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02cfe7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6.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常见疾病及其预防”,详细内容涉及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重点探讨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2. 使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积极参与预防传染病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案例图片、视频资料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案例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危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传播途径:介绍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4. 预防措施:详细讲解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传染病预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基本概念、特点、传播途径;2.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3. 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2)列举三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预防传染病的认识。
2. 答案:(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预防方法: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
作用:降低感染概率,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蔓延。
(3)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合理。
(完整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学设计
![(完整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0b23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7.png)
(完整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学设计郭玲玲一、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学》初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定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加上凉山州是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高发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学生会例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关注健康,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健康。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四、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本着新课标中“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参照前面几个环节的分析,我采用了探自然分材教学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创设问题情景来完成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和运用新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各个环节进行分头指导。
2、学法初二年级的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初步养成了一些学习习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两极分化已经形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a28e9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1.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常见疾病及其预防”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及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了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疫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危害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传染病的经验。
4.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预防传染病的相关例题。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学习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随堂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1)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2)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
(2)列举三种常见传染病,并说明其预防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提高健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93498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4.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将围绕高中生物教材《健康与疾病》第二章“传染病”展开,涉及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传染病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重点解析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方式、防控原则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理解传染病的危害性。
2. 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传染病对社会造成影响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性。
3. 课堂讲解:a. 通过实例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b. 分析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原理及方法。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内容,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实践情景引入:以流感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控制流感。
6. 例题讲解:针对流感防控,给出具体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2. 传染病传播途径3.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4. 流感防控例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你对传染病预防的认识,不少于300字。
2. 答案:要求学生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关注国内外传染病疫情动态,增强对传染病防控的意识。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6dc16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d.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传染病都有哪些。
2、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尤其是H7N9禽流感的预防教育。
3、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二、活动背景:针对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所以通过本周主题班会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三、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初春、秋季的气候乍暖还寒,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从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到比较少见但更致命的流脑、出血热等,都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十分关键。
历史上传染病的流行:1348年,欧洲出现了鼠疫大爆发,短短5年间,欧洲人口减少了近1/2。
传染病的大流行是人类的灾难。
1918年全球爆发流感,死亡人数达2000万,其中美国死亡50万,比因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调查:从小到大你患过那些病?(二)学生讨论并掌握有关知识。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有什么不同?近视眼:由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
结膜炎:由于外来的致病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传染病流传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以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614b0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4.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第一章:传染病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征。
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概念与特点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影响传染病传播的因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征。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的概念。
讲解:详细讲解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征。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传染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染病定义、分类和基本特征的理解。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染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2.1 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掌握不同传播途径的特点和预防方法。
2.2 教学内容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传播其他传播途径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传播途径的特点和预防方法。
图示法:展示各种传播途径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讲解:详细讲解不同传播途径的特点和预防方法。
图片展示:展示各种传播途径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不同传播途径的理解和记忆。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原则。
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
3.2 教学内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原则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环境卫生管理疫苗接种隔离和治疗措施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3bbf06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7.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七章第二节,主题为“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我国免疫规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识别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疫苗接种,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实物。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疾病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如何预防?”2. 新课导入: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让学生对传染病有全面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拟演示传染病传播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传播途径。
