的规划,分析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和需求情况。
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和特色文化活动,突出本土特色景点。
旅游资源规划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全面覆盖的旅游资源开发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若某地区已有相对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不需要想方设法去复制别处的景点或经验。
商业化、模仿和投机的做法只会抵消本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使得相关经济产业链步入恶性循环,并可能破坏地方自然环境。
因此,精益求精、特色发展、内涵拓展才是正确的做法。
二、强化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离不开市场推广,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发达,通过发展网络旅游、微信、微博、社区等多种渠道来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是必要的。
营销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本地特色旅游产品,比如有名的景区、美食、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等,让游客在旅游时完整体验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形态。
在营销过程中,运用各种形式、方式和工具深耕异地市场,比如通过打造地域品牌、服务品牌等方式,将其成功地打入当地旅游市场。
三、提升服务品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可缺少服务品质的提升。
旅游服务品质是评判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游客选择目的地和继续消费的重要考量。
因此,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加强旅游服务的质量管理。
在服务中,要注重品质、细节、安全和便捷,将服务做到位,给游客以舒适、惊喜和安全的体验。
服务品质提升可以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餐饮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景区设施的完善、智慧导览系统的逐步升级等等。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对策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对策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对策:
1. 制定规划:制定全面、科学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开发策略,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2.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监督,严惩破坏资源的行为。
3.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
4. 实施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旅游资源,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资源质量。
5. 发展可持续旅游:推广可持续旅游理念,鼓励采用环保、低碳的旅游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 加强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水平,如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推广绿色建筑等。
7.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共赢发展。
8. 开展监测评估:建立旅游资源的监测评估体系,及时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9.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甘肃迭部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与开发利用及保护
Vol. 66 No. 6Nov . , 2 0 2 0第66卷 第6期2 0 2 0年1 1月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甘肃迭部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与开发利用及保护李小强,闫少波,脱世博,王军,任文秀,刘明强,李通国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兰州.730000内容提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甘肃迭部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涵盖3大类7类13亚类,尤以碳酸盐岩(岩溶地貌)、峡谷及冰川地貌等资源最为典型。
区内数量繁多且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是对中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沉积地层演化与区域构造一气候耦合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的灵敏反映与记录者"提出了以政府引导与规范管 理、协调统一与科学规划及品牌宣传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可为政府对迭部地区旅游产业整体规划、发展、决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为开发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提供引导。
关键词:甘肃迭部;地质遗迹;类型;保护利用地质遗迹是地质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的、 不可再生的地质现象,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人文历 史价值、生态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近年来,地质遗迹 已成为了人们游览观赏的重要旅游资源,通过区域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及其价值的挖掘,对 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胡炜霞等,2007 ;张忠慧,2012;王申等,2015;王敏等,2017;王辉等,2018; 杨明桂等,2019)。
