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区域。

该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共计18个城市,是中国最富裕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背景1.地理位置优越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其周围的城市有杭州、南京、苏州等地,紧邻海口,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密集,其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

同时,这个地区的人口规模也为产业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

3.传统特色优势明显传统的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为该地区以及华东经济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产业的共享和交流,优势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2.优化区域布局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可以优化区域发展的布局,促进城市的协同发展,使区域内的城市互相补充,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3.提高生活质量一体化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收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挑战1.资源分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快,会引发资源分散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精细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发展潜力。

2.城市间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重大挑战。

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城市间必须坚持协同合作,而不是互相竞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个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开始逐渐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并逐渐成为经济的龙头。

江苏和浙江两省也相继实施了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贸活动。

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果逐渐显现,各省经济体量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三个地区之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上海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三角地区开始加强合作与协调。

上世纪90年代末,长三角地区开始进行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1995年,上海市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战略,意在通过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

1999年,浙江省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重要战略,进一步加大了三个地区合作的力度。

2001年,国家发改委在上海组织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意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会上,各省市共同认识到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和互补性,决定实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区”重要战略。

此后,三个地区开始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2006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签署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建设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经济区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此后,三个地区在交通、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1+2+5”产业布局(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苏南、北部沿海地区为支撑的制造业,以周边地区为配套的现代农业、现代渔业、生态循环农业),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得到了实施。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基本策略。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一体化进程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然后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包括经济、产业、交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

本文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引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征经济协同性显著增强。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协同性日益显著。

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日益明确,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金融、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引领区域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制造业、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区域内外的快速通达。

同时,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信息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创新的重要源泉,区域内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配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长三角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

深刻阐述了5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深刻阐述了5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五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将从经济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文交流等五个方面深刻阐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一、经济一体化在经济一体化方面,长三角地区积极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产业升级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产业互联互通,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得到了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上海浦东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杭州亚运会城市等地,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崛起,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整体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各地通过加强产业互联互通和协同创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上海、苏州、无锡的智能制造产业,杭州、宁波的互联网产业,南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等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显著成效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各地在交通、能源、信息、人文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项目,比如上海、杭州、南京的高铁枢纽,上海、苏州、嘉兴的跨江大桥,杭州湾跨海通道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地拉近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各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比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通过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措施,修复了许多湿地,保护了很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改善了生态环境。

这些举措有效地保护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为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人文交流在人文交流方面,长三角地区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各地加强文化交流、人才交流、教育交流、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文交流。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在战略定位上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指导长三角地区实施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共同体建设。

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汇聚上海、浙江、安徽三省,及江苏、福建、山东、湖北七个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推进城市群“三位一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位一体”指的是长三角地区的主体功能,分别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浙江作为经济发展中心,和安徽作为新兴产业中心服务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基地,三省彼此发展,相互支持,互为依助,共同实现持续发展。

几年来,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这一地区的投入不断提高,利用这一区域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首先,长三角地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通行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这些设施促进了这一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经济联系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助于改善区域公共服务质量,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均衡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的领先地位已经显著,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企业实施创新,加快先进技术的集聚,发展创新型经济。

此外,国家还就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实施了多项行动计划,就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开发了更多多样的政策。

发展经济互联互通,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措施。

首先,双方应该建立物流运输体系,确保长三角地区的物流运输网络能够全面覆盖,以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往来和商品流通,实现经济互联互通。

其次,双方要积极建立起跨区域的软件和信息共享平台,支持电子商务,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速业务处理和企业自动化,加快长三角经济地区交通出行和人员往来,以提高服务效率和响应能力。

最后,长三角地区还要发挥自身优势,实施新经济发展战略,促进金融发展,加快改革的深化,完善机制和体制,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技术发展,推动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从而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组成,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点,旨在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紧邻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区际联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密切,互相依存、互利共赢,不断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合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互补协调,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各地间的协作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与发展现状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不仅通过深化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国内外资金投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然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区内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升级速度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共享。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需要更加紧密,加强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大对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区域的重视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得各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更加和谐,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长三角一体化的现状和背景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人口总量超过1亿5千万。

近年来,东海经济区发展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日益成熟,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开放门槛更加高,区域内组织结构更加优化。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各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推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既需抓住市场化机遇,又需增强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竞争力。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当前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一是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合作促进创新和发展。