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和预防方法,结合PPT展示图片,让学生加深印象。
5. 随堂练习:发放传染病识别和预防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疫苗接种教育:介绍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我国免疫规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疫苗接种。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定义、特点、传播途径。
2.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预防方法。
3. 疫苗接种重要性及我国免疫规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3种常见的传染病,描述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答案:例如:流感、手足口病、肺结核。
流感: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方法有勤洗手、戴口罩、注射流感疫苗等。
手足口病:通过接触传播,预防方法有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等。
肺结核: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方法有接种卡介苗、保持室内通风、及时治疗等。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疫苗接种的看法,为什么我们要主动参与疫苗接种?答案: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可以保护个人和家人的健康,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964b9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1d.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健康与疾病》中的第一课时《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
2. 学会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 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传染病宣传册、便签纸、彩笔。
学具:笔记本、水杯、洗手液。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传染病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接着,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它有哪些特点和传播途径呢?”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PPT详细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 实践环节(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标语,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检测自己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批改,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1.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3. 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设计一个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标语。
2. 答案:(1)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标语:如“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接种疫苗,远离传染病”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89cb4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a.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第一章:传染病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2. 传染病的分类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4. 影响传染病传播的因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的基本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健康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讨论:分组讨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调查身边的朋友或家人是否患有传染病,了解传染病的实际情况。
第二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
2. 让学生了解如何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2. 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
3. 演示:演示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方法,如戴口罩、勤洗手等。
4.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设计一个家庭或学校预防传染病传播的行动计划。
第三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等。
二、教学内容1.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优质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301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2.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教材第四章《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有关传染病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
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内容讲解:(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讲解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讲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预防措施。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及其预防1.1 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1.2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1.2.1 传染源1.2.2 传播途径1.2.3 易感人群1.3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1.3.1 控制传染源1.3.2 切断传播途径1.3.3 保护易感人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列举三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
2. 答案:(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81bd7a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1.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健康与幸福》第六章第二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常见疫苗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增强健康观念,积极参与疫苗接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疫苗样本。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患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传染病。
3.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切断传播途径。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识别常见传染病。
(2)分析预防措施,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1)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解答学生疑问,进行针对性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传播途径。
(2)列举三种常见传染病,并说明其预防方法。
(3)谈谈你对疫苗接种的认识。
2. 答案:(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
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对疫苗的种类及接种时间掌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下节课进行针对性讲解。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79175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8.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生物学教材第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健康与疾病”的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知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传染病实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健康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传染病实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传染病吗?传染病有哪些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并完成课堂练习。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例图片和健康卡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互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传染病及其预防1.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3.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4. 预防措施:a.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消灭病媒生物等。
b.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卫生、戴口罩、勤洗手等。
c.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根据传染病预防措施,提出预防甲型流感的方法。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3febf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6.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传染病及其预防”,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我国疫苗接种政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
2. 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积极参与疫苗接种,为预防传染病做出贡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重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展示(如口罩、洗手液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疫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的关注,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通过PPT展示,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2)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以流感、水痘、肺结核等为例,讲解其识别方法及预防措施。
(3)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我国疫苗接种政策介绍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疫苗接种政策。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在生活中如何预防传染病?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传染病预防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概念、特点、传播途径2. 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预防3. 疫苗接种重要性及我国政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2)谈谈你对常见传染病预防的认识。
(3)列举我国疫苗接种政策。