研究表明(黄汲清等,1992; Molnar et al.,1993; Molnar, 2005;潘保田等,1996;钟大赍等,1996;李吉均等,1998; An Zhisheng et al. , 2001 ;张 培震等,2006),青藏高原在孕育形成过程中,不仅 造就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轮廓,还对其周边区域的地质地貌格局和环境演化产 生重大影响;尤其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 块发生碰撞使得青藏高原隆升并挤压应力向东北部 传递(Burchfiel et al. ,1991 ;Tapponnier et al. , 2001 ;Zhang Peizheng et al . , 2004 ),使得青藏高原东北缘 的甘肃迭部地区,形成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地质遗 迹资源。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
甘肃全省境内分布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 822 种和亚种,112 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82 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35 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种 类。著名的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野骆驼、雪豹等属濒危或我省特有的野生动物。现每年来兰州段越冬 的候鸟有国家一、二级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苍鹭、大白鹭、斑头雁、赤麻鸭、天鹅、灰鹤等鸟类 20 多种几 千只 。 1. 3 人文旅游资源
莲花山的民族风情,崆峒 - 太统山的宗教文化是甘肃原汁原味的人文旅游资源。 1. 4 生态旅游资源
* 收稿日期: 2010 - 7 - 1。 作者简介: 何爱红( 1963. - ) ,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 - mail: hah631020@ 163. com。
·212·
地点
兰州市 碌曲县 张掖武威酒泉 文县、武都 安西县 民勤县 阿克塞县 平凉市 永登县 肃北县 康乐县、卓尼县 敦煌市 天水市 卓尼 敦煌市 天水市 会宁县 景泰县 古浪县 卓尼 玛曲县 永靖县 礼县 两当县 文县 陇西县 高台县 张掖市 山丹县 敦煌市 阿克塞县 阿克塞县 玉门市 玉门市 漳县 景泰县 敦煌市 永靖县 敦煌市 肃北县 白银市靖远县 白银市平川区 金塔县 玉门市 岷县 武都县 安西县 武威市 迭部县 迭部县 永登县 康县
第 25 卷 第 6 期 2011 年 6 月
甘肃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分析
甘肃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分析一、概况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 东通陕西, 西达新疆, 南瞰四川、青海, 北扼宁夏、内蒙古, 西北端与蒙古接壤.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 地貌复杂多样, 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 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省地理位置甘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具有沙漠戈壁、名刹古堡、草原绿洲、佛教圣地、冰川雪山、红色胜迹和民族风情等独特景观. 其境内现有国家级5A景区五家, 分别是:甘肃国家级5A级景区二、甘肃经济发展分析2019年, 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8718.3亿元, 比上年增长6.2%.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5亿元, 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862.4亿元, 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4805.4亿元, 增长7.2%.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05∶32.83∶55.12. 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95元, 比上年增长5.7%. 全员劳动生产率53019元/人, 增长6.3%. 全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061.9亿元, 比上年增长7.8%, 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3.7%.2019年, 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4元, 比上年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9元, 增长9.4%.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53.9元, 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93.9元, 增长6.9%.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6%,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2%.三、甘肃旅游发展分析甘肃省幅员辽阔, 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 是秦岭山地和祁连山地的过度地带, 地理空间跨度大, 具亚热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和干旱等多种气候类型, 区别性很大, 生态环境复杂, 生物多样性显著. 特殊的生态环境, 造就了甘肃省境内的生态旅游的多样性, 包括森林、湖泊、草原、温泉、地质等多种生态旅游资源, 省内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3个、自然保护区8个、地质公园4个、湖泊26个、草原14个等. 