但同时也伴随着多重挑战,如各城市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产业结构较单一等现象。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1.扩大高效的交通网络。

高效的交通网络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既可加快区域各城市间的联系,又可促进产业协同和人才的流动。

建立起全面覆盖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深化铁路、公路、水上运输、航空等多式联运,调整交通组织方式,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营效益。

2.实行跨城市合作和空间规划。

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的跨界合作至关重要,只有在产业规划、土地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和市场活力。

而各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也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在这个背景下,需要在区域内进行协调,促进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3.深化产业交流和协作。

产业交流和协作是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在开放市场前提下,若能通过推进产业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增强区域间的经济互动,深化产业交流和协作,将对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提出的意义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提出的意义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提出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正式提出,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背景、主要特点、意义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背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部分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相似、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主要特点1.政策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对接,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示范区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3.绿色发展:示范区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4.产业创新:示范区将加强产业创新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意义1.提升区域竞争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结构:示范区将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3.促进绿色发展:示范区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4.改善民生:示范区将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前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前景广阔。

在政策支持、区域协同、绿色发展等多方面优势的推动下,示范区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示范区将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端化、集聚化的创新发展新高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
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
离运输,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1、基础设施一体化;一方面,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降低区域之间物流运输成本,是区域内资源流动共享的基础,与此同时交通链条区域的相关产业也可得到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全覆盖的通讯网络体是信息化的载体,其建设可以使信息共享最大化、保障长三角地区物流网的安全、促进三角洲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2、产业一体化;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体化形式可以从旅游、商贸、金融入手,同时实现错位竞争,即对同一领域的发展可以在规模、功能和对象上进行细分。首先以这些领域作为突破口,再向其他领域扩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上海、苏州、杭州为中心三个大型的城市群。各个城市在规划建设上缺乏统一观念和恶性竞争使得在工业发展和对外贸易上不能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限制城市之间的互联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地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长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核心,向外辐射的一大经济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等。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得到了充分的推动和实践,但是该区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在部分领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如交通、环保、土地使用等。

本文将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该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章: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历程长三角区域是指华东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江西等省市,是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区域跨度较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浦东开发开始,到2005年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再到近年来的创新驱动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长三角的发展可谓是一部辉煌的史诗。

第三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和目标长三角区域是我国最为发达和开放的地区之一,是中高端制造业、先进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聚集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是加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快区域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构建起一个紧密联系、协调发展的长三角地区经济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市场整合和发展模式创新。

第四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交通运输: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交通运输不发达。

长三角地区交通拥堵、运输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环境污染:长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经济活动频繁,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繁重。

大量工业和交通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会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长三角地区人民的健康。

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中国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五个省份组成的地理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制造业集聚区和经济中心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协同性和竞争力的提升。

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长三角地区仍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禀赋不均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旨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城市群发展等方式,提高地区整体综合竞争力,实现协同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条较长,但中低端产业占比较高,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长三角一体化要通过深化产业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的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一体化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地区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要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地区内部和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要推动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要加强城市群建设。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城市群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方向。

长三角地区要通过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互补性优势,促进产业转移和资源集聚,提高地区集聚效应。

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构建新型城镇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一体化发展将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

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启

苏州现象或苏州经验
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 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 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 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 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 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
中国第一水乡——苏州周庄
航天英雄费俊龙 的家乡——昆山 经济技术开发区
虎丘 留园
苏 州
拙政园