2. 答案:(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精品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a01e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0.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方法。
本章共分为两节,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第一节“传染病概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增强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传染病离我们有多远?如何预防传染病?2. 基本概念: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传播途径: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4. 预防措施:讲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接种疫苗、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5. 实践情景引入:以流感为例,讲解流感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传染病预防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设计一组关于传染病知识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1)传染病概念、特点(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3)预防措施:接种疫苗、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
(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说明预防方法。
2. 答案:(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36e5e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c.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3. 传染病的分类:根据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4.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
5.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染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4.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简洁明了地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分析传染病案例: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染病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2. 课件:传染病及其预防3. 案例素材:传染病案例及相关新闻报道4. 视频资源: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片5. 网络资源:传染病相关网站和论坛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和预防措施。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3c48b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b.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
2. 使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难点: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理解和预防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实际情况。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模拟传染病预防措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实际情况。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传染病预防措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常见的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传染病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典型传染病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模拟预防措施的实施。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我国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的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相关章节。
2. 课件:包含传染病相关图片、图表、案例等。
3. 网络资源:关于传染病及预防的权威网站、论文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优质教案精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优质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d287b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17.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健康教育》教材第七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掌握传染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能够识别常见传染病并采取正确处理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增强预防传染病自觉性,培养合作、参与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介绍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2)讲解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3)分析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2. 传染病传播途径;3. 预防措施;4. 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2)列举三种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3)分析一种常见传染病识别及处理方法。
2. 答案:(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免疫性。
分类:消化道传染病、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等。
(2)示例:流感:传播途径:空气飞沫;预防措施:勤洗手、戴口罩、注射疫苗。
乙肝:传播途径:血液、性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措施:注射疫苗、避免使用共用针具、注意个人卫生。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479e38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7.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章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免疫与抗病能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
2. 掌握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3. 学会运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传染病案例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传染病案例分析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传染病流行实例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
3. 课堂讲解:(1)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
(2)讲解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3)讲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供的传染病案例,分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预防措施。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传染病及其预防的认识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1. 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2. 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3.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并说明它们的传播途径。
(2)简要描述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3)制定一个预防传染病的计划。
2. 作业答案:(1)常见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流感(空气传播)、乙肝(血液传播)、肺结核(飞沫传播)等。
(2)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提高抗病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59c53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4.png)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指导思想:本次课内容以力求突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研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在自主研究,合作探究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本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研究过本节课后,除对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掌握以外,自主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的研究,使学生对传染病要有正确的认识,能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传染病和身边的传染病人,能够提高自觉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更加地珍爱生命,让自己愉快地研究、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关注传染病及预防,增强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传染病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情感。
3、教学重点:传抱病的的病因、流传途径及防备措施。
四、教学难点:病原体概念与传染源概念的区分和判断五、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等六、研究方法:探究式研究方法、合作研究、归结总结等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八、课时安排:2课时9、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及其预防。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看三幅图片:(课件展示)图片1:霍乱风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2:sars大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图片3:禽流感风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教师发问:为何这些疾病风险这么大,导致这么多人死亡?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传染病。
)对,因为它们是传染病,能传染!一人患病,殃及周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行起来,危及很多人的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是传抱病?传抱病是怎样风行起来的?我们又怎样去防备传抱病?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一、指导思想:本次课内容以力求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本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本节课后,除对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掌握以外,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传染病要有正确的认识,能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传染病和身边的传染病人,能够提高自觉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更加地珍爱生命,让自己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关注传染病及预防,增强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传染病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情感。