因此,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类型和数量上都比较丰富.甘肃省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成为甘肃近年来旅游的热点. 甘肃省国内游客收入呈直线上升趋势, 2018年甘肃省国内游客收入为2058.3亿元, 增长30.4%;2019年甘肃省国内游客收入为2676亿元, 增长30%, 占生产总值比重30.69%.数据显示:2014-2018年甘肃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呈平稳增长, 到2019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出现井喷式增长, 2019年甘肃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5904.6亿美元, 增长108.7%.2019年甘肃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总计37019.8万人, 其中国内游客数量为37000万人, 占总游客数量99.95%;接待入境游客数量19.82万人, 其中外国游客为11.37万人, 港澳台同胞为8.45万人.四、制约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建议对于甘肃省文化旅游, 虽然其类型丰富多样, 成为甘肃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文化与景点脱离的问题比较突出. 以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大地湾文化遗址、大堡子山秦人先祖陵、秦长城遗址、肃王墓为例, 对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遇迹的开发尚处在较为粗放的阶段, 开发仅限于遇址的发现, 对景点的文化内涵开发和挖掘尚显不足.制约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带动相关产前、产中、产后各行业的发展;同时可有效地解决地区就业问题, 可见政府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是一举多得的发展策略.。
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保障措施
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保障措施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背景,导致该地区发育独特的地质问题。
陕北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滑坡与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截止2003年,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已造成伤亡千余人,损毁窑、房3万多孔(间),直接经济损失3亿多元,其中滑坡与崩塌危害最大。
地质灾害已是制约陕北黄土高原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因此,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预防,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 前言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交汇地带,深居内陆,地域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
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新构造运动活动频繁,侵蚀作用强烈,基岩卸荷现象发育。
地貌形态复杂多样,山地、高原、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 %之多。
同时降水集中,暴雨频繁。
自然条件决定了境内致灾地质作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
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地质环境质量趋于下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有所提高,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来越大。
据概略统计,上世纪90 年代,全省仅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4 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6~8 亿元。
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滞后,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建设的进展和人民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如果对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趋势缺乏了解,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和引发的危害认识不足,势必对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及其开发保护建议丁书宏,张仲福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酒泉(735000)E-mail: zzfjshy@摘要:甘肃省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丰富,因而有着较多且独具特色的旅游地质资源。
本文根据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将甘肃省的旅游地质资源划分为科考性旅游地质资源,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和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3大类型,再根据旅游地质景观和地质旅游的特点划分为典型地质剖面,古生物遗迹、地质灾害遗迹、岩溶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雅丹地貌景观、沙漠景观、峰林石麟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文物性地质景观等13个亚类。