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468米,是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高塔。
金茂大厦
高88层,建筑高度 420.5米,目前是世界 第三、中国第一高楼。
上海外滩夜景
上 海 企 业 生 产 场 景
上海市
三、长三角模式对县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 才是硬道理。
启示二: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跃式发 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加 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 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
苏州在协调发展上注意处理好 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强市 与富民的关系。
二是坚持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 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城乡、 贫富、地区差别 。
浙江经济的发展历程是:1977 年开始家庭工厂——1979年、1980 年联户企业——1982年工商户合法 登记——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 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集团公 司——财团,进入了金融领域的最 高层次,用2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 英国200年的历程。
浙江人受水文化的影响
一是水性至柔,柔韧不屈,吃 得起苦,不怕失败。二是水有流动 性,浙江人灵活善变,善于把握先 机,抢占优势地位。三是水居低势, 尚善若水,最高文化情操就是水, 谦虚、低调,不张扬,只做不说。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
城市群 最为典 型 。
从 涵 义 上 看 , 立 城 市 群 是 发 展 区 域 经 济 的 一 种 有 效 建
手 段 , 者 的 共 同 的 目 的就 是 发 展 经 济 , 进 地 区 经 济 的 快 二 促
速 健康 发展 。 2 2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基 本 概 况 .
2 区 域 经 济 与 城 市 群
全 国 经 济 总 量 中 占 到 近 五 分 之 一 , 为 东 部 地 区 发 展 水 平 成
的 不 同 性 质 、 型 和 等 级 规 模 的 城 市 , 托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类 依
目前 是 全 国 发 展 速 度 最 快 、 资 环 境 优 良 、 投 创 条件 , 以一 个 或 两 个 超 大 或 特 大 城 市 作 为 地 区经 济 的 核 心 , 最 高 的 地 区 , 借 助 于 现 代 化 的 交 通 工 具 和 综 合 运 输 网 的 通 达 性 , 及 高 新 能 力 突 出 的 地 区 之 一 。 以
的特性 , 筑 中部 区域经济联 动发展 的支 撑平 台。 构
所 谓 城 市 群 , 指 在 特 定 的 地 域 范 围 内 具 有 相 当 数 量 是
长三 角在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 来 上 升 势 头 特 别 明 显 。 20 0 8年 前 三 季 度 , 三 角 1 市 G 长 6城 DP总 计 2 8万 亿 元 , . 在
纽 ;3 拥 有 发 达 的 网 络 结 构 ; 4 合 理 的 城 市 职 能 分 工 。 目 () ()
对 照 国 际 上 五 大 城 市 群 , 们 认 为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构 我
建世 界第六 大城市 群有以下几 个方面 的优势 。 ( ) 向海 洋 、 托 长 江 、 靠 内 陆 发 达 交 通 联 系 世 界 1面 依 倚 各 地 的 区 位 优 势 ;2 经 济 实 力 雄 厚 ;3 外 向 型 经 济 蓬 勃 发 () () 展 ;4 交 通 网 络 发 达 ;5 以上 海 为 中 心 的 龙 头 城 市 ; 6 专 () ()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加迅猛,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等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索区域合作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一、什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苏、浙三省区域内部实现协同互进、共同发展,建立起合作稳定的区域协作关系,促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和要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推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其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全国推广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范本,使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加具有政策指导意义。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义1.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各市、省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的协作发展和相互依赖。

在实现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打破地域的限制,为各地区经贸往来、技术创新等多方面提供有效机制和平台。

2.形成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有所贡献,还在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一些规模庞大、影响力强大的产业集群,打破了原有地域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互补和优化。

3.推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不仅对于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好处,也对于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长三角地区的先行示范下,全国各地也开始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寻求与周边省市区间合作的机会。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

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界定我国学者张佑林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损耗,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行政壁垒,从而保证本区域内部分工科学、运转有序和合作共赢,使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对外更具竞争力。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2008年国务院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全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22个城市,除上海外,还包括另外21个城市: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浙江省:杭州宁波衢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金华台州安徽省:合肥马鞍山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gdp、22%的全国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在这片中国最富饶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除了上海和苏锡杭外,为”长三角”经济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也极具竞争力。

2010年揭晓的全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8个”长三角”县市进入前十位。

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成为可能。

这一经济巨人群,也吸引了众多外企外资的目光。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1500亿美元,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下面将以全面、生动的方式,回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开始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各地区积极引进外资、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信息传输和交通不便,三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还有待加强。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开始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

上海自贸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各地区逐渐形成了分工合作的产业布局,上海发展金融、金融服务业,江苏发展制造业,浙江发展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三地区的经济互补性逐渐显现,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长三角地区开展合作试验,确定了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

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地区推动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加强了政策沟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等方面的合作。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如沪宁杭高铁、苏州轨道交通等的建设,进一步缩短了各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

此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为企业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

如今,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拥有世界级的金融、贸易、航运等产业集群。

江苏和浙江也分别在制造业和互联网经济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三地区紧密合作,形成了全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经济体系。

同时,长三角地区还在社会文化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还需加强政策协同机制的建设,消除行政壁垒,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还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效益。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刘文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区域经济一体化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乃至消除各国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

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1.2.1关税同盟理论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

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

经济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经济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经济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发展,制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二、长三角地区的优势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区域人口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对外开放程度高。