三、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难点:病原体概念与传染源概念的区分和判断五、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等六、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八、课时安排:2课时九、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及其预防。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看三幅图片:(课件展示)图片1:霍乱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图片2:sars大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图片3:禽流感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疾病危害这么大,导致这么多人死亡?(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传染病。
)对,因为它们是传染病,能传染!一人患病,殃及周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行起来,危及很多人的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流行起来的?我们又怎样去预防传染病?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课件展示目标,进入第二个环节:导学点拨,探究新知)(二)导学点拨,探究新知活动1:分组讨论,展示交流:建构传染病的概念。
活动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传染病的信息并进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激励性评价。
然后引导学生所说的几种传染病及病因,试着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
在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之后,对引起传染病的病因-----病原体当然要作认识。
结合刚才病因的分析,教师采用图片等展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正是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导致传染病的罪魁祸首,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就是病原体。
那么我们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以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细菌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呢?由寄生虫引起的呢?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道传染病的分类。
再引导学生分析,正是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人与人之间或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导致了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
这就决定了传染病有两个突出特点是?传染性与流行性。
学生很快会回答上来。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建构传染病的概念、病原体的概念及传染病的突出特点:传染性与流行性。
教师有机过渡:既然传染病的突出特点是传染性与流行性,那么它是怎样流行的和传染的?是不是要经历一定的环节才能流行?(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活动2: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活动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课件展示活动任务及思考题,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表达交流.(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合作学习的意义。
(3)课件展示艾滋病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并分析艾滋病的三个流行环节。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建构如下知识、增进如下能力:(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认识到艾滋病的严重危害,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师导学过渡:既然传染病的流行要同时具备这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这是不是给我们预防传染病以启示呢?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预防传染病呢?(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活动3:探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活动方法:以抗击非典的胜利为例,让学生知道只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战胜的。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并且知道针对三个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教师导学,有机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对传染病相关知识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非典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非典?非典即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其病原体是变异冠状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SARS)。
非典的临床表现: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摄氏度,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轻微腹泻; 伴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非典的传播途径a.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
b.接触沾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物品、用具等,经口、鼻传播。
c直接接触患者造成传播。
非典的预防措施a.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要共用毛巾、牙刷等用品。
b.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搞好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c.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d.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时,须戴口罩。
(2)艾滋病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英文缩写为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艾滋病的潜伏期为2 —10年,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a.低热、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大腿根、腋窝和脖子两侧等处,无触痛。
b体质下降: 常表现为容易感冒、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等。
c.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等。
d.各种病原体导致的继发性感染: 可表现为肺炎、食管炎、食管溃疡、胃肠炎等。
e.肿瘤:如卡氏肉瘤、淋巴瘤等。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a.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b.接受被HIV污染的血液,包括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具等。
c被HIV感染的母亲传染给胎儿或者新生儿。
温情提醒: 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活动传播。
也就是说,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叮咬、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均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预防艾滋病主要靠杜绝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如切实防止与传染源的性接触,洁身自好,避免性乱交;严禁毒品注射;加强个人卫生;严格管制血制品。
其中避免性乱交是最重要的。
使用安全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3) 禽流感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根据其致病力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人患禽流感的临床表现人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
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泻、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体温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
一旦引起病毒性肺炎,则预后差,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人患禽流感的传播途径a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及其排泄物与分泌物。
b.吸入病禽咳嗽或鸣叫时喷射出的带有H5N1病毒的飞沫。
c.吃了病禽制品或被病禽污染的肉制品等食物。
如何预防禽流感(一)普通人群a.避免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
b.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
c.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鸡、鸭等禽类食品。
d.不随意进出疫区。
e.勤洗手,特别是接触禽类后更要及时洗手。
f.发现有疑似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
(二)饲养人员a.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工作时要穿上工作服,最好戴上口罩。
b.减少人体直接接触家禽的机会,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
c.接触污物后要洗手,处理鸡场粪污时应戴手套。
d.发生疫情时要尽量减少与禽类的接触,接触禽类应戴上手套和口罩,穿上防护衣等。
(4) 霍乱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霍乱霍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被称为烈性肠道传染病。
霍乱的临床表现霍乱患者表现为腹泻和呕吐,继而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a.腹泻及呕吐:霍乱发病多以急剧腹泻开始。
多数腹泻不伴有腹痛,这与一般的胃肠炎有很大不同;另外,霍乱患者不发热,这与患痢疾也很不相同。
霍乱患者的排便次数通常不是很多,但排泄量大。
开始时大便为稀便,继而呈淘米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无明显的粪臭味。
呕吐一般在严重腹泻后出现,常无明显的恶心感。
b.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频繁的腹泻、呕吐之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
起初患者只感到口渴,眼窝稍凹陷,口唇稍干,继而可有声音嘶哑、口唇干燥、皮肤皱缩、指纹皱瘪(故霍乱又称“瘪螺痧”)、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脉搏变弱变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危及生命。
霍乱的传播途径霍乱是一种典型的“粪---口”传播性传染病。
霍乱患者的粪便中含有霍乱弧菌,粪便可污染水源和食物。
人喝了被污染的水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1—2天(最快的几个小时)后便会发病。
霍乱的预防措施只要能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霍乱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a.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或洗净,不吃生或半生的水产品。
b.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c.自己或亲属出现疑似霍乱的症状时,要及早就医。
(5) 猪链球菌病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中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人畜疾病最为严重。
人主要通过手、脚等处皮肤伤口感染病菌而发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和皮肤有出血点、淤点、淤斑等症状。
传播途径与预防办法人在宰杀、切割、清洗、销售病(死)猪时容易感染猪链球菌病,尤其是手部有伤口的人员,会通过伤口感染猪链球菌而发病。
预防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主要办法是:a.病(死)猪应就地深埋或焚烧,禁止抛入河、沟、水塘等水体内。
b.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猪肉,不要购买来历不明的猪肉,特别是病猪、死猪肉。
(6) 登革热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