文章在介绍甘肃省已建立的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11个省级地质公园独特地质景观的同时,对该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及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研究不够、统一规划滞后、科普宣传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建议。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建议;甘肃省0. 前言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地质结构复杂,地貌多样,使得甘肃境内广布种类较多而独具特色的旅游地质资源。
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典型地层剖面、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以及重要的矿山开采遗址、地质灾害遗迹等旅游地质资源。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与保护旅游地质资源,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选择典型的旅游地质资源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并审批省级地质公园。
截至目前,甘肃境内已经建立了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11个省级地质公园。
旅游地质资源已经成了甘肃省着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1. 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在地质资源中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价值,适合开发为旅游地,能开展观光、游览、休闲、科考等旅游活动的资源。
它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了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旅游地质资源是地质资源的外延,是地质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的结果[1]。
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分类方案。
本文按照骆华松、杨世瑜两位专家的理论,将旅游地质资源根据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分为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和科考性旅游地质资源3大类型,再按旅游地质景观及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差异划分为13个亚类。
2. 甘肃省旅游地质资源概述2.1科考—科普性地质旅游资源2.1.1典型地质剖面(1)黄土剖面甘肃省典型黄土剖面:兰州西津村黄土剖面、靖远曹岘黄土剖面。
其中,甘肃兰州市西津村早更新世晚期黄土地层剖面,是目前世界已知最厚的黄土地层剖面,厚达409.93米[2]。
(2)基岩地层剖面甘肃省典型基岩地层剖面:永登县下白垩河口群(K1H)剖面、永登县中新统咸水河组(N1k)剖面、兰州市下更新统五泉砾岩(Q1pw)剖面、靖远县磁窑大水沟C剖面、靖远水泉沙流D3剖面、武威斜壕斯家沟O P剖面、天祝马营沟S1剖面等。
2.1.2古生物遗迹甘肃省代表性古生物遗迹有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肃北县公婆泉恐龙省级地质公园、玉门硅化木省级地质公园及临夏盆地古脊椎动物遗迹。
2.1.3地质灾害遗迹景观(1)地震遗迹在甘肃省的兰州—定西—天水一带,分布有数百个地震形成的黄土滑坡,在这些滑坡中,最为典型的为兰州皋兰山地震滑坡群。
(3)泥石流遗迹我省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陇南地区,其中以武都区北峪河的泥石流最具代表性。
典型泥石流遗迹有:北峪河主河道泥石流堆积物、安平沟泥石流。
(4)滑坡遗迹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两大高原区,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地表水冲蚀,使得本区高山林立,沟壑密布,有利的地形条件、发育的断裂构造及脆弱的地层岩性,致使区内滑坡非常发育。
基岩滑坡典型的有舟曲的泄流坡滑坡,黄土滑坡有东乡的洒勒山滑坡、黄土台塬滑坡有永靖黑方台滑坡群。
这些滑坡特征明显,保存完好,是滑坡学科研教学的理想场地。
典型滑坡遗迹有:舟曲泄流坡滑坡、东乡洒勒山滑坡、永靖黑方台滑坡群。
2.1.4 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甘肃省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有:白银国家矿山公园、兰州阿干煤矿采矿遗迹,肃北县七十二道金沟古采金遗址。
2.2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2.2.1岩溶地貌景观(1)地表溶峰地貌景观大厚度的碳酸盐岩大片裸露地表,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渗透溶蚀,形成石林等地表溶峰地貌。
在我省最具代表性的有临潭县冶力关省级地质公园峡谷岩溶景观、碌曲县则岔石林省级地质公园石林景观、漳县贵清山—遮阳山省级地质公园溶峰地貌等。
另外还有位于玉门市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交界处的象牙山岩溶地貌。
象牙山岩溶地貌因山岩石柱形似象牙而得名。
此山属祁连山支脉,主峰海拔4585米,山体有形成于奥陶纪的石灰岩出露,因长期受流水侵蚀形成大大小小的溶洞,远眺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峰石或迭石,山岩奇形怪状,参差峥嵘,所以又有窟窿山、妖魔山之称。
即使在盛夏,象牙山主峰也有积雪,高山草原广阔,沟内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两面山坡柏树成荫,枝繁叶茂,怪石林立,珍稀动物出没期间,山上还出产珍贵草药,加之人们根据优美自然风光演绎出许多神话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更增添了高寒山区岩溶地貌的观赏性。
(2)地下溶洞景观甘肃省溶洞景观最美的首推武都万象洞,其次为成县八仙洞、石花洞、狮子洞、夏河白石岩洞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塔县城东北约120公里的北山地层,地质工作者也发现一处地下溶洞,这是河西地区少见的岩溶景观。
溶洞在地表以下约3米的深处沿长约数千米的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分上下三层,并有甬道相连,洞中遍生洁白如玉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并有无色透明、无裂隙、质地很好的团块状冰洲石出露。
已知最大的溶洞长约13米,高1米-5米,宽3米-4米不等,可容数十人。