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产业协同和人才流动。

通过深化产业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国际竞争力强地区。

四、实施路径4.1 加强政策协调加强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建立健全政策沟通机制,确保政策制度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4.2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优化,促进产业链的纵向融合和横向联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提升能源供应和环保水平,提高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4.4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区域一体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产业合作示范项目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探索开展一些产业合作示范项目,以实践检验新的合作模式和政策举措,不断积累经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六、结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狭隘利己主义,形成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一、包含的城市长三角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安徽的合肥、马鞍山,共22个城市。

二、发展历程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1年,这期间长三角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处于经济调整与平缓增长阶段。

长三角地区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自己的经济底蕴,培育自己的发展潜力,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长三角经济圈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利用国家开发浦东的契机,凭借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体制转轨,经济开始呈飞跃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已经超过珠三角,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基本情况长三角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长三角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

现在通常认为,有三大城市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

对于三大城市经济圈而言,未来5-7年,不仅将共同分享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资本转移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会,而且各个经济圈内部业已产生启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能量巨大的引擎或“发动机”。

环渤海经济圈“引擎”主要来自北京举办奥运会及国家扶持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投资预算,北京将为举办2008奥运会进行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总额高达2800亿元人民币。

举办奥运会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筑、房地产、旅游、广告、城市公交等,并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

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建设创新共同体成为了当前中央政府和各地区政府的共同目标。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推进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和机遇。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1.政策背景自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对区域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特别是中央政府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各地区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纲领和政策措施。

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推进区域一体化、打造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发起者和实践者。

2.发展背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总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km²,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20%。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不断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创建创新共同体,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1.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的高端资源和产业集群。

通过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可以将各方优势进行整合和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

2.提升经济总量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促进创新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创业人才来到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升级。

1.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多的差异和特色,需要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刘文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区域经济一体化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乃至消除各国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

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1.2.1关税同盟理论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

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

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生产1资源被更为有效地用于他处,从而提高了生产利益。

贸易转移效果(Trade Diversing E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某成员国在购买同盟内廉价的产品时可能导致某种转移性损失。

关税同盟成立前,该国可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同盟成立后,则通常转向从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可能使进口成本增加,消费开支扩大。

同时,这也意味着关税同盟外最有效率的生产能力和最有效的资源被闲置。

米德、利普西等经济学家利用供求曲线进行了更为精密而深入的阐述与分析得出:关税同盟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间建立,可得较多的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扩大效果(Trade Expansion Effect)是指成立关税同盟后,某国能够更便宜地买到某商品而导致消费量和贸易量的增加。

产品替代效果(Inter-Commodity Substitution)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由于相互间废除关税,并发生贸易转移,使得国内产品的价格比率发生改变,从而发生产品之间的替代,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

由于关税同盟的成立,彼此间废除关税,故可以减少征收关税的行政开支;同时,关税同盟内实现商品自由流动,取消了走私,也可以减少费用。

由于关税同盟的成立,经济力量加强,统一对外进行关税等谈判的力量同时加强,这有利于关税同盟贸易地位的提高和贸易条件的改善。

此外,还有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加强成员间的竞争、刺激投资、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经济增长等动态效应。

1.2.2大市场理论提出大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和德纽( J . F. Deniall)。

大市场理论是针对共同市场提出的。

共同市场在一体化程度上比关税同盟又进了一步,它将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

通过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利益。

也可以一般表述为,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得市场扩大,将比较分散的生产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的大生产,这样,机器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更加专业化、社会化,高新科技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竞争更加剧烈,从而生产成本下降,加之取消了关税及其他一些费用,使得销售价格下降。

这必将导致购买力的增强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会增加。

消费的增加又促进投资的增加。

于是,便进入了良性的循环之中。

[1]2.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历程至2004年底,以占全国国土总面积2.19%的土地,以及全国总人口10.28%的人口,创造了将近全国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三分之一的外贸出口,吸引了五分之二的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强有力增长的“引擎”:2004年,全国GDP净增加19263亿元,长三角就贡献了6099亿元,贡献率达到31.66%。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属于大国内部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是在全国统一市场2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按理说应该比较容易,障碍较少,但实际并非如此。

下面回顾一下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历程。

根据陈建军的研究归纳为三次浪潮。

[2]前近代时期,上海无论在地理空间上还是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序列中都处于边缘的地位,那时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苏州和杭州.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海也就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枢纽。