这一奇景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已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考察论证。
2.2.2 冰川地貌景观(1)现代冰川地貌景观河西走廊的祁连山4100米以上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川1000多条。
其中七一冰川位于祁连山脉中段,海拔43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平均厚度70米。
是我国典型的大陆性冰川,也是亚洲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之一。
1986年,对中外游客开放,拉开了祁连山冰川旅游的序幕。
正在开发中的透明梦柯冰川坐落在肃北大雪山北坡的老虎沟内,这里共有冰川44条,总面积54.3平方公里。
其中梦柯冰川长10.1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是全国冰川旅游开发中距铁路、机场、国道最近,最易攀登的大陆性山谷冰川。
冰川最高处海拔4883米,冰舌末端海拔4260米。
冰雕造型妙趣天成:冰峰、冰塔、冰洞、冰瀑、冰湖等,变幻莫测,“水挂冰坠”、“河上冰乳”、“冰峡骇浪”、“冰雪瑶池”、“群鳄戏水”、“巨鳄啸天”等景点令人眼花缭乱。
举目遥望皑皑雪山,茫茫雪原冰清玉洁,巍巍雪峰尽显北国风光。
(2)古冰川遗迹甘肃省的古冰川遗迹主要有榆中马衔山-兴隆山冰川遗迹,积石山石海冰川遗迹、天祝马雅雪山冰川遗迹。
2.2.3 丹霞地貌景观甘肃省典型丹霞地貌有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张掖省级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天水麦积山省级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炳灵寺省级地质公园丹霞地貌。
2.2.4 雅丹地貌景观甘肃省雅丹地貌景观主要有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和瓜州县布隆吉—踏实雅丹地貌。
2.2.5 沙漠景观甘肃省沙漠地貌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除众所周知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外,还有武威市城东19公里的沙漠公园。
武威沙漠公园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是一座集大漠风光、草原情韵、园林景致于一体的中国第一座沙漠公园。
这里既是防沙治沙的试验场,也是领略绿洲幽景,沙漠奇观的好地方。
2.2.6 峡谷峰林石林地貌景观峡谷峰林石林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官鹅沟、两当云屏三峡、天祝三峡、成县西峡、黄河三峡、洮河大峪、康县阳坝梅园沟、成县鸡峰山、景泰黄河石林等。
2.2.7水体景观甘肃省存在的有科研和观赏意义的水体景观有泉类景观、湖泊景观、河流地貌景观和湿地景观四类。
(1)泉类景观泉类景观主要由国家重点风景区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酒泉西汉胜迹。
敦煌月牙泉以其独特的“沙泉共生”景观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交流、沙浴沙疗、滑沙健身、大漠探险、丝路采风于一体闻名于世。
酒泉西汉胜迹艺术地再现了泉名的由来。
“天马的故乡”渥洼池,于1994年列入甘肃湿地候鸟保护区,是敦煌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甘肃省的温泉有通渭温泉、武山温泉、清水温泉;矿泉有肃南县白浪沟碳酸泉、礼县盐官古盐井等。
(2)湖泊景观湖泊景观有阿克塞县苏干湖,文县天池、临潭冶力关常爷池、碌曲县尕海湖等。
苏干湖由面积约110平方公里的大苏干湖和面积为11平方公里的小苏干湖组成,二者相距约30公里,由河道相通,是山间断陷盆地集哈尔腾河洪流、融雪水和泉水而成。
两湖相距很近,但小苏干湖是淡水湖,大苏干湖是咸水湖。
1982年,苏干湖列入甘肃省自然保护区。
(3)河流地貌景观省内河流地貌景观首推黄河首曲。
(4)湿地景观在在碌曲—玛曲的甘南南部一带,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湿地景观。
这些湿地是若尔盖沼泽湿地的一部分。
甘南—若尔盖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首。
2.2.8 文物性地质景观甘肃省文物性地质景观主要是古石窟。
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永靖炳灵寺石窟、瓜州榆林石窟、庆阳北石窟、武山拉稍寺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泾川王母宫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等17处石窟。
2.3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甘肃省的玉石、奇石、观赏石资源丰富。
酒泉玉也称祁连玉、祁连岫玉,产于甘肃省酒泉附近的祁连山脉中。
该石属蛇纹石族玉石,色泽鲜明,有墨绿、翠绿、鹅黄、羊脂白等颜色,以墨绿为多,内含黑色斑点和不规则黑色团块、条带,其画面自然天成、包罗万象,惟妙惟肖。
用酒泉玉和天水武山鸳鸯玉巧磨细琢制成的夜光杯,是一种晶莹典雅的饮酒器皿,制成的精美适用的旅游工艺品和装饰品,历史悠久,畅销中外。
洮河绿石,又称洮石,产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洮河之滨。
该石质地坚实玉润,肤理缜密,色泽雅丽,有碧绿、紫红、黄、红绿相间等色。
石纹清晰,多似水波状花纹,或如卷云连绵,奇幻无穷。
洮河绿石多用于制砚,也可制作各种器皿。
用它制作的洮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还有著名的兰州黄河石、天水庞公石、酒泉风砺石、噶巴石,甸山太湖石、武都阶石、陇西通远石、巩石,洮河石、仇池石、渭河石等。
3. 甘肃省已开发的旅游地质资源简介地质遗迹的保护,地质公园的建设是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进入高层次发展阶段的里程碑,促进了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进程。
现将甘肃省已开发建设的国家及省级地质公园简介如下。
3.1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总面积达400平方公里,是由中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受流水冲刷与风力吹蚀作用而形成的风成地貌地质遗迹和自然地理景观,其中以雅丹地貌集中连片、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多样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