以此为契机,国际资本和上海周边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资本主义产业基础的江苏、浙江民间资本以及居民大量的涌入上海,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上海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上海近代产业的形成和江苏、浙江有密切的关系,30年代上海商界名人中宁波籍人士占了25%1949年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同一地域内但行政隶属关系不一的省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削弱,但是支撑上海发达的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依旧是周边浙江、江苏的农林水产业。

这一时期,浙江和上海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框架中实现的,当时在上海设有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华东局” 由于华东局所在地是在上海,这无疑强化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华东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

从产业分工的角度讲,改革开放以前上海和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关系是一种以垂直分工为主的区域经济关系。

第1次浪潮1982年1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仅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和宁波等10个城市,后来扩大到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

1984年,安徽省加入进来,1985年江西省加入了进来。

到1987年福建省也参加了进来。

在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强化的背景下,加上经济区的不断扩大,使协调更加困难,上海经济区的实践在组织形式上不能说是成功的。

整个80年代,在中国经济版图的势力分布上,上海经济的退潮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拖累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的GDP在全国的GDP中的份额为7%,1990年,降到了4.08%,以致这一时期尽管浙江和江苏都有不俗的经济增长的表现,长江三角洲二省一市总体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8.4%,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在内涵层面上,上海经济区成立对当时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上海经济区成立刚好是江浙地区的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期,因此,上海经济区在很大程度上为浙江和江苏,特别是苏南和浙北、浙东北地区的乡镇企业利用上海的资源提供了便利。

许多浙江的乡镇企业利用上海经济区的有关组织机构和上海的国有企业挂上了钩,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经济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上海”品牌。

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对江浙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区域转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2次浪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在总结了前10年有关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思路,浦东开发向江苏和浙江等上海周边地区提供了两个方面的发展机遇:一是加速改革的机遇,二是引进外资的机遇。

如何利用浦东开放开发的机遇,上海、浙江、江苏不同部门所采取的行动是不同的。

在省级政府层面上,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主要形成了两个协调会议,一是江浙沪省(市)长座谈会,二是长江三角洲十五市的市3长协调会,但是具体的成果似乎不是很多。

一方面出了“接轨浦东”的口号,但另一方面,则担心浦东开发会形成“黑洞”效应,吸引周边地区的优质资源,进而对周边省区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政策层面,浙江和江苏一样似乎没有更具体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举措。

市县一级的层面上利用自己和上海紧密的地理位置,利用在上海经济区时期已经建立起来的微观经济联系,将原来已有的上海国有企业和苏南乡镇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通道迅速转变为利用上海的对外开放平台,引进海外资本,推动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苏沪合作模式。

在靠近上海的周边地区设立和上海“接轨”的出口加工区、技术开发区等等,而不是依靠上海政府部门的政策许可或直接利用上海地方政府的资源;务实就是主动以市场化手段将上海作为资源利用平台,零距离面对进入上海、或意愿进入上海的外商展开联络工作,加快引资步伐。

具有同样优越地理位置的浙江的嘉兴地区成果并不是很明显。

第三个层面是企业,浙江经济和上海的连接点往往更多地带有民间、个体(包括个人以及民间企业)和非正式关系的特点,即以民间力量为主导力量的特点,而民间力量要利用上海的资源,就只能更多地采取进入上海求发展的方式,这一时期,随着浙江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浙江的民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进入上海发展的件数开始增多。

第3次浪潮世纪相交前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次高潮的来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国际化趋势的加速,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陆,特别是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趋势趋于明朗,一个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大上海区域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首选地区。

外商投资在长江三角洲的布局也从正面促进该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苏南在利用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引进外资方面远远超过浙江。

第二个原因是市场化的趋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加速,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也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控制力的弱化。

与此相关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产业转移”,特别是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及宁波、嘉兴等和上海具有比较紧密联系的地区,许多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移师上海”,与此同时,上海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鼓励外省市企业向上海转移。

3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点3.1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区域市场化的过程回顾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依靠市场获取资源比例比较高的部门,历史上和上海的经济关系更为密切的地方和部门,采取了比较主动的姿态,也得到了相应的好处,如江浙地区的乡镇和个体私营企业部门,还有,临近上海且历史上就和上海有较为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因而有可能比较容易地获取上海浦东开发的外部经济苏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